改革開放走到今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與進步,這是毋庸置疑的。伴隨著經濟上的巨大成功,綜合國力的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廣泛提高,種種社會問題也接踵而至,從社會公平的滑落、貧富懸殊的高企到食品安全的危機、微觀道德的約束力下降,讓新世紀的新青年們感到困惑與無力。當此之時,很有必要對從新中國建立到改革開放的全面綻放做一梳理。以其尋找當今亂象的淵弊與未來發展之方向。
一、設置支點,對香港“長期打算,充分利用”。
以毛主席為代表的建國者們,是在解放戰爭尚未完成、中國全境尚未全面解放的環境下醞釀產生新中國的外交政策中,開始思考如何處理中英兩國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香港問題的。當時,作為中國百年戰亂誕生的新英雄團體選擇了“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基礎上”的新中國外交關系,用毛的話語表述就是,“另起爐灶”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我們采取這種態度,可以使我們在外交上立于主動地位,不受過去任何屈辱的外交傳統所束縛”。由此延伸,新中國將不“繼承”舊中國的外交“遺產”——“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宣布“非處賣國條約”,宣布對舊中國“所訂立的各項條約和約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應加以審查,按其內容,分別予以承認,或廢除,或修改,或重訂”。在全局外交政策的指導下,對于香港問題的特殊政策開始萌芽,即“長期打算,充分利用”八字方針。據周恩來1951年回憶:“我們在全國解放之前已決定不去解放香港”。這是一項從維護新中國的國家利益出發超越了“簡單化”的意識形態束縛的“現實主義”的戰略決策。也就是說,一方面,新中國絕不放棄對于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香港的主權要求,堅持徹底洗刷殖民主義的恥辱以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的立場和奮斗目標,在這一點上,沒有也不允許有“絲毫的動搖和妥協”;但是同時,新中國強調在具體解決香港問題時要“尊重歷史、尊重現實”,要“謹慎從事”,要避免在條件不具備、時機不成熟的情況下從“單純的革命熱情”出發“犯冒險主義的錯誤”,主張在國內、國際形勢對我們有利的情況下“一攬子”地解決這一“歷史遺留問題”。
事實上,早在中國內戰剛剛爆發的1946年12月,毛澤東就已經非常明確地闡釋過“解決香港問題可以從緩”的戰略思考。當時,毛澤東會見哈默、羅德里克、陳依范三位西方記者,哈默問毛澤東:“在香港問題上中共的態度如何?”毛澤東回答:“我們現在不提出立即歸還的要求,中國那么大,許多地方都沒有管理好,先急于要這塊小地方干嗎?將來可按協商辦法解決?!?/p>
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共產黨內對于香港問題最早提出“暫時維持現狀不變”具體建議的是“負責對外貿易和港澳工作”的潘漢年和廖承志。潘漢年向中央建議說:“軍隊不宜進駐香港。理由是:美國執行杜勒斯的封鎖政策,上海、天津、青島等港口城市與國外的貿易往來幾乎斷絕,如再收回香港,則這惟一通向國際社會的貿易渠道將會被封閉。共和國初建,急需的軍事物資和惟一的外匯收入渠道也必然斷絕。對于香港而言,也必將成為死港。因此,在一定時期保留香港自由港的地位,由英國人暫時管轄乃是上策。”廖承志向中央建議說:“要武力解放香港,對中國人民解放軍來說,只是一聲沖鋒號,就能把紅旗插上香港太平山。……香港是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港口之一,如果香港暫時留在英國人手中,為了英國自己的利益,它也不會放棄大陸這個巨大的市場。這就等于把美國對中國的立體封鎖線撕開一個缺口:我們能從香港進口我國亟需的物資;也可以利用香港作為我們與世界交往的通道,世界各國兄弟黨同志可以從這里進來,各國的民間友好人士也可以從這里入境;另外,香港還可以成為我們了解世界各國情況的窗口,這些深遠的戰略意義,會隨著似箭的光陰,越往以后,越為大家所接受和看清楚。”毛澤東、周恩來對于他們的意見非常贊賞。
由此可見,新中國在建國伊始,就開始運籌帷幄,為1983年的全面開放設置支點以求撬動世界市場。以此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重整世界秩序埋下伏筆。
二、打造杠桿,新中國的全面工業化。
莫里斯.麥斯納在他的《毛澤東的中國及后毛澤東》,曾經這樣寫到“無論人們將毛澤東時代另作何種評價,正是這個中國現代工業革命時期為中國現代經濟發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礎,盡管這個基礎很粗糙。正是在這一時期內中國從一個完全的農業國家變成了一個以工業為主的國家。1952年,工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0%,農業占64%;而到1975年,這個比率顛倒過來了,工業占國家經濟生產的72%,農業則僅占28%了。毛澤東時代遠非現在普遍傳聞中所謂的經濟停滯時代,而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現代化時代之一,與德國、日本和俄國等幾個現代工業舞臺上的主要的后起之秀的工業化過程中最劇烈時期相比毫不遜色?!?/p>
于人如此,與國何異?百年積弱的農業古國,列強明目張膽的蹂躪、掠奪從19世紀初葉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中葉,軍閥混戰作為列強瓜分中國的外在表現也整整持續了一個世紀,在經歷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八年抗戰之后又經歷了一場一場明為國共內戰、實為抗擊美蘇冷戰肢解中國的民族解放戰爭,實實在在已經國窮民貧,遍體鱗傷、滿目瘡痍。而此時的中國還是一個農業產值占國民經濟的80%農業靠天吃飯,靠人力畜力,靠鐵锨木犁,靠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生產力低下而不穩定,天公稍不作美就鬧災,全國年年都有地區不是旱就是澇。工業殘破不全,不成體系,重工業不值一提。全國大部分地區在工業、交通、通訊等方面實際處于原始狀態。一切關鍵都得靠進口:設備靠進口,原材料靠進口,石油靠進口,武器靠進口,汽車飛機靠進口,橡膠靠進口,醫藥靠進口……連造罐頭的馬口鐵都得靠進口。僅有的黃金外匯全被蔣介石運走了。能創匯的只有為數不多的農副產品、土特產、原料礦產。有限的歐美海外市場大都掌握在當時親蔣親臺的人的手里。“來料加工”、“勞務輸出”等創匯方式更無從談起。文盲占總人口77%、被赫魯曉夫形容為“一堆肉”的中國,要資本沒資本,要技術沒技術,要外匯沒外匯,要海外市場沒海外市場,有的只是國民黨留下的天文數字般的通貨膨脹——老百姓上街買菜得用麻袋裝鈔票。西方國家和蔣介石對中國大陸的封鎖禁運已經開始?!睹绹?949年出口管制法》規定:“那些有助于增強共產黨國家的經濟和軍事潛力而有損于美國國家安全的出口都予以拒絕”。1949年11月22日,“對共產黨國家出口管制統籌委員會”(“巴黎統籌委員會”)成立。新中國剛一成立便遭到美國的“對華貿易管制”,禁止向中國輸送包括軍火、鋼鐵、車船在內的戰略物資。僅僅留下一個貿易的自由港作為唯一的窗口。在這種驚人的,甚至可以說另任何一個普通人都會感到絕望的困境中,中國人在百年中國革命誕生的新精英層的領導下,歷經千難萬險、披荊斬棘、日夜兼程,終于在緊迫的時間中為中華民族打造了撬動整個地球的杠桿。以至在文革中,右派的經濟大師發出了這樣的呼聲:把中國的廉價商品捅到國際市場上去,攪他個天翻地覆。
三、重棒出擊,重返世界政治舞臺
盡管我們從二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中走了出來,盡管我們在1949重新向世界宣布:中國人站起來了,盡管我們通過抗美援朝重新贏得了民族尊嚴,但是我們依然沒有取得真正的世界政治地位,民國的中國有名無實,共和國的中國則剛剛站穩還沒有恢復聯合國的合法權利。1959年中蘇分裂。中國結束了向蘇聯“一邊倒”,中蘇論戰全面爆發。新中國在經歷了劇烈的工業化進程之后,開始獨自走向世界舞臺。從那時起,毛扮演起了東方俾斯麥的角色,以均勢主義為原則開始真正謀求中國的世界政治地位。這樣做的風險和代價顯而易見:美蘇將同時夾擊中國,但是如果我們勝利的走向世界,我們將獲得世界市場之海。
黎陽先生這樣描述那個時代中國所面臨的巨大壓力和風險:在一般人看來,當時的中國實在是毫無希望:外有強敵,內乏糧草,壓力空前巨大,處境極端艱難,“黑云壓城城欲摧”。中國既沒有力量對抗蘇聯,更沒有力量對抗美國,又沒有辦法勸說美蘇改弦易轍改變對中國的敵對態度。(別忘了俾斯麥的名言:“當代的重大政治問題不是用說空話和多數派決議所能決定的,而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保┰谌绱私^望的情況下,中國除了屈服投降還有別的出路嗎?
但歷史的答案是:十二年后的中國,也就是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大以壓倒多數通過了第2758號決議,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次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從敵對走向緩和,從聯蘇反華走向聯華制蘇。中國的腹背受敵的處境被徹底扭轉,從被前后夾擊走向左右逢源。對中國的封鎖禁運包圍孤立從此土崩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從兩極走向“三國演義”,整個冷戰局勢徹底改觀了。
如此驚天逆轉是怎么得來的?是天賜,更是人為。
首先,毛以中蘇論戰的形式,以揭露蘇聯非社會主義的帝國主義的本質為內容,對內發動文化大革命(失敗是失敗,但是文革的本質追求和當時的世界影響確實是高尚和偉大的),對外要求打倒帝國主義,無論蘇修亦或美帝。將新中國推到了世界政治頭羊的地位,獲得了道義上的正當性,取得了世界人民的廣泛支持。
其次,廣泛支持第三世界民族解放運動大潮,誘使美國踏入越南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1960年,中國出版發行《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外電紛紛報道評論。10月17日,《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發表題為《毛想使美國成為一只“紙老虎”》的文章,稱:“毛澤東奪取世界的計劃在要赤色中國人民學習的一本新書中作了概括的說明?!?/p>
——1960年11月19日,毛澤東公開接見并宴請古巴游擊戰英雄格瓦拉。頓時,“激進的赤色中國試圖用游擊戰征服世界”的“中國威脅論”風靡一時。
——1960年12月,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成立。中國政府立即予以承認。
——1961年,肯尼迪就任美國總統,將“大規模報復戰略”改為“靈活反應戰略”,要求部下研究毛澤東著作,尤其是游擊戰的理論??夏岬嫌H自閱讀毛澤東有關游擊戰爭的著作,以求能找出破解以弱勝強人民戰爭的策略和方法。他常對他的妻子杰奎琳說,毛澤東把軍人與人民的關系比作魚兒與水的關系,多么巧妙。杰奎琳聽后哈哈大笑。(1965年1月,毛澤東會見《西行漫記》作者斯諾時說:“美國總統肯尼迪為了對付亞非拉的新興力量,提出了特種戰爭和局部戰爭。有消息說,他也看我寫的軍事文章,這可能是真的。”同年7月26日,程思遠陪同歸國的李宗仁見毛澤東時,也告訴毛澤東,肯尼迪生前在他的辦公桌上擺著一部《毛澤東選集》,看來是要人們研究中國。)
——肯尼迪任命號稱“冷戰斗士”的臘斯克為國務卿。臘斯克經常把毛澤東、胡志明比作希特勒,把越南比作1947年的希臘,把和平抗議者比作對納粹德國的綏靖分子。
——1961年11月下旬,一個由中央情報局、國務院情報處、陸??諈⒅\長、所有美國情報委員會成員組成的國家情報特別評估委員會,對中國的外交意圖做了仔細的剖析,認為:“一旦形勢適宜,北京就會以常規政治戰爭形式,支持當地的游擊戰爭和恐怖行動,或充當后盾和幕后操縱者?!?/p>
所有這些事實確鑿無疑地證明美國當初卷入越南戰爭確實就是沖著毛澤東來的,就是要和毛澤東“單挑”。也就是說,美國之所以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完完全全是因為毛澤東——“中蘇論戰”使美國認定中國是比蘇聯更危險的敵人,“援越抗美”使美國認定中國的的確確正在通過“人民戰爭”挖美國的墻角。二者合起來就使美國精英認定:美國的最高國家利益在越南的叢林中。結果:美國傾舉國之力“奮不顧身”地沖進了越南戰爭的泥潭。
當美國在越南人民頑強抗爭,中國人民的無私支援,美國人民的反戰熱潮以及世界人民的聲討聲中焦頭爛額之時。蘇聯則趁機大舉擴張。60年代末,蘇聯軍事力量已經與美國不相上下,在全球到處挖美國墻腳。1967年,蘇軍進駐中東。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咄咄逼人的“有限主權論”、“國際專政論”、“社會主義大家庭論”和“國際主義義務論”。美國精英們此時此刻突然如夢方醒,恍然大悟:壞了,上當了,上了毛澤東的大當了。原來美國真正的要害利益不是在東南亞的爛泥潭里,而是在中東和歐洲;真正威脅美國利益的不是“好戰”的中國,而是美國以為“可以有共同利益”的蘇聯。
最后,小球推動大球,中美建交。為中國爭取了小平話語中的“和平與發展”大大局。
1969年尼克松上臺后宣布美國從越南撤軍,使戰爭“越南化”,通過談判取得“體面的撤退”。美國既然有求于毛澤東,那就不得不滿足毛澤東開出的價碼。最終結果:
一、美國得出結論:不要在軍事上大規模卷入亞洲大陸。
二、美國重新檢討對華政策。放棄敵視中國的立場。放棄“以冷戰為綱”的對華政策和理論思維方式??偨y親自出馬改善對華關系。承認中國大陸的政權(從想方設法推翻的準戰爭狀態到不承認,從不承認到最終承認)。原則上停止了直接顛覆、騷擾中國的行為,停止了對流亡的西藏叛亂分子的援助。
三、美國承認“一個中國”。承認臺灣屬于中國。同意廢除與臺灣簽訂的《美臺共同防御條約》(1980年1月1日正式廢除),停止了海軍在臺灣海峽的巡邏,美軍撤離臺灣。
四、美國解除了對中國長達二十多年的全面經濟封鎖禁運和外交孤立政策。
五、美國承認中國的政治大國地位。支持恢復中國的聯合國席位和常任理事國地位。
六、美國采取聯合華制蘇的戰略——這意味著美國不僅實際承認了中國大陸的政權,承認了中國的大國地位,而且更進一步,承認中國已從“前蘇聯陣營的一員”上升為世界力量中的“一極”,即世界政治力量的格局開始從“美蘇兩極世界”演變為“美、中、蘇”三極的“新三國演義”。
四、撬動杠桿,改革開放全面鋪開。
1978年,做好的基本準備的中國依托相比西方發達國家稍顯寒酸的工業化根基,通過香港走向世界市場。以下是一張區級產業轉移的表示圖,可以看出全球的國際分工,中國接手了被西方發達國家轉移到日本,由日本轉移到了以臺灣為代表四小龍手中的“兩頭在外,中間加工”的制造業,部分打破了西方對世界市場的壟斷。
注:區際產業轉移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達區域的產業順應競爭優勢的變化,通過跨區域直接投資.把部分產業的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區域進行,從而使產業表現為在空間上移動的現象。根據轉移主體的性質、轉移的動機等差別,產業轉移可分為擴張性產業轉移和撤退性產業轉移。前者是指產業在其原區域仍屬于成長性產業(區域的成長性產業),主要出于占領外部市場、擴大產業規模的動機而進行的空問的主動移動;后者是指區域的衰退性產業主要由于外部競爭與內部調整壓力而進行的戰略性遷移。
經過改革開放30年來的發展,工業生產能力快速增長,工業規模不斷擴大。目前,中國主要工業產品的生產能力和產品產量居世界前列。中國工業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從1978年的不到1%增加到2006年的9.8%,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制造業打過”。在冶金、化工、纖維、服裝、機械、電子通訊設備、交通運輸設備制造等領域,中國所占的份額更高。例如,2007年,中國粗鋼產量占全球產量的34%,水泥產量占45%,彩電、冰箱、服飾、等產品產量占全球比重都在30%以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確立了在國際分工中的“世界工廠”地位,成為全球工業品消費市場的主要供應者和生產加工基地?!?009年中國取代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1993年中國僅占世界出口總額的3%,現已逼近10%。同期內美國由11.8%下降到8.2%,德國由9.8%下降到8.9%,日本則由8%下降到4.8%。中國在世界出口中所占份額,在1999~2008年的10年間平均年增長23%,比世界年均增速快2倍。如按此速度擴張下去,10年后將達到1/4左右,這將打破美國在戰后初期外貿額平均年增長18%的紀錄。IMF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估計,到2014年,中國的份額將上升到12%。該組織在2009年發表的另一事件預測,如果中國保持GDP每年8%的增速,堅持以出口為導向,到2020年的世界出口份額將達到17%左右。
四、帝國主義VS新型社會主義,我們的未來在何處。
當今中國,在經歷了連續三十年的高速沖刺,由于我們選擇了吸納發達國家淘汰下來的產業環節,通過比較優勢發展自身,積累了早期工業社會所具有的大量社會矛盾并且這種加工工業在東南沿海也已經走到了盡頭。諸如,貧富差距懸殊、環境破化嚴重、民工荒、工廠大量倒閉、傳統社會道德解體、區域矛盾計劃,城鄉二元結構等等不一而足。今天出現的種種問題,都能從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找到根源,正如鄧小平在接手文革后的中國一樣,他和他的共事者所面臨的問題也全都出自建國后的三十年,也好比毛面對剛建立的新中國相似,開國元勛們面對的是民國政府遺留下的滿目瘡痍的中國。而我們所面臨的困難遠遠不及改革開放,更不要拿來和毛建國所要面對的艱難困境相提并論了。
從客觀因素來看,中國的產業結構存在硬傷,這種結構模式支持了東南沿海以及整個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現在則遇到嚴峻挑戰。嚴格意義來講,中國大部的加工企業算不得是企業,只能算是車間。因為企業對定價有有決定權的會計和設計部門全都在國外,甚至是物流這個層次的利潤都不能掌握,同一件服飾在美國賣十元,我們大概只能掙一元。通過郎咸平教授對此指出: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配合國外技術和品牌能否使中國走出不利的產業鏈戰局?這曾經是中國企業界一個大膽的破局猜想,但事實證明這條路是行不通的。所有的嘗試都傳達了一個現實,在這個產業鏈超限戰的時代,勞動成本是最不重要的,因為它只占整個產業鏈的 2.5%。今天的中國制造企業,如果還妄想利用所謂的廉價勞動力,結局就是被這兩只禿鷹吃得尸骨不存。(而這兩只禿鷹就是國際金融和產業大鱷,他們通過控制國際產業鏈將中國死死的壓在了產業鏈的底層)
從主觀來看,改革開放之初國人面對洞開的國門手足無措、缺乏對真正資本主義的認識,滿心歡喜的去擁抱各種學說,對所有的發達國家抱著神往的態度。同時也缺乏關于設計產業發展等方面的知識對市場經濟規律認識不足。導致了國家很多經濟領域的殖民地化,產生了大量愛美國剩余愛祖國的精英(據說他們是從五四繼承來的洋奴本性,不知真假)。整體國民由于百多年的落后,生發自人本性的不甘落后演變成了急躁,這也導致了很多科技領域的失守和落后。
面對這樣的現狀,對于中國將向何處去??梢哉f對策分成了兩類。一 走帝國主義的道路,成為以美帝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奴役第三世界的馬前卒以求自保并覬覦美帝國的從軍事政治到經濟金融領域的世界權力伺機而動。二 走新型的社會主義之路,通過完善自身走出自己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即中央表述的科學發展觀所指出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但是具體的方法和細則從來沒有過,成功經驗就更不要提了。對此,何新的表述是:新型社會主義的模式,應當是自由市場體制與國家計劃體制的揚棄和升華。新社會主義是以市場為基礎的科學化的計劃經濟,應當以國家力量對兩極分化進行強有力的遏制。新社會主義的政治是國家威權體制與憲政民主體制的優勢化綜合。對未來,我們呼喚回歸于新型社會主義。要知道,這也是來自億萬底層人們出自心聲中的呼喚,是1840年以來前赴后繼犧牲奮斗的千百萬先烈英靈們的地下呼喚,是1921年中國共產黨立黨的本初宗旨;也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民有、民治、民享或民族主義(國家主義)、民權主義(憲政民主)、民生主義(社會主義)的真諦所在。
作為新中國、新世紀的新青年,你選擇怎么做呢?亦或我們會誕生新的馬克思、凱恩斯。。。發現新的社會經濟政治運行規律帶領我們走向人類大同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