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潮》雜志
愛國主義教育也是當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一項緊迫而又艱巨的任務,在和平年代,當代愛國主義的行為方式也在發生了改變,本文通過解析“愛國主義”的基礎上,從幾個方面淺談了大學生如何表達自己的愛國主義。綜述當代愛國主義的行為方式,以期為高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供理論依據。
一、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道德品質。列寧指出:“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濃厚的感情。”[1],江澤民指出:“在我國歷史上,愛國主義從來就是動員和鼓舞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抵御外來侵略和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下,我們的國家和民族自強不息,具有偉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2] 愛國主義過去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生存發展、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今后仍將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巨大精神力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優良傳統,弘揚民族精神,培養愛國情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大學生成才的基本要求,也是時代賦予大學生的歷史使命。
二、目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現狀及分析
愛國主義是人們長期形成的對祖國的深厚情感,是以忠誠、熱愛和報效祖國為主要內容的思想意識。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當代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選擇。但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大學生精神空虛,人生失去目標和方向,行動失去動力,只去追求眼前的一點物質利益,貪圖物質享受。造成了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低效,這與多方面的因素有關。(郭建鍇等,2007)調查某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現狀,為以后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依據,選擇該校1—3年級在校大學生共841人進行問卷調查,并對結果用SPSSl1.5分析。結果部分大學生對愛國主義在認知和行動上是正確的,但有部分學生認識上還不夠全面。其中對愛國主義基本認識調查結果是:愛國主義情操的基本認知是形成、堅定愛社會主義祖國信念、并將其轉化為意志和行動的基石。在本次調查中設置了三個關于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基本認知問題,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愛國熱情強的占44.95%(378人),愛國熱情一般的占48.39%(407人),弱的占6.66%(56人);社會責任感強的占25.92%(218人),一般的占61.95%(521人),弱的占12.13%(102人);集體觀念強的也僅有29.85%(251人),一般的占52.79%(444人),弱的占17.36%(146人)。該校大學生對于愛國主義的認知大多處于一般狀態。這次調查可較為準確地反映該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操的狀況。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目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3]。
(一)社會原因
導致這種現狀有諸多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是一方面,社會原因也占一定比列,(張莉,2007)對于當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低效的原因,人們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學校。可是,筆者通過對重慶市6所高校調查問卷發現,面對問題“你認為導致當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是什么“時,有78.9%的大學生認為是“社會原因”,21.1%的大學生認為是“大學生自身的原因”和“學校原因”,5.2%的大學生認為是“家庭原因”。雖然這只是大學生的“微言”,但我們領悟到的卻是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低效原因中“社會原因不可小枧” [4]。
(二)媒體宣傳
新聞媒體是人們接受信息的主要來源,電視文化、報刊文化等對人們樹立正確的愛國觀念起著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用。然而,近年來,新聞媒體在倡導愛國主義方面所起的作用在減弱,在愛國主義教育中起了一定負面影響。其中,崇洋情節的流鱔甚至渲染,是人非己的意識的強化,揚彼抑此的標準的盲目宣傳,都使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變得軟弱無力。網絡對于目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一些網站,或者網游隱射或者公然的出現反動思想,這對于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也是負面打擊。
(三)西方發達國家主流思想的影響
西方發達國家試圖實現其文化和價值取向的全球化,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造成了消極影響最突出的是美國的“使命觀”。這種觀點認為,“自己作為上帝選擇的特殊國度,對人類的發展和命運承擔著特殊的責任” [5],并認為美利堅民族是最優秀的民族,有著最優秀的文化觀念、價值觀念和社會制度。這種思想對弱勢國家所導致的不良結果是:其一,民族自卑感的形成。因為西方對第三世界歪曲和貶低的表述,本身就是占據優勢的話語控制。長此以往就會使弱勢民族喪失信心,對自己文化產生自卑感,在行動上自我貶抑;其二,淡化自我民族身份。在今天的全球化過程中,我們的青年過多受到西方強勢文化的浸染,而對本民族文化懷疑、疏離、隔膜甚至產生對自己民族身份的質疑,進而在心理認同上淡化自己的民族身份,向往西方但又不是西方人,沒有了民族文化之根的歸屬感。
當前社會所存在的這些消極因素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有著致命的摧毀性影響。它混淆視聽,顛倒大學生原有的價值取向,使大學生在塑造自身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更加茫然。
三、加強高校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人們忠于祖國、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一種集情感,是集思想和意志行為于一體的社會意識形態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它把個人和祖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巨大精神財富。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是整個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的成長關系著黨和國家的前途與命運。大學生是否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關系到未來中國的發展。要改變當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低效的現象,我們必須正視這些社會消極因素,從改變客觀環境人手,營造一個有著濃厚的愛國主義氛圍的社會大環境,讓我們的大學生無時不看到愛國主義,無時不感受到愛國主義,在實踐效國之行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實現壯美人生。
(一)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要體現民族性
胡錦濤指出:“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導大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 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 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靈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動 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對于凝聚和激勵人民群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人類社會的一筆巨大精神財富,它顯示了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和不懈的文化追求。在當代,綜合國力的競爭不僅表現為經濟實力、技術實力、軍事實力等物質力量的競爭,也表現為民族精神等精神力量的競爭。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了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了靈魂,就會喪失凝聚力和生命力。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就是要增強他們的國家意識與民族觀念,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樹立正確的榮辱觀。
(二)愛國主義教育不能留于形式,浮于表面
許多高校對于專業知識的教育重視程度要高于學生平時思想政治教育,這也導致了,許多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留于形式浮在表面,這也是導致愛國主義教育在高校中低效的主要原因。因此,高校應該深刻的開展一些有實踐意義的愛國主義宣傳及實踐教育,假期多開展一些青年志愿者活動、“三下鄉”活動和學雷鋒等活動。通過這些實踐活動的煅煉,在提高大學生團隊協作意識的前提下,又開展了愛國主義思想的教育,可以組織諸如紅色之旅的活動,讓大學生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接受愛國主義文化的熏陶,湖南農業大學研究生處,每年組織研究生干部進行紅色之旅,在同學中間引起深刻反響,參加的同學通過對革命烈士革命事跡的了解及愛國精神的鼓舞,將更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學習中去,這對于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及素質教育有著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加強愛國主義基地的建設
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要體現多樣性。高校要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形成文物博物、革命歷史、建設成就和風景名勝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另一方面要積極地組織大學生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學習,充分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來增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直觀性、生動性。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就是一段歷史、一部教材、一處課堂、一座蘊藏著真善美和創造精神的思想寶庫。它有利于引導大學生從中接受教育,汲取精神營養,陶冶情操,激發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感,堅定信念,激勵斗志,凝聚力量,開拓進取,奮發向上,積極投身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去,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還要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結合大學生的思想實際,開展多種形式、豐富多彩的愛國主義教育。
參考文獻:
[1]列寧.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江澤民.在首都青年紀念五四報告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1990-05-04.
[3]郭建鍇,張林明等. 某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西北醫學教育,2007(5).
[4]張莉,徐國鋒.當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低效的社會原因探析[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O07(1).
[5]李新華.熒國文化外交淺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OO4(11).
作者簡介:賈茜婷(1984.10—),女,湖南農業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