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日,我們終于走出了連日來彝區、大渡河、瀘定橋、大雪山、大草地的川西高原,進入到甘肅南部第一個縣城——迭部縣。
俄界會議遺址位于迭部縣城東南68公里處的達拉鄉高吉村。此地屬岷山峽谷地帶,山巒重疊,阻斷南北通道,達拉河穿行岷山南北,溝通甘川,使達拉溝成為甘川天然通道之一。古來用兵征戰,屢經此道,三國魏蜀相爭,唐、蕃、吐谷渾交戰,以及1253年忽必烈遠征云南,均取此道。1935年,舉世聞名的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途經此地,并在高吉村召開十分重要的“俄界會議”,使其成為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地名。
會議決定僅傳達至中央委員,未向全黨公布。電示張國燾率部北上,但他卻率左路軍和右路軍中原四方面軍的四軍、三十軍南下,并于10月間在四川省 馬爾康縣 卓木碉公然另立中共中央。會議還決定將紅一方面軍主力和黨中央、中央軍委直屬部隊改編為 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 ,彭德懷任 司令員 ,毛澤東任政治委員, 林彪 任副司令員,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林彪、王稼祥組成的五人團,領導紅軍工作。
這座藏式二層小樓是毛澤東曾經居住過的地方。
“爺爺告訴我,1935年9月13日的中午,毛主席帶紅軍來到次日那。紅軍一進村就宣傳漢藏親如一家,他們不破壞藏族的信仰,讓我們放心。我爺爺很喜歡這位年輕的漢族小伙,就把他迎進了家。”
桑杰的爺爺叫尕讓,毛澤東來的那一年,他50歲了。那時,尕讓是當地的大戶人家,種糧,放牧,還從外地運來物資做馬幫生意。因為經常和漢族打交道,尕讓的思想很開通。于是,他把房屋拾掇干凈,把樓下的偏房作紅軍警衛室,把樓上作毛澤東的臥室和辦公室。毛澤東在尕讓家住了整整三天。
今天的甘南草地,綠草茵茵,牛羊成群,真是好不漂亮!讓我們團友們好不激動!
團友們常常感慨,正是紅軍這樣的一支隊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才有了我們今天的生活!紅旗不倒,要永遠打下去!
向著勝利前進!
臘子口系藏語音譯,意為“險絕的山道峽口”,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境內,是四川北部通往甘南的必經之路。著名的臘子口戰役于1935年9月16日下午在這里打響。這一仗,打開了紅軍北上的唯一通道。
“人過臘子口,像過老虎口。”這是臘子口當地的民謠。短短一句民謠,卻不難看出臘子口的地勢之險峻。臘子口戰役,在長征之中也不算大仗,但卻是一場十足的險仗。
由于這場戰斗發生在黨內出現嚴重分裂的緊要關頭,事關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和紅一方面軍安危存亡的關鍵時刻,臘子口注定成為黨史軍史上不得不書寫的濃重一筆。
迂回襲擊,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爬上壁立千仞的懸崖。一名16歲的苗族戰士毛遂自薦,用一根帶鐵鉤的長桿子從絕壁攀上崖頂、放下繩索,使迂回部隊順著繩索爬上懸崖,猶如神兵天降。霎時間,紅軍的沖鋒號、重機槍和吶喊聲從四面八方傳來,響徹山谷。
17日清晨,紅軍突破了國民黨軍精心布置的防線,勝利奪取臘子口。戰斗勝利了,但這名戰士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沒有人知道他確切的名字,只知道他跟隨紅軍走過了云、貴、川,連史上從此留下了“云貴川”這個名字。臘子口一打開,全盤棋都走活了。
哈達鋪路遇一個可愛的孩子,手拿一支小紅旗,一下子就讓我們想到主席對青年人的寄語:世界是你們的,當然,我們還在,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中國的前途是你們的,世界的前途是你們的,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1935年9月,紅軍中央縱隊進駐甘肅宕昌縣哈達鋪鎮,并在此獲得一張《大公報》,報上有關于陜北紅軍和根據地的消息。得到這個信息后,毛澤東做出了到陜北去的重大戰略決策,并整編紅一方面軍為陜甘支隊,紅軍目標明確地向陜北進發。而我們,也要到陜北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