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梁在老革命之后全國政協委員與中青年學者座談會上的發言:改革開放和工業科技的自主發展問題
2006年2月17日下午五位全國政協委員董良翚(董必武女兒)、任遠征(任弼時女兒)、周秉德(周恩來大侄女)、劉太行(劉伯承兒子)、羅東進(羅榮桓兒子)等開國元勛老革命之后應邀出席北京烏有之鄉書社在北大資源賓館三層1308號舉辦的與中青年學者的座談會,聽取社科界部分學者對改革開放國家大計的意見和建議。胡木英(胡喬木女兒)和蘇鐵山也應邀出席。座談會由蘇鐵山主持并致辭。蘇鐵山在致辭中申明這些老革命之后繼承父輩先烈的遺志,關心國家的命運和前途,堅持勞動人民的立場和社會主義的方向。應邀出席的學者有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楊帆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左大培研究員,國家發改委高梁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毛立言、李延明、許建康研究員,《國際社會科學》副總編黃紀蘇,中國文化藝術研究院祝東力研究員,其他社會學者有電影導演周國瑾和“三農”專家李昌平、軍事專家宋曉軍等。大家座談的主題有四個:(一)依靠國家力量重建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和工業科研體系;(二)維護國家安全利益與調整對外開放的各項經濟政策;(三)維護社會公平與穩定,建立全面福利保障體系;(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思路。
下面是國家發改委研究員高梁就第一個主題的發言,根據錄音整理,未經主講人審閱。
一、后進國家現代化的基本目標和途徑
現在我們社會上有自發的關于改革的反思。我個人認為我們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成績是主要的,有目共睹。
整個轉軌時期,中央一直在強調處理好發展、改革、穩定三者之間的關系。過去,我們一直把改革看作促進發展的絕對動力,這也是對的。但是我們也要反過來想一想,我們是不是要先把改革開放的目標確立下來,把整個國家的發展戰略確定下來,然后在這個前提之下,來規劃改革問題。所謂經濟發展,不僅僅是總量問題,不僅僅是GDP問題。十六大提出建設小康社會,其中兩個最關鍵的目標:一是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二是綜合國力、國家競爭力得到實質性提高。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工業和科技體系,也就是自主進步的能力。綜合國力不僅僅指的是工業和國防的現代化,也是指現代化的基礎。把世界各國現代化的道路作一下比較,可以分出四個類型:歐美型、蘇聯型、日韓型、拉美型。歐美是先行的現代化國家;蘇聯是計劃經濟體系下的現代化國家;日韓是在市場經濟體條件下,加強國家的控制能力實現的現代化;拉美是依附性的現代化。所以,我認為,后進國家的現代化,是一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結合。既要發揮政府動用資源的能力,同時也要發揮社會整體的積極性。這個過程不是自然、自發的。作為后進國家要趕超,就要有戰略,要有雄心壯志,要有奮發圖強的精神,沒有這個精神,是不可能實現趕超的。當前在這個問題上,在我們理論界顯然是有爭論的。20年來流行的理論有兩個基本點:一個是“資本無國界”來論證民族工業的概念過時,就是沒有必要再搞民族工業。以此為理由,來否定國家自主研發的必要性。主張自己搞研發技術不如購買技術,其核心思想就是“比較優勢論”。甚至還有論調說,“只要在中國土地上吸收就業、繳稅的企業就是中國企業”。我曾經在若干會上提出自主發展問題,有主流學者就公然對我說“你這種說法是義和團、紅衛兵、沖鋒隊”,直接這么罵。一個著名的主流經濟學家,就這么當著面對我講這樣的話。我沒有反問他,“你既然這么說,那你是什么心態呢?”
二、全球化,中國工業科技面臨的挑戰
我們中央幾次提出:中國經濟到了一個結構調整升級的階段。在當前全面開放的條件下,我國工業面臨著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給我們施加的強大競爭壓力。他們正在進一步壓榨我們的市場空間,蠶食我們的核心工業企業,瓦解我們的科技研發體系,壓制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空間,甚至影響我國的發展政策。這這個挑戰面前,中國面臨著被動融入全球化,走依附性的工業化道路,還是保持自主發展能力這兩種方向的選擇。
1全球化競爭的挑戰
(1)競爭地位不平等-基礎工業和科技的差距正在拉大
加入WTO后,我們越來越明顯面臨著跨國公司的強勢競爭。主流經濟學家唯一值得拿出來驕傲的就是家電企業,很可惜我們家電企業中那些核心技術、核心元器件還沒有自主產業化。包括DVD的芯片。我國工業的弱點在于,企業的規模、科技開發能力、產業整合能力比較差,特別是在營銷、跨國營銷方面不是跨國公司的對手。在消費品工業、輕紡工業獲得長足發展的同時,我國過去最大工業的核心——裝備工業,正在陷入衰落。我國是一個投資拉動占很重要地位的國家,投資占我國GDP的比重達到40%以上,而在投資中間,設備投資占了40%。在設備投資中間,我國每年有2/3以上的設備投資是通過進口來實現的。一算就知道,進口裝備占了我國GDP總量的10%。光纖設備100%,集成電路、石油化工80%,轎車、紡織機械、數控機床70% 靠進口。我們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適當進口裝備是必要的,但是我們重引進輕消化吸收,引進技術資金:消化吸收技術資金=1:0.08(日韓在與我相同發展時期時是為1:5),使得我們在工業技術引進上陷入了引進——落后——再引進的惡性循環。在這樣一種循環下,一方面養肥了跨國公司,一方面削弱了本國的裝備工業。由于裝備工業的主體是國有企業。國有企業一方面技術落后沒錢開發,另一方面受到外國公司的競爭,造成了另一輪惡性循環。東三省的經濟總量大約也占我國GDP的10%。東北工業基地的衰落,一重要原因是國外競爭。一學者在八年前說過,國企的衰落,實際上是洋重復打垮了土重復。分割細碎的產業面臨被跨國公司分頭合資并入他們的跨國分工體系的前景,我國多年建設形成的產業體系,正被跨國公司分割整合,成為他們全球競爭的棋子。一方面消費市場繁榮,另一方面基礎工業,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差距越來越大。一般認為,中美科技水平差距,一般估計15-20年,包括軍事科技。集成電路、CPU、新材料:落后6-10年。全球R&D投入: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占86%,我國僅為1.7%。韓國的研發投入和我們持平。第三次全國工業普查:大中型企業1180種專業設備中,先進水平占26.1%。已授權的發明專利:是日本和美國的1/30、韓國的1/4。國際技術貿易:發達國占技術轉讓和許可收入98%。我國是微乎其微,所以說我國是凈技術輸入國,發達國家是凈技術輸出國,這就是發達與不發達的區別。工業技術的落后,使得我們在很多關鍵技術上受制于人。
(2)外資大舉進入,擠占市場,控制產業
美國一中國問題專家指出,中國對國外投資的依賴日益加深,以及外資企業和中國本國企業之間的差距日益擴大"(George J Gilboy2004),形成了一種外商控制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所以他認為所謂的中國威脅論,不值一提,不存在威脅。我國實現了二十年的外資優惠政策,使外資企業的稅是本國企業的一半,還有很多進口裝備的優惠政策,所以對我國的上游工業的沖擊是非常嚴重的。年銷售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中,外企占總銷售收入的22%,工業增加值28%,資產15%以上,吸收直接就業2200-2400萬人,提供稅收20%。我出口占GDP的35%強,外資企業占其中57%。至2003:機械工業占79%,電腦設備92%,電子和電信產品74%。高技術產品出口82%。據商務部《2004跨國公司在中國報告》:輕工、化工、醫藥、機械、電子等行業中,跨國公司在華子公司產品,占國內1/3以上的市場份額?!吨袊a業地圖》(中國并購研究中心):我國每個已開放產業的前5名,都由外資公司控制,在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資產控制權。汽車工業:外國品牌占銷售額90%,零部件60%,對外資依賴超過任何國家。手機行業,我自有品牌,但核心部件、核心技術、生產線購自外國,跨國公司賺大頭?,F跨國公司開始降價,2005全部虧損,市場占有率萎縮,退市。流通:大型超市(主導領域),外資控制80%以上,本國零售企業只占中低端市場,面臨逐漸萎縮。研究指出,流通行業實際上是一個國家的血管。血管沒有了,工業可能成一個單純的貼牌加工車間。
(3)更重要的是,外資通過對我國企業的大規模并購,使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受到極大壓制和削弱。
(4)在中國已經經營多年的若干跨國公司到了影響我國國家政策的地步,干預我國的體制改革政策。
(5)外資以"幫助中國國企改革"為名,入侵上游裝備工業和經濟命脈。裝備工業的很多龍頭企業在改制過程中下放到地方到省市一級,所謂改制就是產權改革,MBO不行了,地方財政又無力承擔,所以地方積極與外資談判并購。一個案例:杭州齒輪廠。承擔了軍品任務的,要被地方政府賣給外國人,后來由于某個報紙的披露,才阻止被賣給外國人。如果這樣的情況不再給予關注的話,照此下去,不出兩年,國防工業的基礎就沒有了。
(6)威脅我經濟安全(信息安全、技術安全)
在中國經濟界有人大肆鼓吹"只要在中國的土地上吸收就業和交稅的企業就是中國企業"的同時,蘭德公司提出:"一國的技術獨立是經濟獨立的基礎,技術及經濟獨立是國家獨立的基礎"。
(7)打工經濟: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拉美化
我國如果對外資無節制,在形成外資依賴同時必然形成技術依賴,我國可能成為依附性經濟。流行的分析認為,國際產業價值鏈呈"V"型曲線分布,處于兩端的研發設計和銷售服務各占利潤的20-25%,中間的加工環節利潤只有5%。所以有人總說美國的第三產多么高,可他們第三產的利潤是怎么來的,就是跨國公司的利潤,營銷利潤,研發利潤,新產品開發利潤帶來的。長此以往,我們就會被鎖定在世界產業鏈的低端,成為一個單純的加工車間。有人說,這是一個自然的經濟發展過程,我們的人均收入還能繼續提高。但是如果沒有自己的技術能力的話,這樣的經濟是不可持續的,沒有后勁的。
三、應認真反思過度市場化、過度開放
過度開放的最大危害,是扼殺民族產業自主發展和自主創新的基礎。前不久,科技部一個副部長講得很精辟:所謂市場換技術,它的隱患是市場讓出去了爭不回來,學技術人家不給你,拿到圖紙文件不等于學到技術。讓市場爭不回來,高技術不給,學不到技術能力。真正的核心在于自己的科技研發能力。一味"融入全球化",靠招商引資來治百病,是絕對錯誤的戰略思路,是對國家對民族缺乏責任感。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民族工業,特別是其中的骨干企業,國家就失去了獨立自主發展工業和科技的能力和機會,就只能仰仗洋人的鼻息,就會被長期鎖定在國際分工鏈條的底層,就是殖民地經濟。
1 轉變增長方式,必須批判懶漢思想和洋奴哲學,調整政策。
什么叫懶漢哲學?就是把把技術進步、國家發展和安全的希望寄托在外國人身上?!白屖袌?,換資金技術","最小代價,最大收入"是一種懶漢哲學。提高自己的工業能力科技能力是國家振興的希望。貪圖眼前的小便宜,失去未來發展的根基。
2 體制改革的單向市場化不能解決國家競爭力問題
四、自主創新和戰略產業問題
1科學發展觀,自主創新方針,指出了新時期發展的方向。具有綱領性意義。
胡主席:"自主創新作為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科技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內容和基礎,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
2戰略產業:在全球化條件下,保留國家產業安全和核心競爭力的底線。
戰略產業:①主體是高科技和骨干制造業,構成綜合國力的核心部分。②超越企業或地方部門的局部利益,關系國家的核心戰略利益。國家不能任其在全球競爭中自生自滅。
國家對戰略產業保持控制和支持,使其在競爭環境中得到發展壯大,是國家貫徹自主發展、自主創新意志的主要基地和最后屏障。
國家保持對戰略性產業的控制和發展,是保持工業和技術進步自主發展能力的最低條件。國家提出把自主創新作為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增強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首先要落實到對戰略產業的支持,并促進其提高競爭力。
主要部分:①軍工 ②國有大型能源、加工企業 ③裝備制造業
民營經濟正在發展壯大,特別是其中的高科技產業和加工制造業已經跨入了先進行列,也應納入我們支持的范圍。
3.主要建議:
第一,審查吸引外資政策,盡快促進兩稅合一。
第二,審查國企改革政策,對于國企改革中的由于腐敗等種種不規范操作帶來的社會不穩定問題,和使我國核心能力受損問題必須加以審查。
第三,調查我國國有裝備工業和高技術產業家底,現在很多此類企業下放到省市了,但丟了他們就等于丟了我們的命根子。
第四,在調查清楚的前提下,出臺緊急措施,制止出賣關鍵國企或外商占優勢的合資并購,國家給以必要扶持。
第五,建議恢復工業部。我們有農業部,信息產業部,工業這么大一塊怎么沒有部來管?
第六,考慮制定戰略產業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