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理想之旅

資本雇傭勞動制度批判

劉永佶 · 2007-07-16 · 來源:本站原創
收藏( 評論() 字體: / /

資本雇傭勞動制度批判

劉永佶

  當代的人類世界,正處于馬克思所說的“人類史前時期”的最后階段——資本雇傭勞動社會,突破并否定資本雇傭勞動制度,是勞動社會主義的歷史意義之所在。從勞動者的立場和意識批判資本雇傭勞動制度,論證其經濟、政治、文化,是勞動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之一,也只有在這樣的理論指導下,才能進行勞動社會主義運動,以不斷發展的勞動者聯合勢力,變革社會制度,實現勞動者的社會主體地位,提高其素質技能,使人類真正開始人的歷史。

  1資本所有權與勞動力所有權

  資本雇傭勞動制是商品經濟和公民社會的初級階段,它突破了封建領主制和集權官僚制,初步實現了全體人的人身權,并經勞動者的長期斗爭,逐步爭得了公民權。資本雇傭勞動制的基本經濟權利是兩個,一是資本化的生產資料所有權,二是勞動力的所有權。這兩個權利是分離的,分屬于資本所有者和雇傭勞動者。正是這兩個分離的權利主體,構成資本雇傭勞動制的基本經濟關系,他們之間的矛盾,是資本雇傭勞動社會的主要矛盾。

  資本雇傭勞動制是經過長期的經濟發展和矛盾斗爭,才得以形成的。當我們今天批判這個制度,揭示其沒落的時候,必須明確它在歷史上曾有過的進步意義,即它作為對封建領主制的否定,是社會變革和人性升華的一個必要階段。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此做了相當精確的論述:我們的時代,資產階級時代,卻有一個特點:它使階級對立簡單化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個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5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這兩個階級的經濟基礎,就是資本雇傭勞動,其法權體系,就是建立在資本所有權和勞動力所有權這兩個基本權利的對立之上的。資本所有權是以資本形式存在的生產資料所有權,同時也包括用于購買勞動力使用權的貨幣資本的所有權,不過,當它作為功能資本以后,就已經轉化為對勞動力的使用權,而貨幣資本則轉化為勞動力所有權主體的生活資料。在資本雇傭勞動制中,資本所有權與勞動力所有權這對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是資本所有權,勞動力所有權是次要矛盾方面。勞動力作為勞動者個人的勞動能力,只有在與生產資料的結合中,即在勞動過程中才能發揮作用。在資本雇傭勞動制度下,勞動者不可能擁有大工業的機器設備,他們要生活,就得勞動,就只有出賣勞動力的使用權給資本所有者。雖然勞動力使用權的買賣過程,要遵循等價交換原則,而且是自由的交易,但不出賣勞動力使用權就沒有生活資料的勞動者,必然在出賣時處于不利地位,這不僅表現于勞動力使用權的價格上,而且表現于勞動力的使用過程中。既然勞動力的使用權已賣給了資本所有者,那么,如何使用,使用的時間和強度,都取決于買者。但賣者出賣的并不是一件物品,而是他的人身中體現的勞動力,也就是說,其人身也要隨勞動力的出賣而由買者支配。這樣,他的人身權利就與勞動力的使用權相沖突,為了捍衛人身權利和勞動力所有權,必然與購買勞動力使用權的資本所有者產生矛盾。

  資本所有者與雇傭勞動者大都源自封建領主制下的農奴,但前者比后者先擺脫農奴身份,成為城市中的市民。15、16世紀各封建王國為爭霸而推行的重商主義政策,為這些市民成為商人資本家提供了契機,他們在國王的支持下,通過商業,特別是國際貿易,迅速地積累財富。與此同時,那些海盜、開明貴族也不斷加入商人資本家的行列。最初的資本所有者階級由此而生。商業資本的發展要求手工業生產方式的變革,以前那種封建的或行會的經營方式已不能滿足新市場(特別是殖民地貿易)的需要,于是,工場手工業出現,進而引發工業革命,機器大工業代替了工場手工業。大工業建立了由美洲的發現所準備好的世界市場。世界市場使商業、航海業和陸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這種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工業的擴展,同時,工業、商業、航海業和鐵路愈是擴展,資產階級也愈是發展,愈是增加自己的資本,愈是把中世紀遺留下來的一切階級都排擠到后面去。

  由此可見,現代資產階級本身是一個長期發展過程的產物,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一系列變革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25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資產階級的形成過程,也即資本的積累和資本所有權的確立過程。最初的商人,其資本的所有權并沒有充分的法律規定和保證,隨著資本量的增加,他們不斷迫使國王承認其對資本的所有權和相應的政治權利。這是一個漫長的斗爭過程,經過不斷的較量,包括武裝革命和議會斗爭,資產階級在西方各國奪取了政權,并以法律的形式最終將資本的所有權確立,并以法制予以保證。當我們今天讀到各國由資產階級主導所頒布的憲法中“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時,其所指主要就是資本的所有權。資本是私有財產的一種特殊形式,為了保護資本的所有權,就必須保護全部私有財產的所有權,并明確其主體。這也包括勞動者的生活資料,雖然它只能在極短的時間內以“財產”的形式存在,但它也是私有的,也要受到法律的保護。法律是平等的,但它所保護的私有財產卻是不平等的,更為重要的是,法律并不追究這種私有財產的來源,只要沒有人依法追討盜賊強行占有的財產是對其主體的所有權的侵犯,那么,盜賊的財產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資本作為財產,其原始的積累有多種途徑,既有經商的利潤、領主的地產、海盜的劫掠、奴隸販賣,還有——盡管是極少數——個體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勤勞,它們都在資本的發展中,在資產階級的立法中被確立為“神圣不可侵犯”的所有權。而更具體的民法及其他法律,則明細地規范了資本所有權的權能。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拿破侖法典》中找到其典范。

  資本所有權的確立,是資本雇傭勞動關系形成的主要內容,與之相應的勞動力所有權的確立,卻要晚一些。這樣說,并非指在勞動力所有權確立之前沒有勞動力的出賣,而是說有相當一段時間沒有法律對勞動力所有權的規定和保護。雖然資產階級在爭取其資本所有權和政治權利的斗爭中,廣大勞動者曾是其同盟軍,特別是在政治斗爭和武裝革命中,他們還是主力,但他們的權利和利益,卻遠沒有資產階級得到的那么多。雇傭勞動者也主要來自中世紀的農奴,以及少量的手工業者,他們之所以參加資產階級主導的革命,首先是要擺脫農奴的身份,爭得人身自由,進而是對土地的所有權。對于剛剛解放的農奴來說,最切近的利益,就是有一小塊土地的所有權。法國大革命中的土地改革,正是農奴這方面要求的實現。歐洲各國幾乎都在資產階級主導的社會變革中,解放農奴和土地改革,從而在封建領主制和資本雇傭勞動制之間,出現了短暫的小農經濟階段。這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以個人自己的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它的歷史意義,是農奴向雇傭勞動者轉化的中間環節,更重要的是其理論意義,即為規定私有制和勞動價值論提供了基本依據。

  不論是早期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家,還是西斯蒙第等小生產者的思想代表,都是“以個人自己的勞動為基礎”論證私有制和勞動價值論的。個人所擁有的非自然的力量,就是勞動力,勞動使自然物改變形態,并生產出農作物——對于個體農民來說是主要的勞動產物——以供人類消費。個人自己的勞動就成為對這些勞動產品的所有權以及規定其價值的根據。而當個體農民被迫放棄自己的小塊土地,出賣勞動力使用權為生時,他們的勞動力也就成為其惟一的私有財產,而這個財產的價值也應由勞動來決定。這是雇傭勞動者在爭自己利益時所能依據的“理”。但生產關系和勞動方式的變化,又要求改變這個“理”,提升這個“理”,這就是馬克思從雇傭勞動者,主要是產業工人階級的利益和意識規定勞動價值論的基礎與原因。

  到19世紀中、后期,在產業革命的進程中,資本得以迅速擴張,資本所有權也已經確立并爭得了政治上的主導權。在這種情況下,雇傭勞動者爭取勞動力所有權的斗爭也不斷高漲,經過長期的、聯合起來的斗爭,終于迫使資產階級做出讓步,承認勞動力的所有權,各國的勞動法、工廠法都對此有所規定。從此,資本雇傭勞動制才真正確立。雇傭勞動者依據其勞動力所有權與資本所有者的斗爭也進入一個新階段——爭取民主權的階段。資本雇傭勞動制的主要矛盾,即分離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所有權主體之間的矛盾,制約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各層次的矛盾和斗爭。資本雇傭勞動制在20世紀的演進,都可以從這個主要矛盾中得到說明。

  2資本化的生產資料所有權之組合及其派生的占有權

  資本雇傭勞動制權利體系中的主要權利,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資本化了的生產資料所有權,形成并保證這個所有權,是資本雇傭勞動制的核心和主體,只有這樣,才能維持資本所有者對雇傭勞動者的支配和統治。

  資本是一種體現于物的社會關系。在物的形式上,資本是財富或財產的一種,但它與其他用于消費的財富或財產又有不同,它體現于物、存在于物、作用于物只是一個過程,它的真實存在是貨幣,是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通過貨幣,資本的價值量得以表現,并在貨幣的各種職能上發揮其作用,由此而購買勞動力的使用權并支配、控制勞動者及全部的生產經營過程,進而制約社會總體的供給與需求,影響社會生活。

  資本關系是特殊的交換關系,它以貨幣所體現的價值來確定其所有權主體在交換中的地位,并依據所有權來支配貨幣價值所能交換的具有相應價值的財富和勞動力。資本又不過是以貨幣形式標志其價值的勞動的集中體現和積累。資本的積累就是勞動的積累,是資本關系中,資本所有者對其支配的勞動力的使用超過勞動力價格的剩余勞動時間創造的價值的所有權的體現。

  隨著資本關系的制度化,資本積累的勞動價值日益增加,這是資本所有權及其支配、控制勞動力的地位的強化。資本的本性是要不斷增殖,因此要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改進經營方式。在這個過程中,資本的所有權作為根本的權利,只能采取新的組合,并由此派生出一個新的權利,即占有權。

  從羅馬法一直到今天的民法,所有權都是基本的權利,而占有則是所有權的第一個權能,此外還有使用、收益和處置的權能。所有權是根本的權利,也是靜態權利,它的作用體現于它的四個權能上,這四個權能可以說是所有權的動態表現。

  占有是指事實上的管領,或實際控制,它主要是針對物的,但也可以針對人。比如奴隸主對奴隸的所有權,其權能之一就是對奴隸人身的占有;封建領主雖然已不具有對農奴的所有權,但依然保有以契約形式確定的對農奴人身的占有權。

  占有作為所有權的基本權能,不僅表現于所有權確立之后,還表現于所有權確立之先。羅馬法中“先占”這個概念,是“自然取得方式”的一種,指用勞動蓄意對無主的財物的占有,或以武力對所戰勝的敵人財產的占有。先占即對沒有確定所有權物品的先行占有,是確定占有者所有權的根據,而對敵人所有財物的占有,也是確定其所有權的根據。這種先占,不僅是“自然法”,也是人為法中確定所有權的前提。一直到現代社會,先行占有依然是所有權的依據,包括資本家對剩余價值的所有權,也是以占有包含剩余價值在內的產品為前提,待該產品價值實現以后,才能對以貨幣形式存在的剩余價值擁有所有權。

  而更為實在的占有,則是在所有權確立之后,由所有權展開的控制或管領。占有持續于所有權的法定期限內,只要該所有者擁有特定的所有權,就擁有占有的權能;而能否行使占有的權能,又是所有權的證明。

  占有又是使用、收益和處置權能的前提,沒有占有,或失去占有,使用、收益和處置的權能也就無從施行。

  在資本主義制度之前,或資本主義制度初期,經濟生活中的所有權主體往往是自己行使占有的權能,而且占有與使用、收益、處置是統一的。其間大概只有中國集權官僚制下土地的占有權能從其所有權那里派生為一種相對獨立的權利,由擁有所有權的國家將全國的土地以職田、祿田、勛田等名義分給官僚占有,以及用“均配”的辦法分給農民占有。而這種由土地所有權派生的占有權,又因其占有的是土地這種不動的自然資源,而使人們忽略其占有權是由所有權派生的,至今仍有經濟史的研究者將中國古代的土地占有權直接說成所有權。

  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體制初期,大部分資本的所有權主體還自己行使占有、使用(經營)、收益和處置權能,因此,占有并未從所有權中分離,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權利。資本主義的經濟學和法學,都只是談所有權,其中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處置等權能,并未將占有及其他權能作為相對獨立的權利來論述。

  從19世紀中葉,股份公司出現,并逐步成為資本存在的主要形式。對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其權利關系進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股份公司有兩個特點:一是私人資本的聯合,雖然取得“社會資本”和“社會企業”的形式(在這里,也可以看出“社會”一詞是指總體性、集合性的團體,而不表示其階級性質,馬克思之所以不將自己的主義稱為“社會主義”,與此有密切關系),但私人資本的所有權依然保存著,或者說股份公司不過是聯合起來的若干私人資本所有權的組合形式;二是資本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所有者不再從事經營管理,而由經理行使經營權。

  馬克思沒有看到:在若干私人資本家組成股份公司時,實際上已從聯合的所有權中派生出占有權,由占有權來支配和控制經營權,而非由分散的所有權來支配和控制經營權——若干個分散、獨立的所有權主體支配和控制統一經營權行使者的經理,是不可能,也不可行的。只有由各所有權主體分別將所有權派生的占有權能集中起來,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權利及相應機構,并統一行使占有的權能,以支配和控制經營權的行使者,才是有效的、可行的。

  事實上,資本的所有者在組建其股份公司時,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并成立了公司董事會來集合占有權能,而當它集合了占有權能并統一行使時,占有權就確立了。

  然而,不論經濟學,還是法學的理論,都未能對此做出規定。如果說一個多世紀前尚處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股份公司剛剛起步時的馬克思,只能注意到股份公司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是有其歷史原因的話,那么,進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股份公司已成為經濟的主要形式,而且其資本額巨大,股東眾多,并以股票來吸納社會閑散資金的時候,依然看不到占有權的存在,不能以概念對之進行規定的話,就很難說清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矛盾的特點了。

  對股份公司,經濟學和法學界都是注意到了的。美國在20世紀初形成并演化至今的制度學派,一開始就很關注股份公司的權利關系和組織形式,其所說的“制度”,主要是就此而發的。可是,從凡勃倫、康芒斯一直到現在依然支撐制度學派門戶的科斯等人,雖然反復探討了股份公司的所有權聯合,公司董事會如何控制經營權行使者,以及經營者的權利和責任、利益,他們與所有權主體的關系等等。但就是提不出占有權這一概念,從而使其論證在所有權與經營權之間打轉。其所謂“產權理論”,主要目的是解決這些問題,但“產權”一詞的不準確,不僅顯示了英語的模糊性,也暴露了美國實用主義思維方式的嚴重缺點。

  “產權”之“產”,是一般性的財產,還是特殊性的資產?制度學派并不明確。“產權”之“權”,是所有權,還是占有權、經營權、收益權?制度學派也不明確。

  制度學派雖然不能說明資本化的生產資料所有權因股份公司或股份制而派生占有權,從而導致資本所有制關系的變化,但他們畢竟在關注這個問題,而且試圖說明其間的各種關系。以“主流派”自居的所謂“新古典綜合派”,則對此不屑一顧,毅然地在那里用高等數學來計算馬歇爾和凱恩斯在一百多年和六十多年前提出的那些“原理”,只要有某一定律甚或公式可以演算出來,就彈冠相慶。在他們看來,資本私有制是絕對的、永恒的,不可能,也不應該有變化。制度學派的“產權理論”已是多此一舉,是非主流派不得不做的經濟學中的“勤雜工”活計。

  而以“馬克思主義”為旗號的經濟學家,當然要關注資本主義所有制的這種變化,但是,由于既有的經濟學教科書或馬克思著作中,并沒有“占有權”這個概念,因此,也不能概括變化的要點或主要矛盾。除了一些人依然在用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關系來論說資本所有制外,比較新的認識,是提出了一個“法人資本”概念,進而衍生出“法人資本所有權”和“法人資本所有制”兩個概念。法人在民法上是相對于自然人的民事主體,它具有三個特點:一是特定組織機構,二是擁有獨立的財產,三是獨自承擔財產責任。“法人資本”是指生產、流通、金融等領域中的企業和機構。

  由于法人資本擁有獨立的財產和獨自承擔財產責任這兩個特點,因此有研究者提出“法人資本所有權”這一概念,即認定法人資本是所有權主體。并由此而得出“法人資本所有制”的概念。

  法人資本是存在的,但法人資本所體現的企業和機構,并不是所有權主體,因此,法人資本所有權是不能成立的。

  法人組織,實則由資本所有權派生的集中行使其占有權能的機構,法人組織對這由股份或基金等形式集合起來的資本的權利,是占有權,而非所有權。

  法人資本是由若干私人資本聯合而成的,也是這些資本所有權的占有權能集中的形式。私人資本所有者在將其資本投于股份公司和基金會等法人組織時,并未放棄其所有權,或者說不是將所有權直接投入,而是將所有權派生出來的占有權投入,并集合成法人組織的權利。這樣,所有權主體依然保有對法人組織的支配和控制權利,這由相應的法律予以保證,并可以撤回其所有資本的占有權,退出該法人組織。

  法人組織作為集合并行使所有權派生的占有權的機構,一方面要對所有權主體負責,另一方面又由占有權派生出經營權,選聘經營者,簽訂經營契約,將其占有的資本的使用權能交給經營權的行使者,由其負責經營活動。法人組織在保證經營者按契約自主經營的同時,施以必要的監督,并按契約驗收其經營成果,進行相應的獎懲。

  法人組織往往是以董事會的形式組建的,同進配有監事會,當然,名稱會有改變,但其性質和職能大體相同。

  正是在法人資本及其組織上體現的資本占有權,是現代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和制度中的一個主要特點。而以占有權這個概念規定這個特點,不僅可以明確現代資本制度的性質,也可以認識它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地位和作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資本,主要不是由自然人所有的私人資本。而是由自然人的私人資本所有權派生的占有權所集合的法人資本。雖然私人資本由其所有權主體自己經營或直執著委托他人經營的企業還存在,但已不是經濟生活的主體。

  3勞動力所有權的確立與強化

  資本不過是由非勞動的所有者掌握積累了過去勞動創造的價值而形成的對勞動者的勞動力使用權購買與使用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主導者是資本所有權主體,被動者是勞動力所有權主體。但由于勞動者不出賣其勞動力的使用權,就不能生存,因此,他們對勞動力使用權的出賣,也是主動的、自覺的,甚至是自由的。在出賣勞動力使用權時,勞動力的所有者與資本的所有者是平等的交換關系。當資本所有者以股份公司等形式將其資本聯合起來的同時,勞動力的所有者也在強化其勞動力所有權意識的基礎上,進一步聯合起來,組織成工會和形成與資本所有者相對立的社會勢力,并以不斷的斗爭維護自己的利益。

  勞動力的所有權概念,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規定了的,并作為對資本關系分析的重要范疇。按照馬克思的觀點,資本關系從本質上說,就是資本所有權與勞動力所有權的對立統一。生產資料所有權與勞動力所有權的分離,或者說勞動者本人不具有必要的生產資料,也就不具備勞動創造價值的條件,為了謀生,只得將自己僅有的勞動力的使用權作為商品賣給資本所有者。

  勞動力的所有權是勞動者在資本關系中存在的依據,勞動力的質與量則是其所有權的力,這一點,與資本的貨幣量是其所有權的力是一樣的。資本與勞動力所有權主體之間的交換,是自由的權利主體間按商品經濟一般原則的平等交換,而且他們是作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締結契約的。契約是他們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現的最后結果。勞動力的力,取決于勞動者本人的素質技能,也取決于勞動者相互間的聯合,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勞動者個人素質技能的提高,或許可以在出賣勞動力使用權的時候,比其他勞動者更有競爭力,可以賣得比較高的價格,但個體的勞動者在與資本家較量的時候,明顯的是弱者,特別是在勞動者各自只顧私利,相互競爭和排擠的時候,其弱就更為突出。現在中國私有企業中的雇傭勞動者,往往受其自身小農意識的束縛,自私自利,安分守己,“各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因此,在出賣勞動力使用權的時候,往往被買主壓低價格,特別是當同事者受老板欺負的時候,不能出面相助,甚至還會暗自慶幸,更可怕的是同事間的互相排擠,似乎是在謀個人私利,實則在損害他人和總體利益的同時,必然損害了個人利益。

  歐洲雖然沒有小農意識的傳統,但在資本雇傭勞動制度剛確立時,也曾出現過雇傭勞動者間的競爭和排擠現象。當時工人勞動強度之大,勞動時間之長(可達日16—18小時),勞動力價格之低,既與勞動者素質技能水平有關,更與勞動力使用權出賣者的相互排擠有關。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中,真實地描述了當時的情形。

  勞動力的所有權是資本與勞動力使用權交換關系的一個基本權利,但只有在勞動者意識到這個權利,并以自己的斗爭在法律上明確這個權利,進而在勞動力所有權的基礎上聯合起來與資本所有權主體進行斗爭的時候,這個勞動者在現代社會賴以存在的基本權利才算真正確立,并由此而派生出民主權。

  經濟權利是經濟關系中人的地位和利益的界定,當一種經濟關系形成后,其相應的權利就已經具備條件,但權利作為以法律形式對經濟關系的規范,一是要有法律條文的明確,二是要有權利主體對它的明確意識和努力爭取,才能真正地在經濟生活中發揮作用。

  在經濟生活中只要有雇傭關系,就已經出現勞動力的所有權,但對它在法律上的明確規定,以及其主體對它的意識并運用相應的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都是在資本關系成為居統治地位的經濟關系,即資本雇傭勞動制度確立之后。這在西歐和美國,大體是19世紀以后開始的,其他國家則更晚。規定勞動力所有權及勞動者相關權利的《勞動法》、《工廠法》等也相繼出臺,并不斷修訂。雖然這些法律在總體上還是以維護資本家的利益為主,但畢竟承認了勞動者的權利,從而使他們可以依據勞動力所有權等權利來爭取和保護自己的利益。

  與此同時,勞動者的思想代表,特別是馬克思,也從理論上反復論證勞動者的權利,并由此提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階級矛盾與斗爭的系統學說。《資本論》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對依據勞動力所有權的雇傭勞動者聯合起來與資本統治斗爭的理論表述。

  相比之下,技能高的勞動力,其使用權不僅可以賣出較高的價格,而且在與購買者進行交換的時候,往往處于有利的地位;技能低的勞動力,不僅其使用權價格相對低,在與購買者交換時,還往往處于不利的地位。

  正是由于這一點,勞動者為了生存得好一些,并提升一些社會地位,要在勞動力市場上提高自己勞動力使用權的價格,惟一的途徑是提高其勞動力的質,即素質技能。若僅從個體而言,技術素質是勞動力的主要內容,這是勞動者努力接受教育和培訓,提高技能的動因;若從總體論,不僅技能素質,文化精神素質也是相當重要的內容,其主要表現就是階級意識的增強。

  勞動者個體與總體都有提高素質技能的內在要求,從而在行使由勞動力所有權派生的民主權的時候,就會將教育和培訓作為一個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政黨和工會在這方面做了相當大的努力,從而促成逐層提高的公費教育,先是初級教育,再是中等教育,進而高等教育——現在德國等西、北歐國家的全程公費免試教育,正是勞動者聯合起來長期斗爭的結果,而這又是勞動者素質技能提高的重要條件。與此同時,工會組織還與資方交涉職工的培訓,因這對資本所有者也是有利的,因此,也能普遍地在企業中進行。

  勞動者素質技能的提高,既是個體主觀努力的結果,更是總體勞動者經驗的積累和交流的結果,尤其體現在技術革新和創新的研究中。由于這一點并不與資本所有者相沖突,甚至勞資雙方具有統一性,因此,資本所有者為了占有盡可能多的相對剩余價值,也會拿出一部資金投入新技術的開發或購買專利,并在本企業內推行。這樣,也就為勞動者提高其素質技能提供了必要條件。

  素質技能提高了的勞動者,又會逐步強化其勞動力所有權,不僅可以提升其勞動力價格,更促進了其總體性的聯合。勞動素質中的文化精神素質的提高,主要表現為其階級意識的成熟,這又是其聯合的內在因素。

  勞動力所有權在勞動者素質技能不斷提高的基礎上逐步強化,而強化了的勞動力所有權又促進了勞動者的聯合。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因聯合而壯大了自己的勢力,從而在經濟上、政治上進一步鞏固和強化其勞動力所有權,強化了的勞動力所有權又會保證勞動者素質技能的進一步提高。

  現代資本雇傭勞動制度下勞動者的聯合,實際是以勞動者文化精神素質提高為內在導引和凝聚,將勞動力所有權派生的經濟權利和政治權利的集合運用,并由此而形成強大的社會勢力。從經濟權利而言,主要是將勞動力所有權派生的占有權能集合成總體的勞動力占有權,由工會行使;從政治權利而言,主要是將勞動者的公民權和勞動力所有權派生的民主權中的結社權集合于政黨,由政黨統一行使。這兩方面的聯合,往往是相輔相成的。

  勞動者的聯合強化了其勞動力所有權,并進而要求和擴大勞動力所有權主體應有的民主權。這些也就成為勞動社會主義運動的主要內容。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勞動者聯合的社會主義運動,波及并影響到落后國家,20世紀的俄國革命和中國革命就是其典范,而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諸多國家,也都建立了以社會主義為旗號的政黨,實行了社會變革。雖然這些國家的社會主義政黨及其社會變革尚有很多缺陷,其勢力尚敵不過國際資本及其代理人官僚資產階級,但它們將社會主義思想引入本國,并組織勞動群眾為爭取民族解放和自由發展而斗爭,從而也就在資本全球化的過程中,將勞動社會主義全球化,為全世界勞動者的大聯合創造了歷史和邏輯的基礎。

  4剩余價值的創造與實現、占有、分割

  雖然勞動者因其勞動力所有權的強化和聯合,而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技能和社會地位——這是現代西方國家發達的根據,但其發達成果更多地還是集合于資本,或被資本雇傭勞動關系歸結于資本所有者。剩余價值依然存在。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揭示的剩余價值規律仍在資本關系中起作用,并支配著勞動者的意志和行為。但也有諸多新特點,在剩余價值的創造、占有與分割上都表現出來。

  通過資本與勞動力的交換而支配勞動者在超過其勞動力價值量的時間內創造并在交換中實現的價值,該價值不是歸其創造者,而是歸創造它的勞動的支配者,即資本所有者占有。占有者還不是最終的所有者和消費者,還要通過稅收等方式集中一部分剩余價值于國家,并由國家進行分割使用。這是資本制度的基本關系,也是其存在的規律。由于前述現代勞動方式的發展和資本雇用勞動制度在體制層面的變化,以及勞動者的聯合斗爭,現代剩余價值的創造、占有和分割,都表現出自己的特殊性,與自由競爭體制在這個環節的特殊性有所差異。

  剩余價值的創造,或曰生產,是勞動力使用權出賣者在其購買者支配下的勞動的體現。與自由競爭體制階段相比,現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一是用于生產剩余價值的勞動范圍擴大了,原來規模很小的服務性勞動不僅參加進來,而且成為日益重要的組成部分;二是國家壟斷資本對剩余價值的生產與實現過程的控制;三是國有企業的出現;四是國家對經濟的總體干預和調控;五是資本國際化和國際資本。這五點,是現代資本統治下的剩余價值創造的條件,也是其實現的條件。

  在關于現代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研究中,經常有人運用兩個源自馬克思《資本論》的概念,即壟斷價格和壟斷利潤來論述現實矛盾。但馬克思時代壟斷資本剛剛出現,而且沒有國家的總體調控,因此,直接使用在《資本論》體系中尚處于輔助概念層次的這兩個概念,并不能說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已出現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剩余價值生產與實現問題。

  現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壟斷資本企業操縱著某一行業甚或幾個行業的市場價格,并按自己實現壟斷利潤的需要,定出壟斷價格,即成本+壟斷利潤=壟斷價格。但本企業的壟斷價格并不直接等于市場價格,它還要受供給與需求關系的制約,更為重要的,是國家的總體調控,雖然國家并不直接給商品定價,但能以法律(如“反不正當競爭法”或“反壟斷法”)和政策方式,干預市場價格,由此制約壟斷價格。也就是說,壟斷價格在壟斷企業以“成本加利定價法”或“目標利潤定價法”予以制定,并推向市場時,并不能保證它就是市場價格,還要受供求雙方的比例和國家干預的制約。更進一步說,這種制約早在壟斷企業給自己的產品或服務定價時就已發揮作用。

  壟斷價格到市場價格之間會有一些變量,其中商業勞動所創造的價值也要參加進來,而市場價格作為實現了的價值量,減去其中商業勞動的價值量,就是壟斷企業的價值量,再從中減去成本,得出壟斷企業利潤,而利潤與可變資本之比,就是壟斷企業的剩余價值率。其關系為:壟斷企業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價格-商業勞動創造價值-成本=壟斷企業利潤壟斷企業利潤÷可變資本=剩余價值率國家對經濟的調控,當然也包括國際資本及其經營,但這與國內調控又不盡相同,國家間必須達成雙邊或多邊的協議,甚至建立世界性和地區性(如“世界貿易組織”和“歐洲共同體”等)的經濟組織,并締結帶有法律性的長期協議。這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國際化,其中占統治和支配地位的,依然是大資本財團控制的大國,它的秩序也必然是有利于這些大國資本財團的,其目的是協調全世界或地區間資本企業的關系,以便資本在國際間有效地利用各地的資源和雇傭勞動者,特別是落后國家廉價的勞動力,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資本國際化和國際資本對國際勞動力的雇傭,使資本關系及剩余價值生產全球化,由此,人類也將在日益密切的勞動交換中不斷加強聯系,人的總體性和社會性得以強化。這是資本占有剩余價值的必然結果,也是資本最終走向否定的內因。

  現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由于國家的總體調控和資本的國際化,已經形成了廣泛而密切聯系的資產階級,它們以聯合起來的巨額資本所建立的資本雇傭勞動的關系,創造了巨額剩余價值。剩余價值生產的總體性和復雜性,也就體現于剩余價值的占有上。

  從一般意義上說,或者按資本雇傭勞動制度的原則,剩余價值的占有,依然屬于資本所有者,這在現代資本主義經濟中并沒有改變。但由于國家的總體調控,企業對剩余價值的占有,并不是最終的所有,還要由國家以稅收的方式提取一部分,同時國家還規定企業要從利潤中拿出一部分作為職工失業保險等。國有企業的情況大致與此相似。

  國家以稅收對企業剩余價值的提取,是剩余價值占有后的第一次分割。而國家以政策硬性規定企業支付的職工失業保險等費用,既可以看成對剩余價值的分割,也可以視為工資的一部分,是第二次支付工資。

  剩余價值在經上述分割之后,在企業中,還要按一定比例用于積累(其所有權歸股東),即擴大再生產,然后按股份分配利潤給股東。國家資本則沒有分利問題,其剩余價值或由國家提取,或用于擴大再生產。

  而國家以稅收形式提取的那部分剩余價值,連同以稅收收取的勞動者收入及其他收入,構成財政基金。其用途,一是國家機構的開支,二是軍費,三是公費教育和其他公共事業,四是公益設施和社會保障,五是投資于國有企業。第三四項的享用者主要是勞動者,但最終受益者還是資本所有者,因為這些支出,等于從總體上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并有利于提高勞動力的質,同時降低勞動力價格,由此形成資本企業的相對剩余價值。

  一些學者曾為現代西方國家的社會保障和公費教育等感到迷惑,似乎馬克思所揭示的剩余價值規律已經消失,或者已經相當弱化了。

  實際上,現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剩余價值規律并不是消失,而是以與自由競爭體制下不同的方式存在。這里的關鍵,就在于國家的調控與國家壟斷資本及國際資本。如果說自由競爭體制下,剩余價值的創造與實現、占有與分割基本上還是個別資本的行為,那么,市場經濟體制下,剩余價值的創造與實現,占有與分割,則表現為總體資本控制下的個別資本行為,與之相應,雇傭勞動也從個體發展到總體,并在創造剩余價值的同時,參與并制約其占有與分割。

  5國家資本與國家資本壟斷

  在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矛盾中,國家是一個重要范疇,由國家組建并控制的資本,就是國家資本及其國有企業。隨著國家資本的出現,也就促使私人資本壟斷演變為國家資本壟斷。

  國有產業自古有之,早在國家出現之初,就有專為宮廷及官僚、軍隊等服務的由國家興辦的各種手工業工場,但它們很少以交換和謀利為目的,因此還不能稱之為企業。國有企業的形成,大約是在君主專制的重商主義時期,除傳統意義上的專為宮廷、官僚、軍隊服務的手工工場外,還由國家出資興辦了帶有示范性質的國有企業,它不僅是本國對外貿易的中堅和先導,也是先進技術得以形成和應用的試驗性場所。這種國有企業,在法國柯爾培爾執政期間,曾有較大發展。

  到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體制下,國家作為“守夜人”,其已有的國有企業往往被拍賣,處理給私人,更重要的是不再由國家投資辦競爭性企業,國家只辦一些必需的軍工等企業。這種情況到20世紀初已有所改變,不僅軍工,連與戰爭密切相關的鋼鐵、礦業、鐵路等,都由國家投資辦了一些主導性企業。這是當時戰爭的需要,但同時也顯現出自由競爭體制在壟斷高度發展的帝國主義時期已越來越表現出其局限。

  1929年至1933年的大危機,使自由競爭體制的矛盾日益加劇。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法西斯主義,以及羅斯福的“新政”,都把國家干預和調控經濟作為擺脫危機的手段,其中,由國家投資辦企業,是重要內容。凱恩斯的學說,雖然沒有公開鼓吹國有企業,但他已為國家投資辦企業找到了理由:增加就業,擴大總需求等。

  雖說戰時的國家資本和國有企業主要在軍事和與軍事密切相關的行業,戰后,這些行業的需求縮小,國家資本也會相應縮減,但戰后資本主義國家逐步進入市場經濟體制,特別是社會主義政黨勢力的壯大,它們在執政期間又會購買私有企業和投資辦國有企業,還有與私有企業的合資等形式,從而到20世紀70年代末,西方各國的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都有了長足發展,成為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70年代初,英國國有企業固定資本占全國總投資的40%以上,雇傭人員占總雇員的154%;西德(聯邦德國)國有企業投資占全國總投資的31%,就業人數超過250萬;法國國有資本占全國總投資的38%,職工人數占總雇員的30%;美國國有資本1976年為2086億美元,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口的16%;日本國有企業固定資本占全國固定資本的196%,就業人數為全國就業人口的8%。國有企業占據了關乎國民經濟基礎和命脈的主要行業,如郵政、電力、電訊、鐵路、航空、運輸、石油、鋼鐵、造船、航空以及高速公路等。

  西方發達國家國有資本及其國有企業的形成與發展,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表現,是國家干預和調控經濟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資本統治與雇傭勞動新矛盾的體現。

  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有資本及其國有企業的性質如何界定,其所有權如何定位,怎樣規定其所有制關系,這一系列問題,都需從勞動價值論進行規定。

  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有資本還是資本,它和私有資本一樣,都是以貨幣形式存在的勞動價值的積累,并以增殖為目的投放于生產和服務行業。國家資本的來源,首先是稅收,進而是國有企業自身的積累。國家資本的作用,主要是維持資本國家的存在與統治,它表現在各個方面:一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二是調和階級矛盾,三是為私有資本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條件,四是增加就業機會,五是增強國際競爭力。

  國家資本作為價值的存在,也表現于貨幣及財產上,因此,它也是有其所有權的。但國家資本的所有權主體如何確定,或者說國家資本的所有權屬于誰,其權利關系如何界定,卻是很難下結論的問題。

  現在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國家資本的所有權屬于國家。更為具體的規定,則是以法律規定國會是國家資本的所有者,國會必須把具體的管理職能委托給政府。這樣,就形成了第一重“委托——代理”關系。進而,政府對不同的國有企業實行不同的管理:一是對“完全國有企業”,也即國營企業,由政府的一個專管部部長直接負責管理,并由部長指派專人組成董事會,于是又形成第二重“委托——代理”關系。董事會聘任經理,負責經營,形成第三重“委托——代理”關系。二是對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公司,政府專管部長只能指派作為國有股代表的董事會成員,參加并主導董事會,形成第二重“委托——代理”關系;董事會再選聘經理進行經營,形成第三重“委托——代理”關系。至于國有資本參股但不控股的公司,其“產權”體系也與國家控股公司相同,只是國家資本的代表在董事會中不起主導作用。

  這種說法,與資本主義國家的現行法律,特別是“公司法”是相吻合的,而套用制度學派的“委托——代理”說,似乎也可以說明其“產權”關系。

  然而,國家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同時也是社會階級矛盾的集合體與調節器,這后一層性質,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隨雇傭勞動者階級在社會主義運動的組織中日益壯大其勢力,表現得更為明顯。如果說在奴隸制和封建農奴制以及集權官僚制的“家天下”時代,國家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主要是指土地所有權,它來自暴力和血統,是奴隸主或領主或皇帝的所有權的一種形式,那么,資本主義制度下就很難明確國家資本的所有權主體:它不可能是某一個資本家的,也不是資產階級的,更不是某一個政黨或政客的。

  國家資本是價值的貨幣存在形式,確定其所有權,就要探尋其價值來源,或者說投資從何處形成。國家資本來自稅收,這是最直接的回答。也據此,在西方國家有一種說法,國家資本的所有權應歸“納稅人”。

  作為國家資本所有權主體的公民,以其納稅為主要出資方式,當然所納稅額有多有少,但其所有權卻不能以納稅額計量,只能以個人為單位表現出來,并通過民主權來作用于集合并行使占有權的機構——議會。套用制度學派的言詞,這才是國有資本及其企業的第一重“委托——代理”關系。

  國家資本,作為集合于國家機構并由其行使占有權的資本,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特殊形式,雇傭勞動與資本的矛盾發生了量的變化,但并未發生質變。其一,國家資本及其國有企業的所有權主體雖然是全體公民,但其占有權由國家機構(議會)行使,誰掌握了議會中的主導權,誰就掌握了國家資本的占有權,以及相應的經營權和處置權。資產階級政黨掌握議會主導權時,就會按資產階級利益經營和處置國有企業。既令社會主義政黨掌握了議會的主導權,也不能不考慮仍居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利益。只要資本主義制度未發生質變,國家資本就仍是資本主義性質的。

  其二,國有企業的職工與企業的關系,依然是雇傭勞動關系,雖然他們在名義上(不論是“納稅人”,還是公民)擁有對國家資本的所有權,但在該企業就業時,仍要以勞動力使用權的出賣者身份與經營者簽訂合同。但因為國有企業是由議會通過政府來選聘經營者,其經營管理的具體方式與私有企業會有些差別,因而在國有企業就業的職工能更多一些權益。

  其三,國有企業建立的一個重要理由,是擴大就業,這也是社會民主黨利用凱恩斯學說的重要表現。其初衷是為失業工人提供就業機會,但從結果看,又在保護資本雇傭勞動制度不因工人運動而毀滅,也正是在這一點上,社會民主黨常受到共產黨的批評:以改良來維護資本統治。

  其四,國有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類似社會主義國家的“事業”單位,主要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其受益者是全體社會成員,其中有些企業更有益于勞動者,有些企業則是為私有企業提供方便。更有軍工企業等,是維護資本主義國家統治的。

  其五,作為市場競爭中的國有企業,其目的也是利潤,并因其加入競爭,而影響市場經濟的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私有企業不利的,但那些用于高風險和先導性技術研制開發的國有企業,又會為私有企業提供低價的技術專利和生產資料。特別是那些針對國際市場的國有企業,往往像重商主義時期那樣,成為其本國私有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排頭兵”。而當資產階級政黨執政時,又往往會將積累了巨額勞動價值(包括投資和企業自身增殖)的國家資本,以極低的價格處理給私人資本,造成對勞動者利益的又一種掠奪。

  其六,國有企業分競爭性和非競爭性兩大類,前者也以增加剩余價值為目的,其剩余價值除企業積累外,用于社會公共事業和社會保障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私有企業相關的負擔,有助于提高其相對剩余價值。因此,國有企業與私有企業雖然是競爭對手,同時又能為私有企業發展提供必要社會條件。而非競爭性國有企業的目標,雖然不以獲取剩余價值為目的,但它們在公共事業和設施等方面的作用,卻為私人資本降低了其購買勞動力使用權的成本,有助于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

  總之,國家資本及其國有企業作為現代資本主義經濟中的一個新事物,有其新的特點,它比股份公司更為明顯地預示著私人資本的社會化趨勢,而這個趨勢的進一步演化,必然是私有資本主義制度的否定。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家資本及其國有企業是有一定的公有制成分的,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它遠非社會主義的,只是社會主義因素及其發展可能性的證明。而資本這種特殊的勞動交換關系,演化到國家資本,也表明勞動交換及其價值規定達到高度社會化、總體化。經濟矛盾在國家資本上的集中體現,也使國家具有了更多的參與和調控交換關系的職能,從而使資本雇傭勞動制的矛盾進一步集中于國家。國家日益明確地成為資本雇傭勞動制經濟的一個范疇,又是經濟與政治內在統一的關鍵。

  現代資本主義國家雖因勞動者聯合的勢力不斷增強而受到制約,但其性質仍是資本統治的工具,并以新的形式代表資產階級總體來掌控經濟。國家資本的出現及國家經濟職能的加強,使舊時的私人壟斷資本轉變為國家壟斷資本。

  國家壟斷資本并不是消除私人壟斷資本,而是資產階級利用其國家政權來代表、保護、調節私人資本的總體利益,或者說,國家作為資產階級掌控的政治機器,不僅直接辦企業,占有巨額資本,還運用財政、貨幣及其他政策、法律手段從總體上控制全國經濟,既在國內保證私人資本的利益,又在國際上保持競爭力和霸權地位。這是1929年經濟大危機以后,資本家個體為了共同利益,不得不認可總體階級利益,進而改變原來排斥國家干預經濟的思路為由國家代表其階級總體,調節本階級內部的無序競爭,在保證階級利益和階級統治的前提下,保證資本家個體利益。與此同時,由于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勢力的不斷壯大,社會主義政黨甚至能夠上臺執政,雖然并未能改變資本主義國家的性質,但也可以利用執政或立法等權利,為勞動者爭取局部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國家也就成了階級矛盾、斗爭的集合體,國家在協調、保證資產階級利益的同時,也要協調階級之間的矛盾,由此維持資本雇傭勞動制度。

  國家壟斷資本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是資本雇傭勞動制在現階段的主要特點之所在,它由一系列的學說、法律、政策所構成,因此,也被稱作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國家壟斷資本的實質,是集合于國家并由國家掌控的資本雇傭勞動關系,其特點是由仍被資產階級掌控的國家政權干預、調控經濟和社會生活,其主要方式為:

  一、國家資本在經濟中的比重日益加大,如果將國家資本以一個資本單位計算,那么任何私人資本都不可能超過國家資本的量和勢力。面對私人資本,國家資本有絕對優勢。國家資本壟斷是以國家資本為經濟基礎的,但國家壟斷并不是國家資本的壟斷,國家在保證國家經營和利益的同時,還要全面照顧私人資本的存在和利益。在國家資本的發展損害私人資本利益時,代表資產階級的政黨甚至會采取削弱國家資本的手段來保證私人資本的利益。

  二、國家政權所具有的各項權能,都被充分地調動,運用于干預、調控經濟,形成實際權力,全面掌控經濟生活。這些權能包括立法、執法、司法、行政,采取的手段有法律、法規、政策。

  三、國家對經濟的計劃,這包括兩部分,一是對國有企業的帶有指令性的直接計劃,二是對私有企業的指導性計劃。前者是作為占有權行使機構對其企業生產經營的計劃安排,由于國有企業地位的重要,這類計劃已經對全國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做出了限定。后者雖非指令,但因國家的權威和第一類計劃的限制,對于私有企業及個人的作用也是明顯的,它包括:(一)對經濟運行前景的中期和長期預測;(二)規定近幾年(一般與政府任期同)和年度的主要經濟目標:(三)完成上述經濟目標的政策和措施。

  四、“政府采購”私有企業的產品,龐大的國家機構需要巨額的支出,這包括政府及各機構的建筑、辦公設施,以及軍事設備,同時還有由政府支配管理的各種公共設施等等,是一個巨量的消費市場,除由國有企業提供(亦付費)外,大部分要從私有企業采購,這是私有企業獲取利潤的重要途徑。政府的采購將直接制約相關企業的經營和發展。

  五、政府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為調控經濟的兩大杠桿,輔之以價格、工資、福利等政策,全方位地控制、調節經濟生活。財政在資本主義國家是對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和消費形式,國家從掌控經濟發展的目的出發,動態地調節稅率和財政支出,由此制約經濟;貨幣政策的主導權由國家掌握,中央銀行是國有銀行或由政府操縱,以利息率的浮動和對金融市場的政策干預,來制約經濟。價格、工資、福利等政策,雖然都是指導性和原則限制,但對于調整各產業、行業的經濟發展,以及資勞雙方的關系,都有重要作用。

  六、在國際經濟交往中,國家作為一國資產階級的總代表而發揮著其作用。國家資本壟斷在國際經濟關系中更為明顯,不論是參加國際經濟組織,制定國際經濟法律,簽訂國與國的經濟、貿易協議,以至國際間的金融等,都充分體現著國家這個總代表的作用。至于發動戰爭來謀取本國資產階級利益,則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傳統,至今依然在美國大資本財團掌控的國家機器那里應用著,如侵略伊拉克就是掠奪石油的必要手段。

  作為現代資本雇傭勞動關系在國家形式上的集合,國家壟斷資本對于維持資本雇傭勞動制的延續,起到了決定性主導性作用。但由于勞動者的素質技能提高及其爭取權利的斗爭,形成了一股強大的社會變革勢力,這股勢力在國家壟斷資本中雖然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但其作用不斷通過政治斗爭而影響到國家的法律和政策,從而為勞動者爭得了局部利益。更為重要的是,國家壟斷資本的職能和機制,不僅是當資產階級占主導時維護其總體利益的工具,也可以成為勞動者制約并主導國家,乃至變革制度可利用的手段。

  國家壟斷資本使國家在經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而其矛盾也在集合于國家的同時,不斷擴展到國際,導致資本的國際化和國際資本。

  6資本國際化和國際資本

  是階級統治,使人類居住的這個小小星球劃出了國界。國界也是人界,它限制了國際間人的交往。但人性是自由的,國界并不是人性的內涵,它所能界定的是人所居住的地域,但不能限制人與人在一般性上的交往。商品以貨幣形式在國際間的交換,早在資本雇傭勞動社會之前就已出現,其大發展,是資本雇傭勞動制度形成的前提;資本雇傭勞動制度又是商品、貨幣乃至勞務和技術專利國際間交換的保證。這種交換的內容,不是由國界所限定的土地,而是土地上的人以其勞動創造的可為對方所用的商品或技術專利,其實質,就是商品和技術專利中體現的勞動價值,因此,國際間的交換也是人際間勞動的交換。由于國家的存在及其所集合的各種經濟矛盾,國際間的交換顯得非常復雜,特別是演化到現在。這種交換已從商品交換為主,變成資本擴張為主,因此具有其特殊性。

  然而,不論國際的交換及隨之而來的資本擴張多么復雜,只要我們堅持勞動價值論,就可以從中發現其勞動交換的基本矛盾。

  資本作為積累了已有勞動價值的貨幣,與可以創造價值的勞動力的交換,結成了一種特殊的勞動交換關系,這是過去的勞動與可能的勞動的交換。而為了使過去的勞動能夠支配勞動力,使其中可能的勞動變成現實的勞動,并創造出比過去的勞動更多的價值,資本還應交換體現著過去勞動的生產資料。這樣,貨幣資本的所有者就成為商品生產資料的所有者與勞動力的使用者,由此而主持并控制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結合,創造新的價值,轉移生產資料中包含的過去勞動創造的價值,并在交換中實現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中包含的超過資本原有價值的剩余價值。

  資本的這種特殊勞動交換關系,從本質上說是不受地域、國度、民族限制的。只要有人存在并有勞動和需要,就可以結成資本關系。問題在于資本的量和勞動力的質,這二者的發展程度,決定了資本關系的內涵與外延。

  資本雇傭勞動關系首先是在特定國度內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并隨著其強大而制度化。資本雇傭勞動制度是以法律規范的資本雇傭勞動關系,它的確立,標志著資本雇傭勞動關系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主導地位的形成。這個主導地位,先是體現于國內,進而逐步向國際擴展。

  資本的國際化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資本雇傭勞動關系發達國家的資本向外輸出,二是受資本輸入的影響,落后國家自身資本雇傭勞動關系的形成。前者無疑是主動的,也是主導的,后者是在前者的主導下形成的,而且受前者的制約,甚至成為前者的附庸。

  資本之所以國際化,內在的動因是資本的增殖,而其外在的表現與實現,又在于資本雇傭勞動關系比集權官僚制的、封建領主制的、奴隸制的經濟關系更為先進。當西歐資本雇傭勞動關系形成并向全世界擴展的時候,這些舊的經濟關系還分別控制著地球上不同地區的人群。資本雇傭勞動關系的擴展,在這種意義上說,無疑是進步的。但由于資本的非人性,它的國際化進程也必然是野蠻的——以“文明”旗號的野蠻。

  資本的國際化——現在一些人稱之為“經濟全球化”——并不是從現在開始的,自從資本雇傭勞動關系形成以來,這個進程就開始了。先是歐洲間的國際,再是全世界的國際,當列寧在20世紀初說帝國主義各國已經把世界“瓜分完畢”的時候,那種初級的以占領殖民地和附屬國方式的資本國際化確實“功德圓滿”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再次瓜分,第二次世界大戰則促使殖民地和附屬國的勞動群眾在社會主義的旗幟下展開民族解放斗爭,戰后幾十年,民族獨立已成現實。

  在這種情況下,資本的國際化不能不采取新的方式,雖然戰爭威脅和侵略還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這在美國大資本財團所控制的國家機器那里表現得最為突出,二戰以后幾乎所有的世界各區域性的戰爭,都是它們為輸出資本、謀取利潤發動和挑動的,今天布什政府秉承其老板的旨意而進行對伊拉克的戰爭,可謂其又一標本——但更多的則是利用“經濟的”方式,如“關貿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及各種地區間的協作組織,合法地、和平地輸出資本于“發展中國家”。廣泛而普遍的股票市場和金融市場,不僅使這種輸出相當快捷,而且還會將“發展中國家”那些專制統治所占有的巨額貨幣,吸納進來,再以資本形式輸入這些“發展中國家”。

  資本國際化的實質和結果,是資本雇傭勞動關系的全球化。隨著蘇聯東歐劇變和中國對國際資本的開放,現代資本的國際化又告一段落。這是自重商主義開始的以商品交換所體現的資本關系雇傭勞動在全人類的普及。就資本雇傭勞動關系中的勞動交換關系而言,也可以說,勞動價值論也隨著資本的國際化而國際化了,即普及于全球化了的經濟矛盾規定。

  資本的國際化,同時也是勞動的國際化,是勞動社會主義的國際化。作為資本雇傭勞動關系一方的雇傭勞動者,自資本雇傭勞動制度建立以來,不斷展開社會主義運動,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形成以后,社會主義政黨和工會在斗爭中逐步壯大勢力,并將運動國際化。20世紀既是資本國際化的世紀,也是社會主義運動國際化的世紀。

  資本的國際化,大體經歷了商品資本國際化、貨幣資本國際化和生產資本國際化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大約是自資本雇傭勞動關系出現到19世紀中期,其表現主要是商品的輸出與輸入,即國際貿易;第二階段自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其表現主要是借貸資本和股票、證券買賣的間接投資;第三階段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至今。我們這里主要分析第三階段。需要說明的是,在第三階段,商品資本國際化和貨幣資本國際化并不是消失,而是作為傳統方式依然存在著,但以生產資本的國際化為主。

  生產資本的國際化表現為國外直接投資辦生產性企業,其組織載體就是跨國公司。西方國家的壟斷資本財團依恃其資本、技術、管理與組織等優勢,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或子公司,形成生產、銷售、技術開發等統一的網狀組織,集中與分散相結合,進行國際性的生產和銷售。

  資本國際化的過程,還在落后國家制造了一個怪胎——官僚資本。這是倚仗國際資本勢力,并為國際資本充當代理人的官僚集團侵吞國有或公共財產,出賣主權和資源而形成的。該官僚集團都是這些國家舊的統治勢力和文化的代表,自愿投靠國際資本,為其鎮壓民眾,維持投資秩序,低價購買勞動力和資源;侵吞本國公有資產,或低價向國際資本出賣公有資產,收取回扣或代辦費;壓制本國私人資本,阻抑社會變革;充當傾銷國際大資本財團產品的中間商,操縱市場,控制金融。官僚資本所占有的大量財富,往往不是在國內投資,而是在將其中一部分用于鞏固自己專制統治的同時,將另外一部分購買跨國公司的股票,或在國外購買房地產等——他們本人非常清楚,自己的統治根基是脆弱的,一旦遇到革命或政變,趕緊逃往國外。為此,他們幾乎一律把子孫送到國外,加入外國籍,為其經營巨額“黑金”,甚或以“外商”名義,來國內投資,他們再為之提供各種優惠政策。官僚資本不僅吞噬了本國資財,更斷送了社會發展的機會。

  官僚資本是現代社會機體上巨大的癌,也是落后國家社會變革和發展的主要障礙。而國際資本對官僚資本的利用,也表明資本這種經濟關系對人類進步的負作用:它們對貨幣的無限貪欲,雖然能在一定程度擴展人類交往,促進生產力發展,但同時卻又扶植舊的反動勢力,阻礙社會進步。而國際資本的壟斷性,又嚴重壓制了落后國家自身私人資本的發展,使之長期停滯于舊的生產方式之下。對于落后國家的民族解放和社會變革,國際資本則支使官僚資本集團堅決予以鎮壓。

  7資主與民主:資本雇傭勞動制矛盾的政治體現和制衡

  現代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家及其在中國的追隨者,幾乎眾口一辭地宣稱資本統治的政治是“民主”的,并指責社會主義政治是“專制”的。

  民主的主體是民,“主”則是指政治上的決定與主導。那么,何為民,或者說誰是民主的主體?

  民作為一個社會基本范疇,也有其歷史的演化。在中國古代,民是指與官相對應的社會范疇,即“士農工商”四民。在歐洲,封建領主制時代的民,是指農奴和平民,當資產階級革命提出“民主”口號時,民的界限已相當清楚,就是第一等級——領主貴族和第二等級——僧侶之外的第三等級,它包括市民、農奴、農民,而市民中就有商業和工業資本家。資產階級思想家所宣揚的民主,就是以資本家為領導的第三等級參與和主導政治。這在當時是革命的,也是政治與經濟進步的集中體現。

  將民的范疇界定在第三等級,并以此號召農奴、農民、手工業者等參加革命,這是資產階級領導對封建特權和集權專制的革合成功的根據。這場革命開創了公民社會,并為商品經濟發展創造了社會條件,這是人類新的社會、經濟形態。但資產階級的局限性,又導致革命取得政權后,民主的性質就已發生變化。由資產階級掌控的立法權明確規定了選舉權的財產限制,以及性別和在本國、本地居留時限等限制。這實際上是將廣大的工人、農民和全部婦女,以及移民都排斥于選舉權之外,不僅如此,法律還限制了他們的言論、結社、集會等權利。

  如果說這種制度是“民主”的話,那么,擁有“民主權”的只是那些擁有大量資財的人,而他們之所以能擁有“民主權”,并不因為他們的血統——如果按血統來擁有“民主權”,則與舊領主專制無異——而是因為資財。法律所承認的政治權利,不是根據人,而是根據資財歸誰所有。也就是說,一個人,能否有政治上的“民主權”,就在于他對資財的所有權。“民主權”是資財所有權的政治形式。

  這可以說是資產階級“民主制”的基本形式,雖然擁有大量資財的人不見得都是資本所有者,但其主體是資本所有者,而那些非資本所有者的富人——舊貴族、地主等——也可以隨時將其財產轉化為資本。這樣,在資產階級革命奪得政權,資本統治確立其政治制度時,雖然名義上還沿用革命中的民主口號,但其實質已經是資主或財主。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地指出資產階級在現代的代議制國家里奪得了獨占的政治統治。現代的國家政權不過是管理整個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的委員會罷了。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25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這個委員會以政黨和立法、執法、行政、警察、軍隊等政權機構的形式存在,它們的表現,可能樣樣種種,但歸結起來,目的只有一個:維護資本所有權,保證資本的增殖。200余年來,雖有多種變化,實質依然。

  當我們今天分析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時,必須明確任何政治制度都是經濟關系的集中體現,而且都要以政治權利來界定并協調經濟關系。不能以政治制度辯護人對該制度的命名來評價它,而應以經濟關系及其矛盾來判斷政治權利的歸屬與運作,從中發現權利的矛盾。

  資產階級以民主名義所構建的政治制度,其主要權利是屬于資本所有者的,是資本的政治形式。資本所有者也可以自稱為“民”,他們的“民主”權,實則資主權或財主權。一旦他們失去了對資本的所有權,雖然還是民,但已不能為主了。

  與封建領主制不同的是,在資本雇傭勞動制的經濟關系中,勞動力所有權也是一個基本權利,雖然這個權利的確定經過了相當長的時間,但勞動力使用權作為商品與貨幣資本的交換,已使雇傭勞動者意識到自己應有的權利,并據此爭取利益。當他們從個體的爭取到聯合的斗爭,逐步迫使法律認可了勞動力所有權依據這個權利而組成的聯合體——工會以后,就又展開新的斗爭,要求勞動力所有權派生并保證勞動力所有權的政治權利。也正是在這一點上,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的民主思想被雇傭勞動者階級所繼承,這里最突出的,就是發生于19世紀初、中期的英國“憲章運動”,明確提出要求普選權及相應的民主權利。在工會等組織的基礎上,要求普選權的斗爭自“憲章運動”以后,一浪高過一浪,而成立政黨,則是這個斗爭的必要形式。

  在雇傭勞動者階級政黨的建立過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是一個關鍵環節。這個宣言,宣布了勞動者政黨的理論、原則和綱領,也是勞動者聯合起來爭取民主權的基礎。從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西方各國以社會主義為旗幟的政黨紛紛成立,并展開了艱難的斗爭。這種斗爭,不僅明確了勞動者的公民權和勞動力所有權,而且逐步爭得了一些政治權利。到20世紀中期,西方各國被迫取消了對有關選舉權的財產限制,實現了普選制。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民主權的,是公民身份的體現。對于今天西方國家的青年人來說,這個權利似乎習以為常,甚至會嫌麻煩而不去投票,但對于他們的祖輩而言,卻因沒有這個權利而苦惱和壓抑,為爭取這個權利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選舉權是勞動者聯合斗爭的結晶,也是他們繼續聯合斗爭的手段。

  民主權中還包括結社權、言論自由權、示威權等權利。政黨就是結社權的社會體現。正是依據并運用結社權,勞動者才組織了自己的政黨,并由政黨集合勞動者民主權中的選舉權、言論自由權、示威權等,形成政治勢力和政治運動,在更大范圍內爭取和維護勞動者的利益。

  經過兩個世紀的艱苦斗爭,特別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由社會主義政黨組織的社會主義運動,西方國家中的民主政治,雖然并未改變其資本主義性質,但社會主義勢力在其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大。西歐社會民主黨與共產黨、綠黨等的聯合執政,以及在議會中的斗爭,明確了勞動者民主權利,強化了社會保障,干預并協調工資制度,切實地維護了勞動者的利益。當然,社會民主黨的漸變改良路線,也滯緩了制度變革,從而使勞動者在總體上還處于被統治地位,還要出賣勞動力使用權,并為資本所有者生產剩余價值。只有在集合了勞動者民主權的政黨的正確路線導引下,才能不僅爭取局部利益,還要為長遠利益而進行制度變革。

  8資本文化與勞動文化的對立統一

  作為對人生和社會關系的意識,文化在資本雇傭勞動制度下也呈現出其特殊性。資本所有權主體和勞動力所有權主體,不僅在經濟利益上對立著,也在政治關系上對立著,這雙重對立,反映到人們的意識形態上,就形成對立的文化,即資本文化和勞動文化,它們存在并作用于資本雇傭勞動制度中所有的人,導引并制約人們的經濟和政治活動。

  資產階級領導的對封建領主制和集權官僚制的革命,首先是一場文化大革命,它以路德為代表的“宗教改革”開始,經“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這幾百年的時間內,展開了基督教的自我否定,并形成了新的文化——市民文化和資本文化。市民文化是一般,資本文化是特殊,是以市民文化為基礎的資產階級文化。在市民文化的基礎上,依據其原則,還形成了勞動文化。這二者的對應統一,構成了市民文化。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初期是資本文化,隨著勞動者素質技能的提高和不斷的斗爭,勞動文化逐步明確和系統,并與資本文化相抗衡。

  基督教的核心是“上帝”,他制造并安排了人間的一切:人的生命、等級和貧富,以及人們的行為準則。顯然,基督教限制了資本的生成和發展,只有否定“上帝”,第三等級中的資本所有者才能增殖資本,才能成為社會的統治者。但他們又創造了一個新的“上帝”,這就是資本。這個由商品生出的貨幣所形成的資本,是那么平庸、俗氣,但卻真正地、普遍地統治了社會。擁有資本,無窮盡地占有物質財富,不僅是一個人權利和社會地位的標志,也是其價值的體現——社會也以此來評判個人。

  資本是對體現為貨幣的物的所有權,這種所有權使人們具有遠比其人身存在大得多的價值,這是他人勞動所創造價值被異化的結果,從而也使其所有者可以進一步支配他人,并由此產生滿足感和幸福、榮譽。資本是一種社會關系,同時也是一種文化,是對資本社會關系的意識,它體現為價值觀、思想和道德,全方位地支配資本所有者的意識,并主導社會意識。

  資本文化的主體是資本所有者。作為個體人,他們與普通人沒有什么差別,也有勞動能力,會思維,有各種生理和心理欲求。然而,當他們成為資本的所有者,就成了“資本的人格化”,他們的勞動能力,不是用于勞動,而是執行“資本人格化”的職能;他們的思維,也遵循資本增殖的邏輯;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的欲求,不僅要通過資本的增殖過程來滿足,而且資本增殖成了他們主要的欲求。與之相應,人的本質和人性在他們那里已經異化,起碼是在執行“資本人格化”時已經異化。作為“資本的人格化”,他們像“神魂”附體的巫婆、神漢,忘我地在傳達著、履行著資本增殖的“神意”。由于資本在經濟和政治上的統治地位,資本的文化也就經資本所有者及其所雇傭的特殊勞動者——經濟學家和其他社會科學家——的論證傳播而漫布于全社會。

  資本文化的價值觀,集中體現為對財富的貪欲和崇拜,并以所有的財富量來衡量人的價值。在這里,文化上的價值與經濟上的價值得以統一。之所以用所擁有財富的量來衡量人的價值,就在于財富集中體現著經濟的價值,這個價值是人類勞動創造的,是已有勞動力的結晶。對這個價值的所有權,不僅可以滿足自己生存的需要,還可以支配人們的生產勞動。所有權中的占有、支配、處置等權能,就是一種社會權力,這種權力包含著榮譽和地位。對物質財富,特別是貨幣化了的資本的所有權,保證了其所有者在生產和社會關系中的主體地位與主導作用,他們在自己所有權支配的范圍內,就是專制的領主,所有權表現為至高無上的權威。這樣的價值觀,不僅主導著資本所有者的意識,也主導著社會的意識,導引那些沒有資本所有權的人也為此而奮爭。

  資本文化的思想,是其價值觀的展開,是從資本所有者的立場對經濟關系與矛盾的認識。其基本內容,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學,從重商主義開始,它的宗旨就已明確,即通過對經濟關系的認識,貫徹資本所有者的價值觀,實現其利益,保證資本所有權對經濟活動的支配。幾百年來,各學派層出不窮,所論問題、概念體系都有變化,但其宗旨如一。在經濟學的基礎上,法學、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等,甚至哲學——它曾是思想的前導,但在資本統治確定以后成為經濟學的附庸和注釋——都圍繞這個宗旨,并將資本的價值觀向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擴展。

  資本文化的道德,是其價值觀經思想而達到的對人們行為的具體規范。對人們行為的規范,分為兩種方式,一是法律的規范,二是道德的規范。前者是“硬”性的,后者是“軟”性的,但作用范圍更廣。資本主義的道德,表現為義務、良心、信譽、幸福等范疇。其義務是與權利對應的,是對權利的意識和運用,主要就是如何認知資本所有權并實行“資本人格化”的各種義務。良心和信譽,則要求人們服從所有權的支配,并按所有權的規定,來處理人們的社會關系。以資本的增殖為幸福,是資本主義道德的最高層次,而且,這種增殖不僅是合法的,也是合乎義務、良心、信譽的。資本所有者因其資本量,也即所有權的增加而感到幸福,社會因此而承認其價值。這些,就是資本文化的主體。

  與資本文化相對立的,是勞動文化。這是在市民社會和商品經濟形態中,市民文化一般的又一種特殊形式,其主體是近現代已經具有自主意識的勞動者,首先是雇傭勞動者。勞動文化是人類有史以來首次以系統的階級意識所表現出來的勞動者的文化。資本雇傭勞動社會以前的階級社會中,雖然也有奴隸意識、農奴意識、小農意識,但都沒有形成獨立的階級意識,而是從屬于統治階級意識的,是對奴隸主文化、封建領主文化、官文化的認可與屈從。只有當勞動者具有了勞動力所有權,并在與資本所有權的矛盾斗爭中,才逐步形成了與資本文化相抗衡的勞動文化,其系統就是勞動社會主義文化。

  勞動文化的基礎,是勞動者的人身權和勞動力的所有權。在明確勞動力所有權的基礎上,確立勞動者的主體意識,并以此導引勞動者爭取和保證社會主體地位的運動,建立并改革公有制和民主制,促進勞動者的自由發展。關于勞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容,本書第九章將具體論證,這里只做一些提要。

  勞動文化也由價值觀、思想和道德構成。即勞動者主體價值觀、勞動者主體思想、勞動者主體道德,它們是內在統一的層次。

  勞動者主體價值觀是勞動文化的基本環節,這也是真正以人為本位,以勞動為標準的價值觀。從個體而言,努力提高和發揮素質技能,是創造價值的內在根據,從總體而言,則應為個體提高和發揮素質技能提供必要條件,并形成一個公正的評判個人價值的社會機制。這是勞動者主體價值觀的核心。在資本雇傭勞動制度下,這個機制并不具備,勞動者主體價值觀是批判資本統治的出發點,進而在勞動者聯合中起內在的凝聚作用。

  勞動者主體思想,是在展開勞動者主體價值觀的基礎上,對現實經濟矛盾和社會矛盾的系統認識。在勞動者尚未實現社會主體地位時,其重點在于批判資本統治及其他舊勢力統治的社會制度,論證勞動者的公民權、勞動力所有權及其利益,進而說明社會矛盾的狀況及其演化趨勢,以指導勞動社會主義運動。建立公有制和民主制,也應以勞動者主體思想為指導,進而根據其演化和勞動者素質技能的提高,不斷探討改革與發展——其實質在于強化勞動者社會主體地位—公有制和民主制的途徑。

  勞動者主體道德集合并具體化了勞動者主體價值觀和思想,是勞動文化從總體上對個體意識和行為的規范。這是與資本道德相對立的,它的義務、良心、信譽和幸福,都是以勞動為根據,并在平等的交往中實現的。在勞動社會主義運動尚未制度化時,勞動者主體道德既是批判資本道德的準則,又是聯合勞動者的內在機制;制度化以后,則與法律相輔相成,在保證勞動者的社會主體地位,改革和完善公有制與民主制進程中發揮其規范導引作用。

  總之,資本文化與勞動文化的對立,是資本雇傭勞動制中資本所有權與勞動力所有權主體矛盾的表現,它們的對立構成的統一體,成為資本雇傭勞動社會意識形態的主要內容。而勞動文化的實質,就是體現人本質發展和人性升華的自由精神,從而是真正的自由文化,由其導引的勞動社會主義運動,也就成為社會變革的推動力。

  9資本統治與勞動社會主義運動是現代世界主要矛盾

  資本不承認國界,勞動者沒有祖國。自15、16世紀以來,資本在全世界的擴張持續不斷,至今已占領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資本雇傭勞動制度,不僅是西方國家社會關系的集中體現,也是現代世界的基本制度,而構成其主要矛盾的資本統治與勞動社會主義運動,也就是現代世界的主要矛盾。

  當資本所雇傭的特殊勞動者——經濟學家、法學家、政治學家、社會學家乃至“未來學家”——在那里描畫“經濟全球化”、“世界一體化”、“地球村”、“信息時代”、“知識經濟”等美好、和諧、光明的景象時,他們所要掩飾的,恰是現代人類社會制度的本質。

  我們絲毫不否認人類在資本雇傭勞動制度下的進步,民主、自由、福利、人權等,這些都是人性升華的體現。這些成就的根據,不是資本的統治,而是對資本統治的斗爭,即勞動社會主義運動。正是勞動社會主義運動,爭得并保證了勞動者的勞動力所有權及民主權,才為其素質技能的提高與發揮創造了必要條件。勞動者素質技能的提高與發揮,形成了現代的科學技術、生產力。現代人可以向其祖先炫耀的所有文明成果,都是勞動社會主義運動,即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在爭取其經濟和政治權利斗爭的進程創造的。現代勞動者比其祖先的聰明才智,正是其社會地位提高的表現。勞動者素質技能的提高與其社會地位的提高是成正比的。

  然而,勞動者現有的社會地位尚不足以掌控其素質技能的提高與發揮,社會的統治權和支配權,還操縱在資本所有者及其附庸的封建領主和專制官僚的手里。也就是說,資本統治依然是現代世界的主導。

  美國的軍火與石油財團支使其代理人布什發動的侵略伊拉克的戰爭,是資本統治仍在控制世界的最好證明。它也是自資本形成以來幾百年間掠奪世界資源的無數次戰爭的縮影。軍火業資本,是資本本性的最好顯示。這種以殺人為產業的資本所有者,將最尖端的科學、技術用于殺人,由殺人而獲取“最大化”的利潤。當世界稍有平息,他們就采用各種方式挑撥矛盾,制造戰爭。當然,如果只有軍火業資本,還不足以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對軍火的需求,來自全部資本的擴張,對資源的掠奪、市場的開拓、廉價勞動力的剝削,這就是資本的功業。只要遇到阻礙,資本就會用盡一切手段來清除,收賣那些反動的統治勢力,諸如封建領主、專制官僚——這些勢力曾是西方國家資產階級革命的對象,資本的增殖要求在其本國推翻這些勢力,但在國際上,卻要保護并利用這些反動勢力,并作資本的代理人,從而形成作為大資本財團附庸的領主資本和官僚資本。而當這些代理人被革命所沖擊的時候,大資本財團就會以武力鎮壓革命,以扶持這些代理人繼續為其效力。這一點在中國20世紀的歷史上表現得相當突出。

  為資本增殖——這是資本的真理和正義——而殺人,為資本統治而侵略,這就是資本向全世界擴張的主要方式。近現代的科學、技術,首先也被用于殺人和侵略,因為戰爭的利潤是最大的。其次才是用于賺取一般利潤的“民用”行業。今天人們所津津樂道的“信息技術”和航空、交通技術,與軍火商的高科技殺人武器相比,不過是下腳料!

  資本以其所有權控制了“人格化”的資本所有者,并結成了以資本所有權為基礎的系統權利體系,構成資本統治的制度。這個制度像一面巨大的網,將全人類罩于其中,使全人類成為資本增殖的工具。20世紀的演變,雖然有諸多形式上的變化,但資本全球化的繩索不僅從軍事、經濟、政治,而且從文化上,將人類束縛起來。甚至連尚處進化初期的英語從語言學角度說,英語的進化層次不僅遠低于已形成文字的漢語,也低于法語、德語、俄語等。,也隨資本的擴張——英、美兩個英語國家為主——而成為現代世界最高的“文化”,并成為一種利潤豐厚的資本!

  資本關系及其制度,不僅存在于資本的發祥地,也蔓延至全世界。那少數還保留著的封建君主和專制官僚,只是因為“識時務”而賣身投靠大資本財團,才得以保持形式上的統治。

  資本的全球化勢必造成雇傭勞動的全球化,資本統治在全世界的擴張,也為勞動社會主義運動在全世界的發展提供了條件。資本雇傭勞動制度已成為國際性制度,作為資本對立面的雇傭勞動,也在矛盾斗爭中形成其社會勢力,雖然這個勢力尚不足以推翻和取代資本統治,但它已經成為矛盾的一方,存在并作用于這個世界。

  資本統治與勞動社會主義運動的矛盾,是現代世界的主要矛盾。資本統治是主要矛盾方面,勞動社會主義運動是次要矛盾方面。

  雖然處于矛盾的次要方面,勞動社會主義運動作為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勢力,與歷史上沒有聯合的奴隸、農奴、農民等的作用是不同的。他們不僅是被動的被統治者,又是主動的要求解放的具備自主意識的主體。勞動社會主義理論號召并調動勞動者起而斗爭,為個體的權利,也為制度的變革聯合起來。這種聯合,不僅明確了勞動力的所有權,而且爭得了這個權利應有的利益,進一步又爭得政治上的民主權。以前各社會被統治的勞動者,都未能在該制度內爭得自己新的權利,其社會地位基本不變。而資本雇傭勞動制度下的勞動者,卻以聯合的運動,建立了自己的工會和政黨,并一步一步地爭得權利,迫使資本統治不得不做出讓步。

  當然,勞動社會主義運動在生長過程中也存在矛盾,也有利用組織、機構的公共權利謀取私利的個人和集團,這是內在的反勞動社會主義的勢力,它的存在,使運動呈現出曲折性。20世紀末初步實現社會主義運動制度化國度的劇變,是資本統治利用勞動社會主義運動的反動勢力所取得的最大勝利,也是初級公有制和民主制內在缺陷的集中反映。有人據此宣稱社會主義的“終結”。但這只是資本統治的一廂情愿。只要資本統治存在,勞動社會主義運動就存在。當我們摘掉傳統的“派性”眼鏡,放眼全球,今日之勞動社會主義運動,不僅沒有終結,反而正在全世界興起。席卷全球的反戰浪潮,是勞動社會主義勢力與資本統治勢力斗爭的交匯處。

  遍布幾乎所有國家、民族的社會主義政黨和團體,雖然在綱領和策略上有所差異,但在本質上都是勞動者的聯合,在目的上都是為勞動者爭取更多的權益。只要能在勞動社會主義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求同存異,形成全世界的統一戰線,相互支持,不僅能壯大勢力,而且能在團結斗爭中發展理論,促進運動,以至部分和全部國家的制度變革,由此解決資本雇傭勞動制的主要矛盾,結束人類的“史前時期”,開始人性升華的新時代。

說明:該文系作者《勞動社會主義》一書的第五部分。

附錄:烏有之鄉書社銷售劉永佶教授著作圖書目錄如下:

  聯系電話:010-62760856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農民權利論》,中國經濟出版社,定價36元

  《勞動社會主義》,中國經濟出版社,定價22元

  《民主的權威》,中國經濟出版社,定價38元

  《中國官文化批判》中國經濟出版社,定價25元

  《政治經濟學方法論綱要》,河北人民出版社,定價32.50元

  《主義•方法•主題》,中國經濟出版社,定價28元

  《民主中國  法制經濟》,中國經濟出版社,定價22.50元

  《民權國有——作為所有者的勞動者對國有企業改革的思考》,中國經濟出版社,定價25元

  《中國經濟矛盾論——中國政治經濟學大綱》,中國經濟出版社,定價58元

  《經濟文化論》,中國經濟出版社,定價22.50元

  《勞動歷史觀》,中國經濟出版社,定價26元

  《主體辯證法》,中國經濟出版社,定價19.80元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你搞一次個人崇拜試試,看看有多少人會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來嗎?
  2. 鄧論學習 (十二) 是四人幫搞的“血統論”嗎?
  3. 為什么批評西方的他們都“意外死亡”了?
  4. 星話大白|越南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6. 是右就必須反,必須批
  7. 譚吉坷德|決戰,或許正在悄然開始
  8. 胡錫進為什么總改不了陰陽怪氣的老毛病
  9.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動,迫使中國放棄毛澤東思想!
  10. 痛心,反華潤人丁一多因強奸被捕,哈哈!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5. 這是一股妖風
  6. 公開投毒!多個重大事變的真相!
  7.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8.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9.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10. ?吳銘:為什么不從所有制角度分析問題呢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5.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痛心,反華潤人丁一多因強奸被捕,哈哈!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5.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