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講話》,學習魯迅
——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65周年
魏 巍
(一)《講話》的歷史經驗說明了什么?
今年五月是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65周年。《講話》經過65年的風風雨雨,到今天,它說明了什么,它證明了什么?一句話,歷史完全證明它是真正撲不破的真理,是馬列主義文藝理論的紅色經典。不僅從理論上看,它完全符合藝術創作的規律;而且從實踐來看,它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我以為《講話》的基本精神是三個結合:一是文藝工作者與實際生活的結合;一是文藝工作者與勞苦大眾(工農兵)的結合;一是文藝工作者與革命斗爭的結合。由于在《講話》的指引下,解決了這三個結合,就隨之改變了文藝的根本面貌,煥發了文藝工作者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把革命的文藝大大地推向前進了。
《講話》突出地提出了生活是藝術唯一源泉的原理,是完全符合藝術創作的規律的。前些年有人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什么“文藝創作向內轉”,已經過去了這么多年了,也沒有看到他們轉出什么東西來。而當年在延安和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文藝工作者,卻以極高的熱忱,投入工農兵火熱的斗爭,與部隊和群眾在一起并肩戰斗。詩人邵子南就是其中的光輝代表。反掃蕩中,他同阜平李勇的游擊小組吃住戰斗在一起,事后寫出來《李勇大擺地雷陣》,轟動了文壇;他本人也光榮地參加了晉察冀邊區群英會。建國后,丁玲最早提出作家“到群眾中去落戶”,這無疑是一個最徹底的口號。柳青對此做了熱烈的響應,他在長安縣皇甫村的一座大廟住下來,后來寫出來聞名的創業史。后來丁玲本人也身體力行,到了北大荒,別人以為她是被劃成右派作為處罰去的,其實不是,是她主動要求去的;因為她認為臉上既是被刺了字,與其呆在北京,還不如徹底地走到群眾中。在這方面突出的還有我們的女兵菡子,她在上甘嶺激戰的時刻,確實就在上甘嶺,置身在幾十萬發炮彈的攻擊中而毫無懼色。女作家草明她的身體那么單弱,竟在鞍鋼練鋼車間當了支部書記,在煙火繚繞,鋼鐵轟鳴中熔鑄著工業的詩,為郭老所稱道。還有周立波、劉白羽、艾蕪、雷加、曾克等等許多人不都是深入火熱斗爭的模范嗎?當時在文藝工作者中確實形成了一種風氣,誰不去深入生活就顯得臉上無光。正是因眾多作家和廣大文藝工作者,真正按毛澤東同志的話做了,所以都對人民捧出了可觀的作品。除了丁玲、艾青、柯仲平、歐陽山、沙汀、艾蕪、楊朔、田間、何其芳等三十年代的作家外,在抗日戰爭及以后崛起的一代代作家,如趙樹理、孫犁、王林、梁斌、柳青、馬加、雷加、秦兆陽、康濯、賀敬之、郭小川、李季、胡可、柯崗、白刃、沈西蒙、杜鵬程等巍然可觀的作家隊伍(也許可以舉出百人以上,還不包括文學以外的其它藝術部門),真是群星燦爛,匯成了一條銀河。可以說,《講話》成就了幾代文藝的輝煌。他們的作品都是《講話》這棵大樹上的果實。難道這還不足以證明《講話》是我們時代的馬列主義文藝理論的真理嗎?
今天,我們完全可以說,什么時候,我們以毛澤東的文藝思想為指導,認真實踐,我們的社會主義文藝就興旺、繁榮,成果輝煌;什么時候,我們背離了這個指導思想,冷漠了這個指導思想,我們的文藝就蕭條,冷落,或者不那么繁榮,甚至走上邪路。這不是65年來的真理嗎?
(二)學習魯迅
毛澤東和魯迅是中國歷史上的兩位歷史巨人,都是對中國歷史已經產生并且還要繼續產生影響的偉大人物。我們終生都要向這兩個偉大人物學習,一代一代都要向他們學習。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不讀這兩個偉人的書,那將是終生的遺憾。
這兩個偉人的心是相通的,是相互理解的,因此,毛澤東同志對魯迅的評價也最準確、最深刻。最先要求我們向偉大的魯迅學習的,也是毛主席。今天,我們重新強調向魯迅學習,是什么意思?一句話,這是時代的需要,歷史的需要,是人民命運的需要,是社會主義命運的需要。
毛主席在1940年就說,“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是思想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新民主主義論》)
我們認為毛主席對魯迅的這一崇高評價,并非有意夸大,而是非常中肯和符合實際的。
但是,不久以前,我在上海《文匯報》看到一篇《魯迅究竟是誰? 》的文章,卻讓我感到驚訝和遺憾。該文說什么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真實的魯迅形象被嚴重“革命化”和“意識形態化了”,“以前很多描述魯迅的文學把他刻畫成了一個喋喋不休、拿著匕首的戰士形象”,以至于“完全掩蓋了歷史中真實的魯迅形象,當然也就取消了魯迅作為中國社會從傳統向現代轉型過程中巨大的思想存在和文化價值。”文章作者以為“立人為本、獨立思考、拿來主義、韌性堅守”這些思想才是魯迅精神。這實際是說,作為文學家、思想家的魯迅被共產黨當作階級斗爭的政治工具了,因而抹殺了他的真實價值。看了這篇文章,實在使人很不舒服。這實際是把偉大的革命戰士魯迅大大的貶低了。如果抽掉魯迅的革命性,把他當成一般的作家,甚至當成一個學識淵博的學者,那么魯迅也就不成其為魯迅了。如果再把他打扮成一個自由主義者,眼睛里僅僅有現代化,沒有人民大眾,那他同胡適還有什么根本區別呢?他簡直也可以到國民黨政府里當外交部長去了。這就不僅是貶低,而且把無產階級的魯迅推到資產階級那一邊了。
此文引來一個問題,今天我們還要不要向魯迅學習?學習魯迅到底應當主要學什么?
依我看,今天學習魯迅固然要學魯迅高超的藝術,更重要的還是應當學習魯迅徹底的革命精神、硬骨頭精神、不斷革命精神,為人民大眾爭光明的前途。這才是魯迅作品生命力的所在。
1、要學習魯迅的徹底革命精神
魯迅之所以能夠“從進化論進到階級論,從紳士階級的逆子貳臣進到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真正友人,以至于戰士”(瞿秋白語),并不是什么抽象的“立人為本”、“獨立思考”,而是處處以人民大眾為主體所進行的戰斗,并且在持續戰斗中不斷前進、不斷改造自己完成的。這是同一切自由主義者的不同之處。魯迅寫于1925年的《忽然想到(六)》中說,“我們目下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茍有阻礙這前途者,無論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墳》《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圖,金人玉佛,祖傳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這是何等的勇敢、果決、徹底!這種如同天鼓轟鳴震天憾地的呼喊,豈不是對處于苦難深重的人民大眾所發出的革命號召嗎?如果沒有對人民命運的深切關懷,沒有充沛的革命精神,怎能夠發出這樣的呼聲呢?今天,在歷史的曲折發展中,人民大眾再一次陷入“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的困境中,我們看到魯迅的這段話,該發出何種感想呢?這不就是魯迅作品生命力的所在嗎?
2、學習魯迅對舊文化的徹底批判精神
魯迅的這種徹底革命精神,在五四前后已經顯示出來了。在批判封建舊文化的戰斗中,他無疑是“五四”精神的最光輝的代表。他在小說《狂人日記》中,借狂人之口,說中國的歷史每一頁都歪歪邪邪地寫著仁義道德,而他卻從字縫中看出“吃人”二字。他在1925年寫的《燈下漫筆》曾直接說道:“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筵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筵宴的廚房,不知道而贊頌者是可恕的,否則,此輩當受永遠的詛咒!”魯迅還說,“這人肉的筵宴現在還擺著,有許多人還想一直擺下去,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掉這廚房,則是現在青年的使命。”誰能比得上魯迅對舊文化批判的這樣徹底呢!
我們不能說魯迅不懂舊文化,他正是深切地感到舊文化對中華民族危害之廣之深,而從舊文化的營壘里殺出來的。孔學就是舊文化消極面的集中代表。魯迅對批孔是極堅決、極徹底的。我們近年來,不知從哪里刮來的一股怪風,又把孔二先生捧出來了,吹上天了。聽說在世界上已經建了140座孔子學院,有一些還是我們自己出錢辦起來的。現在中國的孩子也有被強制讀經的。而且還不講階級,不分敵我,把孔二先生的“和為貴”也引入我們共產黨的哲學,這是什么意思?這不是要中國人民再一次做馴服的工具、做馴服的奴隸嗎?看來這不是一個小問題。在反孔、批孔的問題上,毛澤東和魯迅這兩個巨人的思想是相通的。毛澤東同志在文革中發動的批孔運動,決不是偶然的,因為孔學對中華民族統治幾千年之久,實在毒害太深了,不徹底地從孔學的精神枷鎖中解放出來,人民的精神就不能得到徹底的解放。而現在,我們一方面口口聲聲說自己是先進文化的代表,一方面卻再次把孔學捧到頭上。難道我們要退回到“五四”運動之前去嗎?
當然,我們對中華民族長期創造的光輝燦爛的文化,應當加倍珍惜;但同時我們又應當按照毛澤東同志的指示,善于區分精華與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華,棄其封建之糟粕,才是正確的態度。今天把封建糟粕特別端出來大事張揚,那就不對了。
魯迅說的“人肉筵宴”,其實指的是剝削制度,不僅僅是封建的剝削制度而且也包括“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現在的中國被一度消滅的剝削制度,不是又重新復活了嗎,難道這個“人肉筵宴”還要一直擺下去嗎?
(三)學習魯迅鮮明的階級立場
自從魯迅從進化論進到階級論以后,他的愛憎就愈發鮮明了。深刻的階級性滲透在他的作品之中。這一點也是需要我們深入學習的。他在批駁人性論時有幾句有名的話:自然,“喜怒哀樂,人之情也”,然而窮人決無交易所折本的懊惱,煤油大王怎知道北京撿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饑餓的災民,大約總不去種蘭花,像闊人的老太爺一樣,賈府上的焦大,也不愛林妹妹的。”這些話說得多透徹呀!
再如,他在論“第三種人”中說,“生在有階級的社會里而要做超階級的作家,生在戰斗的時代而要離開戰斗而獨立,在現在面前而要做給與將來的作品,這樣的人,實在也是一個心造的幻影,在現實世界上是沒有的。要做這樣的人,恰如用自己的手拔著頭發,要離開地球一樣,他離不開,焦躁著,然而并非因為有人搖了搖頭,使他不敢拔了的緣故。”
但是,魯迅的文章又并不死板、僵硬,而是充滿了辯證思維,注意到反右和防“左”。例如他在強調階級性的同時,又反對了簡單化、絕對化的理解。他在《三閑集》關于《文學階級性》回答讀者的詢問時又說:“在我自己,是以為若據性格感情等,都受‘支配于經濟’(也可以說根據于經濟組織或依存于經濟組織)之說,則這些就一定都帶著階級性。但是‘都帶’而非‘只有’。”這就把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說清楚了。
我們從三十年代,魯迅和周揚之間兩個口號的論爭中,可以最鮮明地看到,魯迅堅定的階級立場和辯證思維的統一。周揚等人因為黨依據新形勢提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隨之提出了“國防文學”的口號,而強烈地反對魯迅提出的“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的口號,今天來看,魯迅的階級立場是更加鮮明的,而周揚等卻因抗日把階級性模糊了。魯迅的馬列主義水平確實更高明一些。
魯迅的《非革命的急進革命論者》,也對我們很有教益。此文是批評左派幼稚病的。《申報》上一篇文章,對葉永蓁的小說《小小十年》進行了苛責,認為小說中的主角從軍動機是為了自己等等。魯迅說,“凡大隊的革命軍,必須一切戰士的意識,都十分正確、分明,這才是真正的革命軍。……這言論,初看固然很正當,然而不可能的難題,是空洞的高談,是毒害革命的甜藥。”這使我想起在一個時期文壇上不是沒有這種苛責的批評。魯迅始終注意兩條戰線的斗爭,說明他高度的馬列主義水平,值得我們學習。
(四)學習魯迅敢于直面現實的勇敢精神
最后,我還想說說魯迅徹底唯物論的立場,對于今天文學發展的特殊重大意義。魯迅在《紀念劉和珍君》中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魯迅一生就是這樣的猛士,因此他不屈服任何黑暗勢力的壓力。敢于面對現實,絕不回避矛盾,所以他才有那么光輝的戰績。試看今日,這種精神不是有些缺欠嗎?作者常常回避矛盾,粉飾太平,在電影電視上,清朝的大辮子滿天飛,甚至連相聲也不可笑了。當然這些不能夠完全埋怨作者,因為反映現實、說真話有危險呵,是有很大風險呵,何必自己找麻煩呢?說來說去,還是缺少民主呵,缺少無產階級的民主呵!但是搞文藝的人都明白,在創作方法上,不管是現實主義也好,浪漫主義也好,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也好,總之,畢竟現實生活是基礎,離開現實生活,無論什么天才也無用武之地。因此,在今天情況下,必須回到現實主義。不敢直面現實,回避矛盾,回避階級斗爭,搞無沖突論,是絕對沒有出路的。總之,在今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改變工農大眾的弱勢地位,我們的作家、藝術家學習魯迅敢于面對現實不怕矛盾的勇敢精神,才是真正繁榮社會主義文學、文藝的康莊大道。此外的道路是沒有的。
話說得太多了,就此打住。最后再一次呼吁:
學習毛澤東,學習魯迅!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