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海權 (二)
張文木
2000年我去印度,體會到了當時尼赫魯搞"混合經濟"的后果。尼赫魯開始時也搞社會主義,后又轉為"混合經濟",既有私有制又有公有制,結果步履維艱,用一點地就給地主錢,生產資料的交易成本極高。地主在議會有代表,可維護其私有利益。印度基礎設施至今仍特別差。差到什么程度呢?我在新德里,有一次印度整個北方停電有兩天之久,說是哪出了故障,電力系統壞了。這要在西方,甚至在中國,都是事關國防安全的大事。而在印度這事卻是此起彼伏,經常發生。印度北方有些邦至今都是最富的大地主掌權。南方共產黨搞得好,受到人民擁護,南方喀拉拉邦大街小巷掛的盡是鐮刀斧頭共產黨黨旗。在印度任何書店都能買到馬恩列毛的書,還有鄧小平的書,都譯成了英文或印地語。為什么呢?印度的窮人多,窮人知道馬克思列寧是為窮人說話的,毛澤東是為貧苦農民說話的,黨給農民分土地。因此他們掛共產黨黨旗是發自內心的。共產黨在喀拉拉邦執政時間很長,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做到?quot;耕者有其田",貧民有溫飽。印度共產黨在其轄區內沒有搞打土豪、分田地。尼赫魯也沒有搞,因此在所有制改造上,不如我們徹底。中國的發展現在已開始第二個飛躍:中國的計劃經濟已為新中國打下了鋼筋鐵骨,此后的任務就是打通全身的神經脈絡,讓身體各關節正常和自然循環,各部正常"營養"交換,搞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鄧小平對中國的最偉大的貢獻,市場經濟提高了生產力,此后中國與世界的聯系便不可分割并越來越緊密。中國從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轉變為世界經濟,從而世界政治的一部分;中國的歷史從此才成為世界歷史的一部分。
據我國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的統計,截止2002年9月,中國GDP已達10萬億元 經濟總量世界第六。(人民網 ,2002年9月18日08:27 )外匯儲備2002年7月底已增加到2456億美元左右,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2001年,中國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在世界貿易中的排名居第六位。吸收外資已連續九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曾培炎:最近13年是中國歷史上發展最好時期",來源:中國新聞社 2002年9月16日 )在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對外經濟貿易發展迅速的同時,中國外貿易對外依存度也越來越高。到1999年,中國經濟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接近40%;(國家統計局: "九五"時期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系列分析報告)加入WTO后,中國經濟對海外市場的依賴將會持續加深。
現在國內內需拉不動,原因不在消費不足而在大部分百姓手頭的錢太少,沒錢就沒有消費。你看我們產品多了,價格這么低,可在國內就是賣不出去,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滯銷就不能實現利潤,所以就只有依靠海外市場拉動。國內老百姓不僅不能分享生產發展的利益反而是陷入貧困,貧困造成消費市場疲軟,其結果就是我們對國際資本依賴日益嚴重并使我國經濟失去民族市場根基,這樣,國際市場一旦有個風吹草動,我們的經濟就吃不消。比如前一陣,歐盟說要檢驗我們的打火機,因為中國溫州的打火機競爭力強,到歐洲一下就占領了那里的市場。西方人競爭不過就會人為給你制造麻煩,說打火機有質量問題。這個檢驗報告結果下來以后,整個溫州打火機生產就會發生地震。這是小事兒。如果說美國和歐洲發生什么事兒,我們工廠的產品就會積壓,工人的工資就發不出去,又會有一大批人下崗。
其次,生產發展不僅僅是生產本身的問題,還有資源與消耗的問題。中國經濟發展迄今,現在才發現這種資源內耗型模式已走到盡頭。生產力的良性發展應該是生產力在發展的同時,資源消耗在下降。我們現在是生產力往上走,資源消耗也是往上走,同步走,甚至還快,這種發展模式已給我們造成生態災難。我們現在是在靠資源支撐生產力,如果我們用掙來的錢再去補資源,搞生態,正負抵消,GDP增長就會回到它的起點,等于什么沒有。這是不正常的經濟發展方式,短期內還可以,長期不能這么搞。聽說山西地下的煤已挖得不能再挖了,再挖下去地質結構就會發生變化。我們現在所需石油已有三分之一靠進口,美國幾乎一半靠海外的石油來供應,但我們對海外石油進口線的保護幾乎無能為力,它完全掌握在美國海軍手里,這對當代中國來說是致命性的,因為當代中國已將自己的部分命運(即市場和資源)托付給了世界。
美國人的危機觀、消費觀跟我們不一樣,他們停會電就是大事。2001年初,加利福尼亞民用停電是斷斷續續地,這在美國國內就跟地震一樣。我們中國要是民用停一會兒電,一般來說沒什么事。但將來就不行了。我們的高速公路都上去了,如因能源供給不足,石油因緊缺而價格上升,這就會摧毀中國的汽車市場繼而汽車產業。到最后只有讓少數有錢人買汽油,沒錢人把車放在家里,過期報廢。那當然不行。我們得想辦法。
中國的地理環境有一個東接財源西接能源的優點。東部接著市場,西部接著世界石油寶庫。我們與俄國及中亞國家搞了個"上海五國"。阿富汗戰爭后,我們在中亞的影響力大為削弱,海上我們又沒有控制力,這很麻煩。現在有人研究中國的能源戰略?走出去和參與國內市場競爭?誰都知道走出去是對的。那天石油部門的同志高興地告訴我,我們現在跟一些國家簽了貿易合同,取得了很大勝利。但我想,如果沒有軍事自衛能力,尤其海上自衛能力,我們就不能保證我們的合同協議的有效性。說實話,美國一天之內能夠把你這些合同協議全都變成廢紙,搞個政變就可一了百了。別的不說,它給它的領導人施加點壓力,領導人就把你這合同給廢了。馬克思·韋伯說過:"部署一打艦只在一定時刻比掌握一打可以廢止的貿易協定更有價值。"(戴維·比瑟姆:《馬克斯o韋伯與現代政治理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6頁。)這話對我們理解貿易與海軍的關系絕對是有幫助的。
保衛海外能源自由貿易權利的能力取決于海外軍事投送能力的遠近。沒有海上軍事投送能力,海外貿易的保護就只是一紙空文。有人說,美國干嘛要惹我?"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不是說我跟你好,你就得對我好。南斯拉夫當年對美國多好,在美蘇抗衡中南斯拉夫可說是為美國立了大功。怎么樣?蘇聯一解體,美國一甩手,回手給南斯拉夫一巴掌,全完了。南斯拉夫曾經是中等發達國家,人民享受著幸福,享受了近50年的幸福,一打就完了。南斯拉夫長期受西方影響,知識分子覺得美國講人權,是不會真打我們念書人,他們每人戴一個星靶,走到橋頭上唱豪邁的英雄歌曲。但等導彈打過來之后,一看是真的,是可以爆炸的,這些學者們后來就再不出來了。真導彈與假導彈是不一樣的。戰場應是國民教育的最后課堂。理念不是從書齋里走出來的,現實的問題也不能是光靠你的理念來解決的。跟美國這樣的霸權打交道,就得靠力量。在國際斗爭中,力量(軍事)要走在前邊,不然的話,我們的經濟成就是保不住的。中國的經濟體越長越豐腴,但只是軟綿綿的豐腴,原因在哪兒呢?沒有骨頭。有一點兒骨頭也缺鈣。(笑聲)骨頭就是軍隊。
我們中國的安全觀念也正在面臨著一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大變革。
鄧小平同志真是了不起。他給我們定了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就是在本世紀中葉,將中國建成中等發達國家。目標決定手段。目標既定,一切都會發生變化。小平曾說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這首先從思想觀念上解放了人。當經濟發展起來后,我們由此才發現中國國防也需要有一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大變革。打贏未來的戰爭不有再指誘敵深入的戰術。在你一貧如洗的時候,你可以誘敵深入。現在我們整個東部地區已接近現代化水平,成了國家經濟發展的主動力所在。這時再誘敵深入,了得啊?就是把鬼子們打出去,打贏了,作為國家存在的核心能力即經濟再生能力也沒有了。
我在印度時與中國商人交往,他們擔憂的是他們的海外安全。我們嫁到國外的姑娘強烈地祈盼著中國強大,因為她們在國外委屈多。你看美國,一個記者失蹤問題就跟巴基斯坦糾纏不休,就得死要見尸,活要見人。未來中國的海外僑民走到哪里都要有底氣,要有安全感。這靠什么?靠我們的軍人,尤其是我們的海軍。我們現在的軍事外投能力在哪兒呢?我們海軍出海進行友好訪問的能力倒是很遠,但這是展示、交流,問題不大。但打起仗來,可能就不會太遠。發生在我國東部海上撞機事件"和目前日益嚴重的臺灣問題,就是我們海軍力量不足的反證。
中美撞擊事件,還有最近發生的中美撞船事件,發生在我們家門口。有人說這是正常的嘛,美國到這兒來看看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我們如果到夏威夷轉一圈,你敢說這對美國人也沒什么了不起的嗎?還沒到夏威夷上空美國就會將它打下來了,當然有可能又是"誤打"(笑)。你看,前一陣,咱們在古巴沒怎么著,美國就開始炒作中國與古巴有什么關系。美國的觀念是跟它安全有關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大家讀美國的戰略報告,美國的"本土"兩個字絕不意味著就是位于北美的國土,它是包括它在全球所有已控制的象迪戈加西亞這樣的島嶼。確切地說,美國是一個世界的概念。美國的國務院跟我們朱總理管的國務院不一樣。美國國務院是世界的概念,是管世界的。有人說美國怎么這么壞,到處都去管。其實國家政治沒有好壞,只有利益。美國商人到處投資,美國還得靠中東的石油,其歐洲盟國也要靠中東的石油,它怎么能不管?我們對美國人的外交政策不理解,只是因為我們沒走到它那一步。美國眼中的安全觀念是世界的,它海外越安全,本土就越安全。它始終都是這樣,這個思想就是從19世紀末馬漢那個時候開始的。這不僅對當時的美國人,甚至對今天的中國人來說,都是一種全新的安全哲學。
中國的安全哲學不應只是生存的而應是發展的哲學;中國的國際政治學也不應是自守家門而應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面向現代化的學說。發展是一個國家主權中必然擁有的一種權利。既然中國是發展的,那么,中國也應該是世界的;中國概念就應當是一個世界性的概念。
全球化不能不包含著自衛手段的全球化。進入全球化進程的國家的安全是 "邊界安全"與"安全邊界"的統一:前者是主權安全或領土安全,后者是利益安全;前者是有限的,后者是無限的,也就是說,安全邊界越遠大,邊界安全就越有保障。。過去在自然經濟下,邊界安全和安全邊界是合一的。那時候危險的概念是敵人入侵,把敵人入侵定為安全與否的標尺。但是在全球化時代,利益安全而并非僅僅只是國土安全。只要威脅到我們的利益,而不管我們的利益在哪里,就威脅到我們的安全。利益所在即我們國家安全之所在。
我們的主權安全即邊界安全是一個國家生存的概念,而發展則在時空上是無限的,它不僅涉及世界一切地區,必要的話,它還包括外層空間。由此便派生出涉及發展利益的"安全邊界"的概念。安全邊界就是利益邊界。我們的利益走向哪里,我們就得走向哪里,我們的軍事力量就得走向哪里。我們經濟走向全球,我們的外交、政治也應走向全球,所以我們不能不考慮保護我們的全球和地區利益問題。而聯系全球各地區的最便捷的通道就是海洋,所以我們就必須擁有強大的海軍。在革命年代,沒有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但在國家發展的年代,沒有強大的海軍便不會有國家的一切。
我們的石油消費的主要部分將來要依靠中亞進口,我們的產品要在國際市場,我們對海外貿易的依存度已達40%。在公正的情況下,我們按照WTO的規則做事,這問題不大。但不公正怎么辦?西方給你隨便找個借口,就會制裁你。找借口很容易。大家知道"銀河號事件",就是美國人沒事找事。我們的海軍到不了那里,沒有辦法,你就得讓人家上船檢查。還有印尼部分人挑起的排華事件。有人解釋說,他們入了人家的國籍了,我們管不了。但這正如我們家的姑娘盡管嫁出去了,跟我們還是有關系的。嫁出去了是人家人,但你不能欺負她。受欺負了,我們不好說你什么,但我們可以接她回來,接回娘家。這是可以的。現在咱家外嫁的姑娘受氣了卻沒處躲。再從經濟戰略考慮,這些人大部分是有投資能力的,如果接回來100個,國內投資也會增多,因為保障他們人身安全會使他們相信中國投資環境是安全的。把命都保了,他為什么不回來投資啊?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我們海軍力量到不了那里。我們只有表示"遺憾"。
在安全邊界和邊界安全的關系上,毛澤東處理得比較有長遠眼光。1950年,我們剛解放,很弱。毛澤東為什么作出參加朝鮮戰爭的決定呢?這是由于東北是我們的重工業基地,毛澤東絕不能讓它旁邊有美國軍事存在。美國一旦把北朝鮮占了,就可以影響我們的戰后僅留的一點決定中國未來經濟命運的重工業家底。美國人今天說不會進犯中國,那么明天呢?美國當時的報告里確實是說不進犯中國,毛澤東卻不那么想,他認為你說的話沒有用,報告里寫的也沒有用。國際斗爭中不管是誰,一旦得寸就會進尺,沒有道理可言。所以毛澤東選擇了參戰。結果有人說打平了,可是中國當時窮得跟阿富汗一樣,(笑聲)打平了就是打贏了。現在如果本o拉登真把美國打贏了,本o拉登現在要去參加國際會議,大家也未必個個怒目圓睜,說不定在第三世界還是另一番情形。沒打贏可就沒有辦法了。那個時候我們是什么條件,美國是什么條件。如果從武器對比上說它是絕對領先的,它有原子彈,我們1964年才有。從1950年算,它比我們早14年啊!那時候毛澤東敢拍板,打!最后戰爭在"三八線"停下來。脊梁硬才能贏得和平,東北亞到現在近40年了沒打過大仗。
還有1950年進軍西藏。大家知道1947年印度獨立,中國國共兩黨正在作事關中國命運的大決戰。當時蔣介石代表的是買辦力量,共產黨代表工農力量。1947、1948年,印度、達賴、美國都開始考慮西藏前途問題了。尼赫魯這個人是受英國教育的,沒有"泥腿子"厲害,他一點點地搞"前進政策"。而我們的毛澤東兵貴神速,出手不凡,1949年10月建國,次年春就出兵并一舉拿下西藏。試想如果1947年到1949年間,尼赫魯將1962年入侵西藏的行動提前到1948至1949年間,那不管你怎么談,西藏也不會是今天的情形,很可能雅魯藏布江不保。所以政治有時候不能猶豫,該出手就得出手。片刻猶豫,敵人都會掏光你的利益養你的后悔。(笑)1949年底新中國成立,1950年初毛澤東就進軍西藏。1962年毛澤東又對尼赫魯的不軌企圖再出重拳,中印此后再無戰事。毛澤東在他的任期內將中國的安全邊界推得很遠,他的偉業無愧于中國。
五十年過后的今天,我們的國民經濟重心移到東南部地區。這就是說,中國的東南地區是我們國家生存和發展的重心所在,既如此,中國的安全邊界就絕不能與中國的東南沿海重合,至少要擴展到臺灣以東。臺灣如不在我們所控制的范圍內,我們的上海、廣州,包括江蘇的邊界安全就無法保障。跟毛澤東當時理解東北問題的道理一樣,當時中國的經濟建設要靠東北,東北是重工業中心,日本人、蘇聯人的一些建設都留在那里,毛澤東要利用這個基地。今天我們面臨著的不僅有安全邊界威脅比如海外能源進口不保,而且邊界安全也面臨巨大的分裂威脅,比如臺灣、南沙的統一和收復任務日益艱巨。
從經濟史來說,人類迄今所經歷的所有經濟形式可概括為自然經濟和市場經濟;從軍事史來說,制陸權與制海權是造就古今大國興衰的重要扛桿。中世紀國家是依靠地區性的和封閉條件下的資源配置維持的。在這樣的資源配置中居有主導地位的國家,便會形成地區性貢賦體系中的中心國家,并由此保持其大國的地位;而保持這樣地位的國家的軍事前提就是強大的制陸權。比如古代埃及、中國、印度、巴比倫都曾是這樣的國家。到了近代,特別是英國工業革命后,市場和利潤成了生產的導向,資本及與此相應的包括市場資源在內的資源配置在全球范圍鋪展開來,此時國家興衰取決于其在資本全球化和資源全球性配置中的地位。其間居于主導地位的國家可以獲得較多的市場和資源,從而獲得大國必需的物質條件。同樣正是這些國家,比如現在的北方七國,在世界資源和市場的分配中占居主要份額,才使其成為大國。既然世界資源配置方式已突破中世紀的地域性封閉性質并轉化為世界性的開放方式,而海洋又是暢流世界各個角落的最便捷的載體,那么從軍事上控制海上主要戰略通道即掌握制海權,就成為大國控制世界資源并據此保持其大國乃至霸權地位的主要方式。同樣新興國家也正是通過優先發展海軍并爭取與大國平等分享海權利益而進入大國行列的。比如英國與西班牙的海上較量、美國與英國、西班牙的海上較量的結果都是這樣。當然,后來又出現制空權、制太空權(外層空間)的軍事技術革命,但其性質還是服務于制陸權和制海權的。在21世紀的今天,建立在衛星信息監控技術和導彈遠距離精確打擊與準確攔截技術的制海權,仍是國家興衰的決定性的杠桿。美國在20世紀末發動的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及21世紀初的阿富汗戰爭中取得的軍事勝利,就是很好的說明。
要保護我們的國家利益,在軍事上要趕上軍事技術革命。南斯拉夫在這個問題上犯了錯誤。它開始想的是我不怕,我有軍隊,整套打法都是過去的。跟南斯拉夫軍人談的時候,他們都設想,等敵人進來,他們一撥一撥地退,然后再打巷戰,再打人民戰爭,一直讓敵人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后來,他們的軍人不認輸,可敗了就是敗了,敗了國家就完了。現在美國人打仗,基本上用不大部隊深入你的陸地。美國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兩次都因伸入內陸而失敗,那個時候它沒有經驗,再就是武器也沒有遠程精確打擊的技術。我們知道:情報、速度與后勤是戰爭成敗的三個最關鍵的要素。現代情報靠衛星,速度靠遠程導彈,遠程導彈使陸軍攻堅和后勤跟進的工作量大為簡化。阿富汗戰爭中,美國可以從阿拉伯海上用導彈打阿富汗的山洞或摧毀某個堡壘。以前我們奪下一個碉堡或山洞全靠人力,董存瑞是用身體撲到敵人碉堡槍眼上的,現在就不需要這樣做了。在遠處一按電鈕導彈就可以越洋打到內陸山洞里。(笑聲)董存端也不需要舉著炸藥包同志們,沖啊"。現在同志們不需要沖啦,(笑聲)導彈沖上去了就可以了。高科技使后勤也省了許多事,作戰速度也因此得到極大擴張。巴頓將軍打仗速度之快以至后勤跟不上;還有朝戰中麥克·阿瑟一看朝鮮人民軍南下的速度就知道它們必敗無疑,是由于金日成的戰線過長至使后勤容易被攔腰斬斷。現在不存在這個問題了。高科技使軍事作戰中的情報、速度、后勤這三個關節點都發生革命。
航空母艦是實現制海權的最重要工具。航空母艦是制空權、制海權,從某種意義上還包含一部分制陸權的作戰力量三位一體的統一,航空母艦不應被理解為一支戰艦,而應被理解為一個最具機動性質的國家海上作戰大平臺。航空母艦可以比陸地運輸更快的速度,根據戰爭需要,將集海陸空一體的作戰力量及時推進到作戰海區。目前有人認為,隨著導彈遠程精確打擊技術出現,航母就成了海上毫無自衛能力的活靶子,因此發展航母應為發展遠程精確打擊武器所代替。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因為遠程精確打擊技術并不是導彈技術的產物,而是外層空間
衛星及以此為載體的信息技術發展的結果。而現代航母本身就已與現代衛星信息技術緊密結合并據此擁有遠程精確打擊能力。問題是遠程精確打擊僅具有本土防御的意義,對于世界范圍的制海權而言,則意義不大,它解決不了關于海外商業爭執、資源進口線受阻及海外商人和僑民保護問題。一句話,航母不是戰艦,它也不僅僅屬于海軍,它是一個集海陸空及一切最先進軍事技術為一身并在全球范圍具最機動性質的作戰平臺。它本質上是國家作戰力量而不僅僅是海軍作戰力量的標志。其次,航空母艦是與經濟發展概念相聯系的因而具有攻勢性的軍事工具,而發展本身就是一種攻勢社會運動。沒有航母,我們在國際上任何重大涉我事件中,就不會有實質性的發言權力;沒有航母,我們就不能對影響我海外安全的行為,在其初始階段實行制止;最后,沒有航母,中國日益卷入世界的巨大的海外利益就不會有實質性的保障,從而中國國內經濟就會因資源進口和利潤回流中斷而發生危機并由此阻礙中國崛起。
關于中國的海權,至今還有同志認為中國不需要發展強大的海權。批評"一些人對馬漢的海權論的崇拜幾乎到了偏執的地步",認為"中國始終無法在發展海上力量上傾注太多的資源(海軍要比陸軍昂貴得多)" ,(見《再論中國的大戰略》,《戰略與管理》2001年第4期,第33頁、37頁。)但問題是,如果不發展海權,第一個問題即東部的國民經濟命脈就保不住,再一個就是我們日益巨大的海外利益得不到保證。但同時我認為未來50年內,中國海權的發展目標不應當是美國式的無限海權,即海軍力量可覆蓋世界任何地方的海權。中國未來50年的國家發展目標是小平同志為我們制定的"中等發達國家",與此相應,此間中國的海權還只能是有限海權,其覆蓋范圍主要限于中國臺灣及南沙群島等屬于中國主權范圍的海域。前面說過,沒有海權,我們就不能享有與其他世界大國平等地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的有保障的權利。但是中國的海權并非霸權。霸權是什么呢?霸權是一種壟斷權力而非權利,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惡霸行為。中國不想放火,只想為自己點一盞海權之燈。可這對霸權來說就不行,燈只能由它來點。因此中國必須為自己爭取本屬于中國的平等使用海上交通資源的權利。
地緣政治與資源政治的統一,是現代地緣政治學說的本質特征。也就是說,控制世界資源而不僅僅是地理要塞是現代地緣政治的要義。資源地理位置決定地理要塞的地理位置。同時也是國家地緣政治的目標所在。
世界海權是一個體系,而這個體系的核心就是印度洋,因為世界資源最密集的地方在這里;世界海上交通要塞、最關鍵的地方也在這里:一個是馬六甲海峽,一個是紅海海峽。從拿破侖到彼得大帝、勃列日涅夫、小布什,都在爭奪這一個地方,最終決戰和妥協的地點都在北印度洋的中亞,決戰的目的都是為了控制印度洋。1907年英俄爭霸最終在阿富汗結束。美蘇冷戰的終點也在阿富汗。歷史上誰占據了阿富汗,誰也就占據了中亞;誰占據了中亞,誰也就占據了世界。
尼克松和勃烈日涅夫是比較早地注意到這一點的政治家。他們都看到爭霸世界關鍵是控制世界資源。我們知道,環印度洋,特別是環北印度洋地帶是世界資源,尤其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于是這里便成了20世紀70至80年代美蘇兩霸爭奪最激烈的地區,最后蘇聯入侵阿富汗將這場爭奪推向高潮。冷戰后,美國一直試圖推動修一條從中亞經阿富汗、巴基斯坦,最終進入阿拉伯海的油氣管道線路。1997年,美國加利福尼亞聯合石油公司副總裁馬蒂·米勒同塔利班就這條輸油管道問題舉行了談判。但是,由于阿富汗內戰不止和塔利班的反西方態度,美國一直無法達到目的。但2001年3月俄國與哈薩克斯坦共建的從里海沿岸的田吉茲油田到俄黑海港口新羅西斯克的管道宣告修通,首批試運原油已輸入管道。這對美國無疑是沉重的打擊。更令美國人擔心的是,中國也于2000年宣布要修建一條從中國西部到東部沿海,全長4000多公里的"西氣東輸"管道計劃。這條管道一旦修通,中國不僅會在經濟上受益,在政治上還將中亞國家,乃至東北亞油氣資源稀缺國家的利益與中國聯為一起。1999年美國的導彈就打過阿富汗,那個時候美國就想動手。此后美國又出現能源危機。小布什上臺后時不我待,利用"9o11事件"發動了阿富汗戰爭。資料表明,布什事先得到"9.11"撞機的情報,這有點兒象珍珠港事件,與羅斯福一樣,布什成功地利用"9o11事件"干成了西方人從來沒有干過的事:他不僅獨控印度洋,同時還將美國的軍事力量深深地插入歐亞大陸板塊的中軸地帶即中亞地區。
小布什沒有那么多書生氣,但有時候有點蠻干。克林頓有點象德國的俾斯麥,小布什有點象威廉二世。俾斯麥為政較穩,為了德國的統一和強大,韜光養晦,穩步前進。但是威廉二世有些亂來,到希特勒時德國就開始瘋狂。小布什是什么樣的人,現在還不知道,但我看他在中亞這個地方要一竿子插到底,不會繞很多彎,最近他又說伊拉克要怎么著,我倒覺得他在瞞天過海。為什么呢?因為伊扎克根本就沒制空權了,連塔利班的阿富汗都不如,就等于是在美國懷里抱著的頑皮孩子,隨時都可以打,犯不上這么興師動眾,阿富汗都拿下了還拿不下伊拉克。美國說打伊拉克要用20萬還是50萬軍隊,他實際上想借打伊拉克調動資源使美軍在中亞地區深深扎下根來,并將封鎖中國發展的箍子卡的更緊。最終目的是要使中國成為抱在美國懷里的另一個"伊拉克"。
如前所說,中國在近代軍事技術革命中已經失去了兩次機會并由此兩次遭到幾乎是滅頂之災,第一次由于沒有海權,差點讓西方國家把我們中國給肢解了。當時曾國藩跟洋人打交道真難打,為什么呢?第一次世界大戰尚未發生,洋人還熱著呢,在中國你要割這一片土地,他要割那一片土地。李鴻章上臺,洋人很快就簽了協議就走了。李鴻章還納悶呢,洋人怎么這么容易打發?實際上他不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洋人得趕快回去參戰。天助我也,中國因此有幸得救;更重要的是,西方洋人走后,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迅速發展,1924年北伐軍至少使南方地區政治統一,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從此中國開始上升。
第二次是抗日戰爭。日本在近代時候是在亞洲率先實行海權戰略的。日本政府自認為其本土太狹窄,資源缺乏,對海外具有很強的依賴性。領土狹窄,不足以應付本土戰爭;因此將未來可能發生的戰爭,遠遠推到敵國境內,是日本的最好的安全政策。它還認為,日本從地理位置上看很像英國,因此它必須有強大的海權并有日本可控制的安全外圍國家和地區。1895年日本利用強大的海上力量擊敗亞洲最強大的中華帝國,并迫使清王朝割讓臺灣。日本從此打通南下南中國海途中最關鍵的一環。1905年又把俄國打敗。此后它在東北亞地區迅速擴張。1910年將朝鮮據為已有,緊接著占領中國東北、華北,再在中國南京扶持汪精衛傀儡政權。當時日本大體上已建成了以日本為中心的地緣政治環境。假設日本不發動太平洋戰爭當時美國很有可能對日本在東北亞的勢力范圍實行妥協,由此帶來的后果必然是中國東部被肢解成幾個圍繞日本的衛星"國"。日本當時執政的是近衛文人政府,他們打算對華戰爭到汪精衛偽政權建立為止,這有點俾斯麥穩健的特點。但日本軍方不聽,1941年10月東條英機組閣,偏要一打到底,與希特勒講哥兒們義氣,發動了太平洋戰爭。1937年盧溝橋事變和1940年襲擊珍珠港得罪了亞太兩個最大的國家中國和美國,由此便敗局鑄定。這又是天賜不亡中國的轉機,美國人參戰,在太平洋上把日本一打敗,直接轟炸日本本土,日本自明治以來的一切"成就"由此全部灰飛煙滅。
我們中國人應該從這兩次災難中吸取怎樣的經驗教訓呢?我們有人簡單地將此歸結為"中國經濟不發達"或"政治制度落后",這顯然沒說服力。因為在1890年的時候,中國經濟遠遠高于日本,而1937年時也是中國經濟發展較好的時期。(參見安格斯o麥迪森:《中國經濟的長遠未來》,新華出版社1999年版)我認為中國失敗最直原因就在于我們的軍事觀念的落后。19世紀下半葉日本在亞洲率先接受制海權觀念,大力擴張海軍,這導致中國1895年的失敗。20世紀日本又注重制空權,中國在海上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在陸地又失去制空權,結果又是慘敗。而日本在太平洋被美國打敗也首先是從失去制海和制空權開始的。有人說我們可以長期堅持游擊抗戰。這不是那回事。紅色高棉和塔利班都是游擊戰的高手,結果并沒有等到柳暗花明的時機。世界政治說到底還是大國政治,散兵游勇式的戰斗,只能起輔助作用。好在天佑中華,我們又崛起了。毛澤東來了,他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經過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又一次在亞洲崛起。
但是,我們今后再也不能指望老天給我們幸運,在中國經濟已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們應在軍事高科技領域有所作為。
那么,現代技術革命的特點應該是什么呢?我覺得從上世紀90年代之后,軍事技術發展最快也最見效的是依托于衛星技術的信息革命;其標志是外層空間、空中預警和海陸空精確遠程打擊力量有機結合。精確取決于有軍事衛星從外層空間發出并被空中預警機先于敵方接收到的準確的情報,沒有在這兩個領域的技術領先地位,我們的任何地面或海空打擊力量就猶如瞎子,再多的航空母艦或陸海空部隊也只能是任由敵人宰割板塊。因為你不知道敵人從哪兒來,也不知道人家在哪兒,根本沒辦法打仗。外層空間信息技術、空中預警技術、陸海空遠程精確打擊技術,這三大不可分割并有機聯系的技術鏈環是未來中國國防現代化必須攻克的關鍵。未來的中國的海權不應當只是海軍的事,它實際是國家總體國防力量的集中表現,它應是外層空間、空中預警兩大技術鏈拉動和引導下,集陸海空遠程精確打擊技術并被應用于海上作戰的力量結構。
我們這幾年國防工業的發展慢了點,但在外層空間領域我們沒有慢,雖然和國際上比差距較大。空中預警這一點我們遠未跟上。原因在哪兒呢?就在于我們長期買飛機。當然這有各種各樣的考慮,但是國防技術不是能靠買解決根本問題的。國防技術是世界保密性最強的領域,國家軍事技術遞次升級鏈條一旦中斷,其性質無異于終斷,很難接上。在國防安全問題不應有東郭先生。上世紀90年代迄今,國際斗爭留給中國的最重要的經驗是:今后不管經濟發展的任務如何繁重,中國的國防技術升級鏈條在任何時候也不能中斷。上世紀50年代迄今,國防建設的重要經驗應當是:市場的方式不能應用于國防戰略產業的發展。中國國防工業技術發展最快最好和最有效的時期是計劃經濟時期,國防產業的投入產出效益不是在股市指數中表現出來的。國防是世界上唯一不能進入市場并由短期利潤主導的產業,它得按國家意志有計劃地發展。開會時曾有同志反駁說,你搞大型飛機、空中預警,可是你有沒有算過我們的投入產出和市場效益。我說毛澤東搞原子彈,其市場效益就是近40年的和平和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安全環境,這是多大的市場效益!這個賬怎么算?因此,國防戰略產業根本不是用近視的數學曲線能描繪出來的。
現在,我們已經加入WTO,卷入全球化了,中國的市場也日益依賴于世界。國家同理。家里人看天氣預報,都看哪幾個地方呢?兒子在哪兒上大學,媽媽準保看那個地方下雨不下雨。我父母家在西安,我看天氣預報準保看西安冷不冷。經商與此同理,自己的錢投向哪里,利益走向哪里,投資人的關注點就投向哪里,安全就走向哪里。中國農戶糧食賣到加拿大了,加拿大的政治就與他們家有關系,他們就得看加拿大的報紙,看哪個政府上臺,它對我的產品銷售有利還是沒利。中國既然已與世界產生了日益緊密的聯系,就不得不從世界聯系的角度看問題。
中國未來的定位是中等發達國家,但僅靠國內資源不足以支撐這個目標,所以我們必須參與世界資源分配。除非我們放棄這個目標,不然中國就必須擁有作為一個地區大國最起碼的海權。而達到這個目標的第一個臺階就是統一臺灣,其次是南沙地區。統一臺灣是世界發給中國參與世界利益分配的第一張資格認證書。我們東部沿海一帶是我們的工業重心,統一后的臺灣是保護我們東南沿海經濟"軟腹"的屏障,不能沒有;而南沙群島則是我們尋求中太平洋國際資源的最起碼的灘頭堡。沒有南沙群島,我們就對馬六甲海峽,從而對國際資源沒有一點控制力。現在印度都知道要關注亞齊問題。亞齊是馬六甲西北出口處的屬于印尼的地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目前亞齊部分人要搞獨立。根據歷史經驗,亞齊從印尼的分離將會成為必然。歷史上看,凡是海峽密集的地方必然出現小國,巴拿馬、厄里特里亞、塞浦路斯等都是這樣。在海上有戰略意義的島嶼,必有大國插手。另外,印美矛盾很有可能就是中美矛盾之后的下一個世界性的矛盾。屆時,從印度南部分裂印度就成了美國為首的西方海權國家的可能選擇。在斯里蘭卡北部和南印泰米爾納德邦之間可能還會出現一個小國。美國不會允許在世界海權心臟地區存在一個核大國。
東急西重仍是目前中國安全環境的基本特點。在東部地區,美國將臺獨火焰越挑越大,在西部地區,一場阿富汗戰爭使美國掌握了中國必須依賴的中亞石油的源頭。前者擋住我們的財源,后者卡住我們的能源。小布什上臺以后把話說得很明白:中國是美國的潛在對手。有些人還報有幻想,認為不至于吧。我們中國在1945年和1971年兩次用體溫暖活了你美國這條已被凍僵的蛇,你蘇醒后總不至于反咬我們中國一口吧。但美國就是要咬人,不管你是敵人還是恩人。國際斗爭就是這回事。目前美國對中國的東西夾擊使我們的安全環境處于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困難的時期。但是,與英國的壓力曾使美國破土而出一樣,目前美國對中國的壓力也使我們在面臨有史以來最大考驗的同時,也面臨一次破土而出的巨大機遇。這是一個必須通過迎接挑戰才能獲得大發展的時代。
讓我們張開雙手迎接這個偉大的時代吧!
謝謝大家!
2002年5月
(本文全文刊發于《大學演講錄》(第二輯),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月版;主要部分刊發于《戰略與管理》2003年第一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