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山、榆林橋、直羅鎮三戰,只當對足下及東北軍各軍師長一個警告,警告之不聽,災必及其身也。
東北軍將領“九·一八”(不抵抗)這樣的大錯,但東北軍與紅軍猶屬中國境內之人,何嫌何仇而自相斫喪(有什么理由互相傷害呢)!今與貴軍長約:一是東北軍不打紅軍,紅軍也不打東北軍;二是貴軍或任何其他東北軍部隊,凡愿抗日反蔣者,不論過去打過紅軍與否,紅軍愿與訂立條約,一同打日本打蔣介石;三是紅軍優待東北軍官兵,不但一律不殺,且分別任職或資遣回隊(發路費回去),負傷官兵均照紅軍傷員一體醫療。[6]
其間,還公開發布《告圍攻陜甘蘇區的各部隊官長與士兵書》,提出只要他們不打紅軍和蘇區,愿意與他們訂立抗戰協定,并組成抗日聯軍和國防政府,聯合起來打日本救中國。直羅鎮戰役結束后,毛主席在總結時專門要求,把猛烈破壞敵軍的工作變成一項群眾運動[7]。就是讓大家一起來做,發動群眾一起干,而不是只幾個領導在那里忙活,這是我們黨的基本工作方法。怎么做?改變對俘虜軍官的政策,一經繳了槍,不但一概不殺,而且要優待他們,不捆綁(除必要時),不剝衣,不打罵,經過保衛局政治部大批地放出去,影響白軍官長同我們聯合抗日。至于俘虜士兵則要十分優待,不論戰場上打得如何激烈,一經繳槍就要把他們當兄弟看待,嚴禁報復行動。但是,在我們按規定發路費,禮送東北軍俘虜回家時,那些俘虜們竟然痛哭流涕,說自己早已無家可歸。這說明什么?說明東北軍極其悲憤的思想情緒。原東北軍團長、抗戰開始后成為八路軍,曾任晉綏軍區司令員,建國后擔任過鐵道部部長、鐵道兵第一政委、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的開國上將呂正操回憶說[8]:九一八事變之后,蔣介石下令不抵抗,東北軍撤到關里,背井離鄉,家破人亡。當時蔣介石對他的嫡系軍隊發100%,對我們先是二八,后是三七,待遇很不平等。我們受打擊,遭歧視,又受“亡省奴”之辱,全軍將士對蔣介石極為不滿,由于蔣介石采取不抵抗主義,就有人醞釀兵變。不久發生了廊坊兵變,張學良的弟弟張學思參加了兵變,并在這個時候入黨。張學良也說,共產黨之停止內戰,共同抗日,高唱入云,不止對我,并已動搖了大部分東北將士[9]。這就是當時的真實思想狀態。我們黨與張學良接觸,是通過被俘的東北軍團長高福源聯系的。高福源曾是北京大學學生,后轉入東北講武堂步兵科學軍事,深得張學良、王以哲器重,在榆林橋戰役中他全團被殲,自己也被俘虜。被俘獲人員的許多工作歸中共中央聯絡局領導,時任局長是李克農。據李克農的兒子、著名通信專家、原總參通信部副部長李力講[10]:李克農從側面了解到,高福源對東北軍未加抵抗就讓日本軍隊占領家鄉怨氣不小,經常懷念在故鄉遭受日軍欺凌的親人,便結合他的情況親自編寫了一個劇本《你走錯了路》,描寫一個東北軍軍官與紅軍打仗被俘,夫妻相會時妻子向他痛訴,日本軍隊慘害家鄉人民的無數罪惡,使這位軍官痛哭流涕。
在臺下看戲的高福源,看到這里情緒激動,失聲大哭。文藝的力量真的不可小覷,那是共產黨人團結自己、瓦解敵軍、直擊靈魂的有力武器。做工作動了腦子效果就是不同。第二天,高福源上門向李克農表示,愿意去說服張學良停止內戰,共同抗日。李克農立即向毛主席、周恩來匯報,得到批準后又組織他到紅軍部隊和蘇區參觀,增加他對共產黨的了解,方面軍司令員彭德懷親自接見鼓勵他。彭德懷對這件事印象也很深,在他的回憶中說[11]:高福源有相當強烈的抗日要求,我們待之如賓,同他多次談抗日救國的道理,談蔣介石不抵抗主義,利用“剿共”削弱東北軍,以致消滅東北軍。他認為我們抗日是真的,但他對共產黨抗日有許多疑問,我根據毛主席在瓦窯堡會議講話的精神,采取民主討論的方式,同他談了兩天一晚。
他談到張學良、王以哲等都要求抗日,東北軍要求打回東北去是普遍的,關鍵在張學良,如張能了解到紅軍的真實情況,在抗日問題上是可以合作的。我說你就回西安去做這件工作,什么時候去都可以。他說明早?我說好吧,歡送你。送給他200元,派騎兵把他送到王以哲軍防線以外。
高福源從瓦窯堡回到洛川,先見到六十七軍軍長王以哲,報告了他這次回來的目的,王以哲立即密電報告,張學良接到電報后非常重視,第二天就親自駕駛飛機從西安到洛川。高福源見到張學良后立正報告:我是紅軍派回來的,有許多事情要向副總司令報告。哪知話未說完,張學良就罵起來了,說你打了敗仗當了俘虜,竟有臉跑回來,還敢要我通匪,真是膽大包天,我把你槍斃了!高福源沒想到是這樣,也豁出命來對張學良說:我要怕死就不會回來,但你作為總司令忘了國難家仇,卻在這里打內戰,算什么英雄好漢?我們跟隨你打了多年紅軍,落得什么下場?如此下去,東北軍的前途不堪設想,你能問心無愧嗎?說得聲淚俱下,張學良立即改變態度,拉著高福源的手說:不要介意,剛才我是故意試試你的,你真有膽量,回來了很好。其實在勞山、榆林橋、直羅鎮幾次打了敗仗之后,張學良已有聯絡共產黨的想法,他讓高福源坐在自己身邊細細介紹,之后讓他回瓦窯堡請紅軍代表正式會談。張學良還表示,讓他放心做這項工作,遇有不測,家屬生活和子女教育都由他和王以哲負責。毛主席對高福源帶回的消息很重視,決定派李克農去與張學良談判。毛主席親自擬定談判條件:一是全部軍隊停戰,全力抗日討蔣;二是目前各就原防互不攻擊,互派代表商定停戰辦法;三是提議組織國防政府、抗日聯軍;四是請對方表示目前東北軍可能采取抗日討蔣最低限度的步驟(不論是積極的或消極的)等。還要李克農帶上瓦窯堡會議政治決議案,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確定的方針政策,不是隨機而行的權宜之計。當時紅軍正在圍困東北軍占領的甘泉,毛主席指示彭德懷不但要撤圍表示誠意,還要動員群眾去賣城內缺乏的柴草。1936年1月19日李克農赴洛川,毛主席20日又給他發電囑咐:要向對方表示在抗日反蔣基礎上我方愿與東北軍聯合之誠意,務使進行之交涉克抵于成。還要他向張學良指出:東北軍如不在抗日反蔣基礎上求出路,則前途是很危險的[12]。同時要求暗示他們,如果誠意抗日反蔣,我們可以幫助其在西北建立穩固局面,肅清蔣系勢力,國防政府首席及抗日聯軍總司令可推張學良擔任等。[13]李克農同張學良談了3個小時,回來說東北軍中同情中共抗日主張者不乏其人,張學良對“剿共”態度消沉,愿意目前各守原防,恢復通商,愿意為成立國防政府奔走,去甘肅、南京進行斡旋,大約需要兩周時間,如有成績,請彭德懷在延安或洛川見面,并可另外再約幾位中共領導人同來談話。應當說很有誠意,基本達成默契。幾天后,毛主席、周恩來與彭德懷等紅軍將領,又公開發布《為紅軍愿意同東北軍聯合抗日致東北軍全體將士書》,告訴他們:蔣介石不要東北軍打日本帝國主義,卻要東北軍打紅軍,因為紅軍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蔣介石國民黨賣國!他教日本歡喜,教東北軍受犧牲、受損失。蔣介石把東北軍調到最窮苦的陜甘兩省,這兩省較富庶的地方如甘南、陜南不肯給東北軍的。對東北軍官兵的薪餉,那里及得上蔣介石嫡系軍隊的一半?中國蘇維埃政府與工農紅軍,愿意與任何抗日的武裝隊伍聯合起來,組織國防政府與抗日聯軍,去同日本帝國主義直接作戰,愿意首先同東北軍來共同實現這一主張。這種公開宣告或許有兩種意義,一是進一步喚起東北軍廣大官兵的覺悟,形成強烈的不易改變的群體意志;二是掩蓋了更加隱秘的接觸,當你認為還處在喊話這個好似表面文章的階段時,實際上雙方已經溝通得差不多了。

紅軍東征時,主力全部進入山西,最擔心的是張學良抄后路。在即將行動的前一天,毛主席與彭德懷致電王以哲并轉張學良說:貴軍與敝軍之聯合抗日號召全國,必為蔣介石等所深恨,制造謠言以中傷破壞兩方團結,實意中事。希望貴方不為奸人謠言所動,威利所屈,堅持聯合抗日之立場。為了保險起見,還特派李克農到洛川去面談。東征渡河的第二天,又以訓令形式給李克農明確談判策略,最根本的是原則不讓步,交涉不破裂。東征第一階段取得勝利后,又致電李克農通報東征戰況,還特意告訴李克農一個重大情況:受宋慶齡、宋子文(蔣介石夫人宋美齡的姐姐和哥哥)委托,周繼吾(真名董健吾,中共秘密黨員,公開身份是上海圣彼得教堂律師)、張子華(中共上海中央局組織部秘書)到瓦窯堡,向中央匯報與國民黨代表會商的情況,還講到蔣介石系陳果夫(長期黨管國民黨內組織和黨務,并與弟弟陳立夫又稱CC系,一起創建中統特務機構,蔣宋孔陳,蔣家天下陳家黨)主張聯紅反日,曾擴情(著名大特務,黃埔系骨干將領,復興社發起者,后來被捕成為功德林監獄戰犯)主張聯日反紅。此外,孫科(孫中山長子,時任立法院長)、于右任(國民黨元老,時任監察院院長)、張群(國民黨元老,外交部長)、馮玉祥(西北軍最高軍政首腦,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時任國民黨中常委)等均主張聯俄聯共,蔣介石亦有與紅軍妥協反日傾向。把這個內幕告訴張學良,產生的刺激作用可想而知。其實張學良已經知道一些情況,他后來回憶說,董健吾他們兩個先到西安、后到陜北,路過西安時拿著南京政府財政部的公函要求赴陜北。他有懷疑,就對他們說,不說真實任務很難通過,反復盤問后,終于知道他們負有接洽任務。張學良立即飛到南京,經蔣介石證實確實負有使命。此時,毛主席又讓李克農傳達這個信息,最終得到印證。正是這些事,使張學良下定決心,不僅更加確信聯共為大勢所趨,而且對蔣介石也再添不滿,你一面令東北軍在“剿共”戰爭中消耗,一面卻瞞著他這個代總司令去謀和,既然如此,他也主動謀求與共產黨妥協,于情于理無可非議。西北“剿總”的代總司令是張學良,作戰主力也是張學良。楊虎城盡管是陜西省綏靖公署主任,已經不負責這方面的事情了,他不是嫡系,處處受蔣系排擠,忍氣吞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敢于公開對蔣介石亮劍,而且戰斗力和生命力極強,這也是他們不能不佩服的。楊虎城通過地下黨渠道向我黨表明,自己一貫都是革命的,贊同中共的抗日救國主張,可以維持原防,互不侵犯,并與我建立了電臺聯系。對方并不是鐵板一塊,事情也有波折。紅軍西征期間,張學良到南京開會去了,蔣介石趁機命令東北軍騎兵軍軍長何柱國,以3個騎兵師配合中央軍夾擊紅軍,表現得很囂張。我們與張學良有承諾互不攻擊,他來進攻怎么辦?是忍讓還是打擊?打了會不會影響和破壞已經形成的合作關系?毛主席給彭德懷發電說,對何柱國指揮“進剿”的全部東北軍,消滅其一部不會妨礙大局,反而有利于大局。以斗爭求團結才是正道,如果處處退讓妥協,最后一定是團結和聯合的滅亡,這是毛主席對統一戰線的基本原則。根據毛主席的指示精神,紅軍隱蔽在七里營和豫旺城之間,一舉殲滅了何柱國1個團,繳獲戰馬600多匹。又根據毛主席的指示,對俘獲的人馬槍一律歸還,對所俘東北軍官兵教育后全部釋放。當時,何柱國率1個師和直屬隊駐固原城,1個師駐海原,我軍插駐其間使其互相隔離,還可進一步打下去。此時,彭德懷親自給何柱國寫信,說明抗日救國的大道理,要他讓出海原和同心城,全部撤到固原城以南,不要擾亂我軍接援紅二四方面軍北上抗日,在他的軍隊移動時,我軍給予方便保證決不進攻。何開始不相信,后來我軍派代表與他談判達成協議,他就照辦了。結果與毛主席的判斷完全一致,打痛他之后才老實合作。在紅軍抗日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西征戰場上出現了一種奇觀。名義上是敵對雙方,實際上已經成為要求共同抗日的朋友,白天碉堡林立兩軍對壘,晚上彼此共唱救亡歌曲,有的部隊之間還召開戰地聯歡會,唱《松花江上》《走,朋友,我們為爹娘報仇》《打回老家去》等,歌聲此起彼伏。我黨抗日救國的主張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逐漸被東北軍廣大官兵理解和接受,為進一步合作打下了基礎。可見,搞統一戰線并不是一廂情愿,一要有實力,二要有道理,三要有辦法,四要有原則。有辦法,就是通過精心設計、細致入微的操作,最終達到目的;有原則,就是不能喪失自己的底線,要在斗爭中求聯合,不能怕。
[1]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第三卷,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77頁。
[2]韋顯文等編寫:《國民革命軍發展序列》,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43頁。
[3]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戰史編審委員會:《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戰史》,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版,第122-167頁。
[4]楊奎松著:《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系之謎》,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頁。
[5]《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一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394頁。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490頁。
[7]《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一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405頁。
[8]呂正操著:《冀中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版,第3-5頁。
[9]楊奎松著:《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系之謎》,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1頁。源自張學良《西安事變懺悔錄》。
[10]李力著《從秘密戰線走出的開國上將——懷念家父李克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4-52 頁。
[11]《彭德懷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8-209頁。
[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505、507頁。
[13]楊奎松著:《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系之謎》,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