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軍事上起決定性的核心決策作用的就是中國,而中國的核心軍事領袖就是毛主席。由于蘇聯和朝鮮在朝鮮戰爭初期嚴重的軍事失誤,也由于在朝鮮戰場抵抗十七國聯軍的主力軍隊是中國人民志愿軍,蘇聯也沒有干涉中國對軍隊的自主指揮。所以當毛主席和金日成、斯大林有軍事分歧的時候,朝鮮戰場的參戰部隊遵循了毛主席的命令,在第五次戰役之后沒有打過一次重大戰役。
在出兵前,毛主席就做了最敏銳的判斷和最困難的準備,但遺憾的是金日成特別是斯大林嚴重輕敵冒進,他們錯誤的冒險主義路線,導致朝鮮人民軍損失慘重。美軍逼近鴨綠江……
我軍在出兵之后,第一次戰役和第二次戰役,上到戰略,下到戰役,都是毛主席親自細致指揮的。到第三次和第四次戰役,毛主席則主要將指揮權放給了志愿軍司令部,只做了總體的戰略部署,并謹慎的給志愿軍司令部提供了一系列寶貴的忠告。
第五次戰役期間,毛主席最早總結經驗教訓,抓緊對戰局的把控,不過沒有像指揮第一次戰役和第二次戰役那樣細致,而是抓緊提供了一系列寶貴的戰略層面指導意見。
第五次戰役之后,我軍將帥合謀、珠聯璧合,成功抵制住了斯大林和金日成急于發動重大戰役的冒進情緒,在毛主席、彭老總、鄧華將軍的默契配合下,制止了第六次戰役的發動,并以零敲牛皮糖、打小殲滅戰成功大量殺傷了敵人,逐漸沉重的打擊了美帝的囂張氣焰。
作為抗美援朝戰爭核心的軍事決策者,毛主席的作用和貢獻都是不可代替的。
一、提前預判并抓緊部署,在準備階段及時做了最正確的決定
毛主席最早做了美軍極速反撲的預判,做了最危險的預警,但是蘇朝兩方領導人都沒聽進去。當金日成也有了一定警醒的時候,最缺乏預見力的、最遲鈍的、最頭腦發熱的、最輕敵冒進的就是斯大林。斯大林誤導了金日成,也誤導了整個朝鮮人民軍。最終,斯大林的嚴重錯誤影響下,朝鮮人民軍損失慘重,陷入了極端被動的局面。毛主席高瞻遠矚,以大無畏的革命氣魄和高超的戰略眼光,決定出兵援朝,并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及時做了具體的戰役部署調整。
(1)出兵前對最危險局面的最正確的預判
毛主席最早預判了朝鮮戰爭的局面。對于美軍極速反撲,毛主席看的最敏銳、最早。金日成后來也有所警覺和反應,但是斯大林嚴重誤導了金日成,以至于美軍迅速反撲成功(所以筆者認為,不能把朝鮮人民軍戰敗的責任都推給金日成,當金日成有所反應的時候,最遲鈍、最魯莽、最冒險的是斯大林。至少斯大林的錯誤指導要負一半責任)。
在《什特科夫致斯大林電:前線狀況和中國參戰問題(1950年7月20日)》記載了毛主席和金日成代表的談話記錄:“會談中,毛澤東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朝鮮同志怎么看——美國人是否將在朝鮮長期參戰。在此,毛還加了這么一句話:美帝國主義是最兇惡的帝國主義,他們是不會完全撤離朝鮮的,為了贏得勝利,他們會向朝鮮投入很多自己的軍隊。”“金日成是否想過這樣一問題,如何撤退,從哪里開始后撤,命令部隊停止向敵人進攻,以便保存自己的主力。”可見,朝鮮戰爭初期,毛主席根據美軍介入現實,最早、最敏銳的提出朝鮮軍隊注意撤退的問題,料到了最危險的狀態。
毛主席反反復復提醒,但是沉浸在“即將勝利”之中的斯大林和金營長(金日成曾任東北抗日教導旅一營營長)就是聽不進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部史》記載:“8月23日,作戰部在中南海作戰室,研究侵朝美軍戰略企圖和可能采取的行動。認為:朝鮮半島南北長840余公里,東西寬200公里至360里,在這個兩頭大中間細的狹長地帶,人民軍的戰線南北長400余公里,主力集中于南部洛東江一帶,美軍在其峰腰部攔腰一刀是最致命的;仁川港距漢城僅30余公里,美軍在該地登陸最能實現其戰略意圖,因此麥克阿瑟可能組織大批部隊在海岸封凍前于仁川登陸……毛澤東指示立即采取3條措施:一是檢查東北邊防軍各項戰備工作,嚴令其在9月底前完成一切作戰準備,保證隨時出動作戰;二是將敵人可能在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要做應付最壞情況的準備等,告訴朝鮮和蘇聯方面,供他們參考;三是總參謀部和外交部,要隨時密切注視朝鮮戰場的情況變化。”
在毛主席提醒之后,金營長逐漸反應了過來。《什特科夫致外交部電:朝鮮詢問蘇聯對中國出兵的態度(1950年8月29日)》中提到:“8月26日,金日成通過政府電話向我通報,根據他所掌握的情報,美國人打算在仁川和水原地區實施登陸。朝方擬采取必要措施來加強上述地區的防務。”但是,斯大林在《斯大林告知金日成對朝鮮人民軍作戰問題的建議(1950年8月28日)》卻提到:“聯共(布)中央祝賀金日成同志及其戰友在偉大的朝鮮人民解放斗爭中,在金日成同志領導下取得的輝煌勝利。聯共(布)中央毫不懷疑,外國干涉者將很快地被趁出朝鮮。” 《俄羅斯解密檔案選編·中蘇關系》第3冊第44~第45頁更是記載:斯大林對1950年8月29日朝鮮請求援助的態度回答是“在革命遇到困難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下去。”“他同時答應再向朝鮮提供200架飛機。”
在毛主席給出了重要提醒之后,金營長也逐漸反應過味道來,但是荒唐的是——斯大林的敏銳程度竟然還不如金營長,還在空想勝利。可見,毛主席的提醒是最早的,對問題的發現是最敏銳的,金營長晚了幾步,但是也想亡羊補牢,最晚的、最遲鈍的、最魯莽的、最空想主義的、最盲目樂觀的,就是斯大林!金營長實際上給斯大林背了一半鍋。
(2)最正確的決定了不打無準備無把握的仗——從構建防線到誘敵深入
1950年10月8日,在《關于派遣志愿軍人朝作戰問題給金日成的電報》,毛主席說:“根據目前形勢我們決定派遣志愿軍到朝鮮境內幫助你們反對侵略者”。本來我軍已決定出動。但是,本來答應我們如果我們出兵的話他們也會派遣空軍的蘇聯,竟然要推遲一段時間后才能出動空軍,我們毫無制空權的情況下,困難無疑加大了。從來不拿戰士生命開玩笑的毛主席在《關于第十三兵團仍在原地訓練給彭德懷等的電報》決定:“(一)十月九日命令暫不實行,十三兵團各部仍就原地進行訓練,不要出動。(二)請高崗、德懷二同志明日或后日來京一談。”
經過和高崗、彭德懷的商議,毛主席致電周總理:“在第一時期可以專打偽軍,我軍對付偽軍是有把握的,可以在元山、平壤線以北大塊山區打開朝鮮的根據地,可以振奮朝鮮人民重組人民軍兩個月后,蘇聯志愿空軍就可以到達。六個月后可以收到蘇聯給我們的炮火及坦克裝備,訓練完畢即可攻擊美軍。在第一時期,只要能殲滅幾個偽軍的師團,朝鮮局勢即可起一個對我們有利的變化。”可見,我們在敵我差距懸殊情況下決定了避實擊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蘇聯空軍在第二次戰役之后決定到朝鮮,也不過平壤、元山一線;我軍在第五次戰役的時候,蘇式裝備也還遠遠不足、和美軍差距還極端懸殊。但是我們已經和美軍直接打了很久了。裝備差距懸殊如是還能沉重打擊遠遠強于我們的敵人,在如此懸殊的裝備差距的情況下還能以弱勝強,人類歷史上,古今中外,只有毛澤東締造的中國共產黨的軍隊做到了!
毛主席用兵向來謹慎,從不拿戰士的命開玩笑。所以,起初,毛主席設想在平元線以北設置防御工事,在這一線撿著弱的偽軍打,等蘇聯裝備到了、敵我裝備差距縮小之后再十拿九穩的主動出擊。1950年10月14日,毛主席在《關于志愿軍人朝作戰的方針和部署給周恩來的電報》強調:“我已告彭,在他到德川研究情況后,在平壤、元山鐵路線以北,德川、寧遠公路線以南地區,構筑兩道至三道防御陣線。如敵來攻,則在陣地前面分割殲滅之;如平壤美軍元山偽軍兩路來攻,則打孤立較薄之一路。現在的決心是打偽軍,也可以打某些孤立的美軍。如時間許可,則將工事繼續增強。在六個月內,如敵人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則我軍亦不去打平壤、元山。在我軍裝備訓練完畢,空中和地上均對敵軍具有壓倒的優勢條件之后,再去攻擊平壤、元山等處,即在六個月以后再談攻擊問題。我們這樣做是有把握的和很有利益的。”實事求是,避實擊虛,不打無準備無把握的仗,這就是毛主席!
對于布置防御工事,毛主席是積極的。10月15日,他電告彭德懷、高崗:“我軍先頭軍最好能于十七日出動,二十三日到德川地區。休息一天,二十五日開始筑工事制敵先機。第二個軍可于十八日出動,其余可在爾后陸續出動,十天內外渡江完畢,請酌辦。”同時,毛主席極其重視保密行動,在《關于志愿軍按預定計劃人朝作戰給鄧華等的電報》叮囑鄧華:“為嚴格保守秘密,渡河部隊每日黃昏開始至翌晨四時即停止,五時以前隱蔽完畢并須切實檢查。為取得經驗,第一晚(十九晚)準備渡兩個至三個師,第二晚再增加或減少,再行斟酌情形。”在《關于志愿軍出動目前只做不說的電報》,毛主席又強調:“在目前幾個月內,只做不說,不將此事在報紙上做任何公開宣傳,僅使黨內高級領導干部知道此事,以便在工作布置上有所準備。此點請各中央局加以注意。”
10月21日,主席根據敵軍迅速大舉北進的事實,調整戰略規劃和戰役部署,改用誘敵深入、運動中殲滅敵人的作戰方針。在《關于打好志愿軍出國第一仗給彭德懷的電報》,毛主席指出:“截至此刻為止,美、偽均未料到我志愿軍會參戰,故敢于分散為東西兩路,放膽前進。”
于是,毛主席做了第一次戰役誘敵深入、包圍敵人的部署:“估計偽首、偽三兩師要七天左右才能進到長津,然后折向江界。我軍第一仗如不準備打該兩師,則以四十二軍的一個師位于長津地區阻敵即夠。四十二軍的主力則宜放在孟山以南地區(即偽六師的來路),以便切斷元山、平壤間的鐵路線,鉗制元、平兩地之敵,使之不能北援,便于我集中三個主力軍各個殲滅偽六、七、八等三個師。”在部署中,毛主席特別強調了搶占有利地區和繞到敵人后方打的作戰方法:“如偽六師(較強)由破邑(在鐵路線上)至德川的路上能有朝鮮人民軍一部作有力的阻擊,則該敵可能要到十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才能占領德川,如果我四十軍(全部)能于二十三日趕至德川、寧遠地區,則可以繞至偽六師的后方(由東面繞至南面鐵路線附近),讓出正面給他軍使用(三十八軍或三十九軍),如果太遲,則敵將先占德川。”
二、親自細致入微的指揮了第一次戰役和第二次戰役
由于彭總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相對于林彪、粟裕少一些,毛主席在初期對戰局抓的相對細致,而且親自細致入微的指揮了第一次戰役和第二次戰役。在此期間,志愿軍司令部也逐漸成熟了起來,適應了和美帝的作戰模式。
(1)對第一次戰役的細致指揮
前文已知,毛主席做了誘敵深入的作戰部署。1950年10月21日,毛主席在《關于注意控制妙香山等制高點給彭德懷、鄧華的電報》強調了控制重要地區、隔斷敵人聯系的問題:“(一)請注意控制平安〔南〕、〔平〕安北、咸鏡三道交界之妙香山、小白山等制高點,隔斷東西兩敵,勿讓敵人占去為要。(二)敵人測向頗準,請加注意。(三)熙川或其他適當地點應速筑可靠的防空洞,保障你們司令部的安全。”
同日,毛主席在《關于第四十軍行動部署給彭德懷、鄧華的電報》也根據敵情變化提供了新的作戰意見,做了關于四十軍伏擊敵人的部署:“(一)現得悉偽六、八兩師二十日經德川向熙川推進。(二)我四十軍欲先敵趕至德川時間上是否來得及,如不可能則似以在熙川附近地區部署伏擊為宜,請酌定。(三)四十二軍亦照你們原來部署為好。”敵變我變,抓住戰機、伏擊敵人,毛主席指揮的果然細致!
22日,在《關于速定圍殲偽第六、八兩師的部署給彭德懷、鄧華的電報》,主席強調了躲避敵人、隱蔽行動、保證誘敵深入、更穩妥的圍殲敵人的部署:“如二十一日六、八兩師繼續前進,則本(二十二)日六師可能進到新安州,八師可能進到軍隅里。因此我軍行進路線必須避開定州、博川、軍隅里一線及其以北約二十公里地區不走,而走以北路線,否則,就會過早被敵人發覺,敵將停止前進,或竟縮回去。而此次作戰,則以在博川、軍隅里及其以北地區圍殲該敵為最有利。請按此意圖,速定部署,遲則恐來不及。”同時,毛主席強調了隔斷敵人聯系、以防敵人相互聯系的問題。毛主席講:“據此,似敵暫不去長津于我有利。但彭電派一個師占領長津及派必要兵力控制妙香山、杏川洞,仍甚必要,請速實行。還有小白山,也應派兵控制,確實隔斷東西兩敵。因我軍在西面發起戰斗后,東面偽軍可能回援。” 在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主席對情報的極其重視——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在這封電報中,毛主席也強調了必須做好最困難準備:“如果我軍能同時包圍偽六、八兩師,則于戰局最為有利,我四十軍應擔任包圍一個師,三十九軍應擔任包圍一個師。當戰斗緊急時,除偽七師必然增援,我可繼殲該敵外,現在平壤之偽一師,亦應估計可能增援,你們也要準備對付該師。東面偽軍雖亦可能回援,因路遠,難于趕到。”做好一切準備、做最困難準備,這就是毛主席的作戰方法。
毛主席對戰局抓得很緊,總是及時的強調著占據有利地區。在《關于立即占領妙香山、杏川洞給鄧華等的電報》,毛主席強調:“(二)敵進甚速,請照彭電立即用汽車運一部兵力去占領妙香山、杏川洞,先運幾個營去也好。(三)無論用汽車運兵運物及步行的人馬武器都不要再走宣川、定州、博川、軍隅(里)線及龜城、泰川、球場線,上述地區,幾天之后都可能被敵占,而應取該線北面的道路前進。(四)新義州、鐵山、宣川地區應由你們派一部兵力固守。”
在10月23日毛主席給彭德懷、高崗的電報中,毛主席估計了幾點第一次戰役的結果:“第一是目前正在部署的戰役是否能利用敵人完全沒有料到的突然性全殲兩個三個甚至四個偽軍師(偽三師將隨偽六師后跟進,偽一師亦可能增援)。此戰如果是一個大勝仗,則敵人將作重新部署,新義州、宣川、定州等處至少在一個時期內不會來占,偽首、偽三兩師將從咸興一帶退回元山地區,而長津可保,新安州、順川兩點是否保守也可能成問題,成川至陽德一段鐵路無兵保守向我闖(敞)開一個大缺口,在現有兵力的條件下,敵人將立即處于被動地位。”可見,毛主席強調了突然性的作用。同時,毛主席也強調了困難準備:“如果這次突然性的作戰勝利不大,偽六、七、八師主力未被迅速殲滅,或被逃脫,或竟固守待援,偽一、偽首及美軍一部增援到達,使我不得不于陣前撤退,則形勢將改到于敵有利,熙川、長津兩處的保守也將發生困難。”
關于敵人制空權的問題,毛主席也科學的強調了夜戰有利于我軍彌補劣勢:“如果我能利用夜間行軍作戰做到很熟練的程度,敵人雖有大量飛機仍不能給我太大的殺傷和妨礙,則我軍可以繼續進行野戰及打許多孤立據點,即是說,除平壤、元山、漢城、大邱、釜山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區我無飛機無法進攻外,其余地方的敵人都可能被我各個殲滅,即使美國再增幾個師來,我也可各個殲滅之。”這一認識當然還有當時的局限,因為我軍歷次戰役即使可以痛擊、打殘美軍一兩個師,也無法全殲美軍一個師甚至一個團。所以后來毛主席糾正了認識,在第五次戰役后期總結教訓,強調一次能殲滅美軍一個營或最多兩個營的兵力就很好了。
毛主席深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才是主要的,要對美軍有力打擊就必須要殲滅敵人有生力量,而且作戰不能冒進,要注意穩當可靠。毛主席強調:“我認為我們應當力爭此次戰役的完滿勝利,力爭在敵機炸擾下仍能保持旺盛的士氣進行有力的作戰,力爭在敵人從美國或他處增調兵力到朝鮮以前多殲滅幾部分敵人的兵力,使其增補趕不上損失。總之我們應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
之后,緊密掌握敵情的毛主席致電志司,說明占據有利位置的重要性以及速度的重要性:“據所收最后情報,偽二軍團指揮所二十二日由江東折返成川,偽六師、八師二十二日進至順川、成川鐵路線以北之北倉里、新倉里地區,有兩師并列經德川向熙川集中攻擊的意圖,如無阻礙,估計該兩師明二十四日可能到德川或德川附近。因此,我車運控制杏川洞、妙香山一帶之部隊,務須爭取于二十四日拂曉,至遲于二十五日拂曉以前,到達上述地點否則將失去先機。”同時,主席說明了把兵力插入敵人后方、側面包圍敵人的重要性:“作戰部署,以四十軍位于熙川正面及溫井、云山地區,三十九軍位于云山、泰川地區,三十八軍位于熙川東南地區,待敵向熙川攻擊之時,然后分數路出發包圍攻擊之,這即是彭二十二日十時電及鄧、洪、韓、解二十二日十二時電的意見,我認為是適宜的,總以利于以主力插到敵人的后面和側面,全殲六、八兩師為原則。”之后,毛主席特別強調了切斷敵人之間聯系才能實現我軍對主動權的占據。
為了實現此次戰役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目標,毛主席特別強調了集中優勢兵力:“因此,此次戰役必須集中盡可能多的兵力,準備連續打幾個仗。”同時,毛主席也不過度干預前線指揮,提供了細致的具體戰役指導意見之后,毛主席以商量的態度講:“是否可行,請彭酌定。”為了迷惑敵人,毛主席還表示:“我各部派遣遠出之偵察隊均要偽裝朝鮮人民軍,而不要稱為中國人民志愿軍,借以迷惑敵人。”
10月23日,時刻緊密關注朝鮮戰局的毛主席在《關于第四十、三十九、三十八軍行動部署給彭德懷、鄧華的電報》告訴前線必須加緊隱蔽行動、做好誘敵深入:“請速令四十軍主力即在溫井地區蔭蔽集結,以一部控制熙川,不要去云山、寧邊與敵過早接觸。三十九軍即在龜城地區集結,亦不要去泰川。該兩軍偵察部隊不要到定州、博川、寧邊、球場去了,要注意避免和敵打響,要將熙川、溫井、龜城一線以南地區讓給敵人,誘敵深人,利于殲擊。三十八軍應迅速前進。”
毛主席極其重視利用我軍隱蔽性和敵人不知情包圍消滅敵人以及利用有利地形的問題。10月24日,在《關于誘敵深入山地加以圍殲給彭德懷、鄧華的電報》,毛主席講:“今日情報,偽六師向楚山北鎮方向進攻,偽八師經寧遠到熙川后向江界進攻,偽一師(戰力頗強)已到寧邊似將向泰川、龜城進攻。請你們注意誘敵深入山地然后圍殲之,敵人至今還不知道我情況。(請注意白頭山控<制>高點。)”
10月25日,在《關于向鴨綠江進攻的敵軍動向和我軍任務給彭德懷、鄧華的電報》,毛主席細致介紹了敵情,并提供了相關對策。知己知彼如是,怎能不戰勝敵人?同日,在介紹了敵情之后,主席講:“偽六師之第二、第七兩團經檜木洞昨日到達接近江邊之古場,今日當可到楚山城,這就威脅我輯安、長甸河口兩處交通線,請速作處置”——發現問題迅速,解決問題更要迅速。同時,堅持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仗的毛主席還是堅持撿著弱的打、打偽軍為主:“美二十四師和英二十七旅一道已過新安州、清川江,據說美軍戰斗力比偽軍為弱,但第一仗似以打偽軍為主為適宜”。同日,在《關于敵已開始發現我軍給彭德懷、鄧華的電報》,毛主席說明要吸引敵人主力打援的戰法:“請考慮于明(二十六)日或二十七日先抓住一兩部敵軍圍攻不使逃脫,吸引敵主力增援,是否妥當請酌定。”
10月26日,細致關注敵情的毛主席提醒志司:“偽一師自己有三個團即第十一團、第十二團、第十五團,又附屬偽七師之第八團,故該師共有四個團。在利洞與我一二〇師接觸的一個團如確系偽一師所部,則該師主力可能向利洞增援,請注意。”同日,毛主席又強調了主要打弱的偽軍、不能打無把握的仗的問題:“美二十四師、英二十七旅已在新安州一帶渡過清川江,請令三十九軍勿去龍山、寧邊,暫時避開(如果可能的話)美、英軍,以免被其膠著,而應由泰川向云山及其以北方向前進尋偽一師作戰,與四十軍、三十八軍配合,首先殲滅偽一偽六、偽八等師,然后再打美、英軍。如偽一師與英、美軍在一起則暫時也不要打偽一師,待偽六、偽八殲滅后尋機再打該敵。如何,請按情況酌定。”
同日,在《關于同意對敵作戰方針給彭德懷的電報》,毛主席介紹了偽6師的冒進情況,并強調五十軍務必注意。同時,毛主席要求第三十九軍加緊殲滅敵人的行動:“偽一師指揮所已到云山,其第十二團進抵溫井里附近。其第十五團在第十二團后跟進。其第十一團在云山以南。附屬該師之偽七師第八團位置不明,估計亦抵云山一帶。請告三十九軍注意分割殲滅該師。三十九軍應以有力部隊隔斷偽一師與博川一帶之美、英軍。”同時,毛主席也強調了四十軍、三十八軍所要注意的問題。
同日,毛主席在《關于第三十九軍作戰行動問題給彭德懷等的電報》特別強調了關于令三十九軍切斷敵人聯系的問題:“令三十九軍迅速進至云山、溫井線,以有力一部隔斷偽一師與美、英軍的聯系,以主力配合四十軍一部保證迅速殲滅偽一師(戰力較強,且有四個團),然后改向南面防御,待偽六師、偽八師均被我殲滅后,看情況再定對美、英軍作戰的部署。”同日,毛主席在《關于殲滅偽第一、六、八師的作戰部署給彭德懷、鄧華的電報》也對三十八軍做出了圍殲敵人的要求:“偽八師指揮所已到熙川,三個團已到一部,估計明二十七日可全部到熙川,我三十八軍如在明二十七日夜發起攻擊,須以偽八師全部為目標而分割圍殲之。” 也是在這封電報,毛主席強調了牽制敵人、擾亂敵人部署、各個軍隊相互配合、保證順利殲敵的問題:“美二十四師稱一師(指偽軍)在云山被包圍,美二十四師被阻不能前進,但決心殲滅共軍等語。請令三十九軍以有力一部鉗制美二十四師,使其暫時不能向北面增援,以利全殲偽一師;三十九軍主力并配合四十軍一部以全殲偽一師為目標是很必要的,盡可能勿使該敵逃脫。”“在偽一、六、八師殲滅后,請令四十二軍以一個師占領寧遠、德川、孟山,派出幾個支隊分路襲擾價川(偽二軍團指揮所在此)、順川、成川等處,威脅美二十四師、英二十七旅之后路,并使平壤美軍難于北援。”可見毛主席對戰局抓得緊、指揮的也細致!
為實現毛主席誘敵深入的戰略,并完成毛主席具體的戰役部署,志愿軍司令部也進行了對戰場的科學布置。在《關于贊同聚殲偽第一、六、七、八師的部署給彭德懷、鄧華的電報》,毛主席說:“你們兩個新的部署電都是很好的,以一一八師及五十軍一部圍擊偽七團于楚山、檜木洞之間(請注意于兩三天內包圍而不殲滅,讓其大喚大叫),吸引一、六、七、八等四個師北援,以便主力聚殲。你們的聚殲部署極為正確。”我軍將領們果然是毛主席的好學生,按著毛主席的圍軍打援戰術,做了正確的部署。
10月28日,毛主席致電志司,強調了第一次戰役的關鍵點——第一,抓住一部分敵人不讓跑,以吸引和殲滅另一部分敵人;第二,我軍主力要到齊、充分準備:“目前全戰役的關鍵有兩點:一是確實抓住古場、楚山之偽七團不使逃脫,如此則偽一、六、八師非增援不可,有仗可打;二是我三個軍全部到齊并完成戰役展開,如此則我攻擊時猛速有力,保證殲敵。”
彭德懷為代表的我軍將領們真不愧是毛主席的好學生,自覺地在運用毛主席誘敵深入的戰略。毛主席表揚說:“據志司53報稱,博川敵進占長山面,在泰川以南與我一一五師接觸等語。果如此,則極好。請令一一五師北撤,在定州、宣川、泰川、龜城一帶之友我部隊,兵站人員,一律西撤,讓該敵深入泰、龜、定、宣區域以利爾后殲擊。此種意圖原是你們提出的,極為正確,望令上述各部執行(一一五師尚未執行)。”
29日,毛主席眼觀六路,時刻注視著一切危險地區。在《關于使用第九兵團主力對付可能由咸興北進之敵給彭德懷、高崗的電報》,毛主席就提醒志司:“東面偽首、偽三及美七師共三個師由咸興向北進攻的可能性極大,必須使用宋時輪主力于該方面方有把握,否則于全局不利。”
30日,在《關于贊同殲敵部署等給彭德懷、鄧華的電報》,毛主席說明了要利用敵在明我在暗的優勢切斷敵人退路、分割包圍、穿插敵人側后、大量消滅敵人,也說明了三十八軍以及四十二軍一個師的任務的重要性:“我方對敵人數量、位置、戰斗力和士氣等項均已明了,我軍已全部到齊展開,士氣高漲,而敵人對我方情況則至今不明了(只模糊地知道我軍有四萬至六萬人),因此你們以全部殲滅當面敵人偽一師、偽七師、英二十七旅、美二十四師及美騎一師一部及偽六師、偽八師殘部為目標是完全正確的。只要我三十八軍全軍及四十二軍一個師能確實切斷敵人清川江后路,其他各軍、師能勇敢穿插至各部分敵人的側后,實行分割敵人而各個殲滅之,則勝利必能取得。”
1950年11月1日,時刻關注朝鮮戰局的毛主席在《關于第四十二軍一個師的作戰部署問題給彭德懷、鄧華的電報》強調:“請考慮以四十二軍現至杏川洞一帶的一個師,迅速占領寧遠、德川、孟山諸點,并以一個團前出至孟山以南,占領陽德、成川間鐵路線,防止平壤、元山兩方敵人的可能出援。”對危險的警覺、對威脅的提前預警,可見毛主席的敏銳!
為保證我軍順利殲敵、威脅敵人援軍,毛主席在2日致電彭德懷、鄧華,強調:“美師本(二)日從平壤及其以南地區向北移動,請告三十八軍注意控制安州、軍隅里,阻止該敵北進,一二五師迅速以一部由德川向順川、成川等處活動,威脅平壤。”同日,毛主席就三十八軍任務問題致電彭德懷、鄧華:“請注意使用三十八軍全軍控制安州、軍隅里、球場區域,構筑強固工事,置重點于軍隅里,確實切斷清川江南北敵之聯系,殲滅美二師北援兵力及偽六、七、八師余部,并盡可能向南伸出直到平壤附近。只要此著成功,即是戰略上的勝利。”可見三十八軍任務很重要,有戰略上切斷敵人南北聯系的作用。同日,還就三十八軍作戰任務的問題,毛主席致電志司:“全局關鍵在于我三十八軍全軍以猛速動作攻占軍隅里、價川、安州、新安州一帶,隔斷南北敵人聯系,并堅決殲滅北進的美軍第二師,此是第一緊要事,其余都是第二位。”可見三十八軍迅速切斷敵人聯系的任務有多么重要!后來彭德懷嚴厲批評第一次戰役執行不力的三十八軍的軍長梁興初,和第一次戰役關于穿插敵人的這一任務是毛主席、中央軍委指定任務關系很大——志司要向軍委負責的。當然,第二次戰役,三十八軍一雪前恥,痛擊美帝,成為了“萬歲軍”。
11月5日,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以我軍勝利告終。但是,11月5日,毛主席就致電志司:“敵有可能乘我疲勞組織反攻一點亦請注意,令各部不要松懈。”可見,在李奇微還沒到朝鮮戰場的時候,在美軍還沒發明磁性戰術的時候,毛主席就預料到了美軍將會利用我們的疲勞。
(2)對第二次戰役的細致指揮
11月5日,志愿軍司令部做了繼續利用美帝麻痹狀態而誘敵深入、扎更大口袋殲敵的部署。在《關于爭取在元山、順川鐵路線以北創造戰場給彭德懷的電報》,毛主席講:“德川方面甚為重要,我軍必須爭取在元山、順川鐵路線以北區域創造一個戰場,在該區域消耗敵人的兵力,把問題擺在元山、平壤線的正面,而以德川、球場、寧邊以北以西區域為后方,對長期作戰方為有利。”強調了戰場放在北部對我有利地區的重要性。
同日,毛主席對東線也做了相關部署,確定了東線誘敵深入的方針。在《關于第九兵團的作戰任務和指揮問題給彭德懷、鄧華的電報》,毛主席講:“江界、長津方面應確定由宋兵團全力擔任,以誘敵深入尋機各個殲敵為方針。爾后該兵團即由你處直接指揮,我們不遙制。九兵團之一個軍應直開江界并速去長津。”
11月9日,毛主席在《關于爭取在一個月內東西兩線各打一兩個仗給彭德懷等的電報》講:“爭取在本月內至十二月初的一個月內東西兩線各打一二個仗,共殲敵七八個團,將戰線推進至平壤、元山間鐵路線區域,我軍就在根本上勝利了。”可見,毛主席對戰局看的很清楚——我軍能攻占平元線,就足以有把戰局穩定在三八線的實力了。同時,毛主席也清楚朝鮮地區嚴寒的問題,強調:“請高、賀用一切可能方法保證東西兩線糧彈被服(保障御寒)之供給。”
11月12日,毛主席在《關于圍殲美軍陸戰第一師的部署給彭德懷等的電報》特別指出——美陸一師戰斗力極強,不能輕敵,必須集中絕對優勢兵力:“美軍陸戰第一師戰斗力據說是美軍中最強的,我軍以四個師圍殲其兩個團,似乎還不夠,應有一個至兩個師作預備隊,九兵團的二十六軍應靠近前線。作戰準備必須充分,戰役指揮必須是精心組織的,請不斷指導宋、陶完成任務。”可見毛主席不打無準備無把握的仗。
11月24日,在《關于準備隨時撲滅空降敵人給彭德懷等的電報》,毛主席說明敵人空降的危險,強調志司要充分做好應對危險的準備:“請你們充分注意敵人降落傘部隊在我后方降落,應控制必要武裝力量及汽車在你們及后勤部手里,準備隨時撲滅這些空降敵人。敵人已有一組諜報人員在云山以東地區降落,并稱正向鴨綠江邊移動,請注意撲滅。”
毛主席領導下,我軍堅持“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瓦解敵軍”三大原則。無論國內還是國際作戰,我們都堅持瓦解敵軍、優待俘虜。在這封電報,毛主席表揚志愿軍:“你們釋放美俘的行動,已在國際上收到極好的效果。”
11月28日,毛主席在《關于集中四個軍殲滅美軍三個師的主力的電報》做了關于集中優勢兵力殲滅美軍的具體戰役部署:“(二)目前任務是集中我四十二軍、三十八軍、四十軍、三十九軍殲滅美騎一師、第二師、第二十五師等三個師的主力。只要這三個師的主力殲滅了,整個局勢就很有利了。(三)美騎一師(兩個團)正向德川、順川、成川之間調動,目的在鞏固成川、順川地區阻我南進。我四十二軍應獨力擔任殲滅該敵。(四)美九軍團指揮之第二師、第二十五師,在球場、院里、軍隅〔里〕、價川一帶,我三十八軍、四十軍、三十九軍應擔任攻殲該敵。這是很重要的一仗,望令各軍努力執行之。”可見,毛主席知道殲滅美軍很困難,所以要求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我軍這次戰役也成功給美軍了重創。
10月28日,毛主席在《關于鼓勵士氣爭取大勝給彭德懷等的電報》強調:“此次是我軍大舉殲敵根本解決朝鮮問題的極好時機,西線爭取殲滅五個美、英師及四個南(朝)鮮師,東線爭取殲滅兩個美國師及一個南(朝)鮮師是完全可能的,整個戰役準備打二十天左右,分為許多個大小作戰,中間包括幾次小休整,每次少者一天二天,多者三天四天,整頓隊勢,接著再打。這樣就全體說來,犧牲反會比較少一些,比較更節省些。望你們鼓勵士氣,爭取大勝。”可見毛主席的冷靜、理智。毛主席看的很清楚——我軍要節省力量、注意休整,保證實力,這樣才能更好的殲滅敵人。
1950年12月1日,毛主席在《關于第四十二軍的作戰部署給彭德懷等的電報》講:“偽二軍團向三登集中,美二十四師由平壤開三登一帶,偽一師現到肅川,有開順川、慈山訊,美騎一師在順川、慈山并未過大同江,因此我四十二軍亦不應過大同江而應在大同江以東向成川、三登一帶尋偽二軍團殘部及美二十五師作戰,從側面威脅平壤。”強調了四十二軍的部署注意對平壤側翼威脅、強調了注意根據敵情的問題。
12月2日,毛主席在《軍委關于西線各主力軍調整位置問題給彭德懷等的電報》講了休整的相關問題:“如果安州、新安州一帶之敵確已退至肅川以南,則我西線各主力軍應在肅川、順川之線以北地區調整位置,休息四天至五天,整頓隊勢,補充糧彈,準備繼續作戰,配合東線,擴大戰果。如果安州、新安州一帶尚有敵人,則應待殲滅該敵后,再作調整。我四十二軍則應待殲滅新倉里之敵后,再行停止。”可見毛主席極其重視部隊休整、養精蓄銳的問題,反對過度使用軍力。
同日,毛主席在《關于攻取順川、肅川一線給彭德懷等的電報》強調:“在調整部署,休息數天,并弄清敵人部署后,請考慮以四個至五個軍攻擊順川、肅川線,以必要兵力突破并伸入該線以南鉗制大部敵人,集中主力殲滅順川、慈山地區之一個美國師(現在是騎一師),奪取順川、肅川一線及其以南一塊地區,然后在該線以南構筑防御陣地,以一部兵力(一個軍左右)防守之,主力便可移至平壤、元山間作戰。”可見,毛主席堅持了牽制和集中打擊相結合的正確戰略戰術,對攻取順川、肅川一線提供了正確的戰役部署意見。
12月3日,毛主席在《關于消滅敵增援部隊的部署給彭德懷等的電報》做了圍敵打援的具體部署:“敵方在數日內可能增援的部隊,只有兩個李承晚師和美七師一個多團。如我軍能將這些增援隊各個殲滅,在朝鮮戰局上將起很大變化。因此,(一)請宋、覃考慮,將二十六軍迅速南調,執行打援任務;(二)對柳潭里地區之敵,除殲滅其一部外,暫時保留一大部,圍而不殲,讓其日夜呼援,這樣便可吸引援敵一定到來,使我有援可打。如果柳潭里地區之敵被我過早殲滅則援敵一定不來了,他們將集中咸興一帶,阻我南進,對我下一次作戰不利。”可見毛主席將圍點打援戰術運用的爐火純青。
同時,毛主席也給前線充分的自主發揮權,不過度干預。在這封電報,毛主席講:“以上意見是否可行,請宋、覃就當面情況統籌決定為盼。”這是毛主席和項羽、拿破侖、蔣介石、希特勒、蘇德戰爭初期和中期的斯大林重要的不同,也是毛主席遠遠強于他們的重要特點之一。
毛主席的指揮藝術確實爐火純青,在《關于對被圍美軍第五、七兩團的作戰部署給彭德懷等的電報》,毛主席講:“敵已下令由下揭〈碣〉隅里以飛機撤走被圍之美軍五、七兩團,望宋、陶、覃迅速控制下揭〈碣〉隅里飛機場不使敵軍撤走,并對五、七兩團之南退部隊予以殲滅,只留下其在柳潭里地區之固守部隊圍而不殲,以利鉤〈釣〉魚。”吸引和殲滅敵人的方法,毛主席運用的很熟練。大決戰的時候暫緩圍殲淮海的杜聿明集團有利于穩定華北的傅作義集團防其南逃,和這個也有相似道理,都是關注全局問題。
12月4日,就圍攻平壤問題,毛主席致電彭德懷:“(一)平壤敵似正準備撤退。(二)請派出幾個有力偵察隊附電臺迫近鎮南浦、平壤、三登之線進行威力偵察,觀察情況,并增加敵人恐慌。該敵現在一夕數驚,極為恐慌。”可見,毛主席很注意增加敵人恐慌、和敵人玩心戰。同時,毛主席也講:“我志愿軍休息五天后,如平壤敵未退,則準備先打平壤附近之敵,然后包圍平壤,研究攻城辦法。如平壤敵已退,則向三八線攻進。”可見,相比于一城一地得失,毛主席更重視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同日,毛主席致電彭總,要求志愿軍相機占領平壤。
5日,毛主席致電彭總:“除殲滅被圍之敵及準備打援外,如能以一個軍的主力再殲滅社倉里地區美三師的兩個團,則意義極大。”又強調了關于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重要性。
6日,毛主席極其理智、謹慎的致電志司,強調了我軍占領平壤之后的休整問題。他在《關于占領平壤后的部署問題給彭德懷的電報》強調:“在敵人已退出平壤的情況下,我西線主力可以在現地多休息幾天,即可以休息到十二月十二號左右,從現地出動,以便準備得更好些。”絲毫沒有輕敵冒進。
26日,毛主席又是極其冷靜的強調:“在此次戰役結束后,全軍主力(包括人民軍第二、第五軍團),均應撤退至利于休整的適當地區,休整一個月至兩個月,補充新兵,恢復體力,總結經驗,籌備糧彈,修通道路,補齊衣被鞋襪,整頓紀律”可見越是在勝利的時候,毛主席越反對冒進,越反對被勝利沖昏頭腦。
在這次戰役,志愿軍基本殲滅南朝鮮軍第7、第8師,殲滅土耳其旅大部和美軍第7師1個加強團,給予美軍第2師、陸戰第1師以殲滅性打擊,重創美軍第25師、騎兵第1師,共斃傷俘敵3.6萬余人,其中美軍2.4萬余人。可見,我軍這次擊敗了美軍、給美軍了殲滅性打擊,但是還不能徹底殲滅美軍一個師,這也為毛主席后來調整戰略,決定以“零敲牛皮糖”逐漸消耗敵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三、主要從戰略高度部署準備第三、四次戰役,但是沒有具體指揮
第二次戰役以來,隨著戰局的穩定和彭老總為代表的前線將領對美韓作戰的逐漸適應,毛主席比以往大大減少了具體的戰役指揮,開始主要進行戰略高度的部署指導。
(1)對第三次戰役周到、全面戰略部署
第二次戰役的時候,毛主席就在戰略高度、政治高度決定發起第三次戰役。對于英美軍隊企圖以停戰的名義休養生息準備反撲的陰謀,毛主席洞若觀火。毛主席在《關于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作戰給彭德懷的電報》強調:“目前美、英各國正要求我軍停止于三八線以北,以利其整軍再戰。因此,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如到三八線以北即停止,將給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可見,我們發起第三次戰役,不僅在政治上具有打擊帝國主義囂張氣焰的意義,而且在軍事上也有利于粉碎“聯合國軍”休養生息、整軍備戰的陰謀,是完全必要的。某長期自稱原著閱讀多的過分貶毛、經常吹洋貶中的學院渣滓,污蔑毛主席決定發動第三次戰役“過分注重政治而導致軍事被動”,真的是胡扯八道、毫無軍事常識。
毛主席并沒有犯軍事冒險主義的錯誤,反而極其重視軍隊的休整,不打無準備無把握的仗,反對輕敵冒進。毛主席在《關于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作戰給彭德懷的電報》強調:“然后看情形,如果敵人以很大力量固守漢城,則我軍主力可退至開城一線及其以北地區休整,準備攻擊漢城條件,而以幾個師迫近漢江中流北岸活動,支援人民軍越過漢江殲擊偽軍。如果敵人放棄漢城,則我西線六個軍在平壤、漢城間休整一時期。”打擊了敵人囂張氣焰指揮就要適可而止,反對輕敵冒進。所以,毛主席后來在《關于朝鮮戰場形勢和我軍作戰部署給彭德懷的電報》也強調:“美、英正在利用三八線在人們中存在的舊印象,進行其政治宣傳,并企圖誘我停戰,故我軍此時越過三八線再打一仗,然后進行休整是必要的。”
即使是作戰的時候,毛主席也不忘提醒彭總他們不要輕敵冒進,也不忘強調注意先打弱的、后打強的。毛主席在《關于朝鮮戰場形勢和我軍作戰部署給彭德懷的電報》講:“打法完全同意你的意見,即目前美、英軍集中于漢城地區,不利攻擊,我應專找偽軍打。就總的方面說,只要能殲滅偽軍全部或大部,美軍即陷于孤立,不可能長期留在朝鮮。如能再殲滅美軍幾個師,朝鮮問題更好解決。就此次戰役說,如果發展順利,并能找到糧食,則春川、加平、洪川地區可能尋殲較多的偽軍。”即使是作戰的時候,毛主席也不忘提醒彭總他們小心謹慎、注意休整。毛主席在《關于朝鮮戰場形勢和我軍作戰部署給彭德懷的電報》強調:“在戰役發起前,只要有可能,即應休息幾天,恢復疲勞,然后投入戰斗。在打偽一師、偽六師之前是這樣,在打春川之前也是這樣。總之,主動權在我手里,可以從容不迫地作戰,不使部隊過于疲勞。”甚至,毛主席指出——打不順利,還要撤退休整準備再戰,不要硬著頭皮上。毛主席在《關于朝鮮戰場形勢和我軍作戰部署給彭德懷的電報》說:“如不順利則適時收兵,到適當地點休整再戰,這個意見也是對的。”
毛主席不僅沒有輕敵冒進,而且反復強調我軍必須要后撤。毛主席在《關于敵軍集中利我殲擊問題給彭德懷的電報》講:“因此不但我軍于此次戰役后收兵休整可以向后撤退一步,使偽軍又能集中起來,構成防線,以利下一次殲擊,而且對于原定人民軍第二、第五軍團深人敵后分散敵人兵力的計劃,值得重新考慮。該兩兵團在此次戰役后暫時和志愿軍一同休整,不要南進,待下一戰役后再行南進,似較適宜,究應如何,請你酌定。”這就是軍事辯證法!我軍后撤休整不僅有利于我軍實力恢復,而且有利于我軍殲滅更多偽軍。
打完第三次戰役必須休整,毛主席在《關于打好第三次戰役和準備春季攻勢給彭德懷的電報》寫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此次戰役如發展順利,以六十六軍或四十二軍占領春川、洪川以人民軍一部占領襄陽、江陵,分儲糧彈,準備春季攻勢。其他各軍,于戰役完全結束敵人新部署亦已明了之后,即分置于糧運較為便利地區(不論三八線南北),部署休整兩個月。”這哪里有輕敵冒進的傾向呀?
毛主席確實料事如神。他清楚美軍如果固守在漢城,有利于我軍突襲,但是美軍如果迅速撤退,就有利于美軍有警覺、有準備的發揮他們的機械化優勢,而對于我軍不利,難以實現我軍更好殲敵的戰略目標,所以毛主席在《關于打好第三次戰役和準備春季攻勢給彭德懷的電報》強調:“敵軍新指揮官李奇微中將已到漢城,代替已死的沃克中將,他一到就下令美、偽軍各部死守,不許后退,這對我軍尋找偽軍及一部美軍殲擊,甚為有利。假如他在此次戰役后固守漢城不退,則對我更為有利。我們現在不怕敵人固守漢城及三七度線以北區域,只怕他退出該線而扼守大邱、釜山狹小地區。但后一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你們要準備對付這一種情況。”不出毛主席所料,李奇微果然撤退出了漢城,那樣很不利于我軍殲敵。
讀毛主席的這些電報,我不喊一句毛主席萬歲,我就真覺得不公正呀!毛主席用兵,謹慎如是、小心如是、穩健如是,何來《跨過鴨綠江》中“輕敵冒進”、“頭腦發熱”一說呀?!
之后,1950年12月31日,我軍發起了第三次戰役。毛主席沒有具體指揮這次戰役,但是在這次戰役之前已經做了比較周到、全面的戰略部署。
(2)對第四次戰役的基本戰略部署和基本指導
第三次戰役之后,毛主席做了第四次戰役的戰略部署。這時,由于毛主席對朝鮮戰局的關注、抓緊程度不如之前細致入微,做的戰略部署就沒有第三次細致了,也有一些部署不太符合朝鮮戰場實際情況,但是總體的戰略部署是基本正確的。所以,毛主席不做硬性要求,而僅僅把他的戰略部署作為指導意見給志愿軍司令部參考,強調“你的意見如何盼告。”可見,毛主席給前線將領充分的指揮權,不像拿破侖、蔣介石、希特勒、蘇德戰爭初期以及中期的斯大林那樣過分的敢于前線將領的指揮。
毛主席在關于發起第四次戰役給彭德懷的電報強調:“在戰役準備期間,必須保持仁川及漢城南岸橋頭堡壘,確保漢城,并吸引敵人主力于水原、利川地區。戰役發起時,中朝兩軍主力應取突破原州,直向榮州、安東發展的計劃。”西部吸引和牽制敵人、東部出擊殲滅敵人,這個戰略總體上是正確的。但是以我軍當時的實力和美軍當時的實力,我們已經沒有足夠的力量想榮州、安東發展了。所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志愿軍司令部基本接受了毛主席的戰略部署,確定了“西頂東放”的戰略方針,同時根據朝鮮實際戰況縮小了毛主席的部署范圍。
后來,彭德懷回京匯報朝鮮戰局。聽取了彭德懷的意見之后,毛主席確定了朝鮮戰局的持久作戰、輪番作戰的方針,極其理智的強調著朝鮮戰爭的長期性。在關于志愿軍實行輪番作戰的問題給斯大林的電報中,毛主席強調:“從目前朝鮮戰場最近進行的戰役中,可以看出:敵人不被大部消滅,是不會退出朝鮮的,而要大部消滅這些敵人,則需要時間。因此,朝鮮戰爭有長期化的可能,至少我應作兩年的準備。目前敵人的作戰意圖是企圖與我進行消耗戰。”
強調了我軍要實行輪番作戰、一輪一輪以新的力量和敵軍對抗之后,毛主席強調了不能冒險出擊的問題,以及在防御階段、在不打大戰役的情況下、在敵我差距懸殊的情況下設置防御線的問題:“鑒于此種情況,在我第二番志愿部隊九個軍于四月上旬到達前線以前,敵之陸軍還較我占優勢,我應避免進行戰役性的出擊,而以第一番志愿部隊六個軍及朝鮮人民軍四個軍在南漢江以北地區進行防御,遲阻敵人。”
第四次戰役期間,毛主席沒有具體指揮,對朝鮮局勢不太了解,但是也極其謹慎小心,提防著美軍的登陸反撲,提醒著志愿軍司令部。在《為了解朝鮮戰況給彭德懷的電報》,毛主席強調:“我尚在休養,對朝鮮戰況不甚清楚,請將你對敵情的估計和我方企圖撮要見告。關于十三兵團的任務,在新的戰役中除以一部位于元山、咸興防敵登陸外,主力(應補充新兵)似宜位于戰場附近,擔負殲滅敵可能降落的傘兵,協助各兵團作戰,待戰役完結該兵團始進入正式休整。這樣是否妥當。又朝鮮人民軍已補充否。”看看!在不太了解朝鮮戰局的情況下,毛主席仍然謹慎用兵、提醒彭德懷提防美軍登陸。
四、第五次戰役,主要進行全局性的基本戰略指導,沒有具體指揮,但在后期抓緊對戰局的了解和把控
第五次戰役雖然取得了勝利,卻也有重大的失誤。其中最重要的失誤就是發動了這一重大戰役。敵我差距懸殊,我們根本打不起重大戰役,不足以殲滅敵人一個師甚至一個團。第五次戰役最大的教訓,就是防線決定設置的太接近前線,導致根本來不及構筑起來。沒有防線的情況下,在接近前線的提防設置鞏固防線是不可能的。對第五次戰役教訓總結最早的就是毛主席。1951年5月26日給彭德懷的電報中,毛主席就精準總結了第五次戰役的教訓。之后,毛主席極盡所能,勸說渴望打大仗的金日成和斯大林,成功拖延了第六次戰役。
(1)第五次戰役之前以及戰役前期毛主席的忠告
第五次戰役的部署是志愿軍司令部決定的,毛主席做了批示同意。同時,堅持謹慎用兵的毛主席在《關于完全同意第五次戰役部署給彭德懷的電報》強調:“(二)為防敵從元山登陸,似須以四十二軍主力位于元山城內及其附近,確保元山,請酌定。”可見毛主席保持著理智和冷靜,預防敵人迅速反撲。之后,毛主席在《關于注意對付敵可能降落傘兵給彭德懷的電報》還強調:“你對于三十八軍、四十二軍的部署及開辟中間運輸道路的計劃,均甚好。但尚有一事請注意,即敵人若從中間各地降落傘兵,例如敵冒險以一個傘兵團在熙川、球場、德川區域降落,以一個傘兵團從破邑、谷山、遂安、伊川區域降落,到處亂竄,擾我后方,此種可能性很大,請速籌對策。五十軍現在何處休整,是否可以用于這一地區的防衛。”可見,志司決定了發起第五次戰役之后,毛主席時時刻刻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提醒他們預防美軍反撲、預防美軍登陸!同時,毛主席批準了彭總關于設置必要防御工事的部署。彭總在給毛主席的電報強調:“第三十八軍、四十二軍原地加速整補,已令其在元山、高原線離海岸二十至三十里準備戰場,看好地形,做必要工事。”在需要防守的地方設置必要的防御工事,我們也是早就知道的,用不到別的“大人物”的提醒。
1951年5月21日,彭德懷致電毛澤東,決定收兵休整,并部署了節節抵抗的運動放線。
關于必須向北撤退,彭德懷強調:“第五次戰役為時一月,進行東西兩線作戰,部隊有些疲勞,需恢復和總結戰斗經驗。戰斗發起后,第一線運輸極端困難,且雨季已接近開始,數江湖沼,盡在我軍之后,一旦山洪暴發,交通全斷,顧慮甚大。此役未消滅美建制師團,敵夸大我方傷亡,還有北犯可能。根據上述,我軍繼續前進,不易消滅敵人,徒增困難,不如后撤,使主力休整,尋機殲敵。”可見,由于我軍疲勞、后勤困難,加上有敵軍反撲的危險,我們必須向北轉移。
同時,彭德懷也強調了構建運動防線的問題:“三、為爭取主力集結休整,總結經驗,決將各兵團主力轉移至渭川里、朔寧、文惠里、山陽里、元通里之線以北。各兵團留一個師至一個軍的兵力,從現地采機動防御,節節阻擊,殺傷敵人。四、各部可于23日晚開始向指定地區轉移。五、擔任防御阻敵進犯的部隊,必須掌握前輕后重、縱深配備的原則,以減少自己的傷亡。應積極組織反擊,遲滯敵人的進攻,以利我主力部隊休整。”毛主席5月22日批示:“根據目前情況收兵休整,準備再戰,這個處置是正確的。”可見,關于構筑運動防線,彭德懷21日就做出了決定,毛主席22日的時候就批準同意了。
(2)毛主席最早總結第五次戰役的教訓
撤退之前,我們早就準備好了構筑運動防線、節節抵抗敵人。但是,據《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史》記載:“由于對敵有計劃地實施這種規模、這種形式的反撲估計不足,以致轉移的組織計劃不夠周密。擔任機動防御的部隊,有的需要兩天的行程,作橫向運動方能進入防御地區;有的部隊雖進入防御地區,但未很好控制要點與公路,組織有效的交替掩護。”從而遭到了敵軍的迅速反撲。
可見,運動防線設的太接近前線,就難以在敵人到來前迅速的做好準備,難以在到防御陣地之后比較快的進入狀態(例如有些我軍到達指定地點之后難以進入狀態的防御地區)。運動防線設的太接近前線,即使在其中一些方向布置兵力攔截敵人有必要,但是敵人確實可以提前到達,我軍也趕不來(例如有些方向我軍不得不到,但是執行速度而言,敵軍一定先行到達,我軍需要兩天行程的防御地區)。
同時,五次戰役以來,我軍長期根本無法徹底殲滅美軍一個師,甚至都不能殲滅美軍一個團。正如毛主席所說:“歷次戰役證明我軍實行戰略或戰役性的大迂回,一次包圍美軍幾個師,或一個整師,甚至一個整團,都難達到殲滅任務。”教訓越來越明顯。務實的毛主席這時候已經開始總結無法殲滅美軍一個師甚至一個團的教訓、總結撤退中被敵人迅速反撲的教訓。
毛主席在《關于目前我軍同美英軍作戰的戰略戰術問題給彭德懷的電報》的論述標志著他對我軍的戰略部署實現了根本轉變,毛主席強調:“為了打落敵人的這種自信心以達最后大圍殲的目的,似宜每次作戰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軍每一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美、英、土軍一個整營,至多兩個整營,也就夠了。現在我第一線有八個軍,每個軍殲敵一個整營,共有八個整營,這就給敵以很大的打擊了。假如每次每軍能殲敵兩個整營,共有十六個整營,那對敵人打擊就更大了。如果這樣做辦不到,則還是要求每次每軍只殲敵一個整營為適宜。這就是說,打美、英軍和打偽軍不同,打偽軍可以實行戰略或戰役的大包圍,打美、英軍則在幾個月內還不要實行這種大包圍,只實行戰術的小包圍,即每軍每次只精心選擇敵軍一個營或略多一點為對象而全部地包圍殲滅之。”既然我軍沒有殲滅敵人一個團的能力、更沒有殲滅敵人一個師的能力,那我們就先殲滅敵人一個營的兵力,一點一點的打小殲滅戰、慢慢消滅干凈敵人。毛主席強調——要做好長期打小殲滅戰的準備:“我軍入朝以來五次戰役,已完成這種小殲滅戰的一段路程,但是還不夠,還須經過幾次戰役才能完成小殲滅戰的階段,進到大殲滅戰的階段。”
在《關于目前我軍同美英軍作戰的戰略戰術問題給彭德懷的電報》,毛主席不僅總結了我們不能殲滅美軍一個團以及一個師的教訓,而且總結了第五次戰役后期被敵人迅速反撲的教訓。毛主席強調:“至于打的地點,只要敵人肯進,越在北面一些越好,只要不超過平壤、元山線就行了。”(前文已知,我軍在平壤、元山附近已經布置了防御工事)
毛主席這句“越在北面一些越好”很關鍵。5月23日開始,在靠南地區、在接近前沿的地區,以美軍的極速,我軍根本來不及在接近前線的地方修筑防線。所以,毛主席這句話第一層含義就是——由于敵人極端迅速,我軍來不及靠南建立防線,而且由于北方地形相對復雜,有利于我軍發揮兵力優勢和指揮藝術優勢;南方地形相對平坦,有利于敵軍發揮裝備優勢,所以我軍主力要向北轉移,越往北越好。主力放到北邊,我軍就可以依托地形優勢打小殲滅戰了。這句話的第二層含義,也就是我軍主力轉移到安全的北部地區之后,敵人只能以有限的兵力向北,多數兵力要在南邊和北部我軍對峙,這樣的話,真敢還向北進攻的兵力有限的一部分敵人就不得不側翼暴露而被兵力占優勢的我軍消滅了。
(3)為穩定戰局和反對軍事冒險主義,毛主席和斯大林、金日成的周旋
毛主席制定了正確的、穩健的戰略,但是他的正確戰略并沒有被友方接受。斯大林29日來電,不敢相信我軍的機動能力那樣強、詐術實施能力那樣強,而且說:“如果你們在前線后方有構筑很好的防御工事,能迅速將敵主力吸引到這里,那么在這種條件下倒不妨再冒險試一試采用這一計劃。然而,據我所知,你們目前在朝鮮尚無這樣的工事。”顯示了他對戰場實際情況的不知情。
前文已知:早在5月21日,我軍已經開始決定組織節節阻擊敵人的機動防線。22日,毛主席批準了關于運動防線設立的相關部署。撤退的時候應該設運動防線的事情,我們早就知道,用不到他提醒。早在5月27日,由于敵軍追了上來,我軍的運動防御力度也進一步加強,防御工事也早就加緊建立,并不存在“沒考慮建防御工事”和“沒有防御工事”這一說。他斯大林5月29日還以為我們沒有防御線,可見他對戰場實情的無知。綜上所述,建立運動防御線的問題我們21日就知道、27日就加強了,不是斯大林在29日提醒之后才想建的。
同時,斯大林還提出了打“重大戰役”的錯誤建議。他強調:“看來你們將要準備一次重大的戰役,其目的當然不是為了局部機動,而是為了給英美軍以沉重打擊。”在敵我裝備差距極端懸殊的情況下,打“重大戰役”、主動大規模襲擊敵人就是空想。
為保證主力逐漸安全撤退到北部有利地區,毛主席在5月31日致電彭德懷:“你令各軍堅決阻止敵人于金化、鐵原、朔寧一線及其以南地帶的計劃,將四十二軍主力調至伊川以東地區,將四十七軍調至南川、新幕地區的計劃,都是很對的,望堅決執行。”注意,毛主席不是反對我軍向北撤退才同意彭總27日的加強防御的決定,而是為了我軍更好的向北轉移。我軍成功實現主力撤離之后,李奇微都不得不懊惱地說:“(志愿軍)再次用空間換取了時間,并在大批部隊和補給安然無恙的情況下成功撤離。”
毛主席也沒有接受斯大林的錯誤建議,堅持打小殲滅戰而不打大殲滅戰。關于暫時扼守鐵原一線保證我軍逐漸轉移到北部安全地區的作戰方法,毛主席也強調要打小殲滅戰。在《為了解我軍陣地構筑和防守情況給彭德懷的電報》,毛主席就問:“楊口、華川、漣川之線以北,文登里、金化、鐵原、朔寧之線以南地帶過去所筑陣地堅固程度如何,我軍扼守此線不讓敵進,而于該線尋機多打小殲滅戰,以求逐步削弱敵人,可能性如何?”可見我們堅持打小殲滅戰,沒接收斯大林的錯誤建議、不打大殲滅戰。
志愿軍司令部當然堅持毛主席的正確軍事路線,而不堅持斯大林的錯誤軍事路線。在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部一九五一年五月三十一日下達各部隊并報中央軍委關于阻擊戰的指示中,志愿軍司令部轉述了毛主席的指示:“在目前,多打小規模的殲滅仗,削弱敵人,降低敵人士氣,逐漸地進行打大規模的殲滅仗。只要我各級指揮員精心研究情況,很好地布置兵力,組織炮火,每個軍一次求得殲滅敵人一兩個建制連到一個建制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并且在目前敵人冒進情況下,是最有利于我捕殲敵人的機會。”
為了使金日成的發熱頭腦冷靜起來,阻止金日成繼續打大仗的錯誤想法,毛主席決定親自勸解他。6月2日,在《關于部隊作戰和休整問題給彭德懷的電報》,毛主席強調:“金日成同志六月三日晚可到北京,他可能提出作戰方面的意見。”可見毛主席準備好勸解金日成。
不僅勸解金日成,毛主席也在勸解斯大林。在6月3日毛主席給斯大林的電報中,向斯大林陳述了為什么越往北越好,以及為什么敵人不可能打到平元線,以澄清斯大林對我們部署的誤解(他以為我們21日以來北撤在故意“吸引”敵人,實際上我們北撤為的是我們自己轉移到對我們安全的地區)。可見,毛主席沒有放棄他關于越往北越有利于作戰的觀點。毛主席強調:“在削弱敵人的階段中,打的地點和打的方法,必須適合情況。在三八線附近地區,山地甚多,利于防御,距后方近,補給較易而在漢城附近及漢城以南這兩個條件就差遠了。” 所以,越往北越好,要從南方撤回來,越往北地形越有利于我們作戰,有利于積極防御。敵人肯進就進,因為那里地形對我們有利了。而且毛主席在這里講到“利于防御、距后方近”,也說明了他早就知道打小殲滅戰的時候需要防御線,根本不需要那個斯大林提醒。只有這樣,才能對付遠遠比麥克阿瑟老辣的李奇微。
毛主席還強調了越往北越好的另一個含義:“在美國不向朝鮮增加大量兵力(例如增加三至四個師)及不從我后方海岸線大舉登陸的條件下,就敵人現有兵力來說,它是不可能越過平壤、元山線的。幾個月來,敵人因為兵力不足,對于越過三八線附近的臨津江也不敢冒險。而對于我們,則希望它越過臨津江,便于打擊它。因為臨津江以北是朝鮮境內橫寬距離最長的地方,敵人一越過該江,它的右翼就完全暴露出來,利于我軍打擊。”由于客觀的地理條件因素以及美軍兵力有限,美軍知道他們主要的兵力被我軍牽制、要在南部保障他們所占領的地區的安全和抵抗北部的我軍,根本不敢真去平元線,沒有足夠的實力去平元線。而我們,則希望他們以有限的兵力向北冒進,這樣有利于我們集中優勢兵力殲滅他們。這是“越往北越有利”第二層含義。
同時,毛主席給斯大林潑冷水,強調:“因為我軍技術條件比敵人差得很遠,無法迅速解決朝鮮問題,而決定用長期戰爭的方針去解決它,則需要有一個逐步削弱敵人的階段,然后轉到最后解決問題的階段。”可見敵我裝備差距懸殊,我們根本打不起重大戰役。
毛主席還講:“敵人現在不但火力很強,戰斗意志也還未衰落。我軍過去總想用大包圍的方法,企圖一次解決敵人一個至幾個整師,結果沒有達到目的,而包圍和殲滅敵軍的幾個連至一二個營的機會則較多。因此,不要做現在我軍還不能做到的事,不要企圖打大規模的殲滅戰,而應精心設計,尋找機會,多打小規模的殲滅戰。”可見我們根本打不起他們的師和團,只能先打他們的營。可見,我們打小殲滅戰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不僅有小規模誘敵深入之后零敲碎打的殲滅敵人,而且有小規模主動出擊的零敲碎打的消滅敵人。
之后,斯大林在6月5日回電:“我在自己的電報中主要談的是,如果在接近前沿的后方沒有強大的防御工事,匆忙地進行機動是危險的,要能夠迅速地把主力調到那里去。彭德懷同志寫道,他在后方建立3條防線。如果這樣做,防線就將是真正鞏固的,事情就會進行得更好,軍隊就不會陷入包圍。”
前文已知,志司在21日就決定建運動防御線阻擊敵人,在22日毛主席就批準同意,27日志司就加強了防御線,是斯大林29日還不知道而已。但是,斯大林這段話暴露了他更大的一個錯誤——在沒有工事情況下,接近前沿的后方設立防御工事,恰恰是第五次戰役的最大教訓。接近前沿的地方,最容易被行動極其迅速的敵軍追上、包圍。面對這樣迅速的敵人,在距離敵人比較近的前沿地區設立工事,純屬是空想,是不可能完成的。在接近前線的地方設防御線,速度上根本行不通。真把主力調到距離前線很近的地方,那就正中美軍下懷。還沒建立起防線,主力就會被美軍迅速包圍之后打的全軍覆沒了。
而且,彭總6月1日自己致電毛主席的時候就說:“在敵炮、坦、空轟炸下,固定防御陣地是不存在的。但采取積極的機動防御,殺傷敵人是可能的。朝鮮地形狹長,敵兵力靠得很攏,齊頭并進,無突出部,無空隙,敵火力很強,白天不可能運動。因此,如何各個殲敵的問題還未適當解決。采取機動防御,有經驗的部隊可以做到我以一換敵二的傷亡比例,但無經驗的部隊,常易人員、陣地同歸于盡,總起來我與敵傷亡還是一比一。”可見,恰恰因為準備設立運動防線的地方距離敵人太近、距離前線太近,使敵人迅速追到了我們,我們才不得不在準備不充分、實際上并不鞏固的情況下靠前抵抗(敵人不可能給我們完善防線的時間)。為主力撤退到北邊爭取了時間之后,負責防御工作的部隊也撤退到距離前線比較遠的安全地方了。我們在鐵原一帶組建的防線是臨時阻敵的、逐漸要向北撤退的。彭總的這封在斯大林電報發來四天前就發給主席的電報也宣告了斯大林四天后結論的破產。后來主席也沒有和斯大林繼續計較這個問題,而是委婉的批評了他。因第五次戰役已即將結束(6月10日結束),我軍已經吸取防線準備的太靠南的教訓,斯大林的錯誤言論已經不足以對我軍產生影響。且我們還需要蘇聯之后提供武器援助,還不能撕破臉。
同時,斯大林還鼓吹要打重大戰役,鼓吹要殲滅美軍三四個師。但是毛主席沒有接受他的錯誤意見,并成功勸說了金日成。毛主席也讓金日成和高崗去蘇聯見斯大林,強調推遲打“重大戰役”以及提供蘇聯裝備援助問題。6月5日,毛主席在《關于金日成和高崗去莫斯科商談朝鮮戰爭有關問題給斯大林的電報》中強調:“我們感覺我們在朝鮮進行的戰爭,在財政方面,在正面作戰方面,在敵人從后方海岸線有登陸可能性的威脅方面,都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我們想派高崗同志于日內乘飛機去莫斯科向你作報告,并向你請示解決各項重要問題。同時,金日成同志現來北京,他愿意偕高崗同志一道去和您商量這些問題。是否可行,盼復。”可見,毛主席想讓高崗和金日成向斯大林當面說清朝鮮戰爭的困難,說清我們和敵人的懸殊差距,說清我軍的困難,希望推遲打“重大戰役”。毛主席為了勸慰斯大林,可謂煞費苦心。之后,斯大林6月7日回電:“我們已準備好接待高崗和金日成同志并同他們討論您電報中指出的問題。”后來,在高崗、金日成的勸說下,斯大林也同意了給我軍提供比較多的裝備援助。
五、第五次戰役之后,盡可能繼續周旋全局,粉碎打“重大戰役”的幻想
6月11日,毛主席在《關于六七兩月我軍部署給彭德懷的電報》強調:“已和金日成同志談好目前兩個月不進行大的反攻戰役,準備八月進行一次有把握的穩打穩扎的反攻。”可見,毛主席成功勸說了金日成,從而成功拖延了打大戰役的時間。
6月13日,一方面抵制斯大林的錯誤觀點,另一方面還需要蘇聯裝備援助所以對斯大林批評的不能太明顯的毛主席很有策略的致電斯大林:“此外,我已令彭德懷同志堅守第二道及第三道防線,并加設新防線。”可見,毛主席在側面告訴他,我們沒有固守第一到防線,第一道防線靠近前沿,也不可能鞏固,這就委婉的批評了斯大林對靠近前線陣地可以“鞏固”的空想。之前,毛主席和斯大林的往來電報中重點談了關于蘇聯軍事援助、縮小中美裝備差距的問題。這次,毛主席強調:“前線的形勢,六月這一個月內,我們還會比較弱些。七月將會較六月為強,八月將會更強些。我們準備于八月內給敵人一個較大的打擊。”毛主席的意思很清楚——你的裝備援助不來多了,我強不起來,休想讓我打第六次戰役。
后來,即使我們的裝備逐漸加強,還是和美軍有一定差距。所以,鄧華將軍果斷向彭總和毛主席建議停止第六次戰役。1951年8月17日,見我軍裝備逐漸強化,彭老總簽發了第六次戰役的預備命令。這時,鄧華將軍致電彭老總:“當前敵人已有強大縱深的強固設防,又是現代化的立體防御,如果我們以現有力量和裝備進行攻擊,傷亡和消耗會很大。如果敵人離開它的陣地,大舉向我進攻,我以現有力量裝備是可以將敵人打垮的,而求得部分殲敵,代價也不會很大。”鄧華將軍還建議目前可以盡可能作戰術反擊,收復一些地方,但是千萬別打重大戰役——不然我軍會損失慘重、吃大虧!敵人還是極其強大的,我軍和敵軍還是有巨大差距的,這就是現實。
1951年8月21日,毛主席在《對敵實施戰術反擊的意見值得認真考慮》強調:“鄧華說‘在軍事上我應有所準備,縱目前不進行戰役反擊,也當盡可能作戰術的反擊,收復些地方,推前接觸線,更好地了解敵人陣地及其堅固程度’。我認為這個意見值得認真考慮,請你計劃一下,九月份能否進行此種戰術反擊,如何進行法,須用多少兵力,勝利把握如何,敵人的反應將會如何,請就這幾點考慮電告。”在毛主席、彭老總、鄧華將軍的默契配合下,我軍最終阻止了戰役性的大規模出擊,阻止了第六次戰役,避免了我軍的一次巨大損失。此后,我們再也沒有打過“重大戰役”,成功抵制了斯大林為代表的冒險主義。
8月26日,毛主席吸取斯大林、金日成嚴重輕敵冒進、被敵人迅速反撲、攔腰截斷的教訓,在《準備對付可能在鎮南浦登陸之敵》強調:“我軍已決定九月不作大規模反攻戰斗,敵人又有企圖在鎮南浦登陸的消息,因此,三十八軍、三十九軍及四十軍均應位于原駐地,加強訓練,并準備對付鎮南浦方面的可能登陸。”我軍不打重大戰役、不冒險,而且要提防敵軍的反撲。
貫徹“零敲牛皮糖”的我軍在打小殲滅戰的過程中取得了輝煌成果。正如彭老總在回憶錄所說:“我集中兵力可以有選擇、有準備地攻破敵陣地,學會了既利用坑道工事為掩護進行防御戰,又利用坑道工事進行陣地進攻戰。構筑穩固的陣地戰,在一九五一年夏秋出現了,對敵軍進行主席指示的‘敲牛皮糖’戰術開始了。即集中最大限度的火力、兵力,做好隱蔽進攻陣地,每次殲滅敵一部,大多是敵一個營。”“打了不少這樣的殲滅仗,每月大概打四五次,集中起來就不少了,而且真正學會了陣地攻堅戰。” 通過“零敲牛皮糖”,中國志愿軍殲滅“聯合國軍”8.2萬人,真正做到了積小勝為大勝!
綜上所述,從出兵前的未雨綢繆,到指揮第一二次戰役的細致入微;從對三四次戰役的戰略指導和必要提醒,到最早總結第五次戰役的經驗教訓;從勸解蘇朝拖延第六次戰役,到正式取消第六次戰役;從零敲牛皮糖積小勝為大勝,到美帝國主義被迫同意停戰,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整個朝鮮戰爭中90%的時間(1950年我國志愿軍出兵以來三年多的時間),毛澤東的軍事決策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蘇聯的錯誤建議也難以左右我們的行動,朝鮮的急于求成也沒有影響我們穩扎穩打的部署。
一個積貧積弱、和敵人差距懸殊的剛剛建立的國家的一支和敵人差距如此懸殊的軍隊,打敗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的裝備最強大的軍隊,這是世界軍事史上前所未有的軍事奇跡。這一軍事奇跡的締造者就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指揮這支軍隊的統帥就是毛澤東!抗美援朝戰爭,中國勝利了,美國失敗了。我們的起點是鴨綠江、終點是三八線;美軍的起點是鴨綠江、終點也是三八線,被我們趕下去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