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峰渠
(2017年12月17日《燕趙都市報》)
躍峰渠 ,慷慨壯歌勵后人!
仇進忠
十月金秋,我隨全國雜文學會聯誼會采風團一行來到歷史文化名城邯鄲。數日走訪,所見所聞令人耳目一新,處處感受到一種厚積薄發、蓬勃向上的朝氣,催人奮進。
走近躍峰渠
邯鄲之行,第一次目睹了只聞其名、未見其容的邯鄲大型水利工程躍峰渠的風姿,令我深深震撼。以往,只知聞名世界的河南林州紅旗渠,而不甚了解與紅旗渠相媲美的邯鄲躍峰渠,實感相見恨晚。
10月25日,驅車來到峰峰礦區藥王谷。這里,山清水秀、藍天白云,雖已是深秋季節但依然花紅草綠,寬闊的躍峰渠觀景大道隨山勢蜿蜒起伏,刻在躍峰渠橋梁和石壁上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等大字標語,依然清晰醒目。這里是邯鄲市第二屆旅發大會推介的重點景區。
亞洲最大單跨險峰大渡槽
剛剛落成的躍峰渠紀念館,就高架在流經藥王谷景區的躍峰渠之上,玻璃結構的地面和墻體,可以看到躍峰渠的清清碧波從腳下穿過。這個由農民企業家喬章友等投資興建的紀念館,面積達680平方米,展館里400多件珍貴實物和照片,真實再現了40多年前興建“躍峰渠”的英雄業績。向導和講解是特地趕來的當年親歷者、時任躍峰渠工程礦區民工指揮部辦公室主任的杜良盛老人。他繪聲繪色的介紹,把我們帶到了那個艱苦創業、戰天斗地的火紅年代。
邯鄲西南部山區自古以來干旱缺水、十年九災,民不聊生,戰國時代,西門豹治鄴斗河伯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新中國成立后,為治理水害、造福人民,加速工農生產和經濟建設,毛澤東主席發出了“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要大興水利的號召,數億人民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水利建設。躍峰渠就是那個時代水利工程的一個縮影。
峰峰藥王谷觀景大道
太行藥王谷躍峰渠紀念館
躍峰渠,顧名思義穿山躍峰、奔流不息、造福百姓。最早建造的躍峰渠始于磁縣,它于1955年勘測設計,1957年動工。這個“引漳濟磁”的躍峰渠舉磁縣全民之力,在成安、永年等縣大力協作下,艱苦奮斗歷時12年建成。它全長58公里,穿過28座山峰、跨越74道溝壑,控制灌溉面積35萬畝,引水能力每秒25立方米,全縣200多個鄉村的30萬人受益,為磁縣的工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起到重要支撐作用。這是漳河上游歷史上第一個大型水利工程。
1965年,伴隨著“農業學大寨”運動的高潮,邯鄲地委做出再修“引漳入邯”躍峰渠的決定。由于漳河上游地處河北與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等原因,規劃設計幾經周折,歷經1973年局部動工、1975年10萬多人大會戰,于1977年9月主干渠全線竣工。
這個由邯鄲地區政府組織的大型水利工程,包括引渠、總干渠、主干渠和5條分干渠,貫穿涉縣、磁縣、武安、峰峰礦區、邯鄲縣等5個縣區,主干渠總長245公里,跨越54座山峰,經過23個隧洞,橫跨49道溝壑,建百米以上渡槽11座,興建水庫、水電站等重要建筑物1500多處,其規模和難度都十分罕見。
躍峰洞
回望創業年代
在大會戰期間,人海如潮、紅旗招展,10幾萬民工大軍在百公里戰線上擺開戰場,有小伙子組成的“青年突擊隊”,也有不讓須眉的巾幗“鐵姑娘隊”。他們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披荊斬棘、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那時,施工機械和材料極端缺乏,他們就地取材,土法上馬,用土胎模代替木排架,用石頭砌拱代替混凝土,沒有任何大型搬運機械,靠肩扛手抬把一塊塊石料運上懸崖陡壁。
當年施工場面
由峰峰礦區民工團修建的“十里洞”隧道,長5.2公里,是躍峰渠最長的一個隧道,也是地質結構最復雜的隧道。有含水層、火焦巖、風化巖、裂礓石等,他們攻克道道難關,戰勝一次次塌方,奮戰11個月終于勝利完工。在磁縣、邯鄲縣民工團的施工地段,要把躍峰渠建在100多米澗壁如削的懸崖半山腰,他們如螞蟻搬家用自己的雙肩一趟趟把石料、沙子、水泥搬運上山。他們還互相鼓勵地唱起歌謠:
“小道不足一尺寬,
下連漳河上接天;
民工肩上千斤重,
上山好像走平川”。
躍峰渠十萬人大會戰
空中排險作業
十里洞
漫步蜿蜒壯觀的躍峰渠,有著“亞洲之最”美譽的險峰大渡槽映入眼簾。它坐落在邯鄲磁縣白土鎮張二莊東南,飛跨高家垴與跑馬山之間,總長212米,主拱跨106米,高33米,它歷經歲月洗禮、地形變動、山洪和泥石流沖擊而風采依舊、容顏不改。66歲的杜良盛老人向我們道出了其中的秘密。渡槽所用的98種規格石材、26780塊料石達5400立方米,對每一塊料石都要求“六面十二棱對得齊、長短不差兩毫米”,并定位標號、建檔立卡,石料怎么運放、砌在哪、誰來砌都有稽可查。正是這種對施工質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留下了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一處處優質工程。一位難尋姓名的游人,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倚欄賞景沐春風,
麥綠山青到此登。
落地托虹橫渡水,
騰空架日縱連峰。
流澤萬傾滋田地,
淌潤千廠產量能。
可記前人圓苦夢,
福祉后輩惠民生。”
躍峰渠渡槽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躍峰渠渠首引水能力每秒30立方米,灌溉農田面積65萬畝,解決了數十萬人的飲水困難,滿足了邯鋼、馬電等大型工業企業的用水,也緩解了邯鄲市民的用水問題。至今,躍峰渠依然潤澤造福著一方百姓,在工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躍峰渠水利工程不僅具有實用性,也大大改變了邯鄲西部山區的生態環境。綿亙蜿蜒的躍峰渠像一條條巨龍,盤旋在峰戀疊嶂的太行山崇山峻嶺中,一座座雄偉壯觀的橋梁、隧洞、渡槽點綴期間,成為太行山的一道靚麗風景,被當地百姓譽為“人間天河”。它像一座無言豐碑,記載著那個時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 有外國友人參觀躍峰渠后驚嘆:“這是中國的第二個萬里長城”。
躍峰渠水電站水閘
英雄史詩永傳揚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置身于沿途山勢奇特秀美,舉目萬山層林盡染的躍峰渠畔,我不由想起了毛澤東的詩句,內心為眼前這氣勢恢弘的壯美畫卷深深打動。
勤勞、勇敢、智慧的邯鄲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以“誓把山河重安排”的英雄氣概創造了人間奇跡。為修建躍峰渠,邯鄲人民傾盡人力、物力、財力甚至生命,他們像抗戰時期一樣,母送子、妻送郎,為修建躍峰渠前仆后繼。
當年施工場面
在躍峰渠四分主干渠旁,至今矗立著兩座墓碑,兩位年輕的英雄就長眠在這里。在施工會戰中,施德恩、王素明兩位民工迎險作業,因啞炮突然爆炸壯烈犧牲,施德恩年僅20歲,王素明也只有26歲。涉縣農民盧考廷,大兒子盧玉堂在施工中因隧洞塌方不幸犧牲,他擦干眼淚,又把二兒子送到了工地,被授予“修渠光榮之家”稱號。據統計,為建造躍峰渠,先后有70名民工和解放軍戰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279人負傷致殘,英雄壯舉感天地、泣鬼神,他們用汗水、鮮血和生命唱響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的時代強音。
就在10月29日,躍峰渠紀念館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們是原邯鄲地委常委、行署副專員,時任躍峰渠工程指揮部黨委書記、指揮長李鳴魁的36位親屬子女。他們過去常聽父親念叨躍峰渠,但從沒來過,這次實現了他們渴望已久的心愿。參觀期間,李鳴魁的5個子女及親屬們感慨萬千,深為父輩們艱苦創業的精神所打動。他們向紀念館贈送了珍貴的圖文資料,75歲的大兒子李云興現場賦藏頭詩:
“躍進歲月出英雄,
峰巒疊嶂巧施工,
渠成水到利萬代,
好似太行出游龍” 。
躍峰渠渠首
隨著躍峰渠觀景大道和紀念館的修建,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來參觀游覽。據悉,僅10月國慶“雙節”期間,就有10多萬人慕名而來,他們之中有村民、市民、青年學生,更有當年參加過躍峰渠建設的民工和老干部。人們在這里,觀賞美景,追思英雄,洗禮靈魂。許多人回望激情歲月雙淚直流,其情其景讓人動容。
溫故而知新。邯鄲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人杰地靈。在漫漫歷史長河的沉淀中,孕育了胡服騎射的趙文化、磁山文化、建安文化、太極文化、夢文化、成語典故文化、紅色邊區文化等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而“艱苦奮斗、戰天斗地、無私奉獻、協作攻堅”的躍峰渠精神,與傳統文化、民族精神一脈相承,是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初心和使命的具體體現,已經融入邯鄲人的血脈。它猶如一首慷慨激昂的壯歌穿越時空,歷久彌新,激勵著人們創造美好新生活。
2017年10月29日當年邯鄲躍峰渠指揮部指揮長李鳴魁家屬親友專程參觀躍峰渠
文化采風團在躍峰渠紀念館前合影
“邯鄲是要復興的”,毛澤東主席一生中曾經26次來過邯鄲,對邯鄲寄予厚望。如今,毛主席的期待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經過數十年奮斗,邯鄲已成為全國重要的鋼鐵之都、第一批國家試點智慧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綜合實力進入全國50強。
在奔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征途上,躍峰渠精神必將激勵人們譜寫出新時代更加輝煌的篇章!
當年施工場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