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年挨打的第一仗,就是1840年的英國侵華戰爭。我們叫做鴉片戰爭,是因為我們禁止英國人到中國來賣鴉片,所以才打起來的,所以叫鴉片戰爭。
但英國人并不這么認為,他們覺得這是貿易戰爭,是因為中國搞閉關鎖國,不準英國人在中國好好做生意,導致他們的很多商品在中國賣不出去,賺不到錢。貿易是資本主義的生命線嘛,你不讓我好好做生意,就是斷了我的財路,所以我就要打你,逼著你開放市場。鴉片不過是一個借口。
英國人這樣說,好像也有道理。包括我們今天自己的歷史教科書上啊,其實也是差不多的說法。英國人本來是不想跟我們打仗的,只想平等的貿易。早在1792年,就派了使臣到中國來跟皇帝商談擴大雙邊貿易的事情。但是乾隆皇帝自認為天朝上國無所不有,根本沒有必要跟英國這種小國家搞什么自由貿易。很干脆的拒絕了英國人的請求。就因為這樣,英國人跟中國做生意老是賺不到錢,賣的東西還不夠從中國進口茶葉的錢,老這么下去英國受不了哇,最后發現只有賣毒品——也就是鴉片才能把錢給掙回來。后來鴉片也不讓賣了,沒辦法,只能開打。
這是英國人的邏輯,我相信大部分接受過中國近代史教育的中國人自己,也會贊成這個邏輯。
但這個邏輯是有問題的。我們先不說“我不跟你做生意你就打我”,這個道理能不能說的過去。即令說的過去,英國人的邏輯要成立,還必須證明一點:除了賣鴉片以外,在清王朝的貿易體制下,英國不管賣什么合法的商品都不可能賣得動。
而這一點,并不成立。
當時英國人向中國銷售的商品,主要是紡織品。他們老是想,這4億人的市場,一人買我一件衣服那就不得了啊。直到一百多年后,很多跨國公司到中國來做生意,也都是這種想法,結果碰的頭破血流。因為這種想法是很幼稚的,你要開拓中國市場,不是說你隨便運點東西來開賣,然后幾億中國人一人買你一點你就發了。哪有那么簡單?這個市場的消費結構、銷售渠道、售后服務體系、品牌信用、目標消費群體、欣賞水平、文化禁忌……這些東西都會影響銷售。也就是說,阻礙貿易的東西,除了貿易體制以外,還有很多很多因素,你賣件衣服賣不動就說這是體制問題,然后就開始販毒、殺人。這怎么行呢?
我們還是那句話:“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當時美國也在跟中國做生意。他們也試圖向中國賣紡織品,也是賣不動,但他們沒說這是體制問題,而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我們西方的紡織品你們中國人不喜歡?沒關系,我們還有別的。美國人就賣什么呢?賣皮草。中國的上層貴族,特別喜歡這個毛皮制品,比如貂皮。當時最精貴的,比貂皮還要好的就是海獺皮,保暖效果好、又好看,直到今天我們都還很喜歡,而且很昂貴。所以這個海獺皮賣的特別好。此外還有海豹皮。這些東西從美國運過來可以很容易的以十幾倍的價格賣出去。從1792到1812年間,美國商船運往廣州的海豹皮數量就高達250萬張。為了賺這些錢,美國人也是很舍得下血本的,基本把美洲的海獺和海豹直接給種族滅絕了,最后只能跑到南極去捕殺。此外還有西洋參,因為中國人喜歡養生嘛,覺得人參是大補。美國人自己是不吃人參的,但是既然中國人愛吃,他們就把本土大量的人參挖出來到中國來販賣,一直賣到今天。此外,還有像這個檀香啊這些東西。總之就是什么暢銷就賣什么。這才叫做生意嘛。對不對?客戶需求要擺在第一位。不是說我這個東西好,你不買就是你有問題,我就要揍你。這是什么邏輯?
我們說細一點:當時整個中國市場的消費結構,是95%以上的底層農民,他們基本處于赤貧狀態,沒有任何消費能力,跟外面的市場又沒有信息交流,賣到廣州的工業紡織品這些東西是沒法賣給他們的。這跟貿易體制沒有關系。
當時中國有消費能力買進口貨的,只有極少數權貴階層。所以跟中國做生意,你必須要滿足這個階層的需求和欣賞品味。大機器織出來的普通紡織品,對這個階層沒有吸引力,人家寧可買貴一點的手工紡織品。手工的真要做細了,不比機器差,甚至更好。而且中國勞動力又極其便宜,手工的也貴不到哪里去。所以英國人在對華貿易中賺不到錢的根本原因是市場定位錯誤,而不是中國閉關鎖國。證明這個結論最有力的證據是:鴉片戰爭以后,英國人獲得了他們夢寐以求的五口通商和各種有利的貿易條款,但他們的紡織品還是賣不動。鴉片戰爭十年以后,英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增加了好幾倍。
相反,美國人就定位很準,珍貴的毛皮、滋補的人參、高級的檀香……全部面向貴族階層,跟平民無緣,這些東西就可以在中國賣的很好,不需要賣鴉片。
我們近代史的很多書啊、教材啊,都很喜歡吐槽當時中國的貿易體制歧視外國人。比如只準外國人定期到廣州做生意,不準長期居住、不準帶女眷來,不準到廣州以外的地方轉悠,只能和洋行做生意不能直接賣給一般市民啊……等等等等。這些東西是不好,不夠開放。但要說有了這些就沒法做生意了,也不對。還有像給官府寫信必須通過洋行,不能直接遞,而且還要用中國人規定的很謙卑的格式來寫。這些東西在英國商人那里都是問題,但是在美國商人那里就都不是問題。因為什么?
因為美國商人是真的來做生意的,只要你讓我賺到錢,你們國家的制度和禮節我遵守就是了。所以當時美國商人跟中國洋行、官方關系搞得很好,其實大家都是人嘛,有錢掙就行了。中國人也是人,也喜歡錢,你的東西好賣,我們洋行轉手也容易賺錢,那就什么都好說。熟悉中國傳統官場的人都知道,任何規定都是有彈性的,只要錢到位了,有什么不可以的?這英國人自己東西賣不出去,還怪東怪西怪體制,大家肯定都不怎么待見他。查看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對外通商中的各種糾紛,違反中國體制折騰出事情來的清一色的全是英國商人,完全沒有美國商人的影子。就算中國體制僵化是主要責任,但英國商人起碼也應該負次要責任。他們對中國,也有一種“天朝上國”的心態,覺得我們日不落帝國的體制就是最好的,跟我不一樣的規定就不應該遵守。
所以,1840年的這場英國侵華戰爭,它不是一場貿易戰爭,它就是一場鴉片戰爭。是一個賣衣服賣不動就開始賣毒品的國家向另一個國家發動的侵略戰爭。它的根本目的是掠奪土地和金銀,并捍衛販賣毒品的權利。所謂促進自由貿易,就跟今天美國人到伊拉克、烏克蘭推銷西方民主一樣,是為了迷惑國際國內的反對力量而提出來的,本質上是為了實現統治階層對內對外的掠奪:
對內,以戰爭激起民族主義熱情,告訴底層人民,國家現在正在打仗、在為自由貿易而戰,所以你們加班加點的工作只拿很少的工資是應該的,我們從你們手里征稅來購買軍火物資也是正義的——讓軍火集團大發橫財;
對外,就是掠奪土地和自然資源。鴉片戰爭擴大了英國的對華貿易逆差,但是英國政府并沒有說,哎呀,不好意思,打錯了!反而是打仗打上了癮,一次鴉片戰爭打完還不夠,還要再打第二次。他們從戰爭中獲得的利益,并不來源于表面上的自由貿易,而是巨額的戰爭賠款、割讓土地獲得租界、把印度種植的鴉片賣出去、在中國獲得鐵路銀行礦山等具有壟斷性質的行業專營權,等等。
總之,只有把這些貿易之外的帳算進來,戰爭的成本和收益才能做平。不僅做平了,還能大賺了一筆。所以這個仗打得好、打的過癮,不需要反思,打了一仗還要再打第二仗。
我們分析一下英美兩國商人在對待中國貿易體制的不同態度的原因,它不是兩國文化上、制度上的差異造成的,而是因為背后有不同的實力在支持著他們。
當時英國已經征服了印度,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力量。他的商人到世界各地做生意,腰桿就特別硬、脾氣也特別大,不喜歡遵守規矩,也不屑于掙美國人那種辛苦錢。名義上是開拓全球貿易,實際上是一半貿易一半搶劫,這么混雜在一起發財。美國當時還比較弱小,基本上沒有遠洋海軍。所以他只能做生意:你喜歡什么我就賣什么,你有什么規矩我遵守,這個東西賺不到錢我就做點別的。那時候的美國還很天真,他們懷著一個美好的理想:通過不斷增長的貿易和商品流通,中華帝國自己將會發生改變,變得越來越開放,而不需要動用戰爭的力量來迫使它改變。
令人遺憾的是——當然也可以說理所當然的是——在美國人自己也掌握了強大的武力之后,在它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頭號強國之后,他就拋棄了這種用商業精神來改變世界的夢想。他們接過了英國人手中的槍,把它換成威力更強的飛機和航母,像當年的英國人一樣,打著推動“自由貿易”、“民主人權”的旗號去轟開了一個又一個國家的大門。
他們干的事情呢,也跟英國人一樣,嘴上喊的是自由貿易,但等到人家真的把大門打開說:你搞自由貿易吧!美國的資本沖進去卻不搞商品生產,而是一股腦的投資于土地、石油、礦山、金融、電信這些具有自然壟斷或者政府壟斷性質的行業。先把你的自然資源洗劫一空,然后霸占著通信交通這些壟斷行業坐地生財,最后把金融和土地結合起來開始搞房地產泡沫,搞完了之后就開始玩金融危機、貨幣貶值,帶著席卷來的財富撤退,留下一個物價飛漲、資源枯竭、民生崩潰的爛攤子。從墨西哥到東南亞、從俄羅斯到阿根廷,無不如此。
這個做法,稱之為“對外掠奪的四階段理論”,第一階段是囤積資源和土地,第二階段是壟斷生財,第三階段是金融泡沫,第四階段是勝利大撤退。
凡是抵抗他們這一套的政權,不管是社會主義的中國,還是資本主義的俄羅斯,都統統被扣上獨裁、專制、反人權的帽子。
通過以上的對比:英國和美國在19世紀同一時期的對比,以及美國自己在19世紀和20世紀下半葉兩個不同時期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這里邊存在著一種“帝國轉型范式”。
這個帝國轉型范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啊,一個國家在崛起的過程中,一般都是從創造開始的,因為生產力、創造力的進步而崛起。等它強大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會轉向掠奪,走向“帝國主義”。這里邊存在一個成本收益的邊際轉換問題。一個比較弱小的國家,要想通過去對外掠奪來發財致富,成本太高、風險太大 ,所以要想崛起,就只能苦練內功,搞好生產,創造出別人需要的東西,通過平等的交換來積累財富。而且他還必須讓自己國內的生產效率高于外部世界的生產效率,這樣他賣出去的東西才比較多一點,財富才能夠積累得起來。慢慢的,那些內部改革成功的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經濟實力會慢慢的轉變成軍事實力。到了一定的階段以后,它就會發現:生產有用的商品去賣,賺錢的速度、投資產出的比例,都不如生產出武器去搶現成的。比如,我們假設美國人去南極捕殺一萬只海豹的成本大概正好可以制造一艘遠洋軍艦,把這一萬只海豹的海豹皮賣到中國去可以賺一萬兩白銀。1840年的時候,中國還不怎么怕一兩艘軍艦,所以美國人選了賣海豹皮。鴉片戰爭以后,清政府被打怕了,只需要開一艘軍艦到中國去轉一圈,就可以勒索清政府兩萬兩白銀。
這個時候,創造和掠奪的成本收益關系就發生了逆轉,生產商品的收益不如生產武器,雙邊貿易的收益趕不上武裝侵略。這個時候,“帝國主義”思想——也就是把國家的發展模式定位于對外擴張掠奪的思想——就會抬頭。慢慢的,它這個國家的發展模式,就從內部創造為主,變成了對外掠奪為主。它就會從一個商品生產和出口的大國,變成一個不怎么搞商品生產的進口的大國,它的對外貿易賬面會出現巨大的逆差。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它的資源已經被用到對外掠奪上去了,他本國的實業就會空心化。那它拿什么來彌補這個實業的空心化,拿什么來彌補對外的貿易逆差呢?就是靠對外的武裝侵略,或者說是以這個武力為后盾,去控制其它國家的自然資源、金融體系、通信交通網絡這些經濟命脈來直接掠奪財富。簡單來說呢,就是從生產貿易模式向帝國模式轉變。這個國家的政權,也就會同時從一個為生產者、為企業家服務的政權(資本主義)變成一個為“軍事—金融”掠奪集團服務的政權(帝國主義)。這呢,就叫做“帝國的轉型”。
我講這個“帝國的轉型”有什么現實意義呢?其實就是在提醒大家:現在的中國,正好處在這個從創造到掠奪的臨界點上。
以前我們總的來說還是比較弱小,有點像1840年的美國。現在的美國呢,就有點像1840年的英國。所以我們中國的商人到全世界各地做生意,掙得都是辛苦錢,(西班牙……)人家的打火機一個要賣1美元,我們的打火機10個才賣一美元,辛辛苦苦掙了點錢,當地……但是我們國家沒有辦法,又不能去武裝干預,只能說你到了人家的國家做生意,就要遵守當地的法律和規矩。我們中國的領導人也反復聲稱,中國永遠不會稱霸。還說,以后中國強大了,如果稱霸了,就請全世界人民一起來打倒它!
但是我們要知道,當年美國人也這么想過、也這么說過:我們就只管做生意就行了,不要干預任何國際政治。這在美國就是影響非常大的“孤立主義”思潮。但是后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它發現不干預不行了,而且干預了之后好處很多。慢慢的它就把以前的這些想法拋到腦后了。
現在,俄羅斯媒體炒作中國可能要奪走它們在遠東的土地。這個事兒聽上去很不靠譜,我們可以當笑話聽,不用當真。因為我們現在還需要聯合俄羅斯來對抗美國。但它是一個信號,標志著新中國經過六十多年的奮斗,已經強大了一定程度,走到了國家向前發展的一個非常重大的轉折關頭。美國人前段時間還邀請我們派兵去伊拉克一起消滅伊斯蘭極端組織,當然被我們拒絕了。這也是一個信號。這些信號以后肯定還會越來越多。這就逼著我們必須要去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中國要不要步美國的后塵?把以前的這些承諾給拋到腦后,走上一條帝國主義的道路呢?
第二個問題:如果中國不走英國、美國的老路,那應該走什么樣的路?
這兩個問題,我們現在還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有一點可以知道,就是以前還從來沒有一個強國曾經跳出過我所說的這個“帝國轉型范式”。以前的任何一個強國,只要它強大到了一定程度,最后一定會從創造走上擴張,而且對外擴張、對外掠奪這條路一旦走上去了,就跟吸毒上癮一樣,再也回不了頭。一直到什么時候?一直到這個帝國崩潰,至死方休。古往今來,還沒有出現過一個例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