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史上,有兩個地點是絕對不能被人遺忘的,一個是湖南文家市的里仁學校,一個是江西安遠的天心圩。由這兩個特殊的地點,自然要引出與之有關的兩個重量級人物,他們就是毛澤東與朱德。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能夠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并最終取得徹底勝利,與這個兩個地方和這兩個重量級人物有著至為密切的甚至是關鍵性的聯系。
我們先說湖南文家市里仁學校和毛澤東。眾所周知,1927年,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在漢口召開了著名的八七會議。由于第一次國共合作在孫中山逝世以后,國共兩黨的合作雖然勉強維持了一個時期,并且取得了北伐戰爭的決定性勝利,但逐步掌握軍權的蔣介石便開始遵循舊中國有槍就是草頭王的邏輯準備構建自己的蔣家王朝了。
蔣介石其人在動亂的舊中國無論從哪一方面講都是出類拔萃的一流政治人物。他不光會玩弄權謀,也確實較之同期的國民黨人有著別人不可替代的政治軍事才能。當北伐戰爭即將取得全面勝利之時,也是蔣介石政治野心和反動本性暴露之日。一場慘無人道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頃刻間把一度表面上看似和諧的國共合作局面變成血肉飛濺的大屠殺。數十萬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在猝不及防之下被自己曾熱烈擁護與全力支持的北伐軍隊及其總司令蔣介石揮殺在血光淋淋之中。蔣介石手中的屠刀血腥未去,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驚魂未定,武漢的汪精衛也緊跟老蔣步伐,發動了同樣的反革命政變“七·一五”大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再遭屠戮。
血的教訓赤裸裸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革命的航船何去何從,成了大家集中討論的主題。就是在那次會議上,并不是中央核心層領導人的毛澤東提出了后來廣為人知的著名論斷:須知政權是要從桿子里面得出來的。后來這句振聾發聵的論斷被人概括為廣為人知的“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中共新的黨中央徹底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影響,并撤銷了他連續五任的黨總書記的職務。曾親赴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考察,回國后出版了兩本介紹俄國十月革命勝利書籍的瞿秋白出任黨的負責人。瞿秋白深知曾擔任過國民黨中央代理宣傳部長的毛澤東可堪重任,八七會議結束后一再挽留毛澤東到上海中央機關工作。毛澤東卻婉言謝絕了,他說自己還是愿意回到家鄉湖南搞農民革命運動。也就是那一次,毛澤東受黨中央委托回湖南發動秋收起義。
毛澤東在秋收起義進行過程中,可謂歷盡千難萬險,九死一生。他曾在徒步趕往起義軍指揮部的路上被民團抓住,那時候正是反動派寧可錯殺三千也不放過一個的極端白色恐怖時期。長途跋涉滿身疲憊的毛澤東,眼看就要面臨生死考驗。就在團丁們押著他即將走到民團團部的時候,他急中生智騙過了敵人,飛身逃走。最后躲在一處草木茂密的池塘里才躲過了敵人搜查,赤腳在滿是亂石野草的山路上星夜奔走,以致雙腳嚴重受傷,并一直拖累到他后來走上井岡山。
秋收起義的主體人員是武裝起來了的農民軍和煤礦工人,雖說是武裝,其實十分缺少槍支彈藥,參與起義人員大都是以大刀長矛以及農具之類作為武器。參加起義的正規武裝極其有限,按照中央指示,起義之后作為前委書記的毛澤東必須帶領起義部隊直攻湖南省會長沙。秋收起義經過緊鑼密鼓的準備,于九月九日正式開始,起初進展還算順利,但畢竟事前準備倉促,各方面條件嚴重不足。再加上起義前剛參加起義隊伍的黔軍邱國軒團突然叛變,從側后突襲起義軍,使起義部隊遭受重創,由原來的五千人銳減到一千五百多人。
在此情況下,按照當時中央的命令,起義部隊必須經瀏陽直攻長沙。為此,起義指揮人員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師長余灑度堅持進攻長沙,因為這是中央的指示。毛澤東審時度勢,堅決反對這一意見。因為敵強我弱的態勢擺在面前,敵人實力不僅強大,長沙守軍早已嚴陣以待。起義部隊人員短缺,武器裝備極其簡陋,如果硬要攻打長沙,無異以卵擊石。在總指揮盧德銘等人的支持下,最后大家勉強接受了毛澤東的意見,同意帶部隊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地區。正是這一決定,才有了部隊轉向文家市里仁學校的特殊歷史機遇。文家市里仁學校,是一個極不起眼的鄉村小學校。可是在重要的歷史拐點上,使它很快就成為中國共產黨革命史上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紀念地。也就是在這里,中國共產黨人的武裝革命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最正確道路——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道路。
歷史就是在極其特殊極其關鍵的關口,由于遇到了極其特殊極其關鍵極其偉大的人,這個人必須意志堅定,睿智超群,明察秋毫,勇于擔當,能為迷茫的人群指點迷津,使大家撥云見日,走向光明,走向勝利。歷史在這一時刻遇到了毛澤東,這無疑是歷史的正幸運;毛澤東遵循了正確的歷史規律做出了正確抉擇,無疑為歷史增添了光彩與榮耀。
實話說,那時候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隊伍里,魚龍混雜,人員成分形形色色。懶散隨意的無產者、舊軍隊里各種壞習氣十分嚴重的軍官士兵、少量無業流民,雖然經過農民運動鍛煉但身上依然擺脫不了自私狹隘觀念的農民,他們雖然有一時高漲的革命熱情,卻對革命前途十分模糊。可以說,參與起義的大多數人并不都像毛澤東一樣具有堅定的革命信仰。起義遭受挫折后,究竟往何處去?如何組織這群人跟著自己一直走到革命的最終目標?是毛澤東面臨的重大課題。當時僅余一千五百人的隊伍,受傷因得不到及時治療死亡的,吃不了苦逃跑的,受人蠱惑散伙奔赴它出的,什么都有。
面對這樣的局面,毛澤東意志堅定,信心飽滿,這正是他大顯英雄本色的時候。在里仁學校的操場上,他召集大家開會,開誠布公地告訴大家:革命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挫折與困難都是暫時的,革命最終一定要取得勝利。我們現在人少,將來總會發展壯大的。他還形象地打比方說:我們現在好比一塊小石頭,蔣介石反動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總有一天,我們這塊小石頭,一定要打爛蔣介石的大水缸!
毛澤東的話給了士氣低落的部隊注入了生氣與活力,所有的人立刻精神為之一振,頹喪的表情沒有了,革命的信心陡漲起來。毛澤東還拿賀龍兩把菜刀鬧革命的故事激勵大家,他說,賀龍兩把菜刀鬧革命,現在做了軍長。我們現在有兩個營,這么多槍,我們最終一定會取得革命勝利的!
偉人就是偉人,在歷史緊要關頭,不僅為大家指明了方向,更給大家以無窮的力量。這之后,毛澤東走的路并不一帆風順。最支持他擁護他的總指揮盧德銘不幸犧牲,身為師長和團長的余灑度、蘇先俊等先后叛逃。毛澤東矢志不移,頂著巨大壓力,迎著各種預料得到預料不到的困難,帶領身后這些衣服襤褸的堅強戰士勇敢堅毅地走向了羅霄山脈,走到了這座大山中段敵人力量薄弱的井岡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武裝革命,從此燃起了潛存著無限威力與勢不可擋的星星之火,并很快燎原到周邊乃至全國。
在秋收起義之前,真正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武裝斗爭第一槍的是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發生在1927年9月9日,而南昌起義卻發生在1927年的8月1日。正因為南昌起義首發的特殊意義,后來的人民軍隊建軍節就鎖定在了8月1日。
八一南昌起義是覺醒了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探索武裝斗爭道路的第一步,參與這次起義的領導人幾乎匯集了當時乃至以后中共領導層的大部分最優秀的人才。中央常委周恩來、張國燾,后來成為共和國元帥的朱德、賀龍、劉伯承、聶榮臻、林彪、十大將之首的粟裕、北伐名將葉挺,時任中國共產黨高層領導人的譚平山、惲代英、澎湃、李立三、鄧中夏、還有著名文學家郭沫若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參加了這次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武裝起義。
歷史反復證明,任何重大的第一次都是勇敢而艱難的,南昌起義也是這樣。準備充足的起義一開始就不是很順利,盡管提前做了十分周密細致的安排,可意外總是那樣出人意外的發生。在規定的起義時間未到,就出了有人告密的意外。起義不得不提前兩小時舉行。因不能按預期舉行,實行起來就顯得倉促。盡管很快取得了勝利,但畢竟身處敵人重圍之中,很快就因四周敵人鐵桶般密集圍攻,剛剛奪取的南昌城很快就要棄之而去。
南方的廣州是國民革命的大本營,起義指揮部首先選中的地點就是南下廣州。這樣做,一是靠近海關,便于接受蘇聯的援助物品;二是廣州是革命大本營,群眾基礎好,到那里可以組織力量,實施屬于共產黨人自己的北伐。
然而,愿望總是距離實際相去太遠。由于勢單力薄,起義部隊各方面素質雖然遠好于秋收起義部隊,當時參加起義的多數部隊都是正規軍,武器裝備不是很好,也算不上多差。起義總指揮部按照中共中央原定計劃,指揮起義軍分批撤出南昌,沿撫河南下,計劃經瑞金、尋鄔進入廣東省,先攻占東江地區,發展革命力量,爭取外援,爾后再攻取廣州。
但起義軍面臨的困難很多,南方八月天氣依然炎熱,由于缺少必要的藥品食物,官兵患病得不到及時治療與營養補充,非戰斗減員數量加大。起義軍進至進賢縣時,第10師師長蔡廷鍇驅逐在該師工作的共產黨員,率部折向贛東北,脫離起義軍。由于起義軍撤離南昌比較倉促,部隊未經整頓,7日到達臨川時,總兵力已減之約1.3萬人。
后來主力部隊繞道福建江西等地進入廣東,一路疊遭敵人圍追堵截,傷亡很大。為了阻擋追敵,給主力南下減少壓力,朱德被派往起義后新成立的第九軍擔任副軍長。新成立的第九軍幾乎等于虛設,沒有多少可利用的實際兵力。部隊行至廣東三河壩,起義指揮部決定分派部分兵力交由朱德率領,在此地阻擊追敵。這支隊伍的主力成分是葉挺的部隊,官兵對朱德幾乎知之甚少,愿意服從他領導的人更是很少。一直南下的起義主力部隊,舉步維艱,每前進一步都會遭到優勢敵人的堵截,最后在廣東流沙西南的蓮花山再遭敵人包圍,經過激烈戰斗,起義軍死傷嚴重,不得不四散逃離。起義指揮部人員也分頭突圍,各奔新的戰斗地點。只有一少部分人員歷盡艱難最后趕到三河壩與朱德領導的部隊會合。
此時的整個南昌起義部隊就只剩下這兩支疲憊不堪的部隊了,這是中國共產黨首次從事武裝斗爭留下的唯一余脈,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講都彌足珍貴。可是由于部隊人員成分復雜,又來自不同部隊,從未接受過朱德的直接領導,再加上南下過程中頻繁遭到優勢敵人的追截圍堵,官兵飽經缺衣少食長途跋涉折磨,又沒有得到很好的休整,部隊士氣低落,人心渙散。許多軍官明目張膽帶著成建制的隊伍揚長而去,三三倆倆零散逃走的人更是不計其數。
形勢萬分嚴峻,此時軍心已經渙散的部隊,急需一位領路人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不然的話,南昌起義僅剩下的這點力量很快就會蒸發殆盡。當時一旦召集會議,嚷嚷著要散伙的人大有人在。更可怕的是,部隊到了江西天心圩,除了朱德外,團以上干部僅剩下團政治部主任陳毅和團參謀長王尓琢三人。那些對革命前途喪失信心的師長旅長團長們除了少數戰死外,幾乎全都當了逃兵。
挽狂瀾于既倒,舍我其誰?此刻的朱德,以高度的革命自覺性與責任心,以果決勇敢的擔當精神豪邁地站了出來。歷史就是這樣,每逢緊要關頭,總會有有擔當有血性有抱負更有能耐的人應運而生。處在1927年8月的天心圩,在那一歷史緊要關頭,堪當此任者非朱德莫屬。盡管這支部隊不是他的舊屬,但這支部隊無可爭議的是他革命信念的現實寄托,他必須在此危急關頭義不容辭地站出來,以他無可替代的政治責任感與歷史使命留住它。
朱德的偉岸形象從那一時刻起,就永遠高聳在中國共產黨武裝革命斗爭隊伍的最巔峰,使他成為了萬眾敬仰的人民軍隊的永遠第一兵。他在天心圩的講話,穿過歷史煙云,透過歷史滄桑,時至今日依然有著振聾發聵的感召力與穿透力:大革命是失敗了,我們的起義也失敗了,但我們還是要革命的!同志們,要革命的就跟我走,不愿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強,黑暗是暫時的,只要保存實力,革命就有辦法。我們應該相信這一點!
朱德還從俄國1905年革命的失敗,講到十月革命的最終勝利,用鮮明生動果決詳實的語言,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經過整頓,起義部隊剩下八百人。人數不多,但這些留下的人都是經過大浪淘沙后的真金。就是這八百人,在朱德的帶領下,艱苦轉戰在閩粵湘贛邊界,以飽滿的革命熱情繼續點燃革命的火種,最終在1928年四月在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
毛澤東與朱德在不同的地點,遭遇幾乎相同的處境,面臨幾乎相同的困難,采用幾乎一樣的措施,發出幾乎一樣的聲音,收到幾乎一樣的效果,為中國共產黨的武裝革命斗爭保留了極為寶貴的兩支火種。保持革命的堅定信念是他們對所有官兵一致的希望,革命要靠自覺是他們對手下官兵最開誠布公的要求。愿革命的就跟自己走,不愿革命的可以回家并且發給路費。這樣的做法從根本上就完全有別于舊軍隊脅迫人入伍的性質,也因此感動了不少想逃離或者已逃離的人,他們中的許多人最終又折返回來繼續革命,并成為最為堅定的革命者。
我們常說誰誰在歷史危急關頭力挽狂瀾化險為夷,毛澤東、朱德就是中國共產黨革命斗爭過程中當之無愧的此類偉大人物。如果沒有他們在危難時刻的挺身而出和自覺擔當,中國革命的火種還會得以保留并繼續燃燒嗎?即便勉強可以燃燒,能夠取得后來那樣無以倫比的輝煌勝利嗎?
毛澤東在里仁學校操場上的講話,為中國革命指引出了唯一至為正確的前進道路,中國革命就是沿著這條道路雖歷經挫折,最終一路凱歌走向勝利。朱德在天心圩的露天場地里那番鏗鏘有力激奮人心的講話,使南昌起義后僅余的八百起義軍官兵在迷茫中看到了光明與希望,最后一路披荊斬棘奔赴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隊伍勝利會師。
后來的歷史實踐已經證明,沒有毛澤東開辟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朱德率領的那支紅色革命隊伍就很難有穩定的立足之地;反之,如果沒朱德后來帶領自己的隊伍上井岡,單靠秋收起義留下的那點力量,也是很難有后來快速發起來的星火燎原的大好革命形勢的。朱毛兩支隊伍井岡山上的歷史性會合,不僅是中國共產黨之大幸,更是中華民族之大幸,它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進程中的特殊地位以及所蘊含的重大歷史意義,后人無論給予怎樣崇高的歷史評價都不為過。正是這兩位歷史偉人的具有歷史意義的結合,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由井岡山逐步蔓延開來,直至最終紅遍了全中國。
可以說,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可能有許多重要的人物值得永久紀念,有許多重要的地點值得永久的銘記,但毛澤東、朱德這兩個閃光的名字無疑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天心圩和里仁學校這兩個原本微不足道的小地方,看起來似乎和后來的井岡山、延安、西柏坡難以比肩,可它們在紅色革命發展進程中所起到的發軔作用是任何革命紀念地都無可替代的,它們又哪一個不可以作為后來者們誕生的母體呢?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它們是中國共產黨一切紅色搖籃中當之無愧的奶媽保姆!由于毛澤東朱德兩人的存在與當初的作為,才使得遭受重創的中國革命開始積攢下最初的星星之火;因為在仁學校、天心圩這兩個特殊之地,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才得以燃燒成推翻舊世界的熊熊烈焰。毛澤東、朱德兩位偉人身上放射出的奮發精神、堅定意志、崇高責任與歷史擔當,不僅成就了他們自己,更成就了他們所信仰的偉大主義。
歷史給了毛澤東、朱德千載難逢的機遇,而他們沒有辜負歷史,很好地抓住了這機遇;他們的作為雄辯證明,他們也是抓住重大歷史機遇的最合適的人。歷史讓天心圩、里仁學校這兩個原本微不足道的小地方有幸成為中國革命之火的偉大發源之地,它們沒有辜負歷史重托,很好地使兩位偉人在它們的依托下完成了歷史賦予的使命。這兩個地點無疑是幸運的,而兩位偉人無異是它們幸運的根本。
人一生會遇到很多的機遇,有的人以無畏的擔當,果決的行動,不僅抓住了,而且把它利用發揮到極致;而有的人由于缺少這些精神意志與品質,一次又一次失去了唾手可得的機遇,最終一事無成。
機遇與人的關系,是可資利用的客觀條件與人的綜合能力的不期而遇。機遇的到來絕對不考慮你有準備與無準備,它是不速之客,需要你能洞察得到并能準確抓住它,這樣你才能利用機遇創造出令人仰慕的成就。
機遇到來的時候不用討價還價,不用管你事前是否籌劃過如何面對機遇,因為它稍縱即逝,一旦錯過就再難遇到。只要你敏銳及時抓住了它恰如其分利用了它,你就有可能成就自己的一生。毛澤東、朱德就是這樣具有捕捉機遇利用機遇的大能耐之人,因此他們無可爭議地走到了歷史的最前沿,成為眾人心悅誠服的偉大革命領袖。
機遇成就了不少人,更多的人卻遺憾地失去了難得的機遇。從毛澤東、朱德身上,任何一個有志之人,都應該受到某種啟發,從中汲取點有益的養分吧。
2017-11-29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