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奠定了中國農業發展的根基。實現農業的“四化”——機械化、水利化、電氣化、化肥化。以此文獻給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和為中國化肥工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廣大“大氮肥人”。毛澤東在1971年讓中國徹底告別饑荒!
我國20世紀70年代引進13套大化肥裝置的由來及現狀
說起我國的化肥工業,就不能不提到我國20世紀70年代引進的13套大型化肥裝置,正是這些裝置引領了中國的化肥特別是氮肥行業逐漸與世界接軌,逐漸步入了大型化、低能耗的發展道路,下面筆者就其背景及現狀為您進行解讀。
1、背景
20世紀70年代前半期,在毛澤東主席的支持下,由周恩來總理領導,國務院業務組直接籌劃和組織,中國對外經濟工作開拓出一個新的局面,掀起了自50年代從蘇聯、東歐國家大規模引進技術裝備之后,新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大規模成套技術設備引進高潮。這次成套技術設備的引進,對解決中國“國民經濟中幾個關鍵問題”,促進相關產業加快發展,縮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對建立和發展同西方發達國家的經貿合作關系,以至對后來的對外開放和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合作與競爭,都起到了承前啟后、率先開拓的作用。
新中國第二次大規模成套技術設備的引進,對外實際簽訂的項目共26個,包括:化學纖維4套,即上海石油化工總廠、遼陽石油化纖總廠、四川維尼綸廠、天津石油化纖廠;石化3套,1套是北京石油化工總廠(現為燕山石油化工公司)的30萬噸乙烯,l套是吉林石化公司的11.5萬噸乙烯及配套項目,另1套是北京化工二廠的氯乙烯設備;大化肥13套,具有年產30萬噸合成氨、48萬噸或52萬噸尿素的生產能力,分別建在河北的滄州(滄州化肥廠)、遼寧的遼河(遼河化肥廠)、黑龍江的大慶(大慶化肥廠)、江蘇的南京(棲霞山化肥廠)、安徽的安慶(安慶化肥廠)、山東的淄博(齊魯第二化肥廠)、湖北的宜昌(湖北化肥廠)、湖南的洞庭(洞庭化肥廠)、廣東的廣州(廣州化肥廠)、四川的成都(四川化工廠)。瀘州(瀘州天然氣化工廠)、貴州的赤水河(赤水河大然氣化肥廠)、云南的水富(云南天然氣化工廠);烷基苯項目1套(南京烷基苯廠);大型電站3套,分別建在天津北大港、河北唐山陡河、內蒙古赤峰元寶山;鋼鐵項目2套,1套是武鋼的一米七軋機,1套是南京鋼鐵公司的氯化球團。另外還有43套機械化綜合采煤機組,以及當時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透平壓縮機、燃氣輪機、工業汽輪機等單個項目。這26個項目都是投資億元人民幣以上的特大型項目,其中投資在10億元人民幣以上的有遼陽石油化纖總廠(29億人民幣)、武鋼的一米七軋機(27.6億人民幣)、大慶化肥廠(因為是用日元貸款,受匯率調整影響,投資加大到26.7億人民幣)、上海石油化工總廠(20億人民幣)、天津石油化纖廠(13.5億人民幣);只有兩個項目相對較小,即北京化工二廠的氯乙烯設備和南京鋼鐵公司的氯化球團。
2、20世紀70年代引進的13套大型化肥裝置一覽表
20世紀70年代引進的13套大型化肥裝置一覽表
以上13套裝置中,除洞氮、安慶、枝江三套裝置以石腦油為原料外,其余均以天然氣為原料。
以天然氣為原料的10套裝置主要的技術進口國為美國和荷蘭,合成氨裝置采用美國凱洛格生產工藝,尿素裝置采用荷蘭斯塔米卡邦二氧化碳汽提生產工藝。部分企業采用了日本東洋工程公司的合成氨/尿素工藝。
3套以石腦油為原料的裝置技術從法國赫爾蒂(Haurtey)工程公司引進,采用托普索公司專利技術。
3、13套大型化肥裝置現狀
從引進這13套大化肥裝置到今天已近40年時間了,滄海桑田,到如今這13套裝置的命運也大不相同,有的不僅生存下來且得到了發展壯大,有的早已消失于歷史的長河,這13套裝置目前的現狀大致可分為如下幾種:
(1)裝置一直穩定運行且通過技術改造與創新使生產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共7套裝置。
這部分企業包括遼河、大慶、川化、瀘天化、赤天化、云天化、滄州大化等。
這些裝置多數通過技術改造實現了在原有設計生產能力基礎上的產能提升,其中大慶、云天化、赤天化目前的尿素產能達到76萬噸,超過原設計產能近60%;遼河、滄州大化尿素產能為55萬噸;瀘天化尿素產能達到70萬噸;川化尿素產能為62萬噸;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川化和滄州大化由于受原料天然氣供應方面的影響運行并不穩定,在冬季采暖季天然氣供應緊張時可能要面臨停車的窘境。
未來這7套裝置的命運我們現在難以下定論,但隨著中國天然氣價格改革進程加快及供應日趨緊張,要繼續生存下去難度很大。
目前四川化工控股集團有三套天然氣大化肥裝置,但目前只有瀘天化一套供氣尚能保證,另兩套裝置時開時停,經濟效益很差。
即使是目前天然氣保證尚可的企業,也大大力發展煤化工,為原料路線的調整做充分的準備,但我們看到這個轉變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赤天化與甕福集團攜手在貴州建設的天福煤化工項目由于投運后運行并不正常已將股份出讓,云天化的呼倫貝爾金新化工年產50萬噸合成氨、80萬噸尿素項目建設已超5年擔至今尚未投運。
(2)由于原料問題進行“油改煤”綜合改造,共3套裝置。
這方面主要是中石化系統企業,這些企業最早都是以石腦油為原料,后因為油價大幅上漲,生產成本與煤頭、氣頭尿素企業相比完全無法競爭,被迫進行“油改煤”,包括洞氮、安慶、枝江等。
3套裝置采用的均為SHELL粉煤加壓氣化工藝,投運后都歷經了幾年的摸索和優化,目前已日漸運行正常。
(3)受原料燃料(天然氣)短缺的影響而整體搬遷,共3套裝置
齊魯第二化肥廠整體搬遷到四川達州,已于2008年投產;
棲霞山化肥廠整體搬遷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目前正在實施搬遷;
廣州石化化肥廠生產設備拆除后無償贈送新疆阿克蘇,與遼寧華錦集團遼河化肥廠“以煤頂氣”改造后閑置的合成一段轉化爐等設備合建而成新的阿克蘇華錦化肥裝置,年產30萬噸合成氨.52萬噸尿素。
如今中國的大氮肥裝置已超過50套,合成氨產量也早已位列世界第一,展望未來中國的氮肥工業,由于中國“缺油少氣相對富煤”的資源稟賦特點,未來真正具有競爭力的氮肥企業的主要特征為:
1、以煤為原料,采用加壓氣流床氣化工藝;
2、建設地點位于我國的“煤炭調入區”,主要是內蒙、山西、新疆、貴州等;
3、裝置規模以45/80(合成氨/尿素)為主,少部分為30/52。
目前中國已有以煤為原料的大氮肥裝置已近20套,正在建設的也有幾十套裝置,目前正在運行的代表性裝置有渭河化工、天脊煤化、江蘇靈谷、魯西化工、華魯恒升、柳化集團等,正在建設的裝置則更多,包括國電赤峰、華能呼倫貝爾等。
但我們在回顧、總結中國氮肥工業的時候,不應該忘記13套大氮肥裝置對這個行業的貢獻,正是這13個工廠培養出了大量技術人才,帶來了大氮肥的“國產化之路”。
謹以此文獻給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和為中國化肥工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廣大“大氮肥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