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不止一次地拯救了革命、拯救了黨,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但在新中國的經濟建設中,毛澤東同樣不止一次地拯救了社會主義,估計很多人就不知道了。一九六二年,毛澤東喝止“單干風”,就是這樣一次拯救。
七千人大會似乎開的非常圓滿,會后毛澤東便去了南方。在家的劉少奇發現,1961年實際存在30多億的財政赤字,這與大會估計的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不符,他擔心1962年會出現更大的赤字。于是2月21至23日在中南海西樓召開了中央常委會議,要求陳云拿出解決困難的辦法。
陳云提出了六條具體意見,劉少奇表示贊同,他在插話和結論中指出:中央工作會議(指七千人大會)對困難情況透底不夠,有問題不愿揭,怕說漆黑一團!還他個本來面目,怕什么?說漆黑一團,可以讓人悲觀,也可以激發人們向困難作斗爭的勇氣!現在處于恢復時期,但與1949年以后的情況不一樣,是個不正常的時期,帶有非常時期的性質,不能用平常的辦法,要用非常的辦法,把調整經濟的措施貫徹下去。
此后的工作基本上就沿著這次會議的精神開展,劉少奇說的“非常的辦法”,開始并沒有說的很明確,到1962年7月,才完全明了,就是包產到戶和分田到戶。鑒于毛澤東早在七千人大會前,就明確表示過:不可包產到戶。所以如何轉變毛澤東的觀念,頗費了一些心思。5月初,田家英向毛澤東匯報去農村調查的情況,反映說農民普遍要求包產到戶。毛澤東反應冷漠,回答說:“我們要走群眾路線的,但有的時候,也不能完全聽群眾的,比如要搞包產到戶就不能聽。”
6月底,田家英從湖南調查結束回到北京,毛澤東還在外地,他立即向劉少奇匯報,提出了分田到戶的意見。劉少奇說:“現在情況非常明了了。”他對當時國內形勢的估計比較嚴峻,表現的很緊張,他說:這樣下去,無產階級專政要垮臺,我現在一天也不敢離開北京。
毛澤東7月6日回到北京,當天召見了田家英。田家英匯報說:現在全國各地實行包產到戶和分田到戶的農民約占30%,而且還在繼續發展。與其讓農民自發地搞,不如有領導地搞。將來實行的結果,包產到戶和分田單干的可能達到40%,60%是集體和半集體。等到生產恢復了,再把他們重新引導到集體經濟。
毛澤東靜靜地聽著,一言不發,等匯報完了,問田家英:“你的主張是以集體經濟為主,還是以個體經濟為主?”接著又問:“這是你個人意見,還是有其他人的意見?”田家英回答:“我個人的意見。”毛澤東再沒有說什么。
就在同一天,陳云也向毛澤東當面陳述了主張分田到戶的理由。他早于毛澤東回到北京,曾就分田到戶的問題與其他常委劉少奇、周恩來、林彪、鄧小平交換過意見,大家的看法大體一致。他還對毛澤東說:分田到戶不會產生兩極分化,不會影響征購,恢復只要四年,否則需要八年。據陳云后來回憶說:“談話以后,毛澤東同志很生氣。”
7月8日,毛澤東召集劉少奇等人開會,介紹了河南、山東兩省的夏收情況,說形勢并不那么壞,建議劉少奇等找河南、山東、江西的同志談談,了解一下農村形勢。他表明了對包產到戶的反對態度,批評田家英回到北京不修改“六十條”,卻熱心搞什么包產到戶、分田單干。
這次毛澤東反單干風,有點象歷史上曾經的那樣,在決策層——政治局常委中,他是絕對的少數,不同意分田單干的,只有他一票。但他的權威太高了,一明確反對,喧囂塵上的“單干風”便消停了。7月18日,劉少奇對中直機關下放干部講話,說相當多的集體經濟發生動搖,有散掉的危險。你們到農村去,要抓鞏固集體經濟的問題。同一天,中央緊急下發了《關于不要在報紙上宣傳“包產到戶”等問題的通知》。可見單干風已經刮的很嚴重了,連報紙都毫無顧忌地刊登了。
7月20日,毛澤東同來參加北戴河中央工作會議的各中央局第一書記談話,他說:“你們贊成搞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當然不會主張搞資本主義,但有人搞包產到戶。現在有人主張在全國范圍內搞包產到戶,甚至分田到戶。”“有人似乎認為我們和農民搞了幾十年,現在好像不行了,難道我們就這樣脫離群眾?有人說恢復農業要八年時間,如果實行包產到戶,有四年就夠了。你們看怎么樣?難道說恢復就那么困難?這些話都是在北京的人說的。下邊的同志說還是有希望的。目前的經濟形勢究竟是一片黑暗,還是有點光明?”
在接下來的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階級與階級斗爭問題。他認為,這次單干風刮的如此強烈,根源就出在這里。8月5日,他說:“我‘周游’了全國一遍,找各大區的同志都談了一下。昨天下午,西南區云南、貴州、四川各省的同志談到這樣的問題:一搞包產到戶,一搞單干,半年的時間就看出農村階級分化很厲害。有的人很窮,沒法生活。有賣地的,有買地的。有放高利貸的,有討小老婆的。他們說:貧困戶、中間戶、富裕戶各占三分之一。”
他說:“有沒有階級呢?我看還有。地主、富農、反革命殘余都還存在。農村當中還有富裕階層,階層之間有沒有矛盾?矛盾分幾種,第一種是敵我矛盾,是對抗性的。第二種是人民內部矛盾,包括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也類似敵我矛盾,因為這兩個敵對階級是互不相容的。這種矛盾同第一種矛盾雖然近似,但是要有區別,還是把它說成是內部矛盾為好。”
就在這次中央工作會議上,面對人們的質疑,毛澤東明確提出了農業恢復時間,他說:“瞎指揮我們不干了,高征購改正了,農業恢復時間會快一些,恐怕再有兩年差不多了,主要是今明兩年,六四年掃尾。”毛澤東的這個估計,跟后來的實際情況基本符合,到1964年底,中國的國民經濟就全面好轉了。對于形勢的判斷,對國民經濟恢復的預測,毛澤東與其他領導人相比,明顯更高一籌。陳云預測的恢復時間,單干要四年,不單干八年;劉少奇則緊張的要命,沒有自己的預測。許多人總是說毛澤東不懂經濟,一個不懂經濟的人能夠準確地預測到兩年后的經濟狀況?現在那些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能夠做到嗎?
毛澤東之所以不同意分田“單干”,就是怕剛剛走上正路的社會主義事業夭折了。因為有的地方單干僅僅半年的時間,農村的階級分化就很厲害,“有的人很窮,沒法生活。有賣地的,有買地的。有放高利貸的,有討小老婆的。”當時農村的貧困戶占三分之一,沒有集體,怎么能保障他們的生存?而那個時代國家根本沒有能力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救助。中國要實現工業化,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要實現原始積累,唯有在人民公社的基礎上才能做到。土地、人力、技術等,只有在集體化的狀態下,才是最廉價的。否則,就當時中國一窮二白的情況,是不可能達到目標的。
按照田家英說的,先分田單干,等生產恢復了,再把農民引導到集體經濟上去,能不能行呢?答案是否定的。就現在的情況看,一旦單干實行一段時間,會很快出現新的利益集團,成為與黨和政府對抗的力量。就是使用國家暴力手段,強行讓人們回歸到集體經濟上來,也會伴隨產生一個毒瘤,被迫走向極權社會,回歸到蘇聯式的道路上去,最后的結局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崩潰。
有一個問題讓人不解,就是在七千人大會之前,毛澤東就明確說過,不可搞包產到戶。那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熱衷搞呢?而且高層領導人差不多是一致的,這種認識上的對抗,自延安以來是沒有過的。一個合理的解釋,是毛澤東的威信相對下降了,話自然就不那么聽了。這和戰爭年代不同,那時不聽毛澤東的話,往往就會遭到失敗,結果好壞很快就知道的。但建國后不一樣了,不僅有些政策的結果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看到,甚至還要經過陣痛才能實現。這就給人一種錯覺,毛澤東打仗行,搞經濟搞建設不行。在七千人大會上,對大躍進一些的錯誤,他沒有一點推諉,主動地認領了大半。還謙虛地說,自己不懂經濟,不如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還說陳云最懂經濟。對大會上直接點名批評毛澤東的發言,也不見他生氣處理人。這可能會讓人覺得,毛澤東在經濟建設上已沒了信心,在人民公社上的一些堅持,更可能是政治上宣傳上的需要。
在當時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在發生餓死人的現實面前,如何打開局面,恢復經濟,就成了毛澤東的戰友們認真考慮,并且必須抓緊做的事情。他們與毛澤東之間的分歧,絕不是造謠者說的什么權力斗爭,而是為了維護社會主義事業,為了維護毛澤東的威信,去冒犯毛澤東的“天威”。特別是主持中央工作的劉少奇,抓經濟的陳云,他們不是不知道與毛澤東“對抗”的結果,卻依然義無反顧。實際上,毛澤東對他們的目的和想法,應該是清楚的,所以只是批評了一通,把政策糾正過來,就完事了。該干嗎還干嗎,帽子很大,板子很輕。完全不是廬山會議對彭德懷的處理方式,主觀上的惡意和善意,性質是不同的。畢竟,雖然路線錯了,但給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只是這帽子有點大,說要求單干的人是走資本主義道路,讓人心理上難以接受。這里的走資本主義道路,后來的黨內有資產階級,再后來的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一路下來,讓很多人都發蒙。而劉少奇,可能是最發蒙的人,在這個問題上,他與毛澤東之間的分歧,最終也沒有彌合。是的,這看起來也說不通,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怎么可能走資本主義道路?就是到了今天,許多人還是迷惑的。
然而,歷史已經給了答案,毛澤東的主張是正確的。
其一,蘇東劇變,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一夜崩塌,變成了資本主義制度。表面看起來,社會主義制度的垮臺,是瞬間的事,實際上是逐漸積累的結果。在這些社會主義國家里,沒有人認為有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問題,也就沒有人提出防修反修的問題。資本主義思想,在一點點腐蝕著人們,積累到一定程度,幾乎所有人都拋棄了社會主義,歡呼著進入了資本主義。中國則完全不同,同樣面對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困難,采取的是逐步的改革,而不是把社會主義制度扔掉。這歸根結底,還是毛澤東早早進行了反修防修的演習,防微杜漸,幾乎杜絕了一切滑向資本主義的可能。
其二,自從毛澤東對人民公社制度完善后,在以后長達20年的時間內,再也沒有發生饑荒餓死人。這么長的時間里,自然災害沒有斷過,類似大躍進“共產風”的人為因素也不是沒有。比如“文革”對生產的干擾,就是非常嚴重的。盡管人民生活水平很低,存在著吃不好、穿不暖的情況,可沒有出現逃荒的人流,出現餓死人的現象。
毛澤東1962年反對單干風,是非常及時和正確的,是對社會主義事業的一次拯救。他再一次向人們展示了他非凡的洞察力,這是其他領導人所沒有的。他們只看到眼前的現象,看到集體化帶來的種種問題,看不到集體化中優秀的東西,看不到它將給中國帶來久遠的積極影響。一看到集體化就想到“共產風”,一看到人民公社就想到“一平二調”“吃食堂”,然后就出現饑荒、餓死人。從而把形勢看得一片漆黑,看不到一點光明,得出的結論自然就是無產階級專政就要垮臺,共產黨要完蛋。反應到工作中,就是緊張的要死,生怕哪里會出什么紕漏。
以人民公社為代表的中國社會主義集體化運動,隨著改革開放,而漸漸被人們忘記。就是有人提起來,也是被作為譏笑的對象,甚至被部分人認為是一種恥辱。但其對中國現代及未來的影響,卻是不容抹殺的,并且這種影響是正面的積極的久遠的,是中國今天的成功、未來繼續發展的基礎之一。毛澤東完善起來的人民公社制度,是有史以來最佳基層治理制度。雖然公社已經撤消了,但那只是名稱的改變和職能的調整,其組織結構及部分內容依然被保留了下來。其核心內涵就是以大隊、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進而轉變為現在的村集體財產,這在歷朝歷代和世界各國都沒有的,為有效的基層治理提供了經濟基礎。
如同“百代都行秦政制”一樣,毛澤東完善起來的人民公社制度的優良部分,即組織架構和部分內容,將會流傳下去。可以說,它是對“秦政制”缺陷的補充。在千百年來的“秦政制”中,中央集權的管理只是到達縣一級的行政單位,基層治理一直是盲點是空白。這里一直被所謂的鄉賢士紳統治著,他們與官府中貪官污吏勾結在一起,窮兇極惡地盤剝貧苦的基層人民。中國歷史所謂的“周期律”,周而復始的朝代更迭,就與這個基層治理缺陷有很大的關系。雖然現在有人替這個腐朽的制度招魂,但它不可能再回來了,因為它落后于時代,并被毛澤東開創的先進的體制代替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