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南湖艄公發表了推文“敵后武工隊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后,有網友言:“抗聯為何不能如此?沒有正面戰場,沒有穩定的后方基地,熱兵器時代游擊戰是不可能持續下去的。”本人不認同這個觀點,現轉發新浪微博“十代重殲”的文章:
東北抗聯為什么會失敗
東北抗聯從1932年興起,1936年到1937年發展到鼎盛時期。1938年后東北抗聯逐漸轉入困難期。1939年秋,關東軍調集7萬多人對抗聯實施大討伐。1940年2月 23日,抗聯第一路軍總指揮兼政委楊靖宇壯烈殉國。通過和蘇聯協商,1940年底至1941年抗聯余部。陸續進入蘇聯。在東北境內堅持到抗戰勝利的只有抗聯第十軍。
與華北八路軍以及江淮新四軍相比,后者能在八年由不到十萬發展到上百萬正規軍,開辟幾十萬平方公里根據地,反差如此之大。有些網友開始拿抗聯來說事,妄圖用抗聯的失敗來證明所謂沒有正面戰場,敵后戰場無法單獨生存。
比如天涯社區煮酒論史版曾經的斑竹,一個ID為“上帝之鷹”的哥們就持此觀點。這種觀點表面上看很有道理,但是卻經不起最起碼事實的反駁:東北抗聯從1932年開始興起,到1937年到達鼎盛,1938年開始走下坡路。也就是說,正面戰場還沒有開始抗戰的時候,抗聯發展壯大;正面戰場全面開打了,抗聯反而走向衰落了。你還說抗聯失敗是因為沒有正面戰場的支持嗎?恰恰相反吧?
那么,東北抗聯的失敗的原因在哪里呢?
1、黨在東北的基礎薄弱
中國共產黨開展游擊戰爭成功的關鍵之一,在于有根據地的群眾基礎和白區相當規模的地下黨組織的支撐。否則,開展游擊戰爭將難于上青天。1931年整個東北總共只有中共黨員2000左右,所以中共在東北三省只有一個省委。這些黨員大部分在城市,在東北農村,勢力就更單薄了。1931年11月,關東軍大舉搜捕共產黨,將中共滿洲省委幾乎一網打盡。總之,在東北試圖開展像日后華北這樣的農村游擊戰爭,其基礎是很薄弱的。
2、黨沒能抓住有利時期抓緊擴大基礎和勢力
日軍剛剛占領華北時,還沒能建立有效統治,八路軍就是抓住這個時機建立根據地的。從1937年出征,到1938年底的時候,八路軍已經由4萬人激增到22萬人。等到1940年百團大戰,日軍發現共產黨的游擊隊構成真正的威脅時,八路軍已經發展到了四五十萬人,而民兵、兒童團等組織組成的根據地全方位聯防也已經具備相當規模,日軍已不可能撲滅燎原大火。
關東軍最初只有3 萬人,最多再加3萬偽軍。而東北抗日的義勇軍一度發展到30萬之多。當時日本還沒有建立有效統治,抗日情緒高漲,是抗聯發展的黃金時期。但是東北由于滿洲省委遭到關東軍的粉碎性打擊,等了幾個月后才開始武裝抗日的行動。這時,日本和偽滿洲國的統治秩序已經開始建立起來,抗聯發展的大好時機就這樣失去了。
3、抗聯不重視根據地建設
當時,黨對如何在農村建設根據地認識還不夠。抗聯還不懂得根據地建設方面抓得不是很緊。為了避開日軍,抗聯選擇在深山密林中建立基地,而比較少在群眾中開展工作,沒有像日后華北那樣如此大規模建立放手發動群眾進行聯防的那種根據地,更不用說開展減租減息和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權了。而面對日偽著手建立“集團部落”時,由于缺乏足夠牢固的群眾根據地,抗聯對此一籌莫展,而阻撓的行動似乎也比較消極(當然這主要還是因為抗聯本身實力就很小,不足以有效阻止日偽大規模的“歸屯并村”行動)。等到“集團部落”建立起來,農村的老百姓基本上都被關進這些“人圈”里面,與抗聯的聯系被切斷以后,抗聯真正的噩夢才開始。大家皆以抗聯戰士在天寒地凍之時“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為苦。殊不知這對抗聯來說已是天堂也!在“集團部落”普遍建立后,躲藏在密林中的抗聯戰士甚至在三九天滴水成冰的夜晚也不能生火!因為一生火附近的日軍碉堡就會發現有人在“集團部落”之外活動,大軍立至。
游擊戰所侍者無非人民,游擊隊與老百姓的關系是龍與水的關系。龍,“其得水,變化風雨,上下于天不難也;其不及水,蓋尋常尺寸之間耳”。東北抗聯被日偽“歸屯并村”的毒計所害,與人民割裂開來,其下場可想而知。雖然我們聽過很多老百姓冒著生命危險給抗聯帶食物的動人故事。但是畢竟無法讓一支軍隊完全靠老百姓崇高的思想覺悟來生存啊。日后關內新四軍和八路軍就吸取了這個教訓。1943年,江淮日偽苦于新四軍來去無蹤,決定進行“清鄉”,完整統計各占領區的戶口,并花九牛二虎之力從江南運來500多萬毛竹準備建造籬笆將村子都圍起來,模仿東北的集團部落。7 月,新四軍果斷出擊,乘日偽之隙將所有籬笆收繳來付之一炬;日偽前腳登記了戶口,新四軍后腳就趕來把帳冊燒的精光,令日偽勞而無功,欲哭無淚。如此,江淮地區始終無法建立日偽的有效統治,無法將人民與中共游擊部隊隔離開來,因此也就無法像在東北消滅抗聯那樣在江淮扼殺新四軍。二戰以后的越南戰爭中,美國和日本一樣,不約而同地想到了用歸屯的方式將游擊隊和老百姓隔離開來,美國建立的“集團部落”有個好聽的名字:“戰略村”。但是美國的戰略村政策徹底失敗。原因就是當他想到使用這招的時候,游擊隊已經在群眾中扎根很深,有了穩固的根據地,故“戰略村”隨建隨倒,根本無法發揮作用,被搗毀者不計其數。有的“戰略村”管理人員則被越共策反,做白皮紅心的工作,拿著美國的工資為越共辦事,十二萬分的受用。
第四,西征的決策。
西征的決策是否錯誤,其實值得商榷,但是西征使得抗聯損失巨大卻是不爭的事實。1936年,可能是因為原先活動的地區收到壓制生存困難,諸路抗聯紛紛向西遷徙。而且各路抗聯都派出了最精銳的主力試圖打通西征的道路。楊靖宇派出自己最強的兩個主力師,周保中派出四個軍中最強的第四軍和第五軍,李兆麟派出了第三路軍中最強的3、6兩個軍。6月,西征軍小勝,但是日軍大軍云集,西征軍不得不退回原處。11月底,楊靖宇將整個第一路軍的所有戰馬都撥給西征部隊。西征軍長驅到達遼河,誰知撞上百年不遇的倒霉事——12月的遼河竟然沒有封凍!西征軍大駭,被日軍追兵追上,傷亡慘重。1938年6月,第二路軍的第四軍西征,沿途損失慘重,到12月,整個第四軍全軍覆沒。只有第三路軍分兩批西征,走小興安嶺,故幸未遭遇日軍,但是沿途凍死無數抗聯戰士。
西征將抗聯主力部隊置于無后方作戰,孤懸敵占區的危險局面,如果西征大獲成功,或許就無可指摘,但是現實是抗聯主力在西征后損傷太重,而且顯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因此西征對抗聯的失敗難辭其咎。
第五,抗聯生存環境的惡劣與關東軍的強大。
抗聯活動的地區是中國東北的森林不同于越南的森林,在越南的熱帶雨林,高手甚至只用一把小刀就能生存。而東北的森林緯度高,溫度低。尤其在冬天的夜里,簡直非人世所堪(而抗聯還不能生火!)。曾經有人說中國華北平原不太可能展開游擊戰,理由第一是平原地形,第二就是說華北在秋冬時期太過寒冷,游擊隊難以戶外活動。華北尚且給人如此印象,東北可想而知。一個簡單的例子可以讓大家想象在東北的深山密林中打游擊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日軍對已經基本失敗的抗聯進行最后的討伐,楊靖宇和600多人的日偽討伐隊在山林中周旋。討伐隊后來說,這個近兩米高的大個子楊靖宇,跑起來像鴕鳥一樣快,跑步時雙手擺動過頭頂。最終600多人的討伐隊因為凍餒、死傷、疲勞,大量的掉隊,最終只剩下50 人。這恐怕是世界軍事史上罕見的記錄了:一個人活活拖垮一支討伐隊。
吃飽穿暖的日偽討伐隊尚且如此,可見抗聯英雄在密林中堅持的是怎么樣的一種非凡、超乎人的想象的艱苦斗爭。
另外,抗聯面對的是日軍軍中王牌關東軍。關東軍當初是為了防備蘇聯而駐扎東北的,其裝備訓練都比關內日軍要強很多。抗聯面對的敵人是如此兇惡,而自身又有上述一些因素,失敗實在很難避免。
以上便是鄙人總結的東北抗聯失敗原因。或許有人會問,既然抗聯有那么些不利因素,當初那幾年怎么還會發展起來呢?其實說實話,抗聯對日寇的襲擾遠不如關內八路軍對日軍的震撼來的大。別看“東北抗日聯軍”名字很響,其實抗聯直到最多的時候也只有3萬多人。在 100多萬平方公里的東北,不到3萬的抗聯能對日偽產生多大的震動呢?在很多時候不過搔搔癢罷了,所以日偽也懶得出動大軍清剿。直到后來為了發動全面戰爭,必須有一個對付中國以及蘇聯的穩固基地和據點,才將徹底肅清東北抗日力量的事題上日程,本來根基就弱的抗聯遂由盛轉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