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中另一個備受關注的主題就是遷都,這一主題也貫穿在中國千年政治變遷中。曹操在赤壁兵敗后,在鄴城建國。曹丕篡漢之后,再次從鄴城逃離,重回兩漢雙都之一的洛陽。在我看來這是曹丕的一大敗筆。政治中心的轉移,意味著權力的重新分化組合,也是最為兇險的事情。這一結論已經被歷史事實反復驗證,不得不細細籌劃。
曹丕的政權并不穩固,他的依靠對象本來就應是曹魏宗族和天下寒族。曹丕用九品中正制毀棄了這一切,這也讓政治中心重回士族勢力中心的洛陽,那么司馬氏取代曹氏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與曹操同時代的梟雄劉備身上,劉備從劉璋手里奪下了益州,就在成都扎根。但益州當地士族并不配合,從沒忘記反抗,這也是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功而返的原因。如果劉備召諸葛亮入成都,而自己重新回到荊州,在荊州進行戰略進攻,在蜀地以守為主,開辟兩地交通,大事并非不可告成。
隋煬帝楊廣也因為遷都葬送了好局。楊堅、楊廣父子因為得位不正,對身邊人較多猜忌,凡事親力親為,雖然都是雄才大略的英主,卻失去了人和,也失去了統治基礎。楊廣徹底拋棄了楊家起家之地長安,去到了繁華的洛陽。在大運河開鑿成功后,他更多的在揚州觀賞江上好風光。但他并沒有建立自己新的根據地,并沒有組建自己的政權班底,根基不穩,對于帝王來說是致命傷。當楊廣親征高句麗失敗后,所有的矛盾徹底爆發了,他也被自己的親衛軍殺死了。
“燭影斧聲”事件的主人公趙匡胤,在國都開封大權盡歸其弟趙光義之后,也謀劃遷都事宜進行反制。但他還是沒有成功,只能黃泉飲恨了。五代十國的歷史就是禁軍將領攪動風云的歷史,趙匡胤也是憑此在陳橋黃袍加身。為了防范于未然,趙匡胤實行了“杯酒釋兵權”之策。皇帝親自掌管軍隊,但這并不是長久有效之法,最后使得身為開封府尹的弟弟趙光義攫取了權力。趙光義接班之后,急于通過對外戰爭的勝利來鞏固自己的權力。結果兩次倉促出兵不但無功而返,而且徹底斷送了大宋一統中國的機會。趙光義轉而與士族結盟,號稱半部論語治天下,從此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宋朝的經濟文化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但武功盡廢,地區之間差距拉大,貧富懸殊,終于導致宋朝滅亡。現在人們懷念宋朝,和一些人宣揚民國范是一樣的,但那樣的國家是達官貴人的國家,普通百姓是不能分一杯羹的,這也是它的諷刺之處。
明朝永樂皇帝在擊敗建文帝登上皇位后,迅速將國都由南京遷往北京。這是非常聰明的做法,比建文帝更加高明。建文帝上任伊始就著手進行削藩,愚蠢至極!這背棄了朱元璋的政治路線圖,為明朝后期的亂象埋下了伏筆。從三國東吳政權開始,江南之地一直掌握在豪門大族手中。你方唱罷我登場,不管政局如何變幻,這一規律從未改變。所以才有“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慨嘆。隋唐是中國制度文明高度發展的時代,均田制、租庸調制在北方順利施行,但卻無法推廣到南方。南方還是那個南方!這種情況在南宋時代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這一情景的真實寫照。昏庸腐朽的統治階級遲早會覆亡,但江南富商階層還在攪動風云。在南京朱元璋最美妙的傳說就是其罷黜了沈萬三,讓財富制造者的一代梟雄結束了他的傳奇人生。但這只是個傳說,卻說明對富商階層采取措施的緊迫性。
建文帝沒有對真正的政權威脅者富商大賈下手,反而率先向自己的親族發難,令人遺憾。永樂大帝奪取了政權,進行了遷都,卻保留了南京整個制度框架,也是無奈之舉。隨著歷史車輪繼續向前滾動,南方的經濟潛力逐步顯露。從此,富商階層開始介入朝堂,江南士子統治朝堂,成為君權的一大威脅。明朝后期的突出矛盾就是皇帝與內閣的矛盾,根本上是北京與南京的矛盾。雙方和解的最后希望就是剛正不阿的海瑞,但隨著海瑞罷官,希望也成泡影。雙方由此展開了不死不休的斗爭。皇帝的前臺代表是宦官集團,江南富商的政治代理人是東林黨,隨著魏忠賢被崇禎處死,勝負早已注定,崇禎也只能自縊煤山。
清朝只是延續舊夢。它面臨的真正反抗在南方,所以才有血腥的嘉定三屠。這種斗爭可以通過《紅樓夢》反映出來。曹家是皇帝代言人,替皇帝盡收江南之財。但江南的浙商、徽商豈能束手就擒?曹家也就注定被犧牲,注定要沒落。延續曹家舊夢的是晉商,這是一大殺手锏。但從此南方就不平靜,從白蓮教起義、太平天國起義,到近代會黨起義,南方的反抗浪潮一浪高過一浪。清政府也不得不啟動湘軍、淮軍穩定局勢。大權最后終于旁落江浙財閥,蔣介石粉墨登場。
“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還是原來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來自南方的金融、地產、互聯網公司接過了原先的權杖,繼續攪動風云。北京城也歷經滄桑,不堪重負了。在此時,雄安也就橫空出世、震爍千古了。但未來會怎樣,天知道。希望真能雄視天下,安邦定國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