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干校是“文革”時“改造”干部的場所。那么,“五七”干校到底是怎么來的呢?
自從20世紀50年代末毛主席認為蘇聯共產黨已經變質,赫魯曉夫成為修正主義的代表人物以來,他就一直在研究蘇聯是怎么變質的,一直考慮在中國如何防止出現修正主義的問題。他通過對各種材料的分析發現,蘇聯的干部是不勞動的,他們高高在上,脫離人民。不僅如此,在蘇聯,黨員、干部,也是要由干部子女來當的,普通勞動人民的子女不能或很少當黨員、干部。
毛主席經過觀察和思考后,得出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干部搞特殊化,脫離勞動,脫離人民,是產生修正主義的重要原因。為了避免中國的干部腐化變質,毛主席形成了一個干部要參加勞動,通過勞動,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的思路。但是,在當時,毛主席還沒有找到一個統一組織干部參加勞動的好形式。
正當毛主席認真考慮這一問題時,林彪給毛主席寄來一份報告。林彪寄給毛主席的是1966年5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關于進一步搞好部隊農副業生產給中央軍委的報告。這份報告說,從幾年的情況來看,軍隊搞生產確實是一件大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一)恢復了我軍的老傳統;(二)可以為國家開墾一批農田;(三)可以為國家提供一批糧食;(四)全生產的部隊仍可進行一定的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五)邊疆部隊搞生產,可以同發展邊疆經濟、建設國防結合起來,具有特殊意義。
這份報告對毛主席的啟發很大。他由軍隊搞生產,聯想到辦一種“大學校”的問題。這種“大學校”,各行各業都要辦。在“大學校”里,可以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生產,由此形成一個體系。這個體系,正好與他1958年所設想的辦人民公社的初期思路相吻合。基于這一考慮,毛主席于5月7日給林彪寫了一封信,后來被稱為“五七指示”。信中描繪了一幅理想社會的藍圖,把軍隊變成“一個大學校”。毛主席寫道:軍隊應該是一個大學校,除打仗以外,還可做各種工作……能從事農副業生產,能辦一些中小工廠……商業、服務行業、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凡有條件的,也要這樣做……
從毛主席的“五七”指示中可以看出,毛主席此時已經把辦軍隊式的“大學校”與“黨政機關工作人員”聯系起來。但具體怎么辦,他還沒有考慮好。不久,中央發出“五一六”通知,毛主席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搞“文化大革命”之上了。毛主席早在成立“革委會”之前,就對國家各級政權的機構臃腫、人浮于事很不滿意,他早就想要精簡機構。
1970年6月22日,中共中央批準的國務院《關于國務院各部門設立黨的核心小組和革委會的請示報告》中確定:國務院各部委機構,由原來的90個精簡為27個,各部委的干部編制總數壓掉82%。各部委均建立“革委會”。在建立“革委會”的過程中,除一些仍保留的部委外,有一些部委合并,成立一個新的部級機構,建立“革委會”。這樣,一并一撤,在中央機關里,富余出來的干部的數量,就更多了。
中央國家機關干部的精簡,直接帶動了各省、市、自治區機關及其下屬的地、縣一級干部的精簡。接著,各企業、學校、群眾團體的干部也大量精簡。精簡之后,多出來的干部的數量,當時雖然沒有統計,但肯定是一個龐大的數字。這樣,精簡出來的干部的安置,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正當中央高層領導人,包括毛主席在內,都為安置上述干部發愁之時,遠處邊陲的黑龍江,突然冒出了一個柳河“五七”干校。原來,“黑龍江省革委會”也一直在為安排精簡下來的干部發愁。一開始,“革委會”負責人只是安排這些干部打掃衛生,清理街道的垃圾,干一些雜活。但這些活畢竟有限,干完這些活,這些干部仍然閑著無事可做。當時“革委會”負責人考慮來考慮去,想出一個辦法:把這些干部集中安排到農村,辦一個農場,保留工資待遇,讓他們在體力勞動中鍛煉自己。“革委會”負責人派人經過專門考察選址,最后選定了慶安縣的柳河,作為辦這種農場的試點,并以毛主席的“五七”指示為名,將農場命名為“五七”干校。
柳河“五七”干校初辦時還算順利。到達那里的干部,與當地農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們的生活和勞動也得到了當地農民的幫助。這些干部在這里種了不少地,又新開了一些荒地,蓋了不少新房子,還種樹,搞副業生產。“黑龍江省革委會”把辦柳河“五七”干校的經驗介紹材料上報。
毛主席看到這個材料后,于1968年9月30日寫了一則批語。毛主席寫道:“此件可在《人民日報》發表。廣大干部下放勞動,這對干部是一種重新學習的極好機會,除老弱病殘者外都應這樣做。在職干部也應分批下放勞動。”這樣,柳河“五七”干校,便成了受到毛主席肯定的典型。各地紛紛仿效柳河“五七”干校,辦起了許多干校。中央各機關,包括中辦,也都在外地尋找地點,分別辦起了各自的“五七”干校。一時間,“五七”干校在全國到處“開花”。
毛澤東于1966年5月7日給林彪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
林彪同志:
你在5月6日寄來的總后勤部的報告,收到了,我看這個計劃是很好的。是否可以將這個報告發到各軍區,請他們召集軍、師兩級干部在一起討論一下,以其意見上告軍委,然后報告中央取得同意,再向全軍作出適當指示。請你酌定。只要在沒有發生世界大戰的條件下,軍隊應該是一個大學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條件下,很可能也成為一個這樣的大學校,除打仗以外,還可做各種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八年中,各個抗日根據地,我們不是這樣做了嗎?這個大學校,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農副業生產。又能辦一些中小工廠,生產自己需要的若干產品和與國家等價交換的產品。又能從事群眾工作,參加工廠農村的社教“四清”運動;“四清”完了,隨時都有群眾工作可做,使軍民永遠打成一片。又要隨時參加批判資產階級的文化革命斗爭。這樣,軍學、軍農、軍工、軍民這幾項都可以兼起來。但要調配適當,要有主有從,農、工、民三項,一個部隊只能兼一項或兩項,不能同時都兼起來。這樣,幾百萬軍隊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
同樣,工人也是這樣,以工為主,也要兼學軍事、政治、文化,也要搞“四清”,也要參加批判資產階級。在有條件的地方,也要從事農副業生產,例如大慶油田那樣。
農民以農為主(包括林、牧、副、漁),也要兼學軍事、政治、文化,在有條件的時候也要由集體辦些小工廠,也要批判資產階級。
學生也是這樣,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即不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商業、服務行業、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凡有條件的,也要這樣做。
以上所說,已經不是什么新鮮意見、創造發明,多年以來,很多人已經是這樣做了,不過還沒有普及。至于軍隊,已經這樣做了幾十年,不過更要有所發展罷了。
毛澤東
1966年5月7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