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齡:31問楊繼繩:甘肅餓死百萬以上是怎么來的
在《墓碑·第二章、甘肅不甘·五、全省普遍大饑荒》中,楊繼繩認定“甘肅省全省餓死人數在100萬以上”。
這個“100萬以上”是怎么來的呢?
原來,1960年12月23日,甘肅省委有關部門對“三年”全省人口死亡情況進行了統計(《墓碑》中的表2-2),同時,對14個重點縣市人口死亡情況進行了統計(《墓碑》中的表2-3)。統計資料現存甘肅省檔案館。
全省人口死亡情況(《墓碑》中的表2-2)
地 區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總人口 死亡人口 死亡率% 總人口 死亡人口 死亡率% 總人口 死亡人口 死亡率%
蘭州市 1172840 9166 0.78 1236065 14586 1.18 1261521 7045 0.56
平 涼 2226510 19317 2.20 2248230 42134 1.67 2303158 38856 1.69
天 水 3230337 114331 3.50 3172816 46610 1.47 3033746 81607 2.69
定 西 2480864 26483 1.07 2548531 55993 2.20 2392720 107972 4.51
張 掖 2756347 59707 2.17 2800203 46982 1.68 2787016 73102 2.62
甘 南 340206 377016 6687 1.77 351614 10384 2.95
臨 夏 874353 18511 1.55 898359 17384 1.94 882060 28992 3.27
總 計 13081457 272465 2.10 13281225 228385 1.70 13011835 348388 2.68
根據這個統計,甘肅省1300多萬人“三年”總共死亡84.9萬人。楊繼繩用他的計算公式算出的“非正常死亡人口僅有40多萬人(41.9萬)”。他認為“這個數字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 其理由有四:
1、“以臨夏為例,表2-2中臨夏回族自治州1959年和1960年兩年死亡人數為46376人。而據臨夏市工作組的總結,僅這個市這兩年就死亡41381人。臨夏市僅是臨夏回族自治州的8個縣級單位之一,而臨夏市在這八個縣中死人不是最多的。例如,據表2-3,和政縣死亡人數比臨夏市要多。”
2、“又如,1965年揭露的通渭縣的死亡率是30%以上,而表2-3中只有18.4%。”
3、“1998年1月7日的《甘肅經濟日報》一版上發表的副省長員(上為厶,下為貝)小蘇寫的《正確認識甘肅糧食問題》一文中披露,在60年代的困難時期,‘甘肅因缺糧餓死上百萬人’”。
4、1980年,新華社記者傅上倫、胡國華、戴國強三人到通渭、會寧、定西、寧靜、西海固地區采訪,他們得知,在三年困難時期,這一帶縣縣都發生過餓死人的現象,餓死人數,最少已近百萬。
這些理由,可以說是不堪一駁:
1、以臨夏市工作組的總結否定省委有關部門的正式統計數據,就這么簡單的一句話應該是不行的,心須經過充份的論證才行。憑什么工作組的總結就一定是正確、是真理?
2、所謂的“通渭縣死亡率30%以上”是“比應有人口少了98251人,相當于應有人口的32.8%”。這里的“應有人口”是楊繼繩根據該縣縣志提供的數據下達的通渭縣1960年人口生產計劃,“餓死”的人中包括了數以萬計的未成人形的卵細胞和外流的人。(見《18問:憑什么將未成人形的卵細胞充餓死人》)
3、以這位副省長1998年對38年前的往事批露否定當時省委的統計數據,就這么簡單的一句批露應該是不行的,必須要有充份的論證才行。憑什么38年后的一個副省長的“批露”就是正確就是真理就可以否定省委的統計數據!
4、新華社的新聞記者扎堆搞起了幾十年前的舊聞調查的不正常行為,其動機就值得懷疑,這樣的調查得出的結論更值得懷疑。難道“這一帶縣縣都發生過餓死人的現象”,就能夠與“餓死人數,最少已近百萬”劃等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