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
——毛澤東關于為人民謀利益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
張積毅
來源:《黨的文獻》2009年第4期
本博網摘編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5fe3e0102dvy9.html
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是我們黨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不斷取得事業勝利的根本保證。真心實意地為人民謀利益,特別是給他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是正確處理黨群關系的一個重要內容。毛澤東對這個問題有一系列論述。
一、為人民謀利益是共產黨全部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
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必須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毛澤東指出:“我們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同時又是最徹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鋒隊”,“是人民中優秀分子的結合”。(《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875、2016頁。)我國工人階級利益同中華民族和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和偉大復興,是我們黨的崇高使命;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利,是我們黨先進性的本質要求。毛澤東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共產黨的路線,就是人民的路線”。(《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第1877頁。)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所謀求的并不只限于工人階級的利益,而是整個中華民族和最廣大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同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利益是共產黨的唯一宗旨。毛澤東指出,我們黨“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第1883頁。)毛澤東對為人民謀利益的問題還有許多論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革命的目的是“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毛澤東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頁。)第二,黨的各項工作的出發點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第1884頁。)第三,為了人民的利益,共產黨人要隨時準備堅持真理,修正錯誤。“與人民利益適合的東西,我們要堅持下去,與人民利益矛盾的東西,我們要努力改掉”(《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頁。)第四,黨的主張和政策都要適合人民的利益,“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第1883頁。)“我們任何一項政策的正確性都必須由群眾來檢驗”(《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第1726頁。)“能使人民群眾得到真實的利益,才是好的東西”(《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5頁。)第五,共產黨人要為人民的利益奮斗終生,要“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第1884頁。)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死得其所,比泰山還重。
二、幫助人民發展生產,不斷增加人民群眾的物質利益是黨的根本任務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是其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基礎。因此,不斷增加人民群眾的物質利益,是為人民謀利益的根本內容。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很重視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解決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1942年12月,他在《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一文中說:“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我們的第一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東西,而是給人民以東西。”“就是組織人民、領導人民、幫助人民發展生產,增加他們的物質福利,并在這個基礎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與文化程度。”(《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頁。)毛澤東對改善人民生活、增加群眾物質利益的思想從多方面進行了闡述。
1、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是黨的事業取得勝利的關鍵。黨的事業的成敗取決于群眾是否擁護和支持。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毛澤東反復強調,要使人民群眾真心實意地擁護共產黨,支持和參加革命戰爭,鞏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把革命推向全國,必須關心和改善群眾生活,給他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革命戰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后,他在一次會議的報告中講城市工作時又指出:如果我們“不能使生產事業盡可能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獲得確實的成績,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們就不能維持政權,我們就會站不住腳,我們就會要失敗”(《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第759頁。)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也曾講過要藏富于民,并引用《論語•顏淵》中的話“百姓足,君孰與不足”,強調只要人民富足了,建設國家的積極性就高,國家也就會富強。
2、給人民以物質福利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條件。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我們黨必須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服務群眾。我們黨是領導人民事業的核心力量,在實際工作中如何才能把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和組織起來,從而實現黨的領導?1947年12月,毛澤東在講共產黨在革命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的實現條件時指出:“要給被領導者以物質福利和政治教育。”(《毛澤東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2頁。)也就是說,我們黨必須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生活問題,給他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使他們得到真正的實惠,切身感受到黨是代表他們的利益的,進而接受黨的政治號召,積極投入到革命和建設事業中來;同時也須教育群眾,幫助群眾了解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同他們利益的關系,他們當前的現實的利益同長遠的根本利益的關系,自覺地在黨的領導下,為實現國家和自己的利益而奮斗。這些都有利于群眾信服我們黨,擁護黨的領導。“他們信服了,領導權就鞏固了,否則會失去領導權的。”(《毛澤東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頁。)
3、革命的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改善人民生活。在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曾多次指出:“最根本的問題是生產力向上發展的問題。我們搞了多少年政治和軍事就是為了這件事。”“政治、軍事的力量,是為著推翻妨礙生產力發展的力量;推翻妨礙生產力發展的力量,目的是為著解放生產力,發展經濟。”(《毛澤東文集》第3卷,第109頁。)建國后,在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頁。)他再三強調要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改善人民生活,指出:“發展生產和改善人民生活二者必須兼顧。”(《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第988頁。)“如果大家生活不提高,革命就沒有必要,因此生活福利都要逐步提高。”(《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0頁。)可見,在毛澤東看來,我們黨從事的一切事業,歸根結底,是為了國家富強、人民富裕。
三、共產黨人必須關注民生、關心群眾疾苦,堅決反對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
共產黨人必須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處處為群眾著想,時刻關心群眾生活,堅定地維護群眾權益。對群眾的安危冷暖,置若罔聞,麻木不仁,甚至直接做危害人民利益的事,必須堅決反對,嚴肅處理。對此,毛澤東也提出一些要求,主要是:
1、改善民生必須著力解決群眾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1934年1月,毛澤東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第271—272頁。)1942年12月,他在《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一文中提出:“我們應該不惜風霜勞苦,夜以繼日,勤勤懇懇,切切實實地去研究人民中間的生活問題,生產問題,耕牛、農具、種子、肥料、水利、牧草、農貸、移民、開荒、改良農作法、婦女勞動、二流子勞動、合作社、變工隊、運輸隊、紡織業、畜牧業、鹽業等等重要問題,并幫助人民具體地而不是講空話地去解決這些問題。”(《毛澤東文集》第2卷,第467頁。)1959年7月,他在《發展商業和副食品生產》一文中闡明,我們國家“一定可以做到有菜吃,有油吃,有豬吃,有魚吃,有菜牛吃,有羊吃,有雞鴨鵝兔吃,有蛋吃”,為了人民的利益,各級黨委要“精心籌劃,立即動手辦起來”。(《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第274頁。)這些就是要求我們滿腔熱情地關心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特別要重視從解決具體問題入手,辦實事,求實效。
2、改善民生必須減輕民負。毛澤東十分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增加人民收入。在抗日戰爭時期,他提出要從兩個方面減輕農民負擔:一是減輕農民對地主的負擔,即實行減租減息;二是減輕農民對政府的負擔,即實行精兵簡政與發展一部分公營經濟。他要求“縣區黨政工作人員在財政經濟問題上,應以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幫助農民增加生產,然后以百分之十的精力從農民取得稅收”(《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第678頁。)在這樣的思想指導及黨中央、毛澤東的親自倡導下,上世紀40年代初的陜甘寧邊區和各個解放區開展了大生產運動。建國初期,毛澤東重視解決農業稅使農民負擔過重的問題,要求必須減輕民負。1953年他發現全國約有10%的農戶遭春荒夏荒,提出對這些農戶要實行減稅免稅政策。對糧食實行統購統銷后一度發生的征購過頭糧的問題,毛澤東不止一次地作自我批評,并提出“抓緊檢查督促,務必達到藏糧于民的目的,絕對不可以購過頭糧”(《毛澤東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11頁。)
3、關注民生,特別要使貧困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毛澤東把改善貧困群眾的生活條件,作為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的一項基本要求。他對貧困群眾的救濟工作很重視,早在1933年就表揚過江西省長岡鄉蘇維埃的社會救濟工作,說他們“是在最具體最實際地解決群眾中的每一個困難問題”(《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第270—271頁。)建國初期,他提出“統籌兼顧、各得其所”的工作方針,對一切生活無著的人都要作適當安排。他認為這是一件大事,強調要救濟尚未就業的工人、知識分子和其他人員,救濟因負擔太重無以為生的農民,救濟災民和無人管的孤寡者等。
4、關注民生,必須堅決反對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嚴肅查處貪污腐敗行為。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指出:“不顧人民困難,只顧政府和軍隊的需要,竭澤而漁,誅求無已。這是國民黨的思想,我們決不能承襲。”(《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第677頁。)在大生產運動中,毛澤東提出:“軍隊、黨部、政府的經濟活動應與人民的經濟活動取得協調,一切損害人民利益引起人民不滿的事均不許作。”(《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694頁。)建國初期,毛澤東曾嚴厲批評在貴州參加生產建設的一個團侵占農民大量田地的行為。對糧食統購統銷中一度出現的高征購,他也稱之為是“竭澤而漁”。1956年11月毛澤東在一次講話中講到:河南一個地方修飛機場時強迫農民搬家,引起強烈反抗,后來向農民講清了道理,對他們作了妥善安排,他們搬了家,飛機場也修了。在舉了這個例子后,他說:現在,有這樣一些人,好像得了天下,就高枕無憂,可以橫行霸道了。這樣的人,群眾反對他,我看是應當,我最歡迎。針對1958年“大躍進”后刮起的“共產風”,毛澤東指出這“實際上造成了一部分無償占有別人勞動成果的情況”,“一定要認真退賠”。“因為我們剝奪了農民,這是馬列主義完全不許可的。”(《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第982、983、984頁。此外,毛澤東還指出:“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第2139頁。)
極少數干部以權謀私、貪污腐化的行為,敗壞了黨的聲譽,損害了黨群關系,必須依照黨紀國法嚴肅懲處。
毛澤東的上述思想,就是要求共產黨人始終做到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在搞好生產和建設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毛澤東的這些論述,對我們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以人為本、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
人民日報:美國想清楚“回來了”到底干什么 | |||||||||||||||||
|
|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資料圖)
從影響糧食價格的宏觀經濟因素來看,近年來貨幣超常規發行,為糧價上漲提供了必要條件。貨幣供給雖然不是糧價上漲的充分條件,但是,改革以來我國貨幣供給量增長和糧價波動關系的實證分析表明,在貨幣供給量急劇增長的極端情形下,往往會誘發滯后的糧價過快上漲。2009年,我國貨幣M1供給量較上年增長了32.4%,增速大約是上年的4倍,這無疑為2010年和2011年糧價過快上漲創造了宏觀條件。 此外,近些年來的流動性過剩,國家持續提高糧食托市價格,強化了糧食生產者、加工商和經營者對糧價上漲的預期。在糧價上漲預期影響下,一些糧食加工經營商增加儲備、待價而沽,甚至在部分地區部分品種出現減產時入市搶購,人為地渲染了糧食市場供求緊張關系,加劇了部分糧食品種過快上漲。 滿足居民對糧食需求的根本途徑是加快現代農業發展 記者:面對糧食增產與糧價上漲的現狀,有沒有解決辦法? 李國祥:從長期來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推進,居民收入會不斷提高,要消費更多的、質量更高的農產品,出現食品消費數量增加、食品消費結構升級、食品安全保證更高的要求。估計2020年我國糧食年總消費量將新增3000萬噸,達6.3億噸。城鎮化和工業化的推進、農業專業化水平的提高,還會進一步地增加商品糧的需求。“種糧的變成吃糧的,養豬的變成吃豬肉的”。滿足經濟發展后居民生活質量提高對農產品的新要求,是農業資源相對不足的經濟社會發展始終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 如果人為地短期壓抑糧價,惡化種糧比較效益,必然會挫傷農民種糧積極性,后果是出現嚴重的國內糧食產需缺口,造成糧價暴漲。因而,糧價適度上漲、保持合理水平,對于穩定糧食生產、保障有效供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也是宏觀調控政策的取向。 因此,未來完善我國糧食政策的選擇至少要考慮三個方面的效應:促進糧價合理上漲,讓消費者在收入提高的同時負擔一部分上升的成本;不斷增加糧農補貼,穩定改善糧農比較效益;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大幅度提高糧食生產效率。 我國糧食連年增產,并沒有有效地緩和糧食價格上漲勢頭,根本原因在于農業生產率增長緩慢,未能及時地有效化解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上升成本。為了有效地發揮農業在改善人們生活方面的積極作用,迫切需要在加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同時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生產率,確保在不顯著地增加消費者負擔的前提下生產更多優質的農產品及食品,滿足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記者馮華)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