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經歷的“保釣”運動
林念生
上世紀50年代的臺灣,生活條件很差,白色恐怖氣氛壓抑整個社會。有些思想的年輕人都想往外跑,去美國當然是首選。我的兩個哥哥都到了美國。1971年,我也到了美國。同之前的中國留學生相比,那個年代從臺灣去的留學生較少救國救民的理想,也少有打算學成后返臺服務的。1970年代初,因反對越戰本來就不平靜的美國校園,發生了一件屬于中國人的家務事而造成許多海外中國留學生思想與態度轉變的社會事件:保衛釣魚島運動。
保釣運動的原由,是當時的日本竟宣稱釣魚島屬日本的領土。中國人當然不會接受這種說法,由此引發在美留學生和臺灣本地大學生的抗議與示威游行。公允地看,當時的國民黨當局在經濟、外交等各方面的處境尷尬,在日本、美國幾乎沒有話語權。對釣魚島主權問題的態度十分曖昧。可是當時的大陸政府卻能理直氣壯地要日本“不準動”。兩岸對釣魚島主權截然不同的態度和立場,促使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迅速分裂為兩派 ——一派是仍舊支持國民黨當局“革新保臺”的右派,另一派是轉向認同能夠真正代表中國的大陸政府的左派。
1970年代初尚未有公派留美的大陸學生。當時在美的華裔留學生以臺灣為主,香港次之,也有一些來自東南亞。由于生活背景不同,華僑和香港留學生多少都接觸過一些社會主義。而在那年代的臺灣,連“毛澤東”三個字都不讓說,更別提讀那些被視為禁忌的左派書籍刊物了。當時的臺灣己走上如李敖倡議的全盤西化的道路。它與國民黨的三民主義中的社會主義精神不符。我們變成只關心自己,不關心政治了。
分裂后的兩派留學生在美國校園內為爭奪中國同學會、為誰代表中國、為自己支持的政府和信仰斗得好不熱鬧。平心而論,支持國民黨的學生,理不直,氣不壯,拿不出令人信服的道理來。而這批因批評國民黨被劃為左派的中國留學生已不再受過去在臺灣年代承受的政治壓力,那股潛藏在內心深處對國民黨極度不滿的情緒此時完全傾瀉出來。一些本來不關心政治,被罵為“吃國民黨奶水長大”的左派臺灣留學生體內的政治細胞開始發酵,保釣運動首先轉化為對國民黨獨裁、家天下、白色恐怖的批判;演變成對國民黨當局的挑戰;然后更進一步轉化為臺灣中國留學生思想上尋求國家認同、中國統一與革新保臺的斗爭問題。
1971年美國華盛頓的保釣游行
左派留學生不僅在行動上同國民黨“革新保臺”派進行激烈的游行抗議斗爭——出版保釣刊物、舉辦座談會、演出話劇、組織抗日愛國歌曲合唱團,冒著大風雪到各校園放映大陸電影《甲午風云》、《林則徐》、《李時珍》,介紹社會主義祖國等。一些志同道合的華裔留學生還成立了“讀書會”。校與校間的“組織”彼此聲援、串聯。通過“讀書會”的形式提升對馬列毛哲學思想的認識與對社會主義祖國的認同感。有了共同信仰與理想,左派的方向就很明確。
保釣運動后期開始出現留學生回歸的現象,其中包括一批保釣運動時期“革新保臺”的大將。他們父輩與國民黨關系密切,也是現今在臺灣政治舞臺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如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國民黨的連戰、馬英九,新黨的郁慕明,以及后來退出政治江湖的趙少康等。再如學者沈君山。當然也有不少愛國學生,如王津平放棄學業返回臺灣,至今仍在為中國統一的理念而打拼。當年的老保釣林孝信也放棄博士學業,返臺后一直為臺灣社區大學的教育而努力。
還有一些來自臺灣的留學生回歸了大陸。有的進圖書館、學術界、環保機構工作,也有的到海洋研究所、數學所、物理所等科研單位。如1970年代后期的吳國楨、吳廷華、趙玉芬等人。
保釣運動的洗禮,不僅激發了華裔學生的愛國熱情,也促使許許多多海外中國人認識并認同社會主義祖國。不論稱他們是“海歸”或“歸國學人”,他們都在為中國的發展、中國的富強,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盡力。有不少留學生因種種原因無法返國定居,今天也經常返回祖國,通過講學、企業投資等多種方式報效祖國。保釣運動應該載入史冊,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中國近代學生運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0-01-06
(作者為臺灣學者,現任教于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