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毛澤東的探索與歷史性貢獻
張乾元
·
2011-10-08
·
來源:光明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毛澤東的探索與歷史性貢獻
張乾元
光明網 http://www.gmw.cn 2011-10-07 13:21:33
來源:中國改革論壇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5fe3e0102dve6.html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澤東針對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以蘇為鑒,倡導實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探索建設和發展中國社會主義的道路。在“第二次結合”的艱辛探索過程中,著眼于本國國情,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方針,逐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形成了對社會主義的一系列新認識,奠定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和思想基礎。
一、倡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開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思想解放之先河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依據馬克思主義社會改造理論,結合中國實際提出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理論和過渡時期總路線,使我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和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國總體上采納了蘇聯社會主義模式,“這在當時是完全必要的”。但具有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勇于和善于獨立思考歷史傳統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對于從蘇聯那里學習到的“缺乏創造性,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和經驗,“總覺得不滿意,心情不舒暢”,認為“不應當是長久之計”。蘇共二十大后,毛澤東進一步明確提出“獨立自主,調查研究,摸清本國國情,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我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制定我們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歷史性任務,指出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要“更加強調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強調開動腦筋,強調創造性,在結合上下功夫。”黨的八大期間,毛澤東多次重申馬克思列寧主義要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相結合,強調“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是我們黨的一貫的思想原則”。正是在“黨的一貫思想原則”的指導下,毛澤東先后發表了《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關于怎樣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的論著,提出了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思想,率領全黨又一次踏上了艱辛探索的歷程。
他提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道路”的思想,以及“必須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體實際,盡可能好一些地結合起來”的思想,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思想武器。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毛澤東倡導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是在當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迷信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條件下提出的,對社會主義各國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思想解放的重要意義。同樣地,它開啟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思想解放的先河。
二、提出中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原則,奠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
1956年初,毛澤東發表了“對當前和今后,都有很大的針對性和理論指導意義”的講話,即《論十大關系》,“開始提出我們自己的建設路線”,“開始找到自己的一條適合中國的路線”。《論十大關系》是建國初期建設和發展中國社會主義的理論綱領,是開始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標志。
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著眼于本國國情,在探索中國工業化道路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方針。中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方針,首先體現為發展工業和發展農業同時并舉。毛澤東指出,我國的經濟建設是以重工業為中心,但是同時必須充分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我國是一個大農業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同等并舉”。“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同等并舉”,正確處理好農、輕、重三者之間的關系,是毛澤東工業化道路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國工業化道路的主要任務。按照這一思路,毛澤東提出了國民經濟發展中的農、輕、重順序及“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總方針,這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初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居民消費水平較低的客觀現實。中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方針,還體現為獨立自主與“向外國學習”同時并舉。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主要取決于中國人民自己,同時也需要借鑒別國的經驗。毛澤東明確提出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強調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走中國自己的建設道路。在主要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同時,積極爭取外援,開展與外國的經濟交流,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設備和資金。他響亮地提出“向外國學習”,指出每個民族都有他們的長處,為了使我國變為工業國,必須向外國學習。毛澤東還強調要特別努力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強調要立足于中國的國情,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要“學那些和我國情況相適合的東西,即吸取對我們有益的經驗”,反對教條主義的機械搬運。最后,中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方針體現為社會革命與技術革命同時并舉。技術革命是實現中國工業化的必要條件。毛澤東密切關注當時世界科學技術革命的最新成果,提出向科學技術進軍,指出要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進工業化進程,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他提出要把黨的工作的著重點放到科學技術革命上去,把社會革命和技術革命結合在一起,“要在繼續完成政治戰線上和思想戰線上的社會主義革命的同時,把黨的工作的著重點放到技術革命上去。這個問題必須引起全黨的注意。”這些都體現了“社會革命與技術革命同時并舉”的鮮明特色。
毛澤東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領導全國人民經過艱苦奮斗,逐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奠定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國工業固定資產按原價計算增長了三倍,棉紗、原煤、發電量、鋼和機械設備等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都有很大增長,電子工業、石油化工、原子能、航天等一批新興工業逐步建設起來,初步改善了工業布局,形成有相當規模和一定技術水平的工業體系。鐵路、公路、水運、航空、郵電等事業都有較大發展。農業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大規模展開,并逐步收到成效。教育事業有很大發展,教育質量得到顯著提高。科學技術工作取得比較突出的成果,國防科學技術的進展最為顯著,導彈和人造衛星的研制取得突破性進展。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成功地爆炸,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這些成就奠定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物質基礎,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技術保證和社會穩定的基本保障。
三、闡明符合中國實際的新認識,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基礎
毛澤東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建設實際第二次結合的過程中,創造性地闡述了一系列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新認識,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基礎。突出表現在:
關于中國國情和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認識。毛澤東指出,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經濟落后,農業占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中國工業化的道路只能從大農業國這個基本國情出發,走自己的道路。對我國社會所處的階段,毛澤東多次講到真正建成社會主義要50到100年。1955年,毛澤東首次從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兩個方面區別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即“建成社會主義社會”和“建成強大的高度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國家”,指出要建成社會主義社會“可能經過三個五年計劃”,但要“建成為一個強大的高度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國家,就需要有幾十年的艱苦努力,比如說,要有五十年的時間,即本世紀的整個下半世紀。”在糾正“大躍進”的錯誤中,又提出我國正處在“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并說從“不發達”到“比較發達”是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至于最后“建成社會主義社會”,毛澤東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演進闡述了這一發展過程的長期性,他說:“將窮隊提高到富隊生產水平這樣一個過程”,“即是農業機械化電氣化、公社工業化、國家工業化、人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覺悟程度和道德品質提高、文化教育技術水平提高,當然這只是第一個階段,以后還有第二、第三個提高階段,才能完全建成社會主義”。毛澤東關于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認識,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任務和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1957年,毛澤東指出我們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系下面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問題的觀點,突破了傳統社會主義理論關于“社會主義消除商品經濟”的認識,認為中國需要一個商品生產的發展階段,特別強調農村應當在發展自給性生產的同時多搞商品生產,提出要利用價值規律。當然,毛澤東沒有也不可能突破計劃經濟體制的樊籬,他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達到了當時歷史條件允許的思想高度。這些突破性的見解,推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一扇門縫,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改革開放的認識。毛澤東提出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損害國家主權的條件下,學習外國一切有益的東西,吸收外國資金和科學技術,借鑒外國的先進管理經驗。建國前后,他雖然主張政治上“一邊倒”,在經濟上卻反對關起門來搞建設,主張與西方國家進行貿易交往,即使是對美國,也表示愿及早與之建立正常的政治經濟交往關系,經濟上發展貿易往來。20世紀60年代國民經濟全面調整時期,毛澤東提出對經濟體制進行改革,主張加強中央的集中統一,搞好綜合平衡,運用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克服無計劃狀態和分散主義;改變農村的管理體制和管理制度,改革工業企業管理體制,適當擴大企業和地方的管理權限;制定各種管理條例,加強經濟監督,加強財政、銀行監督與檢查;試辦托拉斯,用經濟組織管理經濟等。中國改革開放的政策無疑是鄧小平提出并制定的,但毛澤東的探索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關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的認識。毛澤東提出要在國家制度上做些改革,擴大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并吸收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某些形式和方法。在企業民主管理制度建設方面,毛澤東同志總結的“兩參一改三結合”(即改革企業中不合理的規章制度;企業領導干部、技術人員、工人相結合)管理制度,有效地解決了企業職工參與國家管理的實現方式問題。文化建設方面,毛澤東反對利用行政力量推崇一種學派壓制另一種學派,甚至以蘇聯的學術成果或思想觀念作為評判是非標準等做法,主張藝術上不同風格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自由爭論,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根本方針。
此外,毛澤東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對執政黨建設進行全面的思考,提出一系列黨的建設的戰略思想,如牢記“兩個務必”,加強作風建設,防止執政黨腐化變質和脫離群眾的思想;依靠黨的領導和人民群眾,教育、懲治和監督并重的反腐倡廉思想;“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干部隊伍建設思想,等等。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創的、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承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是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以及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毛澤東領導人民探索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和實踐,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責任編輯:劉冰雅 ]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