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就看過網友摘錄的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劉美珣主編)一書中《1978年農村居民的現金收入》的一個數據:“這一年的農村,有一億一千二百萬人每天掙一角一分錢,有一億九千一百萬人每天掙一角三分七,有二億七千一百六十萬人每天掙一角六分四……另外還有大約二億人屬于農村中的高收入階層,但實際的現金也不會超過每天二角。”最近又看到有人把這樣的數據翻出來證明當年的人民公社是多么糟糕。
但是,這樣的數據與大于接觸的農村情況差距很大。按中國三農信息網統計的“新中國歷年的糧食產量和人均糧食的數據和圖表”數據,1978年全國人均糧食已經達到316.6公斤,如果真正是上面說的幾億農民每天一角多錢的情況,那他們生產出來的糧食的價值又到哪里去體現呢?著名歷史學家嚴耕望先生說過:“某方面人士利用史學作為政治的工具,為政治服務,他們主要的方法就是抽樣作證。”現在有些所謂的專家學者為了服務自己的目的是抽樣都不去抽,或者人云亦云,或者信口開河,把未過百年的歷史都弄得面目全非,人民公社就是這樣被一些人歪曲的。
要認識公社,最好的方法是通過原始資料來研究。下面這個資料,是在一個叫“太陽風”的博客中看到的。從內容看,作者對公社是有看法的,但他無意間記下的這個生產隊的年終分配帳對我們認識公社是一份可信的資料。對這份資料的看法肯定也不會相同。比如他認為“現在看來,那時一個學大寨的先進單位的分配尚且如此,其他落后、貧困地區就更不知怎樣了?!辈贿^不管怎樣看,都看不到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劉美珣主編)一書所希望的數據。
最后還提醒一下,這個生產隊在安徽肥西,這一年是大旱年。
附: 三十五年前一個學大寨先進生產隊的年終分配帳
我于1971年4月13日從長豐徐廟公社廟舟大隊后鄧郢(小五隊)轉移到了肥西燎原公社紅山大隊唐下灣生產隊。當時的唐下灣生產隊是名震江淮的學大寨先進單位。71年春節大年初一,時任安徽省委副書記的李任之就曾率人前往該生產隊拜年。那時安徽學大寨的典型淮北有郭莊大隊(后來出了個郭宏杰曾任中組部副部長,就是郭莊大隊支部書記),淮河以南就要把唐下灣作為典型樹起來。據說,這是李德生在邀請該隊隊長唐照穩出席1970年8月北方農業會議時提出的。就我親眼所見,該生產隊的社員,一年365天只要不下雨雪總是在做各種農活。雙搶時早上五點下地,晚上十點收工更是常事。
我無心中在日記里抄錄了該生產隊1971年的分配帳,當年肥西遭遇旱災,但唐下灣生產隊通過“學大寨”修干渠引水澆地,“天大旱,人大干”,仍獲得豐收。現在看來,那時一個學大寨的先進單位的分配尚且如此,其他落后、貧困地區就更不知怎樣了。
唐下灣生產隊1971年分配情況:
1、全隊35戶(三戶知青)138人,1971年生產糧食250021斤,人均1812斤;上繳公糧8226斤;賣余糧97258斤,人均705斤;其余144537斤進入分配,人均分配1047斤。
2、全隊全年現金收入42206.99元。其中留公積金200元,公益金50元,集體儲備金1105.39元。支出除交大隊提成200元外,全年生產成本等開支計23890.88元。
3、 全隊可供社員參與年底分紅的16820.3元。全隊年累計工分為207433分,社員正常出勤一天為10分,日工分值0.81元。
4、 每千斤糧食折款價值102.21元
5 各戶具體分配情況(仍按當年抄錄時的順序)。表中社員分紅是在扣除各戶自報的全家口糧(該隊當時對社員的口糧象該隊的工分一樣,采取“自報公議”,的辦法,即各戶根據需要報一個要求分配的口糧數量,經生產隊公開評議確定后進行結算)和平時各戶在生產隊菜地里取用的蔬菜折款及生產隊分配的柴薪折款。(當時該隊沒有社員自留地,但有集體菜地,專人管理,社員可以自己去菜地里選取要吃的蔬菜,經管理菜地的稱重,記錄品種、數量、時價,年底結算。)
姓名 工分數 分紅金額(元) 姓名 工分數 分紅金額(元)
王章書 4546.9 103 唐光有 —— 38.84
孫應才 9404 320.72 鄭永蕘 —— 101.94
孫明洋 9765 305.77 張國芳 —— 192.45
王永海 4338 70.14 唐照林 —— 304.19
倪應法 6477 132.93 鄭永儉 —— 299.64
唐照才 5801 187.58 談新華 3052 135.19
唐照壽 6581 181.88 唐光霞 7692 149.48
陶智有 11054 447.62 余道中 10655 398.43
張治山 3889 127.49 余明聰 5212 193.89
唐永付 —— 308.43 余明有 5770 174.25
唐照穩 5475 36.83 唐遠海 —— 120.14
黃厚倉 10685 280.95 唐光元 —— 27.45
唐光宣 —— 11.06 謝從揚 9130 374.38
唐遠艾 —— 透支47.3 汪國英 —— 透支61.43
黃厚有 —— 48.38 江寶珍 —— 透支24.49
樊宗朗 —— 透支36.81 唐遠聲 —— 透支57.36
唐光成 —— 57.36 陶邦金 —— 126.12
唐照瑞 —— 114.86
附: 唐下灣生產隊1971年口糧、工分自報公議學習班記錄摘抄(部分)
時間:1971年8月25日(全天)
主持人:唐照穩(生產隊長)
今天學習班解決兩個問題:1、懷著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做到豐收不忘毛主席,翻身不忘共產黨。今年大旱,但仍取得豐收。豐收了就應對國家做更大貢獻。作計劃,辦事情應從六億人口出發,為三十億人著想。本著節約的原則,各家的口糧實行自報公議的辦法。各家根據自己一年的情況,報一個數,大家評議。2、工分問題,只要不是躲懶,有病誤工不可降低工分等級。但是在大忙季節怕累,想休息,這是思想跟不上。
發言:
張治山:民國二十年也是旱災,比今年還小,那年還能種點旱糧玉米什么,象今年的旱情,在當時就會一點收成也沒有。今年我們大旱了還豐收,這是毛主席帶來的,是修水利,修大寨干渠帶來的。以前,民國二十年時旱災,雖然種了點玉米,但仍有很多人外出討飯。我那年就出去討飯的。如不是毛主席、共產黨,現在我連討飯也找不到門。現在我們豐收了,但我們要想到還有其他地區、有因水災、旱災減產的,我們的部隊還要保衛祖國,工人要生產,都要糧食。我們豐收了一定要節約,不忘國家,不忘黨。我本人只要吃標準糧(生產隊定的標準糧是一個人口一年800斤稻子)。
陶有鳳:今天的年青人吃好、穿好,你們可知道以前是什么樣子?我那時結婚只有一小團絮!現在結婚又是燈芯絨,又是這、又是那。我家解放前祖輩幾代也沒有什么蘿紗帳子,現在家里搞得好好的,不是我的本事,是托毛主席的福。大旱還豐收,是毛主席、共產黨領導的結果,是大興水利的結果。我是童養媳,童養媳的苦說不盡?。‖F在豐收一定不忘過去,不忘毛主席,不忘祖國、工人解放軍,不忘支援兄弟社隊、兄弟縣。我家的口糧,一定要節約,不然對不起毛主席。
吳成英:(時任肥西縣委委員、大隊婦女主任)第一要有政治,如沒有政治就搞不好,。以前劉少奇時只抓生產,不抓政治,生產上不去,現在執行毛主席路線促了生產。所以評工第一要看政治思想怎樣。第二看干得結果,是不是盡力而為了。第三看是不是缺勤,看什么時候缺勤,是大忙時還是一般時,是有病還是其他原因。我今年少五六十天沒干活,如都象我,我們生產隊的田早荒蕪了。把我家評在三——五等,我也決不亂講,在哪講就在哪學習。
孫應才:過去遇到象今年這樣的大旱,不但沒糧吃,恐怕連水也沒有喝了。今年大旱還豐收,真是毛主席、共產黨領導的結果。這次評工干部要掌握全面,社員也要參加。評工要評思想,有了毛澤東思想干活時干勁不由得就來了,就有膽量。如沒有無產階級感情,沒有對資產階級的仇恨就不行。我自己有許多缺點,但往往不知道,希望大家能給我指出來,幫助我和大家一起走社會主義?!稗r業學大寨”運動中我們有許多 帶頭人做好事,一定不要讓他們吃虧,要考慮。我家這次評工保證服從大家意見。不管怎樣,我今天不知比過去好了多少。在以前遇到這樣的大旱我家連野菜也沒有吃。現在真是想到哪做到哪。我們紅山改田、修大寨干渠引山水,沒有黨的領導,沒有兄弟單位的支援、幫助,我們能有今天的豐收嗎?評工相信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不會有多少差別。但水雖平還有波呢,我們一家保證沒意見。
……..
以下是幾戶社員自報的口糧標準:
唐永付:850斤; 唐光樹:900斤; 唐光珍:4200斤;
灣爺:750斤; 朱良珍:850斤; 陶奴有:3200斤。
實際上,生產隊最后評定的各戶口糧標準都比各戶自報的標準要高。當然,也有不少戶堅持自報的標準。很久以后我才知道這個自報公議的分配辦法是從大寨搬來的。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