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專打敵人命門
○姚有志 齊德學
1928年1月中旬,正值井岡山根據地剛剛創建之際,江西國民革命軍發動第一次“進剿”。“進剿”軍人數不多。贛軍第二十七師以第八十一團和第七十九團的一個營,由吉安進至泰和,準備進攻萬安,接著,又以一個營進占寧岡縣城新城,企圖以此為據點,“進剿”井岡山。
新城是井岡山的北部門戶,新城被占,不但井岡山根據地無從發展,連存在都成問題。無論如何,工農革命軍都要拔除這個楔入根據地腹心的釘子。
工農革命軍雖有兩個團,但人員不整,沒有任何攻城火器,國民黨軍有三百多人,加上靖衛團一百多人,裝備遠遠強于工農革命軍。因此,工農革命軍攻占新城,只能智取,不能強攻。
根據新城的地形和凌晨有霧的特點,毛澤東決定采取圍三闕一的戰法,殲敵與運動之中。圍三闕一,即三面圍攻,網開一面,虛留生路,工農革命軍主力埋伏在這里,待敵向這里突圍,將其殲滅。
2月18日凌晨,工農革命軍在晨霧掩護下,突然出擊,殲敵一個排,然后由東、北、南三面猛力攻城。國民黨軍不明對手虛實,倉皇出城撤退,結果落入伏擊圈,全部被殲。
新城之戰,是毛澤東指揮人民軍隊打的第一個勝仗,不僅對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意義重大,而且讓那些懷疑毛澤東軍事指揮能力的人啞口無言。毛澤東使用圍三闕一的戰法,成了紅軍初期攻擊城鎮時,經常采用的戰法。
還有一種戰法,毛澤東經常使用,就是先圍城,誘敵出城反擊,然后在運動中殲滅之,并乘勝攻城。進攻守敵弱小、相對孤立,或者已成驚弓之鳥的中小城市或城鎮,紅軍在有把握、有準備的情況下,能夠速戰速決。對于國民黨軍重兵防御的大中乘勝,毛澤東從來不主張進攻,理由很簡單,紅軍不具備進行這種城市攻堅戰的能力。
這種見解,不但與當時中央的方針背道而馳,也難以得到紅軍干部的廣泛理解。一些人把毛澤東的戰術稱作“打拳戰術”,打過來打過去,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奪取大城市,要等到頭發白了,才能看到革命勝利。
1930年8月23日,紅一軍團與紅三軍團勝利會師,組建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總兵力達到三萬多人,成為全國紅軍中最強大的一支武裝力量,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委。
下一步的行動方向是什么?
中央命令一方面軍再去打長沙,毛澤東、朱德提出質疑,認為就紅軍的裝備條件看,長沙不易攻下。
上有中央命令,總前委內部又有不少委員主張打長沙,毛澤東、朱德尊重多數委員的意見,勉強同意進攻長沙。
長沙守軍有6個師又1個旅,共31個團,又有堅固的防御工事;紅一方面軍13個師,實際上相當于13個團,雙方強弱懸殊。
毛澤東決定采用“誘殲敵軍于其工事之外,然后乘勝攻入長沙”的作戰方法,但長沙守軍憑工事固守,不肯出擊。紅一方面軍抓不到殲敵的戰機,部隊內部要求攻城的呼聲甚高。
無奈之下,紅軍官兵只得強攻,前赴后繼,甚至采用“火牛陣”的方法,始終無法突破敵軍防線。
苦戰16天,在國民黨援軍逼近的情況下,紅軍遭受重大損失,被迫撤圍。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毛澤東對進攻中心城市一直是非常謹慎的。
1932年1月,蘇區中央局在瑞金召開會議,根據臨時中央的指示,討論攻打贛州的問題。
贛州是贛南的政治經濟中心,關聯粵贛兩省,是敵軍必守的堅城。它三面環水,城墻高筑,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素有“鐵贛州”之稱。
國民黨第十二師第三十四旅兩個團及一個獨立連和地主武裝17個大隊,共八千余人在此防守。贛州北面附近地區,駐有國民黨軍五個師,南面附近地區駐有國民黨軍十多個團,因為交通便利,能夠迅速馳援贛州。
由于敵我力量對比懸殊,毛澤東堅決反對進攻贛州,即使要打,也應該圍城打援。
中央局的多數人堅持要打贛州,連圍城打援的戰法都不接受。毛澤東只好離開部隊,到瑞金東華山的古廟中養病。
1932年2月,沒吃過攻城苦頭的中央蘇區領導人,率兵直奔贛州而去,有人還說:“等打完贛州,再和毛澤東算賬。”
紅軍對贛州發起進攻,歷時33天,雖殲敵一個多團,俘敵三百余人,但攻城未克,擔負主攻任務的紅三軍團,反遭重大傷亡。喪失了有力形式、擴大蘇區和紅軍的時機,可謂得不償失。
毛澤東鐘愛圍城打援的戰法,因為實用有效。圍三闕一和誘敵出城,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就是將敵引出城來,變靜止之敵為運動之敵。如果敵人很快摸清紅軍的底數,欺紅軍攻城裝備不強,因而老虎不出洞,那就難以消滅敵人。圍城打援則不同,敵人在總體力量上占有優勢,不肯輕易丟棄城市,因而一處被圍,他處肯定增援。這就使得紅軍能夠攻其必救,殲其必援。毛澤東的戰爭辯證法,雖然看似簡單,卻蘊藏無窮的智慧,可以說抓住了敵人的命門。
(王紅摘自《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江西人民出版社 圖/曹一)
思危網注:漫畫原名為毛澤東一招擒敵。文章選自2011年6月的《特別關注》上,思危網全網首發,轉載請注明來源。
http://www.youziwo.com/thread-5980-1-1.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