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反毛言論現形記》第六章 建國成就歸屬專題

江湖一漁翁 · 2011-01-19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下載鏈接

http://www.163disk.com/fileview_212517.html

第六章 建國成就歸屬專題 

 

反毛言論一:建國的工業基礎,是蘇聯施舍援助的,不是毛澤東的新中國的功勞: 

 

駁: 

(一)蘇聯的援助: 

1、優惠貸款: 

1950年中蘇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合政府關于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蘇聯以設備、機器和各種材料的商品形式向中共提供3億美元貸款,利息1%,中國以原料、茶、現金、美元等分十年付還貸款及利息。但是,作為貸款的附加條件,蘇聯要求“將中國不再使用的全部剩余的鎢、銻、鉛、錫提供給蘇聯政府”,期限為14年,前4年以易貨方式提供,從1955年開始作為償還貸款的供貨①。蘇聯提出的附加條件是中國力所不及的,據此,周恩來在談判中提出免除鉛、減少錫和銻的供貨,蘇方最后接受了中國的請求。 

另一筆重要貸款是1954年時貸款1.3億美元。 

兩筆貸款與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工業投資的250億元人民幣相比,按照官方匯率,貸款只占工業總投資的4%。 

當然,蘇聯貸款不止這兩筆,但其中大多數用于軍事用途②。 

2、援建重點項目: 

  建國初期,蘇聯援助中國“156項工程”。中國政府為償付以上設備和技術援助,將按質按量對蘇聯供給以下貨物:鎢精礦16萬噸、錫11萬噸、鉬精礦3.5萬噸、銻3萬噸、橡膠9萬噸以及羊毛、黃麻、大米、豬肉、茶葉等。 

  同樣,“156工程”大部分也是軍事工業③。赫魯曉夫只希望中國成為蘇聯的屏障,所以只支援軍事工業,而反對中國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 

3、雙邊貿易: 

   其中典型的是橡膠問題。關于在中國種植橡膠的技術合作協定規定,蘇聯向中國貸款7000萬盧布,在出產橡膠之前中國每年須從第三國為蘇聯盡可能購得1.5萬-2萬噸橡膠,不足部分以鎢、鉬、錫、鋁、銻等原料頂替;出產橡膠后,每年產量的70%提供給蘇聯,1963年以前按國際市場價格計算,以后則按低于國際市場 8%的價格售與蘇聯。 

  顯然,簽訂這個橡膠貸款協定使中國成為了蘇聯的橡膠生產基地, 這是中方所不情愿的,所以后來中國就提出終止這一協定。作為替代, 在1954年至1959年間中方向蘇方提供鎢砂16萬噸、銅11萬噸、銻3萬噸、橡膠9萬噸等戰略物資,作為對蘇聯援建項目補償的一部分。 

4、派遣援華專家: 

  派遣援華專家也非無償。根據協定,中國應向蘇聯專家支付相當于中國專家工資水平的工資,另外再支付出差補償費用,按每人每月1500-3000盧布計,但實際上中國支付蘇聯專家的工資是高于國內標準的。 

  另外,蘇方還要求把在華蘇聯軍士的工資提高到低級專家水平④。 

(二)中國對外援助: 

  我國對外援助始于1950年。改革開放前的28年(1950-1978年),我國對外援助的主要內容是向受援國提供貸款或無償援助。這一時期,我國所提供的貸款一般都是無息貸款;對外援助的方式一般為成套項目援助、技術援助、物資援助及現匯援助等⑤。 

(三)人民是建設的主體: 

在徒手起家的建設中,是建設的人群還是外來的機器設備、技術為主體力量呢?機器設備沒有,可以造;技術沒有,可以學;沒有的物質條件,可以創造:這一切均離不開人民的勞動!即使是很多人津津樂道的外來的機器設備、技術等,都是全部拿來就直接靠著它們搞建設嗎?在這一過程中,建設者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⑥。 

※蘇聯的援助并非無償,是用中國當時國民生產總值的25%換來的⑦。蘇聯援助確實有助于中國的工業建設,但那是輔助作用,建設的主體始終是勞動人民。夸大蘇聯援助的作用,什么全靠蘇聯援助才有中國的工業體系的建成之類的觀點,是不妥的;因為蘇聯的援助而否定勞動人民在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更是錯誤的。 

 

-------------------------------------------------- 

①鎢第一個兩年每年8000噸,第二個兩年每年9000噸,最后10年每年10000噸;銻第一個兩年每年6000噸,第二個兩年每年7000噸,最后10年每年8000噸;錫第一個兩年每年7000噸,第二個兩年每年8000噸,最后10年每年10000噸;鉛第一個兩年每年5000噸,第二個兩年每年6000噸,最后10年每年8000噸。 

②1960年7月14--16日在北戴河召開的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周總理在共產國際與中共關系的長篇報告中,講到朝鮮戰爭及后來蘇聯給中國的貸款數額,總計為56.67億盧布(其中軍事貸款43億盧布)(指舊盧布--編者注)。 

② 156項里軍工直接占了43項,兵器部16項。洛陽拖拉機廠在戰爭時期就是坦克廠,三個化肥廠全部生產硝酸銨,也就是炸藥廠,長春第一汽車廠年產解放牌汽車3萬輛也是戰爭必須的。其他鋼鐵、煤炭、發電、有色金屬都是為這些工業提供原材料、燃料、動力的。156項里包括汽車和拖拉機總共只有24個機械廠,構不成體系,不能自己生產成套設備。 

④即每月應為他們支付1500盧布的補償費用。甚至對于普通士兵,中方在提供實際生活費以外,也應支付補償金。王稼祥指出,在蘇聯顧問中,軍士占相當大的部分,而他們在蘇聯每月收入只有500-600盧布。后來蘇方堅持己見,中方便不再爭執。 

⑤“從1950年起至1960年6月底,我國同某些兄弟國家和亞非民族主義國家達成協議由我國提供無償援助和貸款總額為40.28億元人民幣,其中援助兄弟國家35.39億元(無償援助25.79億元,貸款9.60億元),援助民族主義國家4.89億元(無償援助2.38億元,貸款2.51億元)。在援助總額中,用于提供成套設備的為9.86億元,其中對兄弟國家9.62億元;對民族主義國家2470萬元。”  

  這是1960年7月1日,時任外貿部副部長的李強向全國外事會議報告的統計數據。他的發言稿題為“幾年來的對外經濟技術援助工作”,上面標有“絕密材料會后收回”8個字。46年后,這個發言稿加上了印有檔號的封面,向公眾亮相。在當時我國的經濟總量中,40.28億元的外援總額占有多大比重?根據《中國統計年鑒》,這個數字接近1953年到1957年“一五”計劃期間國家基建投資計劃427.4億元的1/10。 

⑥“一般來說加工大工件就必須有大機床,沒有大機床就沒法加工大工件。而大機床正是大工件裝配起來的。面對著大工件,許多工程技術人員就不知道怎么辦了。但工人們發明了‘螞蟻啃骨頭'......又如大工件加工一般需要大吊車,我國根本沒有大吊車,這也是許多工程技術人員束手無策的。工人們發明了‘螞蟻頂泰山'、‘銀絲轉昆侖'用土辦法解決了。其他如大型鑄造、大型鍛造都離不開工人們的創造。大型鍛造就是萬噸水壓機,當時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就說:‘想造萬噸水壓機,必須有萬噸水壓機。'赫魯曉夫不肯賣給我們,南斯拉夫想賣給我們要我們自己想法運回來裝配,而按照常規,我們既不能拆、又不能運、也沒法安裝。工人出身的總工程師沈鴻說:‘只要能夠運回來,我就造得出來。'光水壓機的橫梁一般就得靠大型水壓機鍛壓,但我們是由電焊工人唐應斌用電渣焊把鋼板堆焊起來的。在《父親的回憶》里我說過,父親廠里的工人們從幾十個資本家小廠的一堆老爺機床出發,辦成了上海量具刃具廠,生產有一定精密度的游標卡尺......這堆老爺機床到了貴族老爺式的知識分子手里,不但絕對不會做出任何成就,肯定早就扔進廢鐵堆了,還要罵一通自己國家落后。......那時上海有一個工廠,也是靠一些老爺機床,工人們生產出了精密軸承,按說生產精密軸承的機床就需要精密軸承。有個冶金廠用普通的爐子煉出了國外只有特殊爐子才能煉的極純的鋅,搪瓷廠的工人造出了外國對我們封鎖的氧氣瓶。一個弄堂小廠的工人生產出了無縫鋼管,后來成了異型鋼管廠......”(引自曹為平《反共右派是如何捏造風調雨順的三年的》) 

⑦1964年2月29日,中共中央在答復蘇聯共產黨1963年11月29日的信件中講到:“蘇聯對中國的援助,不是單方的,更不是無償的,并且主要是通過貿易的形式進行的。對于蘇聯向我們提供的所有成套設備和物資,包括通過貸款形式提供的設備和物資,連同利息在內,我們都是用物資、黃金和國際貨幣償付的。還應當提到,我們從蘇聯進口的東西,比國際市場上的價格貴得多。  

......到1962年底為止,我們向蘇聯供應的糧油和其他食品價值21億新盧布(1個新盧布折合4.45個舊盧布--編者注)......。在同時期內,我們向蘇聯供應的礦產品和五金產品價值14億新盧布......。這些礦產品中,有許多都是發展尖端科學、制造火箭和核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 

 

反毛言論二:舊社會不是一窮二白,已有第一臺重型柴油機,第一架飛機,第一家車床制造廠,第一艘萬噸輪......等等,所以新中國的什么第一的成就算不得什么: 

 

駁: 

(一)舊社會的諸多“第一”的問題: 

  有些人說舊中國工業有很多“第一”,諸如第一臺重型柴油機,第一架飛機,第一艘萬噸輪等。看看他們列出的一系列“第一”①: 1929年沈陽迫擊炮廠生產的第一輛汽車,是張學良主政東北時在他主張、支持下用進口零部件組裝而成,"九·一八"事變后初創的東北汽車工業就廢止了;再看1920年下水的萬噸輪,從設計、鋼材、技術......沒有一樣是自己的,都是組裝而不是制造。 

  很多“第一”,技術、原材料、核心部件、重要零部件等都不是中國自己的,處處受制于人,這樣的“第一”能拿得出手嗎?并且,即使有了這樣的“第一”,卻未形成大量生產能力,常常在生產出來后就悄無聲息,無法對舊中國工業產生什么影響。再看這些“第一”產生的時間,均是在滿清政府洋務運動與北洋軍閥時期,到民國有幸留存下來的工廠也默默無作為,經過長年的戰爭,皆是非死即(重)傷。 

(二)舊中國工業情況: 

1、帝國主義資本: 

  1936年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工業資本已占在中國的整個工業資本的71.6%。他們壟斷和控制了中國的生鐵產量的96.8%,煤產量的65.7%,發電量的77.1%,棉布產量的64%,卷煙產量的58%(1935),在航運事業中,帝國主義占關內外洋航運噸位的83.8%,占國內航運噸位63.1%。鐵路方面,中國鐵路里程的90.7%為其控制。七七事變前,關內29%的煤炭產量(英資為23%)、關內90%的鐵礦、95%的現代化煉鐵是在日本資本控制下的。中國對外貿易中出口額的80%為帝國主義所經營,進口業務幾乎全部為外商所把持②。  

2、民族工業與官僚資本: 

  民族工業在一開始有些發展,因為帝國主義互斗才得到機會,但隨后就在帝國主義與官僚資本的雙重壓迫中倒下。并且,在夾縫里生存的有些發展的民族工業,在當時的國民經濟里仍然不起主體作用,普通老百姓更是無法受益。 

  民族資本中有80%以上是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商業資本,主要是為地主經濟和外國資本服務。金融資本中也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而大部分用于公債、黃金、外匯、地產等投機交易和高利貸貸款。1936年,分散的、個體的農業和手工業約占國民經濟的90%,而近代工業只占10%左右。1938年失武漢之后,國統區鋼產量僅為戰前的3%,電力14%,水泥5%,化學1%,棉紗1%,面粉2%。 

  抗戰后,民族資本大幅萎縮,而官僚資本則在工業中占主體地位。官僚資本的擴張,使社會經濟混亂不堪,百姓生活艱難。國民政府的財政收入連年入不抵出,出現巨額赤字,1947年度約為27萬億元,1948年達900萬億元。南京政府負債累累,僅1948年即負內債1.75億多美元,外債8.66億多美元。 

   

(三)建國前社會情況: 

  反毛者故意曲解“一窮二白”的本意,說是指舊中國什么也沒有。那么“一窮二白”究竟源于何處,是什么意思?“我曾經說過,我們一為‘窮'二為‘白'。‘窮'就是沒有多少工業,農業也不發達。‘白',就是一張白紙,文化水平、科學水平都不高。”(毛澤東《論十大關系》) 

“白”是怎樣的?民國總人口中90%以上是文盲,至1949年,文盲占人口總數的80%以上,小學入學率僅有20%左右,初中入學率僅有6%。 

  “窮”呢?1949年同1936年相比,工農業生產大幅度倒退:工業下降50 %,工業生產水平還不如印度;農業生產下降20 %多;1937年6月至1949年5月,國統區紙幣發行量增加1400多億倍,物價上漲了8.5萬多億倍;財政赤字達財政總支出的46.4%③。 

另外,蔣介石敗逃臺灣卷走大量財富,金銀外匯儲備達2.75億美元(1977年也就是建國28年以后,我國才有將近十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黃金2775358兩(相當于建國來15年的黃金總產量),僅上海一地就運走1500多船機器設備,文物23萬多件被搶運到臺灣④。 

(四)新中國的“第一”: 

毛澤東時代的諸多“第一”,絕大部分皆是獨立自主產生的,不會受制于人,如高精度電應坐標鏜床、多用途直升機直-5、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1.2萬噸壓力的自由鍛造水壓機、原子彈、導彈核武器、氫彈、核潛艇等等⑤。工業產品在研制出來后能很快形成批量生產,造福于全社會,如1951年汽車試制成功后五年,即開始批量生產。而且,很多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核武器一類的自不必再說,其它如電子管廠、人工單性生殖技術、紅寶石激光器、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秈型雜交水稻等等。 

  新中國的諸多“第一”,是在毛主席為首的共產黨領導下,充分發揮人民聰明才智創造出來的,能造福于全社會,以致造福于后世百代,豈可與舊中國的“第一”同日而語? 

   

  

-------------------------------------------------- 

①中國第一輛汽車:1929年,65馬力,載重為1.8噸,沈陽迫擊炮廠。  

中國第一艘萬噸輪:1920年,排水量14,750噸,時速10.5浬,遠洋運輸輪,美國訂單,此后又生產了另外3艘。  

中國第一架飛機:1912年,廣州燕塘廣東飛行器公司(第一次升空后墜機,試飛未成功)。    

中國第一臺柴油機:1913年,燒球式40馬力柴油機,廣州協同和機器廠。    

中國第一家車床制造廠:1915年,上海榮昌泰機器廠。    

中國第一家飛機專業制造廠:1918年,馬尾船政局飛機工程處。    

中國第一臺為萬噸輪配套的蒸汽機:1918年,3430和3668馬力蒸汽機,江南制造局。    

中國第一臺軋花機:1887年,上海張萬祥福記鐵工廠。    

中國第一臺對開平板印刷機:1900年,上海曹興昌機器廠。    

中國第一臺繅絲機:1900年,上海永昌機器廠。    

中國第一條軋油聯合設備:1905年,漢陽周恒順機器廠。    

中國第一艘大型軍艦:1906年,寧紹號,排水量3074噸,3000馬力,福州船政局。  

中國第一臺抽水機:1907年,15馬力,漢陽周恒順機器廠。    

中國第一臺卷揚機:1907年,60馬力,漢陽周恒順機器廠。   

中國第一艘大馬力軍艦:1872年,海安號,排水量2800噸,1800馬力,江南制造局。   

中國第一艘輪船:1865年,黃鵠號,安慶軍械所。   

中國第一艘近代軍艦:1868年,恬吉號,排水量600噸,江南制造局。 

②表1-1在華貿易商的設立情況  

英國 美國 法國 德國 其他國家 合計 

1936年貿易商數 501 400 123 293 286 1603 

其中進口商數 262 193 56 108 152 771  

已查明設立年代的進口商 182 105 41 77 117 522  

其中建立在1900年以前 39 2 3 14 9 67  

1901-1910年 14 9 7 5 13 48  

1911-1920年 28 23 5 1 21 78  

1921-1930年 63 43 12 22 49 189  

1931-1936年 38 28 14 35 25 140  

  (貿易商數據日本東亞研究所:《列國對支投資概要》,1943年版,第113-115頁;進出口商及年代據該所《諸外國之對支投資》,1943年版,上卷,第二部之材料綜合。轉引自吳承明,《帝國主義在舊中國的資本擴張》,《帝國主義在舊中國的投資》第一章,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表1-2外國在華工業企業的設立情況  

英國 美國 法國 德國 其他國家 合計  

1936年工業企業數 142 67 18 29 39 295 

已查明設立年代的工業企業: 60 38 11 14 16 139 

其中設立在1895年以前 7 0 0 3 0 10 

1895-1910年 14 2 3 4 5 28 

1911-1920年 14 11 1 0 2 28 

1921-1930年 16 21 3 6 8 54 

1931-1936年 9 4 4 1 1 19 

  (數據來源同前表)  

   

表1-3帝國主義在舊中國的資本 

單位:百萬美元 

1902年二十世紀初期 1914年一戰前 1930年九一八事變前 1936年抗日戰爭前 

英國 344.1 1664.6 1047.0 1045.9 

美國 79.4 99.1 285.7 340.5 

法國 211.6 282.5 304.8 311.9 

德國 300.7 385.7 174.6 136.4 

日本 53.6 290.9 1411.6 2096.4 

帝俄 450.3 440.2 - - 

其他國家 69.6 92.7 263.9 354.3 

合計 1509.3 2255.7 3487.6 4285 

表1-4中國工礦業資本比重(1936年數據不含東北) 

1894 外國資本60.7 國家資本31.2 民族資本家資本8.1 

1913 外國資本80.3 國家資本9.7 民族資本家資本10 

1920 外國資本70.4 國家資本11.4 民族資本家資本18.2 

1936 外國資本78.4 國家資本5.4 民族資本家資本16.2 

③重工業下降70 % ,輕工業下降30 % 。如鋼產量由92萬噸減為15萬噸,原煤由6188萬噸減為3243萬噸,棉紗由245萬件減為180萬件。 

      表2-1 1949年中國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與美國、印度比較 

產品 單位 中國 美國 印度 

名稱 產量 % 產量 為中國倍數 產量 為中國倍數 

紗 萬噸 32.7 100 171 5.23 62 1.90 

布 億米 18.9 100 76.8 4.05 34.6 1.83 

火柴 萬件 672 100 -- -- -- -- 

原鹽 萬噸 299 100 1413 4.73 202 0.68 

糖 萬噸 20 100 199 9.95 118 5.9 

卷煙 萬箱 160 100 770 4.81 44 0.28 

原煤 億噸 0.32 100 4.36 13.63 0.32 1 

原油 萬噸 12 100 24892 2074.33 25 2.08 

發電量 億度 43 100 3451 80.26 49 1.14 

鋼 萬噸 15.8 100 7074 447.72 137 8.67 

生鐵 萬噸 25 100 4982 199.28 164 6.56 

水泥 萬噸 66 100 3594 54.45 214 3.24 

平板玻璃 萬標準箱 108 100 -- -- -- -- 

硫酸 萬噸 4.0 100 1037 259.25 10 2.5  

純堿 萬噸 8.8 100 355 40.34 1.8 0.20 

燒堿 萬噸 1.5 100 202 134.67 0.6 0.40 

金屬切削機床 萬臺 0.16 100 11.6 7.25 -- --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1983)》第279、242-248頁;《國外經濟統計資料(1949-1978)》,中國統計出版社1981年版,第81-145頁。 

 

  與印度相比,在所列14種產品中除4種產品外,都比中國產品產量高(一種相等),有的甚至比中國產品產量高7.67倍。這充分說明解放前舊中國工業生產水平之低下,它不僅大大低于美國,就是同印度相比也不如。 

   表2-2 

產品 單位 按人均產量 各國為我國倍數 

名稱 中國 原蘇聯 美國 英國 原蘇聯 美國 英國 

電力 度 7.9 219.5 1144.6 514.9 27 141 63 

原煤 公斤 83.0 761.0 3498.0 4938.0 9 41 58 

生鐵 公斤 1.7* 84.4 244.5 165.9 50 144 97.6 

鋼 公斤 0.9 95.3 376.3 255.2 106 418 281 

棉布 公斤 7.34* 20.28 61.42 70.38 2.8 8.4 9.6 

*包括個體手工業的產量; 

資料來源:《我國的國民經濟建設與人民生活》,第6頁。 

 

以上是與國際的比較,再回到國內,將1949年產量與解放前最高產量比較一下: 

表2-3 

產品 單位 解放前最高產量 1949年產量 

名稱 年份 產量 產量 為最高年產量的% 

紗 萬噸 1933 44.5 32.773  

布 億米 1936 27.9 18.9 67.7 

火柴 萬件 1937 860 672 78.1 

原鹽 萬噸 1943 392 299 76.3 

糖 萬噸 1936 41 20 48.8 

卷煙 萬箱 1947 236 160 67.8 

原煤 億噸 1942 0.62 0.32 51.6 

原油 萬噸 1943 32 12 37.5 

發電量 億度 1941 60 43 71.7 

鋼 萬噸 1943 92.3 15.8 17.1 

生鐵 萬噸 1943 180 25 13.9 

水泥 萬噸 1942 229 66 28.8 

平板玻璃 萬標準箱 1941 129 108 83.7 

硫酸 萬噸 1942 18.0 4.0 22.2 

純堿 萬噸 1940 10.3 8.8 85.4 

燒堿 萬噸 1941 1.2 1.5 125.0 

金屬切削機床 萬臺 1941 0.54 0.16 29.6、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83)》第279、242-248頁。 

 

表2-4 1949年主要農產品產量與解放前最高年產量比較 

產品 單位 解放前最高產量 1949年產量 

名稱 年份 產量 產量 為最高年產量的% 

糧食 萬噸 1936 15000 11318 75.5  

棉花 萬噸 1936 84.9 44.4 52.4 

花生 萬噸 1933 317.1 126.8 40.0 

油菜籽 萬噸 1934 190.7 73.4 38.5 

芝麻 萬噸 1933 99.1 32.6 32.9 

黃紅麻 萬噸 1945 10.9 3.7 33.9 

桑蠶繭 萬噸 1931 22.1 3.1 14.0 

茶葉 萬噸 1932 22.5 4.1 18.2 

甘蔗 萬噸 1940 565.2 264.2 46.7 

烤煙 萬噸 1948 17.9 4.3 24.0 

大牲畜年底頭數 萬頭 1935 7151 6002 83.9  

豬年底頭數 萬頭 1934 7853 5775 73.5 

水產品 萬噸 1936 150 45 30.0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1983)》,第185、158-164、177、178、181頁 

④據1949年3月25日聯合社報道,國民政府的金銀外匯儲備2.75億美元,在上海保管者不過1/3,約0.73億美元的儲備已運臺灣,余均存國外。上海解放前夕,蔣介石兩次下令用輪船從上海運走國庫黃金2775358兩、銀元1520萬枚、美元1537萬元、珠寶以及大量外匯,總價值約5億美元。(可以說,277萬兩的黃金數目確實是當時中國國庫的絕大部分儲備。據后來中國國家檔案館資料顯示,新中國成立時,在國庫中只接收了6000多兩的庫存黃金。)珍藏在南京故宮博物院的原北京故宮所藏歷代古玩字畫精品,包括銅器、瓷器、玉器、字畫等1424箱,圖片畫冊1334箱,歷史檔案204箱,合計文物23萬多件全部搶運到臺灣。 

表3-1《中國統計年鑒》歷年外匯儲備表: 

年份 外匯儲備(億美元) 

1950 1.570 

1951 0.450 

1952 1.080 

1953 0.900 

1954 0.880 

1955 1.800 

1956 1.170 

1957 1.230 

1958 0.700 

1959 1.050 

1960 0.460 

1961 0.890 

1962 0.810 

1963 1.190 

1964 1.660 

1965 1.050 

1966 2.110 

1968 2.460 

1969 4.830 

1970 0.880 

1971 0.370 

1972 2.360 

1973 -0.81 

1974 0.000 

1975 1.830 

1976 5.810 

1977 9.520 

 

到了1977年也就是建國28年以后,我國才有將近十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表3-2中國歷年黃金產量(單位:千克): 

年份 年產量 增減(%)累計產量 

1949 4,073 - 4 073 

1950 6,508 59.78 10,581 

1951 6,821 4.81 17,402 

1952 6,452 -5.41 23,854 

1953 5,440 -15.69 29,294 

1954 4,812 -11.54 34,106 

1955 4,721 -1.89 38,827 

1956 5,511 16.73 44,338 

1957 5,541 0.54 49,879 

1958 6,885 24.26 56,764 

1959 6,590 -4.28 63,354 

1960 6,498 -1.40 69,852 

1961 3,653 -43.78 73,505 

1962 3,653 0.00 77,158 

1963 5,024 37.53 82,182 

1964 5,868 16.80 88,050 

 

到這里既1964年,中國大陸才生產黃金88050千克合2817600兩,剛剛超過運到臺灣的黃金數量。換句話說就是國民黨拿走了中國大陸15年開采的黃金總量。這還是我國基本安定的15年,開發技術和能力較之以前大為提高,才能得到這個產量。由此可以看出蔣帶走的黃金2775358兩,是何等驚人的數字。 

(以上資料來源《中國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編(1919-1949)第五章國家壟斷資本第五節官僚資本的崩潰) 

⑤⑴1951年9月,汽車試制成功(天津吉普)。1956年7月15日我國汽車工業建立,長春一汽 “解放牌”汽車開始生產。( 汽車產量從1955年年產100輛發展到1976年的13.52萬輛。) 

⑵1956年,由北京電影制片廠推出了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影片改編自茅盾的同名小說,由白楊、魏鶴齡主演。影片獲得1957年卡洛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特別獎及1958年墨西哥國際電影節銀帽獎。 

⑶1956年下半年完成玉門油礦的總體設計,采用人工注水和加大油層壓力等先進技術,原油產量明顯提高。1957年10月8日,我國第一個天然石油基地建成。 

⑷1956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座現代化電子管廠正式開工生產,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為我國電子工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⑸1956年7月19日,新中國自己制造的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殲5飛機在沈陽飛機制造廠(現沈陽飛機制造公司)誕生,共生產767架。  

⑹1957年7月,昆明機床廠試制成功我國第一臺高精度電應坐標鏜床。(建國初金切機床只有進口沒有出口,到1957年出口金切機床169臺、創匯32萬美元;1961-1970年組織實施高精度精密機床戰役,到1965年完成高精度精密機床26種,年產量達500臺。1966-1976年組織全行業為"二汽"提供369種7664臺高精高效機床,國產機床按量計超過90%,按價值計達到80%。) 

⑺1957年10月,鞍鋼第二初軋廠試制成功我國第一臺1150毫米初軋機。  

⑻1958年6月,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試制成功中國第一輛國產高級轎車。 

⑼1955年開始投建到1958年武鋼建成投產。1958年9月13日的《人民日報》,頭條是《新中國第一個國家投資建設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投產》。 

⑽1958年,我國又自行設計制造“初教六”。 

⑾直-5是我國制造的第一種多用途直升機,也是新中國直升機科研應用的開端1958年12月14日首次試飛,1959年初由國家鑒定委員會正式驗收,投入批量生產。  

⑿1959年,我國超音速殲擊機試制成功,我國航空工業由修理至制造,由活塞式發動飛機到噴氣式機,只用了八年時間。 

⒀1959年10月15日,我國自制的第一種直升飛機"旋風25型"開始成批生產。這種飛機設有現代領航和駕駛設備,不需要機場,只要50米見方的比較平坦場地,可以垂直起飛降落,也可從空中懸停,它的時速、飛行高度和載重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⒁1958年初,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確定試制快速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1958年底即完成計算機的制造裝配工作。1959年4月即開始計算作業,每秒鐘運算1萬次。(1972年,上海試制成功我國第一臺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每秒鐘運算11萬次。1973年,我國又生產出第一臺每秒運算100萬次的的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從此我國逐步進入計算機時代。) 

⒂1960年中國第一艘自行設計建造的萬噸級貨輪“東風”號下水。(1974年開始我國船舶工業造船產量已連續數年位居世界第三位。) 

⒃1960年4月第一座大型水電站(新安江水電站)建成。 

⒄1960年9月10日中國第一枚近程地對地導彈研制發射成功。 

⒅1961年4月,上海江南造船廠制造成功中國第一臺萬噸水壓機。 

⒆1961年中科院在研究蛙科動物的人工單性生殖工作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在世界上首次證明了人工單性生殖的子裔是能夠傳種接代,走在了法、美、德、比、日等國的前面。 

⒇1961年9月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研究所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激光器,即紅寶石激光器。我國激光技術在當時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21)1962年6月,上海江南造船廠制成的我國第一臺1.2萬噸壓力的自由鍛造水壓機在上海重型機器廠試車,并正式投入生產,當時世界上只有美、英、德、捷克能制造這種機械。 

(22)1963年1月2日,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成功地施行了一次當時在世界上少見的斷手再植手術,把一個工人從腕部被完全軋斷的右手重新接了起來。 

(23)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24)1965年4月30日,我國自制第一座維尼綸廠建成投產。這是采用國際先進工藝自行設計,所需1300多臺設備是由北京、上海、沈陽、廣州等地90多家機械工業廠協力制造。這是我國紡織工業原料開源的一次大飛躍,為發展我國新興合成纖維工業開辟了新的道路。 

(25)1965年7月1日,第一條地鐵建成(北京地鐵)。 

(26)1965年研究開發成功第一塊單片集成電路,建立了幾個集成電路重點科研和生產基地。 

(27)1965年9月17日由我國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蛋白質(人工合成牛胰島素)成功。  

(28)1966年10月,中國首次發射導彈核武器實驗成功。 

(29)第一架轟-6原型機于1966年10月完成,用于靜力試驗。1969年批量投產。 

(30)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31)1968年1月8日,我國第一艘自行研究設計建造的萬噸級遠洋貨輪建成。該輪總長161.4米,排水量1.88萬噸,載貨量1.17萬余噸,航速每小時17海里。主機8820馬力,低速重型增壓,柴油機約400噸重,有5萬多個零件組成。船上也有電機設備300臺,這些設備材料來自全國18個省市300多個工廠。 

(32)1968年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南京長江大橋建成。 

(33)1969年9月23日成功一地進行了一次地下核試驗。 

(34)殲教-6由沈陽飛機廠研制,于1966年開始研制,1970年11月6日首飛。之后又研制殲-12輕型戰斗機,是我國第一種完全依靠本國技術力量進行設計和制造的噴氣戰斗機。它擺脫前蘇聯系列飛機的設計格局,為我國獨立自主研制戰斗機奠定了良好基礎。  

(35)運-5運輸機是我國七十年代第一種自行制造的運輸機,由南昌飛機制造公司負責。 

(36)1970年4月24日,我國進行了首次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地將第一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37)1971年8月,中國自己制造的第一艘核潛艇下水。 

(38)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稱育成秈型雜交水稻。 

(39) 1975年11月1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發射成功。 

(40) 花粉單倍育種世界上十幾個國家都進行研究,但沒有一個國家用于生產。1970年我國開始進行研究,1975年用這種方法育種成功。說明我國生物技術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 

 

 

反毛言論三:兩彈一星元勛錢三強、鄧稼先、王淦昌、錢驥、姚桐斌等等與老舍、冰心等等各類人才都是從舊中國走出來的,不能算是新中國的成就: 

 

駁: 

(一)有人用愛國來說明從國外回新中國的人才歸國并非是因為新中國的關系。那么,當時還有臺灣,那些人才為何不去?拿錢學森來說,在1947年初回國探親,其間國民政府通過胡適邀請他留下擔任北京大學或交通大學校長,但被早已看透國民黨政府反動本質的錢學森拒絕。錢學森說:“目前國內局勢戰亂不止,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不能回來為國民黨裝點門面。” 

  能招來和運用各種人才,特別是能用不是自己親自培養的人才,是一個政權的能力,實可驕傲。想想在戰國時代,秦國能用衛國的商鞅與魏國的張儀,當時衛國與魏國也只有暗自懊悔的份,如果他們非但不懊悔,還得意洋洋的對所有人說秦國用的是自己國家的人才,是自己國家的莫大榮譽,不知今人作何感想? 

   

(二)除了從舊中國走出來的人才,新中國也培養了大批頂尖人才,如現在最著名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1953年畢業于西南農學院(1985年更名為西南農業大學,2005年西南農業大學與西南師范大學合并組建為西南大學)。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制成功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更多的人才,如石明松、李貞生、楊振玉、李振聲、陳景潤、金怡濂、王選、王永民等①,無不是新中國培養起來的世界級人才。 

   

   

-------------------------------------------------  

①培育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的石明松,一個僅有中專學歷的農業技術員,從1971年起研究利用不育株來改良粳型稻種,通過艱苦努力,于1985年10月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鑒定獲得通過。 

  1967年,吉林省海龍縣(現在的梅河口市)河洼公社農民李貞生(朝鮮族),人工培育雜交水稻成功。1968年與海龍縣農科站、海龍縣五七中學一起培育雜交水稻種子,還培育出玉米稻、高粱稻、葵花稻等;當時被稱為“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偉大成果、三大革命的偉大實踐”。當時作為教學內容編入吉林省的中學教材,還拍了科教電影。 

  楊振玉,我國北方雜交粳稻的奠基者。1957年12月畢業于沈陽農業大學農學專業。70年代初,首創“秈粳架橋”制恢技術,育成C57、C418等高配合力的粳型恢復系,率先攻克國際上長期未能解決的粳稻雜種優勢難關,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先應用雜交粳稻的國家。 

  李振聲,著名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有“當代后稷”和“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之稱。。1951年畢業于山東農學院(現山東農業大學)農學系。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研究員。育成小偃麥8倍體、異附加系、異代換系和異位系等雜種新類型;將偃麥草的耐旱、耐干熱風、抗多種小麥病害的優良基因轉移到小麥中,育成了小偃麥新品種四、五、六號,小偃六號到1988年累計推廣面積5400萬畝,增產小麥32億斤;建立了小麥染色體工程育種新體系,利用偃麥草藍色胚乳基因作為遺傳標記性狀,首次創制藍粒單體小麥系統,解決了小麥利用過程中長期存在的“單價染色體漂移”和“染色體數目鑒定工作量過大”兩個難題;育成自花結實的缺體小麥,并利用其缺體小麥開創了快速選育小麥異代換系的新方法-缺體回交法,為小麥染色體工程育種奠定了基礎。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1953年 畢業于廈門大學數學系。1957年 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并在華羅庚教授指導下從事數論方面的研究。1965年稱自己已經證明(1+2),由師兄王元審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學通報上發表。 

金怡濂,高性能計算機領域的著名專家,是我國巨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1951年畢業于清華大學電機系;1956~1958年在蘇聯科學院精密機械與計算技術研究所進修電子計算機技術;50年代到60年代末,他作為技術骨干、運控部分技術負責人,相繼參加了我國第一臺大型電子計算機和多種通用機、專用機的研制。70年代后期,金怡濂與其他科學家一起,主持完成了多機并行計算機系統的研制,取得了我國計算機技術的突破。 

王選(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創始人。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計算數學專業學習。1958年畢業留校在無線電系任教,參與北大自行開發的中型計算機━━紅旗機的研制工作。1961年,他開始從事軟、硬件相結合的研究,探索軟件對未來計算機體系結構的影響。1964年承擔了國內較早的高級語言編譯系統━━DJS21機的ALGOL60編譯系統的研制。1975年投入到"漢字精密照排系統"項目的研究中。1981年,他主持研制成功中國第一臺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原理性樣機華光I型。 

王永民,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43年12月生于河南省南陽地區南召縣貧農家庭。1962年以南陽地區高考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國科技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學微波天線和激光技術。1978-1983年,以五年之功研究并發明被國內外專家評價為“其意義不亞于活字印刷術”的“五筆字型”(王碼),以多學科最新成果之運用、集成和創造,提出“形碼設計三原理”,首創“漢字字根周期表”,發明了25鍵4碼高效漢字輸入法和字詞兼容技術,在世界上首破漢字輸入電腦每分鐘100字大關并獲美、英、中三國專利。 

 

 

 

反毛言論四:毛派說1959年后是劉少奇負責,那么就不能把這一時期的成就記到毛澤東的頭上,如果說把這一時期的罪過都記到劉少奇頭上,則可反過來說功勞是劉少奇的而罪過是毛澤東的: 

 

駁: 

(一) 劉少奇理政時期治國最高理念仍是毛澤東思想; 

(二) 大躍進時期,劉鄧大刮“浮夸風”、“共產風”(見第八章第三節),而毛主席是制止“五風”的第一人; 

(三) 1959年劉少奇提出“三自一包,四大自由”:“自留地、自由市場、自負盈虧、包產到戶”,“自由租地、自由貸款、自由雇工、自由貿易”,完全是在搞資本主義,致使1961年至1962年農業生產陷入歷史低谷①,后來毛主席親自對“三自一包”展開反擊,才使農業狀況好轉。 

可見,凡是依照毛主席治國方針理政,則成就巨大;劉少奇則數次使國家建設陷入混亂。 

 

-------------------------------------------------- 

①1961年由于推行“三自一包”造成農村地主經濟復辟,水利破壞以及大批農民棄農經商,使得大批土地荒蕪或者種應付地,造成了1961年農業的失敗,我國的經濟形勢,包括糧食形勢確實到了極其危急的時候。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重工業基地遼寧等面臨了斷糧危機,輕重工業也因為各種原因受到農業的拖累。據國家計委《關于第二個五年計劃后兩年補充計劃的報告》:“一九六〇年和一九六一年上半年的農業生產,一九六一年以來的工業生產,下降的情況是相當嚴重的。根據各地的核實數字,一九六〇年全國糧食和大豆產量共為二千八百億斤,棉花產量為二千一百萬擔,都低于一九五二年的水平。今年夏收糧食作物的產量為四百六十億斤,比一九六〇年夏收還減少一百六十六億斤。”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shijian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4.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5.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6.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7. 華東某地方農村調研總結
  8. ?齡勞動者:延遲退休、社保困境與超齡壓?
  9. 美國又燒起來了!為什么一場山火難倒整個美國?
  10. “搞建設究竟要多少年才上軌道?應該縮短。”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8. 掩耳盜鈴及其他
  9.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0. 小崗村分田單干“合同書”之謎及其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