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馬來亞共產黨建黨初期的重要資料
來源:21老友網站 張泰永 輯
一、馬來亞共產黨的成立
前身:南洋共產黨。
成立日期:1930年4月30日。
成立地點:原定在森美蘭州的瓜拉比拉, 后因受“注意”而移至臨近的柔佛州某膠園工人宿舍。
國際代表:胡志明 (共產國際遠東局)。
來自外國代表:泰、緬、菲、印尼等。
書記:黎光遠;
宣傳部長:傅大慶;
組織部長:吳清(徐天炳)。
據李啟新報告:至1934年,各州除吉蘭丹外,馬共擁有組織和州機構黨員1千多,團員2千, 群眾2萬多。
馬共成立初期,書記是工人,知識和能力一般,另設立一文書,協助書記起草決議、宣言、巡視工作等,以傅大慶、李啟新較為人知。
馬共從成立時起,就明確提出驅逐英帝國主義、建立獨立的馬來亞,因此,遭到英殖民當局的殘酷鎮壓。
(主要資料引自《紀念合艾和平協議簽署20周年畫冊》頁77)
二、關于馬共成立的日期和地點
陳平總書記談馬共的創立
馬共是在1930年4月底,于森美蘭州瓜拉比拉的樹膠園內正式成立。出席創黨會議的核心人物是共產國際的代表阮愛國。他是越南人,就是后來越盟領導人胡志明。中國共產黨南洋臨時委員會的領導也出席會議。較早時,設在上海的共產國際遠東局決定成立馬來亞共產黨,因此才召開這次會議。
多年后,首次訪問河內時,我有機會與胡志明主席本人討論這件事。我們一起推算馬共成立的準確日期。胡志明記不起準確日期,不過他記得他走出會場時,見到街上掛著紅布條,迎風飄揚。這顯然是慶祝五一勞動節的布條。在那個時期,當局不準五一勞動節懸掛布條,視為非法活動。但是,工人不理禁令,還是在五一前夕,懸掛紅布條和紅旗。節日過后,就立即收起來。根據胡志明的記憶進行推斷,我們馬共便定1930年4月30日為創黨日期。
初期,黨自然地是以新加坡為活動中心,因為新加坡的工運發展遠遠超越馬來亞半島其他地區的工運。新加坡的海峽殖民地警察很快地對馬共的成立作出反應,他們的情報準確,在30年代上半期,經常突襲搜捕馬共人員,使馬共深受打擊。回應馬共的挑戰,警方也作了一些改組,調整各部門要對付的目標。政治部于1933年 成立,接管刑事犯罪情報部(Criminal Intelligence Department) 的職責。在1930年以至1935年之間,警方在突襲行動中逮捕了不少過六名馬共領導人。法庭宣判將其中五人驅逐出境,遣去中國。當時馬來亞共產黨的組織下有兩個市委會,一個在新加坡,另一個在檳城。在全馬各州,馬共的組織是以“地區委員會”為單位。面積大的州,如彭亨州和柔佛州內就設有兩個地委會。彭亨有東部和西部兩個地委會,柔佛州有北部和南部兩個地委會。
根據官方的統計,單單在新加坡,從1931年至1935年,警方總共向馬共展開432次突襲行動,逮捕了226名共黨嫌疑分子。過后,大部份被捕者被驅逐到中國。在這些鎮壓行動當中,以1934年新加坡市委會遭掃蕩,最具戲劇性和破壞力。
(取材自《陳平:我方的歷史》)
阿成(單汝洪)回憶:胡志明談馬共建黨日期
1959年4月下旬,馬共中央委員阿成從北京回返馬泰邊區途中,路過越南河內時,獲得胡志明主席接見。據阿成回憶,當時,他曾向胡主席請教一些問題,試摘引部分內容于下:
……………。
接著,我們把話題轉入20多年前那光輝而偉大的一日。
我問胡主席:“當年您代表東方局出席馬共第一次代表大會時,具體的時間和地點您能詳細跟我說說嗎?”
胡主席沉思了一下說:“我清楚的記得,那是1930年5月1日的前一天,會議地點定在森美蘭瓜拉比拉 (Kuala Pilah,推測或為瓜拉比拉的丹絨怡保一帶 - - 編者) 附近一個膠園的工人宿舍,后因上述地點被“可疑人”注意,又遷到柔佛某一膠園的工人宿舍,在那里我們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并宣告馬來亞共產黨正式成立。但選出的中央委員是哪些人,我都不記得了。”
胡主席停了停又說:“傅大慶 (傅大慶,曾出席馬共第一次代表大會的代表,被選為馬共中央委員。- - 編者)現在哪里?他懂英文。”
我說:“我是後輩,沒曾見過這位前輩。”
“1930年代,我在上海見過他一次,往後再也沒見過了。” 胡主席簡單地提了一下
(取材自阿海回憶錄之四《我肩負的使命》)
關于馬共成立的日期和地點
馬共成立于1930年4月30日是可以確定的。
胡志明當時是作為共產國際東方局 (遠東局) 的代表專程來參加馬來亞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根據胡志明于1959年與馬共中央一位負責人以及1961年同另一位馬共中央負責人兩次的談話也可以證實。
胡志明說:……到了新加坡由當地的人員帶上火車,坐到一個站下車后去到會議地點……開完成立大會后,還開一個遠東赤色職工會議。又到火車站,乘火車到新加坡……開完會就是五一勞動節了。
二戰后成立的“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的機關報《爭取持久和平,爭取人民民主!》曾以七月一日作為馬共的成立日。香港《亞洲周刊》1998年6月15日出版的12卷24期19頁一篇文章中將七月一日作為馬共成立日期,應為誤傳。
嚴格地說成立大會開始與結束都不是4月30日,是取其很接近的日期而作出決定的。
(取材自《馬來亞風云七十年》頁344所引述的阿海談話內容)
阿海(單汝洪)談馬共成立初期與森州情況
二十世紀20年代,馬、華、印人民在英帝國主義的統治下,遭受著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他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曾經進行過多次自發性的工人運動。當時,馬來亞三大民族的勞動群眾在受到來自印度尼西亞、印度和中國的工人運動的影響下均建立起工人運動的秘密組織,以指導工人群眾同外國壟斷資本的大膠園主和錫礦主展開為改善生活條件而進行的斗爭。
到了二十世紀中葉,馬來亞人民反對殖民主義者剝削壓迫的斗爭浪潮已不斷高漲。與此同時,森美蘭勞動人民同全馬人民一樣不斷奮起反抗英帝國主義壟斷資本的壓迫,自發性的工人運動此起彼伏。但由于這些運動缺乏政治覺悟的指引和組織性,一旦遭到英帝的鎮壓就大受挫折,甚至失敗,參加斗爭的工人便各散東西,像盤散沙!
為了將馬來亞工人運動推向一個新的紀元,1930年4月30日,馬來亞工人運動的代表先在瓜拉比拉 (Kuala Pilah) 某地 (似在丹戎怡保附近的一個膠園工人宿舍),后因會議地點被“人”注意,又遷到柔佛某一膠園工人宿舍,召開了第一次全馬代表大會,并宣告成立馬來亞共產黨。胡志明代表共產國際東方局出席了這次大會 (注:筆者根據1958年胡志明回憶的談話)。從此,森美蘭和其他州勞動群眾一起,走上了自覺的 (有政治覺悟和有組織紀律性的) 工人運動的道路。
建黨初期,森美蘭黨組織先后在州內許多地方建立了支部,但基礎都比較薄弱。例如在:芙蓉市區和郊區,日叻務(主要是知知港和葫蘆頂),瓜拉比拉和馬口,淡邊市區和郊區,波德申 (主要是Lukut - - 蘆骨和Tanah Merah Estate——新港) 及沿海別墅“洋工” (即替英國大資本家和華人大資本家當服務員的雇傭工人) 的聚集地。這五個縣的黨組織中,比較強的是日叻務縣的知知港 (當時森美蘭有黨員110人左右,日叻務縣的知知港區就約占百分之五十) 和葫蘆頂。
(取材自單汝洪著《森美蘭抗日游擊戰爭回憶錄》)
來源:取自馬來西亞21世紀出版社出版《馬共文集第一輯:戰前地下斗爭時期(一)——建黨初期階段》
三、李啟新的報告
編者按:1948年1月馬共中央通過決議,向黨內由中央直至州級各單位傳達“萊特大內奸”事件,該決議文件題為《 X事件傳達的決定》。決議文件最后一個部分名為“國際關系”,據證實,此部分為馬共成立初期的一名領導人李啟新所作的報告(文件稱“ X同志報告”)。報告中不僅涉及萊特(代號“岳”)事件,更提供了關于馬共黨史早期的第一手資料,特錄于下,謹供參考 --
國際關系:
(一)
這是根據暹一位曾在此負責工作的X同志(即李啟新同志 – 編者)報告。
戰前求中代寫一份黨史,中即叫他負責寫,負責搜集材料,找舊干部(最先來的)寫好后不懂是否交來這邊了(注1)。他在大革命后從國內來馬到34年才被驅逐。
1924年兩廣區委派一批干部來馬及南洋各地活動。當時是來在華僑中搞中國革命。初期只建立團,后來才建立黨組織,當時以馬為中心,工作也做得比較好。接著大概在大革命時期建立一個南洋臨時工作委員會,管理全南洋,不久由中央接管。在這過程,好些馬干部被驅逐,但多數走去菲、暹,一些到越、緬、荷屬,等等,加上原來派去的一些同志進行工作。1930年前后,遠東局決定把馬來亞僑黨接管,建立馬共,30年五或六月,在柔佛開一代(X參加),遠東局派阿宋(即阮愛國)參加,會講國語,少發表意見。會上產生中央,主要的同志是黎xx(樂會人,從中國來的工人,在馬參加黨,能力一般)書記;傅大慶宣傳(是中共送去莫斯科讀書,國際調來);吳菁組織(真名徐天炳,荷屬僑生,回國讀書參加中共,給國際調來)。一代對馬來亞問題有一本決議(記得要點是馬來亞是資本主義化農業社會,任務反帝反封)(注2),同年天炳被捕。31年國際派杜克羅斯來星,開一個洋行,當時是準備另建一個南洋局,他來后幾個月給中央發行部姓林的出賣(發行部實質是交通)被捕,接著黎xx、大慶也先后完。法國同志被捕時,當時星洲報及其他各報都大標題登載(注:我問越同志“堯” -- 曾去蘇留學 ―― 他說他懂此事,這個人的名叫Duerous,不是杜克羅斯,現在不懂其下落)。因這案牽連到上海遠東的牛蘭夫婦被捕。這法國人大概不久后是送回法國。這個破壞后,同年又建立一個新中央,由一位姓符的海南人負責書記。這個同志也是工人,能力較差(中國來的,這邊參加黨)。當時書記下面設一個文書,負責起草決議、宣言、巡視工作等,即由X同志負責。實際上是文書幾乎等於書記。32年即派X同志回上海找關系(國際和中央都斷了)。X同志還順便帶一個華僑同志蔡白云(華中學生,后來負責中央,抗戰前驅逐出去 ―― 自由出境,因他哥哥擔保,他哥哥是足球名將蔡文禮。后到過延安,寫了一本書,去年七八月在西貢肺病死)。一個印同志Amulu(后來脫離黨 ,對黨多意見,岳也懂此人,戰后曾在雪州搞一個印人公會,及參加國大)準備介紹給國際送去留學,因國際曾答應過這事。白云到港時脫節,后走回馬。Amulu 到上海后,因路線不通,又回馬。X同志到上海不久即找到遠東局(由阿里明來談)及中共,都給了書面指示,中共的比較具體切實,32年或33年回來。不久書記(或是因符的被捕)為姓林的福建人(星洲游藝場大股東的兒子,大學生)(林慶充?另有其人?待查 – 編者),后來他肺病死了。他死后,由另一位同志負責書記。直到34年大破壞。X同志在33年或34年又到上海,回來后不久,即34年又到上海,回來后不久,即34年8月左右被捕,同時和前后捕一批中同志(指當時的馬共中央——編者),中整個完了,后來如何就不懂。當時小明在星洲是印刷部門寫鋼版,阿硬在瓜拉比拉負責區委,還不是比較負責的干部,能力一般(小明是一個大學生,在海南島時曾是區蘇維埃主席,失敗后南來)。直到中國抗戰后,X在港才聽到馬黨有了岳后,阿明,阿硬出境到港時,X因本來認識,曾去找他們,很奇怪他們負責中央,又從他們口里聽了贊揚岳的話。
注1.:李啟新所編寫的《馬來亞共產黨史》,無從追尋 – 編者
注2.:馬共成立時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的決議(一本),無從追尋 – 編者
總括起來:
(1)馬共在一代前是中國領導的,30年交由遠東局領導,就和中共成了兄弟關系。遠東局雖領導這邊,但國際從未正式通過馬共是支部,看來是準備條件成熟才介紹為正式支部。但很快的32年國際關系和中共關系被打斷了(因而當32年X同志到上海找到關系時,阿里明有表示對馬共不很信任),接著又恢復。直到34年又打斷。直到抗戰后不久,岳回去找到八路軍辦事處時,才恢復和中共關系。
(2)岳較可能是在大破壞后才參加黨的,X同志在時根本沒有聽過有甚么越人參加黨。
附注:到34年時黨已相當發展,各州除吉靈丹外,除(擁)有組織和州機構黨員一千多,團員二千,群眾二萬多人,是馬共開始以來做得最好的時候。
吳菁,黎xx,傅大慶,驅逐引渡到廣州。吳、黎給老國槍斃,傅大慶直到抗戰爆發后才從牢里釋放出來,后到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工作,翻譯了《戰爭論》。現傳說在延安參謀部,但未證實。
(二)
除上述外,抗戰爆發后不久,廖承志從牢里釋放,派到港主持辦事處,大概是37或38年岳回去,在39年又似乎再回過一次。第二次戰爭爆發后回去一次,前后三次(他回去幾次,廖和他談時,另幾位同志也一齊參加,現有兩個在港,他們很肯定記得是第一和大戰后的一次)。大戰后的一次,中強烈批評這邊(由廖提出):(1)提出打倒帝國主義又建立共和國,不夠條件,過早提出,不正確。(2)斗爭主要在華僑資,而且斗得過火,他們記得似乎有批評反援英無原則,打擊新中國劇團也是不對的。以后就一直沒有關系,到投降后,即46年由海外支部找到岳,介紹他回去。
(三)
越,根據其中代表阮先生說:從戰前到戰時都沒有一點聯系,他們完全不懂馬情形,直到投降后,“堯”到暹時聽說一些這邊的情形,才過來找到關系。日寇時越黨很統一,無所謂分裂三派,也根本沒有“岳”去處理這件事。
(四)
暹,X同志戰前(“一二•八”前不久)被派到當地工作,即懂得和馬黨無關。日本時,泰南通過吉打及吡叻交換了一次文件,馬交通來過暹京二次(由吡派去的一次在投降前),在吉打共同建立根據地。阿岳曾寫過信由吡交通送去,他們完全不認識岳,也不是屬於馬。戰后即去年(46年),X同志來此才見到岳。
來源:取自馬來西亞21世紀出版社出版《馬共文集第一輯:戰前地下斗爭時期(一)——建黨初期階段》
四、建黨初期的主要領導干部
1930年主要領導干部列表
注1:Sp=新加坡;Pg =檳城;Mk=馬六甲;Pk = 吡叻。有?是根據日本學者原不二夫所推測的中文名字或年份。
注2:本表參考楊進發先生、日本學者原不二夫之研究成果。
*據《一路艱辛向前走》(馬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阿成回憶錄之五)頁325記載:1942年3月,中央委員朱老曾與阿成談起,本來“五擴”是選舉楊少明為中央書記,但楊少明覺得萊特的理論水平比他高,工作能力也比他強,就“讓位給了”萊特。所以實際上,“六擴”(1939)以前萊特就已竊取了中央書記的職位。
(由于技術原因,建黨出其領導人表2暫缺)
注a:1938年2月作為“南洋華僑戰地記者通信團”團長,在延安見毛澤東和周恩來。
* :馬·阿里,即蘇丹·哲乃因(Sutan Djenain),印尼共干部。1926反荷起義失敗后逃來馬來亞,并在森美蘭參加馬共活動,后成為馬共中委。1948年緊急狀態時被英殖民當局逮捕,隨后驅逐出境,返回印尼。馬共主席阿都拉·西·迪回憶錄(上),有多處談到他同蘇丹·哲乃因接觸,并受其教育和指導。
來源:取自馬來西亞21世紀出版社出版《馬共文集第一輯:戰前地下斗爭時期(一)——建黨初期階段》
五、馬共成立的見證人——
胡志明Ho Chi Minh(1890–1969)
胡志明,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1946 – 1969 )。越南勞動黨的創始人。
原名阮必成,曾改名阮愛國。生于越南義安省南壇縣金蓮村。
早年當過教師、海員和雜役。
1920年在法國加入共產黨。1924年參加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1925年在廣州組織“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1930年領導建立越南共產黨(后改名印度支那共產黨)。
1941年發起建立“越南獨立同盟”(簡稱“越盟”),當選為主席,領導越南人民反對法國殖民者和日本帝國主義。
1945年9月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任臨時政府主席。1946年3月,當選為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
1951年2月印度支那共產黨將越南的黨組織改為越南勞動黨,當選為黨的中央委員會主席(1951 – 1969 )。
1945 – 1954年領導越南人民進行9年抗法救國戰爭;1960年代又領導越南人民進行抗美救國戰爭。他是越南人民的領袖,是斗爭中的亞洲各國人民的親密戰友。
1969年9月2日,在河內病逝。
(資料來源:《辭海》1999年版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維基百科》,2009年10月15日更新。)
編者按:
1. 1930年,胡志明作為共產國際遠東局代表,出席了馬來亞共產黨成立大會。為了壯大革命隊伍,他要求馬共黨員廣泛聯系群眾特別是馬來族勞動群眾,努力學習馬來語。后來,馬共在論證黨的成立日子(1930年4月30日)時,也是根據他的回憶而作出確定的。
2. 在胡志明漫長的革命生涯中,他曾數次被捕,在十幾個地方的監獄中被監禁過。在獄中,胡志明用中文斷斷續續寫下了100多首詩,集中抄在日記本上,總共抄了 53頁,合訂成冊,封面題:《獄中日記》(1943年,見圖)。《獄中日記》表現了他堅強的革命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獄中日記》作為越南文學寶庫中的珍品和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教科書,一直在越南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中廣為流傳。
3. 1957年7月,胡志明結束訪問朝鮮、東歐回國途經北京時,圖為中國少先隊員請胡伯伯(小朋友們對胡志明的昵稱)帶信給越南小朋友。
另:1962年,胡志明送給中國同志的賀年卡(有胡之親筆簽名)。
來源:取自馬來西亞21世紀出版社出版《馬共文集第一輯:戰前地下斗爭時期(一)——建黨初期階段》
六、馬共早期宣傳部長——傅大慶簡歷
傅大慶,江西臨川人,1900年生,江西省立第七中學畢業,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1920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后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4年夏,回國任蘇聯代表團翻譯。1925年,兩次隨軍東征。
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南昌起義后,受黨組織派遣,回臨川與農民建國軍聯系,做宣傳教育工作。12月,參加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后,轉移香港。
1928年,派赴新加坡任中共南洋臨時委員會常委兼宣傳部部長。先后在泰國、印尼、緬甸、菲律賓等國建立地委或支部。
1930年5月,成立馬來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當選為常委兼宣傳部長。并主編出版《馬來亞工人》月刊,宣傳革命理論,同時負責建立共產國際東方局辦事處。
1931年6月,被英國殖民當局逮捕并引渡回國,關進上海、南京國民黨監獄。抗日戰爭爆發后,經宋慶齡營救出獄,先后在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和中共中央南方局軍事組工作。并將德國軍事家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譯成中文,受到朱德、葉劍英高度評價。
1941年6月,受中央派遣,去北平(北京)籌建秘密電臺,與第三國際聯系。
1944年7月23日,被日本憲兵逮捕。抗日戰爭勝利前夕被日本帝國主義殘酷殺害。
(引自《江西∙撫州一中校園網》 2008-02-08更新)
(2) 傅大慶年表
傅大慶(1900-1945),臨川縣上頓渡人,江西省立第七中學畢業生。
1921年(民國十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與劉少奇、肖勁光等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
1924年(民國十三年)回國,擔任孫中山高級顧問鮑羅廷、加倫將軍的翻譯。
1927年(民國十六年),隨周恩來參加南昌八一起義。同年12月,參加廣州暴動。此后轉移到香港、南洋一帶從事革命活動。
1930年(民國十九年)5月,在馬來亞當選為馬共中央常委,兼任宣傳部長,主編革命刊物《馬來亞工人》。
1931年(民國二十年)至新加坡組織東方局辦事處,因叛徒告密被捕,經宋慶齡營救獲釋。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在貴陽、桂林等地開展抗日救國宣傳。不久,奉命到重慶工作,翻譯了德國軍事家勞克塞維茨的《戰爭論》。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被捕,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壯烈犧牲。
傅老育有一女,名:戴晴。
(引自《百度百科∙傅大慶條》,2008-04-28更新)
來源:取自馬來西亞21世紀出版社出版《馬共文集第一輯:戰前地下斗爭時期(一)——建黨初期階段》
七、馬共早期新加坡領導人之一——李啟新簡歷
李啟新(1910年2月-2007年6月5日),曾用名文德才、老黑等,中國海南省萬寧人,新華社香港分社前副社長,泰國共產黨、馬來亞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
李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后被派往新加坡工作,擔任馬來亞共產黨新加坡區副書記。
1934年新加坡共產黨組織被英國占領當局破獲,李被遣送回中國后關押于海南。
1937年抗戰爆發后,李被釋放,在中共南方局中從事宣傳教育工作。
1942年,李被派往泰國,任泰共總書記,并負責出版《真話報》。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李擔任中共中央統戰部綜合研究組副組長,后調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處長、秘書長。
1978年出任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1984年離休。
2007年6月5日,李病逝于北京,享年97歲。
(引自《維基百科∙李啟新條》)
(2) 李啟新同志逝世
2007年06月18日 15:53:39
【新華網北京6月18日電】原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部長級待遇)李啟新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6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李啟新病重期間和逝世后,胡錦濤、溫家寶、曾慶紅、賀國強、王剛、唐家璇、廖暉、劉延東同志分別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
李啟新1910年2月出生于海南萬寧,192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至1929年任共青團海南萬寧縣委常委、中共萬寧縣縣委常委兼組織部部長。1930年至1934年在國外從事革命工作。1934年至1937年被國民黨政府監禁,“七•七”事變后獲釋,在華南地區從事黨的宣傳教育工作。1949年5月,任中央統戰部綜合研究組副組長。1951年4月起,歷任中央對外聯絡部處長、秘書長等職。1978年后擔任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1984年離開領導工作崗位。
(引自《新華網》2007年6月18日報道)
來源:取自馬來西亞21世紀出版社出版《馬共文集第一輯:戰前地下斗爭時期(一)——建黨初期階段》
八、一代英烈蔡白云
蔡白云,原名蔡文盛,又名蔡長青、蔡志義、蔡如松,原籍福建省金門島瓊林村。1913年7月9日出生于新加坡。16歲在新加坡中學畢業后,到上海讀大學,次年,因父親去世,綴學回家奔喪。
在新加坡讀書期間,蔡白云接受進步思想影響,學習馬列主義,參加了學生運動,立志為共產主義事業獻身。1931年,蔡白云參加了馬來亞共青團(CY),次年參加馬來亞共產黨(CP)。1933年受馬共中央選派,與印度人阿瑪露秘密回到上海,準備赴蘇聯學習。由于這時發生了“中東鐵路事件”,去路受阻,后轉中央蘇區學習。1934年3月返馬來亞,不久即奉派擔任馬共檳城地委書記。
1935年,蔡白云擔任馬來亞共產黨總書記。這時,日本帝國主義踐踏中華國土,廣大海外華僑懷鄉憂國,馬共發動華僑反對日寇侵略,宣傳抗日,抵制日貨,義演募捐,支持中國抗戰。當地工潮、學潮熱情高漲,震撼了新加坡殖民當局。這時,由于“助手”萊特(潛伏共運的國際間諜)出賣,1936年,蔡白云被英國殖民當局逮捕入獄,經黨組織多方營救,家人出錢擔保,半年多后獲釋。出獄后,蔡白云繼續戰斗,寫了反映抗日的劇本《怒濤》,在新加坡大世界劇場上演,轟動了整個獅城。
1937年底,蔡白云受黨的委派,帶領一批華僑青年,秘密離開新加坡,取道香港回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到了延安,蔡白云被安排在抗大政治部工作。1938年8月,中共中央派蔡白云擔任“海外工作團”副團長(團長蔡克明),率領符克、陳莉莉等20多位華僑干部赴東南亞工作。行抵武漢時,由于國民黨加緊反共,國際反動勢力猖獗,周恩來同志指示,“海外工作團”化整為零,蔡白云被分配到新華社廣州分社工作。10月,蔡白云和另一位馬共領導人李啟新(解放后任中共中央聯絡部秘書長、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一起參加廣東抗日戰地服務團。李啟新任126隊小隊長,蔡白云任副隊長,在廣東新興縣一帶活動。不久,該團被國民黨當局強行解散,蔡白云和李啟新一起到香港,參加我黨主辦的《工友》、《僑胞》兩份刊物的編輯工作。在這期間,蔡白云與從延安一起出來工作的華僑姑娘鐘萍結了婚,先后生下了蔡慧明、慧云、慧青等姐弟。
1939年1月,奉中共駐香港機關負責人連貫(解放后任全國人大常委副秘書長等職)的派遣,蔡白云夫婦轉到柬埔寨、越南等國,開展華僑工作。到達西貢的第八天,就到金邊去,黨通過愛國僑領黃重光先生接應,蔡白云進了金邊新華學校,以“訓育主任”合法身份做掩護,開展革命的宣傳教育活動,使柬、越華僑運動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金邊,通過華強工會、機械工會,茶居工會、紡織工會等,舉辦各種學習班,提高工人覺悟,維護工人權益,使工人運動日益活躍。同時,成立“高棉華僑黎明歌詠團”進行抗日宣傳。蔡白云是革命者,同時又是很有藝術素養的音樂家,他在創作“黎明歌詠團團歌”中提出“以歌詠作我的武器;”亮出“藝術為政治服務”的觀點,他親自教群眾唱《黃河大合唱》、《流亡》三部曲、《延安頌》等革命歌曲,使革命的抗日歌聲響徹越、柬城鄉,壓倒了反動派的靡靡之音。
此外,蔡白云和同志們還組織了抗日兒童團,以新華學校進步學生黃時明等為骨干,學習延安兒童團精神,帶領華僑青年上街宣傳抗日,義演義賣,募款捐衣,送回祖國支援淤血抗戰的八路軍、新四軍。更好的是培養了一大批華僑骨干,引導他們走上革命道路,如黃時明、周會清、蔡時晶、林柱等,日后都成為我黨的優秀干部。
當時,海外的一些反動分子破壞抗日,逼迫進步華僑,十分猖獗。蔡白云和同志們利用進步華僑報紙《全民日報》、《越南日報》、《僑眾報》、《現實日報》等,揭露他們的丑惡嘴臉。對顯赫一時的“民生學校”校長、教育會理事長、國民黨金邊黨部要人陳敦貞處處獻媚日寇,貪污抗日捐款,迫害進步學生的惡行,作了無情揭露。蔡白云為此寫了《陳敦貞是一個什么東西?》的檄文,將其丑聞公之于眾,打掉了他們的囂張氣焰,使愛國正氣大張。
1940年底,蔡白云接到中共中央華南分局通知,立即趕返香港,到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工作。1941年11月,經中共廣州灣支部和錄塘地下交通站的安排和護送,同夫人及其他一批同志,到達瓊崖特委工作。1943年,再度前往東南亞從事革命工作,直至1945年“八.一五”大戰勝利。
由于長期在惡劣、危險環境下堅持艱苦的斗爭,奔波勞累,蔡白云得了嚴重的肺結核,治療無效,終于在1946年9月6日于越南西貢堤岸福善醫院與世長辭,終年33歲,英年早逝。“訃告”一發出,華僑工人、學生、愛國商人十分悲痛,紛紛前往吊唁。越南各家報紙都發表了悼念文章。
解放后,中國黨和人民政府追認蔡白云為烈士,為他頒發了《烈士證書》。
資料來源:《圖讀湛江》(碧海銀沙網),2009-09-12更新
來源:取自馬來西亞21世紀出版社出版《馬共文集第一輯:戰前地下斗爭時期(一)——建黨初期階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