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紅旗渠
常崇信
中央新聞紀錄片廠的《紅旗渠》紀錄片,從青少年時期看起,已過了30多年,至今難以忘懷。一曲“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林縣人民多壯志,誓把山河重安排”的歌曲,至今能夠熟記吟唱。一睹紅旗渠風采,是多年的夙愿。2007年10月中旬,在“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的時節,一個秋雨連綿的日子,我們走進了紅旗渠。
初秋的太行山南麓,紅葉漫山遍野,雖然秋雨連綿,但也難掩美姿美景。收獲的玉米掛滿了農家院的樹枝樹椏,堆滿了農家倉垛。河谷平地上,稻田在一片蒼翠中更顯得金黃,稻穗沉甸甸的壓彎了身腰,等待著收獲。紅彤彤的柿子像火球,像燈籠點綴在柿樹的枝頭。田間、地頭忙著收獲和播種的農民,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容。
昔日紅旗渠所在的林縣已成為林州市。市區高樓林立,一派現代化都市的氣魄。從林州市區出發,北行30多公里,就到達紅旗渠的分水樞紐工程——分水苑。分水苑建在太行山南麓一個叫墳頭嶺的地方,這里是紅旗渠總干的樞紐,紅旗渠在此處被分為三股,流向林州的角角落落,澆灌著近60萬畝農田。可能是這幾天降雨的緣故,紅旗渠水泛著淡淡的黃色。水流并不平緩,急切切的流出閘門,奔向遠方。紅旗渠紀念館中的圖表示明,從紅旗渠通水到2000年,累計引水85億立方米,灌溉農田8千萬畝次,增產糧食15.9億公斤,發電4.7億度,創效益17.4億元,是投資的23倍。紅旗渠真正是林州人民的生命渠、幸福渠。
逼出來的紅旗渠
站在分水苑,任憑陣陣秋雨襲來,雨滌面頰,打濕了衣衫,我的思緒卻追逐到40多年前。從1960年開始到1969年底建成,10年時間,林州人民修渠2000多公里,削平山頭1250個,修建渠槽152個,建筑物1.24萬座,挖掘的土石方1516萬立方米,建成了紅旗渠。如此浩大的工程,是在經濟困難、文革浩卻的年代,由一個50多萬人口的山區縣完成的,不能說不是個奇跡。林州人民在那樣的年代,那樣的條件下,靠什么來支撐,來建設這個人工天河呢?靠什么創造在當時被稱為與南京長江大橋并列的中國兩大奇跡這一呢?紅旗渠是干旱將林州人民逼到極致后作出的抗爭,紅旗渠是逼出來的。
林縣土薄石厚,水是致命的短缺。為了水,人們懸釜待水,抬甕提罐遠道取水,人不勝其勞,畜不勝其累。缺水缺到有些地方一年只洗三次臉。一個新媳婦因不小心將老公公擔的水碰翻,除夕上吊自盡。全縣90多萬畝土地,水澆地只有1.3萬畝。因缺水饑饉連連,曾發生過人相食的慘劇。水成了林縣人民日夜所思、所盼。明朝萬歷24年(公元1596年)的一個叫謝思聰的知縣,修了一段長9公里,寬0.4米,能解決40個村生活用水的水渠,后人把它稱為謝公渠,并建謝公祠,至今香火不斷,倍受人們的崇拜。上世紀50年代中期,林縣縣委書記楊貴,組織三個調查組,幾年時間,千回百轉踏遍林縣的溝溝峁峁后,發現并沒有可利用的大的水源。要解決林縣水問題,只能借外水,于是引濁漳河水入林縣的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決策出臺了。
1960年元月,農歷臘月底,當人們沉浸濃濃的年氣中的時候,林縣的頭頭腦腦上山西平順,到太原,與山西省洽談引漳水入林縣事宜。這才有1960年2月11日的十萬人上太行,引漳入林的序幕,才有了后來舉世文明的紅旗渠。
感悟紅旗渠精神
紅旗渠像個藍色的飄帶,繞在太行山腰,如此艱巨的工程,在經濟困難的上世紀60年代開工建設,而且在70多公里干渠修成后,又馬不停蹄的抓配套工程。靠什么精神支撐著紅旗渠的建設呢?徜徉在太行山的溝溝嶺嶺,漫步在如今已成為風景名勝區的各個紅旗渠景點,尋覓和感悟著建設紅旗渠而孕育鑄造的紅旗精神。
1960年,共和國歷史上極端困難的一年,饑荒遍及全國,為保生存,國家勒令重大工程都下馬,紅旗渠卻在這時開工了。這一開工震驚了一片,林縣有什么秘密武器,反其道而行呢?原來林縣在豐年攢下了4500萬公斤儲備糧,200萬元資金,他們靠這些并不豐厚的基礎,在艱難中起動了工程,當主管農業的副總理譚震林了解到這一情況好,也為他們所感動,撤職的組織部長復職了,工程繼續建設。
在紅旗渠工程上,很難看到鋼筋混凝土的“U”型渠道和大型涵槽。而大多是打的方方正正的石塊砌起來的矩型渠道。各類型渡槽,都是方石砌成。石頭成了組合水工建筑物的基本構件,砌成了渠道,建成了渡槽,成了與太行山溶為一體的藝術品。當時物質匱乏,石頭自己打,石灰自己燒,水泥自己造,工具自己備,林縣人民就是靠一鍬一錘和自己的力量,建設自己的藍圖和夢想。
紅旗渠是個跨省調水工程。從濁漳河侯壁斷下引入到林縣,水源地在山西平順縣,要修渠,首先需要山西支持。1959年除夕,山西、河南兩省協商后不過月余,就達成一致,這樣的效率,這樣的協作配合精神,令人起敬。紅旗渠長藤結瓜工程,都是全縣各公社分步實施,沒有一盤棋的總體謀劃,沒有良好的配合協調,是很難奏效的。
修建紅旗渠,55萬人口的林縣,有30萬人上陣,真乃全民動員,“十年磨一劍”。僅在工程中犧牲的就有80多人。還有一些致傷致殘者。歷史記住1960年,5月10日,在征服鸚鵡崖的工地上,3名民工因等不及硝煙散盡而作業,窒息死亡。6月12日,一塊巨石從崖上滾下,當場砸死10人,重殘3人。真是“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沒有“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也就沒有今天的紅旗渠。原國家主席李先念題詞“山碑”莊重的鐫刻在太行山的崖壁上。是啊!紅旗渠就是改造山河的豐碑。原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的題詞,是對紅旗渠建設者最大褒獎和贊揚。
紅旗渠畔的思考
紅旗渠已超越了林州,超越了自身做為一項水利工程的本來屬性,成為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華民族志強不息、頑強拼搏、志立于民族之林的一個表征。紅旗渠已成為一首史詩,留給人們不朽的紅旗渠精神。站在雄偉的太行山,站在蜿蜒的紅旗渠上,無盡的思考滾滾而來。
共產黨只有代表人民利益,才能得到人民支持和擁護。紅旗渠的決策者們決策的是老百姓最需要的事,老百姓就跟你干,才有千軍萬馬戰太行的偉大事業。才能創造出了紅旗渠這一奇跡。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個縣,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何不如此呢!當政者只有準確把握民情,真正了解民眾之迫切需求,并為解決這些需求而鼓與呼,爭與拼,才能不辜負民之所望。似想,沒有林縣決策者三路大軍找水,沒有山西方面允許引漳水,沒有早準備的4500萬公斤糧食,200萬元資金,引紅旗渠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是開不了工的,如果再晚些,用時任縣委書記楊貴的話來講,是否能修成紅旗渠,還是個問好。吃透下情,早作安排,深謀遠慮,才能為老百姓辦好事,辦成事。
紅旗渠被譽為“人工天河”,“當代萬里長城”,只有依靠科學才能完成這一宏偉工程。紅旗渠總干70多公里,高差8.8米,每10公里降1米多一點,在當時施工隊只有皮尺和麻繩的情況下,不能不不折服其聰慧和技能。“空心壩”,壩上過河水,壩中過渠水,科學的解決了河水與渠水平面上交叉的矛盾。眺望渡橋,上面是公路,可行汽車,中間是涵洞,可以流渠水,下面河床可以過洪水。現在又在涵洞內鋪上管道,引渠水入市,成為多用橋。3000多個“長藤結瓜”工程,使紅旗渠的效能發揮到極致。這些無不閃耀著那個時代人們科學治水的火花,無不閃耀著科學發展的先行之光。
看準了的事就抓住不放,能經受住干擾,一股勁的干到底,才能成就大業。如果沒有30萬人,為之10年的鍥而不舍,艱苦努力,再好的藍圖也只能掛在墻上,只能當作擺設。
霏霏細雨在太行山上下個不停,這雨是淚水,紀念著為紅旗渠而獻身的英烈們,這雨追念著那些為這條渠而奮斗過,現已離開人世的建設者們,這雨是歡唱的歌聲,歌頌著紅旗渠畔的巨變,歌頌著紅旗渠精神。
這雨如歌如泣。
作者單位:寶雞市水利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