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農民養老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0年04月09日17:09
來源:中共陜西省委黨校《理論導刊》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不僅是從較低階段走向較高階段的過程,而且是人從片面、畸形的發展到自由而全面發展逐步推進的過程。在人類社會發展尤其是大工業的發展中,“大工業在瓦解舊家庭制度的經濟基礎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家庭勞動的同時。也瓦解了舊的家庭關系本身。”家庭的保障功能大大縮水,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成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保障思想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中國革命、建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農民養老思想,這些寶貴的思想在當今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毛澤東農民養老思想的主要內容
1、解決農民養老問題的重要性
毛澤東從青年時代起,就注意了解和研究中國社會,他思考問題的角度總是立足于中國國情,特別是當他獲得了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之后,更使他的這種個性特質發生了一個飛躍,這就是扎根中國實際,靠調查研究了解中國社會。在革命實踐中毛澤東把農民的社會保障工作作為建立工農聯盟、發展紅軍部隊乃至革命取得勝利的關鍵,把解決農民的養老問題提高到立黨、治國的高度來強調。
1926-1927年春毛澤東到湖南長沙等五個縣作了32天農村調查,形成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毛澤東認為中國經濟主要是農業經濟,農民占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農民是生產的主力軍。然而農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深受“三座大山”的殘酷剝削,這時農民就可能成為革命的主力軍。然而發動農民參加革命的鑰匙在哪里?毛澤東曾深入分析了紅軍為什么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能夠得到發展:“大數量地動員群眾去當紅軍,依靠于:……充分地優待紅軍家屬……”所以毛澤東強調作好農民的社會保障工作特別是老年農民的保障工作是“使群眾歡喜去并安心留在紅軍部隊的一個根本工作”,1934年他在指導《鄉蘇怎樣工作》(蘇維埃的基本組織)中特別強調:“互助社的工作是優待紅屬,社員互助與幫助孤老”。由于毛澤東對包括農民養老在內的社會保障工作的重視,在黨和革命面臨嚴峻挑戰的時刻,在農村迅速壯大了革命隊伍。
建國后毛澤東更是把解決農民的養老問題作為社會生活中的大事來抓。毛澤東在研究蘇聯的政治經濟學教材之后,指出“這本書在談到物質利益的時候,不少地方只講個人的消費,不講社會的消費……。這是一種片面性。”他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不搞社會集體福利事業還成什么社會主義?”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新中國開展了多方面的社會保障工作。1956年6月30日一屆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高級農業合作社示范章程》中明確規定:“農業合作社對缺乏勞動力或者完全喪失勞動力,生活沒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殘疾的社員在生產和生活上給以適當安排和照顧,保證他們的吃穿和柴火的供應,保證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們生養死葬都有依靠。”這是較早、完整地提出關于農民養老的法規性文件。從此。“五保供養制度”作為新中國第一項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載人了史冊,成為黨和國家在廣大農村地區的一項長期政策。
2、解決農民養老問題的方法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孝道思想極為豐富,但是傳統文化中的孝道是人倫之禮和人生準則。毛澤東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認為養老不僅是道德風尚,更是人的權利。早在1922年5月1日,毛澤東就指出:“那些六十以上不能賣命的人,應該給予他一點救命的食物。一個人在一老一少兩個階段不能做工的時候應該都有一種取得保存他生命的食物的權利……”在此基礎上毛澤東進一步提出了“老病保養權”。毛澤東首次使用“老病保養權”,揭示了在解決養老問題上存在著吃飯和就醫兩大基本問題。這兩大基本問題對于當時的中國農民來說,更是難題。毛澤東認為解決中國農民的養老問題必須推翻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建立社會主義的中國,建設人民的醫療。這就形成了革命與建設兩步走的中國農民養老之路。采取的保障方法主要有:
第一,進行土地革命。實現“耕者有其田”。土地革命是中國革命的基礎和主要內容。在整個民主革命過程中,毛澤東為了讓農民能“有飯吃”,不斷進行土地革命實踐。從1928年起,毛澤東制定了一系列的土地法和土改政策,如1928年《井岡山土地法》、1929年《興國土地法》、1930年減租減息政策、1946年《關于清算減租減息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1947年《中國土地法大綱》等,這些規定使農民有土地使用權,大部分農民分得了土地。為了徹底解決農民的吃飯問題,獲得平等的養老權利,以黨的七屆三中全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實施為標志,新中國從1950年到1952年,近兩年時間完成了全國近3億農業人口區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基本內容,就是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農民。實質就是“耕者有其田”。這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土地改革,鞏固了新生政權,為迅速發展國民經濟,解決全國農民的養老問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推動農業生產合作化,增加農民收入。新中國的土地改革,雖然實現了“耕者有其田”,但這又在新的基礎上重造了小農經濟,土地改革既沒有結束貧困,也沒有使農村資源總量增加。毛澤東認為,農村中仍然有一些嚴重困難的人,“鰥寡孤獨,沒有勞動力。但是互助組和合作社可以給他們幫點忙。”土地改革后,解決包括農村老人在內的貧困戶的吃飯問題是毛澤東積極倡導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基本出發點。1953年10月至11月間,毛澤東提出了走農業合作化道路、辦大社的思想,其中就有通過農村集體組織來解決貧困農民養老問題的內容。1956年1月,經最高國務會議通過。中央以草案的形式發表了《1956一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其中第三十條規定: “農業合作社對于社內缺少勞動力、生產沒有依靠的鰥寡孤獨的社員,應當統一籌劃,指定生產隊或者生產小組在生產上給以適當的安排,使他們能夠參加力能勝任的勞動;在生活上給以適當的照顧,做到保吃、保穿、保燒(燃料)、保教(兒童和少年)、保葬,使他們的生養死葬都有指靠。”新中國的這次農業生產合作運動,不僅增加了生產總量,而且使那些缺少勞動力、生產沒有依靠的鰥寡孤獨的社員有了養老的依靠。盡管合作化后期有超越生產力發展規律的遺憾,但是這種合作社的養老模式是一次偉大的嘗試,蘊涵著社會養老的思想。
第三,建設農村醫療衛生保健網,解決農民就醫難問題。養老不僅是簡單的吃飯問題。人到老年時更是發病的高峰期。早在1945年。毛澤東就指出:“所謂國民衛生,離開三億六千萬農民豈非大半成了空話”。新中國建立后毛澤東反復強調要密切關注農民的就醫問題,在其影響下國家對農村衛生工作也非常重視。1950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提出縣設衛生院、區設衛生所、行政村設衛生委員、自然村設衛生員的組織形式。這一政策構想,指導了農村三級醫療保健網的建設。1965年毛澤東發表“六·二六”指示,要求各地逐步把人力、物力、財力的重點放到農村去。針對當時中國醫療隊伍小、農民特別是老年農民看病不方便的實際,毛澤東在報告中指出:“大力為農村培養醫藥衛生人員。……不脫產衛生員”。這就是“赤腳醫生”,他們身背藥箱,頭戴草帽,為農民防病治病,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當時農村缺醫少藥的面貌,改變了農民的生存狀況。此后,大批城市醫院人員和醫學院校的畢業生下放到農村,大量醫療器械、設備、經費也開始向農村傾斜,公社衛生院的技術條件得到很大改善,農村合作醫療也逐步展開。這樣,以縣級醫藥衛生機構為龍頭,公社衛生院為樞紐和大隊衛生所(保健站、醫療站)為基礎的農村醫療衛生保健網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完全確立。農村三級醫療保健網、合作醫療制度和赤腳醫生曾經惠及多數農村居民,被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銀行給予高度評價,被譽為以最小投入獲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國模式。它極大地改變了農村衛生落后的狀況,改善了農民特別是老年農民的就醫難問題,為解決農民的養老問題作出了突出貢獻。
3、農民養老的基本原則
第一,獨立自主與國家扶持相結合。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在解決農民養老問題上,毛澤東也主張在依靠農民自己力量的基礎上,國家給予適當幫助。在新中國一窮二白、艱苦奮斗搞工業化的情況下,毛澤東認為土地是農民養老的最可靠保障,因此實行了土地改革和農業生產合作化給予農民養老基本保障,同時建立了“五保供養制度”,對鰥寡孤獨者給予特殊照顧。在“托保制度”中要仍然堅持獨立自主與國家扶持相結合的原則。農業合作化以后,農業生產合作社安排照顧“五保戶”的生活,一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對有一定勞動能力的五保對象,安排他們從事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二是補助勞動日。對喪失勞動能力的五保對象,按全社、隊每人一年的平均勞動口數,補助給五保戶,同其他社員同樣參加分配;三是補助款物。按五保內容規定的吃、穿、燒、教等標準,計算出所需的款物數,從公益金中直接分給五保戶現款和實物;四是對年老體弱病殘人員。日常生活自理有一定困難的,安排專人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窮社、隊和遭受自然災害的社、隊,負擔確有困難的,由國家給予必要的補助。獨立自主與國家扶持相結合的原則符合中國當時的國情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在解決農民養老問題上的體現。
第二,水平適度與循序漸進相結合。毛澤東認為。農民的養老水平必須同生產力相適應,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循序漸進。他指出:“人民生活不可不改善,不可多改善:不可不照顧。不可多照顧。”在消費與積累的關系上,他強調:“生產費不必說,管理費也是必要的,公積金是為了擴大再生產,公益金是為了農民的福利。但是,這幾項各占多少,應當同農民研究出一個合理的比例。”在城鄉養老關系上,毛澤東指出:“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他們的勞動條件和集體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進”。在農村,“我們要盡可能使農民能夠在正常年景下,從增加生產中逐年增加個人收入。”要反對不關心群眾生活和群眾福利的官僚主義。“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人民是高興的。……過高的要求和暫時辦不到的事情,要向人民公開地反復地解釋。”在這里,毛澤東既強調社會保障水平必須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不斷提高,又把這種提高看成是一個漸進過程,這就從根本上規定了中國農民養老的發展方向和歷史進程。毛澤東關于農民養老水平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分析是深刻的,反映了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在今天看來仍然充滿著智慧和真理的光輝。
第三,公平與效率相結合。對社會公平的深切追求是毛澤東農民養老思想最為鮮明的特點。毛澤東把握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農民養老公平觀。首先,是對人基本養老權利的尊重。毛澤東認為養老的權利是針對所有的公民,他曾經嚴厲批評了對舊政權留下的軍政人員采取歧視待遇的錯誤做法。在給湖南領導同志的批示中就明確指出:“湖南有十萬失業的軍政人員和廣大的孤寡沒有人照顧,如果只管共產黨的孤寡就會出亂子。”其次,毛澤東的“公平”不是那種中國傳統意義上的絕對平均。而是在承認差別基礎上相對公平。《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他將贊同農民平分土地的要求同提倡絕對平均主義區別開來。他指出:“誰要是提倡絕對的平均主義,那就是錯誤的”,“在分配土地問題上主張絕對平均主義的思想,它的性質是反動的、落后的、倒退的”。毛澤東強調:“我們的提法是既反對平均主義,也反對過分懸殊”。最后,毛澤東提倡以公平促進效率。土地改革后毛澤東分析了農村的貧富狀況“許多貧農,則因為生產資料不足,仍然處于貧困的地位,有些人欠了債,有些人出賣土地,或者出租土地。這種情況如果讓它發展下去,農村中間向兩極分化的現象必然一天一天地嚴重起來”。影響農村的發展速度,也會導致整個農村養老水平的低下。毛澤東主張以合作化的方式實現大體公平,以公平促進效率。事實證明在農業合作化的前、中期,這種做法確實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令人遺憾的是,從50年代后期起,由于過度強調了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作用,對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做了主觀化和簡單化理解,農村生產力遭到破壞,直接導致了我國農民養老基礎的薄弱。
二、毛澤東農民養老思想的現實啟示
1、以人為本,堅定建立和完善農村養老制度的信心
毛澤東高度重視農民的養老問題,他把解決農民的養老問題提高到立黨治國的高度來強調和千方百計解決問題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21世紀我國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老齡社會。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已經居世界之首,且有70%以上的老人分布在農村,所以解決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重點在農村。以養老保險制度為核心的社會保障制度被喻為社會的穩定器和安全網,也是世界各國應對“銀發浪潮”的金鑰匙。在中國現行的社會保障體系中,農村養老保險無疑是其中最脆弱的一環。目前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2000美元,達到了普遍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基本條件。黨和政府對此也高度重視,“老有所養”是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民生目標之一。2009年6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于2009年在全國10%的縣(市、區)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這讓我們看到解決中國農民養老問題雖然有困難,但是有辦法,更有希望。
2、立足國情,不斷推動制度創新
毛澤東農民養老思想及其實踐來源于他對中國國情的深刻認識和對傳統養老思想的勇敢超越。開辟了中國農民養老的新紀元。伴隨著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傳統的養老方式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一是家庭小型化,二是空巢化,三是與第二、第三產業相比,土地收益下降。這使得傳統的養老功能在弱化,農民養老風險不斷加大,所以解決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難點在農村。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確立并逐步成熟。要解決新時期的農民養老問題就必須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新型農村養老制度。
3、科學發展,增強發展動力
毛澤東強調,農民養老問題的解決要靠科學發展,堅持三大原則,即:獨立自主與國家扶持相結合、水平適度與循序漸進相結合、公平與效率相結合,在今天看來仍然是具有指導意義的。社會保障是國家和社會有組織地運用經濟援助的手段,解決社會成員的各種社會保障需求。這就使得其必然要與當時當地的社會經濟狀況相適應,任何超越時代的社會保障措施都將導致物極必反的結果,任何落后時代的社會保障措施亦因不能真正解決其應解決的各種社會問題而導致社會危機。目前我國經濟總體發展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但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還很低且地區發展差距較大、養老形勢嚴峻。這要求解決農民養老問題更要堅持科學發展,避免走彎路。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提出的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四大基本原則是與毛澤東倡導的農民養老三大原則一脈相承的。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階段,這為解決農民養老問題提供了良好契機,政府對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大量投入必將為農民養老迎來新的曙光。要使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健康、持續發展,成為造福人民的好制度,必須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如農村合作醫療、農村低保等協調發展,同時要求農民在黨和國家的幫助下要發揚自力更生的光榮傳統。使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由輸血機制變成造血機制。讓農民永遠養老無憂。
總之,毛澤東農民養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保障思想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有中國特色的農民養老思想。這其中不僅有對中國傳統養老思想的超越,也閃爍著現代社會保障理念的火花,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當今解決農民的養老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