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人民大救星
熟悉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歷史的,都應對“兩報一刊”不陌生。
新年伊始,兩報一刊之首——《人民日報》社率先上陣——《人民日報》主辦的“文史參考”刊出丁東改寫、蘇鐵山較早采訪毛遠新的關于1975年2月4日前后,遼寧省革命委員會領導(毛遠新、李伯秋、曾紹山、尹燦貞等),果斷指揮遼南580萬人民抗擊罕見大震,提前預警、準確預報、避免傷亡,創造了迄今為止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群策群力、上下一心、人定勝天、戰勝地震的神奇歷史?!度嗣袢請蟆飞绻_刊發此文時,所用標題十分耐人尋味——“毛遠新果斷指揮海城避震”。
讀后,發現《人民日報》社的“文史參考”刊登的“毛遠新果斷指揮海城避震”,過于刪繁就簡,對這個大漲中國人民志氣、大滅帝國主義威風的不亞于南京長江大橋通車、運十大飛成功、人工合成牛島素、人造衛星上天、兩彈一星成功的偉大壯舉,必須認真回顧、全面梳理、好好總結。這是毛澤東相信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進行科學實驗、戰勝自然、成功自救的最好例證,這是打破洋奴哲學、爬行主義、經院教條的響亮耳光,這是屬于中華民族的最牛的專利,這是至今讓那些只會偷偷揮刀自宮、轉移基因的博士碩士博士后院士專家們汗顏羞愧的偉大戰例。之所以這樣認為,理由如下:
第一、丁東的推薦文章并不全面,蘇鐵山原創采訪毛遠新的文章,比丁東的更完整。
第二,整體考察了迄今為止中國人民成功戰勝海城地震,創造人定勝天世界奇跡的全方位報道后,才發現,當年官方決策是如此神勇、如此果斷、如此超前,對人的生命是如此珍重,地震預報成本是如此低廉,預報效果是如此神奇,人民對政府是如此感恩,以至于地震到來之時,避震的老百姓竟情不自禁高呼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那因為他們知道是黨和主席救了他們命,給了他們第二次生命!
第三,海城地震預報避震成功的偉大創舉,讓西方洋蕃老鬼無地自容,其所謂的“科技全方位領先”神化,至少在地震預報方面被中國大大超越,讓西方精英顏面掃地、神話破滅。于是,他們動用天上間諜衛星對照拍攝、派間諜專家考察團入境取經,在其拿了全部資料、了解有效方法、竊取“地雷秘密”后,又派華裔漢奸留學生入境,對原先其老師贊不絕口的海城地震預報經驗、資料、方法、儀器、隊伍,詆毀誣蔑、迂回否定,說什么海城的成功是建立在錯誤資料上的誤打誤撞之舉,不具備科學性,無法復制。美國博士姓夏的漢奸,在全世界核心媒體發表文章、大造輿論,唱衰中國以毛主席兩論為指導,獨辟蹊徑、領先世界、成本低廉、源于實踐高于實踐的神奇地震預報系統。在西方喋喋不休鼓噪聲中,內地一些立場不穩、崇洋媚外、戒心喪失的官僚,竟然也隨聲附和,致使我方一些頗有建樹甚至在全世界堪稱地震預報首席的“土”地震專家(多次準確預報大、中、小地震的方位、烈度、時間,三要素成功率至今無人超越),被洋鬼子和洋奴們一陣打壓(什么學歷不夠、學位不高、理論不深、學非所用、沒有核心論文、方法簡單、工具簡陋),鬧得土專家們手中的儀器生銹、社會地位大跌,有的擺小攤養家糊口,有的上山挖中藥賣錢,有的靠種菜維持生計,原本已經建立起來龐大的、功效十分可觀、成本近乎為零、世界獨一無二的“三結合”地震預報網站和隊伍,泥牛入海、前功盡棄。
直到汶川512大地震損失慘重,國內才如夢方醒,才突然想起我們當年在海城地震預報上是如此神奇高妙、世界領先、無出其右!而帝國主義毀我長城、滅我自信、衰我斗志、棄我地震預報神功的離間計、反間計、哀兵計、打壓計,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經動手、屢試不爽。不僅如此,他們對我以赤腳醫生為代表的農村合作醫療,對我以人民公社為代表的農村集體經濟,對我溫暖全包無微不至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體制,乃至補貼的教育體制、社保體制、退休養老體制,成功的意識形態免疫體制、嚴密的會計體制、健康的專政隊伍建設機制、成熟的重大理論體制,西蕃無一不是采取如同毀我地震理論和大軍那樣,來對上述領域進行詆毀誣蔑、唱衰離間、釜底抽薪、趁火打劫、火中取粟、上房抽梯,一點點、一步步請君入甕,讓你束手就擒、坐以待斃的。西蕃及其漢奸們,混蛋之極、無恥之極、陰險之極!
中國最偉大的資源就是人,他們是創造世界歷史的真正英雄!當年,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人民,什么人間奇跡都能創造!今天,我們要堅持科學發展,正視歷史、珍惜歷史、學習歷史,再不能隨梆唱影、人云亦云、數典忘祖、丟了西瓜撿芝麻、滅自己威風幫洋人毀我長城大堤!
附錄1:
海城地震避震 創造人間奇跡
海城地震1975年2月4日19點36分,中國遼寧省海城、營口縣一帶(北緯40度41分、東經122度50分)發生強烈地震。震級7.3級,震源深度16、21公里,震中烈度為9度強。
目錄
——概述
——歷史背景
——預測預防和抗震救災
——成功預測海城地震揭秘
——參考資料
概述
海城地震發生在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遼東半島中南部。在地震烈度7度區域范圍內,除了有鞍山、營口、遼陽三座較大城市,城區人口167.8萬外,還有海城、營口、盤山等11個縣,人口667萬。合計人口834.8萬,其中城市人口占20%,人口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遼寧省是我國的工業基地之一,重工業總產值位于全國的首列。鞍山市的鋼鐵聯合企業在全國素有“鋼都”之稱。該區交通方便,公路、鐵路網絡密集,是東北交通運輸的重要樞紐。還有大型水庫1個,中小型水庫109個。
海城地震海城地震是該區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地震。震時地光閃閃,地聲隆隆。震區90%的人都看到了低空發光現象。遠近所見光色和光象不盡相同,近處可見一道道長的白色光帶,遠處則見紅、黃、藍、白、紫的閃光。此外,還有人看到從地裂縫直接射出的藍白色光,以及從地面噴口中冒出的粉紅色光球。在海城、營口、盤錦一帶普遍聽到了悶雷似的響聲。
這次地震震中區面積為760平方公里,區內房屋及各種建筑物大多數傾倒和破壞,鐵路局部彎曲,橋梁破壞,地面出現裂縫、陷坑和噴沙冒水現象,煙囪幾乎全部破壞。
這次地震的有感范圍很大,北到黑龍江省的嫩江和牡丹江,南至江蘇省的宿遷,西達內蒙古自治區的五原鎮和陜西省的西安市,東線越出國境至朝鮮,有感半徑達1000公里。
這次地震由于發生在人口密集和工業發達地區,因而對地面設施和建筑物造成了嚴重破壞,震害現象復雜且多種多樣。據震后統計,地震造成城鎮各種建筑物破壞,占原有總面積12.8%公共設施破壞更為嚴重。其中,破壞道路近3萬米,給排水管路16萬多米,供電線路100余萬米,通訊線路45萬多米,大小煙囪400多個。損失大量工業設備和生產物資;在農村造成民房破壞占原有面積27.1%,破壞公路38公里,各型橋梁:2000余座;水利設施700多個,堤壩800多公里,噴砂埋蓋農田180多平方公里,使生產資料和設備也受到很大損失。
從整個震區經濟損失看,城鎮房屋共損壞500萬平方米,城鎮公共設施破壞165萬平方米,農村房屋損壞1740萬平方米,城鄉交通水利沒施破壞2937個;總共折合人民幣8.1億元。城鎮和工業震害所占比重較大,兩者相比,城鎮占總損失的61%,農村占39%。
海城地震階段回顧
1、成功進行短臨預報,有效減少人員傷亡
震前,中國地震部門曾經作出中期預報和短臨預報。早在1970年,全國第一次地震工作會議根據歷史地震、現今地震活動及斷裂帶活動的新特點,曾確定遼寧省沈陽至營口地區為全國地震工作重點監視區之一。1974年6月,國家地震局召開華北及渤海地區地震趨勢會商會,提出渤海北部等地區一二年內有可能發生5—6級地震。不久,國務院就批轉了國家地震局“關于華北及渤海地區地震形勢的報告”。對7個省、市、自治區發布了地震中期預報。1975年1月下旬,遼寧省地震部門提出地震趨勢意見,認為1975年上半年,或者l—2月,遼東半島南端發生6級左右地震的可能性較大。與此同時:國家地震局也提出了遼寧南部可能孕育著一次較大地震。2月4日0點30分,遼寧省地震辦公室根據2月1—3日營口、海城兩縣交界處出現的小震活動特征及宏觀異常增加的情況,向全省發出了帶有臨震預報性質的第14期地震簡報,提出小震后面有較大的地震,并于2月4日6點多向省政府提出了較明確的預報意見。2月4日10時30分,省政府向全省發出電話通知,并發布臨震預報。
由于震前作出了中期預測和短臨預報,省政府和震區各市、縣采取了一系列應急防震措施;因而大大減少了人員傷亡。比如,營口縣政府在震前采取四條應急預防措施:①城鄉停止一切會議;②工業停產,商店停業;醫院一般患者用戰備車送回家,少數重病思者留在防震帳篷里就地治療。城鄉招待所、旅社要動員客人離開;③城鄉文化娛樂場所停止活動;④各級組織采取切實措施做到人離屋、畜離圈,重要農機具轉移到安全地方。上述防震措施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各街道、鄉一方面用廣播喇叭,另一方面派干部挨家挨戶動員群眾撤離危險房屋,有的還在露天放映電影,因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傷亡。如處于地震烈度9度區的大石橋鎮,共有居民72000人,展時房屋倒塌67%,但只死亡21人,輕傷353人。再如,一個當地駐軍,震前正同鞍山市春節慰問團舉行軍民聯歡會,大禮堂內軍民加演員上千人,當接到緊急防震通知后,決定聯歡會只講話不演節目。結果人員剛剛撤離,地震就發生了,禮堂倒塌,只傷了一個最后離開的戰士。
此外,由于震前廣泛開展了防震減災的宣傳教育,使廣大干部群眾掌握了應急防震的知識,也有效減輕了傷亡和損失。如2月4日大連至北京的31次旅客快車,載滿1000多名乘客奔馳在地震區的鐵路上。19點36分列車運行到極震區唐王山車站前,火車司機突然發現車頭前方從地面至天空出現大面積藍白色閃光。這位司機事先懂得地震知識,馬上意識到這是地光,判斷地震即將到來,他沉著緩慢減速,在減速過程中地震發生了。由于速度很低,未出現事故,安全地把列車停了下來,保證了全體旅客的安全。
海城地震發生在現代工業集中、人口稠密地區。該區絕大多數房屋未設防,抗震性能差,地震又發生在冬季的晚上,按照當地農村多數人的習慣,震時已都入睡。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事先沒有預報和預防,人員傷亡將十分慘重。國內其他未實現預報的7級以上的大地震,如邢臺地震、通海地震、唐山地震的人員傷亡率分別為14%、13%、18.4%。按這三次地震的人員傷亡率平均值估算,海城地震人員傷亡將近15萬,死亡可達5萬以上。而由于發布了短臨預報,震區各級政府組織群眾預防,使全區人員傷亡共18308人,僅占7度區總人口數的0.22%,其中,死亡328人,占總人口數的0.02%,重傷4292人,輕傷12688人,輕重傷占總人口數的0.2%。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震前預報預防的成功,還帶來了其他一系列的社會、經濟效益。由于人員傷亡的減少,尤其是青壯年傷亡減少,有效地保證了災區的抗震救災、恢復生產和重建家園的順利進行。減輕了由國家大量派出救災人員和因停產而引起的損失。地震前,災區工農業日生產總值2600萬元,震后大部分在10天內恢復了生產,全區在2個月內就全部恢復了生產。如果沒有預報和預防,按半年產的時間計算,將損失30—40億元。另外,震前對一些要害部門進行了加固和處理,避免了可能發生的重大次生災害。如遼陽參窩水庫,是全省大型水庫之一。原無地震設防,工程質量也有一些問題。1975年1月進行了壩體加固,地震時,壩區山石滾落,壩體裂縫加大,冰面出現90米長裂縫,但是整個大壩卻安然無惹。又如,慶明化工廠于1974年12月下旬對庫存的4950噸易爆產品采取了緊急調出措施,免除了可能因地震引起的爆炸。
海城地震的成功預報,震動了世界。這是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由被動到主動的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步,它開創了人類短臨地震預報成功的先河,使人們看到了地震預報的前景是光明的。據估計,海城地震預報拯救了10萬余人的生命,避免了數十億元的經濟損失,僅就這一點來說,這次預報可以說是地震科學史上的一座豐碑。1976年6月,美國“赴海城地震考察組”負責人雷利教授在地震現場說:“中國在地震預報方面是第一流的。海城地震預報是十幾年來世界上重大的科學成就之一”。
2.有效組織抗震救災,進一步減輕了地震災害損失
海城地震剛過,遼寧省政府就連夜在海城縣成立了省抗震救災指揮部,下設辦公室、醫療衛生、物資供應、搶險維修、治安保衛、地震測報等機構,立即指揮實施救災對策方案。省內末受災的地、市,分別在海城、營口兩縣設立支援救災工作站,分工包干救援。沈陽、遼寧軍區也在震區設立了指揮部,指導當地駐軍進行抗震救災。如海城縣駐軍在震后10—20分鐘就進入了救災現場。據不完全統計,他們共救出2700余人。有一個團在地震當晚就救出426人。海城駐軍某師一個偵察連,震后2分鐘就進入縣招待所,和隨后派出的一個工兵營一起進行搶救,先后打了40多個洞,奮戰了5晝夜,挖出60多人,共救活了18人。救人時一般先給傷員打強心劑,然后再抬出來,用這個方法救活了5名傷員。2月6日后,解放軍開始全面清理廢墟,每當清理一個地方,先喊一喊,聽一聽,看一看。2月9日上午11時,最后救出了一個被壓埋了110個多小時的外地采購員,這個傷員身受重傷和3度凍傷,經醫院及時搶救脫離了危險。
地震后,北京、吉林、河北等省市以及遼寧省內共派遣101個醫療隊進入震區,醫護人員共3480人。他們在當地群眾和駐軍協助下,在震后2、3小時內,基本上把重危傷員搶運到鄉村臨時設立的醫療點或交通方便的公路兩側,因地制宜地對傷員進行了急救處置。在震后12小時內基本上完成了傷員搶運任務。省政府緊急安排省內16個縣級以上醫院、軍隊3個野戰醫院以及災區臨時開設的3所醫院接收治療重傷員。到震后3月19日止,縣級以上醫院收治的4700多名重傷員已有3464人基本痊愈出院。震后震區還普遍開展了春季愛國衛生運動,制止了傳染病的繼續發生,使發病率大為減少。
震后,災區人民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較快恢復了生產,重建了家園。在恢復生產中,國家和省投資10.3億元,震區自籌資金2.5億元。在重建家園中,經過兩年努力,農村共建用房857萬平方米;經過16年努力,城鎮共修建房屋355萬平方米,公共設施11萬平方米,國家和省級投資17.8億元,災區自籌4.6億元。
3.要重視地震次生災害的防治
這次地震由于發生于嚴寒臘月的冬季,震后的次生凍災、火災嚴重。震前,連續多日偏南風,氣溫逐月回升,2月2日至3日,最高氣溫3—6℃,冰雪消融;但風云莫測多變,震后突然轉東北風,漫天大雪,,氣溫急劇下降,最低溫度達—20℃以下,最高也在—5℃。氣溫的冷熱劇變,加上多數人住在不防寒的簡易防震棚內,造成了嚴重的凍傷。另外,防震棚多系易燃材料搭成,冬季嚴寒取暖再加之做飯、照明等,造成火災亦很嚴重。據統計,火災及凍災共傷亡8271人,其中,凍死和捂死372人,凍傷6578人;震后共發生防震棚火災3142起,燒死341人,燒傷980人。上述次生災害傷亡人數占總傷亡人數32%,比例相當驚人,是值得記取的一條教訓。今后在預報地震的同時,應同時考慮不同條件下次生災害的預測、預防問題。
若干細節:
1975年遼寧海城地震遺跡1975年2月3日,工作于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的李志永,結束了對沈陽水庫一個月的觀測后,到營口探親。2月4日早,營口發生了有感地震,出于“地震就是命令”的責任感,他趕到營口市科技局和地震辦,參與工作。在對地震臺源源不斷報上來的數據繪制出圖表后,他在2月4日中午作出了一個重要的推測,在2月4日晚12點左右可能會發生7級以上的大地震。
營口已經處在高度緊張中,1974年6月國務院轉發的中科院的69號文件中,鎖定了幾個可能發生地震的地區,京、津、唐、渤、張,“立足有震,提高警惕,防備六級以上地震的突然襲擊……”
海城大地震,震級7.3,震中烈度9度多,波及了6個市、10個縣,卻僅有1300多人死亡,占全地區人口的0.016%。在世界歷史上成功地預報七級以上大震尚屬首次。
資料來源:
[1]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08-05/13/content_8160455.htm
[2] http://news.sina.com.cn/c/2006-07-19/174410476204.shtml
附錄2:(注意區別1980年前后土地震專家遭到的不同評價)
姜成田曾受到質疑:地震預報是世界難題,難道只讀過兩年半中專的人,加上幾臺“土儀器”,就能準確預報出大地震?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劉 巍
1975年2月4日清晨,35歲的姜成田站在玉皇山頂心神不寧。
這天早晨的空氣使人透不過氣來,他的腳下是鱗次櫛比的遼南民居,抬起頭,他看見天有異象,頭頂上的煙云成圈形流動,北往東、東往南、南往西、西往北、好似一個巨大的漩渦……
大地震似乎就要到來,凌晨4時剛從沈陽趕回海城的他,不能確定地震發生的時間、震級。他離開山頂,回到山腳下的工作崗位。不曾想到的是:這天夜晚,自己及生息于這片土地上的萬千民眾,命運于此轉折……
當晚19時,姜成田發出地震預警。這之后,他收獲了當地民眾的尊崇,也不斷感受到來自業界的質疑:地震預報是世界難題,難道只讀過兩年半中專的人,加上幾臺“土儀器”,就能準確預報出大地震?
69歲的姜成田現在已退休在家,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他面帶微笑,神態平和,交談時,習慣性地抱肘于胸前。
“大地震時,海城站的職工都冒著生命危險堅守崗位,預報是海城站所有職工共同努力的結果。”他交給本刊記者當年的工作日記,“一切都在里面了。”
捕捉地電突跳
姜成田1959年考入鞍山市農業學校。因家貧,讀了兩年半中專后,退學務農。
1969年渤海地震后,國家地震局加強了遼南監測。1972年10月,沈陽地震大隊在海城縣郊的玉皇山建立了地震觀測站。姜成田以臨時工身份進入觀測站,被委任為技術負責人。1973年3月15日,土地電、土傾斜儀、土地磁等土設備安裝完畢。姜成田在1973年4~9月的工作日記中總結道:“觀測各種儀器變化,只有土地電有突然跳動或回零值等現象,不知何故?需掌握規律?!?/p>
這之后,姜成田開始發覺地電突跳與地震之間的某種對應關系。1973年9月27日中午,土地電突變到零值,地傾斜強烈報警。站內同事們研究認為,近期可能有大于5級地震發生,地點在東北方向。因為怕報不準,沒向上級匯報。
9月29日8點40分,吉林省東北部的輝春發生7.7級深震。
這一天晚上,姜成田一宿沒睡好。他后悔沒有把意見上報,“這次地震給我的教訓很大,這么大的地震真要發生在腳下報不出來,不知要死多少人?!我是個業務負責人,看我怎辦?群眾打不死我,罵也罵完了,臉往哪丟?!”
1973年國慶節,24時,他寫道:“通過長海、輝春二次地震,加上平時我對地電摸索的規律,(從)地電在震前有突變、回零現象,地傾斜報警看,地震是有前兆的,還需要繼續摸索規律。”
1974年3月14日地震站接到遼寧省震情簡報,遼西地區連續發生小震群。
姜成田想起,地電在遼西震群的前一天突跳頻繁達百余次。那么,是每一次突跳就預示著一次地震?
姜成田決定改變值班制度,地電突跳一瞬而過,一天記錄兩次不行,必須連續觀測。
1974年8月1日起,為了抓住地電突跳,海城地震站6位工作人員日夜值班,連續觀測。連吃飯、上廁所也不離人。
捕捉地電突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瞬時發生即過,憑肉眼捕捉,稍不留神,苦等幾天、幾十天,可能一轉身就漏掉了。大家在觀測中忘了吃飯,深夜靜坐在微安表前睡著的情況時有發生。
疲勞觀測極易漏掉震情,能否想辦法改用自動記錄?姜成田向多方求援,得到的答復是:“辦不了!”
為此,姜成田幾天睡不好覺,震情越來越緊張,儀器已出現各種異常。在遼南,動物、地下水等宏觀異常也出現了,可“土地電”的自動記錄還沒著落。
12月17日天剛亮,躺在床上的姜成田腦海里念頭一閃,根據地震儀拾震原理,能否利用地震儀記錄功能捕捉地電突跳?
經過反復試驗,12月20日終于改制成功,姜自覺千斤重的擔子落地了。
預報意見寫了兩個小時
1974年12月21日16時,鞍山湯崗子療養院泉水出現斷流,四小時后恢復正常。泵房反映:“從古至今這是頭一次。”
為什么這么巧合?姜成田想,站內傾斜儀也是當天16時報警。
次日晨4時,姜成田無論如何也睡不著了,21日出現的異常,反映震情緊張,可地電突跳為何沒出現?
22日天一亮,姜成田來到地震站,他發現:儀器自動記錄到了突跳信號!
姜成田向遼寧省地震部門發出預報:“提出在我站東北方向100公里左右,今天中午將發生4~5級地震?!?/p>
12月22日12時43分,在海城站東北方向的遼陽葠窩水庫發生了4.8級地震,這次地震預報的三要素基本準確。
這次預報成功大大增強了海城站觀測人員的信心。
1975年1月16日,上級讓海城站把“土地電”改回來,恢復原有狀態。領導說:用地震儀記錄地電突跳,土不土洋不洋的,難道就能預報地震?姜成田急了,“還讓不讓我預報地震了?在這緊要關頭,前兆不要,要馬后炮,這是為什么?!”他氣憤地回電話:“不是讓我負責業務工作嗎?我就有權改革,想要再改回決不同意!”
經過據理力爭,最后領導沒有再反對姜的做法。
回到家中,家人勸他,身為臨時工,就應該聽領導的話。為預報地震,姜整天不回家,父親病在床上3年,沒有得到他的照顧,家人也不理解。姜成田在日記中寫道:“真是淚水往肚子里流啊,心如刀絞一樣不是滋味?!?/p>
2月4日一整天,姜成田和海城站的同事們堅守在“土地電”旁,等待突跳的到來。
13時50分至14時,“土地電”突跳6次,記錄指針發出“嚓嚓”的劃紙聲。
16時,海城站發出書面預報意見:今晚7~8點鐘,海城東南方向將發生大于5級地震。
姜成田說,“預報意見之所以寫了兩個小時,是因為內心思慮萬千。雖然之前預報過地震,但這么大的地震沒有報過,報了不震怎么辦?”
爭議與榮耀同來
記者來到位于海城市(1985年撤縣設市)王石鎮的地震觀測站。1987年,觀測站由玉皇山搬遷至此。與中國地震局系統的大多數臺站不同,海城站自建站以來的36年,一直使用“土地電”。
在今日的中國,“土地電”是十分罕見的儀器,它是1967年中國人發明的地震前兆監測設備,特點是簡單易行,成本低廉,在地下埋兩個鉛板就可以監測地震,1975年海城震后風行,一度在全國形成自己的臺網系統。
上世紀80年代初,國家地震局泉州會議認定“土地電”缺乏科學性,其后,“三土”(土地電、土地磁、土地應力)在全國范圍被清理。(注意,取消土地電,恰恰是在美國理論間諜發表奇談怪論之后!——編者注)
遼寧省地震局原副局長盧造勛告訴本刊記者,“在技術手段上有爭議是正常的,但(用土地電預測地震)時間精確到當晚,那是不太可能的。”
李榮安對本刊記者說,“海城站的‘土地電’,從科學上分析,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但最重要的作用是省政府的通知。”
他認為,“這么大的地震,土地電肯定是有異常的,就看怎么分析,海城是8方土地電,還可以自動記錄突跳。從技術上講是可能的,是可以提出預報地震意見的。但預報的程序有問題,有預報意見,但上邊沒定,就向外發,這是不對的?!保ó斈晷判娜玷F,如今底氣不足)
王立華說,“這次地震,海城地震站根據土地電和地傾斜儀配合預報出具體時間。即使海城地震站不發出預報,省局通知也起到了臨震預報作用?!彼硎?,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必須準確,才能起到預防作用。海城地震站有比較準確的預報時間,但或許也沒有起大的作用。這是因為2月3日晚上的有感地震已讓人們提高了警惕。(馬后炮!)
1975年時任海城縣委副書記的趙長心對本刊記者說,“海城地震預報,地震臺立下了大功,(預報)準確及時。工作人員都不是專家教授,頂多是高中學歷,但都特別認真,盯著儀器不放,極端地負責任?!保ㄟ@才是最可信的!)
1975年3月12日,海城縣地震觀測站與遼寧省其他5個基層地震觀測單位,因對地震預報有功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國務院下發的[1975]41號文件寫道:“這次遼寧省南部地區地震預報工作的偉大勝利,有力地說明,地震不僅是可以預測的,而且是可以在震前預報的。事先做好防御工作是可以大大減少損失的?!?975年4月20日,姜成田坐上國家地震局的小車沿著北京的長安街一路長行,他作為海城地震預報的有功人員抵京參加第三次全國地震工作會議,看見了天安門和毛澤東的畫像,他說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快樂與榮耀。姜成田和與會代表,受到了當時國務院副總理華國鋒、王震、谷牧的接見,他還上臺介紹海城經驗,講完后,掌聲持久熱烈。
1985年,在海城市市長胡勁松的提議下,海城市常委會議通過決議,海城地震站5人:姜成田、王立華、趙士海、喬昌滿、郝維英由臨時工轉為國家事業編制的技術工人(刁文貴因心臟病,在震后去世)。(這高工那高工,不如老姜的神功!)
1999年,姜成田以高級技術工人職稱退休?,F在,他翻找出父親遺留下的祖傳秘方,通過賣藥改善一點生活。姜成田的住房普通,2008年秋天,家里添上了兩件特殊的物件:西屋放置了一臺土地電,東屋放置了一臺地傾斜儀。(廉頗老矣,英雄無用武之地!)
遼寧省海城市大白橋北岸,一座土褐色紀念碑巍然聳立。
記者站在碑下,抬頭仰望,只見紀念碑縱向開裂的墻體上,巨幅日歷顯示:“1975年2月4日”。這是海城地震發生的時間。1975年2月4日19時36分,在遼寧海城、營口一帶發生7.3級強烈地震。震前,遼寧省當地政府與地震工作者發出預警,避免了巨大的民眾生命、財產損失,這被譽為人類首次對7級以上地震的成功預報。
地震前半小時,預防地震的緊急通知傳至營口縣(現遼寧大石橋市)禮堂。這里正在舉行軍民聯歡,會議臨時中斷,幾千人安然步出會場……這樣的故事,今天還在海城的坊間流傳。
海城地震發生在人口稠密、現代工業集中的遼寧腹地,受災人口830多萬。如果沒有震前預報,按同等情況推算,至少10萬人將死于地震,而海城地震直接死亡人數是1328人。
地震預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據遼寧省地震局統計,1975年9月至2003年12月,共有31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位學者到震區考察。
美國學者雷利震后不久來到現場,他對遼寧省地震辦公室工作人員說:“通過地震前后的衛星照片對比,確實是作了預報,所以我才來到海城考察!”
三十年后,2005年5月20日,海城地震紀念碑落成。中國地震局局長陳建民在揭幕儀式上說:“海城營口地震的預報成功,是地震預報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是人類探索預報地震,抗御地震災害進程中的一個成功范例。”
這已是海城境內立起的第三座地震紀念碑。前兩座立于1982年,是遼寧省地震局為方便國內外學者考察而建,分別位于海城地震的物理震中岔溝和宏觀震中毛祁鎮。
記者站在岔溝村的小山頂上,紀念碑旁,地震裂縫已難以辨識,而遠處的青山蒼翠欲滴。
不是一次成功的預報?
海城地震后,一位美國記者將海城地震預報稱為“科學的奇跡”。奇跡不可復制,這句話在贊嘆海城地震預報的成功之時,也隱含著難于總結海城經驗的困惑。
“海城地震預報了嗎?”“海城地震發出臨震預報了嗎?”事實上,從震后開始,就不斷有人發出這樣的詰問。
2008年6月13日“財經網”登載《海城地震預報迷霧》一文,再次對海城地震預報的成功性提出質疑。文中提出:“從某種意義上說,除了結果,海城地震并不是一次成功的預報。它在短期或者說臨震預報方面,能夠給我們留下的清晰的科學借鑒非常之少?!?/p>
2009年5月12日,《科學時報》刊載《海城地震預報:難以傳承的“經驗”》,文中引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后夏新宇的觀點:“海城地震的‘預報’完全依賴于足夠多的前震,其經驗卻被錯誤解釋了,虛假宣傳造成了‘地震可以預報’的觀念?!?/p>
“說地震不可以預報是不對的?!痹|寧省地震局副局長、海城地震預報工作的親歷者顧浩鼎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另一位當事人,遼寧省地震局研究員李榮安說:“海城地震不是沒有臨震預報,地震當天上午省革委會(注:“文革”時期相當于如今的省政府)的通知就相當于臨震預報?!?/p>
海城地震究竟如何得以預報?34年前地震工作者到底做了哪些工作?如果沒有預報,為何巨大的人身與財產損失得以避免?
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地震學專家們普遍認為,海城地震的預報首先和一份國務院文件密切相關。
“國務院〔1974〕69號文件,是中國防震減災史上一座里程碑。”中國地震局(1998年之前稱國家地震局)研究員耿慶國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首先拿出了這份文件。
1974年6月,國家地震局召開華北及渤海地區地震形勢會商會,提出:渤海北部地區一兩年內可能發生5~6級地震。會上有人根據強震活動規律的歷史情況及大區域地震活動的綜合研究,以及氣象與地震的關系等,提出華北地區有發生7級左右強震的危險。
“當時有部分權威學者認為,遼南50年內無大震。但北京地震隊的耿慶國等人通過對華北地區旱情的分析,結合遼寧的前震預兆,提出遼南的金(縣)、遼(陽)、海(城)、蓋(縣)地區近期有7級地震的說法?!敝軜s鑫(時任中共中國科學院核心小組副組長,當時的國家地震局歸中科院主管)的女兒周少華在《周總理和我的父親周榮鑫》一文中回憶道,“我父親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各種不同觀點,果斷地簽發給國務院的書面報告,預報遼南一兩年內有6級以上地震。”
1974年6月29日,國務院以國發〔1974〕69號文件把中科院的報告批轉給華北及渤海地區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和遼寧。
耿慶國回憶道,之所以提出華北地區有發生7級左右強震的預測意見,是依據他本人提出的“旱震理論”。
耿慶國總結了從公元前231年(秦始皇十六年)到1971年華北及渤海地區發生的大地震。在這2202年間,華北及渤海地區共發生6.0級以上大地震69次,其中除1337年9月8日河北懷來6.5級地震,震前二年大饑,災因不詳及1368年7月8日山西徐溝6級地震,震前一年大風雹外,67次地震都是旱震震例。其中,震前一年大旱者為27次,震前二年大旱者15次,震前三年大旱者16次,震前三年半大旱者9次。總而言之,震前一至三年半時間內大旱為67次,占地震總次數69次的97.1%。
1972年,耿慶國發現這一年華北和渤海地區出現了百年不遇大旱,構成8級地震或兩組7級地震的物理背景,三個特旱區一個在遼南一帶;一個在河北唐山灤縣一帶;一個在石家莊、邢臺、忻縣一帶。
其后在以上三個地區,先后發生了1975年海城7.3級地震,1976年唐山7.8級地震,而第三個特旱區沒有發生7級以上強震。耿慶國承認,這構成了一次“虛報”。
國務院69號文件在正文中提到,“由于目前地震預測預報的科學技術水平還不高,因此,在報告提出的一些地方今明年內可能發生強震,只是一種估計,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但要立足于有震,做到有備無患?!?/p>
“69號文提出的防震減災思想確實是高瞻遠矚?!敝袊こ淘涸菏?、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李玶說,“69號文件內容應該得到更大的重視。”
是那個大地震嗎?
“1969年以前,遼寧省沒有專門的地震工作隊伍。”遼寧省地震局高級工程師唐銘麟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1970年召開的首屆全國地震工作會議,將遼寧省劃為全國重點地震監視區。會后遼寧省地震工作辦公室(下稱省地震辦)成立。
1972年,沈陽地震大隊在海城縣建立地震觀測站。姜成田成為觀測站6名臨時工中的一員,因讀過中專,他被委任為技術負責人。他告訴本刊記者,“當時儀器設備有六四型煙熏式地震儀、水氡分析儀,還有的就是土儀器了?!?/p>
1974年夏,國務院[1974]69號文件下達后,遼寧省貫徹文件提出的“在黨的一元化領導下,以預防為主,專群結合、土洋結合,大打人民戰爭”的方針,1974年下半年,在遼南地區先后建立群眾測報點2273個,到年末,遼南已形成專業隊伍和群測人員相結合的地震監視預報網。
1974年11月,東北三省地震預報趨勢會商會提出:“營口、大連等地是近期發生破壞性地震危險性較大的地區,是今后工作的重點區?!?/p>
12月中旬,遼南地區開始出現從未有過的異常現象。在嚴寒的天氣里,冬眠的蛇紛紛出洞,凍斃于雪地,老鼠成群出現在人們面前并表現癡呆。丹東市九連城等四個公社的一些水井,水突然變渾、變味并出現大幅度的水位漲落。
12月22日這天,天一亮姜成田就往地震站跑,進屋直奔自動記錄的“土地電”,他又驚又喜地看到,儀器記錄到了“土地電”突跳。此前,他根據1年零9個月的觀測,已確認震前“土地電”突跳與地震存在關聯。
上午,海城站內的會商卻成為一場爭吵,站內的人認為:“咱們文化水平低,又沒經驗,還能報出地震?真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報不準怕人家笑話”,最后為了人民利益,大家還是向遼寧省地震部門發出預報:“提出在我站東北方向100公里左右,今天中午將發生4~5級地震?!?/p>
12時43分,遼陽葠窩水庫庫區發生了4.8級地震。
這次地震預報的成功,給海城站觀測人員以極大震動。有人說出了心里話:“我算服了,這些土儀器還真行啊?!贝撕?,海城站職工都開始用心觀測。
“這次地震,遼寧省地震辦以簡報的形式作出了預報?!碧沏戺牖貞浀?,“這使省革委會開始重視‘省地辦’的預報,省革委會主要領導李柏秋在一次常委會上,強調各地方領導都要重視地震發展趨勢?!?/p>
葠窩水庫發生了4.8級地震,這是預料中的那個大地震嗎?
更多的宏觀異常(人的感官能直接覺察到的地震異?,F象稱為宏觀異常)在更大的范圍內繼續出現,從遼陽、本溪、鞍山一直到錦州和大連。當時正值冬天,然而蝴蝶開始在冰冷的空氣中飛行,夏天才可以見到的螞蟻、蜈蚣也開始出現。專業的地震工作者發現,地應力、水氡和地傾斜異常均未結束,似乎對應著更大地震。
遼寧地震部門分析后認為,4.8級地震不是預期將要發生的地震,遼南仍可能有一次更大的地震發生。
臨震預警發出
1975年2月前,中國地震工作者雖然認定在遼南地區可能有一次5~6級地震,但地震會在哪里發生?
“事實上地震發生的地點在預報意見中并不具體”,遼寧省地震局研究員鐘以章告訴本刊記者,“針對宏觀異常出現的地區,遼寧省地震工作者比較關注營口、金州(1987年金縣更名為大連市金州區)。直到1975年2月3日18時以后,海城地區的地震活動由幾次驟增到幾百次,才將注意力轉移到海城—營口地區。”
2月1日起,營口石硼峪地震臺開始觀測到越來越密集的小震活動,具體情況為:2月1日,一次;2日,七次;3日,突增至幾百次。
1975年2月3日18時38分,海城—營口地區發生3.1級地震,這是有記載以來該地區的第一個有感地震。
2月3日這天,姜成田正在省地震辦,他是為修放大器來到沈陽。當晚19時,地震辦值班室電話一個連著一個,海城連續發生小震群,營口有感,姜成田感到問題嚴重,趕當晚最后一班列車返回海城。
2月3日晚,針對2月1日以來地震頻度越來越高、強度越來越大的情況,省地震辦業務組組長朱鳳鳴認為形勢嚴峻,決定馬上向省革委會匯報。
“大約在晚上11點半左右,我開始起草報告?!币褟闹袊卣鹁值貧ρ芯克诵莸?0歲的朱鳳鳴告訴本刊記者,由于緊急,他直接在一張紙的背面起草了震情報告。
這份于2月4日0點30分編寫出的第14期《地震情報》提出:“很可能后面有較大地震,必須提高警惕?!?/p>
1時許,朱鳳鳴乘坐一輛“130卡車”,趕到遼寧省革委會,當時領導們都已睡下,他把報告交給了工作人員。
2月4日一早,朱鳳鳴找到省地震辦負責人劉益民。8時,劉益民和朱鳳鳴趕到省革委會,向辦事組組長華文匯報了震情。華文說,“現在震情很緊張,你們打算派人下去看一遍再布置防震工作,怕來不及,你們最好確定個地點,由我們通知有關市縣到那里集合立即研究防震措施和布置防震工作。”
最后確定由省革委會通知營口、海城兩縣到海城開會,布置防震抗震工作。
10時30分,距大地震還有9個小時,省革委會向全省發了電話通播,并向海城、營口兩縣發出防震指示,指示的主要內容為:劃出戒備區,采取緊急措施,組織晝夜值班巡邏,不堅固的房子,借宿睡覺;市、縣、公社,在震中區值班,要堅守崗位,有問題及時報告,采取措施;工廠、礦山、建筑物、水庫、橋梁、坑口(煤礦)、高壓線等要有人戒備,堅守崗位,專人看管,發現震情要報告。
14時,距大地震不足6小時,省地震辦在海城召開了緊急防震會議,省地震辦工作人員李福祥在會上說,遼陽去年12月22日發生的4.8級地震,并沒改變金縣水準測量變化的異常趨勢,雖稍有下降,但積累的能量還較大,估計要在6級以上,有的人估計還要大些。當前,地震來勢很急劇,而且逐步升級,大震可能要在近幾天內發生。
附錄三:
《人民日報》麾下“歷史參考”第3期披露了蘇鐵山撰寫、丁東推薦的毛遠新果斷指揮海城大地震預報救援的揭秘文章。盡管人民日報轉載時有些小改動,但蘇鐵山的原文,更值得拜讀、大有教益。當時遼寧東南部地區人口稠密、工業發達、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如果不是準確預報、提前撤離,遼南海城營口鞍山及周邊地區580多萬群眾,可能會在1975年2月4日晚上的7.3級地震中,死傷無數,后果不堪設想。
原文: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0806/42675.html
1975年成功預報遼寧海城7.3級地震
蘇鐵山
2008年6月10日
2008年的中國真是多災多難,從年初南方數省的冰雪災害,到藏獨份子的拉薩暴亂,再到奧運火炬海外傳遞中遭到西方主要國家支持的“藏獨”份子的搗亂,再到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真是天災人禍接連而至。
這次汶川大地震,看了一個星期的電視,流了一個星期的眼淚。災害這樣大,范圍這樣廣,受傷死亡人口這樣多,受災人口四、五千萬,特別是死了那么多的學生、孩子,讓人心里難過。這次大地震,半個亞洲有感,從其影響看,震動了中國、震動了亞洲、震動了全世界。
地震后黨和政府的反應迅速,措施有力,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干警、白衣戰士,十幾萬人迅速開進災區搶險救災,充分體現了人民子弟兵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體現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連續作戰的精神,表現出色。全國人民迅速行動支援地震災區,體現了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團結互助的精神。無數的英雄事跡讓人感動。這次大地震讓人們清楚的看到,中華民族內在的民族凝聚力,海內外華人大團結力量是多么偉大。
這次大地震,中國人民,整個中華民族的表現非常出色,讓國際社會不能不刮目相看,好評連連。世界上哪個國家能這樣對待災區的普通老百姓。美國風災,軍隊荷槍實彈進入災區,中國地震,軍隊不帶槍進入災區,搶救傷員,安排受災群眾醫療、食宿,對比鮮明。
從這次救災的全過程來看,救災還是要靠社會主義、靠集體主義,靠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靠“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奉獻精神。而不能靠“市場經濟”,不能靠個人主義。這次救災,那樣多的人員、物資,那樣大的運輸量要花多少錢?搶救那樣多的傷員要花多少錢?總不能像美國,先問上了保險沒有?所以中國還是要靠社會主義,靠集體主義。
地震預報是世界性難題,美、日等發達國家沒有解決,全世界都沒有解決。
這次汶川地震,使人回憶起1975年遼寧海城地震成功預報的經過。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臺發生6.8級地震,黨中央、國務院立即組織力量救災,周恩來總理迅速趕到災區看望受災群眾,檢查落實救災工作。邢臺地震后,黨中央、國務院對地震預測、預報工作非常重視,多次召開專門會議研究,周恩來講,“要在黨的一元化領導下,以預防為主、專群結合(專家和群眾結合),土洋結合(土辦法與洋辦法結合),大打人民戰爭?!币骷壵?、各級領導高度重視,抓好地震預測、預報工作。
1974年6月7日到9日,國家地震局召開了專門會議。會后國務院又發了文件(國發[1974]69號)批轉中國科學院《關于華北及渤海地區地震形勢的報告》,把華北及渤海北部地區定為地震高危地區,包括京、津、唐、張地區,遼南地區(大連、營口、鞍山)。該文件說上述地區在今明年內可能發生強震。會上有些同志認為華北已積累七至八級地震的能量,提出華北有發生七級左右強震的危險。
中科院的報告提出:“為了落實毛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偉大戰略思想,貫徹執行中央關于地震工作‘以預防為主’的方針,”“要立足于有震,提高警惕,防備六級以上地震的突然襲擊”,并具體提出四條建議:
一、加強對地震工作的領導,北京、天津、河北、遼寧等七省、市、自治區革委會都要有一名負責同志主管地震工作,建立健全地震局或地震辦機構。
二、積極發展群測群防網,大搞群眾運動。在生產大隊和重要廠礦企業建立群眾業余測報小組,農村特別要發揮中小學、氣象站和群眾科學實驗小組的作用。
三、地震專業隊伍要進一步開展科研工作,力爭及時做出震前預報。專業隊伍要與群眾運動相結合,把開展群測群防作為自己的重要任務。
四、加強有關地區協作。
遼寧省地震辦參加了這次會議。
歷史已經證明,1975年2月遼寧海城7.3級地震和1976年7月唐山7.8級地震都在1974年召開的上述會議的預測之內。歷史同樣證明,國務院[1974]69號文件是非常正確和及時的。
從1974年開始,營口、海城一帶接連發生了一百多次小震,省地震辦(局)經常向省委報告地震發生的情況。1974年夏,國務院[1974]69號文件下發后,遼寧省委非常重視,專門開了幾次會議,還請專家上課講地震知識、監測方法等。遼寧省委常委按照國務院文件精神,決定:1、各級領導要重視地震監測和預報工作。2、建立健全省、地(市)、縣、公社各級地震辦公室,負責組織領導地震專業人員和群眾業余的地震監測工作,宣傳地震知識。3、在黨的一元化領導下,貫徹周恩來總理提出的“以預防為主、專群結合、土洋結合、準備大震”的指示精神,在遼南的機關單位、廠礦企業、中小學校建立群眾性的業余地震監測小組,形成網絡。配備簡單設備、儀器,監測地磁、地電、地下水、井水、氡氣、環境、動物異常反應等變化,并注意收集整理民間地震知識、經驗。4、組織地質、地震專業人員對業余人員進行必要的技術培訓。5、對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加強領導,嚴格紀律。各地震監測點、監測小組不得擅自發出地震預報,只能將異常情況向當地地震辦匯報,再由地震辦逐級匯報。地震預報權只能屬于政府。
從1974年開始,遼寧全省,特別是遼南各地迅速行動貫徹省委決定,建立了大量群眾性業余地震監測點,監測小組。1974年12月發生過一次4.8級地震。在地震前,群專結合的監測網及時準確的作了預報。實踐證明,他們的預報是正確的,國家地震局還專門破格為此發了簡報。由此,專群結合監測地震的情緒更高了。
1974年下半年到1975年初,遼南營口、海城一帶小震越來越頻繁,震級逐漸升高。省地震辦不斷的將地震情況上報給省委。當時遼寧省委的主要領導對遼南、營口、海城一帶發生較大地震高度警惕。特別是地震專家給省委常委上課時講的“小震鬧、大震到”的規律給他們非常深刻印象。根據國務院文件精神要求,省委常務書記李伯秋親自負責這項工作。
1975年1月4日,遼寧省委又專門召開了預防地震的座談會,國家地震局局長劉英勇專程趕來參加會議。會上,劉局長肯定了遼寧以預防為主,專群結合成功預報了4.8級地震的成績,并說:“過去有人說,地震預報外國人沒解決了,中國人也解決不了。這是錯誤的。我們解決地震預報,就是落實‘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具體體現?!?/p>
主持座談會的李伯秋書記對全省下一步的防地震工作提出了要求,他說:“就像打仗一樣,我們要立足于早打,打大仗,打原子戰爭,立足于敵人突然襲擊。要做到有備無患。”會后,全省防地震的工作,更進一步展開。
1975年2月4日凌晨,營口、海城一帶發生5級左右地震,沈陽有強烈震感。李伯秋、毛遠新等省委主要領導立即查問地震情況。省委辦公廳主任尹燦貞根據華文(遼寧省革命委員會辦事組組長,具體負責領導省地震辦工作)凌晨的報告匯報說:省地震辦(局)綜合各方情況的預測意見是“在近期內,在營口、海城一帶很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李伯秋問:“破壞性地震具體指什么?”回答是5到6級地震。李伯秋與毛遠新商量,主張向營口、海城一帶群眾發出地震預報,毛遠新提出由遼寧人民廣播電臺直接播出,李伯秋說:“預測說是‘近期內,很可能’,什么叫近期內?一小時叫近期,十天半個月也算近期,電臺一播,全世界都知道了。如果幾天之內地震還不來,豈不要鬧大笑話?!泵h新說:“關鍵在于要讓群眾離開不結實的房屋,特別是晚上,不能在室內過夜?!?/p>
然而,當時正是春節前夕,室外都在零下十幾二十度,地震如果幾天不來,是要凍傷人的。發出地震預報,還可能造成恐慌,可能有壞人借機造謠、搗亂,甚至形成難民潮,生產必然會受到影響。特別鞍鋼很多工人的家就在海城、營口一帶,影響了鞍鋼的生產也是不得了的事情。
李伯秋與毛遠新商量的結果,預報要發,但要采取比較穩妥的辦法。就是省委電話通知營口、鞍山兩個市,先召集海城縣(屬鞍山市)、營口縣(屬營口市)及當地駐軍的緊急會議,省地震辦派人去傳達李伯秋代表省委提出的主要防震措施,然后通過各級干部、民兵下去動員群眾不要在室內過夜。同時,通過縣有線廣播網直接傳達下去。
毛遠新又把商量的意見向代理省委第一書記曾紹山(沈陽軍區政委)作了匯報,曾紹山表示同意,并說由他負責向當地駐軍傳達,要求當地駐軍做好防震準備,還要隨時準備派出部隊去幫助地方救災。
當天下午二時,在海城召開了緊急會議,傳達了省委的指示意見,布置具體的防震措施。從當天晚上起,遼南地區,主要是海城、營口兩縣,所有人員都不要住在室內,生產隊的大牲口、農業機械都要拉到室外。各級干部、黨員、民兵全部下去,挨家挨戶動員老百姓到室外去。在生產隊,在城鎮的居民區,用大喇叭廣播,動員群眾搬到室外居住,要做到家喻戶曉。
2月4日下午,尹燦貞打電話向李伯秋、毛遠新匯報:在海城的緊急會議已開完會,正在全面落實省委要求。李伯秋對毛遠新說,他準備第二天去海城、營口等地檢查落實情況。當時李伯秋正在生病,毛遠新說他去。但李堅持說他先去。
2月4日19點36分,海城發生了7.3級強烈地震,整個遼寧省都被震動了。沈陽、遼陽等地都有房子倒了。地震發生后,李伯秋當晚就趕到海城。不久,他給曾紹山、毛遠新打來電話,說災情比估計的要嚴重得多,倒塌房屋很多,但群眾情緒還好,高呼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群眾說:“共產黨、毛主席真神了,下午讓我們搬出去,晚上就來地震”。群眾還說:“房子倒了,但沒傷著人,感謝共產黨,感謝毛主席”。李伯秋還說,39軍救災部隊已迅速到達災區,正在開展救災工作。
李伯秋書記從災區回到沈陽后,毛遠新即前往海城、營口等地,繼續組織救災工作。在大石橋(營口縣政府所在地)39軍駐地,39軍副軍長在軍部禮堂的廢墟前對毛遠新說,2月4日那天真是巧了,當天下午鞍山市委、市政府帶著春節慰問團來部隊,四、五百人在軍部禮堂開聯歡會,地方領導、軍隊領導講完話后,主持人宣布,接省委通知,所有人員不要留在室內,文藝演出不演了,請大家按秩序退出會場。人員退場后二十多分鐘,大地震來了,整個禮堂塌下來,夷為平地,參加聯歡會的軍地雙方人員一個也沒傷著。
海城大地震后,據統計,全省倒塌房屋一百多萬間,傷一萬余人,死一千三百余人(主要是老人、病人冬天不便搬出來,還有一些“膽大不怕死”的)。
有關部門估計,如果不發地震預報,死亡人數可能近十萬人。
1975年10月1日,毛遠新去新疆參加紀念活動,9月底路過北京去看望毛主席,先向毛主席匯報海城地震情況。毛主席說:“據說有預報,損失不大”。毛遠新說;“別提預報的事了。發了預報后,我心里更加緊張,如果大地震遲遲不來,影響了生產、群眾生活,成為茶余飯后的笑柄不說,省委還有何面目去見關東父老?!泵飨钢h新用濃重的湖南鄉音說:“那也沒有什么了不得的,無非是后人再給你編一個‘遼人憂地’(對照杞人憂天)的故事”。
毛遠新說:“地震后,外面把這次成功預報吹得很高,但我總覺得有偶然性。上午發了預報,下午動員群眾出來,當晚地震就來了,純屬巧合?!?/p>
毛主席說:“是偶然,但也反映必然,某種程度?!?/p>
1975年2月4日,遼寧省委上午10點發出了地震預報,當天晚上7點36分就來了地震,這純屬偶然。但從1974年國務院根據地震專家的預測專門召開了會議,并發出國發[1974]69號文件,遼寧省委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做了大量的應對準備工作,健全了機構,組建了專群結合的監測網,普及了地震常識及防震教育,加上老天幫忙,4日凌晨將近5級的地震,提醒遼寧省委果斷拍板發了預報。這大概就屬于毛主席所說的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必然性。
地震預報的確是很困難的,因為人們無法觀測到地殼運動的實際情況,也就無法確切掌握地震的規律。海城地震屬于“小震鬧,大震到”的類型,這只是地震的一種形式,唐山地震就不是這種類型。對地震專家提出過高的奢求是不客觀的。
但是,也不能就此下結論說:地震災害是不能預防的。
海城地震的成功預報說明,在人類完全掌握地殼運動的規律之前,也還是能找到某些可行的辦法,最大程度降低地震造成的危害,特別是人員的傷亡。周恩來總理提出的“在黨的一元化領導下,以預防為主,專群結合,土洋結合,大打人民戰爭”的方針,被海城地震成功預報的實踐證明,至少在大量減少人員傷亡上是行之有效的。這才是真正的中國特色。
說到底,在預防地震災害的問題上,還是需要領導、專家和群眾的“三結合”。沒有專家的地質結構分析、中長期預報和日常的專業性工作不行;沒有充分發動群眾組建業余地震監測網,沒有普及地震常識和進行防震教育,也不行;沒有黨政領導的當機立斷,采取有效的措施,還是不行。從某種意義上說,地震災害的預防及救助,更象是黨政領導的一項系統工程。
如果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前,四川能象當年遼寧那樣,形成領導、專家、群眾“三結合”體制,各級都建立了地震辦公室,建立了大量的群眾性的業余的地震監測網絡。就可能發現大量臨震前的異?,F象和信息,這些信息經各級地震辦匯集起來,就可能促使各級黨政領導形成決心,哪怕是基層領導及時采取某些臨時措施,就可能大大降低人員傷亡。這就是 “人自為戰,村自為戰”的人民戰爭思想,在預防地震中的應用。
附錄4:
為了不該忘卻的……
30年能夠改變太多的東西,就像今日繁華的海城市。在這里,無論車水馬龍的城鎮還是寧靜祥和的鄉村,你都很難再找尋到30年前那場大地震留下的印記。
但30年還有一些東西無法改變,就像人們的記憶。在海城及周邊城鎮年紀相當的人們的記憶里,他們親歷大地震的每一個場景都已經深深地印在了腦海中,至今揮之不去。
記憶還在,就意味著經歷了那場大地震的生命安然無恙。
權威的數字證明:由于及時地預報和采取了一系列應急防震措施,海城地震全區人員傷亡共18308人,僅占Ⅶ度區總人口數的0.22%,重傷4292人,輕傷12688人,輕重傷占總人口數的0.2%。這可以說是地震科學史上的一座豐碑。
為了這座豐碑,我們不該忘卻,不能忘卻。
親歷者細節講述再現當年地震場景
那大喇叭,挨村挨戶地動員哪
親歷者:原丁家村支部書記甘源禮,時年38歲海城縣(當時海城還是縣)居民王東方
由于震前做出了中期預測和短期預報,省政府和震區各市、縣采取了一系列應急防震措施,并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各街道、鄉一方面用喇叭廣播,另一方面派干部挨家挨戶動員群眾撤離危險房屋,有的鄉政府還到農村放電影,放了好幾天,不讓村民進屋,因為農民看一次電影不容易,所以為阻止農民進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據原丁家村支部書記、現年68歲的甘源禮回憶,當地百姓都提前接到了通知,大隊小隊天天開會部署防震,做準備工作。地震部門的工作人員通過大喇叭等各種渠道向村民宣傳防震知識,甚至挨家挨戶住防,老百姓有猶豫的他們就往屋外攆人,攆不動就背也要把村民背出屋去。
當時家住海城縣里的王東方的印象中,那時街上很多大喇叭都在喊將有大地震,不要呆在屋子里。僅有的兩家電影院也都停演了,電影院的墻上貼著“因地震改露天放映”的布告。他還介紹說,一個當地駐軍,震前正同鞍山市春節慰問團舉行軍民聯歡會,與會人員上千人,當接到緊急防震通知后,決定聯歡會只講話不演節目。結果人員剛剛撤離,地震就發生了,禮堂倒塌,只傷了一個最后離開的戰士。
那幾天呀,鼠竄豬跑鵝上了天
親歷者:原海城地震觀測站喬昌滿
南毛祁村村民李威,時年17歲
商家臺村村民齊兆華,時年27歲
現在人們回憶當時情況時,都說地震前確實有過很多的征兆。當時海城地震觀測站的工作人員喬昌滿印象最深的宏觀觀測方面的前兆就是大地震幾天前,甘泉村的一口水井咕嚕咕嚕地冒泡,像被燒開了一樣。
“我在山上打石頭的時候就見過還沒凍僵的蛇?!蹦厦畲宓睦钔悄?7歲,他回憶說,那時候老鼠到處跑,還有的大老鼠叼著小老鼠的尾巴拖著跑,貓別說抓老鼠了,自己都開始亂竄。他說那時家家的雞都上樹。商家臺村的齊兆華說他活了27年就沒見過豬能跨欄的,那回他見識了。他說他們村有一家,一天不知道從哪兒飛來一只大白鵝,正落在豬圈里,那家人還挺高興,白撿了只大鵝,誰知道那天夜里,他們家的豬跳出豬圈就跑了。喬昌滿說據后來收集的記錄,當時海城地區有80只鵝撲棱著翅膀飛上了天。
那一刻啊,火球閃過地動山搖
親歷者:南毛祁村村民李威,時年17歲
時任大隊干部的陳石村張興武,時年37歲
“咔嚓一道白光,然后就是一個大火球。”南毛祁村的李威比劃著那個大火球。19時36分,他被眼前的光景嚇蒙了,是家里人把他拖上了柴火堆。他說自己那時候啥也不知道了,看也看不到,聽也聽不見了。地震停了他才緩過神,然后就聽到有人喊地下開始冒水了,喊快跑啊。他也不知道去哪兒,反正就是跟著人群跑,一直跑到山上,當時很多人一下子都癱在了地上。
“村里的大喇叭連續幾天說有大震,要做好準備,但是那幾天震是有震,就是沒啥大事,大家警惕性可能就不夠。”李威說他跑的時候,有把孩子頭朝下抱出來一直跑到山上的,這還算好的,有的居然抱錯了,抱出個枕頭。還有一著急把孩子從窗口扔出來的,找半天找不到的。
“那幾天,有時候是我用大喇叭喊的。”陳石村的張興武那時是個大隊干部,“主要是告訴大家不要進屋住,要在外面搭棚子睡?!彼f地震那一刻,他一個親戚最不幸,摔倒的時候,正好開始地裂,人也正摔在裂縫上,地震時的地裂也是一張一合的,整個人就搭在了裂縫上隨著地裂運動,地震停止后,人都快被折騰散架子了。
那一村人,自發地去救援遇難者
親歷者:商家臺村村民齊兆華,時年27歲
“我們一家親戚十幾口,就我大爺出事了?!鄙碳遗_村村民齊兆華說,“我們聽到隊里的廣播后,一家子都沒進屋,搭了草棚子住。我大爺年紀大了還住在屋里,就沒跑出來?!?/p>
那天晚上齊兆華也在大隊部,當時一共是6個人?!霸谖堇锞吐牭胶袈『袈〉穆曇簦翊髳灷滓粋€接著一個。我們就往外跑,開始時地是上下抖動,跑得一瘸一拐的,然后就是左右晃動,根本站不穩?!彼f剛跑出去沒幾步,身后的房子就全塌了。他回頭看了一眼,掉下來的瓦差點把他砸了,他就繼續跑。他一路跑,感覺身邊的房子一路在倒,全是煙塵,他不敢再跑了,怕被什么房子給砸底下,就一腦袋扎進了一個草堆里。
地震停了之后,齊兆華爬出草堆,又往回跑,他不知道他大爺和他四弟是不是跑出來了,地震剛發生的時候他大爺說去叫醒睡在里屋的兩個人。回到廢墟的時候已經有兩個人在那里了。他喊他弟弟,喊他大爺,沒聽到回答,他們幾個開始用手挖。
“十個指頭都快磨爛了,但是也沒覺得疼?!蹦莾蓚€鄉親也和他一樣拼命地挖。很快,他聽到了他弟弟的喊聲,但辨不清楚方位,只能一邊回話,一邊繼續挖下去。來支援的村民越來越多,終于把他弟弟和另外一個人救了出來。而他的大爺被發現上半身搭在窗臺上,一根大梁正砸在他背上。
“救援是不需要組織的?!饼R兆華說,“都是鄉里鄉親,誰也不會見死不救。”在這種自發的救援下,商家臺村大多數人幸免于難。
那天晚上,很多人在山上沒合眼
親歷者:時任大隊干部的陳石村張興武,時年37歲
南毛祁村村民李威,時年17歲
那一夜,37歲的張興武是躺在自家震得快零碎的房子前的雪地上度過的,27歲的齊兆華后來和家人一起跑到了山上蹲了一宿,為給山上的人充饑,17歲的李威被隊長派下山搬了一夜儲藏在隊里的花生。他們都沒有合過眼。
第二天天剛亮,一個消息在山上傳開了,“海城變大海了?!比藗兙烷_始下山,要往外跑。“就那么兩座山,早上一看,山都滿了,全是人。”李威說他也跟著下山,但是并不知道要去哪兒,能去哪兒,“反正有一個在前面走的,后面就能跟上一串。”有人說要去沈陽,可是去沈陽的路誰也不知道,結果這個隊伍的人又開始各自找別的隊伍跟著走。“那時候解放軍的救援隊開上來了?!饼R兆華的村子里有走成功的,100多人在公路上正好遇到了一列要去運物資的軍車,結果都被帶到沈陽,幾天后又都被送了回來。
那個年呀,家家的餃子比往年多
親歷者:時任大隊干部的陳石村張興武,時年37歲
商家臺村村民齊兆華,時年27歲
“親人解放軍那是沒說錯?!睆埮d武說他們村子第二天救援軍隊也開到了,先給他吃了頓飽飯,是穿著剛發給他的軍大衣吃的,“長那么大頭一次穿大衣,真好看?!睆埮d武個頭不到1.6米,大衣一直拖到地,后來只好換上了發的軍棉襖。隨后幾個士兵就開始給他蓋簡易房,張興武說幸虧有了簡易房他全家才能安然度過那個冬天。
齊兆華所在的商家臺村由于房屋全部倒塌,所以1000多口人都住在解放軍蓋的簡易房里。有的人家比較幸運,家里的炕沒有塌,就以炕為基礎蓋了簡易房,炕能燒起來就暖和多了。
震災發生幾天后就過春節了,當時災區的人對那個大年三十印象都很深,政府給每人發了一斤面、一斤肉和半斤白酒,那一年的餃子每家吃得都要比往年多。
到了1975年9月,國家開始給受災地的群眾蓋房子?!暗搅?1月已經蓋完了200戶。”齊兆華說以前住的都是幾十年的草房,想不到因為地震反而住上了磚房。“除了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外,也沒啥說的了?!?/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