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親歷的“臭老九”的來源
王良生
前幾天有幾位網友發表文章,試圖探討“臭老九”一詞的來源。我也說說我所親歷的“臭老九”的來源。
我是1968年12月從清華大學畢業離開學校的(我是1963年暑期高中畢業考入清華大學,剛入校時學制是六年,后來教育改革改為五年半學制。)。在離校前的幾個月,我親歷了“臭老九”一詞的來源。
1968年7月27日,黨中央派遣中國人民解放軍和首都工人階級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簡稱軍、工宣隊)進駐清華大學,領導學校的斗(斗爭“走資派”)、批(批判反動學術權威)、改(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大概是1968年8月,姚xx在《人民日報》頭版發表了《工人階級必須領導一切》的文章,其中心內容是論述工人階級應該登上上層建筑舞臺,其最后一個自然段有這樣一句話:“那些獨立王國的臣民們,現在應該是覺醒的時候了。”當時我所接觸到的一些同學對這句話有反感,于是就有人私下議論說:“我們也成反面教員了,地、富、反、壞、右、叛徒、特務、‘走資派’,我們知識份子排行就算老九吧?!”這些話在部分同學中流傳 ,就傳到軍、工宣隊那兒去了。到了1968年10月份,又發生了一個故事。一天中午,我們在學校食堂排隊買午飯,和我們一起排隊的有軍、工宣隊的同志。由于排隊買飯的人比較多,我和我認識的幾個同學又排得比較靠后,因此就邊排隊、邊聊天。當時學校食堂午餐主食有饅頭、花卷、大米飯,副食有好幾種炒菜、好幾種咸菜,咸菜中就有北京的臭豆腐乳。有一個同學說:“光買炒菜,不吃咸菜,不下飯。”另一個同學把話接過去:“對,咸菜中還是臭豆腐乳下飯。”這時還有幾個同學把話就聊開了。有的說:“臭豆腐乳太臭,不能買。”有的說:“不對,臭豆腐乳聞起來臭,吃起來香。”還有人說:“對啊!知識分子也是臭豆腐乳,聞起來臭,吃起來香啦!”這時逗得食堂里就餐的人轟堂大笑,有的人笑得把嘴里含的飯都吐出來了。軍、工宣隊和我們一起排隊買飯的同志也樂了。這些笑話一傳開,有些同學就把前面說的“老九”和剛才說的“知識份子也是臭豆腐乳”組合到一起,那就叫我們自己是“臭老九”吧。因此“臭老九”幾乎就成了全校同學的口頭禪。
在軍、工宣隊進駐清華以后,中央要求全國各大、專院校都要派駐軍、工宣隊。1969、1970兩年全國很多省、市大、專院校都派人到清華來取經,清華軍、工宣隊一位負責人在向他們介紹經驗時說:“我們剛進校時,一些人不理解,有抵觸情緒,他們自己說他們是“臭老九”。這樣“臭老九”一詞就在全國傳播開來了 。
1972年周總理代表國務院給黨中央、毛主席寫了一個報告,建議給1966年—1970年五屆大學畢業生(簡稱“老五屆”)和中專畢業生轉正定工資級別。其中66屆畢業生67年底畢業分配,67、68兩屆畢業生于68年9月份畢業分配,我們五年半制68年底畢業分配,69、70兩屆都是70年畢業分配的。按照周總理在當時國家計委關于“老五屆”畢業生分配方案的請示中批示,分配方向是:“面向工礦,面向農村,面向邊疆,面向基層。”(簡稱“四個面向”)我畢業后分配在當時水電部駐遼寧省的一個單位,我們單位共有6000多名職工,其中大、中專畢業生就有1000多人。有些大學畢業生先分配在軍墾農場勞動,一年多以后再分配到有關單位。我們畢業后都在單位基層班組勞動,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一般都勞動三年左右,然后根據本人特長提上來從事技術工作或管理工作。1972年之前我們拿的都是見習工資,遼寧當時屬6類地區,本科畢業每月見習工資46元。由于畢業以后好幾年沒有轉正定級長工資,有些人已結婚成家,并且有的人已有了小孩,家庭經濟比較困難。所以周總理給黨中央、毛主席寫報告,建議給我們轉正定級長工資,大學本科畢業轉正后按當時國家干部行政系列工資標準定為22級干部,全國各地平均每人每月能增加10多元錢。在當時物價穩定、人民幣價值穩定的情況下,每人每月增加10多元錢,也是不差的。毛主席接到周總理的報告后,很快作了批示。毛主席在批示中說:“人家都說老九臭,我說老九不能走。該給他們轉正了,不能再為難這些窮秀才了。”周總理的報告和毛主席的批示,當時作為中央文件下發到全國各地。我所在單位是召開全體職工大會傳達的。當時我們聽了中央文件和毛主席批示的傳達,很多人心里都是熱乎乎的。大家心里想毛主席沒有忘記我們,還很看得起我們。“老九”本是京劇《智取威虎山》中的一句臺詞,“老九”指的是楊子榮,毛主席把我們都比作楊子榮了。
其實在中央這個文件和毛主席批示傳達之前,我們在班組勞動當工人時期,無論是單位領導還是工人師傅,從來沒有人說我們是“臭老九”的。相反,他們處處關心我們,他們知道我們缺乏勞動經驗,總是教我們如何動手干,尤其是在安全生產方面處處給我們把關,深怕我們出現人身安全事故。工人師傅們當時對我們說:“毛主席和黨中央讓你們到班組勞動,是為了讓你們更好地把在學校所學的書本知識和生產實際結合起來。你們以后都是當干部的,當領導的,以后你們可別忘了我們工人階級。”工人師傅的話,我們很多人都是銘刻在心。至今每當我想起工人師傅的這些話,總是情不自禁地熱淚盈眶 。我們當時分配到這個單位的很多人,后來根據國家需要或個人家庭原因,大多數人都調到新的工作單位去了,近幾年也都陸續退休了。但是大家還經常三五成群或十幾人一伙回原單位去看望自己的還健在的老師傅和當時的上級領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