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木英回憶父親胡喬木:讀書寫作一輩子
11月10日,北京萬壽路兩側高大的喬木下覆蓋著厚厚的積雪,我們一路前行,胡木英家就在前方。
胡木英,胡喬木之女、國家工商總局的退休干部。
|
在一排排中直機關的住宅樓里,胡木英家并未顯得特殊。墻上的胡喬木伏案照高懸,仿佛告訴我們并不為人所知的父女往事。
“父親不健談也不很愛聊天,散步時也不大理我們,總是自己想自己的事情。”69歲的胡木英快人快語,不似傳說中乃父的沉默和內斂。
被譽為中共黨內“四大筆桿子”之首的胡喬木,從毛澤東秘書到“黨內一支筆”再到“新聞大管家”,經歷了怎樣的宦海沉浮?除了新華社的千字文簡歷,外界對其所知甚少。
毛澤東點名招秘書:“喬木是個人才”
對于胡喬木來說,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莫過于成為毛澤東的秘書。
“我是1941年1月23日生于延安。我出生半個月左右,父親就去給主席當秘書了。”胡木英說。
此時,胡喬木和夫人谷羽住在延安大砭溝的窯洞里,澤東青年干部學校就在大砭溝,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中央組織部也在那里。“父親當時已調到中共中央宣傳部工作”。
這一年的1月上旬,皖南事變爆發,1月20日,毛澤東以中央軍委的名義發布重組新四軍軍部的命令。為此,中共高層通宵達旦地開會,毛澤東更是異常忙碌。
2月上旬的一個清晨,中共中央秘書長王若飛突然來到胡喬木所住的窯洞。對于當時的場景,胡木英說,“母親親歷了這個過程。”
王若飛對胡喬木說道:“毛主席那里缺人手,點名要你去他那里做秘書工作,同時兼任中央政治局的秘書。”
王若飛的話,完全出乎胡喬木的意料。他怎么也不會想到,毛澤東會調他當秘書。
胡喬木思索了一下,說出了心中的顧慮:“給毛主席當秘書,我怕當不好。我從來沒有做過秘書工作。”
王若飛為了打消胡喬木的顧慮,說出了毛澤東“點將”的來歷:
“你發表在《中國青年》雜志上紀念‘五四運動’二十周年的文章,陳伯達看了,很欣賞。”于是,陳伯達將文章推薦給毛澤東看。毛澤東看后說,“喬木是個人才”。
那時,陳伯達擔任毛澤東的政治秘書,他跟胡喬木并不認識。
1941年秋天,楊尚昆從華北根據地回到延安參加整風,認識了給九月政治局會議做記錄的胡喬木。楊尚昆在《我所知道的胡喬木》一文中回憶說,“他不到三十歲,一介書生,清秀文雅;在會上做記錄,并不說話,大家叫他喬木,前面加上‘胡’的本姓,是1945年到重慶談判以后的事。九月會議前后,印發了《六大以來》。當時我就聽說,喬木同志是主席編輯《六大以來》的主要助手。這件事辦得好,主席喜歡他,大家也看重他。”
胡木英對父親的延安時期知之甚少,一方面當時年紀小,一方面是“父親忙著工作,并不在家里待著,在家的時候就是寫東西。”不停寫東西的胡喬木有件事情讓女兒印象深刻,“有一次,他在延安的窯洞家里伏在桌子上寫東西,桌底下放了一個炭火盆,腳踩在炭火盆邊上,暖和一點,結果有一次他寫著寫著就忘了,就把鞋子給燒了。”
《中國經濟周刊》:有人說《沁園春·雪》是你父親寫的?
胡木英:不是。父親沒參加過長征,壯麗景觀沒經歷過,這不是憑想象就能寫出來的,而且按照父親的性格,他不會寫出主席那樣的氣魄。
創作黨史中的《史記》
1949年6月,毛澤東離開香山雙清別墅進駐中南海豐澤園,作為毛澤東秘書的胡喬木,亦隨之搬進中南海。
8歲的胡木英跟著父親進了中南海。胡喬木的家在春藕齋西邊的靜谷,同住在靜谷的,還有由胡喬木推薦當了毛澤東秘書的田家英。“當時我們家就住在進入靜谷門內左手那排房子,三間廂房,包括了父親的辦公室和全家住處。我記得中共中央宣傳部有一部分人,當時也在靜谷辦公。”
胡喬木雖然仍是毛澤東的秘書,但是工作內容開始發生變化。胡喬木先后擔任中宣部副部長、新華社社長兼總編輯、新聞出版總署第一任署長,后又任中宣部常務副部長。
|
胡木英至今記得1954年的一天去毛澤東家看電影時的情景。“那天傍晚,家里的電話鈴響了,父親接電話才知道是主席打來的,邀父親到他家看電影。父親帶上我去了豐澤園”。
放映的影片名叫《葡萄熟了的時候》,這是一部剛剛攝制完的國產片。
胡木英跟父親去毛澤東所在的豐潤園“菊香書屋”看電影這是僅有的一次,更多的時候是胡喬木接到電話后就去領任務。于是,胡喬木參與了共和國成立之初幾乎所有的重要文獻的起草和定稿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胡喬木的名著《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被稱為黨史中的《史記》。
這是在1951年6月,在中國共產黨成立30周年前夕,胡喬木為中央寫的一篇講述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事業取得勝利的文章。“父親坐在放滿涼水的澡盆里,趴在一塊木板上寫”,由于胡喬木對黨的30年的歷史非常熟稔,“這篇長文他只花了不到一個星期就寫成了”。
楊尚昆回憶說,“主席看了十分滿意,說不要作為中央領導人的講話稿了,就以‘胡喬木’署名發表。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用個人名義發表,并不是胡喬木自己要逞英雄,完全是毛主席決定的。時在建國初期,效果極好。” 1951年6月22日,《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發表在《人民日報》上,新華社全文轉發,全國各地報紙也全文刊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全文廣播。另外,人民出版社還印行了單行本。“此書再版多次,每次再版父親還要‘精雕細刻’一下。”胡木英說。
1950年下半年到1954年,胡喬木家又搬到了懷仁堂南面的頤園,與彭德懷住的永福堂正好是前后院。
胡木英對彭老總家的地圖記憶深刻,一次她隨父親到彭老總家,看到辦公室一個巨大無比的地圖,占據了整整一面墻。縣、區、公社,甚至更小的區域單位,都標得清楚細致。“我后來才知道,軍事地圖才是那樣詳盡的”。
《中國經濟周刊》:胡喬木被稱為中共黨內“四大筆桿子”之首,這個說法是什么時候提出的?
胡木英:他在世時從來沒人提。我也沒聽說過有這個說法。文革后鄧小平提出,黨內幾十年文件都是通過胡喬木的手,他確實是黨內第一支筆,因為對他這么多年的了解,還是用他合適。鄧小平也有理由,因為過去毛主席、周總理都說過,“有喬木就有飯吃”,就是能寫出東西。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