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可能根本就沒有接觸過” 人民公社” ,只是憑借著傷痕文學或道聽途說,就主觀臆斷地發表意見。我把我當年插隊落戶的體會給網友們談談。
1. 人民公社創建之初就是以"亦工亦農"作為社會主義農村發展的方向。很多社隊早在了六七十年代就己經存在一定規模的社辦或隊辦企業。我下鄉插隊的小山村雖為窮山僻壤,卻也有幾間隊辦的作坊,主要是糧食和山貨加工(如米線)和竹紙漿都賣給縣供銷社,雖然規模都較小,卻是建立多年了。此外還有一處小鉬礦,后回品位不太高,銷路不好便停辦了
2. 當時確實是” 以糧為綱” ,但同時也舉綱張目。在我們那兒主要的經濟作物有:油茶籽,板粟,柿干,李干,筍干等;在我們這幫知青的建議下,隊里還辦了一個食用菌養植場。
3. 人民公社基本上不存在” 大鍋飯” ,工分制是很典型的按勞分配形式,工分評定一般都比較認真,也很民主。評工分時大家一般都到場,先評議再評分,可以說基本上是” 公開,公平,公正” 。
4. ”懶漢” 什么時候都有,但在人民公社時期這種人走極少的,因為那時”懶漢” 極不光彩,在大伙心目中和” 四類分子” 相近,在村里是非常抬不起頭。娶媳婦都困難。
5. “割資本主義尾巴” 的事確實有,但那是針對某些私人付業,而集體付業是受到保護和扶植的。在我們那兒家庭養豬和雞鴨羊等也沒受到限制。農村集市從來就沒有中斷過。
以上是我插隊三年多的感受,簡述于此,供參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