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科學文化與陳景潤的學術成就
李克勤濟學網http://www.like-qin.com/
李克勤(jixuie)文集http://www.wyzxsx.com/ShowAuthor.asp?ChannelID=1&AuthorName=%C0%EE%BF%CB%C7%DA%A3%A8jixuie%A3%A9
李克勤(jixuie)題記:陳景潤是新中國培養的大學生,他又是毛澤東時代作出世界一流學術成果的大數學家。從陳景潤的學術歷程,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毛澤東科學文化的合理性。毛澤東科學文化是毛澤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毛澤東的理論與實踐在科學領域的整體表現。陳景潤就是在毛澤東科學文化氛圍里,開始了他的科學歷程,并取得了世界一流的學術成就。
一、毛澤東“向科學進軍”的號召給了陳景潤攻關的信心與力量。
陳景潤1950年代初從廈門大學數學系畢業分配到北京一所中學,他不適應做教師,就給廈大的校長王亞南寫了封信,傾述了自己的苦衷,很快王亞南這位我黨的大學問家,《資本論》的翻譯者,就把陳景潤調回了廈大數學系當輔導員,兼管圖書資料工作。
1956年是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年4月,偉大領袖毛澤東審時度勢,醞釀構建了宏偉的社會主義建設綱領《論十大關系》。高瞻遠矚的一代偉人,觀四海于一瞬,集智慧于一身,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艱難道路上初獲戰績之后,向全國知識界科技界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向科學進軍!周恩來親自主持制定了發展科學技術的“12年規劃”和“10年規劃”。科技事業進入了一個有計劃的蓬勃發展新階段。兩個規劃的實施催生了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果,促進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和產業的誕生,國家實力提升,國人志氣大長。陳景潤也就是在數學系師生們,三五成群組成科研小組,熱火朝天干起來的影響下,開始下決心向哥德巴赫猜想進軍的。
來自中南海浩蕩的春風,在廈門大學激起層層波濤。學校黨委聞風而動,根據國家科學發展的遠景規劃,組織數學系制定自己的科研工作規劃。他們雄心不小:提出在12年內趕上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并非是吹牛皮放大炮,其時,這里藏龍臥虎,眾賢畢集。特別引起人們注意的便是陳景潤,根據他的科研方向,系里除了讓他在資料室工作外,特地安排他擔任“復變函數論”的助教,希望他借此可以得到鍛煉,打好堅實的基礎。
此時,陳景潤才23歲。別看他幾乎日夜是在閉門讀書,而那一顆單純的心,卻并不乏年輕人的豪情壯志。他選擇數論作為突破口,在老師們的指點下,集中力量,鉆研華羅庚的名著《堆壘素數論》、《數論導引》,向科學的高峰發起沉雄有力的進攻。
這是一種特殊的攻堅途徑,《堆壘素數論》是華羅庚大約于1940年,用8個月時間完成的。這本專著,全面論述了三角和估計及其在華林—哥德巴赫問題上的應用。全書12章,除西革爾關于算術數列素數定理未給證明外,所有定理的證明均包含在內。在這本豐碑式巨著中,展示了華羅庚在圓法、三角和估計及其應用上做出的重大貢獻,還對世界級的數學大師、蘇聯的維諾格拉多夫的方法作了改進和簡化。據報載,華羅庚在西南聯大曾講授過他的《堆壘素數論》,開始,慕名而來的學生將教室擠得水泄不通,后來一天天減少,減到4個,一星期后,只剩下2個,即后來成為著名數學家的閔嗣鶴和鐘開來。教室里只剩下師徒三人,因昆明天天空襲不絕,華羅庚干脆把教室搬到華家附近,租屋而居,進行講授。華氏的這本書實在是太深了。1941年,華羅庚曾把手稿寄給蘇聯的維諾格拉多夫,維諾格拉多夫立即以電報回復:“我們收到了你的優秀專著,待戰爭結束后,立即付印。”因此,這本書最早是1947年以蘇聯科學院“斯捷克洛夫數學研究所”第22號專著出版的。中國數學界對華羅庚的專著給予崇高的評價。而當時的教育部幾乎無人能夠評審此書。老一輩數學家何魯冒著灼人的炎熱,曾在重慶的一幢小樓上揮汗審勘,閱稿時不時擊案叫絕,一再對人說:“此天才也!”他愛不釋手,居然親筆將《堆壘素數論》抄了一遍,何氏的手抄本曾存于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圖書館中,不幸在“文革”中散失。
陳景潤悉心攻讀華羅庚的《堆壘素數論》,其目的,是想將華羅庚的成果向前推進一步。初出茅廬,便向世界級的數學大師華羅庚挑戰,木訥寡言看上去有點病懨懨的陳景潤,何其大膽,何其氣魄!
當然這不是兒戲,陳景潤也曾猶豫過:“這不是有點太不自量力了么?”他的思維是縝密的。知識可以塑造性格,一直遨游在抽象思維王國里的陳景潤不乏持重和沉著。他去請教“復變函數”的主講老師,老師遠見卓識,熱情鼓勵他:“為什么不可推進前人的成果呢?不必顧慮重重了。現在的數學名著,它們的作者當然都是著名的,這些著作是他們的研究成果,但后來的年輕人如果不敢再進一步研究,寫出論文來,數學又怎能向前發展呢?”老師的話語重心長,言簡意賅,陳景潤心里踏實了。
像一塊磚那么厚的華羅庚的數學名著《堆壘素數論》,被陳景潤一頁頁拆開了。他一個字一個字地研究,整整讀了30多遍,幾乎達到了滾瓜爛熟的地步。華氏的這本專著,是當代數論精萃匯聚的結晶。對于其中的每一個公式、定理,陳景潤都進行反復的計算、核實。住在勤業齋的人們,只看到陳景潤的門一天到晚都關著,偶爾,看到他出來買飯,人影一閃,又進了那間只有七平方米的小屋。庭院里,竹影和翠森森的芭蕉樹相映成趣,光潔的石凳上,人們悠閑地談天、消閑,領略海濱之夏的無限美意。而有誰能知道,悶在小屋中的陳景潤正在進行著一場艱苦的鏖戰呢!
生活被陳景潤簡化得只剩下二個字:數論。他日夜兼程地馳騁于數論的天地里。睡眠很少。陳景潤有一套獨特的作息理論,在他的頭腦里,沒有失眠二字,他多次對人說過:失眠,就意味著不需要睡覺,那就爬起來工作吧!他困了,和衣一躺,一醒來,又繼續工作。人們出于關心或好奇,有時也到陳景潤的小屋中去看看,遍地都是草稿紙。數論的許多領域,是靠極為抽象的推理演算的,演算了多少道題,連他自己也沒法計算了。飛馳的歲月,完全消融在單調、枯燥而又神妙無窮的一次次推理和演算之中。只有陳景潤,才能領略其中的苦澀和樂趣。
一山讓過一山攔。偌大的數論世界,似乎化作氣象萬千的昆侖、天山。草地如茵,雪杉如畫,意盡之時,還有潺潺流水,流不盡地老天荒,更流不盡那令無數英雄競折腰的雪山奇景。小徑如夢,斷落在奇絕的冰山大川之中。寒意沁人,五內皆涼了。萬丈的懸崖,披掛著壁立的冰雪交融的垂簾,如突然凝固的瀑布,寫盡了天下的雄奇和壯闊。雪蓮盛開在冰峰如刀的寒光凜冽之中,恰似神話中的珍奇瑰寶。它屬于尚未進入科學殿堂的無名之輩么?
沒有退縮,更不后悔,認準了一條路,便頭也不回地往前奔。誘惑也罷,失敗也罷,沮喪也罷,全不理會,也無暇去理會了。攻關,就需要這種近似傻子的執著和頑強精神。
當時,廈門并不平靜。盤踞在金門島的國民黨殘兵敗將,不甘心自己在大陸的失敗,時常無端地向廈門打炮,敵機常來騷擾。當凄厲警報聲響起,陳景潤往往仍在數學王國中神游,一直到全副武裝的民兵,焦急地推開他的窗戶,命令他立即撤離到屋后五老峰下的防空洞時,他才戀戀不舍地離開小屋。臨走時,還不忘捎上幾頁書。防空洞中,人聲嘈雜,他卻可以頃刻沉緬在數論的藍天里。清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有一段精彩的描繪:“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用王國維形象的勾畫來看陳景潤,實在是太確切了。
閱盡滄海,陳景潤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和超凡的韌勁,終于把華羅庚這本極難啃的《堆壘素數論》吃透了。仿佛是靈感突兀而至,壁立千仞的群峰突然天門開啟,華光四射。該書的第四章 ,某些三角和的中值定理是用華羅庚方法來處理低次多項式對應的三角和的中值公式。第五章 維諾格拉多夫的中值定理及其推論是用維諾格拉多夫方法來處理高次多項式對應的三角和的中值公式。熟讀全書和神游了數論的浩瀚、淵博之后的陳景潤發現,用第五章 的方法可以用來改進第四章 的某些結果。這便是當時數論中的中心問題之一“他利問題”。它跟哥德巴赫問題一樣,吸引著數論學者的注意和探討。華羅庚除了在《堆壘素數論》一書進行探討之外,還曾在1952年6月份出版的《數學學報》上發表過《等冪和問題解數的研究》一文,專門討論“塔內問題”。這個問題歸結為對指數函數積分的估計。文章中,華羅庚滿懷期望地寫道:“但至善的指數尚未獲得,而成為待進一步研討的問題。”如今,這個問題終于被陳景潤攻克了。
這是了不起的戰績。首戰告捷,初試鋒芒,便震驚了數學界。陳景潤將他幾乎耗盡心血的成果,寫成了一篇關于“塔內問題”的論文。對于這篇論文的水平和價值,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的行家們,至今的評價是:一個數學家一生中能有一個這樣的發現,便算幸運了。它是屬 于 教授級的。陳景潤把自己這篇論文,激動地交給曾教過他的李 文清等 老師看,大家仔細審閱,十分滿意。 李文清 老師把這篇論文輾轉寄給了華羅庚。華羅庚認真審閱后,交給了數學所數論組的一批年輕人,經過大家反復核審,證明陳景潤的想法和結果是正確的。華羅庚感慨萬千地對他的弟子說:“你們呆在我的身邊,倒讓一個跟我素不相識的青年改進了我的工作。”
命運,向陳景潤敞開了一扇洋溢著更有誘惑力的大門。
二、毛澤東鼓勵華羅庚“為我們培養出些好學生來”,大大促進陳景潤的成長與成就
數學大師華羅庚 |
1950年3月27日 ,中國各大報紙都在顯著位置刊登華羅庚“自美國返抵首都北京”的新聞。華羅庚到北京后被安排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及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那正是華羅庚正當年富力強之時,學術上到達鼎盛時期,不斷有新的研究成果問世。與此同時,他還肩負起為新中國培養人材的重任。那是在1952年,全國第二屆政協會議在北京召開。一天晚上,與會代表被邀請到懷仁堂觀看文藝演出。華羅庚因為起草一篇發言稿耽誤了時間,當他來到大廳時,演出已經開始,燈光昏暗,他拄著拐杖,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座位。正在他不知所措之時,忽見遠處的座位上有人朝他招手。他立即朝招手的地方走去,當他在空位子上坐下之后定睛一看,不禁驚喜交集:原來沖他招手的人是毛澤東主席。毛主席笑著向他點頭問好,華羅庚頓覺淚水模糊了視線。毛澤東和他一面看戲一面交談,并且親切地拍著他的肩膀說:“華羅庚同志,你也是苦出身,希望你為我們培養出些好學生來!”華羅庚將毛澤東的囑托牢記在心。
為了培養人材,華羅庚在清華園里的數學研究所開辦數學討論班。浙江大學學生王元拿著蘇步青 和陳建功 教授的推薦信來找華羅庚。王元從小喜愛數學,立志要拜華羅庚為師。華羅庚看了推薦信后,并沒有表示立即收他為徒,而是把他叫到黑板前給他出了個題目。王元一時發懵,思索半天沒有想出答案。華羅庚嚴厲批評了他,并且罰他在黑板前站了兩個小時。當天晚上,王元用心演算,第二天把結果報告給華羅庚。華羅庚聽了十分高興,后來又出了幾道題。王元都順利做出,華羅庚這才答應收下這個學生。
在學生們的心目中,華羅庚不僅是位令人尊敬的良師,而且是具有強烈民族自尊心的科學家。當時發生的一件小事,使王元終生難忘。50年代初期,匈牙利科學院院士、著名數學家保爾·吐朗,赴中國訪問,他在給數學研究所做的報告中,用高等數學中的蘭向多項式對中國近代數學家李善蘭發現的恒等式作出了證明。華羅庚聽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激動地對學生們說:“這本來是我們中國的東西,結果我們作不出證明,現在,讓人家外國數學家給證明了,這對我們既是友好的表示,也是一種挑戰,希望你們都想想看。……”
保爾·吐朗作完報告,第二天就要起程,這天晚上,華羅庚一夜沒有合眼,整夜進行演算,終于在天亮前證明了李善蘭提出的恒等式,而且方法比保爾·吐朗簡單、漂亮。第二天,當華羅庚到車站為這位匈牙利數學家送行時,把自己的證明交給了他,華羅庚所表現出來的才智和火熱的愛國感情令保爾·吐朗由衷敬佩。
早期的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名為研究機構,而實際上更像個數學系,年輕的研究人員往往像學生一樣聽課。華羅庚對學生們嚴格要求,他每天黎明即起,然后去敲學生們宿舍的門,接著是和學生們討論問題或授課,一干就是一天。有時睡到半夜,他忽然爬起來,穿上衣服又去逐個敲學生們的房門:“別睡了,別睡了,白天的題目還得再講一講!……”就這樣,華羅庚忘我地工作,他對學生們說:“如果自己的腦子里沒有問題了,就不是數學家了!”在老師的嚴格教導下,這些20多歲的小伙子,兢兢業業,勤奮不息,即使假日也不休息。華師母吳筱元看后嗔怪丈夫道:“哎呀,他們這么年輕,你禮拜天、晚上也不讓人家休息,人家找不到對象怎么辦?”她的話引來一陣輕松的笑聲。
華羅庚選擇學生時從不以貌取人,他在給廣州中山大學作學術報告時,在聽講的學生中,有一位拄著雙拐的殘疾青年名叫陸啟鏗,他聽了華羅庚的報告后,便產生了一個大膽的念頭:畢業后能分配到北京,在華羅庚的指導下搞研究。這個想法在旁人看來簡直有點異想天開,當時華羅庚是萬人仰慕的大數學家,不知有多少四肢健全的人以作華羅庚的學生為榮,他怎會收下像陸啟鏗這樣的殘疾青年呢?陸啟鏗反復思考之后,終于鼓足勇氣給華羅庚寫了一封信。他很快收到回信。在華羅庚的悉心指導下,陸啟鏗后來成為頗有造詣的數學家。
華羅庚在選拔人材方面不拘一格,對于素不相識的青年,他只要認為具有培養前途,就竭盡全力予以提攜,因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而名揚世界的陳景潤就是華羅庚發現的一顆明珠。
華羅庚的得意門生王元及數論組成員仔細閱讀了陳景潤的論文,然后拿著論文來見華羅庚:“ 華 先生,我們看了這篇論文,感到這個名叫陳景潤的人提出的論證是對的,他利用高次多項式對應的三角和的中值公式,處理低次多項式對應的三角和的中值公式。對蘇聯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維諾格拉多夫和您的兩種不同方法結合運用得很好。”聽了王元的介紹后,華羅庚親自閱讀了陳景潤給他著作提出的改進意見,并且連連稱贊道:“這個年輕人很好!他很有想法!很有培養前途!”接著,他又責備身邊的人:“你們朝夕在我的身邊工作,為什么不能像他那樣呢?你們怎么就沒有想到對我的著作提意見呢?”說罷又立即下命令:“給陳景潤發個請帖,就說我請他作為特邀代表,到北京來參加數學討論會,請他到會作報告!”
陳景潤接到信后,喜出望外,他拿出邀請信和一張事先定好的軟臥車票看了又看,興奮得不能自制,但想到即將拜會當代著名的大數學家,心中不免有一絲不安。
在北京西苑飯店的一間會客室里,華羅庚見到了這位靦腆、可愛的青年,他親切地對陳景潤說:“你寫的《塔內問題》的論文我看過了,寫得很好,很有想法!”第二天,在華羅庚的親自引薦下,陳景潤走上學術討論會的講壇,向來自全國各地的二百多位數學家報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會議結束后不久,華羅庚又派陸啟鏗千里迢迢跑到廈門,經過一番奔走,將陳景潤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這是華羅庚平生親自點名調來的唯一人員。在這之前,不少人向他推薦過數學人才,他都沒有接納,卻一眼看準了陳景潤。日后的事實證明,華羅庚的確很有眼力,陳景潤不愧為數學奇才,他經過12年苦心孤詣的鉆研,終于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超越國際先進水平的輝煌成果。1973年2月,陳景潤的論文在《中國科學》發表,著名的“陳氏定理”從此誕生!這篇論文立即轟動了國際數學界,引來一片贊嘆之聲,美國數學會通報期刊載文指出:“在數學研究所,華羅庚的一批學生,在解析數論方面作出了出色的成績。近年來,那里所得到的杰出成果是陳景潤的定理。這個定理,是當代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方面最好的成果。”一位美國數學家寫信祝賀陳景潤:“你移動了群山!”
陳景潤成為享譽世界的著名數學家之后,時刻不忘華羅庚對他的器重與關懷,他曾經這樣說:“華羅庚是國際上有名的數學家,我是走他的‘后門’,才從偏僻的地方調到數學研究所的,如果沒有他的提攜,我絕對不可能有今天!”
在古代,中國的數學曾經有過輝煌的過去,但是由于封建統治者閉關鎖國,不重視科學研究而漸漸落伍,華羅庚的出現,無疑使中國現代數學大放光彩。名師出高徒,在華羅庚的努力下,在國際數學界出現了以他為中心的中國學派,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在華羅庚的精心培養下,一大批年輕有為的數學工作者迅速崛起,例如:越民義、萬哲先、陸啟鏗、龔升、王元、許孔時、陳景潤、吳方、魏道政、嚴士健、潘承洞等,這些人日 后都成為 教授,有些則一躍為國際知名的數學專家,陳景潤便是其中最為突出的一個,他沒有辜負華羅庚的希望,為中國贏得了榮譽!
三、江青曾建議救活陳景潤,毛澤東批示:請姚文元辦
北京。中南海。菊香書屋。古老的皇家園林。萬木蔥蘢,碧波蕩漾。飛檐吊角儀態萬方的大屋頂式的建筑,恰似不動聲色的歷史見證人,閱盡春光秋色,也閱盡系著中華大地的史詩。
毛澤東日理萬機。這位來自湖南韶山沖的農民的兒子,才華橫溢的教書先生,揮動那如椽巨筆,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開辟了中國革命勝利的道路,結束了自鴉片戰爭以來100多年中國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一撼天動地的肺腑之言,恢復了有著數千年文明史的中國的尊嚴。毛澤東不愧是繼列寧之后又一個把馬克思主義變為實際的領袖,不愧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改變了歷史的進程,改變了世界格局,改變了時代的走向。他的偉大之處,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的:如果沒有毛澤東同志,中國人民還不知要在黑暗中摸索多久。
毛澤東崇尚科學,十分尊重和愛護那些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的科學家,“文革”中,他親自保護了錢學森等一批卓有成就的知名人士。陳景潤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2)之后,1973年4月6日,中國科學院《科研工作簡報》第7期發表了題為《數學基礎理論研究的一項成就》,客觀地說,因為當時的政治氛圍,科研工作尚未提到應有的地位,這份簡報中對陳景潤的成就評價是一般的,它只是概括性地介紹了陳景潤的工作,并指出,此項成就將會在世界產生較大的影響。接著,新華社據此發表了一條消息,調子有了提高,認為是“一項被認為在國際上是領先的新成就”,“是20世紀數學的最大成就之一”。中央領導同志看到這份“簡報”后,要求科學院“寫一份較為詳細的摘要”,并將陳景潤的論文放大樣一并送往中央。4月16日,數學所將有關材料備齊,20日送到中央有關部門。這一期間,新華社發表了一條陳景潤患嚴重腹膜結核,病情危險,急需搶救的消息。
這里有個插曲。讓陳景潤出名的,只是一個偶然的機遇。時任中科院數學所業務處處長的羅聲雄講述了這件奇事。
1973年,北京的冬天似乎比往年更長。2月里的中關村,周圍是一片片蕭索的農田,讓它出名的不是高科技,而是北大、清華這兩大“文革”策源地,發生在這里的故事往往有風向標的意味。
一天,陳景潤在去醫院的路上偶遇羅聲雄,也許是自覺身體不行時日無多,他突兀而神秘地說:
“最近,我完成了對猜想的證明,論文也寫好了,你看怎么辦?”
“論證過程有問題嗎?”羅說。
“絕對沒問題。但是我擔心沒法發表,即使發表了又會挨批。”
“只要是真貨,就不怕。”
這里所說的猜想,是指對“哥德巴赫猜想(1+2)”的簡化論證。陳景潤在極其秘密的狀態下,經6年攻關,寫出了這篇長達100多頁的論文。他心里清楚,這不僅是他有生以來最重要的成就,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要的數學成就之一。然而,他更明白,自己頂著“白專”的帽子,“猜想”又遠離實際,論文肯定難以發表。這些年挨整、跳樓、專政經得多了,雖經羅聲雄勸說,陳景潤還是把論文壓在了箱底下。
羅聲雄,湖北人,三十出頭,好打抱不平。有一次,陳景潤像“叫花子”一樣被“革命群眾”群毆,周圍的人都哈哈大笑。只有羅為他出了頭,由此成了陳為數不多的朋友之一。這次,為了給陳景潤打氣,羅聲雄和數學所的另一位業務干部喬立風,決定跨過數學所黨委,把事情直接捅到院里。
一份題為“數學所取得一項重要理論成果”的工作簡報,徑直送到了中科院領導處。副書記武衡看完這份簡報后,頓感眼前一亮。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電子計算機的改進引發了西方的技術革命,針對這種情況,1971年至1972年間,周恩來借接見美籍物理學家楊振寧和數學家林家翹的機會,與中科院負責人談話,要求中科院在理論研究上要有所突破。陳景潤這個成就,真是恰逢其時。
武衡立即趕到數學所。他當著黨委書記的面,尖銳地指出:“單是陳景潤有論文不敢拿出來的事,就應該向總理反映。”這位書記的答復也很有時代特色,他說:“陳景潤的論文能不能發表,要經全體群眾討論通過!”
在隨后的全院大會上,武衡專門表彰了陳景潤,不過他沒提名字,僅說:“我國年輕的數學工作者在數學的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做出了一項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成果……”
坐在底下的新華社記者顧邁南,專門負責科技報道,聽到此處,她心中一動,立即詢問身旁的一位局長,得知這個人叫陳景潤,“是個怪人!”
第二天,顧邁南就到了數學所,接待她的那位“革委會”負責人說,“這個人(指陳景潤)生命力很強,中關村醫院來了幾次病危通知單,說他快死啦,可他至今還活著。”
隨后,顧邁南迅速寫了兩篇“新華社內參”,專門報道了陳景潤。現在回看這兩份“內參”,只有兩處略有夸張。一是在論文尚未發表前斷言“陳的論文發表后,會轟動世界”,一說“陳命在垂危,亟待搶救”。不過,這為后來的“陳景潤事件”,投入了催化劑。
離陳景潤和羅聲雄談話還不到半個月,陳景潤的機會就來了。
江青在“內參”上批示:“主席,是否先救活陳景潤為好?”
時刻注視著中國的方方面面,為中國命運而日夜操勞的毛澤東,看到了這些材料,目光銳利的他,毫不猶豫地在文件“要搶救”三個字上,畫了一個圓圈,并退給當時負責科研文教的姚文元辦。
一介寒儒似的陳景潤,此時,仍然屈居在那間六平方米的小屋中,電燈當然是用上了,他對這些復雜的政治背景,一無所知。長期的伏案勞作,超負荷的科研攻關,加上嚴重缺乏營養,他的健康狀況很差。青年時代,他就患了肺結核、腹膜結核等多種疾病。數學所的人們都知道,陳景潤穿衣服,整整要比別人提前一個季節。9月,北京正是金秋,不少人還穿襯衫,而陳景潤已經套上棉衣了。經過這場沖擊哥德巴赫猜想的苦戰,他更是疲憊不堪,極端怕冷,臉上時常浮起陣陣潮紅,大概是病久了,也苦久了,他絲毫沒有把這些放在心上。
在毛澤東時代,貫徹毛主席的批示是不能過夜的,毛澤東畫圈“要搶救”陳景潤,猶如一聲令下,從中南海到各個有關部門,全部行動起來,這是陳景潤遠遠沒有料到的事。
北京的4月下旬,天氣還冷,尤其是夜晚。陳景潤關住門,像往常一樣,埋頭在數學的研究中。暖氣已經停了,他穿著棉衣,頭戴護耳的布棉帽,還是覺得涼意沁人。
突然,門外傳來一陣雜亂的腳步聲,接著便是有人擂門。陳景潤心驚肉跳,他一看表,已是深夜二點鐘,莫非,又是來抓他這個“白專典型”么?
他不開門,守在門口。一次次地遭受凌辱,他也長進了,決心反抗,萬一不行,無非是再跳一次樓。“士可殺不可辱”,他頗有文人的骨氣。
人們萬萬不會想到,這支隊伍的領頭人,便是當時紅得發紫的大“左派”遲群。他這種場面見多了,看到擂不開,便在門外高聲喊道:
“我們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派來看你的人!”
小屋里面沒有動靜,遲群又放開嗓門,大聲喊了一遍。
夜深人靜,陳景潤聽清楚了,毛主席深夜派人來看他?!難道,這是做夢么?毛主席怎么會知道我陳景潤呢?莫非,是有人故意騙他開門么?
他戰戰兢兢地把門開了一條縫,人們一涌而入,奉“最高指示”來搶救他的人們,見他臉色蒼白,一臉病容,在傳達了毛澤東的批示之后,架起他就要走!驚喜交加。瞬間降臨的喜訊,如洶涌澎湃的大潮,幾乎要席卷他而去,一陣暈眩過后,定神一看,所有的目光都閃爍著無限的關切、焦慮,甚至愛撫,紅太陽的光輝,終于幸福地沐浴在命運多舛的陳景潤身上了。
他想說:“謝謝毛主席。”又覺得太普通,想喊一聲“毛主席萬歲!”的口號,喉嚨里仿佛被什么東西哽住了,人到最激動的時候,真的會不知說什么才好。陳景潤眼眶紅了、熱了,淚水奪眶而出,這個極少流淚的漢子,真想大哭一場,傾吐積壓在胸中無盡的悲歡。
連讓他哭一回的時間也沒有了,既然是“搶救”,那就必須分秒必爭。遲群向陳景潤講述了貫徹毛主席批示的重要性和嚴肅性,毫不遲疑地把陳景潤請出了那間寒窯式的小宅。門外的轎車早已發動起來了,載著陳景潤直往清華大學方向馳去。
陳景潤的命運有時就這么奇,陳景潤被這一從天而降的喜訊弄得手足無措,他從來沒有坐過此等豪華的轎車,更沒有奢望過被這么多人前呼后擁,像搶救稀世珍寶一樣,小心翼翼地弄到一個神秘的地方。他懷疑自己是否變成瀕臨絕滅的國寶“大熊貓”了。
將近凌晨時分,陳景潤被送到設備一流的清華大學醫院,特地奉命從北京協和醫院趕來的結核病專 家張孝騫 教授,帶著助手已在那里等候。他們對陳景潤進行了全面的檢查,發現他患有結核病,健康狀況雖不像新華社記者所寫的那么嚴重,“已是垂危狀態”,但體質很差,必須立即住院治療,然后休養一段時間,陳景潤害怕住院,嚷著要回家,遲群嚴肅地告訴他:這是毛主席的指示。陳景潤終于安靜下來。
他還是一直掛念著他的小屋。深夜時分,那么多人來“搶救”他,弄得他手忙腳亂,什么東西也沒有整理好,草稿、手稿、還有他那點賴以生存的存蓄,都在他的小屋里,數學所并不十分安全,失竊的事情,時有發生。1958年,全所絕大多數人去十三陵水庫參加勞動,連毛主席、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人都去了。因病在家留守的陳景潤,僅是到圖書館去看了一會兒資料,他的財物就被 梁上 君子洗劫一空。這一次,興師動眾,毛主席下令“搶救”他的特大喜訊傳遍了中關村,并很快演義成無數生動曲折的故事,有鼻子有眼地傳遍了北京城,萬一不測,不是太讓人遺憾了么?
孩子氣十足的陳景潤終于從醫院中偷跑了出來。他的“失蹤”立即又險些變成新聞,奉命“搶救”他的人們怕把事情鬧大,悄悄地四處尋找,終于在一個不被人注意的地方發現了他,問及他偷跑的原因,陳景潤囁嚅了許久,才說出了他的心病。
“我擔心房子被撬了”。數學家的觀念是務實的,人們理解了他。
為了讓陳景潤安心住院治療,有關部門搬來了一個保險柜,放在病房里,陳景潤貴重的東西,牢牢地鎖在里面。他感到從未有過的釋然和輕松,所有付出的艱辛和勞碌仿佛都得到補償了。
窗外,已是柳綠花紅,踏著蹣跚腳步的春天,終于向陳景潤綻出美麗動人的微笑。
四、周恩來:請陳景潤當全國四屆人大代表
好事成雙。
毛主席派人來“搶救”陳景潤的消息,在中關村的科學家中間,激起一陣陣波濤。陳景潤反而很平靜,仿佛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仿佛人們議論的不是他,而是其他人。從醫院出院回來,他顯得精神多了,原來白中帶青的臉上漾出了健康的紅潤,眉宇間透出寧靜、恬淡的神韻。他一頭鉆進了那間久違了的六平方米的小屋,關起門,仿佛要把一切關于他的傳聞、非議統統關在門外。
畢竟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發話了,陳景潤幸運地得到偉大領袖的保護,那些總不安分的人們,暫時不敢輕易干擾他。
身患重病的周恩來總理是很細心的,1974年,他南下廣州,得知了陳景潤的情況,立即從廣州給有關部門打電話,請陳景潤當四屆人大代表。
消息傳來,中關村再一次刮起了颶風,幾乎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視著陳景潤。
黨和國家了解陳景潤,相信、信任陳景潤,他作為科技界的代表,參加全國四屆人大,當之無愧。
陳景潤是位老實人,在關于他是否適宜當選四屆人大代表問題上,外界爭論得熱火朝天,他始終泰然處之,不聞不問,他的興趣在于科研,在于數學。對于政治上的大是大非問題,他是界線分明的,他熱愛黨,熱愛祖國,公私分明,從不做損人利己的事情,他的心地純潔得如同一個孩子。在他成名之后,有感于黨和國家的關心,曾萌發過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心愿,并把這種心愿和他熟悉的書記李尚杰同志談過,這位來自二野的老戰士,熱情地鼓勵陳景潤的上進之心,但也語重心長而又中肯地告訴陳景潤,當一個共產黨人需要有高度的政治覺悟和崇高的共產主義精神,需要做出無私的奉獻和犧牲。他沉緬于數學研究,從他的感覺分析,還是當一個科學家為好。質樸的書記這樣啟發他:你倘若入了黨,會連最基本的交黨費的事都會忘記了的。陳景潤很快就聽懂并理解了。對于國家大事,他是認真的,當接到去參加全國四屆人大的會議通知時,一種從未體驗過的莊嚴之情從胸中彌漫開去,他早早就起床,整理好自己的行李,包括被子、臉盆、洗刷用具,一應全部帶齊。他認為凡去開會,都是需要自己帶家伙去的。
當大名鼎鼎的陳景潤帶著他的全部裝備出現在北京一家高級豪華賓館面前的時候,負責擔任接待任務的工作人員全部忍不住笑了,他們細心地告訴他:開會不必帶行李。陳景潤驚愕地瞪大了眼睛,心里遲疑:那睡什么,用什么?這不能怪他,因為他從來沒有上過賓館。
我們的陳景潤,第一次出現在政治舞臺上的時候,就是這么幼稚,這么天真,這么可愛!
1975年1月13日,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雄偉莊嚴的人民大會堂,燈火輝煌,掌聲雷動。經過多次手術身體尚未恢復的周恩來總理,以驚人的毅力,健步登上主席臺,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陳景潤目不轉睛地凝視著周總理,那是挺拔的山峰,那是兀立波濤洶涌大海中不屈的礁石;那是聳立在億萬中國人民心中獨立支撐的不凋的大樹。總理瘦了,英俊的臉龐上,濃眉如劍,目光親切而犀利,緩緩地巡視著臺下幾千名代表。仿佛,要把他們一一記在心坎里。
輕易不動情的陳景潤,怎么也壓抑不住心頭的激動。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親眼看到敬愛的周總理,他心里一直思忖,日夜萬事纏身的周總理,怎么會記得住他呢?在數學所,他是最卑微的最被人看不起的。他的人格、尊嚴,常受到莫須有的傷害,他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關起那扇心靈之窗,他怎么也不會想到,共和國的總理,竟然掛念著他,親自提議他擔任光榮的人民代表,讓他坐在這億萬人民矚目的地方,商議國家大事。他不善言辭,但多么想走上前去,向周總理說一聲:謝謝!再說一句:請總理保重。
掌聲如濤,一陣陣席卷過飽經憂患的祖國大地。周恩來總理以他生命的最后力量,號召全國人民把中國建設成為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國防、現代科技文化事業的社會主義強國,重申“四化”的藍圖和堅定不移的奮斗目標,猶如春雷震天,強烈地震撼著渴望國家安定富強、人民安居樂業的億萬老百姓的心。陳景潤把周總理的話牢牢地記在心里,連同那鐫刻在史冊上的一幕。
走出人民大會堂,陳景潤的腳步更堅實有力了。
五、陳景潤憑什么“依然站在最高峰”?
據科學時報報道,2006年是偉大的數學家陳景潤辭世10周年,也是“1+2”成果發表40周年,在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不久前召開的紀念陳景潤的座談會上,與會的一批華羅庚在新中國培養出來的弟子,今天的院士和專家學者對他作出了這樣的評價:陳景潤關于哥德巴赫猜想的工作“依然站在最高峰,尚無人超過”。
然而,讓大家感到焦急憂慮的是,當年曾經“感動中國”的陳景潤精神,卻在當代缺失了。貢獻與精神——這幾乎是4個小時不間斷的座談會上最為集中的主題。因此,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郭雷院士說:“座談會的意義已經超越研究院、數學界,涉及整個中國學術界。”
作為數學家,他代表一種成就
1966年5月,陳景潤在《科學記錄》上宣布他證明了“1+ 2” ,該成果得到國內外數學界的公認,被稱為陳氏定理。1978年,徐遲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哥德巴赫猜想》一文,使陳景潤成為我國家喻戶曉的英雄式人物。
在“1+2”發表40周年、陳景潤逝世10周年之際,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啟鏗作出了這樣的評價:“陳景潤的工作無疑是出色的,比我們這一代的數學家都好得多。他的‘1+2’工作至今是一個世界紀錄,保持了幾十年,沒有被打破。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一位法國著名的哲學家說過,費馬大定理是人類思維的極限,是人類的思維能力不能解決的。但是懷爾斯把它解決了。然而,哥德巴赫猜想卻仍然沒有解決。陸啟鏗說:“我個人認為,似乎哥德巴赫猜想比費馬大定理更加艱難。陳景潤的工作距哥德巴赫猜想的最終解決只有一步之遙,然而,這一步比登天還難。自那時起,哥德巴赫猜想仍然停留在陳景潤的地方。”
那天的座談會共有11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到場,他們是王元、吳文俊、陸啟鏗、楊樂、陸汝鈐、丁夏畦、馬志明、嚴加安、林群、崔俊芝、郭雷。
在場的專家認為,陳景潤的工作不僅代表中國數學界的高峰成就,也代表了一種優良的傳統。根據吳文俊的回憶和王元在一些文章和著作中的講述,解決哥德巴赫猜想的意向最初由華羅庚提出,華羅庚曾說:“哥德巴赫猜想真是美極了,現在還沒有一個方法可以解決它。”在華老的工作基礎上,1955年和1957年王元先后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3+4”、“2+3”;1962年,山東大學的潘承洞與蘇聯數學家巴爾巴恩分別獨立證明了“1+5”; 1963年,王元與潘承洞等合作證明了“1+4”。華羅庚曾對王元與潘承洞的突破感到由衷的喜悅,但他說過:“最使我感動的是‘1+2’。”
中科院系統科學研究所所長高小山說:“這是團隊工作的結果,是一場接力賽。”吳文俊說:“我們在數學方面有這樣一種共同攻關的傳統,國內應該對這一傳統加以重視、學習和發揚。”
“我還記得,1996年3月18日晚上,王元和我到北京醫院看望陳景潤院士。”楊樂說,“那就是我們在他生前見到他的最后一面。雖然陳景潤離開我們已經整整10年了,但我覺得他在數學上、解析數論上曾經達到的高度,對中國數學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貢獻,國際數學界的同行們長時間地認為,陳景潤的這項工作是非常艱難的,難得簡直不可思議,至今對這項成果的評價都非常高。”
作為科學家,他代表一種精神
除了他卓越的貢獻外,陳景潤最讓人懷念與感動的是他的精神。崔俊芝說:“他是張勁夫老院長所說的‘安鉆迷’的典型。”讀過《哥德巴赫猜想》的人都熟悉這樣一種場景:在一個6平方米的小屋中,陳景潤坐在小板凳上,把床當做書桌,完成了中國數學界最為重要的工作之一。“文革”后,當他的事跡發表出來,幾代人受到這種精神的感召,立志向數學、向科學的高峰進軍。楊樂說:“這樣的例子,我自己就能輕松地數出20個左右,他們都是改革后涌現出的科學家,在學術上有重要的貢獻。他們見到我時曾說,是陳景潤的事跡和精神影響他們走上了科學的道路。”
馬志明說:“陳景潤對我們這一代人的影響非常之大,我們當時對他的崇拜比現在的追星族還深刻。”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數學家王友德說:“我是一個農民的孩子,不知道哪個大學的數學好,只知道陳景潤是廈門大學畢業的,我就報了廈門大學。”
中科院數學所所長周向宇到數學所做研究生時,陳景潤已經生病了,當時考托福出國的風氣影響很大,他看到陳景潤在盛名之下,依然帶病工作、繼續努力,明白做數學還有許多可以努力的方向,就沒有報考托福。
楊樂說,“我覺得陳景潤的成功并不在于他有特別的天賦或他比別人更加聰明,而在于他長期的勤奮與努力、堅持和刻苦。今天,在陳景潤逝世 10周年之際,我們紀念他、學習他,不僅因為他對中國數學所作的貢獻,還因為他長期堅持奮斗、克服困難的精神。在今天的新形勢下,要發揚這種精神。”
紀念,為了繼承
在陳景潤身后10年,我國經濟有了極大的發展,科研環境產生了變化。然而,他的那種精神是否被更好地繼承與發揚了呢?
嚴加安說:“陳景潤一輩子只發表了幾十篇論文,而現在有的博士在畢業后沒幾年就發表了80多篇論文,可以想見,現在的學風問題有多么嚴重。”在談到學術界存在的浮躁、浮淺、浮夸這“三浮”現象時,嚴加安提出了警告:“這種風氣是非常危險的,如不及時重視并加以糾正,老師浮躁,學生跟著浮躁,學生 成為 老師后,又將浮躁傳給學生,這樣傳下去,毀的不只一代人。”他說,問題的根源在于管理評價體制和政策導向,管理部門應該充分重視這個問題。
馬志明說:“我剛讀研究生時,華老(華羅庚)的一句話對我影響非常大:‘早發表、晚評價’。我覺得現在沒有人提了,實際上我們應該這樣,像陳景潤早在1966年就發表了‘1+2’的工作,直到現在人們對這項工作的評價還是最高的。而現在很多工作還沒有發表就開始評價了,這真是違背了科學的規律。”
在丁夏畦看來,“重在堅持,不受干擾”是陳景潤在數學上作出重要貢獻的原因。他說,回憶一下陳景潤的科研歷程,在那樣強烈的外界干擾下,取得這么大的成績,簡直是個奇跡。我們現在的研究工作也受到許多干擾,但這種干擾與陳景潤受到的干擾不同,現在是個人評獎、評基金的干擾等。但不管怎樣,我希望今天的研究人員,以陳景潤為榜樣,集中精力、不受干擾。
“太急是出不了大成果的。”崔俊芝說,“出成果靠‘急’是急不出來的,要老老實實地干活。管理部門要努力創造一種寬松的氛圍,讓那些有‘安鉆迷’精神的人能夠堅持下來。”
正如馬志明說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楊樂認為,雖然現在的大環境比較急功近利,但研究院的風氣還是很好的。這種好風氣就是得益于從老一輩的數學家華羅庚、吳文俊、馮康、關肇直到陳景潤、張廣厚等數學家傳承下來的優良傳統。
楊樂希望年輕科學家學習陳景潤持之以恒的工作精神,“長期堅持必定會在某個方面有所成就。紀念 陳景潤 先生的意義就在于,我們要很好地發揚這種精神,最終使得我們成為國際上的數學強國”。
科學家們現在的共識:繼承,才能對未來充滿信心
中科院數學院副院長陳敏說:“我們面臨一個非常矛盾的環境,像既要營造寬松的環境,又要高標準地達到評估要求的矛盾;還有出精品與出大眾化產品的矛盾,現在的評估以論文數作為一個重要指標,而精品則是我們更需要的。沒有精品,在世界舞臺上就沒有話語權,也得不到尊重。”
然而,對于未來他卻充滿信心:“因為我們有優良的傳統,同時有一批青年科學家已經站到國際學術界的舞臺上。在研究院,無論是院士還是年輕學者,大家都非常踏實、低調,專心學問。老一輩的優良傳統繼承下來了,整個研究院的風氣是學問第一。”
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王躍飛說,在以陳景潤為代表的老一輩數學家的精神鼓舞下,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不斷前行。從2000 年開始,研究院晉升研究員采取國際評審的辦法,請數位國外在相關領域內較有名望的教授進行評審。而國內在晉升研究員或教授方面,采取國際評審的單位目前還很少。我們的一些優秀科研人員在相關領域已成為國際上的領軍人物,并有一批科研人員在國際重要學術機構擔任重要職位。例如,國際系統研究聯合會主席、國際數學聯盟執委、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會理事、國際知識與系統科學研究會副主席、國際邏輯學會理事等。
王躍飛說,“我們現在的學科布局更加全面、研究方向更加前沿。以前,我院僅在一些點達到很高的位置,現在逐漸在面上整體提高,不斷攀升。”
高小山補充說:“比如,在控制理論方面,我們有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創新群體;在數學機械化方面, 吳文俊 先生建立的幾何定理機器證明的‘吳方法’,‘使幾何定理機器證明得到復興’,將其‘從自動推理一個不太成功的領域變為最成功的領域之一’;在運籌管理的研究方向上, 陳錫康 先生20多年來堅持做糧食產量預測,不僅在理論上有所創新,而且在實際效果上做得非常好,平均誤差只有2%,遠高于美國、法國農業部的預報準確度。”
在基礎數學方面,周向宇舉例說,在數論方面,算術幾何是一個主流方向,按海外同行的評價,研究院在這個方向上已經凝聚了一批一流華人數學家,已經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另外,在動力系統方面,已經解決了國際上一些非常重要的問題。在應用數學、計算數學方面,還有很多杰出的人才做出了很好的工作。
因此,王躍飛說:“我們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后記:是的,只有繼承陳景潤那種科學探求精神,只有象 華羅庚老 先生那樣以身作則培養新人,只有營造出毛澤東時代那樣的,被實踐證明好的科學文化氛圍,摒棄那些不適合科學發展的東西,我們才能再出陳景潤,再出世界一流的科學成就!
(本文歷史資料參考華羅庚、陳景潤傳紀,以及人民網有關文章)
鏈接:毛澤東的科學文化:解放思想與自主創新的典范 [2007-12-17 20:09] http://jixuie.home.news.cn/blog/a/01010002E05A01A50B577DA5.html
“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毛澤東的科學文化(續)[2007-12-27 19:05] http://jixuie.home.news.cn/blog/a/01010002E05A01BA8DE5FDA5.html
毛澤東政治風度與村落土企業家的崛起[2009-06-20 09:39] http://jixuie.home.news.cn/blog/a/01010002E05A0745A48B7DAD.html
毛澤東在紀念堂里繼續實踐辯證法[2009-05-20 12:21] http://jixuie.home.news.cn/blog/a/01010002E05A06CE0C94FDA5.html
毛澤東和普通教師的通信對一般科研的啟示[2008-02-01 17:46] http://jixuie.home.news.cn/blog/a/01010002E05A02148DC2FDA5.html
毛澤東授予原“美軍上校”中將軍銜[2008-10-09 10:41] http://jixuie.home.news.cn/blog/a/01010002E05A04351D47FDA5.html
陳永貴的政治掛帥里包含有企業家精神http://jixuie.home.news.cn/blog/a/01010002E05A0725121CFDAD.html
實事求是:實現為人民服務的必然要求和路徑[2008-09-16 18:12] http://jixuie.home.news.cn/blog/a/01010002E05A04000A63FDA5.html
毛澤東才是中國最大的實業家:從新中國機床工業崛起談起[2009-04-30 18:04] http://jixuie.home.news.cn/blog/a/01010002E05A0685E6E47DAD.html
歡迎交流:李克勤新華博客http://jixuie.home.news.cn/blog/
李克勤濟學網http://www.like-qin.com/
李克勤(jixuie)文集http://www.wyzxsx.com/ShowAuthor.asp?ChannelID=1&AuthorName=%C0%EE%BF%CB%C7%DA%A3%A8jixuie%A3%A9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