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老且歷史文化雜談二

老且 · 2007-10-23 · 來源:原創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冊府元龜》的警示

老 且

《冊府元龜》是北宋四大部書中卷帙最浩繁的一部。它是在宋真宗趙恒親自過問下,由王欽若、楊億等大臣集體編修的。編這部書的目的是“欲著歷代事實,為將來典法,使開卷者動有資益。”可知,這是一部為了鞏固政權,全面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巨著。

《冊府元龜》全書分為31部,共1100余門。每部前有總序;每門前又有小序。僅以其《邦計部》為例:它是專講經濟的重要部門,凡29門;其每一門之前所作的小序,集中闡述了編者的經濟行政思想,很值得今人認真咀嚼、思考。

《冊府元龜》編者十分重視總結經濟行政方面的經驗教訓。對于國家經濟行政官員的素質要求,編者提出“器識精通,機術周敏”(前者講知識,后者講能力)和“精心以運策,勵志以奉公”(前者講才,后者講德)的標準,宣傳“賦有藝”( 藝,就是法度),“斂有時”和“取之有道”的原則而反對重斂。同時指出:重斂之臣、誣罔之賊、曠敗之吏和貪墨之徒是國之巨蠹,民之大害。編者對此等丑類有相當形象的描述和揭露:

1、重斂之臣:他們因“用度靡節,事役滋煩”而行“取之過籍,率其倍征”的沉重賦斂。這些人“以克下為忠,以媚上為德”,專門做“竭民財以從主欲”的勾當。這種“射利無厭,殘民以逞”的作法,雖然可使一時經費暫足,但必然會更加助長統治階層的糜費和腐化。所以,重斂是枯竭財源的愚蠢方針。

2、誣罔之賊:他們“虛張名目,多設鉤距”,只知希主意,不知恤人言。他們浮夸謊報,巧取豪奪,排斥異己,誣陷忠良。他們慣用詭計,濫施權術,“請謁以求名”(巴結上司)、“朋附而固寵”(拉幫結伙)、“妄交要路,諂事中人”(討好權貴)。這樣的惡劣風氣,使吏治更加黑暗!

3、曠敗之吏:慣搞陰謀詭計的人,往往沒有真才實學,因此只能以陰謀保存自己。這樣的誣罔之徒,常常又是才能低下的失職、曠敗之吏。他們在考核、檢查面前,就會因“才識之有愆”而暴露無遺。但暴露一人,又會生出另一批這樣的人來!

4、貪墨之徒:他們是腐敗吏治中最為常見的一群禍國的敗類。他們“縱欲棄義,貪冒崇侈,心甚丘壑,莫知盈厭”;他們“取舍由己,奢僭是圖,雪下以刑,傾眾以勢,侵盜于國,誅求于民”。家里的贓物堆積如山,仍然對新的物質利益窮攫不舍。他們以贓物粉飾門面,自行炫耀,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直到送上法場去砍頭,都毫不知悔悟。這種人真是“徇財瀆貨”到了極點!

《冊府元龜》編成至今,已經千年了。歷代封建統治階級不僅不可能杜絕重斂、貪墨等積弊,而且更加助長這些腐敗現象變本加厲地惡性發展,直到封建制度的徹底滅亡。人民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人民政府的各級工作人員以人民賦予的權力來為人民服務,他們并不享有任何特權,更不必說禍害國家和人民了。但是封建殘余思想要根除,歷史的經驗教訓要記取,禍害老百姓的事做不得!

                          (1983年3月5日)

 

 

 

馬鹿訛傳

老 且

“指鹿為馬”這個典故,分別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和李斯列傳。“本紀”說:“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于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耶?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列傳”所說之事同“本紀”差不多,只是更增加了幾分神秘。其說:“(趙)高自知權重,乃獻鹿,謂之‘馬’。二世問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馬也!’二世驚,自以為惑,乃召太卜令卦之。”從此以后,這個典故,代代相傳,廣為人知。有本小人書上畫著趙高讓人牽了只鹿上“金殿”,當著二世的面,硬說那是一匹馬。這就更加“直觀形象”了。

但是,這顯然是不合情理的。它的歷史真實性始終讓人懷疑。

那年四月,有一天午休時,閑著無事,我同×××先生拿出了“云夢秦簡”照片,隨意看一看“秦簡”的《日書》。因為那是一種迷信占卜的記述,在當時不屬我們小組釋文整理的范圍,所以我們沒有用工作時間去研究它們。在竹簡背面(黃面為正,青面為背)的《盜者》記述了一系列靠迷信辦法“偵破”盜竊案件的“原則”。其大意是說:案發于某時,作案者必是與這個時辰相關的屬性,也必是這種屬性的長相,并躲藏在這種屬性經常呆的處所。這當然是唯心論的東西,缺乏積極意義。但可取的是:這些屬性記載了二千三百年來不為人們知道的另一類“十二生肖”。歸結起來,它是這樣記的:子,鼠也。丑,牛也。寅,虎也。卯,兔也。辰(原簡漏寫了相應生肖,但從其下文對此物顏色、特征的描述推斷,漏字應是“龍”一類動物)。巳,蟲也。午,鹿也。未,馬也。申,環也。酉,水也。戌,老羊也。亥,豕也。

人們熟知的十二生肖,在現存的典籍中,最早而又最全面記載于東漢王充的《論衡·物勢》。而在秦代,至少是在其楚地,卻有與之不盡相同的記載。據有關專家后來考證,前引的蟲即蝮,是一種蛇;環就是猿猴;水同雉音相近,雉是一種野雞。比較《論衡·物勢》和秦簡《日書》所載的兩組生肖明顯不同的是:《論衡》為午馬、未羊、戌狗,而《日書》則為午鹿、未馬、戌老羊。云夢秦簡的《日書》所記是迄今人們能夠知道的我國最早的、至少是具有楚文化特點的十二生肖,它比王充的記述要早300多年。

根據秦簡所載的十二生肖,再來看前述“指鹿為馬”的故事。就會發現司馬遷所記,實在是一種訛傳。至于說到“二世驚,自以為惑,乃召太卜”,那就更加離譜了!你看:諸葛亮在其《便宜十六策·察疑》中只說:“趙高指鹿為馬,秦王不以為疑。”他并沒有相信什么“驚”啦,“惑”啦的胡謅。秦簡《日書》既然證明了秦時有午鹿、未馬的說法,它們既是生肖,也是時辰的代表,當然還可以指事。午鹿、未馬,又是緊挨在一起的兩個時辰,把鹿和馬連在一起論事,那就再自然不過了。于是,似鹿非鹿、似馬非馬的兩種事,也就容易理解了。因此,趙高對二世的“指鹿為馬”,其實就是混淆黑白,顛倒是非,哪里會有什么“乃獻鹿,謂之馬。”

我想:根據秦簡提供的珍貴資料,推翻兩千多年的一種訛傳,應該是能夠令人信服的。

 

 

伍員和鬬辛
 
◎老且



伍子胥,名員(音yún),春秋末期楚國人。在中國,他的故事家喻戶曉。京劇《文昭關》,他唱主角;電視劇《臥薪嘗膽》中,他是那位挺有心計、位高權重、咄咄逼人而又頗得觀眾同情的倔老頭。許多人同情他的遭遇。因為他的父兄被楚平王殺害,他本人更遭到通緝和追殺。其實那事的起因并不復雜,應屬楚國統治上層利益沖突的表現,并不只是為了一個漂亮的女人。伍員后來到了吳國,并策劃了一次政變,借此成為吳國政治強人。他的所作所為,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顛覆楚國,報殺父之仇。

伍員在他父兄被殺后,先是隨廢太子建跑到宋國,繼而到了鄭國,受到禮遇和優待。但他們不安分:同晉國勾結要顛覆鄭國。結果陰謀敗露,太子建被鄭人殺了,伍員則帶上建的兒子勝逃到吳國。一到吳國,伍員就攛掇吳王僚發兵攻楚,吳公子光識破伍員,勸止吳王僚發兵;伍員發現公子光的能耐大,又知光不服僚,于是馬上去討好光,為其物色了一位殺手,導演了一幕“專諸刺王僚”的歷史名劇。于是公子光當上了吳王,他就是吳王闔廬。為吳王闔廬立下這般大功,又借楚平王新喪,伍員立即鼓搗吳王闔廬發兵攻楚。伍員到了楚郢都,“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伍員這么做,遭到他原在楚國的好友申包胥的嚴厲批評。申說:你報仇,做得太過份了!你曾經是平王的臣子,你的父兄都是楚臣。現在你竟然褻瀆一個死人,這不是背天道到了極點了嗎!伍員卻說:我是日暮途窮,所以我倒行逆施!當初伍員逃離楚國前就曾對申包胥發過誓說:“我必覆楚。”而申也堅決應道:“我必存之。”結果,伍員真的差一點使楚國覆滅,而申包胥也真的跑到秦廷,哭了七天七夜,終于請來了救兵,逼退了吳軍,保存了楚國。

對于伍員為報父仇,竟然引狼入室,要滅亡自己的祖國,歷來人們的褒貶不一。司馬遷夸他“棄小義,雪大恥,名垂于后世”,說他“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民間同情者也不少。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與此同時,另有一人,盡了最大努力,保護了逃亡中的楚昭王。這就是鄖公。《史記》只說:“昭王走鄖,鄖公弟懷曰:‘平王殺我父,我殺其子,不亦可乎!’”結果鄖公與王奔隨(注:今湖北隨州)。而《左傳》及《國語》對此則有較詳細的記述:吳兵攻郢,昭王逃到鄖。鄖公鬬辛的弟弟鬬懷要殺昭王,以報二十年前殺父之仇。鬬懷說:“平王殺吾父,今我殺其子,不亦可乎!”鬬辛勸止了鬬懷。說:“吾先人以善事君,成名于諸侯,自鬬伯比(注:伯比是鬬辛的前七代先祖,楚武王的重臣;其子鬬子文在楚成王時三為令尹,執政共28年,為楚名相)以來,未之失也。”你今天不能壞了祖宗的美德。并警告說:你要敢亂來,我就殺了你!但鬬辛仍怕發生意外,便與另一個弟弟鬬巢共同護送昭王逃到隨國。

在隨國,吳軍緊逼,20歲的楚昭王熊珍一籌莫展。鬬辛此時聽到了吳國宮廷生亂的消息(注:吳王闔廬的弟弟夫概謀變自立為王),便安慰昭王說:“吾聞之:‘不讓則不和,不和不可以遠征。’吳爭于楚,必有亂;有亂,則必歸。焉能定楚(怎能征服楚國呢)?” 恰在此時,申包胥從秦國請來了救兵,越國也乘機來犯,吳遂退兵。這次吳侵楚之戰,差一點導致了楚的滅國,真是險上加險!

那么,鬬懷說:“平王殺吾父”是怎么一回事呢?原來他們的父親鬬成然在極其復雜兇險的情況下全力幫助平王奪得了王位,自己也因而當上了令尹。但成然自以為“有德于王”,不知收斂,貪求無厭。平王就把令尹鬬成然殺了,并把他的同黨都滅了族!不過平王放過了鬬成然的三個兒子,讓他們回鄖城老家(注:在今湖北云夢),并讓其長子鬬辛做了“鄖公”。鬬氏本是楚王室支脈,他祖輩八代人都忠誠為楚國效力,功勞絕對比伍家大,“家仇”也不比伍家小。但在國家危亡之際,鬬氏兄弟能顧大局,識大體。所以,當吳兵退去,昭王回到郢都,獎勵有功之臣,鄖公鬬辛和鬬巢、鬬懷兄弟都在受獎之列。令尹子西提出不給鬬懷獎勵,昭王說:“大德滅小怨”。不再追究鬬懷。

相比之下,伍員所為,令人不齒。當初,他父親伍奢就曾說過:“員為人剛戾忍詬”;聽說伍員逃走,伍奢斷言:“楚國君臣且苦兵矣”!以后的事態發展恰如伍奢所料。不過,這位到處興風作浪的人物,最后并無善終:結果他被吳王夫差賜死,他的尸體也遭到了戮辱。
 
 2007-01-01

一百年前(一)

——另類原生態

窮 白(1)

黃驃撰(1956)  老且輯(2006)

故鄉

解放前的××就是解放后的××。××這一新的縣名,具有驚天動地、極為悲壯和光輝的意義。距今五十年,我出生在這個地方。它是我早離三十年至今沒有作一度的再會,卻充滿著清晰記憶的可愛的故鄉。我在她的懷抱里生活了二十年,與貧病作了很長歲月的糾纏:作工、讀書、就業、參加革命,直到革命失敗,都沒有離開過她一天。革命失敗以后,為了逃避反動派的通緝,才開始遠離了她。

故鄉是怎樣的一付景象呢?先來作一個地理簡述,大體說明一下:

××山脈逶迤到××的一段,出現了一個歷史名勝××山;從山南發源的一支河流名叫×水,向南曲折流入長江。它流到離開發源處約六、七十里的地方,跟著地勢成為一個半圓形的河灣。就在河灣里面,建筑一座城池。這座城的面積南北只有一華里多,東西不到一華里。東北地勢較高,靠東北邊的城墻建筑在山坡上。因而東街有一段叫東門坡。北街的極端,叫天子崗。×水是由城北向西再向南流,略向東曲,而后一直向南方奔去。城址距離這條河,南北都有兩華里;西邊較近,僅約一華里。這座城便這樣靜悄悄地踞在山環水抱之中。由于地利的貧瘠,交通的梗塞,這座城和城郊的居民,更顯得古老而樸實。昔日的××縣城,今天的××縣址,就是這樣一個輪廓。

縣城

城內有大街四條。東西南北交叉成十字形。十字中心為古時鼓樓遺跡。這四條街,東、南、西三條是以鼓樓為起點,一直通向城門;北街則偏東,與東街成直角,通向北城。因為古時的縣公署建筑在城內的正北面,從鼓樓向北伸的一條街,直達縣公署的大門照壁,這條街定名為縣門口街,便不叫北街了。從這幾條街分支的小街、小巷很多,構成城內的交通網。在這幾條街道中,以東街和東城外的東門崗為最熱鬧:各種商店都開列在這一帶。其余各街道景象都極為冷淡,住戶都是窮人,沒有商店,縱有也是極零落的幾爿小攤販。

比較有勢力而居人頭上的人,要算衙役一流的人物。這種人,各街都有。他們都是狗仗狼勢、作威作福的一群。其余大多住戶有的種菜園,有的賣苦力,有的做小手藝,還有游手好閑的二流子。二流子多屬衙役的后備軍。衙役的上一層便是官吏和紳士。這些人都是仗著封建傳統勢力魚肉人民、剝削人民發家的豪紳巨戶。盡管地方是很貧瘠的山城,而他們這些特殊階級,卻仍然長期地過著豪華奢侈的生活,好像真的是天賜他們無窮無盡的財寶,讓他們盡情肆意地享受。

我家

最僻靜而又顯得特別蕭條破敗的南街,中段有一座水井。這井口面相當大,同時要用兩丈多長的繩子吊著水桶才能汲得起水。所以一般人叫它為大井。這井正在街道中心,要供給大半個城的居民日常需用的水量。一天到晚,人聲鼎沸,形成了南街突出的熱鬧場所。

由井向南走過三家 ,在一排坐東朝西的矮房子中,有兩間歪舊的店鋪門面;柜房里靠墻有一座破爛空山架;再向里便是“聚寶藏珍”的臥房。柜房外面正中放著一個像石臼一樣的粑缸;挨近墻搭著一塊案板,靠案板的里頭,有一座可移動的土灶;另在墻角落放著從未見用過的、既不完整而又破壞了的石磨和羅柜(篩面粉用的);其它破家爛具,占據了許多空間,還點綴著一些不夠用的歪凳和破桌。這是一個油條店的作坊的房屋和陳設。

1907年2 月里,我便呱呱地誕生在這戶人家。乳名叫作層寶。這名字充分地體現出這家人對生了一個兒子的幸運感和對他特別露骨的熱愛和期盼。

作坊只是作坊。從作坊后面通過一個小院,便是我×姓兩家的公共堂屋。同姓的另一家住在堂屋的后面。再過一個小天井,連接著一棟三間的樓房就是我家的住屋。這房子的模樣是很老的,據說是在明末建縣時建造的。只有一間半的破板樓,堆著一些柴草;另一間半從地面直通屋瓦。樓下中間為客堂,左右兩間共隔成四小間。三小間做臥房,一小間做廚房。這座房子的后面,便是一個院子。院子里有三株桑樹、兩株椿樹和一株柚子樹。這些樹都相當的高,錯綜交織著的枝葉把整個院子蒙蓋了起來。夏天乘涼,在街坊中是個少有的好地方。這院子的圍墻,只能看到墻腳的遺跡;對外可以看到從東城門到南城門的城圈。正對面由近而遠是一片廣闊的菜園,點綴著好幾個池塘,房舍、寺院夾雜地羅列著;最遠的一個目標,便是騎在城墻上高高矗立的魁星樓。特別令人注目的是這個樓上蓋的琉璃瓦。每年元宵節和中秋節,登樓遠眺的人,整天絡繹不絕。

家庭

在這個時候,我家成員的組成有:祖母、伯父、父親、母親、叔父、嬸母和一個姑母,連我一小口一共是八口之家。全家生活來源主要是靠做油條生意。這生意是由伯父和父親兩人配合勞動來進行。叔父教私塾,對家中生活幫助不大。祖母是個殘疾,不能行動。姑母因死去了姑父,生活為難,同時祖母年老衰殘,就把她叫回服侍祖母。其余家內的事,如燒飯、洗衣,紡紗、織布、鞋襪縫補等不論大事小事,都由我母親和嬸母分擔。但在一年之中,嬸母在她娘家住的日子多,因而所有家內事務大部分背在我母親身上。加之又要撫養我這個一層之寶,她終年的勞動是在不分日夜的情況下進行的。

生活

當時的油條生意,在人們心目中是一種極微極賤的小買賣。因而操這種生意的人家,也就是被人們當作微賤之家。的確,搞這行業是沒有什么利潤的。而且又是“起五更睡半夜”,極為辛苦的勞動生活,經常是顧到本錢便顧不到吃。八口之家每天的消費,至少也要維持兩餐稀飯,而在這樣的境況下是不易辦到的。因此每到三更燈火五更雞的時候,后屋不是車聲喔喔(紡紗)便是機聲唧唧(織布),同前面作坊內案板上捶打聲相呼應。這便是我母親在給人紡紗或織布,希望獲得一點工錢,補助家用。每年當鄉下農忙時,生意益發清淡。父親便下鄉去賣零工,家中生意由伯父一人操作。遇到農隙,聽到有些農村要演戲,父親便擔著油條等食品,前往“趕會”。全家的生活,就是這樣掙扎度過,很少碰到斷炊。

父親

我父親是一字不識的人。伯父雖能識字,但為數也不過只有幾打(12為一打):表示對自己負責的簡單的日行流水帳還能記得下來;一般應用的算盤也能打(這點技術我就深愧勿如)。整個家務由他掌管。對于做這行生意的手藝方面,父親比較得手些。這行生意,據說在我家做了幾代。有本錢的時候,就自家開設起來;一遇家境發生變故,生活無著,更談不上有做生意的本錢時,便設法去幫工。多半是幫人做這種手藝。

聽到祖母說:父親五歲時,便幫一家油條店做工。每天清晨,挽著貨籃,沿街叫賣。在嚴寒的風雪下,上身穿著一件無襯無套的破短襖,襖面發出沾滿油污的光彩;下身穿著一條過夏的褲子。至于上下兩頭,就是光禿禿的一針立可見血的皮膚,全身暴露在大自然里。縮著脖,卷著腰,斷續地發出清脆的童音:“果子熱油粑”地叫賣著。一個幼小的生命躑躅在無情的風雪中,堅持著與風雪搏斗。祖母每天繼聽雞聲之后,隔時不久,他這種聲音便從遠遠的街巷里傳送到她的耳朵。有時她出門去沿著傳聲的方向關心地張望,但得到的只是由遠而近,復又由近而遠的叫賣聲。由于人影的矮小,終于辨識不著!我的父親從小就和自然給予人的侵害和貧苦的命運,昂頭地并且很習慣地堅持奮斗了幾十年。任憑風霜雨雪,酷熱炎天,沒有折磨倒他。長年不分日夜的勤勞,解脫不了饑寒交迫的困境,只有越發加強了他為生活斗爭的鍛煉,體現了勞動人民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的品質。終于是個與困難戰斗的勝利者,成長了健壯了他自己。

一百年前(二)

——另類原生態

窮 白(2)

黃驃撰  老且輯

生意

油條店是個供應廣大勞動群眾極普通的食品攤販,還沒有形成一個起碼夠得上叫作“店”的規模。做的食品不單單只是油條一樣,而是以油條的名義來領銜。這也是個歷史性的習慣稱呼。我家當時所做的食品,與油條占同樣比重的還有一種油粑(鄂東各縣特有的:用糯米糍粑包著綠豆沙,放入模子內做成圓盆形,再用油炸。味極適口)。這兩種是每天必須做的。供應時間為清早到上午十時左右。另外還有依季節供應的食品。如冬、春季做綠豆元子,夏、秋季做糖、鹽麻花。當然還有其它的。如炕燒餅,蒸包子之類。那要看人力和本錢是否允許而定。我家沒有做這些。

我父親的手藝要算最好的,上述一類的食品不僅都能做,而且做得到了家,還能作出其它多樣的面食。伯父也能做,卻沒有他精。他們倆每天干的活,有時是分工,有時是合作。生意的攤子是設在鼓樓洞靠西南的一角。每天天將亮,父親就在家里把和好的油條面、油粑坯子、香油、柴禾以及簡單的工具和用具等,裝滿兩羅筐,挑到鼓樓洞,擱起案板,燃起爐灶,擺好食品架,一面盤面做油條,一面等著油燒開了就開始炸油條和油粑。此時伯父也頂著油粑坯子從家中來了。他就做了父親的助手:坐在爐灶旁邊,用鉗子撥弄正在鍋中炸得翻翻滾滾的油條和油粑;看好炸的顏色和程度,適當地一件一件地從鍋里拈起,分別放在簍子里和架子上。這種工作叫做“翻油條”。一面還要兼管營業。最緊張的時間為早飯以前。到早飯以后,就漸漸輕松起來,只要父親一人連剁帶翻就行了。伯父回家去吃早飯,飯后再送給父親吃。因而父親的早飯,多數是涼的,尤其在嚴寒的冬季。早餐照例是稀飯,不便騰出油鍋把它重溫一下。

這種食品,最好是一天一天地賣完。尤其是油粑,熱天一到中午,餡子就要發餿;坯子不能讓給干憔了;炸好的更是不能放。必須是吃剛從油鍋炸起來的,吃著才又香又脆,有軟有硬。放一下就要軟塌下來,回火既費油又不好吃。主要是糍粑部分僵得像牛皮。油條還可以放一兩天,雖然軟了,回火后的油條別具風味。所以每天做這些東西,要能掌握銷售量,否則就會大大的蝕本!

每天早飯后、午飯前,父親一人守候著攤子,照料生意。伯父便在家蒸綠豆,做油粑餡子。工作的程序是把蒸好的綠豆,加入適量的鹽(糖不受人們的歡迎),拌勻后搗成泥塊,搓成一個個的像湯元的樣子。他每天總是這樣的不慌不忙的一面搓,一面唱。既勞動又快樂。他愛唱漢戲,有腔無板地唱。一直唱到搓完,把東西收拾停當后,便捧著水煙袋飽吸一頓。

太陽快把人影照成一個黑團在地下被自己踩著移動的時候,父親挑著一個空擔子回家了。接著便到后屋去拿母親們已做好的午飯,拿到前面作坊同伯父一起吃。家里的其他人,便在后屋共同進餐。中午的一餐,照例是干飯。午飯后,如果是夏天,伯父和父親,便找個陰涼所在睡一下午覺。

干活

下午的生活開頭是父親挑水。必要把前后屋每天所需用的水挑滿各水缸。總在十來擔的樣子。伯父就淘做油粑皮子的糯米。如在夏、秋季,還要炸麻花。這就是兩人合作的生活。因麻花的銷售量不大,同時品質又是干脆的,只要收藏得好,放三五天是無問題的。所以不一定每天做。要是在冬、春季節,每天下午的時間,整個用到緊張的做綠豆元子的生活中。這個生活,經常是午前就要開始,有時點了燈還未結束,是一件緊張而辛苦的工作。

進行的情況是這樣的:要利用可利用的時間,先把綠豆磨成兩半(不能磨碎),預先存放進來。做元子的頭一天晚上就把這種破豆用水浸著,到第二天淘去豆殼,剩下的盡是黃色的豆米,再用磨子磨成漿(有一定的調水量),接在盆中,就可以做元子了。先將香油燒開,做元子的人經常是伯父動手。他用左手捏漿,從拇指與食指結成的圈中擠出,剛擠到成團的時候,用右手拈著的小勺子將漿團挑出,輕輕地擲入滾油中,它便立時四面冒花地不安起來。父親便在一邊拿著鉗子把它撥動,讓它在油中滾來滾去。等到遍身炸成黃色,再一個一個地撿起。這個生活涉及的手續較繁,又是在寒冷的季節。一只捏漿的手,往往同漿水在一起還沒有覺到;每天要完成一大盆漿的元子,經常要在冰冷漿里浸四、五個鐘頭。年年到天冷時就是這樣。他們是鍛煉出來的鐵手,對這樣的生活卻滿不在乎,絲毫不以為苦。這種生活,以每年春節前幾天為最緊張。鄉下人買得多了,那時家里的人差不多都投入這項生活的準備和輔助工作中,實際上利息并不大:每個元子有現在乒乓球那么大小,只賣一個銅錢一個;五十個以上,加一拋數。

勤苦

每天晚飯吃得較早:頂遲不過六點鐘。晚飯的內容,經常是中午剩下的鍋粑,拌點青菜類的東西煮成稀薄的湯飯。每人供應一碗。有時是剩飯中摻些蕎麥疙瘩,或紅薯、南瓜之類的雜糧,很少吃到面條和面片。再回頭談到午飯和早飯:不論是干飯或稀飯,總是夾雜著瓜類、薯類、豆角、麥麩等一起煮成。逢到過年或過節,才吃得到一餐純粹的大白米飯。這是我能記事時的家境。據說這時的家境,是我父輩一代勤勞刻苦創造起來的興旺現象,是幾十年沒有過的好轉機。

晚飯提早吃是為了早睡覺。在睡覺前,父親又得做一件工作:為了次晨要和的油條面,必須在此時把和入油條面中的幾種必需的料子用水調好。這些料子是:食鹽、明礬、冰堿,按一定的面粉量,摻入不同的百分比。這種不同的百分比,冬、夏季又有變更。我父親并不知道什么百分比,他是憑經驗和多少面,混入多少鹽、礬、堿。這種配合方法,按份量、按季節,他是搞得非常恰當的。否則油條便炸不起泡來,就會炸成油棍了!

不論是怎樣酷熱的天氣,伯父和父親是要早睡的。雖然整個人在汗水中浸著,從呼呼的鼾聲中,證明了他們睡得還是相當的甜蜜。我認為這也是一場艱苦的斗爭:他們疲憊的身體,迫切地需要休息,只要休息的機會一到手,哪管天熱不天熱,一樣的熟睡得著,再兇猛的炎威,也奈何他們不了。他們是千錘百煉的鐵漢,從小就在嚴寒和酷暑中經過了長期的鍛煉。赤著膊,光著腿,與自然侵害進行頑強的斗爭,是永遠經得起考驗的人,是克服困難的能手,戰勝自然的健將。

前屋的人睡了,后屋里的空氣卻又活躍起來:不是紡紗聲,便是納鞋底的抽索聲。這便是母親們的夜活開始:青燈如豆,只能做些粗活。如遇月明之夜,就可大大地借一下光,痛痛快快地干一下活。但不管怎樣,總要干到半夜過身或聽到頭雞開口才去睡覺。就在這個時候,前屋作坊的人早就起床了。經常是在十二點鐘前后,開始了第二天的生活。因此,我的家已成了一個“不夜之家”,洋溢著生氣勃勃而且極為和睦的快樂景象。

勞作

首先起床的是父親。起來一開始就是蒸糯米,同時去和油條面。等到米快蒸熟時,就把伯父喊起來。伯父起來后,首先就要抱著煙袋過一下癮,然后同父親二人去搗糍粑。搗糍粑是一樁特別吃力的生活:把蒸熟的糯米飯,傾入石臼樣的粑缸中,兩人各持一木杵,向糯米飯內一下一下的搗。首先搗下去,一個洞眼一個洞眼,一插一抽地倒很輕松;漸至飯粒都搗爛了,互相黏結成一大團,性質變得特別強韌,木杵被黏住了,拔也拔不出,插也插不進,兩人還是繼續不斷地一起一落地直搗,成為揉來揉去的現象,愈揉愈揉不動。目的是要把每顆飯都搗爛,變成一種糍粑。兩人搗到這時,上氣不接下氣地直喘,夠吃力了!比鍛工掄起大錘還要吃力得多。這樣頑強對頑強,韌勁對韌勁,直到搗成很細膩的糍粑,兩人才罷手。

糍粑搗成以后,挑入缸內,放在鍋中開水里燙著,同時擱起案板,兩人面對面地操作油粑坯子。伯父把糍粑揉成條,截成砣,按成窩,把綠豆餡子包在糍粑窩里,父親接過來把它按癟,放入專用的圈形模子中用兩個拇指按在模子內的糍粑上,掄轉幾下,再把它從模中取出,便成形了一個油粑坯子。這生活要做到天快亮才能做完。他們兩人一面做一面談,氣氛顯得特別和諧。使這一番勞動,獲得了精神上的調劑。

天亮了,父親挑著擔子上鼓樓洞;伯父在家拾掇拾掇,隨后也跟上鼓樓洞。他們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時的生活,便一天、一月、一年乃至幾十年就這樣緊張地勞動下去。在當時的社會,對這樣純潔、勤儉、艱苦、辛勞的崇高的勞動人民,目之為下等人,可以受到任何人的欺侮:向他們買東西賒帳不給錢,說好話討帳還要遭受打罵;大戶有事要他們去作無償的幫忙;軍隊出發拉他們的差,幾天不能回來。他們經常提防著這些不測的事會隨時臨到頭上,來時要“哭臉裝成笑臉行”地忍受,絲毫不敢吭聲地忍受!

父輩

父輩兄弟四人,我父親是老三。大伯早死了。聽說是曾經餓死過以后又活轉來,接著就得病,結果還是死路一條!與我父親一同作生意的是二伯父。他同父親一樣,很小就給人家做長工,直到他們都學到了手藝,才共同回家經營這項買賣。叔父年較小,在伯父和父親的幫助下,讓他去讀書。苦讀了幾年,后來便當上了私塾教師。伯父未娶;父親在三十二歲時才同我母親結婚;嬸母是個童養媳。父親有一姊兩妹,都嫁與貧雇農。大妹因丈夫死了,無以為生而叫回來侍奉殘疾的祖母。我的外婆家無田無地。兩個舅父:大舅是木匠,無配偶;二舅是裁縫,舅母是個童養媳。嬸母娘家有地無田,舅父都無妻室。靠地里出產的雜糧維持生活。這些親戚,一年一度互相拜一次年,平時少有來往。(7.22-25.記)

豌豆

此時我家的家境,在城市貧民中,生活已扎下了根,還不算壞。兄弟二人同心團結,苦做苦吃地與貧困作頑強的斗爭。長年被窮神纏得垂死的家,算是從他們二人手中復活過來,挽救了一家的厄運。聽說他們是由兩升豌豆“打轉機”而起家的。

有一年他們找不到工做,有力無處賣。家中已臨斷炊了,幾條生命怎樣活下去呢?大概是祖母想起了床頭還有兩升豌豆,想找出來救急。我父親對找出來的豌豆,另外想出來一個主意:用豌豆也可以炸成元子賣。消不了自己吃了也不吃虧。大家便欣然同意了。可是沒有油又怎辦呢?于是把人去賒油,把人弄豆子,大伙忙了一天,元子炸出來了。沒有想到一拿出去不多一會空簍回家。計算賺了一些錢。于是激起了他們繼續試作的興趣。無本錢,計劃今天賒東西,明天賣了還帳。就這樣,一方面維持了生活,一方面慢慢地翻起了一點本錢。以后便進一步做起了油條生意。從此扎下了起家的根子。他們認為這種生意雖獲利不大,但同樣也無需大的本錢。只要做好信用,事先賒進原料是無問題的。這種買賣被人輕視,原因就在這里。

一百年前(三)

——另類原生態

窮 白(3)

黃驃撰  老且輯

出世

我出生的時令正是春節前幾天,天氣冷到滴水成冰的時候。我的胎形瘦得根本不像個人樣:一張口就占了整個面龐的一半,既不逗人愛,也沒有想到能夠活下來。雖命名為一層之寶,那只是個精神作用。寄以如此之期待,主要是要看是否命根牢。可是在這樣不健康的基礎上,從小就是和瘡、病結下了不解之緣。大約在兩歲時,母親生了妹妹。舊時代人的心理是重男輕女,因而我在家人心目中縱然樣子不逗人愛,只要能養活,還是個傳代的主根。照樣不失其為一般人所看重的有一定價值的寶貝。故在此一男一女,相形之下,我的地位,無形中提高了一步。

天花

我四歲時出天花。在我家中,同時出天花的有我的妹妹、堂弟弟和同姓的一個小叔。他們三人都在此時因中毒過深而致死,獨我一人僥幸地好了。如此一場災難被我突圍以后,更為家人所貴重。當時人認為出天花是一道童關,人生的頭一道最危險的生死關隘,十個難闖出一個。在當時天花流行最兇猛的時候,我家門口,一天要抬過去許多個死孩的匣子。局勢的緊張,征候的嚴重,給我家人神經的刺激和精神的威脅,簡直是有惶惶不可終日之慨!結果,我出乎意料地脫險了。這叫家人的歡欣鼓舞比我母親再生一個我還更饒百倍的樂趣。越發看成寶中之寶了。人生此關一過,后去萬無一失,定下了長命百歲之基。家人從意識上更進而為我命根子的獲得牢靠而放心,而慶幸。我此時還能回憶到一點當時的情景:我從小就喜歡吃甜酒。當天花出得正厲害時,什么也不想吃,只想吃甜酒。因為天花是忌甜酒的(有何根據,不得而知。后來經老人們說的),家人對此事怎么辦呢?當時我的雙眼已被天花封得緊緊的。他們就在糯米粥里拌糖,充作甜酒。一經進口,哪里瞞得過舌頭呢?我便破口大罵:“大的皮呀,不是水酒呀,是騙我的呀!”(注:“大”,我們家鄉對母親之稱。“水酒”,我們家鄉對甜酒之稱。)這點情景,至今未忘。那時正是夏天,好了以后還記得:我裸著身體,坐在床上,把天花的干巴巴,一個一個地摘下來,集成一大堆。被大人看到了,說會成麻子,才止住我這一兒戲動作。好在從臉上摘下來的不多。后來被人喊為“十三粒麻子”,至今鼻尖上還很顯著地暴露著一粒大麻子。

瘡病

我在幼年時代給我印象最深的,也是痛苦最深的是連年不斷地長瘡和生病。這當然是屬于居家環境,沒有講究衛生和生活條件太差所形成的。天天為生活掙扎在貧民窟里,又無文化知識的勞苦人民,唯一的希望是求得每天能夠在竭盡全身體力從事勞動之下,得以度過饑餓的難關,就算是人生萬事已足,絕對意識不到人的生活中與饑餓關系同樣重要的一些問題。在當時所謂“生活條件”、“環境衛生”這一類的名詞根本不見經傳,更不能從任何人的口中可以聽到,也可說是尚未出世。終身伴著貧困,陷于愚昧的人們,只有拿古人的一句話來說明他們的心理意向:“此惟救死而恐不贍,莫暇治禮義哉!”(注:“贍”,足也;“治禮義”,學文化也。)當年我家的一家人,差不多人人生瘡,只是有厚薄不同之別。一般是相沿若干年,不見絕跡。我是長得最厚的一個人:坐臥行走不便,雙手不能拿東西,滿身膿泡累累,每晚通夜搔癢,不能合眼,早起時墊單上瘡殼成堆,到處沾染著膿血,被子上一塊一塊像上了膠似的,一股腥味難聞,夾著一些瘡藥的硫磺味。這樣的日子,時好時壞,連綿不斷地不知過了多少年。此外,每年一到夏季,頭上長著滿頭的瘡,流膿出血,痛的沒有辦法。記得祖母常用艾泡的開水給我洗頭,每次痛得像殺豬地叫:我央求祖母說:“奶呀,莫淋呀,痛啊!”我這種哭叫聲和淋頭的情景,此時還清楚地回憶得起。到了冬季呢,也是給我不好過的一個季節。兩腳的后跟、腳趾和腳掌邊,隨著天冷的到來,先發惡癢,慢慢腫起來了。再冷下去,腫的部分便開始破皮,形成為嚴重的凍瘡。襪子和凍瘡黏結在一起,脫不下來。這樣必要等到開春,凍瘡結了殼,才能把襪子脫下。到此時凍瘡也就宣告好了。每年都是這樣。如遇著不很冷的年,至少也要腫到把冷季過了,才能恢復常態。在開始時,雖也用辣椒水、什么草根泡的水洗腳,或用燒羅卜在腫處作熱敷,效果還是不大。那時還未聽說有什么凍瘡藥。當時,我父親也是年年凍腳的。我除凍腳而外,手和耳也照樣愛凍,不過手凍破了的時候少,只是腫和裂成小縫。耳朵年年要凍結成殼,還有時化膿,痛的味道也是不好受,有時痛得連晚不能睡覺,叫爺叫娘地哼個不停。我的右耳缺的一塊,就是某年耳凍瘡結成一個大疤,同別的小孩鬧得好玩,不知怎的把這個疤打掉了,當時痛得半天不能吭聲。此時還記得,那種痛味的頂不好受。在一年四季之中,還不斷別種小病:咳嗽、瘧疾、瀉痢、傷寒、出麻疹、頭痛、害眼等各種大小病癥,都不只是少數地害過。年紀雖不大,對各種病的特性,倒是體驗得很熟悉的。我這個先天特別的不足,后天又是那么樣的多災多難。整個一段幼年道路是崎嶇難走的,終于被我勝利地走過了。在我認為的這種勝利,屬于賭博“猜單雙”:猜中了的勝利,是沒有依據的,是瞎碰上的。

弟妹

父輩兄弟四人,大伯父雖早死了,他們三人勉強地撐持著一個家。但家雖窮,對后一輩的鐘愛,仍具有充分的、牢不可破的傳統信念的魔力。我在他們對后一輩寄以無限的熱望之下出了世,又是我父親中年得的一個長子,一家人的愛,可說都集中于我一身。尤其在我僥幸地闖過天花險關之后,四房獨秀一子。加之表現得聰明伶俐,越發逗人喜愛,平時也有點近于嬌生慣養的樣子。可是就是生病不問醫藥;吃零嘴倒不十分吝惜;求神許愿,也特別虔心。

我的母親在我四歲時生我的二弟,七歲時生三弟。我下面的一個妹妹天花死后,聽說還生了一個妹妹,生下不到幾天就死了。但這個妹妹究竟是在二弟之前還是在三弟之前,我是很模糊的。只曉得有這一回事。同時,我的嬸母也差不多是兩年一胎。我家在這幾年頭,差不多年年在添人進口。雖然沒有都養大,但總有點人丁興旺的氣象。家中長年有兩個搖籃:一個是我母親的嬰兒的,一個是我嬸母的嬰兒的。殘廢的祖母,坐在兩搖籃之間,一只手搖一個。

祖母

在我的記憶中,我同祖母一塊生活的時候多,與她同吃同睡。雖然我家開的是油條店,家中人在一年中,很少能吃到幾次油條。但我同我的祖母便有這個特殊的享受。每天早上和中午,都能吃到一根油條或一個油粑。當時叫作“過早”與“過中”。有時特別為祖母作點豆腐或干子下飯,也沒有少掉有我一份。祖母本是同姑母一床睡,但我還是加進去了。我不愿同父母睡,母親床上有弟弟吵鬧,尤其到了冬季,在篾簟子上鋪上幾小塊破布,睡一下就被搓散了。熱肉貼在冷簟子上真不好受。因此祖母是不忍心的。同時也因為祖母所墊的稻草之上,還有一床破棉絮。同祖母生活還有一樁最感興趣的是:一到冬天,就同祖母“搭棚”——祖母坐著把火籠罩在裙內,我在祖母面前對坐一小凳,大半個身子也罩進裙內,這叫做搭棚——感到非常的暖和。祖母還給我講故事,教我唱民歌。因此,同祖母不僅起居飲食生活過得好,同時文娛生活過的也不錯。有時祖母搖搖籃,手搖酸了,我還主動地幫她的忙。

模仿

祖母住左上房,母親住左下房,嬸母住右上房,右下房是廚房。她們紡紗、織布、吃飯和我們小孩玩耍,都雜集在客堂。這房子夏天比較好過,冬季就不行了:不關門,成了過風的涼亭;一關門,便是黑洞洞的。因此她們把紡紗的工作都集到冬天;織布的工作放到夏天做。我經常在她們中間,攬著事情幫忙:給紡紗的挽紗,給織布的揀緯子,給做縫紉的穿針。主動地穿來穿去,忙成一團。到燒飯時,拿著紙媒到別人家去點火和一小抱一小抱地幫著搬柴禾。看到伯父和父親抽水煙,便搶著給他們喂煙。有時也給他們洗煙袋。那時,小小的我,見事愛學,學到愛做,一天到晚,除身上有痛苦外,總是不住氣地活動。見到人家有木匠或裁縫在家做工,那是我最感興趣的:目不轉睛地注視他們的操作,有時連飯都忘了回來吃。他們拋掉的小木頭和布角,我就揀點回來扎布人,剪些小衣服,做些鞋子。用木頭壘成房子和房里的陳設,把布人安置在房子里。由于我喜模仿,喜創作,生活內容便不斷地豐富,日新月異地改變著玩藝的花樣,自己為自己尋求,創造快樂的氣氛。(7.28-30)

市井

生活在鄉市里的人,日常耳濡目染所接觸的事物就是行商坐賈的規模形象和他們的活動。每天看得最多的是沿街叫賣的食品販,小菜販,賣柴禾的鄉下人,挑糞的,種菜園的,沿門乞討的叫花子,夾著書包上學的學生,穿著長衫、戴著瓜皮、指甲養得長長的被人稱為老爺、先生或卯富以及頂狠的兵老總等一流的人。這些人對于幼小的我,在生活興趣上都不發生什么關系。我當時所愛好的是不時的、各種各樣的迎神賽會:看大戲、花鼓戲和把戲、看西洋鏡、聽洋戲等各種娛樂性的場合。最怕的而又要從門縫看一下的是殺人,最討厭的是打架和罵雞。

年節

我特別喜歡過年。把它當做很神秘的節令看待,當做人生一年一度最富有幸福感受的黃金日子。每年一到臘月,就開始時時刻刻不打算縮回脖子,企望著臘月三十日、正月初和正月十五的趕快到來。越望,日子過得越慢,真是度日如年!一到過年的那幾天,又感到一溜就過去了,簡直不過癮!對于我家,只停了三天生意,接著就要開張,大為不滿:想到為什么不多停幾天,好多玩幾天呢?生意一開張,家風仍舊,興致索然。好在不久元宵節到了,按家鄉風俗,全縣城鄉各處,都要舉行玩燈和演戲來慶祝元宵節。元宵節是正月十五。常言道:“十五大于年”。一般對元宵節慶祝的習慣是三天。從正月十三到十五。慶祝方式以玩燈為最普遍。縣城在這三個晚上是震天撼地地熱鬧:各鄉的燈都要玩到城里來,鼓樓洞擠得水泄不通。每晚我伯父或父親帶我到鼓樓看燈。我騎在他們的頸項上或坐在一邊肩頭上,在人叢中起個尖子。這樣看得最遠又最清楚。如遇到場面較大,花樣較多的燈,他們背著我跟在后面,一道游街。玩燈的特點是以龍燈為主。一般的龍燈有七節,也有十二節的。每節一長柄由一人舉起,龍頭在前面,單獨一圓燈叫夜明珠。舞龍最好看:舞時拿夜明珠燈的人,面對龍頭,把珠燈左右來回作一百八十度的幌動,一面后退;龍頭張著大口,像要吃珠地跟著珠燈倒過來又倒過去;后面各節就一節帶一節地旋舞起來,像一根螺旋線,人們叫做“滾龍”。這樣邊走邊舞,越舞越起勁。兩旁看燈的人,大多照著滾龍放起花炮。真是所謂“火樹銀花合”:遠看真像一條活龍,蜿蜒起舞。一般有錢人家,門口都擺著香案,迎接燈神。龍燈經過香案,便接受主人的跪拜。然后就是舞龍。燒紙、放鞭、放花炮、喝彩、吃茶、吃點心,人聲鼎沸,鑼鼓喧天,蔚成十分緊張的場面。如規模大的,還有舞獅、打拳、摔流星,那就更加好看了。大鑼鏜鏜,大鈸鏘鏘地在跟著助興。

正月間演戲多半是在鄉下。有的從元宵節開始演起,一直到二月花朝才完。“醉翁之意不在酒”:鄉下人舉行演戲,主要是借名集眾賭博。關于這點,我且不管。戲的種類有大戲(漢戲)、花鼓戲(楚戲)、影子戲等。只要離城在十里路以內的,伯父必要背我去看,父親也要去“趕會”賣油條的。我看戲時同看燈一樣,能把臺上的人物看得清清楚楚。戲場一般是選好一個田沖,利用田沖的梯形和兩邊的夾山坡的形勢,戲臺搭在最低的地方。這種天然地形,與現代戲院內的建筑形式很類似:前低后高,后面最高處等于正樓,左右山坡好比包廂。婦女觀眾都坐在左右山坡之上。場子最后或戲臺背后,就是賣食品的和賭場的帳棚。我身邊常帶著我家炸的油條或麻花。總想到面棚去吃碗面。伯父騙我說:“面是田里的水煮的。邋遢得很,吃了肚痛。”我聽了,馬上打消饞意。

端陽

此外,在一年之中的端陽節,在我縣城有一度極大規模的迎神賽會。就時令說,五月為時疫流行的月份。當時的人,沿著封建舊習,拿迎神賽會來防疫。俗叫壓瘴氣,驅瘟神。我縣城內有四條正街,另有一個生意較盛、居民較多的東門崗,也等于是一條大街。各街有一個菩薩廟,供著一個菩薩,用以保護各街居民的安寧。五月初一,各街就把各街的菩薩迎出來,在居民家設個“行宮”,把菩薩供起。菩薩的偶像都與人同樣大,穿著蟒袍坐著圓椅,一手拿書,一手拿扇,供在行宮,請道士唱醮。端午節那天,抬出游街一次;五月十五日叫過“大端午”,又出游一次;十七日歸廟。每次出游,組織得非常熱鬧,花樣也特別多。到五月十八的那天,舉行龍舟競賽。實際是各街用篾和紙扎一條龍船,由四人抬著游行。每家用長竹桿扎一個標參加龍舟游街。游街時的情景要表現得瘋狂緊張:每條街起碼有一百至二百或至再多些的標子。這些扛著標子的人,在前面瘋狂地奔跑,越跑的快越好,口里還打起“呵喝”。如有一百人連續地打起“呵喝”,就好像有千軍萬馬奔騰之勢。這是壓煞驅邪的用意。標子后面就是龍舟,最后是一套鑼鼓一起奔跑。鑼鼓奏的是奔跑的曲譜,沿街各戶門口,熏著艾葉和香末,還準備著麥麩,向奔跑的人們身上頭上亂撒:據說是給神撒馬料。各街的龍舟最后都要經過我們南街,出南門奔向南門河,整個龍舟連著所有的標子,在河邊焚化。說這樣做,便把所有的瘟疫鬼都送走了,可保全城的安寧,不致有一人生病。但事實上這種迷信還是迷信,要病的病,病很了還是免不了死!我出天花就是在五、六月之間,那一次就不知死了多少小孩。我對于每年這時的迎神賽會,當時受到很大的影響,自己在家中后院的墻角修廟宇,做泥菩薩,在屋內破柜里,布置行宮,用紙扎龍舟前屋跑到后屋,口里“咚咚嗆”地打著鑼鼓,到很多的土地廟去找殘余的香頭,拿回來供菩薩。差不多也是經年“不斷煙火”。

籠鳥

我家的人對我雖然是很喜愛的。但卻是一種極古老的封建式的愛。如對籠子里的小鳥一樣:又愛它,又要限制它的活動。因而我在幼年時期,與人的接觸面特別小。能在一起玩的小朋友和游戲的場所,簡直談不上,根本不讓我同鄰近街坊的小朋友玩。我連隔壁、對門人家家里有幾間房,廚房在哪里,一概不知道。談到別人家的小孩,穿的好,吃的、玩的東西多,性情不是頑皮就是強悍。而我從小就是個膽小怕事的人。有幾次同別的小孩接近,馬上受到欺侮。因而我家的大人們便絕對不要我同別家小孩接近。而我卻也很習慣地安于呆在家中,自己同自己不知疲倦地盡情地尋找樂趣,自己模仿、捉摸做成成套的迎神賽會的玩具。伯父是唯一的指導人。他寫字不會,卻會畫人物花草,利用包了鹽的草紙畫成許多菩薩像,和泥做菩薩塑像也是他先做成樣子。我從他的這些示范中也試學著畫人物和做泥菩薩。不過我畫東西還沒有拿著筆在紙上畫過。我是用柴禾燒過的炭頭在墻上摩繪和在有沙土的地面上用樹枝劃一陣,又拂平再劃。父親是個最忙的人,他無暇引我玩,他只能在每年過年的幾天休息中給我扎花燈。不管他扎的是龍頭、蛤蟆、金魚、兔子……等,一樣是用篾和紙,卻比人家做得出神些,有曲線能活動。說也怪:他更不能寫字,拿筆的樣子都不像,卻會調色、畫花。我記得他給人家新建房屋的山頭上,畫了一幅被人稱贊不已的空城計圖。我后來喜愛圖畫,也可說是傳統性的影響。

玩耍

一年四季,以夏季為最好玩。我家僻靜的后院,濃蔭蔽天,只有早上看得見還不很灼人的太陽光芒,整天是陰涼的。除樹上叫起蟬聲刺人聽聞以外,再也沒有別的攪擾。樹底下的土坪,就是我個人的活動世界。愛怎么創造這個世界,全憑我當時的智慧和勞動。我赤著膊,赤著腳的不斷地活動著。在這個世界里,長出現些城墻、樓閣、山河、寺廟等形象。玩倦了,就地睡覺。這種生活給我印象最深:自由自在,誰也不來管。

我同姓的兩個叔叔,他家就是同我家共一堂屋。他們白天上學,晚飯后就在堂屋里讀夜書(即晚自習)。我時常站在他們旁邊聽,要他們給我看花書。他們就把有圖有字的國文給我看。久而久之,他們教我認字,我很感興趣。有時還能一課一課地讀下去。從此我便學寫字。滿屋墻壁上便加涂了一個內容:出現了用炭頭寫的“一、二、三、四……人、山、水……”稚氣天真的字跡。而在土坪上也就不僅是畫花的一項作業了。家人漸漸有些討厭我了。因為一碰上墻壁就把衣服弄黑。據說我在未讀書以前(八歲以前),能識一兩百個字。

記得有時也同伯父睡覺。我小時有一種毛病:睡覺喜歡做惡夢。看到一些極可怕的怪物和極危險的場合。這些印象都是叫人想不到的。我有一段時期,差不多每晚都要過這樣的恐怖生活;每年也總得發幾次。一做起惡夢就大哭大叫起來。到發現自己被伯父貼緊地抱著,口里不斷地叫“乖乖莫怕”,手掌不斷地輕拍屁股時,我雖然也醒過來了,但可怕的影子還在腦際忽隱忽現地閃動。有時一夜連鬧幾次,到后來簡直不敢睡著。這道理,我至今理解不透。

外婆

每年要和母親一起到外婆家去住些日子,這也是使我最感興趣的。從城里到鄉村,環境完全變了樣,又是作客的風味:天天有花生、紅苕吃。跟著舅父、舅母下地去看他們做活,使我認識一些農作物的種類名稱和耕種方法。母親也幫他們做活。他們一邊做,一邊談家常。我便在地邊壘小石頭做些假山,摘些野草、野花插在上面。外婆家只有兩間土筑的茅房子:一進門左邊供著家神,右邊有一土灶。燒飯、吃飯、敬神都混在這個極窄狹的地方。后面并排隔成兩個房,沒有窗子。外婆和大舅父住左房;二舅父和舅母住右房。我們去了以后,大舅父就把他的鋪讓給我們睡,他自己在家神桌前搭一行鋪。雖然是這樣一個比我家還不如的的地方,每次住半月、廿天不等。回家時,我對這樣的一個地方還有點戀戀不舍。來時是大舅用羅筐挑我來的,回家多半是父親來背我。并要帶些花生類的吃的東西回來,分送給家人和有來往的鄰舍。

由于嚴謹的家庭教育對我的束縛,把我養成了一個“怕生人,怯場面”的孩子。住在外婆家,同村的舅輩和表兄弟等,他們時常來逗我,或帶我出去玩,我總是緊貼著母親,謝絕他們的好意。見人不敢抬頭看一下,更不敢開一句腔。只有獨自一人玩起來,還顯得出熱鬧的氣氛。因而我母親常對人說我是個“縮頭寶”。他們也很奇怪地說:生長在大地方的人,到了我們小地方,還是那樣的認生、怕人,真是少見過。我自己心里又何嘗不以這個缺點為苦,何嘗不羨慕別人小孩的膽大、潑辣,見人大大方方的那種神態呢?

稍大一點便能漸漸地體會到家境的困難:對吃喝穿著不調皮;看到大人干活,我都想些辦法給他們幫幫小忙,處處給他們體貼。有一次端一只缽子,不慎摔破。我自己痛心地哭了:這只瓦缽,正是父親等著急用的。他并沒有叫我去端,我是相機幫忙的。豈知幫了倒忙。看到父親的神色馬上變了,有躍躍要打我的架勢。我當時呆著不動,心里很希望父親打我幾下,讓他出出氣。結果,他只埋怨地罵了幾聲,不打了。我失悔,痛心,遺憾!

拾菜

城里空曠的地方很多,都是菜園。我家后面,舉目四望,菜園是一塊接上一塊。每到春末的時候,間雜在菜園之間的一些空隙地方,生起許多野地菜。夏季則長著很多馬齒莧。我都把這些野生的菜弄回家來,作佐餐之用。最容易繁殖的是馬齒莧。家中把吃不完的拿來曬干,留到冬季吃。一到冬季,在農歷十至十一月之間,菜園蔬菜總收獲的季節,十分之八、九是大白菜。這種菜在我們家鄉的鄉例是作腌菜的。家家戶戶到每年此時,都要腌一點。大多數人家要預備一年“家常菜”的供應量。在這時候,菜園的生意是很熱鬧的。當一園一園的菜砍完以后,園地上散著一片邊黃葉。我便趁此機會提一只籃子,到各園去撿黃菜葉。這一舉是無人禁止的。但有時撿黃菜葉的人多了,大半都是孩子們出動。我有幾次受到別人的欺侮,一個人不敢去。但又不愿失去這個大好機會,便拉著姑母同我一塊去,作為保護我的力量。由于我家近水樓臺的關系,每年收獲很豐。經過家中的整理,又分為青黃兩批:較青的現吃,黃的腌起來。

住在城市里還有一種最艱貴的東西便是柴火。一枝一葉都是鄉下人挑來出售。俗話說:“燒得錢響”。我到能懂點事的時候,對它也很關心:在走路的當兒,如見到路上有一根小棍和小樹枝便揀回來;每天早上鄉人進城賣柴的多,常集在一處。等他們生意做完,遺下的殘枝殘葉,多少能撿到一點。

一百年前(四)

——另類原生態

私 塾(1)

黃驃撰  老且輯

劇變

這是我從小以來生活史上第一次發生劇變的時候。幼小的心靈,起了很大的波動,長時間浸入特別不安的狀態中,整日惶惶然如喪魂失魄。對于改變后的生活現實,一刻也過不慣。但又無法而且是好像再也沒有指望地能夠逃出這個現實生活的牢籠。每一回想與祖母“搭棚”,在濃蔭底下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的那種自由溫暖、興致盎然的快樂日子,使人不時浮起大失所望、不復再有的回忘和傷感!在這種情景下,不知暗暗地流了多少淚;向人不敢哭出聲來,有時在夢中哭醒了。有一次還是同祖母睡,祖母怕我又是做惡夢,將我緊緊地抱住,連呼我的名字,叫不要怕。我說:“奶呀,我再也不能在家里玩我自己愛玩的玩意啊!”說時,驀然地“哇”的一聲哭出來了,不止地抽咽,表現得非常的傷心。祖母便安慰我說:“你平時不是喜歡認字嗎,到學去讀書,字認得更多。你的父親已經囑托過先生,叫不要打你;對同學的大朋友也囑托過,叫他們不要欺侮你。你用心讀書,一切不用怕。” 她雖然是這樣的安慰我,勸勉我,我內心的一個牢固的結子還是沒有松開,一塊沉重的石頭沒有搬掉。

讀書

在古舊的封建社會而又專制的時代,文化是特別的落后而又閉塞。當時的一個讀出書來的人,一般的總是無甚用處的。但窮人的子弟要想讀書,又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家給我讀書,當時含有兩個意義:第一是身體太弱,年紀又小,只有讀點書,以免浪費光陰;第二是父輩因未讀書,常以不能記帳和認識票子(當時城內各商店出的流通券非常雜)往往誤事為苦,希望能給我讀兩年書,能認識眼前的字和有記帳能力就夠了。實際上,他們對讀書一事是不熱心的,而且對讀書人認為是無甚出息的。更實際的是我家當時的家境,并無力培植我去讀書。假若不是我是他們心目中有種特殊的寵愛,認為是一層之寶,或者我是個很倜儻的孩子,在當時家中正是缺乏勞動力的時候,正需要自己有一個八、九歲的助手,幫幫小忙,聽聽使喚,照照攤子,哪能痛痛快快地讓我去讀這個勉強的書呢?常聽到父親說:“讀書是能當吃呢還是能當穿呢?”又說:“只有挑籮問谷,沒有挑籮問字。”從這些話中,他們對讀書的看法,足以說明他們對讀書是不當事的。同時他們有一件事認為是一個失敗的教訓:就是我叔父讀了一點書,就不幫助他們出力勞動,雖然已經當上私塾老師,一年之中,家中沒有指望到他拿幾個錢回家。而且還染上了打麻將的習氣。他們兄弟之間,因而不和睦,認為我叔父是一塊“廢料”。有了這些情況,自然對我的讀書,而又是在家貧無力之下,由于顧慮到體弱不急于讓參加家事勞動之故,是咬牙勉強讓讀一、兩年,能有記帳能力就行了。也曾聽到他們說過:“窮漢養嬌了,養大無下梢!”我母親就常這樣說,認為大家對我有些過于姑息的地方,與我家那種家勢太不相稱。她說:“好像幾輩子沒有聞過兒子氣息樣。”從她這種口氣,專就對讓我讀書說,也是個“橫點頭”的表示者。再回頭結合到我當時對讀書的態度,是那樣強烈地表現著如被判了無期徒刑的囚徒的痛苦感覺,在這種內在的和外圍的以及不論是物質的和精神的,對我的讀書的實現無一有利條件。但終于在此矛盾重重的情況下,使我不愿地上了學。一言以蔽之曰:還是愛的魔力。愛子之心并不在家境的富有和貧困上去打 +、-號。在封建社會還流傳著這么一句:“有兒窮不久”。這句話更足以鼓舞我家當時對我懷著他們心里的希望,同時對讀書預定達到的標準是極低的,估計是力所能及的。

說到我當時對讀書是那樣當作苦海生涯樣的惶恐不安地看待,癥結究在哪里呢?是想到我家貧困無力負擔嗎?我當時還沒有產生這種知道關心家境的意識;是自己讀書讀不進嗎?實際上早已奠定了能夠認識一、二百字的根基,對讀書本身說,還是發生好感的;這癥結在本文的頭一段已顯露了一些眉目。再看看私塾讀書生活一幕一幕的現實圖景和我家生活對照一下就可得到全部了然。

入塾

自從向孔圣人的牌位磕了三個頭,向老師磕了一個頭,緊緊地吁了一口冷氣以后,情緒便變得嚴肅起來。再說具體一點,就是精神緊張,好像失去了大腦,一天到晚呆若木雞。這時有人對我說:“要當相公了。拜了圣人的人,是要顯得斯文些,遇事規規矩矩的,才真像個相公哩!”其實我此時的心理動態,并不是像輿論所說的那樣。一顆七上八下的心,總感到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前途一片茫茫,不知如何是好。一冊的國文和修身連著一個用皮紙裱成的一個護書,叔父給我送來了。正式上學的那天,還是伯父送我去的。學塾里有三十多個陌生的同學。小的比我小,大的差不多成了大人。各種各樣的桌子一排一排地擺著。我是用的我家柜房中的一張破條桌。老師坐在后面,一眼照著三十多個同學的背影。每天學習的程序是:早上上生書。每人讀的書都不同,就令有一、二相同的,進度總不能一致,都是單個單個地教。中午寫字,考字。對較大的學生“出對子”;不能寫字的小學生就閑著看書。下午總復習。把當天上的生書和以前讀過的書,都要按著規定的份量讀,以備第二天早上到老師前去“背誦”。

處罰

這是個元宵節剛過不久,舞龍燈,斗獅子,戲臺上五色繽紛的場面,鑼鼓喧天的情景,還牢牢地留在腦筋里。在仰天呆視、閉目沉思之際,這些印象便在腦幕中放映出來的時候,實際處在的環境,卻完全變成了極不調和的色調,感到生活的變化太突然了。在開始幾天,嘗到的生活氣味雖然是十分枯澀,但過得還很順利。大約在十來天以后,學塾里的氣氛漸漸地緊張了起來。緊張的特點便是老師對學生的各式各樣的“處罰”。其中最多樣的要算是“打”。以每天早晨為打得最熱烈的時候。打的方式有用棍子和竹根打頭,鞭子身,板子打屁股,戒方打手掌,還有一種不屬于打的便是“跪”。跪是處罰比較輕的。每天早晨,天蒙蒙亮,大家便紛紛來到學里。一片朗誦的讀書聲,充滿了人們的耳鼓,脹大了人們的腦子,根本分辨不出字眼來,吱吱喳喳地響個不停。老師一手提著水煙袋,一手拿著茶壺,戴著老光眼鏡,最后在學里出現的時候,吱喳的響聲,驟然顯得更加緊密而提高,大家面面相覷,仰著脖子把書折起來大肆狂誦。有的像很有把握的表現著眉飛色舞的神態,自信通過“背誦關”是毫無問題的。也有雙眉緊鎖,囫囫圇圇地吞吐著,口水都咽完了,還要翻開書瞟一眼才能成句的伊唔下去。已經是迫近背誦關了,此時控制腦筋的只有“惶恐”:它立刻能推翻半生不熟的記憶,管叫你一句也難得背誦出來。這樣,只有打算硬著頭皮去闖關,聽憑命運的擺布!老師裝腔作勢在他的書案前正襟危坐起來了。緊吸了幾袋煙,咕嚕了幾口茶,茶吞了以后,煙才從口中和鼻孔里跟著一口大氣冒出來。頭還沒有抬起,一對眼珠便從眼鏡框的上沿邊向正前面作掃射式的瞭望。隨著頭抬正了,瞳孔才正對著眼鏡的中心,向前端詳。吱喳之聲是愈來愈緊,緊得簡直集成了一個不息的巨響。已臨“箭上弦刀出鞘”的時候,忽聽得“啦”的一聲,戒方開始施展了威力。就在這一“拍”之下,給正在翻騰滾滾的朗誦高潮壓抑了一下。老師口里即放出了一聲口令——“拿書來背!”于是讀熟了的學生便雙手捧著書本,拖著慎重的步子,走向老師,把書攤在老師面前,背書的動作開始了。老師背后,緊靠著墻壁,背書的人面向墻壁,站在老師座位的一側,兩腳一上一下地交提,使上身作左右幌動,兩手扶上墻壁,口中背誦昨天所上的書。這就是不學而能、一個影響一個的背書姿態。讀得爛熟的人,一溜就背誦完了,臉上浮現著順利過關的笑容,轉過身來接受老師所上的新課。新課的份量,視學生接受能力以定多少,還有各個學生讀書情況的需要。有一次上完一天的讀書量,也有分作幾個小節,讀一節,背一節,適當地上完一天的讀書量的。但在這一大群學生每早背誦的過程中,并不是那樣的順利。始終是緊張、忙迫、紛擾,亂成一團的氣氛,充溢地籠罩著。全體學生蜂擁式地把老師團團地包圍著,密集的朗誦聲如密林的機槍聲一樣,絲毫無間歇地向老師進攻。分在老師左右兩邊,一個接一個地進行背誦。老師此時的耳朵,便是他唯一的背誦測驗器:同時要聽取兩邊的背誦者,是否讀得熟練。有的一氣呵成,順利地完成背誦任務,輕松愉快地接受新任務。有的咽喉哽噎,誦不成聲,一斷一續之中,不知所云,情況就尷尬了。狡黠的學生,便利用當時一切好鉆的空子,在情急的驅使下,亡命地去鉆。多半是乘老師在應付另一學生不暇兼顧時,躍進式的背誦法,用大聲疾呼的幌子掩護著,一節一節退卻。等到老師的注意力轉向他時,他已穩步地踏上了末了的一節。一字一句,毫不含糊地鏗鏗鏘鏘地送入老師耳中。在老師認為背誦得還不錯的表情下,他的任務就如此地完成了,雖然此時的心還是不斷地在跳。如果是不湊巧,雙方面抵著面,毫無可鉆的空子時,就可能出成套的洋相。到了誦不成聲,不知所云的尷尬局面呈現時,就是正式宣告了失敗。在老師雙目盯著之下,聲音由哽噎而變成嗡嗡。這時他自己是無法解脫厄運來闖關的,只須等候老師的“布施”。如聽到霍的一聲,知道是自己的書從頭上飛過,便抱頭鼠竄地去將書拾起,重行去讀。這是最輕的處罰。如二次過不了關,肯定是要吃棍子的。吃了棍子還無進展,可能又要重聽到霍的一聲,這次卻不單是輕輕的一霍,與霍聲發出的同時,伴隨著一個斬截而嚴厲的巨響——“跪下讀!”好,這位老師的高足便毫不猶豫地像一根木匠的曲尺豎在階前,嗡嗡地誦起他將背誦不下去的書了,變成了一個臨時的低足的人。經過了這一番展轉回環的誦讀,如再背不下去,棍子就會吃得越多,并極有可能遭到挨板子。提起挨板子,是一種頂重的處分。至少還要兩名助手。受處分者伏在長凳上,如系穿長褂,須將后擺掀起,露出隔著一層褲子的大腿和屁股,臨時喊兩名學生充當助手(說實際點就是幫兇):一個按著頭,一個按著雙腳。按的人多半是嚇得臉如白紙,和雙手都不得在不斷地發抖。老師便揚起板子,向伏倒的學生的屁股噼噼啪啪地打將起來。學生一面嗥叫,老師邊打邊問:“你還貪玩嗎?還不用心讀書嗎?”或者是說:“你還壞不壞?”此時這位學生,自然只有用哀求而告饒的口氣答應老師。這一責罰結束后,這位學生淚流滿面,哭喪著臉,仍舊跪在階前,在不斷的抽噎中,重新讀著他那夾生的書。實際上,他這時哪有心思讀書?就是原有夾生的恐要全部回生了!頭上、身上、膝蓋、屁股上都有一陣陣的創痛,通過神經,使自己作了深長的體味。眼見別人新上的書都一一地快要“”了。放早學的時間也快到了。這番背誦不成,靠得住還要“關學”。渾身頻痛,心亂如麻,好像置身于天旋地轉之中!忽然猛一想起:讀吧,讀吧,背不了書,便吃不成飯。回到家中,還要受到一些奚落、笑話以及父母的責罵。趕快讀吧。只有能背了書,才能解決面臨的迫切問題。當然,像這樣的情況還是不很多,下跪、挨棍子的倒是家常便飯。日子一久,老師對一般學生的個性,漸漸心中有數。每早背誦開始,雖然是兩路進軍之勢,老師的左右兩耳,并無同時分途招架之作用。如一邊背誦的一個學生,平時很用功,他便對他有了信心,大可不必去注意;如同時在另一邊背誦者,平時是個貪玩的,教師便聚精會神地專盯著他。他此一番的命運如何,完全靠他自己掌握得怎樣。因此狡黠的學生,能鉆到空子,蒙混過關的還是大有人在。但每次出洋相的也都是這一批人。老老實實、刻苦用功的人,倒有機會做假,但他們不愿做假。在老師面前建立這個信用,并不是在這個場面表現出來的。只要是一貫用功的學生,平時在教師的心目中,已有了具體的印象,并早已留心到他們預先已作了幾次如流水般的背誦。我說的那種全套洋相都出演的學生是少有的。為了便于一氣說明,所以好像指著一個人,受著全套的處罰。在每天早晨,受到挨棍子的不一定同時又下跪;下跪的則挨棍子的機會就少了。畢竟人都是怕出洋相的,誰都存心爭取順利過關。造成緊張局面的只有極少數冒險份子和腦筋過笨的人。

一百年前(五)

——另類原生態

私 塾(2)

黃驃撰  老且輯

背書

我對于讀書方面,記憶力從小就差,自然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每天一個整下午,是讀書的時間,當天所上的書,我一定要在這個時間內強記地把它讀熟。晚上睡在床上,也要默讀幾次。第二天早晨,在走往學去的路上,也要默背幾下。我不算會讀的人,在費出了相當的功夫,把書讀得能背,但隔一會時間,又不易鞏固下來,必要多找溫習時間,才可望到過關時,不致臨時發生故障。我真佩服有些人,把生書讀幾下,馬上就背誦如流,而且永不忘記。我對他們這些優越的地方,真是望塵莫及。無以名之,名之為“得天獨厚”。這實際是我的資笨不如人,只有抱定“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精神去克服資笨,戰勝困難。因此在背誦方面,我從未出一次洋相給同學們作銜枚的欣賞。

在背誦的過程中,還有這樣的一種人,有時他背誦了上一段,把下一段的頭子忘了。這種情況算是拋錨。他利用機會,乘老師的不備,一面提高嗓子,又從前面重背過來,一面踮起腳,扭過頭,伸長脖子,斜瞟著放在老師面前的一本他自己的書,希望尋到忘記了的下一段的線索。只要頭一句瞟著了,就可和根提起似地背誦出來。有時老師在這種情況下看對象和碰他的興會,也違反一下原則給學生提醒一句。多數這樣的學生,在自己攫取或幸而被老師臂助之下,得以完成通過這背誦的一關。

習字

中午自九點到十二點的這三個鐘頭,學塾里一片靜肅:各人嚴守各人的座位,不讓走動和交談。在這時間內,所作的功課主要的是習字。對習字的規定是從讀書的第二年開始。第一年叫做“發蒙”,是不習字的。先套字格寫,由簡及繁,一般是寫到一年以后,脫手臨帖。但也有兩、三年還不能臨帖的。大學生除寫大字外,還要寫小字。習字是過去讀書中很講究的一門,要求非常嚴格。初步要做到:“頭宜正,背宜直,兩肩宜平,右手執筆,左手按紙。”寫字的人除必具的文房四寶——紙、墨、筆、硯以外,還有水盂、壓條等東西。磨墨是一項耐心的工作:不小心的和性急的,往往磨不好,不是濺到滿桌,就是沾染了滿手,整塊的墨磨成了尖刀形。這都是老師所禁止的。一般的套路是老師打的(指字寫得較好的老師)。在每天寫字的時候,老師挨桌巡視。指點怎樣磨墨,怎樣執筆和下筆;對初學寫字的人,有時還要個別地去扶手寫。大家寫完后,都送到老師書案上等老師“號字”:對寫得好的打圈,不好的打杠,有掉、錯的打叉;最好的打兩圈或三圈,叫做打連圈。對打叉的字的學生是要挨打的:一叉打一手板,用戒方打。在號字的同時,對小學生要考認當天讀過的生字,三個、五個不等。對大學生就出“對字”。例如老師出“小麻雀”就可對“大烏龜”或“大公雞”之類。字全部認不出與對字對不出的人就會被關中學——不放回家吃午飯。如考字只有少數不識的,最后是每一個不識的字,照頭打一棍子或打一手板。對字對不好的,也可望改成較易對的字句。其余不能寫字的發蒙生,則專備一考字本。一個中午的時間,除專等考幾個字以外,一直是靜呆坐在自己的座位看自己所讀的書。這是學塾里中午所上的功課情況。

對仗

我寫字的時間特別提前在讀書頭一年的三個月后就開始了。我一寫字便博得老師的好評。打連圈的多,打杠和打叉的簡直沒有見過。到第二年,我就能給初學字的人打格,但是套寫的,還無脫手臨帖的能力。考字我也挨過極少次數的打。對字一般還能對付,從未因此而關過學。記得有一次老師出過“清斯濯纓濁濯足”,我實在對不出。這個句子我當時讀過的,我還理解不透。那時又不容許提出自己的意見。已臨放午學的時候了,結果“解鈴還是系鈴人”:老師改出了一個較易的對子:“夫子在陳絕糧”。我想了好久,看到門外對面墻上貼著一張紅紙條上寫著“抬頭見喜”四字,我馬上對以“學生出門見喜”。老師看了好久,抿嘴帶笑樣,說:“算了吧,俗得一點。”接著叫我回去吃飯(這時是讀了三、四年書的時候)。

噪聲

整個下午的時間是最輕松的。一點鐘后,學生陸續地到學了,照樣是輕輕巧巧不動聲色地各就坐在各人的位子。雖然全學的人都到齊了,也是極其索然地顯不出聲息。原則上還是各看各人的書,但有些人是不安“本分”的:只要逃避了老師的視線,他們像日間出動尋食物的老鼠,躡手躡足地從別人的椅子背后和桌子下面亂串一氣。一經老師發覺,便會遭到飛來的戒方或棍子。規規矩矩的學生便含著對老師表示討好的意態及時將飛過來的戒方或棍子拾起送給老師。這樣一來,大家便更警惕起來,規矩得如塑像。大約到了三點鐘左右,老師便發出“讀書”的號令,全堂學生便應聲地一齊朗誦自己的書,人聲鼎沸。一時由極端的寂靜變成了吵嚷得震耳欲聾的場所。所謂虱多不癢,債多不愁。久經吵嚷鍛煉的老師和學生們,倒也安之若素。我開始時,頭腦一下就被吵昏了。由于自己也是其中提高嗓子朗誦者之一,只顧掙得臉紅脖子粗地作共鳴的比賽,漸久也就在不知不覺之中習以為常。這種集體的各誦各人的一套而匯成的龐大噪聲,一直要不間歇、不抽減份量地維持到放晚學。如中途有些學生暗中從事別的玩意,噪聲有漸趨低落的趨勢時,老師即乘勢將戒方拍桌,發出一聲刺耳的響聲。于是讀書的噪聲立時升到原來的高潮的狀態。在這個時間里,有一部分學生背帶書(將已讀過的書一本一本地每天下午到老師那里去背誦一遍),也有個別大的學生拿書到老師面前聽講的。但主要的是各人把當天早上所上的生書,讀得爛熟,以備明早順利地完成背誦。

一百年前(六)

——另類原生態

私 塾(3)

黃驃撰  老且輯

惶恐

學生一到學里,整天沒有活動。如有私自活動一下,便是犯了禁律。除讀書以外是不準吭聲的。互相之間不準有所交流。學塾內天井的一角,放一小便桶。大家小便都在老師的視界以內。大便所是個露天的,在學屋外側。學生大便時,必遵守規定:到老師那里去取戒方,放在自己桌上,然后再出去大便。這樣,學生桌上放上戒方,就是請到了準予大便的一個“令箭”,作為標記。大便回來后,再把戒方送到老師桌上。老師很難得出去一次。如發現老師暫時出去一下,全堂學生馬上獲得了解放,都活躍起來了。大家扭成一團,蹦蹦跳跳,抓緊時間歡天喜地地亂舞著,并把一人到門外去瞭望,一發現老師回來的影子,馬上即來報訊,好讓大家原封不動地安定起來。如瞭望不周密,經老師目擊到如此活躍的場景,全體就要罰跪。當然,也有少數沒有離席的學生,是不會受罰,還要得表揚。如有因玩得不和而打起架來的,或因玩的不小心而妨害及別人的身體或物品的,經過到老師面前告狀,證明屬實時,便有一些人受到體罰。老師的禁令雖然嚴峻,但犯的總是有人。甚至還有許多是屢罰屢犯的人,漸漸地皮了,對打罰根本有不在乎的樣子。情愿挨打受罰,不愿輕易放過可以盡情跳蹦的片刻機會。我在學生中間是個最守規矩的。長年像一具塑像,沒有卷入任何風浪。但是,任你如何守分,還是免不了要受到別人的欺侮。人家看到你過于老實,暗地里手舞足踢,鉗鉗掐掐地經常給些不痛快的感受。有一次,我放學路上,一個比我大小相仿的同學,要我給他拿書包,我當時沒有愿意。這個同學也就是經常喜歡向我找麻煩的一個,我是極其討厭他的。他看到我拒絕給他拿書包,當下揍了我兩拳,并罵我要我放仔細些。我忍著氣,到第二天上了學,將此事告訴老師。老師責罵了這個同學一頓。后來還是與我糾纏不清,并講了許多狠氣。我再也不敢告訴老師,怕雙方惡感越來越深,只有盡量避開他。日子久了,也就漸漸地算了。因此我當時對于讀書上學,簡直誠惶誠恐,視為畏途。在學里耳濡目染,一切給予身心的感受,點點滴滴,無一使人感到痛快,無一不是給人罪受。每想起來未讀書以前在家中那種自得其樂的自由生活,回戀得不知在暗地流了多少淚。口里不敢明的道出來,傷心地感到那種自由快樂的日子,已是一去不復再返了!我本來就是個比較規矩的一個小孩,自上學以后,益發變呆了,死氣沉沉地難得開一次笑口。旁邊的人還說我拜了孔圣人,變得更斯文,是一個好相公。我當時滿肚子的苦水向誰訴呢?把人別得如喪魂失魄,哪里是什么規矩、斯文?完全是一具行尸走肉,將要成為不推不動的算盤珠了!只有幾次同祖母睡覺,才向愛我的祖母,陰陰地哭訴了幾回長時間悶在心中的怨氣。但這是已經注定了的命運,是無法躲避的災難。怎么辦呢?只有硬著頭皮,聽命運的擺布,在災難中掙扎下去吧!

人情

家中對我的讀書,在事前還是費了很多,為我安謐地策劃和布置,以圖盡量減輕我一些痛苦的負擔。第一為了怕我挨打,才找上一位年近六旬,早已退了火的老師。同時這位老師與我×姓還有親戚關系,并由我父親硬去向老師情商,說我身體弱,多病痛,不要打我。這已經形成了我家同老師訂立的一個“不侵犯我身體”的條約。其實我的叔父此時也在教書,就因他的脾氣壞,酷愛打人,而決定不讓我跟他讀書。深知他在教書時的打人是鐵面無私,對事不對人的脾氣。第二我父親還同一些年齡較大的同學,托咐他們對我多多關照,不讓別人欺侮。雖然不能發生絕對的效果,但比一般的看來,我的日子過得還算平安。因此,我每天放學到家,家人首先問我的便是:“今天老師打你沒有?有同學的欺侮你沒有?”其它的事,他們便不作關心的詢問了。

叔父

我最怕叔父。雖然他沒有打過我,我總是避免同他見面。他有時考我的字,本來是認識的,看到他那付嚴肅的面孔,逼人的眼睛,馬上會給嚇忘了。如因此而挨他一聲罵,簡直要把人嚇得魂不附體。這證明我家對我“易師而教”的政策是完全正確的,大人們確有先見之明了。實際上叔父是最關心我的成績,而這種關心,也只有他一人。因此,我所需的書籍、紙筆等,都是他供給的。他對我所寫的字,表示像還滿意的樣子;考字就常成問題。有一次放午學回家,正碰上他檢查我當天上午寫的字和考的字。恰好那天考字有一個沒有認著,已經吃了老師的一竹根。因竹根是軟的,摔在頭上有三節落了實,于是頭皮上頓時起了三個小包。此事我只有悶在心里,不敢說出。叔父檢查到我有一字未認中,他又要罰我,不讓吃午飯。我嚇得只是發抖,一聲也不敢吭。后來還是祖母給我解圍,算是把一餐午飯吃到口了。我當時是處于兩面受罪的恐怖環境,叫人欲哭不敢流淚。如單純的就我讀書來說,于我并無困難。資質還不算鈍,擔心的是人為的、不合理的清規戒律太多,嚴峻得如刑罰之于罪犯。每天在恐怖中過生活。自己雖然遭到的處罰并不算多,也不算重,但看到別人一個個挨打、下跪、關學,每天都得目擊好幾起。殺雞嚇猴,何況像一只綿羊的我,哪有心到書上?讀書心不在焉,味同嚼蠟!讀熟了的,立時可以回生,除能認到幾個死字以外,真不知這樣苦讀有何用處?費盡心力,受盡折磨,不說效果,簡直連一個人的本性都被摧殘得變成癡癡呆呆的一個木偶。像我生性膽小、馴服老實的孩子,再經過這樣一種生活的磨練,還能成長一個有用的人嗎?在舊社會流傳的所謂“忠厚老實,無用的別名”。我在當時,便已形成了這樣一個小的典型的人了。

“相公”

私塾讀書生活被我度過了五年。我究竟在這五年中搞的什么名堂呢?主要的也就是說讀了些什么書,塑造成了什么樣的一個相公呢?這里,我就把前后所經,概括地、重點地談一談。

本來在當時,每個發蒙的小學生開始是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而后進入讀四書五經。我當時卻受了叔父維新的進步思想的安排,給我接受新學制的教育。開始便讀國文和修身兩種課目。這樣便打破了私塾老師教書的傳統例規,自然要給他平添一些麻煩。第一是同時要讀兩本書,第二是除照例的掌握教、讀和背誦以外,還要講課。老師對講課不僅是不高興,而且是極反對。在當時的教育,真正到需要老師講課,至少是讀了五年以上,五經快讀完的大相公才夠條件,并對老師要多定學金。這說明所花的代價也要相應的提高。我是個發蒙的小學生,一上學就聽講,簡直是自孔圣人杏林設教以來所沒有的事例。花的學金又是起碼數的(發蒙的學金年計照例是一串錢。我當恐怕只定下幾百錢)。老師表示是很不高興,不僅認為是對牛彈琴,主要是每天要費他對幾個人的時間來教我一人。他有一次硬向我發脾氣地厲聲說道:“我有你這樣一個學生,其余的學生我就要都攆走。你一人能不能養活我?”我當時心想:你這樣向我發脾氣,也等于對牛彈琴。有什么用?這是講也在你,不講也在你。我后來把他的這些話,回家向叔父反映,叔父也火了。便說:“不要從他讀了!”但他們之間究竟經過了什么樣的談判,結果我還是照常上學,老師還是照原定方式教我。從此以后,再也未發生什么波瀾。可是談到講書嘛,真可說是對牛彈琴,費力不討好。但仔細講來,究竟是屬于我的不會聽呢,還是他不會彈呢?我敢武斷地說:是他不會彈!

一百年前(七)

——另類原生態

私 塾(4)

黃驃撰  老且輯

“新學”

早上讀國文,中午寫字以后,老師即把所讀的一課向我作講解。下午讀修身,連讀帶聽講。但有時老師還要我講給他聽。叫做回講。我的天啦:他講的我既聽不懂,不懂又不敢問他,實際等于未講一樣。一聽到叫我回講,我是“狗子咬刺猬”,從哪里下口呢?我老是背著這個沉重的包袱,“將軍”、“受窘”,看老師翻白眼。雖未打我,看態度卻比打我還厲害!

我所讀的國文、修身是當時四年制初等小學的教材中主要的兩門課程。每門共八冊。我縣縣城當時只有一個縣立的模范學堂,也就是初等小學的性質。課程除國文和修身兩門以外,當然還有一系列的其它課程。一般人叫它為洋學堂。對學生雖不收學費,但在一年中的書籍、文具以及其它費用是相當大的。我的叔父原來是打算我上這個學堂,但家中其他的人是反對的。花費既大,又要做制服,年限又是四年,有星期寒暑假,認為耽誤太多,又不是專門讀書識字,還要搞些玩意,學不到東西,人還要搞流了。而我家對我讀書的目的是想能達到記帳的能力就行,頂多在一、兩年中完成。因此,叔父的打算便不能實現。但所讀的書,就沒有采用老的一套,這點算是宗了叔父的主張。為了單純識字,如把八冊國文和八冊修身的生字統計一下,只要都認識了,那是夠一用的。所以關于讀什么書來說,家人只求能認得夠用的字,什么書都無意見。這一共十六冊書,在兩年之內,我便一股勁地讀完了。讀得最快的是頭一、二冊,因我早已能識100-200生字。到三冊以后就漸漸地深了:內容復雜,每課的量逐漸加多,又完全是文言文。老師講的不能理解,好在大多數的課目配有插圖對照,尚能引起讀的興趣。讀書任務的完成,主要表現在能夠背誦。在我的硬讀硬記毫無可以理解憑借的極為枯燥的情況下,每天都能完成這項任務,但對文理是無法通曉的。在旁人看來,認為我讀書的態度、成績很是不錯,尤其對于我寫字的進步,周圍的人都為我夸獎不絕。老師會寫隸書,經常給人寫屏聯、掛幅。他看到學生中,只有我資質斯文,動作規矩,當他在未寫之前,老是要我磨墨。磨墨確是一件磨人的工作,沒有恒心、毅力是磨不好的。到寫的時候,便要我給他牽紙。我在旁邊等于是見學,他作示范。這樣日子長了,他寫隸書的筆法要領我都體會到一些,我背后也作試寫。我后來能夠寫點未成家的隸字,便是從這位老師手中學習得來的。所以我當時寫字的進步比較快。

“犯禁”

習慣成自然。這種讀書生活日子一久,也漸漸地習慣了。與同學們都搞熟了,往后也無人欺侮。每天早關一過,中午把大小字一寫,抓緊時間把當天的書讀熟便萬事大吉,一身輕松。此外的時間,并不完全安于呆坐,乘老師沒有看到和起身出動時,便同小朋友們互相秘密地做些游戲。但也只能在不離開自己的座位并只限于同左右前后的幾個同學在一起玩。游戲的內容多半是在抽斗里供菩薩,開商店,互相拿各人所有的東西調換。如以吃的換紙張之類(各色零星紙頭經剪裁整理成為小塊)。這種地下式的活動,也是形形色色的,都能很巧妙地想盡辦法不讓老師從視聽中有所感覺。

當時讀書,最忌從事畫圖玩意。我最喜歡畫畫。因此便與各同學之間的接觸面就廣了,應接也就忙了。有一次我正聚精會神地給一個同學畫一紙剪的蟒袍。正畫到龍頭的時候,老師輕巧巧地立在我面前凝視了好久,直聽到他說:“你要能把它畫活了算你行”,我才發覺。老師說著,隨手把我未完的作品拈去了。我這時一面發呆,一面想到馬上定要挨一頓打的。還好,出乎意料,只責斥我一聲:“下次再犯就不行!”從此,我再也不敢嘗試。

夏天

私塾讀書生活有著半解放意義的是在每年的夏天。日長天熱,早上和中午的學習照常進行;一到下午便全體到指定地點去乘涼。有時快到放晚學前回來讀一下書,有時甚至根本不讀。我當年的學塾就在孔廟側。孔廟是宮殿式的一片高大的房子,院內極為寬廣,古柏參天,形成了大塊大塊的濃蔭。不論院里、殿中,重重的廂房和走廊,都像裝了冷氣設備一樣。一進去汗水便止住了,真是乘涼的好地方。因為老師是管理孔廟的,更給我們學生乘涼以有專利的條件;又因地處偏僻,從不見有外人去過。大多數學生帶來茶水,大家盡情地自由玩耍。這時一無領導,二無指導,只要求不打架,不喧嚷,不損壞東西,你愛怎樣玩便怎樣玩,毫無拘束,但多半還是由大點的學生臨時自由組織各種各樣的玩意。這時老師便獨自一人高枕無憂地去見周公了。

當時形容私塾的教育在一年中的進行情況是:“三個月緊,三個月松,三個月哈哈風”。我的經驗的確是如此:夏季起便開始松了;一到秋盡冬來,朔風凜冽,雨雪相連的時候,連老師在內,大家都縮瑟了起來,讀書也好,寫字也好,效果方面都打了很大的折扣,一致希望早放年假(當時叫大假)。

夜活

日間在學的學習,也可說相當的緊張;晚上在家,還要讀夜書。把當天所讀的,只要是明天需要背誦的書,都得讀得爛熟。但我卻特別:自讀書以來,從未讀過夜書。后來是同伯父睡,他們因半夜要起來做活,一吃完晚飯,就得去睡覺。因此,我便同伯父每天一起睡覺去了。好在我每天下午便把應付次日的事都做完,不讀夜書,對我卻毫無妨礙。我這時很懂得一些艱難辛苦,總覺得家中對我是特殊的愛護,我自動地也能順體大人之心。每晚聽到伯父和父親做活時,我便起來幫忙。按照他們所做的活,起碼以三人為宜。我起來專做“撿粑”工作。他們是不要我幫忙的,我堅持了我非幫不可的決心。并說:“撿粑是輕生活。我縱不起來,吵的也睡不著了。”這樣,他們才同意。反正他們是不會喊我起來的。每早讀書,我總是爭取早完早放學。利用這點時間,到鼓樓幫一下生意。尤其在冬季,伯父患有咳嗽病,好讓他早點回家休息吃早飯。等他送父親的飯來時,我再回家吃飯。有時我因早上讀書,完的較晚,就不能去幫忙,即逕回家吃飯。然后于上學之便,帶飯給父親。中午放學回,就挑一擔小桶,到井去打水。讓父親回來后少挑幾擔。但不一定每天如此。只要有時間,我便不使它空過。晚學有時放的較早,不管家中是在磨豆子、炸元子,或炸麻花,我總是要參加進去的。我當時干的非常起勁,工讀兩不放松。老師認為是一好徒弟,家人認為是一好兒子。

下步

國文、修身各八冊,不到兩年就都讀完了。是否繼續讀書呢?應再讀什么書呢?我自己當時滿無所謂。但我當時的輿論,都贊成讓我走讀書的路較有出息。老師和我的叔父主張最力。那時我已有六歲的二弟和三歲的三弟。主張我繼續讀書的人的理由是:一、我身體文弱。二、會讀書,進步快。很多富有人家的子弟,讀書都趕不上我,為他們的家長們所羨慕。我家雖窮,我還能爭一口氣。三、趁大人們還健,兩弟相繼長出了,對家業是能接上的。有了這些意見,加上家人都喜歡我,我的繼續讀書,便在不成問題的基礎上得到了解決。

以后的書將怎樣讀法,卻成了問題。僅僅讀完初等小學的兩門課程,消化這兩門課程的實質,可說差的太遠。具體地說:能背句子,能認字,就是懂不了。因此也就遠離了初等小學生的標準文化程度,勢不能仍在私塾接著讀高等小學的國文。同時在當時的高小國文,都是選讀古文。這樣,不僅我受不了,就是老師也未必吃得消。于是大家認為要繼續讀書,還是要從當時氣運未衰的四書讀起,以奠好讀書的基礎。私塾本是個“子曰鋪”,老師當然是歡迎這樣作的。于是我便從四書開始,繼續我的私塾讀書生活。

“四書”

讀四書對我的文化是否真能作為一帆風順的提高的基石呢?四書并沒有具備能給人提高文化的特殊靈效,一樣是生吞活剝、囫圇吞棗地往肚里咽,味道比國文壞得多。之乎也者矣焉哉,不知有什么意思,老師還是不給講解。字難認難記,難得讀熟。國文的字是漢文正楷,四書是宋體,不僅無圖,紙張都是一拈即破的草紙,簡直不夠味。老師教的時候,用銀朱筆來點句子,弄得滿書印的是一片紅點。記得讀國文,雖不能全懂,總能體會到一些內容。如今讀四書,直截了當地說,就是念散字,完全感覺不到其中有句,學生讀不成句,老師也不糾正。例如,上論開頭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生照例地因襲地錯讀成“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對也好,不對也好,反正是個不懂。要求的是不要把一連串下來的字讀顛倒了或掉了就行。考字時,能認識就算滿意。至于能寫能用,那根本不是老師和學生所當考慮的事。我是愈讀愈吃力、愈乏味、愈糊涂、愈氣悶。好在是那個環境讀這類書的人多,在眾口一詞的情形下,多少還能給我一些影響,一些幫助。

四書讀完,接著就讀詩經、書經、禮記,最后讀過幼學故事瓊林。這幾套書共讀了三年。詩經句子有韻律,雖不懂意義,但比較好讀;書經段落過長,讀起來很咬口;禮記構句通俗一點,讀起來也覺輕松;最好讀的是幼學,句子成對偶,有韻律,讀起來抑揚頓挫,鏗鏗鏘鏘,很是好聽。讀這一套書,照例是要講解,因而要算對這一套書讀得較好。

改良

在此三年中,縣里推行新學制,改良私塾,盡量采用新教材,并增加算術、唱歌和體操等課目。并注重對大點的學生,也就是已讀完四書的需要講孟子。這樣一來,我們學塾里,設備了一個講臺和黑板。讀國文的學生漸漸多了,但還是個別教讀。我除讀上段所列的所謂“正書”以外,每天上午寫完字后,就有約一個鐘頭不是學算術,便是聽講孟子,也沒有星期。三年中,算術學了極簡單的加減乘除。事實上,乘除根本無體會;加減是硬算。如109+25就利用書上的字,先數109個作一記號,再數25個,然后一并加起來數,以求得得數。減法也是這樣。極普通的演算方法,一點也不得竅。乘法就更麻煩,除法根本沒有動手。教算術的是老師的一個侄子,當時在縣立高等小學校念書。唱歌和體操也是他教。三年中學了兩個四句詩的歌子,體操上的也極少:立正、稍息、三面轉之外,便是開步走。每次總是利用孔廟院內的大草坪做操場,盡操開步走。全塾學生排成一單行,繞場接著繞廊,緊接著繞殿。這樣走個把鐘頭就下操。那時的小孩不僅無穿制服的,除熱天外,短衣也沒有穿的,再破濫的衣服也是長褂。由于操開步走的動作,兩腿膝蓋都要屈起,走起真不方便。而且長褂的衩,都要被撕開。好在這種課目,在一年之中,只是有數的幾次。口中雖然喊著“一、二、一”,大家的步伐卻仍然是亂彈琴!所以在效果方面絲毫也沒有得到一點。不過學生僅得到一、兩個鐘頭的不自由的解放而已。

作文

在最后兩年中,老師教我學作文。先做問答而后進入作說明和論文。每篇的字數最多也沒有突出100。但就當時的成績看,我還超過讀了十幾年的同學。在回講方面,只要問到我頭上,總能講幾句。記得在第四年的冬季,縣立高等小學招生,并規定被錄取的學生的原老師有獎金。于是我的老師就鼓動我們幾個同學報名應考。每天對我們幾人像盤活寶地多作些考試前的準備。不料應考結果名落孫山。老師失望了。有很長一些日子,老師見到我們幾個,便沒有以前那樣的好臉色:埋怨啦,諷刺啦,簡直被他鄙視得不像人!我記得當時考試的課目是國文和算術。國文題是“學然后知不足義”。這是禮記上的。老師沒有講過,我當然不知道它的義;同時平時只做過說和論,從未做過義。這個題怎能做得出?算術題呢,是帶有括弧的四則數字題兩個和文字題兩個。平時連極簡單的加減法都算不清,對這樣的題只有唯一的作法——繳白卷。我當時心里倒沒有什么難受。因為我有把握地相信,就是老師去應這番考試,太老師是否能得到獎金還是一個大問題。

小說

那年頭,我曾一度為小說所迷。在同學處借到了幾部小說,先看粉樁樓,接著看過西游記、封神傳、今古奇觀;沒有看完的是三國演義、紅樓夢。雖然不能完全徹底領會精義之所在,但能廢寢忘餐地去看,已說明有了一定的理解程度。尤其在看了封神之后,自己找到一支小銅環,當作乾坤圈,還要燒香供起,向往著那些神人。每看完一回,便到處找人說給他們聽。我讀書的記性并不好;看起這些小說,其中點滴也不會遺忘,談起來有聲有色。從那時以后,我是醉心于看小說。但困難的是:不易借到;買嗎,根本不用想。同時,看這些書,必是偷偷摸摸的。老師是頂不愿意的。有些所謂“正人”,也是反對我看小說。

一百年前(八)

——另類原生態

小 學(1)

黃驃撰  老且輯

小學

第五年的冬季,縣立高等小學照例舉行一年一度的招生(當時是春季始業),我瞞著任何人去報了名,這時私塾已放大假。“無心插柳柳偏生”:我竟被錄取。可惜的是,這年對錄取生的原校老師的獎金制沒有實行,所以我形成了一個有名無“實”的錄取。

在當時,能考上高等小學,確是一件不大容易的事。縣城范圍內,沒有幾個讀高小的。這是個全縣性的學校:學生都是來自全縣各鄉的;每年招一次考;從各鄉來縣投考的人極為熱鬧。據老人們說:有如前清科舉時過考的情況相似。城內很多人家,都要住上他們的直接或間接的親戚朋友考相公。一般的年齡在二十左右,也有二十七、八歲的,十四、五歲的就是頂小。這樣大的人投考,為數也是極少的。學校的教員都是前清功名之士,起碼也是個秀才。真的,當時報考小學的人,一般都是在鄉塾讀了八年至十年以上的書,起碼要讀完四書、五經以及再高深的一些書,要有幾年的作文鍛煉,同時還要通曉詩詞歌賦之類。每考一場,十難取一,而且讀該校的人,家庭經濟必要夠得上小地主的資格,否則是維持不了的。三年畢業,畢業后等于秀才的身價,在地方上就能“高人一等”。自科舉廢除以后,小學堂便成了讀書人進身的階梯。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點,在人們心目中還是極普遍地、信服地存在。我的報考竟被錄取,事先未通過家庭,也不是我蓄有此種志愿,并明知道是不易考取的,而家庭也無力送我上這條道。說本心話,完全是出于好玩,目的在去吃四個大包子(每年考生在作文考試時,因時間較長,特由公家發給四個大包子。我前一年就有此經驗)。豈知弄假成真。下面的文章怎樣做下去呢?是讀小學呢,還是不讀呢?

周圍促成我讀小學的人可說是百分之百。我當然是希望讀成。但在物質條件來說,我生錯了人家,于是又不敢妄想。周圍的人都在為我琢磨、打算、設計,主要是能夠說通我的伯父——我家的當家人。但絕對不能提要錢。后來還說得比讀私塾要便宜。他們是怎樣進言的呢?第一,在家中吃飯走讀,不像鄉下人需要費許多周章,應付一個學生進城來住學堂。這是一個最大的便利條件。第二,不要學錢,不請老師吃飯,一年三節,不送老師的節禮。第三,暑假、寒假時間長,每天上學兩次,利用這些時間,幫家的忙,比在私塾的空時還要多。第四,畢業后就可以找事做。你家孩子聰明,定能讀得成名。如在私塾,再讀兩個三年,仍然是無用之物。第五,雖然書籍、文具需要得多一點,把花費在私塾的費用提出一項就夠開支。這些理由都實際,具有極大的說服力。我便在大人們含笑應允之下,到高等小學去注了冊。這時我年滿十三歲,是個道道地地的小學生。

課程

當時高等小學的課目有多少呢?計有:國文、英文、算術、修身、地理、歷史、理科、經學、圖畫、音樂、體操等十余門課。有些課本是三年的一起買齊;抄本、文具各種各色的就是一大堆。這時我有個同姓的叔叔,他是剛在小學畢業的,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從他處借用。張羅到最后,缺的是國文抄本、英文練習本、蘸水筆、墨水、小楷筆、算術練習本和顏料、圖畫筆等。這些雖然是些小零頭,買起來得好幾百錢,家中的生意需要三、五天才賺得到,怎好啟齒呢?頭一天上學,第一個上午還用不上這些東西,但看到別人都是整齊一色,羞澀的只我一人,心里感到傷心,噙著眼淚胡思了一個上午。到放學回家吃午飯時,心中還是悶悶不樂,憂形于色。伯父問我有什么抱屈后,我未開言便淚流滿面地抽噎起來了。哭得家人莫名其妙,以為是有人欺我。便說:算了,不上學,窮人的命是注定了的,癩蛤蟆休想吃天鵝肉。我聽了這話,心更急了,才趕快收下眼淚,吞吞吐吐地說出只有幾樣東西沒有找齊,需要幾百錢才能買到。計算一下,共計需要一百多錢。話是說出了,幸好,都得到伯父的答應。

環境

讀書的環境,大大地改觀了。樣樣新鮮,處處活躍。每門功課,我都發生愛好之感。差的是國文,因我的國文的底子太膚淺了,僅這一門是比人不過的。各課的老師,都有些真實學問。教學質量很高。比較后來國民黨時期的高中教育還要實際。講解詳盡,很多課程,都是聯系實際講授,各課都能引起我的酷愛。主要是老師會教,再枯燥的課程如經學(主要是四書中的孟子)一樣講得天花亂墜,引人入勝。比較差的是英文教員,但在當時并看不出差。僅他一人是個師范生,年紀不到三十歲。我讀了五年私塾,完全是摸了五年黑路,除認幾千散字以外,對書中的精義,所得到的實在微乎其微。這一來,大開了我的心竅,才感到,讀書不講,等于白讀;講而不清,等于不講。同時,講的人講得透徹,聽的人便聽得入骨。記憶的根子便牢固了。再加誦讀幾遍,便能背誦。回想在私塾時,一天上個幾百字的書,從早讀到晚,從今讀到明,老是讀不熟,吃力傷腦,真不成味兒!照現在這樣讀書,首先便教你明白書中的道理,反對讀死書。因而到此時才嘗到讀書的真正樂趣,如真空箱的封口被打開,空氣一涌而入地吸收著各課的耐人尋味的精義,不知疲乏、廢寢忘餐地活躍在各門功課之中。

一百年前(九)

——另類原生態

小 學(2)

黃驃撰  老且輯

國文

各課的份量,國文最重,見天有兩個鐘頭,兩周作文一次。各班以國文教員為主。國文無一定課本,是選讀古文。每篇須經抄寫一次,借以練習小楷。我的國文教員是我的一位鄰居,他是個有名的聰明人:會講書,為同班同學所尊重;書法造詣很高,習顏體;用粉筆寫在黑板上,更覺秀拔可觀。我寫字,便是模仿他的筆法。因他每天要在黑板上寫一篇國文,無異于給我以特多機會的示范。他給人寫屏聯的時候也極多,更給我不少的見習。所以,我后來便找到一本顏真卿的字帖練了一個時期。我作文的進步還是不如別人,對寫字方面,卻在一般人之上。

我的模仿性很強,但是都屬于靜的方面:喜歡模仿每個老師的字。在下課之余隙,我便拾粉筆頭在黑板上去演練。寫各樣的字、英文、地圖,以及各種圖畫。這些動作,看來是無意識、好玩,實際收獲是很大的。“亂打三年成教師”。我以后能出手作書畫,以至于當過中學地理教員,都是從拾粉筆頭亂畫打下的基礎。我喜歡英、數、理、化,所以后來我自學汽車,便有了條件。音樂、圖畫、手工,我都樂于鉆研、練習。平時,從我的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喜愛的東西,說明我對藝術、技術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孤獨

我和同班的同學之間是沒有往來的。也只有我一人是縣城的。我一上學,上課、下課都不離開教室。這種習慣,好像是從私塾帶來的。我一刻也不停地埋頭溫習,沒有一人找我去玩,我也無膽去找別人玩。有些同學看見我曾在鼓樓幫我家做油條生意,曾引起他們對我的鄙視,因此我更孤獨了。我也安于這種孤獨,免得去與人接觸討一些沒趣。一個具有見人抬不起頭、臉紅、說不出話、行動表現得癡癡呆呆的素養的我,絲毫沒有被新的環境給以活躍表現的影響,而且在大群的公子哥兒式的同學之中,外形比起來更覺自慚形穢。因此,我當時的讀書情緒是處又愛又怕的氛圍里。連當值日生向老師喊“立正”都面紅心跳。

學生每人起碼要置一套灰色制服,上體操時非穿不可。我想了三年沒有想到手。有一次旅行,我借了別人一套又短又小,穿在身上一看就知道不是自己的。我們的隊伍出發,恰恰經過我家門口。我的母親看到了,認為制服確是非要不可的。她后來把自己織的布,染成灰色,做成一套普通式的短衫褲。結果還是等于沒有置:樣子、顏色都不合。只要是成隊走出,都被老師和同學謝絕入列。我的這種處境,在家不敢談。我的伯父和父親,對此是無動于衷的。當然要他們一下拿出四、五吊錢出來做制服,不要說他們不愿意,我站在家庭經濟狀況方面說,思想上也是不同意的。

自己為了做好功課,每天晚上在家必要自習一、兩個鐘頭。我這時還是同伯父睡。他們照例是睡得早的,并且要我同時入睡。我總是等他睡熟以后,輕輕地爬起,點上一盞清油燈溫習功課。有時他忽然醒了,試著腳頭沒有我,抬頭又發現微弱的燈光,便立即吵起來,說我不該點了油。我只有就口吹燈,馬上鉆到他的腳頭,總是好久睡不著:一腦子的功課沒有收拾,有時一直醒到他們起來做油粑,我還是保持著清醒的頭腦。

教材

各課的教材沒有買過一套。長借是不行的。我后來想出了照抄的辦法。自己設法搜集到一些舊書,把頁子翻一面就可以抄寫。這樣既不花錢,對學習的效果又特大。使我有一舉兩得的好處。

三年中,我是老老實實地學,勤勤懇懇地學,對家事還是抽空幫忙。長年是在緊張的學習和作工中過生活。每年寒暑假的時間較長,我是有計劃地自修,并把過去在私塾所有讀過的書重溫一下。我此時已有相當的理解力。對那些書的內容、要義,大概都能體會。這時才算有了認識,知道什么書講的是什么東西。當時最大的困難是買必需的文具和書籍,沒有錢花。一支大卷筆(起碼是小字筆)維持了半年的使用;一支鋼筆更差不多用了兩年;買顏料化墨水;很多文具都是拼湊或借用。記得在第二年的寒假中,已臨過年的時候,我在幫作生意之余暇,做泥燭臺自刻模子和新香金銀顆子吊(燒給死人的),擺在門口出賣。賺了幾百文錢。過了年,在元宵節前又扎了一些花燈賣,先后一起賺了一貫多錢。我把這些錢作了買文具的計劃,并買了兩斤豬肉煨湯,給家人改善一次伙食。這一舉,不僅我個人高興得不得了,一家人都表現得很高興。并給了幾十文給母親買針線。我從來不見她手上有一文錢。她總是把掉下的頭發積起,一坨一坨地換針線,換洋火。

一百年前(十)

——另類原生態

小 學(3)

黃驃撰  老且輯

“丘九”

我的成績,除國文極少有90分外,其它各課都在90分以上,100分的也很多。幾年來,我在學校是個自甘孤立的一人:不接近同學,也不接近老師,見人老是不抬頭,不側視,老是做出一付懼怯人的樣子。那時的學校,完全是為讀書而讀書:任何群眾性的、集體性的組織和活動都沒有;教員上課后,什么事也不管;學生常自由成群結隊在外面鬧事,學校行政管理人員,并不嚴加管束。弄得當時城內的人,最怕這些無法無天的學生。有時也被人告到學校乃至于縣公署,但學生不管有理無理,總是占上風的。當時稱學生為“丘九”,名氣就是這樣得來的。打麻將的小集團也是很多,甚至還有宿娼的行為。在這樣自由散漫、毫無管束的情形下,我算是唯一一個的守規矩、守本份的人。鬧出來的大事、小事中沒有我,大群、小群逛街的沒有我。因而在校的品行分數也是屬于優等。但老師們對于我這樣一個學業成績和品行成績好的學生,并未給以重視。同學們對我也是不放在眼里,甚至還有人不服氣:像我這樣一個木頭木腦的人,會有很好的成績,有表示嫉妒的,有說半截話的。總而言之,都脫不了對我的輕視和鄙夷,好像窮酸的小子不應有與外表不相稱的優良成績,無形中對他們是一個諷刺,根本就不夠資格來讀學校,作了他們中間的一個污點。

誤解

到畢業的這一學期,漸漸有幾個同學和我接近,希望我同他們在一起作功課,這樣我才稍微抬了點頭。后來甚至有平時太不用功的同學,怕畢不了業,來商托我給他們畢業考試包卷子。這種風氣在當時的這個學校已成為公開的秘密。有幾個晚上,我到學校寢室幫助他們復習,每個寢室都是點上幾盞火油燈,同學們鬧哄哄地高聲朗誦地復習著功課。這種燈燭輝煌的晚上讀書景象,三年來才是初次看到,我感到很新鮮,好像見了大世面似的。我一連去了幾個晚上。后來我的伯父、父親知道了,向我大發脾氣。說我人長性長,慢慢地去同一些流神玩野了。“日不歸家,夜不歸宿”,定不是干好事。從此便把我嚴禁起來:吃了晚飯就拉我去睡覺。我此時心中是很痛苦的。我一面要體諒他們的“見解”所造成的主觀誤解,一面又可憐他們的愚昧和為我的一片心腸,但又不敢向他們申辯。他們只相信他們的見解是唯一正確的,我的任何真誠的態度是不能邀信于他們的。只有服從他們的管束,順體親心,保證不再犯他們的禁律,寸步不離地跟著他們的衣角。

交友

當時我對圖畫和音樂是突出地愛好。我們的圖畫教員是個老秀才,他又是我前一班的國文教員。他的房間里有一卷一卷積成堆的宣紙,都是人家請他作書、畫的。他的“十七帖”寫得相當老練;作畫以菊花和山水較得手。我經常看他作畫。開始,他不讓我看。我后來從他的房子窗口外攀著看。漸漸地他知道我的圖畫成績還不錯,對我發生好感,讓我一人到他處看他作畫。于是我對山水和菊花的畫法學到了一些要領。我在高小的第三年中,也給人畫了一些扇面和小的橫幅。這也是漸漸地與同學們接近的一種媒介。音樂方面,我對節奏、拍子體會較深,聲調并不算特好,初步能按風琴,并能拉胡琴小調,簫、笛也慢慢地學得能吹了。凡是同學中喜愛這一類東西的人,都漸漸地和我接近起來。因此,在最后的一個學期內,只要一下課,就到同學的寢室去玩,不再是老呆在教室里。這時候我才感到交友的好處。見人頭也抬得起,膽量也大了一些。能得到更多的知識。征信古人所謂的“獨居無偶,孤陋寡聞”。我的自悲感太重了,家教也太嚴了。既不敢與人接近,又怕人家不屑與我這個窮酸小子接近,怕人家嫌我寒酸、丑陋和卑賤。其實并不盡然。后來與幾個同學玩,都能談得來。往往談久了,他們還不慳吝地留我吃飯。從此,我的個性便漸漸地活躍起來了。此時所顧慮的便是嚴峻的家規:不是上學時間,就不能離開家中一步。我的伯父常說:年輕人性情是活動的。“跟好人學好人,跟壞人學流神。”窮人的孩子更不能同有錢人家的孩子一起玩,只有越玩越流的。他最怕染上打牌的惡習。他見到留西裝頭、平頭、凸頭的人,就說是流里流氣。那時的學生,都是有錢人家的子弟,人人都穿上時新的衣裳,留著各樣的頭發。每天下午下課后,常是成群地出來游蕩,動不動還要闖禍、打架。他極討厭這種習氣,因此他對我放學的時間是掌握得很緊的,我也盡量留心做到不讓他為我煩心。我當時認為小人要大人煩心,不管在事實上判斷誰是誰非,一想到大人們忠厚老實,辛苦勤勞,無年無月,無晝無夜地為一家人的生活奔忙,為后人順遂地成長的那種苦心和精神,我做小人之心,總覺得有虧欠,良心實有所不忍。這是我當時內心新生的矛盾。事實上,這種矛盾只有日趨尖銳化,不是我的那種克制功夫所能消滅得了的。

“夜動”

在畢業考試前的一段溫課時間是很緊張的。我此時為自己復習忙倒在其次,主要的是幫助幾個同學復習。家中對于我這個向來晚上不出門的人,而此時經常在晚上“偷偷摸摸”地出去,引起了他們極大的懷疑和禁止。我也曾將我在這一度外出的情況向他們作忠誠老實的說明,他們是一點也不相信。認為各人讀各人的書,讀書哪有需要幫忙之理?更認為別人家的子弟,多半是書香世家的出身,有讀書的根骨,書一定讀得好,決不會找到我這樣的窮小子幫忙。說我對他們撒謊不知撒到哪邊天去了。我在他們這樣武斷肯定之下,“夜動”只有停止進行。因此,有些同學便找到我家來。他們又是不耐煩:點燈費了油,房子小,吵了他們的瞌睡。有時把別人搞得不好意思,我更處于特別尷尬的窘境:兩面不討好。他們這時對我的看法,認為是“人長性長”、“兒大爺難做”,壞的習氣已經在我身上冒了苗,失悔不該讓我讀學堂,下去又是個“丟料”(他們當時認為我的叔父因讀書而成了“無用之人”)。

報喜

畢業了,學校派人到我家“報報子”(報喜的意思)。兩名校工,一人拿著報條,報條有一尺多寬,三尺多長,一幅畫上“鯉魚跳龍門”條幅,蓋有縣知事(縣長)公署的關防;另一人敲著大鑼,一直“鏜鏜鏜”地敲到我家。我家一時真是“蓬蓽生輝”。家人好不歡喜,左鄰右舍的人,都到我家來道喜。我家照例分別到祖上和各親戚家去為我“報報子”。凡是受了我的報條的人家,都要送禮。送禮最重的是祖上:禮金規定是四十串。請客只花了十幾串。其余親戚送禮,那是極少數的一點東西。我的伯父主要是看上了祖上的這一筆禮金,稍稍地扭轉了一直對我的看法。但在他的思想根子上,對我是不放心的,必要繼續加強管束。

畢了業,我確實自命不凡:認為自己知道的東西不少,起碼當個私塾老師,覺得會比我原來私塾的那位老師要強得多,教書一定會比他教得好。我有了這種自信,便向家中提出托親戚找個教書的出路。這時已臨臘盡冬殘,年關一過便來不及作準備了。但在家人的意思,認為是“十二歲當保正”,年紀太輕。我此時剛滿十五歲,個子又小,果然,一般人都與我家人的看法是一樣。那么,來年的出路怎么辦呢?我是終日惶惶,不能自決。結果還是我的伯父給我宣布了我來年的出路:“家中干活正缺人。不要三心二意,打老靠主意:還是跟我們一起做活。”命令一下,我是不能有什么二話的。確實也不可能有什么二話好說。

參加家中干活,好在我已有了長年的習慣。既不覺突然,也不感到陌生。我此時想到,在過去是以讀書為主,干活為副,今后則以干活為主,但讀書還是不丟。無論如何,每天要抽出一定的時間來自修。等年紀長大一點,仍然設法去找教書的出路。我對教書是感興趣的,有信心的。

                          (1956年7月寫于000醫院病房)

老 且

望 娘 臺 歌

王母宴佳賓  客自漢皋來  眾仙拱手迎  天門大敞開

慈航攜客手  警幻率姑拜  九天樂齊鳴  清心且和諧

大廳擺盛筵  雅客一排排  就中多識者  豔服何麗彩

昭君西施女  太真及釵黛  舊友再相逢  玉容全未改

王母笑顏逐  親挽客上來  主賓席前坐  大士右伴陪

幾上盛仙桃  紅碩真可愛  瓊漿由桃釀  香彌九天外

娥皇始勸酒  女英接踵來  美酒沁芳脾  更嘗龍門膾

仙子齊相祝  王母樂開懷  班昭興作賦  清照顯詩才

皆知遠方客  詩文豐如海  借興提朱毫  宏詞振蓬萊

滿座都稱絕  佳句柔且慨  猶似女散花  芬馨滿玉階

仙子俱傾倒  竟忘仙桃美  紛紛邀貴客  賞臉蒞鄙寨

自是無暇時  每日游雲海  六六三百六  千日方可回

仙境居一夕  凡間即數載  瓊閣賓千日  人世竟百代

王母邀來客  不復盼提孩  骨肉雖灑淚  瞬息化雲靄

乘雲上九霄  窺我親娘在  正由眾仙伴  濃興填詞牌

著兒且先回  為娘隨即來  思念情至切  歸途盡徘徊

豈知娘赴宴  癡兒淚滿腮  如今已朞月  踮足望娘臺

一九七七年六月四日夜不寐作

苦澀的甜蜜

老 且


 

家父自1956年接受喉癌手術后,因聲帶摘除、氣管改道而失聲。教學是不合適了。組織上在1957年送他到×××××療養。這是他生平唯一的一次公費療養。1958年,他便轉業到市××××××局,在××處搞情報資料工作。他曾有詩云:“五四年遭大水災,課堂宿舍沒窗臺。曠野高崗來講課,聲嘶力竭致喉癌!治愈喉癌遂失音,從茲教席看他人。”×××局在×××路,××××大樓正對門,七層樓房,在當時算是高樓大廈了。家父辦公在五樓,睡覺在六樓,吃飯在一樓。沒有電梯。一日三次上上下下,夠一個老人受的了!他曾說自己的身體狀況是“寧行平路十里,怕上高樓一層”。但他因病殘,行動不便,不能擠公共汽車上下班,只好住在機關辦公室。于是他得到了“以局為家”的美譽。××××年四個季度,每季度都被評為全局的“先進工作者”。但老人為此付出的是何種代價,誰也不去過問。

     那是個生活十分困難的年代,后來被人特意地、復又漸漸習慣性地稱為“三年自然災害”。家父一生從來不計較吃、喝、穿、戴,待人一向溫、良、恭、儉、讓。但我看過他寫的一則日記后,心臟在擠壓中簡直喘不過氣來!他是這樣記述的:“××××年6月10日為端午節。局里舉行了一次大會餐。葷素共八肴,葷樣多,因已買到一口大肥豬故也。我初慮采舊式會餐,八人共食,老人動作鈍、牙齒壞,加以喉部妨礙極大,必難與諸健者伍。不意當進餐之際,輸食之姿,并不顯落后。“狼吞虎咽”足夠形容:如細砂之直傾漏斗,如空氣之直入真空!然滿則滿矣,不知其味。其能如此者,乃每菜火功均到,入口只需一‘抿’,即暢入腹中。飯后雖感有些腹脹,少時即逝,不足為病。食于老人,意義特具。信然。”我不知這是人性的扭曲,還是人性的自暴。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真實的。

    此事過去幾個月后的一天,我到××局去看家父。他見我來,非常高興。他說:“你今天來,我有東西招待你。”原來,他們局里在頭一天,每人分到四兩(合現在的二兩半)五花肉。說著,家父興奮地拿出用報紙包的一小塊肉,用裁紙刀費力地把肉切成兩份,然后帶我下到一樓廚房,用水把肉沖洗一下,就同炊事員打個招呼,要他把肉分別置于兩個已經盛了米的飯缽中。午飯時,父親買了兩份小菜,領到那兩個飯缽,我們就美滋滋地把那兩小坨連鹽都沒有放的“蒸肉”享用了。

    ××××年,父親調到×××學院圖書館工作。次年春天,他提前約我和哥哥某周日下午到×××寺素餐館去“嘗素”。我按約定的時間到了,哥哥卻一直沒有露面。不巧那天素餐館又“歇業”,天公也不作美,霎時大雨如注。無已,我們只能冒著大雨走回父親的宿舍。這真叫“掃興而歸”!待走到×××,突然“驚喜”降臨:在流著2-3cm深雨水的路面上,有一條鱔魚在水面掙扎。父親“眼疾手快”,迅速抓起鱔魚,就地一摔,旋即把半死的生命往他的提包里一塞。完成這套動作,大約只用了2-3秒鐘。那種果斷、快捷的身手,我不僅沒有見過,也從來沒有想到過。我的老父,真不簡單!這是一條很小的鱔魚,俗稱“筆竿鱔魚”。到了宿舍,也該做晚餐了。家父點上他專用的煤油爐子,把中午留下的剩飯菜,加上一點開水,用剪刀把可憐的小鱔魚截成幾段,丟進煮開的飯菜中,什么佐料也沒有。父親吃得很香很香,而我那時的心很苦很苦!須知:父親從小就是不吃無鱗魚的,而此刻,他對那條小小的鱔魚卻是那樣的“殘忍”!

    ××××年元宵節,父親想約我同到×××餐館吃元宵。因為當年每人發一張供應票,可以買4兩元宵,不收糧票。當他經過該餐館時,餐館在黑板上寫著:當天無元宵供應。父親只好到我的宿舍來告知情況。我說:算了,今天不去吃元宵。那吃什么呢?我們發了2斤面粉,這在當年也是稀罕之物。因為食堂只有“三合粉”或大麥粉食物供應。于是我們用水和了面粉,跑到樓下樓梯口,撿了四塊磚,算作一個“灶”,上面架了一張洋鐵板,下面用廢紙和干樹枝點上火,就開始烙“面餅”了。沒有油,也沒有鹽,什么也沒有。但面餅很香,很甜,很解饞。吃完后,父親滿意而歸。我因要備課,沒有遠送他。不久,父親去而復返。他告訴我:他經過×××餐館時,那里正在供應元宵。他大概覺得:既是元宵節,應該吃點元宵表示一下;另外,如果不去吃,發的票過期了豈不可惜!我見父親興致很濃,便與他同往。誰知,待我們走到時,元宵已經賣完。俗話說:“老天爺專跟窮人作對。”這話一點也不假!在這樣的情況下,父親只好悻悻而歸。我目送著他蹣跚而去的背影,心中一陣酸楚!要知道:父親為了要與我同吃一點湯元共度元宵節,來回要走三個小時的路。從×××學院到我的宿舍,單程需走一個多小時。這一路上,什么交通工具都沒有。“的士”呢?那個年月的中國人,有一百個人知道這個詞就要算奇跡了!這三個小時,為了滿足一個本是極其簡單的愿望,家父卻交替著希望——失望——希望復萌——希望徹底破滅的無情折磨。這是人生中的一種什么滋味呢?難道真如人們所說:上帝讓人到人間,就是讓他們來受罪的嗎!


 

法史論粹(1-6)

老 且

(1982、1984年)

1、中國法律思想史

中國法律思想史是法律史學的重要部分,屬于基礎法學。中國自有國家和法律以來,就有適應各個歷史時期的法律思想。這些思想,內容十分廣泛,既有清晰的階段性,又有明顯的繼承性和連續性。它們是內容豐富、特點鮮明、絢麗多彩的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中國法律思想史研究中國歷史上各時期的各種法律觀點和理論,說明其內容、作用和本質,闡釋其發生、發展、形成、演變的規律。既注意各種觀點、理論的相互矛盾和論爭,更重視它們彼此之間的影響、滲透、吸收和融合。

法律思想對法律和法律制度有著密切的聯系和重大的影響。法律和法律制度只有掌握國家政權的統治階級才能制定,而法律思想卻并不是統治階級所專有的。歷史的邏輯證明:被統治階級的法律思想雖然在當時不占支配地位,然而一旦發生革命變革,新的生產方式建立后,原來不占支配地位的法律思想,就有可能在經過發展和充實后,變成占統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法律思想。

法律思想同法理學也有密切聯系。法理學研究的是法學基本原理及理論,它是法律思想的核心內容,但法律思想比法理學的內容要廣泛得多。法律思想可以有根本法思想,以及刑法、民法、行政法、經濟法、軍法、訴訟法思想等許多分支。各個部門法學都有各自的發展歷史,其中包括各自的立法、司法、執法、守法思想。各個國度,不同歷史時期的法律思想決定于當時、當地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條件,并且同政治思想、倫理觀念有密切聯系。古代中國法律思想同政治思想的聯系特別密切。

在內容豐富、深刻的中國法律思想發展過程中,許多有意義的問題經歷了長期的討論和爭辯,從而使中國古代法律文化具有可貴的民族特點和優點。例如:天(命)與人(事)、禮與刑、德與刑、人與法、義與利、理與欲、一與二(“法令出一,事無二門”)、體與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直與曲、賞與罰、寬與猛、親與疏、原心與原情,等等。為了政權的鞏固,兩千多年來的眾多思想家和政治家,在上述許多方面,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作出了可貴的貢獻。從法律文化的繼承性和民族性的角度考察,它們都具有相當的生命力,經過批判和揚棄,其中的許多重要思想精粹至今仍有借鑒的作用。

中國法律思想經歷了萌芽、激烈爭辯與探索,直至最終形成一種“正統”思想的發展過程。這種“正統”思想就是秦、漢以降,以儒家思想為基礎而又充分吸取諸家之長的一種綜合性、民族性十分明顯的“新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維護以“親親”、“尊尊”為出發點和基本內容的宗法制和等級制,雖然不可避免地帶有愚昧、殘暴和黑暗的一面,但它開始提倡于兩、三千年以前,借助國家的強制力而表現出強大的內聚力和向心力,因而它對于中華民族及其心理、文化的形成,有著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和歷史進步作用。儒家倡導的“德主刑輔”原則,就是形成中華法律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

古代思想家為了維護本階級的統治地位,在長期比較、總結歷史正、反經驗之后,找到并確認了德主刑輔的原則,這決不是一種偶然的歷史現象。它證明:確認這一原則,對于鞏固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政權是一種“最佳選擇”,表明中國封建地主階級統治經驗達到了成熟階段,它是中國封建社會延續二千余年的重要因素之一。

德主刑輔原則具有重德輕刑、抑制人們權利觀念的偏向,阻滯了中國古代社會和封建法制的健康發展,但是,同時它也不同程度地具有慎刑恤殺、減輕剝削壓迫和穩定秩序、促進生產的恢復發展作用。因此,認真、審慎地探討德主刑輔原則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直到今天仍有重要意義。

鴉片戰爭以后,由于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交織發展,中國的社會經濟基礎發生了空前的變化。國內反侵略、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同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思想的結合,促進了中國人民大眾反對資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清王朝的革命斗爭。與此相適應,中國法律思想便出現了地主階級改良派、資產階級改良派、農民階級革命派、資產階級革命派及地主階級當權派中的洋務派和頑固派等各種思想主張的紛繁、復雜的內容。所有這些思想又都受到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程度不同的影響。這時,原來意義的、“純粹的”中國法律思想遂不再存在。但是,中國法律思想對外國法律思想的借鑒、擷取及逐漸結合,在保有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又包涵了世界法律文化的可取成分,這正是進入近代以來,中國法律思想發展的歷史邏輯。

2、中國法律思想發展線索

中國法律思想的發展,大致可分為萌芽奠基、諸子紛爭、吸收融合、正統形成、停滯保守和重新活躍幾個階段。

1)萌芽奠基階段以商、周奴隸主天德法律觀為內容。它強調氏族奴隸主階級奪取政權、保持政權或統治失敗氏族都是謹遵“天命”的行為;氏族奴隸主的首領因天意而降生,在世為帝、王、天子,死后成鬼,繼續保佑子子孫孫在人間的統治;其時,卜筮或自然界某種征兆,如雷電、山下火、澤上風、雷雨作等,都指示著人間的用刑。德的含義:一是“以德配天”,即有德之人受天保佑,才能獲得統治地位;二是“明德慎罰”,即有德的君主,必須敬天、祀祖、孝親,保護本氏族百姓,不罰無罪,不殺無辜,保證世世代代“受天永命”;三是由明德慎罰派生出一系列刑法原則,其核心就是罪刑相適、不懷偏私的“中”。

2)諸子紛爭指先秦儒、墨、道、法諸家不同法律思想的論辯,它根源于社會的大動蕩和大變革。論辯的目的是如何維持或改變統治秩序,內容涉及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與經濟、政治、倫理、道德的關系等。儒家保守現狀,反對社會變革,堅持以“親親”、“尊尊”為核心的舊禮,詛咒僭越、叛逆、弒殺、篡奪行為,重德親仁,力主原有統治集團成員繼續掌握政權。墨家反對狹隘的“仁愛”以及少數人的私利,主張“兼相愛,交相利”,要求賞賢罰暴,否定貴族的特權地位。道家否定并暴露現實的黑暗,反對橫征暴斂和法禁嚴苛,同時又反對一切物質、精神文明成果和社會進步現象。法家反對以舊的禮、德、人繼續保有崇高的特權地位,力主以法治國,宣揚法律的統一性及平等性,強調以嚴刑峻法打擊犯罪,維護新興勢力的經濟、政治利益。

3)秦、漢之際是各種法律思想相互吸收、融合的時期。戰國中、后期,法家在一些諸侯國先后得勢,并最終幫助秦國統一了天下。秦統一中國的大部分時間內,法、儒、道、陰陽諸家,曾經互為雄長,在統治層中都有相當影響。但這種狀況不利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因此,在秦始皇統治后期(三十四年以后)選擇了“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政策并先后采取了焚書、坑儒的措施,以維護思想的統一。漢承秦制,在指導思想上也曾悉因秦舊。但為了擺脫經濟凋敝的困境,惠、高(后)、文、景時期,“黃老無為”之術曾受到推崇,同時,法、儒、陰陽諸家亦甚活躍。及至武帝,在對多種思想進行比較選擇之后,終于確定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重大政策。儒家自此始被奉為正統。但此時的儒家,卻是以儒家為主,吸收、融合道、法、陰陽諸家之長的“新儒家”,或稱“漢儒”。直到此時,“德主刑輔”原則才最終確立,立法、司法則以“三綱五常”為基本準則,新的封建等級制度得以全面建立,統一法度被進一步強調。

4)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三至九世紀)是正統的中華法律思想體系完全確立的時期。“德主刑輔”原則被普遍強調。安人寧國、弘風訓俗、用法寬簡、恤刑慎殺、據律論罪,被統治者奉為教條。統一法度受到統治者的高度重視,強調“刑之為物,國之神器,君所自執,不可假人”;主張“明正賞罰,事需畫一”,“依法科罪”,“公之于法”,提出選“明達法理”及“清識平當、明于憲典”的人持刑典,并且要求“懸法學為上科”。這一時期,律學研究出現了興盛的局面。其內容,一方面強調法律本身的嚴明,更重要的是對宗法、等級觀念的再提倡,并使之法典化。同時,由于封建社會復雜的矛盾經常被激化,國家與法的起源以及犯罪根源的探討,重新成為引人注目的課題。其中,柳宗元關于國家與法起源于“勢”和白居易關于“貧困思邪而多罪”的見解是這類探討有價值的成果。

5)遼、宋、金、元、明、清各代的法律思想出現了停滯保守的狀態。其特點是完全因襲前人(包括遠古圣哲和本朝“祖宗”),從論述的范圍到內容,都恪遵因循,千篇一律,嗜尚空談,毫無創新,顯得死氣沉沉。尤其是宋、明理學的興起,把舊的宗法、禮教、綱常、人倫進行了極端的毒化,因而使古代法律思想、人們的權利觀念遭受到了徹底的麻醉。作為上層建筑的統治階級的法律思想,它與衰落的封建經濟基礎相適應,已經基本上沒有積極作用可言。但是,由于階級矛盾經常處于尖銳狀態,統治階級也必須注意進一步總結統治經驗,所以,對于懲貪抑霸、任人與任法、犯罪根源、改善法制以至比較法學和經濟法、行政法思想等方面的研究都受到一部分人的重視。這一時期,存在過的遼、西夏、金、元和清等少數民族貴族統治的政權,他們都無一例外地接受了傳統的中華法律思想的基本和核心內容,這對于中華民族的進一步形成和鞏固,都有著偉大的歷史作用。

6)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原來處于僵化麻木狀態的法律思想,此時又出現重新活躍的局面。影響近代中國法律思想的因素,雖然不外乎國內傳統思想和西方資產階級思想,但其深刻的根源則是中國社會經濟基礎和階級關系狀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最敏感的誘發因素卻是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尤其是其革命時期的思想)的影響。近代中國農民革命派、地主階級及資產階級改良派、資產階級革命派,都不同程度地向西方尋求真理和出路,以作為救亡圖存的思想武器。故有太平天國沖擊封建禮教和法制、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壯舉和《資政新編》為發展資本主義的宣傳,又有地主階級改良派效法西方“變法圖強”的主張,還有康、梁諸人模仿西方,變法維新,實行君主立憲的嘗試,更有以孫中山為領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鼓吹“主權在民”、“天下為公”,倡導“三民主義”、“五權憲法”,武裝推翻清廷、結束中國帝制的義舉。地主階級當權派也不得不承認“西學”,并終于宣布“預備立憲”和“兼取中西”地修訂法律。但是,東方學生不論怎樣刻苦、認真、虔誠地學習,總不免一次又一次地挨西方先生的打,而且一次比一次打得更重。于是更先進的中國人,決心去尋求無產階級的革命真理來徹底拯救自己的祖國。

3、中華法律思想體系

古代中國法律思想由產生而發展,經歷了大約兩、三千年的變化。就中既有彼此的對立、論爭,也有相互的滲透和融合。及至隋、唐,始形成了完整的、極富特色的中華法律思想體系。它的主要內容是:尊奉至高無上的皇權,以維護法律的統一性;確立“德主刑輔”為核心內容的儒家法律思想的統治地位;宣揚“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觀念,并使之法典化,從而公開主張法律的不平等;提出“明刑弼教”、“不得已用刑”的欺騙說教,掩蓋最殘暴、最野蠻的刑殺和非刑虐殺;標榜“法天用刑”、“好生之德”及“仁、義、惠、慈”,力圖回避法律作為階級壓迫的暴力工具的本質問題。這些內容,都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民族心理產生了深刻影響。

中華法律思想體系的形成,恰當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和極盛時期。經過數百年統治經驗的積累,地主階級懂得皇權代表著本階級整體的、長遠的、根本的利益,因此確認了皇帝最高的立法和司法判決權,確認了絕對“忠君”的原則和封建國家法律的統一性。與此同時,竭力遏制統治集團中的其他成員,例如宰丞、將軍、外戚、宦官以及地方豪強的分裂、割據及抗命的企圖。在有效統治手段的選擇上,自周、秦至兩漢,曾有過“明德慎罰”、“寬猛相濟”、“隆禮重法”、“以刑去刑”和“無為而治”等許多主張。這些主張,雖則各有其優點或缺點,但相形之下,“德主刑輔”原則,最能完整地概括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術。這種主與輔的原則,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同天地、陰陽、君臣、父子、夫婦乃至君子、小人的尊卑、主輔關系同時提出、并行不悖的。因此,德主刑輔原則本身包含著極大的階級偏見和主觀隨意性,它不可能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和規范加以遵循,而是一切以是否有利于(或有害于)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為轉移。與此相適應,在刑法思想上,它特別強調追究或強加犯罪的動機。所以歷代以“觖望”、“腹非”等“莫須有”罪名而被置于死地的不可勝計;稍違封建倫理綱常的往往被處以重刑;對農民反抗斗爭的鎮壓更是“天公地道”的“德政”。

然而,德主刑輔原則的確認,與其說是地主階級統治經驗積累的結果,毋寧說是歷代農民反抗斗爭成果的表現。因為農民的反抗斗爭,迫使封建統治階級至少在理論上承認殘酷的壓榨、赤裸裸的屠殺政策不利于其政權的長治久安。而一定時期所采取的諸如輕徭薄賦、慎刑恤殺、與民休息的政策,既有利于封建政權的鞏固,也能夠讓農民活下去。所以,在客觀上,德主刑輔原則終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緩和階級矛盾、促進社會生產發展的作用,盡管這種作用是極為有限的。

中華法律思想體系這一切主要方面,都由宋、元、明、清各朝統治者所繼承,并不斷從法學理論上對之進行總結和提高。雖然近代中國已不再有中華法律思想體系的獨立地位,但中國近、現代各階級思想家仍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這一思想體系的有力的影響,把它作為中華民族法律文化的重要成份。

4、奴隸制時代的法律思想

關于法律的起源,奴隸主思想家們根據原始社會的傳統意識和奴隸主內部政治斗爭的經驗,提出了“天命天罰”和“祖宗作刑”的神權法思想和宗法思想。他們從原始公社氏族血親關系的認識出發,認為血族內部的所有成員都受到共同祖先的保佑。共同祖先傳下的后代,根據祖、父、昭、穆關系分成的若干支脈,彼此要相親相愛,各支脈內部更應融為一體;各支脈有義務服從本血族的共同尊長(王或天子)。這就產生了“親親”和“尊尊”的意識和原則。如果違背這類原則,就會遭到祖宗和鬼神的懲罰。這種懲罰,只有王或天子才有權受命行使。所以,他們是代天(以及祖宗)行罰的。

在奴隸制社會,對異族的征服,或對本族反叛(或反抗)支脈的鎮壓,需要運用軍事力量。而對已被征服的異族成員或本族中違背“親親”、“尊尊”原則的成員,則要使用刑罰。“大刑用甲兵”,次則用斧鉞、刀鋸、鞭繩之類。所以,兵是大刑,刑是小兵。這就是上古“兵刑一體”或“兵刑同源”思想的來源。它指明:法律是徹頭徹尾的暴力,作用在于用暴力手段鎮壓反抗,以調整階級與階級之間,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的關系。

在適用刑罰的過程中,奴隸主思想家們已經注意到犯罪行為的動機與效果的關系,并提出了當時認為是正確的處理原則,即后來漢儒概括的“論心定罪”。《尚書》所載:“眚災肆赦,怙終賊刑”就是這一原則的簡要表述。此外,諸如強調調查研究,規定審理案件的程序、步驟,主張把刑制納入正軌以及提出量刑幅度等等,在《尚書•呂刑》中都有明白的表述,這是十分出色的。而所有這些思想中,最為突出的是“明德慎罰”思想,它后來成為支配古代中國數千年法律思想的重要元素。

原始社會中還流傳過一種“自然法”思想。認為:人類的一切生活和行為,都要受到自然力量有形、無形的支配。因此,人們對犯罪、獄訟、議讞等各種行為,都要根據自然界中的某種表象來作相應的判斷,采取適當的措施。這種思想發展到后來,竟然對數千年古代中國法律制度的制定和遵守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例如后代關于春生秋殺的主張和相應的制度就是以此為依據的。

5、封建制時代的法律思想

奴隸制時代的法律思想的許多成分,經過地主階級思想家的篩選、改造,在封建制時代被大部或部分地繼承了下來。例如天命、天罰、天討思想,就曾為歷代封建地主階級上層統治集團所繼承和襲用。

在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歷史時期,一些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代表人物,對于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等問題,提出了在當時是十分卓越、非常進步的見解。

例如,商鞅、慎到、荀況、韓非等人就認為:人類社會的原始時期(即上古時代),由于民人少,食物多,所以沒有爭斗,故無需構筑一種調整這種爭斗關系的暴力機關。后來,人口越來越多,食物越來越少,爭奪便不可避免了。為了“定份止爭”,于是需要君主、國家和法律。上古時代,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極度低下,“君主”的生活艱苦,反而不如一個“奴隸”,這樣的“君主”地位無人去爭,所以在堯、舜時,才有“禪讓”的制度。后來,君王的權力大了,利益多了,生活遠遠優于一般人。因此,爭奪王位的事也就層出不窮。這些見解,雖不免有許多主觀臆斷的成分,但他們畢竟開始注意到法律產生的社會經濟根源。這種思想,作為古代樸素唯物論思想成果的組成部分,后來被歷代進步、改革的地主階級思想家們所繼承和發揮,成為比較關心人民疾苦、比較務實和從經濟原因解釋犯罪根源的一部分地主階級政治家的法律思想特征。

在法律本質問題上,進步的地主階級思想家們認為法律的產生,根源于公、私權利的矛盾,而王權集中地代表了公權,它是地主階級整體的、長遠的、根本的利益的集中體現。因此,要維護地主階級的經濟、政治的根本利益,就要維護和加強王權,統一封建法度。這樣,法律就被美化為公正無私的,它具有普遍的約束力,不得私自更改增減一字,而且人人都必須嚴格遵守。這個思想,先秦諸子已經提出,后代封建地主階級思想家們又在理論和實踐上有了很多的發揮和發展,并不斷提出、研究、探索了許多法學上具有較大意義或深遠影響的問題。

例如:經過較長時期關于“以德去刑”和“以刑去刑”的爭論后,在西漢時期,終于基本上形成了“禮刑統一”的思想,而在魏、晉時期出現的“刑期無刑”的口號,雖然為后代不斷地引用,但它不過是地主階級有意偽造的欺騙說教。在奴隸制社會中即已形成的“論心定罪”的主張,在西漢以后,竟成為歷代統治階級為強化封建統治所尊奉的基本原則之一。由于親屬關系的復雜影響,在法律思想上,一方面主張“親屬容隱”,另一方面又強調“族誅連坐”。隨著社會的進步,法律思想上也不斷出現進步的主張,如“法律公布”、“罪刑法定”和“留心庶獄”等思想就具有積極的意義。到了封建社會晚期,進步的啟蒙思想家和農民革命家已經公開向王權挑戰,后來還在“刑訊廢存”的問題上展開了論戰。但是,自西漢到明清,“即天用刑”的愚昧思想,始終為封建統治者所尊崇恪守。同禮與刑的爭論一樣,“治人治法”、“任人任法”的問題一直是許多杰出的思想家探討不清、不得其解的。

6、中國法律思想的特點

歷史發展到近代,由于封建主義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逐步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加以中國的先進知識界接受了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進步思想的影響,中國的法律思想和法學研究就不再具有原來那種單純的性質。政治上,民族解放和民權、民生的要求,日益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法律思想上,則要求廢除酷刑、體罰,要求結束君主獨斷和嚴重的等級特權制度,學習和接受西方資產階級的法律思想。從此,獨立的中華法律思想體系便被破壞,中國法律思想的發展進入到新的時期。

封建社會中形成的中華法律思想體系的主要特點是:儒家法律思想在長達兩千年的歷史上,一直占據絕對的支配和統治地位。但這種法律思想并不是一家的成果,而是經過長期的對立、論爭后,逐漸彼此滲透、融合起來的各家、各派的法律思想。它以經過漢儒改造的先秦儒家思想作基礎,有條件地吸收了原來各家中有利于封建統治的思想因素,形成了所謂封建正統法律思想。其特征是:強調以孝為基礎的宗法關系,宣傳天生的服從關系和政治、法律上的不平等關系;鼓吹絕對的皇權,由宗族內部的“親親”關系發展為國家政治生活各個方面的“尊尊”關系,而“尊尊”的歸宿,則是尊重皇帝的最高立法(包括廢法)和司法權力;宣傳由“親親”、“尊尊”原則發展而來的“德”、“義”觀念,進而生發出“重德輕刑”、“重義輕刑”原則,因而使封建法律具有極大的虛偽性和欺騙性,同時導致了輕視法律、壓抑人們權利觀念的惡劣傾向;由于“尊尊”、“親親”觀念的影響,推崇“祖宗之法”和“先圣先賢”的立法和執法,使法律思想遭到重重禁錮,呈現出明顯的守舊性和頑固性。

雖然如此,但是中國封建正統法律思想也具有相對的歷史合理性,值得分析和研究。具體地說,它們包括以下內容:1)認為法律是治國的標準,刑罰是控制人們行為的工具。必須“慎其事,擇其官”;要求上無苛政,下無冤民,庶獄清。2)立法要“即天論,緣民情”,以“防邪辟,御奸宄”,禁止他們犯罪,達到穩定統治的目的。為此,必須“令出維行”和刑罰適中。3)執法原則:一是有“好生之德”,不妄殺無辜;二是不要巧詆深文,陷民非辟;三是恩威并濟,罰當其罪而眾知勸;四是嚴格守法,不可隨意輕重,并同違法現象進行斗爭;五是執法平允,上無枉撓,下亦知恥;六是“斥深文之弊,破偏聽之奸”,錯了就立即平反。總之,要重視刑獄,操心如秤,不私于物,忠信勤勞。4)反對深文、枉濫、酷虐和酷暴。

對于以上這些思想和主張,我們要用階級分析和歷史分析的方法,從中吸取有益的營養。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2.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3.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4.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5. 改開以來民間“順口溜”拾穗(一)
  6.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7. 選擇題:到底誰讓老百姓吃飽了飯
  8. 臥龍大橋擴寬:南陽人民的恥辱!
  9. 研究和評價“文革”,是否應該跳出個人恩怨、得失的小圈子?
  10. 洛杉磯大火如此猛烈,能燒醒中國那些殖人嗎?!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