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天辯-四章

快刀丁三 · 2007-05-08 · 來源:天涯社區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快刀丁三:天辯-四章
 

天辯四章
    
   ?。ū疚膶l表于《生活》雜志2007年第6期,請轉載者務必說明)
    
    
    對整整一代人來說,八十年代是永遠難忘懷的一些年份。那時,大學是社會的重心,聚會和講座里不僅有著吉他、啤酒和年輕姑娘,更有雄辯、激情和來自西方的思潮。
    不過,當我試圖描述八十年代中國的面孔和表情時,我最終還是把目光投向了更為久遠的二十年代。之所以選擇那些碎片,不僅是因為八十年代太近、太難以言說,也因為那些碎片所拼接的中國心靈,更加變幻不定,也更加深邃、廣闊和動人。
    
     ------作者題記
    
    
    涉江
    
    (一)、
    
    1919年4月的最后一天,當杜威搭乘的郵輪緩緩抵靠黃浦江碼頭時,他斷然想象不到,這個古老國家千年不變的表情,已變得如此蒼茫、復雜、變幻不定。
    中國之行極其偶然。三個多月前,他打算去日本旅行、“順便看看櫻花”,然而,對這個美國文化的解釋者、美利堅精神的代言人,沒有哪個東亞人打算放過他。在舊日學生小野榮二郎的懇請下,旅行變成了學術活動;隨即,在南京的陶行知,也“又驚又喜”地寫信給胡適,希望“南北統一”、“公司合辦”,把杜威弄到中國來。
    胡適先是給杜威寫了一封私人信件,隨即,他又串聯了梁啟超、蔡元培等學界前輩,以包括北京大學在內的四個團體的名義,邀請杜威赴華。
    接到胡適書信時,杜威還僅僅答應“五月中旬到上海”,稍住幾時后“仍舊回日本鄉間”;然而,當四個團體的代表郭秉文與陶履恭登門拜訪后,他很快表示,“我覺得幾個月的旅行實在看不出什么道理。要是能加上一年的工夫,也許我能有點觀察了”(《杜威書信集》)。
    4月27日,承載杜威及其夫人艾麗絲的郵輪駛離熊本港,三天后,它抵達了上海。在人頭攢動的碼頭,三個年輕的中國學者正等候著他,他們是33歲的蔣夢麟、28歲的胡適以及與他同齡的陶行知。值得一提的是,這三人也都是杜威的舊日學生。
    在滄州別墅住下后,走馬燈一般的活動開始了。次日,杜威參觀《申報》報館與一家紡織廠,在他看來,這份歷史最久、影響最大的報紙是東西方的混血兒,而紡織廠里數以百計的童工則讓他觸目驚心。在給女兒的一封信里他寫道:“你能想象嗎?這些孩子每天都要工作十個小時以上!”
    隨即,貫穿在華生涯的演講也開始了。5月2日和3日,在江蘇教育會會場,杜威先后作了兩場《平民主義的教育》演講。一如他的授課,這兩場演講言語枯燥、內容呆板,然而,在濕漉漉的霉雨天氣里,依舊有千余青年冒雨趕來,“座為之滿,后來者咸環立兩旁”(《晨報》)。
    在異常熱烈的氛圍中,杜威又由蔣夢麟陪同,前往杭州。而他抵達杭州的那一天,在遙遠的北京,一個影響深遠的事件發生了。它的副產品之一,是促使杜威在中國逗留了整整26個月。
    這個事件,就是“五四運動”。
    
   ?。ǘ?BR>    
    一開始,杜威以為它不過是一樁尋常的學生騷亂。他不緊不慢地在杭州逗留了一周左右,回到上海后,他還和剛剛完成了《建國方略-心理建設》一文的孫中山會面,兩人據說一見如故。
    一直到5月30日,杜威才抵達北京。
    滿街都是學生。幾十個學堂,更充斥著肅穆的臉,悲憤的臉。羅家倫起草的《學界全體宣言》,以聲嘶力竭的姿態呼喊著“國亡了,同胞們起來呀”。杜威有幸,盡管姍姍來遲,他依舊目睹了“五四”最混亂的時刻。
    “前天晚上,有一千多名學生被捕了?!?月5日給女兒的信里,杜威這么寫道:“他們住滿了作為臨時監獄的國立北京大學法學院,并且已經開始住到理學院去?!比绻f,此時杜威還僅僅有著學者的義憤的話,那么,當天晚上的又一封信,則透露了他仿佛觀看一場鬧劇的感覺:“……在大學樓房四周,士兵們正在離去。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原來,被捕的學生(實為八百余名)達成一項決議,倘若政府不能保障他們言論自由的話,他們將永不離開作為監獄的房間。就這樣,“……他們用整個晚上留在‘監獄’里的辦法,使政府陷于困境”!
    這個類似頑童撒潑的手段,讓杜威啼笑皆非。他寫道:“這是一個奇怪的國家。所謂共和政體是一個笑話?!倍鴱牧硪环矫嬲f,“他們卻比我們有更多的民主……他們有完全的社會平等”,因為在這個國家,“輿論有著顯著的影響力”。
    胡適后來認為,正是這個“奇怪國家”對他的奇特吸引力,在中國,杜威才一呆兩年有余,并且行蹤遍及十一個省。
    
   ?。ㄈ?BR>    
    正如中國之行極其偶然一樣,純粹是巧合的“五四運動”,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全了杜威,使他成為20世紀前半葉對中國影響最大的西方哲人。
    從1919年5月3日到1921年6月30日,在二十多個城市,杜威共進行了二百余場大小演講。后人津津樂道的“五大演講”,僅僅是指他在北京期間,所作的涉及五個系列、共58場的演講。
    在北京的第一次演講,是6月上旬發表于手帕胡同教育部會場的《美國之民治的發展》,由胡適擔任翻譯。演講分三次進行,盡管是在運動期間,北京學生依舊蜂擁而動,并且“均先期而至”,以求占一個位置,而演講過程中觀眾鴉雀無聲,“肅然靜聽”(《晨報》)。
    這個演講屬于“社會學和政治學”系列。此后,杜威又先后進行了教育學、倫理學、“思想之派別”和“現代三大哲人”四大系列的演講。在近七個月的時間里,不僅聽眾一次比一次多,他的演講還成為二十世紀中國最重大的文化事件之一。
    之所以如此,現代報刊扮演了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自《申報》在上海租界出現后,四十多年間,中國傳媒事業大大發展了。其中十余份最有影響的報刊,如《新青年》、《東方》、《晨報》等,這期間連篇累牘地刊登著杜威的演講稿。以《晨報》為例,短短兩年之內它累計刊發演講稿200余篇,幾乎一次也沒有遺漏。
    不僅主要報刊和演講稿。兩年時間,舉凡杜威的簡史、照片、行蹤、談話以及原有著作,也充斥了各類小報的頭版頭條。據說,十七年后來中國訪問的卓別林,曾經慰嘆即使在美國,他也沒有贏得過杜威這樣的關注。
    在現代傳媒的推波助瀾下,1920年8月,《杜威五大演講》一書向全國發行。它一版再版,每版發行量都超過了一萬冊。到次年夏天杜威離華時,該書已印行了十三次,銷量創下民國時期學術書籍永不可能企及的近20萬本。
    然而,杜威的驚人影響,并不主要因為他的學術造詣,以及五四知識分子如饑似渴的外來思想需求。他對中國現狀及出路的論述,比他的哲學演講更加引人關注。
    
   ?。ㄋ模?BR>    
    一個對“五四運動”不能理解,相反覺得“這是一個奇怪的國家”的人,對中國能有多少洞察呢?然而,杜威在華的兩年多,一種以絕望為底色、以思潮泛濫為特征的情緒,正彌漫于這個古老國家,特別是許多年輕知識分子的心中。他們最迫切需要的,是當下的救國藥方,而不是立足長遠的學術。以胡適為例,他曾與同人相約“二十年不談政治”,然而,就是杜威訪華兩個多月后,他在《每周評論》上挑起了“問題與主義”之爭。
    或許是本著“不知為不知”的態度,對相關問題,杜威不僅一直拖延到了訪華后期,并且采取了含混、模糊而異常籠統的態度。
    首先是經濟問題。作為西方人,杜威四處鼓吹,“人類的進步、無非是工業的進步”,因此中國應大力發展工業。具體建議則有兩條:或許是欣賞孫中山的緣故,他認為應把經濟命脈控制在政府手里;此外,中國應發揮傳統的行業公會的作用。
    兩個建議都是老生常談。至于怎么做到,杜威沒有說。
    1921年6月在福州發表的《民主政治之基本》演講,是杜威關于中國政治最直率的一次講話。他說,中國采取共和制已有十年,但“成績不過爾爾”。舉凡民主國家,應保護公民身體、財產與思想三大自由,然而,中國“雖有改造之名、而無改造之實”。
    這是現狀,也是共識。那么,如何改造現狀呢?杜威也沒有說。最可笑的是,一年前他在長沙演講時,曾談到民主中國的第一步,是制定一部臨時憲法。他似乎絲毫不了解,中國早已有過幾部憲法了,不過都是橡皮圖章而已。
    談得最多、觀點也最鮮明的,當數文化問題。杜威首先指出中國生活的一些長處,比如繪畫與建筑的成就、中國人的彬彬有禮,乃至“飲食”和“魔術”的造詣;然而,細節上的褒勉,不過是根本上否定的前奏。
    杜威列舉了中國的許多事例,比如科學的落后、“五倫的不平等”、精神的麻木,乃至處處存在的納妾、纏足、隨地吐痰等惡習。如果說,這些不過是人所共見的現象的話,那么,和“全盤西化”派沒有什么兩樣,杜威認為,中國的根本問題是保守,而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孔子和老子”。
    正是孔子和老子,造就了這個國家的核心氣質。這樣的言論,幾乎是徹底否定了中國的千年文明。杜威大聲發問:“一個古老的、遼闊的、獨特的、自滿的文明能夠再次誕生嗎?必須改造它,否則它就不能再堅持下去?!痹趺锤脑炷??杜威只是言簡意賅地談到,西方文明之長正是中國文明之短……
    在《現代三大哲人》的演講里,杜威曾詳細介紹了詹姆斯、帕格森和羅素三人的思想。就在他頻繁往來于各個城市的1920年10月,這個演講的主角之一也來到中國了。他就是羅素。
    
    離騷
    
    (五)
    
    如果說,杜威的中國之行多少陰差陽錯的話,那么,羅素此行則是有為而來。這個因邏輯哲學的杰出成就、被認為“達到人類智力頂峰”的哲人,當時處境尷尬、痛苦深刻。
    一切的根源似乎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早在1914年大戰爆發前夕,羅素就以憂心忡忡的態度,關注著事態的進展?!拔也桓抑眯牛瑲W洲會瘋狂到這種程度?!焙髞硭谧詡骼飳懙溃骸暗彝瑫r也相信,一旦戰爭爆發,英國必將卷入”。
    英國果然卷入了。為此,一方面,羅素與他的許多朋友徹底決裂,只因為他們支持戰爭;另一方面,他沒有休止地參與著反戰運動。他在英國四處游說,不僅控訴戰爭的罪惡,甚至還鼓動英國青年拒服兵役。正是這一點使他不斷遭遇麻煩。
    1916年春天,法庭判定羅素違反“國防法案”,處以61天監禁或“100英鎊的罰金”。顯然,考慮到他高貴的出身、巨大的名望,當局此舉不過是略施恫嚇;然而,羅素既不肯服刑,也不愿意繳納區區罰金。這么一來,唐寧街被徹底惹火了。
    一群警察闖進他在劍橋的寓所,強行拍賣了他部分家具和書籍,以此充當罰金;隨即,當局又施加壓力,逼迫劍橋大學取消了他的教席。而當他申請前往美國講學時,護照局也以他是“危險分子”的理由,拒絕發放護照給他。
    事情還沒完。1918年4月,法庭又以他“泄露國家機密”及危害英美關系的罪名,判處他六個月監禁。到他出獄時,大戰再有十幾天就結束了,而歐洲也已淪為一片廢墟。
    大戰使羅素對西方文明徹底絕望了。他憤怒地寫道,“不僅千百萬人喪失了生命,不僅比這更多的人身殘心碎,整個人類文明的水準都被降低了……仇恨變成了生活的法則”(《羅素自傳》)。憤怒之余,他痛楚地感到,必須去別樣的地方,為人類尋求別樣的精神資源。
    作為社會主義者,“新俄國”一度使他向往。然而,1920年6月,當他結束在蘇俄的一個月游歷后,他更加沮喪。在伏爾加河上,陪伴他航行的布爾什維克官員一路高談闊論,那種把握了終極真理的嘴臉,正是他至為厭惡的。他甚至認為,在共產主義者的踐踏下,俄國的美好僅殘存于“荒漠沙洲上流浪者的憂傷歌聲中”,因為它依舊自然、猶如天籟。
    從俄國返回后,在一大堆積壓的信件中,他意外地發現了一封邀請他前往中國講學的信。提出邀請的是促使杜威訪華的四個團體,至于發信人,則是閱歷復雜、在中國輿論界“支筆橫掃千軍”的梁啟超。
    
   ?。?BR>    
    對中國,此時的羅素向往不已。后來他曾寫道:“前往中國,是去尋求人類新的希望。正是帶著這樣一種心境,我開始了中國之行?!?BR>    事實上,一直到三個月后,羅素才啟程前往中國。這一路他麻煩不斷:先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向法庭申請離婚,理由是他沾花惹草、情人眾多;接著,前往中國的郵輪又因故延期,耽擱了他整整三周。而10月12日,當他經新加坡、西貢和香港,和他的新情人勃拉克抵達上海時,他甚至以為中國人跟他開了一個大玩笑:碼頭漸漸冷清下來了,還沒有人來接他們。
    還好,這不過是因為郵輪的提前抵達。幾個小時后,四個團體的代表出現了。
    一開始,羅素對中國充滿新奇、極其愉快。在居上海、經杭州、過長沙、抵北京的最初一個多月里,他寫給呆在英國的幾個情人的書信,總有著無法掩飾的驚嘆。他發現主人殷勤好客,而“有教養的中國人竟是世界上最文明的人”;他說西湖風光是如此之美,中國古樂簡直是天籟之音,而中國的宗教輕松逗人,很符合他這個無神論者的胃口。
    幾個城市中,他最喜歡北京。住進遂安伯胡同2號后,天壇給了他終生難忘的記憶。直到晚年他依舊在《自傳》里寫道:“那是一座我所見過的最美的建筑物。我們通常坐在冬陽之下,默默無語,完全沉浸于安謐寧靜之中?!痹谟七h的氣息中,他暫時忘卻了歐洲的瘋狂與動蕩。
    然而好景不長。羅素的麻煩,似乎沒完沒了、無窮無盡:12月初,他開始覺得和中國學生交流太費勁。他們幾乎毫無哲學素養,又何況他的邏輯哲學如此高深。在給一個情人的信里,他無奈地寫道:“一切都變成了例外公事,中國的歡樂也因此消失了”。不久,他又抱怨北京太閉塞,“在這樣的地方住久了,人的智力就會消退”。
    如果說,這些還多少因為他的性格缺陷的話,那么,來中國五個月以后,他真正的麻煩來了。三月中旬,赴保定演講期間,他不慎著涼,患了急性肺炎。送到北京協和醫院后,整整兩周時間,他昏迷不醒、胡言亂語。一時之間,關于他病情的謠傳到處彌漫,日本的一家報紙甚至發布了羅素在北京病逝的消息,而在他依舊昏迷著的床頭,也出現了幾份唁電。
    一直到3月29日,羅素才脫離危險。但禍不單行,在他昏迷期間,勃拉克發現她懷孕了。
    正是這個消息,使羅素最終下定決心盡快回國。四月下旬,流連病榻的他在一封信里談到:“我深感疲憊,歸心似箭”。事實上,疲憊并不是主要原因,他必須趕在孩子出生之前,與第二任妻子離婚并與勃拉克結婚,以讓他的孩子合法出生。
    7月6日,大雨滂沱,勉強能柱杖行走的羅素又一次出現在手帕胡同教育部會場,發表了他的告別演說。在梁啟超等人為他們設宴餞行后,7月11日,他和勃拉克前往天津,在那里踏上了返鄉路途。
    
   ?。ㄆ撸?BR>    
    與杜威相比,羅素可謂“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除了不安分的性格,以及重病、女友意外懷孕的因素,中國聽眾的清冷反應,或許也給此行蒙上了一層淺淺的陰影。
    羅素在中國的幾十場演講,也被冠以“五大演講”。幾乎是第一個系列“哲學問題”剛剛開講,羅素就發現,盡管掌聲熱烈,但它更多出于禮貌,中國學生乃至大多學者其實聽不懂他在說什么。
    這一點并不奇怪。在《現代三大哲人》的演講里,杜威就曾給中國學界打過預防針,認為“世界上懂得羅素哲學的人不會超過二十個”,并坦承“自己也不懂”。因此,盡管云山霧罩,沒有人懷疑羅素哲學的價值,他在北京大學的一次演講聽眾曾多達一千五百人,一些著名高校紛紛成立了羅素哲學研究會,而他的巨幅照片、演講廣告以及以往作品,也頻繁出現在各大報刊的顯著位置。
    真正的問題,似乎出自羅素的性格。
    青年時期,杜威曾被描述為“樸素的、謙遜的、絲毫不矯揉造作,始終不失為心平氣和,有人情味、深思的和有點害羞的人”(布里克曼,《約翰-杜威:杰出的教育家》)。在中國期間,他給人的印象也大致如此。事實上,無論時世如何變幻,知識界的潮流怎樣急劇變遷,這種“正人君子”的形象總會讓人信賴,乃至引發尊重。而羅素恰恰相反。
    羅素有著恣意汪洋般的口才,他鮮明、生動、充滿魅力。然而,風流灑脫的生性,以及自由不羈的生活方式,使他在中國頻頻遭受詬病。他公然攜帶一個情人出雙入對,一時之間,許多青年紛紛趁機效仿,美其名曰“羅素式婚姻”,這使許多老派人物有苦難言;他在中國不遺余力地抨擊基督教,引發了西方使徒、中國信徒一波又一波的抗議,其中不乏品行高潔、生性包容之士;更要命的是,與杜威含蓄而又一以貫之的語言風格不同,他說話大膽、直接,觀點又不時前后矛盾,這使他經常處在兩面不討好的尷尬境地……
    最后一點尤其明顯。以學者張東蓀為例,他是通過羅素的《自由之路》成為基爾特社會主義者的,一向視羅素為精神偶像。訪華之初,當羅素談到中國當務之急是發展實業與教育時,他更由衷贊嘆:“羅素先生的人格,我真覺得可以佩服到百二十分了?!ㄋ┯^察中國雖沒有多少日子,然而已得其訣竅?!?BR>    出乎張東蓀意料的是,沒過多久,羅素又認為中國應效仿俄國,走“國家社會主義”的道路。為此,張東蓀深感失落。
    好戲還在后頭呢。羅素的前后矛盾似乎層出不窮,“他在餞別席上說中國只需有一打好人就行,在《中國往自由之路》上卻說非有一萬人不行;他在日本《改造》雜志說愛國心不是后起而是本能的,在華期間,他卻不斷強調中國非提倡愛國心不可”。凡此種種,讓張東蓀終于發作起來了。羅素離華僅僅半個月,他就發表了一篇《后言》,宣稱“要說幾句不滿的話”。在列舉以上例子后,張東蓀尖刻地說,羅素不過是在說“一些夢話”,他“對于中國情形毫無所得”。
    張東蓀態度的改變,足以說明羅素中國之行的失敗。又何況,他對東西方文化的比較,幾乎激怒了整個“新知識界”。
    
    (八)
    
    幾乎一抵達上海,羅素就迫不及待地宣揚起了自己對西方文明的絕望。在接風宴會上,談到中國固有文明,他認為“皆有可觀處”,與此相比,歐洲文明“貽夫今日、破綻畢露”,乃中國“不必效法者”;隨后,在上海的第一場演講,他更直截了當地說,“鄙人初來中國,覺得種種事情,都有興味”,唯一厭惡的,則是“模仿西方之各種事象”。他說,倘若中國為追求產業發達,喪失審美、精神上的優雅,他將覺得“實為可惜”。
    不僅如此。他進一步談到,中國圣人老子“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格言,與他“鼓吹創造的沖動、而減少占有的沖動”的信條完全一致。而以索取、占有為沖動,始終尋求支配世界的西方文明,已走到根本倫理的對立面,“現近歐洲之思想,多激烈破壞及紛亂之狀態,妒忌以之而起,戰爭以之而生”。
    在“全盤西化”成為一時潮流的背景下,這樣的言辭自然讓西式知識分子們異常失望。更要命的是,無意之間,羅素卷進了中國知識界的“新舊之爭”。
    完成首場演講后,被認為“頗具保守色彩”、幾乎沒有應和杜威演講的中國最大報紙《申報》,以大篇幅刊登了《各團體歡迎羅素博士記》的報道,并刊以副標題“羅素博士言中國宜保存固有國粹”。刊發消息原本無可厚非,副標題也并不違背羅素演講的本意,然而,“新知識界”緊張起來了。短短幾天時間,一大批駁斥文章紛紛出現了。
    周作人以筆名“仲密”發表的《羅素與國粹》,認為初來咋到的羅素還不大明白中國內情。他提醒羅素:“中國的壞處多于好處。中國人有自大的性質,是稱贊不得的”;與此同時,羅素的崇拜者、最了解羅素哲學的中國人之一張申府,也把責任歸咎于《申報》,認為《申報》斷章取義、歪曲報道。
    如果說,這些指責還大多出于善意,那么,隨著羅素頻頻發表類似言論,“新知識界”對他的態度,終于漸漸冷淡下來了。不久后,《新青年》刊載的陳獨秀致羅素公開信,頗有指責羅素為僵尸叫魂之意;魯迅更加直接,在一篇文章里,他以冷峻尖刻的筆鋒,諷嘲了羅素所說的“中國轎夫的幸?!薄?BR>    對這一切,羅素不可能沒有感覺。在行將回國的前夕,他的一封信曾籠統談到他對中國學界的反感:中國北方很干燥,“這里的人也冷酷無情”……
    值得一提的是,杜威夫婦也在1921年7月11日離開中國。一天之內,中國學界送走了兩位最大的哲學家。
    
    天問
    
    (九)
    
    斯人遠去,余音繞梁。早在杜威抵達中國兩個多月時,胡適就借東風之便,發起“問題與主義”論戰。在提倡白話文之后,這個論戰進一步奠基了胡適在中國學界的地位。與此同時,盡管行程蹣跚、眾說紛紜,羅素對中國文明的態度依舊讓偏居一隅的傳統學人精神大震。他們飄然離華之后,圍繞東西方文明的問題,傳統學人與“新知識界”開始了斷斷續續的交鋒,其結果就是1923年的“科學與人生觀”大論戰。
    論戰的導火索是一篇演講稿。2月14日,在清華大學,“新儒家”學者張君勱發表了題為《人生觀》的演講。他談到,科學并非萬能,科學針對宇宙現象尋求一致性,而“天下古今之最不統一者,莫若人生觀”,因此,科學不能解決人生觀的問題。
    幾天以后,在《清華周刊》上,進士出身的地質學家丁文江讀到了這個演講稿。他“勃然大怒”,當即來到張君勱家里,指責張君勱誤人子弟,“科學不能支配人生,則科學復有何用”?兩人唇槍舌劍,爭辯了兩個多小時。離開張家后,他依舊意猶未盡,撰寫了《玄學與科學---評張君勱的人生觀》一文。4月12日,該文發表于北京《努力周報》。
    張、丁兩人是交往多年的摯友,然而,在這篇萬言長文中,丁文江毫不客氣,直斥張君勱為“玄學鬼”。他并從八個方面斥駁了張君勱的觀點,其中最有價值的,當數對科學定義的澄清:不僅是“向外的”、“物質的”、“機械的”,舉凡意識、心理與人生,貌似紛雜、幽微、源于直覺的這些方面,也無一不可以依靠科學窮盡,只不過科學還沒有發展到這一步罷了。
    論戰由此爆發了。值得注意的是,幾乎從一開始,丁文江就瞞天過海,把張君勱的觀點劃歸為當時聲名狼籍的“玄學”;更有趣的是,對于“科學能不能解釋人生觀”這一命題,他事事講“未來”,就重經驗、講實證的科學而言,這不啻于一個笑話。
    丁文江文章發表后,張君勱也撰寫了長文《再論人生觀與科學---并答丁在君》。他從十二個方面對丁文江進行駁斥,其中談到,僅就學術而言,至少已有三種“真”并非科學所能包辦:作為形而上學的哲學、針對道德的倫理學和屬于審美范疇的藝術。更不必說直指天性的“人生觀”了。
    一番你來我往后,學術界的兩個大人物也被驚動了。正是他們,使所謂的“科、玄論戰”漸行漸深。
    
   ?。ㄊ?BR>    
    第一個被驚動的,是梁啟超。5月5日,在《時事新報-學燈》上,梁啟超發表了《關于玄學科學論戰之‘戰時國際公法’---暫時局外中立人梁啟超宣言》一文。在這篇短文里,梁啟超以天才般的敏銳,概述了這個論戰的意義。他先是談到,人生觀問題是“宇宙間最大的問題”,而這種論戰“未曾有過”、“替我們學界開一新紀元”;繼而,他又為論戰設定了種種規則,以保證論戰不成為意氣之爭。
    梁啟超之后,胡適也被驚動了。如果說,梁啟超還“暫時中立”的話,那么,胡適從一開始就旗幟鮮明。5月11日,他發表于《努力周報》的《孫行者與張君勱》一文,把張君勱比作孫悟空,認為他縱有天大的本事,也逃不出“德先生(科學)”與“羅先生(邏輯)”這兩尊如來佛的手掌心。這一論調引發了學者林宰平的駁斥。
    林宰平《讀丁在君先生的“玄學與科學”》一文分量頗重。他先是談到,科學主義已經有了酷似宗教的“排他”傾向,以及“企圖統一一切的野心”,繼而指出,藝術與人生固然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但它仍不是科學。而在文章的結尾,林宰平的語氣輕蔑之極:“科學我是相信的”,但“別像吹胰子泡似的,吹得太大,反而吹破了”。
    在丁文江強調“我們現在就知識而知識,沒有把情感計算在內”后,梁啟超也一改“中立人”身份,成為玄學派的主要干將。5月23日,在《人生觀與科學》一文中,他以澎湃的激情,歌頌著情感與自由意志。他先是寫道:“生活的原動力就是‘情感’”,而在人類的情感里,“最少有兩件的的確確是帶有神秘性的,就是‘愛’和‘美’”。他認為,盡管不過區區兩件,“一部人類活歷史,卻什有九從這種神秘中創造出來”,而“科學帝國的版圖和威權無論擴大到什么程度,這位‘愛先生’和那位‘美先生’依然永遠保持他們那種‘上不臣天子下不友諸侯’的身份”……
    以“愛先生”與“美先生”和“德先生”、“賽先生”以及“羅先生”(邏輯)相對峙,是梁啟超概括天才的一個表現。從這里開始,吳稚暉、朱經農、唐鉞、陸志韋、甘蟄仙、菊農、王平陵……越來越多的學者卷入了這一論戰。雙方見仁見智、精彩紛呈。
    而同年11月又一股力量的介入論戰,不僅使它漸入復雜,也使它原本模糊的用意漸漸清晰。
    
   ?。ㄊ唬?BR>    
    事實上,激怒丁文江、并讓他不顧交情悍然發難的,絕不是什么科學與人生觀的關系問題。關鍵在于,在演講中,張君勱反復強調,“三百年來之歐洲,側重以人力支配自然界,故其結果為物質文明”,正是這一點導致大戰發生、生靈涂炭;與此相反,“自孔孟以至宋元明之理學家,側重內心生活之修養,其結果為精神文明”,它不僅直指人生觀的問題,還保障著人類的永續發展。這樣的論調,是打算借新文化運動、杜威訪華的東風,把中國學界一網打盡的“西化派”絕不能容忍的。
    也就是說,張君勱進行的,是傳統文化的“絕地反擊”,而丁文江決心對此進行“圍剿”。從一開始,論戰就是東西方文明孰優孰劣之爭,所謂“人生觀”與“科學”都不過是藥引子。對此,梁啟超、胡適乃至眾多的參與者都心知肚明,又都不能明示于公眾,只能順著這個題目赤膊群毆。
    同樣看得一清二楚的,還有陳獨秀。
    11月13日,在《〈科學與人生觀〉序》一文里,身為共產黨總書記的陳獨秀對科學派與“玄學派”同時進行了批判:張君勱、梁啟超等人是“情感超科學的怪論”之外,丁文江、胡適也不過是一些“存疑的唯心論”。那么,他的論點是什么呢?在這篇文章的結尾,陳獨秀寫道:“我們相信只有客觀的物質原因可以變動社會,可以解釋歷史,可以支配人生觀,這便是‘唯物的歷史觀’?!?BR>    換而言之,“玄學派”固然荒謬,科學派也本末倒置,科學不過是生產力、歷史進步的工具之一,重要的是“物質原因”即生產力。
    在另一篇文章里,陳獨秀談得更加明白:中國“還在宗教迷信的時代”,而人生觀也不是什么“永恒的問題”,只是歷史發展的特定階段問題,“自然要經過玄學先生的狂吠”。
    陳獨秀的這篇文章,標志著“唯物史觀”派登上論戰舞臺??尚Φ氖?,胡適對此反駁說:“獨秀說的是一種‘歷史觀’,我們討論的是‘人生觀’……歷史觀只是人生觀的一部分。”這個反駁無疑是愚蠢的。他沒有意識到,陳獨秀并不是混淆了兩個層面,而是著重強調,即使“人生觀”這樣的重大話題,也不過統攝于“歷史觀”之下,是其中的一個小枝節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唯物史觀”派似乎有著明確的目標、步驟和計劃。在陳獨秀之后,鄧中夏、瞿秋白、蕭楚女等黨內主要理論家輪番上陣、并且各有針對。鄧中夏《思想界的聯合戰線問題》一文,甚至異常明確地談到:“我們應結成聯合戰線,向反動的思想勢力……向哲學中之梁啟超、張君勱、梁漱溟……分頭迎擊,一致進攻?!?BR>    到這時,基于東西方文明比較的“科學與人生觀論戰”,漸漸多了一些殺伐之氣,以至于學術讓位于政治、文明比較讓位于意識形態。幾十年后,學者鄭家棟寫道:“至少自二十年代后半期始,‘中國向何處去’基本上被處理為一個政治問題,更確切地說是政權問題?!W派’的觀點,此后在當代新儒家的發展線索中有深入而具體的展開;而‘科學派’的觀點,則只是成為了‘革命史觀’的墊腳石”(鄭家棟,《黃玉順教授〈超越知識與價值的緊張〉序》)。
    
    九歌
    
    (十二)
    
    如上文所述,在1923年年底,鄧中夏曾呼吁同仁“向梁啟超、張君勱、梁漱溟”分頭迎擊、一致進攻。如果說梁啟超、張君勱是所謂玄學派最重要的兩名大將的話,那么,他為什么要提及幾乎沒有卷入論戰的梁漱溟呢?
    原因在于《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
    “五四”前后,梁漱溟與梁啟超、杜亞泉等人一同,被認為是“東方文化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到28歲也就是1921年,他更把自己的演講集整理為《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在這部杰出著作里,梁漱溟縱論了西方、中國與印度三大文化圈的核心精神。他認為,前者是“向前看”,次者為“持中”,而后者是“向后轉”。
    何謂“向前看”?梁漱溟認為,西方文明以“征服自然”與“伸展個性”為核心,前者發展為科學,后者結晶為民主。科學把自然“零碎的經驗、不全的知識經營成學問,往前探討”,并由自然漸而社會、國家,事事尋求客觀、準確之規律,這與中國學問大半是術非學、或者說學術不分截然不同;而所謂民主,則是確定公共領域以求私人領域的保障,出發點即是私人的個性、利益,這與中國重群體而輕個性更是截然相反。
    這是西方文明的兩大特質。如果說,這些論述并不新奇的話,那么,梁漱溟對中國核心精神的敘述,則呈現出萬物滋長、天地妙化的意象。
    對“生”的贊嘆,是從《易經》到孔子、從經典到中國生活的精髓。從《易經》的“生生之謂易”,到孔子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以及“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所有這些語錄,表明著儒家對“生”的態度。在生面前,孔子不斷贊嘆,他認為宇宙總是向前生發,而萬物欲生,即任其生。宇宙應充滿生意春氣。
    在這樣的宇宙理解下,孔子追求人生的活潑流暢,“生”應當“活”,是謂生活。它是審美的,也是倫理的,它是自然性的舒張,也是道德性的中節,不過審美、舒張是體,是目的,而倫理、道德是用,是用以“回省”、培育美好情感,從而保證人生的每一瞬間、每一際遇都能“美”和“樂”的手段。
    這就是孔子的人生哲學,也是“中國文明最重要之一部”。注重當下、護持心靈,即是“持中”。持中就是“仁”,倘若時時持中,那么,“造次必如是,顛沛必如是”(《論語》),無論怎樣艱困,也不會哪一刻因物而悲、為物所傷,因為這個“樂”是自得之樂、絕對之樂……
    儒家氣質與西方追求完全不同,儒家精神與佛學著眼點也截然相反。如果說,以人生過程為目的,是孔門儒學的核心的話,那么,“反人生”、追求“死”并且是“永恒之死”,是以佛學為代表的印度精神之核心。
    比較儒學經典《易經》與浩如煙海的佛經,我們可以發現,對于宇宙生成、世界真相,中國先賢與印度圣人的看法完全一致。然而,對“生”的態度,二者卻截然相反:孔子以“生”為至美,而佛陀則以“生”為妄動。在目睹了此生絕不可能逃避的老、病、死,以及生的始終“輪回”之后,佛陀視生為老病死之發端,世間萬苦之根源。他于是尋求解脫。解脫即死,并且是永恒之死,如《金剛經》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追求的是回到本體,不再輪回,所謂“永脫苦?!薄?BR>    這是一種“向后轉”的人生態度。這種態度,根本而透徹,它指向究竟,指向永恒。
    西方、中國與印度之精神要旨,大抵即此。這也是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的論述核心。在這樣的表達之后,梁漱溟事實上認為,所謂東西文化優劣之見,甚屬無謂,因為關注點截然不同。
    對以器物、“生產力”為歷史和人生核心指向的二十世紀中國人來說,儒學和佛學的態度,自然是要擯棄乃至遺忘的。
    
    (十三)
    
    基本沒有參與“科學與人生觀”論戰的梁漱溟,幾年后卻成為“中國社會史”論戰的主角之一。“問題與主義”、“科學與人生觀”以及“社會史”論戰,正是二十世紀中國最有價值的三大論戰。
    社會史論戰源于一群共產主義者。1925年開始,依據馬克思理論,他們試圖把中國社會史劃分成“原始社會”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四期,其中爭議最大的,則是兩千多年的帝國史,究竟是不是“封建社會”。對此,從1929年起,梁漱溟等人紛紛發表看法,認為所謂“封建”,核心特征是貴族分封制,而長久以來,中國一直是以“士農工商”為主的四民社會,它是一種獨有的形態,不能照辦歐洲理論。
    不過,這一論戰很快湮沒于新的救亡風潮。在此前后,梁漱溟、晏陽初以及陶行知等人,開始了鄉村建設運動,馬克思主義者們也走進田野,開始了另一種意義上的鄉村建設。只有幾個孤獨的城市,依舊在書桌邊尋求著中國出路,他們的身影日漸孤單,也日漸邊緣化。
    就這樣,費正清所概括的那個時代,“價值觀和道德感的變幻不定,自我形象的模糊不清”的時代,悄然落幕了。一直到60年以后,新的論爭才又悄悄拉開帷幕,只不過在話題、深度和影響上,都無法和已成歷史的三大論戰相提并論罷了。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2.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3.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4. 改開以來民間“順口溜”拾穗(一)
  5.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6. 選擇題:到底誰讓老百姓吃飽了飯
  7.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8. 臥龍大橋擴寬:南陽人民的恥辱!
  9. 研究和評價“文革”,是否應該跳出個人恩怨、得失的小圈子?
  10. 洛杉磯大火如此猛烈,能燒醒中國那些殖人嗎?!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浩鋵嵤侵袊说耐ú?/a>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4. “當年明月”的?。浩鋵嵤侵袊说耐ú?/a>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