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在南洋(一)
冷月孤星劍 2007.4
最近軍壇對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話題好像很熱。但似乎這里沒有多少人對東南亞的華人情況有多少了解,所以趁這幾天難得的空閑,簡單寫點這方面的東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不然很多人和大馬趙總是雞同鴨講,不會有交集。如果本文能讓各位對東南亞的華人的現狀和心理有一定的了解,以后對這里發生的事就不會很奇怪,對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的行為也不會有不切實際的想法和期望了。我想老毛比他同時代的人都偉大的主要原因,就是他能了解中國農民的心理,也能了解他的對手的心理。同樣如果大家不能了解東南亞華人的心理,就會連大馬趙這樣還算愛中國的人都無法交流。
由于時間有限,很多資料僅憑記憶,難免錯誤,歡迎拍磚。
華人在海外最大,經濟上最成功的一個群體,就是東南亞華人。印尼兩億人口,約一千萬華人,馬來西亞兩千五百萬人,約六百萬華人;泰國六千五百萬人,約九百萬華人;新加坡三百萬多人,華人占90%;菲律賓9千萬人,華人大約一百萬,不過1%,但有華人血統的要占大約20%。
東南亞華人,給全世界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他們的經濟實力,比如,在馬來西亞,70%的中小企業被華人擁有,其中包括制造業、建筑業和服務業。我一個好朋友的家族就占有全馬摩托車市場的一半。中國改革開放78年開始,第一個5年到10年,事實上最大的投資者就是東南亞華人。
自從萬隆會議,周恩來取消了中國的雙重國籍政策,泰國,印尼,菲律賓等地的華人開始積極融入本國社會,特別是泰國和菲律賓,傳統意義上的華人已經很少,從姓名和語言上,中國人已經分辨不出誰是華人,不過,本地人對那個家族有華人血統,都一清二楚。人們都知道菲律賓阿羅約的丈夫是華裔,泰國的他信是華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泰國議會,三分之二的議員也是華裔。但這些華人,已經和中國的一些少數民族一樣,僅僅只是血統上是華人而已了。在東南亞,真正能以一個大族群的規模保持華人傳統的,只有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尼。
有人曾把這三地的華人分為兩種:傳統華人和海峽華人,前者一般說中文,談到中國很親切,甚至自稱中國人,以陳嘉庚為代表。后者一般說英文,看海峽時報(英文),親西方,甚至以自己的華人面孔為恥,以李光耀為代表。南洋華人這半個世紀以來的心理變遷,某種程度上,就是這兩種華人的變遷史。
說到傳統華人和海峽華人的分別,不能不提到一個名詞:南洋大學。這所大學的興衰史,也就是南洋傳統華人的興衰史。了解這所大學歷史的每一個中國人,都會對這所大學,這所大學的創辦人,還有這所大學的精神肅然起敬。
南洋大學的創辦人叫陳六使,1950年任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及福建會館主席,他是陳嘉庚的族侄,1916年在福建小學還沒畢業就來到新加坡。 1953年,陳六使捐助五百萬元,倡辦南洋大學。并以福建會館主席身份捐獻了五百二十三英畝在新加坡的云南園作為南洋大學的校園。此后,連瀛洲宣布獻捐廿五萬元。萬金油大王胡文虎以他本人及故弟胡文豹名義捐建雙連學生宿舍一座。馬來西亞的李光前贊助1953-1957五年總捐助十份之一(此數超過一千萬元),鼓勵社會人士參加獻捐運動。檳城林連登捐出五十萬元,建筑南洋大學圖書館(行政樓)。陸運濤獻捐南大理學院全部建筑費(約卅萬元) 。
此外,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商界,學界,出租汽車司機,三輪車夫,小販,吧女和理發師,都先后參加樂捐,義駛,義踏,義賣,義演等活動,響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呼聲。他們的想法很簡單:他們自己沒有機會讀書,但都希望能進點微薄之力,讓自己的后代有機會進一所華人自己的大學,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在他們的心里,只有中國才是自己的國家。
華人在南洋(二) 冷月孤星劍 2007.4 于[世界軍事論壇]
很顯然,這種想法和海峽華人以及殖民當局是格格不入的。所謂海峽華人,就是自己已經放棄了關于中國的概念,他們心目中的祖國,在當時是英國。這種區別的來源也是很簡單的:傳統華人,大都是靠自己奮斗,創業,或富甲一方,或安居樂業。而海峽華人,則是靠給西方人做買辦,或者打工,靠西方人吃飯。所以英文比中文說的好,甚至不會說中文,比李光耀。在他們心目中,中國是一個陌生的國家,和他們沒有關系。一個英國議員曾經說,李光耀是蘇伊士運河以東他見過的最英國的人。而李光耀本人,幾年前被英國政府頒發了一個終身成就獎,他很感慨地說那是他這輩子得到的最高肯定,他說在他的年代,是以做英國人為榮,雖然到他兒子的年代要開始接受美國教育,以美國為榮。所以,1956年南洋大學開課后,新加坡當局一直不承認南洋大學的學位,1959年李光耀上臺后也不承認南洋大學,認為南洋大學的中文教學環境不能被認可。 1963年,李光耀政府宣布吊銷陳六使的公民權。一直到1968年,新加坡政府才承認南洋大學的學位,但一直對南洋大學的中國化教育如鯁在喉,到了 1980年,南洋大學被政府宣布停辦,從此,南洋大學成為了歷史名詞。南洋大學建校25年,培養了一萬多名畢業生。這些人都是傳統中國文化的精英,他們和中國人在一起,可能沒有人能看出差別。如今他們分布在世界各地,很多人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1981年,新加坡政府在原南洋大學校址上建立了一個技術學校,叫南陽理工學院,1991年更名為現在的南洋理工大學。幾年前,該校的新校長想借用南洋大學的名望和現在在世界各地已經身居高位的南洋校友的資源,提出恢復南洋大學的名字。結果遭到了絕大多數南洋校友的反對,因為在他們心目中,南洋精神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這和南洋理工大學現在的英文環境風馬流不相及。的確,現在的所謂南洋理工大學只是一所普通的政府辦的英文大學,和當年純粹由民間華人從億萬富翁到小販舞女們齊心合辦的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的南洋大學是根本不能比的。南洋大學的停辦,也意味著在新加坡傳統華人的失敗。李光耀上臺后,很多有影響力的傳統華人被趕出了新加坡,他們大多到了馬來西亞,有的回到了中國,有的到了美國。從1980年開始,海峽華人的思想開始在新加坡占了上風,到了今天,傳統華人的思想在新加坡基本滅絕了。1980年前,新加坡80%以上的家庭平時的家庭語言是中文,而現在,70%以上的家庭使用英文。80年以后,新加坡的學校就不再有傳統意義上的華文教育,中文,只是被當作一門外語來學。很顯然,這種教育培養出來的新加坡人,很多國人試圖想和他們找到中華文化的相通之處的話,結果顯然就是自討沒趣。在現在新加坡的年輕人心目中,Chinese只是他們提到自己的膚色或種族的一個名詞而已,和中國,漢族什么的沒有任何關系。之所以會有這種變遷,這和新加坡政府推行的英文教育有直接關系。80年以后,新加坡就沒有用華文授課的學校,這樣過了一代人,李光耀終于成功了。如今在新加坡,能流利說中文,喜歡中國的,大都是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而這些人,大都因為英文不好,無法找到很好的工作,只有開出租或自己做小生意,現在已經是快被遺忘的角色了。李光耀推行英文教育的原因很簡單:一是去中國化,二是推行英文環境,吸引西方投資。這兩點他做的非常成功。在南洋大學的年代,南洋的學生給了李光耀很大的麻煩,他們基本上以北京為自己的方向,對政府跟著西方走的行為很不恥,并且南洋大學有非常獨立的學術精神(當然是以自己是中國人為出發點),加上他們在新馬華人中的號召力,所以,被以鐵腕著稱的李光耀關門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而李光耀成功吸引到的西方投資,也客觀上形成了英文的強勢環境,那些華校生由于中文沒有英校生好,所以很難找到好工作,也進一步加速了新加坡傳統華人的勢衰。但是,英文環境的強勢,也有長遠的負面影響。李光耀自己也承認,英校畢業的學生,沒有華校生有人情味,講團結,和自信。因為,英文授課的老師,對學生只能限于語言的交流而已,而沒有任何文化的傳承,甚至連語言中那種很微妙意思的表達也很難學會。要知道,各種語言的精華,除了詞語里的歷史文化含量,還在于各種言外之意的表達。而這些,是新加坡的學校里現在無法學到的。而在華校里,老師用中文講述的同時,也傳承下來五千年的歷史,而這些,才是世界各地傳統華人的自信根源。雖然英文教育出來的新加坡人,缺乏李光耀希望的那種自信和團結精神,但目前這似乎還沒有大的負面影響,因為他們畢業后工作的環境,不是西方公司,就是新加坡政府或政府控制的公司,在這些地方,不需要他們有多少創造力,只需要按部就班就可以了。只要李光耀在,一切都沒有問題,因為,新加坡人要走的路,他都安排好了。但問題是,他已經八十多歲了。
華人在南洋(三)
冷月孤星劍 2007.4
客觀的說,李光耀是個非常厲害的人,尼克松曾說李光耀是他見過的最有能力的領袖之一。這句話絕非虛言。他不單一手創立了新加坡,還創立了東南亞華人,也許是全世界華人最大的經濟體。這一點,也許國人沒有幾個能了解。1974 年,李光耀創立了淡馬錫控股公司,該公司掌控了包括新加坡電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銀行、新加坡地鐵、新加坡港口、海皇航運、新加坡電力、吉寶集團和萊佛士飯店等幾乎所有新加坡最重要、營業額最大的企業,曾有國外媒體估算,淡馬錫控股所持有的股票市價占到整個新加坡股票市場的47%,可以說是幾乎主宰了新加坡的經濟命脈。但事實遠不止此。1, 新加坡電信是馬來西亞電信的大股東,也控股澳大利亞第二大電信公司Optus。三年前和李嘉誠的老二李澤楷競爭香港電信,在中國政府干預下失敗。2, 新加坡航空的服務世界排名第一,同時控股新西 蘭航空公司?3, 新加坡港務局集裝箱年吞吐量2006年達到22百萬,連續十年世界排名第二,僅次于香港,可以對比的是八年前它的吞吐量是一千五百萬,而當時排名第三的高雄,只有六百萬。4, 星展銀行是新加坡最大的銀行之一,控股印度的ICICI銀行。可以對比的是,外界認為的新加坡首富黃慶昌的大華銀行,兩年前也差點被星展銀行收購。5, 吉寶集團,其旗下吉寶船廠,占有有世界近海船臺市場的80%。而旗下的吉寶置業,現在是中國最大的地產商之一。6,特許半導體,世界第三大晶元制造廠商,從成立之初就開始賠錢,只有2006年才微有盈利,2007年可能還要賠錢,但該廠從不裁人,政府一直不遺余力地投錢。李光耀堅持的原因很簡單,只要它能跟蹤世界最先進的半導體技術工藝就行。目前,它的半導體加工工藝號稱只落后英特爾半年。李光耀的這一思想和眼光,比從劉少奇到趙紫陽等人要高明地多。這些公司,都是李光耀一手創立的。 2003 年,淡馬錫控股回報率達46%。2004年,其總資產達到900億美元,和GE相當。可以對比的是,印尼,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和馬來西亞五國中華人銀行及其他金融公司的資產數約為500億美元,(計有:泰國的以盤谷銀行的陳弼臣、泰華農民銀行的伍班超、大城銀行的李木川、京華銀行的鄭午樓等四大金融集團為中心的11家華資銀行,其分支機構超過了 1000家,是實力最強的海外華人金融集團。印度尼西亞林紹良的沙林集團和李文正的力寶集團所合辦的中央亞細亞銀行,擁有資本4130億盾;李文明、李文光的泛印集團,擁有資本3279億盾。新加坡以郭芳楓、郭令燦的豐隆集團和李成義集團為代表的13家華人銀行,其國外分行達84個,其中李成義集團的華僑銀行資產額達28.4億美元。菲律賓的13家華資銀行,其分行超過300家,資產總額為49238百萬比索。以及馬來西亞的李光前、李成偉的南益集團,黃慶昌的大華銀行集團等等。其中陳弼臣、林紹良、李成義、郭芳楓,郭令燦等金融集團的資產數都超過10億美元。)2002 年李顯龍之妻何晶被任命為淡馬錫控股公司CEO,李光耀則專任自己1981年建立的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簡稱GIC)的董事長。GIC目前管理的資產超過1000億美元(約1730億新元),它的投資遍布全球30多個國家2000多間上市及未上市公司。其中北美占50%、歐洲占25%,東亞及東南亞占25%。GIC于1995年即進入中國大陸,是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發起股東之一。在臺灣,GIC 也是其QFII(合資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史上最大的投資人之一。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1月,GIC購得臺灣《蘋果日報》主要股份。還有值得一提的,就是新加坡建有全世界最大的石油初加工中心,運往遠東的石油,都要在這里初加工后再運往目的地。所以,新加坡人的生活環境,在李光耀的安排下,還是很優越的,至少工作機會非常充足:新加坡現有公民和綠卡約330萬人,另外還有約120萬外來打工者。而在新加坡,和西方國家一樣,只要有點學歷有份工作,買房養車養小孩是沒有問題的,雖然在前兩個消費上,政府都會刮走一大筆油水。從某種意義上講,李光耀個人的成就,要遠遠超出香港以李嘉誠為首的所有香港精英。香港這半個世紀以來的富裕,大半是靠當中國的窗口掙的代理費和貿易費,而香港的大半富豪,都是靠香港的房地產發財,其結果除了造就幾個富豪之外,絕大多數香港人并沒有什么好處,反而生活變得壓力重重,只能蝸居在鴿籠大的房子里當房奴。很諷刺的是,現在香港人的就業,有近一半是靠大陸來的中資公司提供。客觀的說,香港已經沒有什么競爭力了,只不過大多數香港人還看不到這一點,還在很無知的為很虛無縹緲的所謂投票權憤憤不平。本來,香港可以借港幣作為人民幣窗口的特殊作用向金融中心發展,但對著一半還有身份認同危機的香港人,北京政府可能會很無奈地丟掉這個想法,看看李澤楷父子在香港電信的買賣上的表現就明白了。李嘉誠應該可以算傳統華人,而從小在美國讀書的李澤楷,已經是海峽華人了。但是,新加坡的致命弱點,也在于李光耀。正如諸葛亮一手締造了蜀國,卻后繼乏人一樣,新加坡的危機,就在于,李光耀之后怎么辦?
華人在南洋(四) 冷月孤星劍 2007.4
很高興很多壇友這么關注本文。也很感激各位的鼓勵。寫作本文的本意,就是為了希望提供各位對于東南亞華人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的關注的一點參考。本文試圖回答各位所有對于東南亞華人,新加坡,馬來,印尼等的疑問,因為很顯然,很多國人,包括國內的媒體和政府,對這里并不是非常了解。隨著中國的復興,東南亞顯然可以作為中國擴張的腹地,而在東南亞經濟中占壟斷地位的東南亞華人,則在中國-東盟關系中要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明白了他們這五十年來的心理變遷,才不會在和他們打交道的時候,做出不切實際的期望和行為。
另外,我想本壇很多網友現在或在可以看到的未來,也將面對海外傳統華人共同的問題:如何避免自己的下一代成為海峽華人?把海峽華人的概念廣義化,大多數 ABC應該都屬于這個范疇。當然,和通常意義上的ABC不同,海峽華人對于中國來說,還有另一個非常負面的影響,本文后文將會提到這個問題。
感謝wildkite網友提供的補充,我會在以后的修改版里加入,也希望所有朋友能指出文中數據的錯誤和遺漏。也很歡迎無為網友的批評。但同時也希望各位能從文中的措辭中了解本人真正的立場和觀點。
由于時間有限,本文是倉促寫就,所以也希望各位都能提出自己的問題,這樣作者可以在后續章節中加入能回答這些問題的信息。很高興能看到本文能為各位對于東南亞華人的看法提供一些具體的信息參照,能有這個效果,這幾天的空閑時間就算沒有被浪費。
國內的媒體常提到李光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他是“退而不休”,而國內的媒體的反應只是感慨其工作的熱情而已,可能很少人明白這句話后面的意思。
1990 年,李光耀決定讓出總理一職,讓位給一個接班人,自己則任了個新職務叫“資政”。在國人和外界看來,這似乎是個顧問之類的頭銜,和臺北的“總統府國策顧問”差不多。當時他挑選的接班人叫陳慶炎,任當時的國防部長,此人的性格很像李光耀,性格很強悍,當時李光耀的大多數手下:國會議員和部長們,都不喜歡此人。在投票時,大多數人都投給了性格隨和,人緣很好的吳作棟。李光耀對投票結果很不滿意,于是進行第二次投票,結果和第一次一樣,李只好讓吳作棟來做總理。而吳作棟剛上任時,很不能上臺面,在鏡頭面前很不自然,也不會講話。于是李找人專門對他做了三個月的禮儀培訓,然后吳就變成了現在大家看到的樣子,風度翩翩,舉止得體。對此,一個不會說中文的新加坡老人評論說:世界上什么行業都難做,只有新加坡的總理最好當。
講這句話的時候是在2002年,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吳不需要擔心任何事,因為要做任何事,說任何話,都有一個人幫他決定了,他只需要在臺上表演一下而已。另一個意思是,吳只是新加坡版的嚴家淦,蔣經國翅膀硬了,他就該下來了。2004年八月,在所有人的意料中,李顯龍就任新加坡總理。
2005 年7月,發生了一件很小的事情:淡馬錫控股旗下的新加坡航空的飛行員協會因為不滿管理層對其工資的削減,決定罷工。其時,李光耀已經專任GIC的董事長,專門負責海外的資產。兒媳何晶是淡馬錫的CEO,李顯龍任總理已有一年,而其之前長期擔任部長的財政部,是淡馬錫控股100%的控股股東。
之所以要強調這些關系,是因為在飛行員協會威脅罷工之時,發生了外界很疑惑但對新加坡人很正常的事:李光耀跳出來發表強硬講話。他很簡單的告訴那些飛行員:所有和政府對抗的行為都不會有好下場。
事情就這樣解決了。但這件事也說明了一點,非典期間吳的言論,李顯龍就職前對臺灣的訪問,其實他們都是只是奉命行事。
對比一下小說教父里的表現,教父的老三麥克在接任教父后的第一次會議上對手下布置任務,老教父也列席,但一言不發。會后他的兩個老部下找到他,說對麥克的決定有意見。老教父的回答是:那是新教父麥克的決定,所有人包括他本人,都必須無條件服從。
由此看來,李光耀在接班問題上,似乎要走諸葛亮的老路。而新加坡人,這個他一手教育培養出來的東南亞海峽華人群體,可以在他之后安全平穩地按照他的安排的方向走下去嗎?
華人在南洋(五)
冷月孤星劍 2007.4
新加坡,或者說李光耀能有今天的成就,當然與他個人的能力分不開,但是,也離不開五十年來國際大環境的變遷影響。
二戰以后,日本雖然在廣場協定后為了排除巨大的經濟泡沫,在東南亞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日本除了和新加坡得到了一點類似經濟盟友的關系之外,并沒有在東南亞有什么政治影響力,用亨廷頓的話講,東南亞國家大都對日本是經濟上有錢就拿,政治上并沒有當回事。影響東南亞和東南亞華人的,始終只有兩個巨人的影子,那就是美國和中國。
1949 年以前,海峽華人在東南亞的華人中基本沒什么影響,絕大多數華人都追隨陳嘉庚。1938年10月,來自南洋各埠的168名代表,一致同意成立南洋華僑籌販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會址設在新加坡,選陳嘉庚為主席,莊西言(印尼)、李清泉(菲律賓)為副主席。大會通過一項莊嚴《宣言》,歷數近代以來日寇侵華種種罪行,揭露日寇不僅企圖吞并中國,還妄想征服世界。現在中華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號召我南洋八百萬華僑精誠團結,誓為祖國政府后盾,出錢出力,多寄匯款支援抗戰,則抗戰必勝,建國必成。
據南京政府財政部統計,華僑自1937年一1945年,八年中捐款共達十三億多元(國幣),平均每年一億六千多萬元。其中南洋華僑捐獻比重最大。以財力支援抗戰的另一項是僑匯,是華僑寄回祖國贍養親屬匯款,數額比捐款更大。僅從1937年至1943年通過銀行途徑的僑匯,據統計共達55億元(國幣),平均每年約8億元,數額巨大。其中南洋僑匯居多。1942年后,南洋各地相繼淪陷,僑匯和捐款中斷。歐美等地華僑繼續以僑匯和捐款為祖國抗戰做貢獻。海外華僑在物力方面對祖國抗戰貢獻也甚為可觀。截至1940年10月不完全統計,共捐獻飛機217架,坦克27輛,救護車1000輛,大米一萬包,以及大量藥品、雨衣、膠鞋等用品,自1937年至1940年總數達三干批以上,每月平均一百批。以上物資多數亦為南洋華僑所捐獻。抗戰后,海路被封鎖,支持祖國抗戰的大批海外戰略物資只能靠滇緬公路運輸。當時,國內機工及汽車奇缺,運輸十分困難。陳嘉庚受國內西南運輸公司委托,自1939年至1940年間,通過南僑總會從新馬等地招募“經驗豐富、技術精良、膽量亦大”的機工10批共3200人,并捐贈汽車310輛及其他物資。這些華僑機工,滿懷愛國熱情,離別南洋親友,回到祖國大西南,在異常崎嶇艱險的千里運輸線上,克服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運送各種國內急需的戰略物資,平均每天300噸以上,日積月累運量可觀。而很多南洋華人也回國參加了抗日戰爭,他們中最有名的,是共和國上將葉飛,菲律賓華僑。
抗日戰爭后到1949年,南洋的傳統華人們經歷了一個很痛苦的時期,因為他們大多數不了解國共斗爭的原因,對他們來說,只要認中國就行了,黨派之爭對他們來說是很陌生的事情,因為他們懂得最多的,除了中華民族大義,就是經商,他們普遍對政治一竅不通。在政治方面,他們沒有一個是李光耀的對手。
雖然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南洋的傳統華人們還很惶惑,但隨之而來的朝鮮戰爭讓他們非常振奮:短短的五年,中國就從一個被小日本隨便欺負的弱國,變成了能打敗頭號強國美國的東方大國。GCD的號召力在東南亞華人中也越來越大。1957年,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PAP)和新加坡GCD結盟, 1959 年,PAP-GCD聯盟在立法會選舉中則獲得壓倒性勝利,取得51席中的43席,李光耀就任(馬來亞聯邦屬)新加坡首任總理。1961年聯盟分裂,PAP 一度在議會中只比GCD多出一席。李光耀及時取得馬來西亞執政的馬來首相東姑的支持,加上新加坡GCD錯誤地盲目發動街頭游行和暴動,讓李光耀以反對暴力為借口,將GCD三個主要領袖投入監獄,從而贏得了1963年大選。
1965 年,新加坡GCD響應中GCD的世界革命路線,放棄了合法的議會道路,批判蘇聯的“三和”路線,發動支持者走上街頭游行訴諸暴力,而且參加了馬來西亞 GCD的馬來西亞民族解放陣線,制造了一些暴力和恐怖事件,被李光耀政府鎮壓。1965年,印尼將軍蘇哈托在CIA支持下發動政變,并且發動排華運動。
從此東南亞GCD走向衰亡,馬共總書記陳平只能呆在湖南當電臺主持人。 1965年8月,新加坡建國。李光耀雖然取得了對新加坡GCD的絕對勝利,但事情遠沒有結束,因為他的執政在1980年以前,一直要面對一個人的巨大身影,這就是毛澤東。
華人在南洋(六) 冷月孤星劍 2007.4
在朝鮮戰爭中取得勝利的新中國對東南亞華人的鼓舞是無比巨大的。鴉片戰爭以來,海外的華人從來沒有這么揚眉吐氣過,深受鼓舞的陳嘉庚也回到了廈門,拿出了全部家產一千萬元(有人估算過按當時的金價到現在價值一億美元),從此呆在國內專心辦學,建立了大大小小幾十所集美學校(現全部合并為廈門集美大學,取集美這個名字是紀念他的家鄉福建集美鄉,陳六使也是集美人)。1953年陳六使在中華總商會會議上提出創辦南洋大學,從此南洋大學成為南洋華人在思想和文化上認同新中國的重要紐帶。1959年PAP-GCD聯盟取得新加坡自治領首屆大選勝利,當時討論國旗方案,有人提出國旗上一定要和中國一樣,有五顆星和紅色,這個提案得到了傳統華人的一致同意。于是就有了現在看到的新加坡國旗。
1971 年中國對新加坡開展了”乒乓外交”,邀請新加坡乒乓球隊訪問,接著新加坡邀請中國球隊回訪。在中國和新加坡球隊比賽時,球場上有一大群新加坡觀眾為中國隊加油,并且高呼毛主席萬歲的口號。李光耀于是下令禁止30歲以下的新加坡公民到中國去訪問,以防這些頭腦簡單的左翼青年被召募為“顛覆分子”。該禁令下達后,效果不是很明顯,因為,很多人不惜冒險到停泊在公海的中國遠洋貨輪上觀看《決裂》、《春苗》等宣傳“文革”成果的電影。
1976 年5月,李光耀率團訪問中國,并受到老毛短暫的接見。在去之前,所有人對見到老毛時的描述都是“敬畏”,基辛格甚至有和他女兒見到偶像一樣被電擊的眩暈。而李光耀的心情更為復雜,因為在他的政治生涯中的主要對手,GCD和南洋大學所代表的南洋傳統華人們,都是這個巨人的追隨者,他實際上只是在和這個巨人的影子在戰斗。而在這個巨人眼里,他顯然是很微不足道的。
李光耀后來在回憶錄中多次詳細描寫了那次會見時從車到中南海一直到十五分鐘會面結束的每一個細節。這充分說明了他當時心情的緊張。不過,那次會見的結果,讓李光耀是有些解脫的。因為他看到的不是那個讓基辛格們觸電的神像,而只是一個普通的接近老年癡呆的垂暮老人。而且他見到的老毛指定的接班人華國鋒,看上去也不怎么樣,這樣,在他從政治之初頭上一直壓著的中國神像,也開始被打破了。
另一個讓李光耀開始有心理優勢的原因是他在南洋傳統華人的圣地北京,看到的是死氣沉沉的經濟。而新加坡建國伊始,就趕上越戰,和日本經濟在朝鮮戰爭中由于美軍的訂單得到復蘇一樣,新加坡也得到了美軍訂單的大力支持。對此,他在美國國會的講話中都特別提到,雖然越戰對美國國民來說是不愉快地回憶,但對新加坡這樣的美國反共前哨來說,意味著經濟的騰飛。
從北京回來后,開始在心理上有自信的李光耀下令取消了71年的禁令。
1978 年11月,急于打破蘇聯在北方陳兵百萬壓力而決定和美國結盟教訓越南的鄧小平訪問了新加坡。在與鄧小平會面后李光耀獲得了極大的自信,因為他發現自己提出的結束東南亞GCD活動的提議被鄧小平無條件接受,并且,在對東南亞問題上,鄧小平很意外的向李光耀詢問中國該怎么辦。他很驚訝地突然發現,自己一直與其影子搏斗的那個巨人,東南亞那些傳統華人的精神支柱,居然有一天能很謙遜的低頭向他請教。
1980 年,馬共總書記陳平奉命在湖南停止了對南洋的廣播。完全擺脫了中國陰影的李光耀下令結束南洋大學,這一年也是傳統華人勢力在新加坡消亡的標志,從此,在新加坡的傳統華人,在政治上敢組反對黨和政府對抗的,都被從經濟上壓制(比如公司無法營業),直到自動離開新加坡。剩下的,也只能遠離政治,專心經商,或打工養家糊口。
而李光耀推行英校,取消華校教育的政策也從此暢通無阻。1980年后開始接受教育的所有新加坡人,也從此徹底和中國文化絕緣,加上80年后急于在經濟上尋找任何良藥的中國領導人對李光耀的謙遜態度,使得以前對中國無形巨大的壓力突然轉變為俯視,這種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李光耀及其教育下的海峽華人們開始習慣在中國面前高高在上的感覺。而這種感覺,也很自然的變成了對東南亞其他國家以中國文化為尊的傳統華人的俯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