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資本放進籠子里
2017/9/20
市場能做得到的事情真不少,只是任何事物,一到凡是的地步,便成荒謬。
市場化、混改之風一起,眼看又將出現另一場化公為私的高潮,財富進一步集中,貧富懸殊進一步惡化,效率未見,公平立馬受損。
一般而言,效率和公平可以沒有沖突,但公共利益和企業利益則肯定有。
自漢朝以來,我們就有鹽鐵等關係國計民生的國有企業,這兩千年的正反經驗,足證國有企業是必須的,是有生命力的。尤其是治理一個像我國這樣龐大的單一制國家,這是中央政府的必要抓手。
放眼未來,人民將要求政府提供更多公共產品,結果必然會出現更多并非以營利為唯一,或者第一目標的國有企業。
西方嘗試推行私營,但并非以營利為唯一,或者第一目標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 ,香港特區曾蔭權政府也曾大力推動社會企業,但鮮有成功,能達到可持續發展的例子,大都是以此為藉口,吃政府補貼、優惠的政策飯。
所以,市場并非什么問題都解決的,而且還會產生很多問題。自由市場必然趨向壟斷,而資本發展到某一地步,即便為了自保,也要脅裹民眾利益,挑戰公權。
趙薇事件是一個典型例子,一群有錢的戲子,竟然能封閉全國悠悠眾口,最后要海裡直接介入,才能解封。
孫中山把這問題看得很通透,提倡「節制資本」。用時下說法,就是「把資本放進籠子裡」。
政府時刻都要節制資本,不能讓它無限擴充,囂張拔扈,只有這樣,效率與公平都受到兼顧,我們才能社會、經濟、生態都達到平衡,可持續發展。
國企的重要作用
2017/9/19
問題是中銀(香港) 于混改上市之后,未經嚴峻的考驗。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襲港的時候,中銀(香港) 還未混改上市,是單純的央企,支持特區政府救市,可謂義不容辭,可以不惜代價。
事后發現,連匯豐系統當時竟然都乘香港之危,留了一手,踩了一腳。但它是私營機構,又沒有犯法,拿它沒轍。
要是今天香港再出現金融危機(這個可能性絕對不能抹殺),我們能否期望中銀(香港)這家上市公司不顧企業盈虧,全力執行國家政策,不惜代價支持特區政府?
要是它這樣做的話,對它的股票,評級,市值等,將會有多大的沖擊?
如果我們把國家鐵路系統市場化,進行混改,商業運作,結果如何?
香港上市的港鐵公司是一個算是成功的混改例子,但它的成功是基于特區政府這大股東讓利,出資修建鐵路和車站免費供港鐵使用,并免費讓它在車站月臺上這旺地開發必賺個盤滿缽滿的房地產;此外,如它認為賺得不夠時,讓它加價。簡而言之,特區政府保障它的利潤,港鐵輸打贏要。
這也難怪,要吸引資本進來,就只能利誘。但一到公私有沖突時,通常要遷就資本。
過去改革開放,我們從來都是不怕吃小虧,求佔大便宜,引進資金、管理、技術、市場等我們缺乏的東西。
但是今天我們今天的鐵路系統是否欠缺資金、管理、技術、市場,而除了加入私人資本之外,沒有其它更好辦法呢?
而像具有80年歷史,一直領先國防軍工的撫順特鋼,關乎國家安全,為何實際控制權要落在私人手上?
為何食鹽這民生必須品,竟然要一下子打破兩千多年的官營呢?
—劉廼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