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的鴉片如何成上癮毒品?】
為什么選擇海外上市,這是當初國企改革的一個重要的路徑。
因為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時候,我們當時國企的管理和技術水平還比較低,規模也很小,和國外同行相比相差甚遠。因此企業在海外上市,除了獲得發展需要的資金以外,從某種程度上也是向美國繳納保護費,(倫敦金融行業也很發達,但是在倫敦上市的中國公司極少,不過倫敦金融行業通過香港,也沒少參與),通過出售一部分股份,與美國資本結成了利益共同體。以此獲得比較先進的管理模式,能得到一些先進的技術,還獲得一些市場準入,算是一種利益交換。
再說了,國內在上個世紀90年代整體還比較窮,從國家到個人,資金都很匱乏。拿不出多少錢來給這些大企業融資。技不如人,實力不如人,總要交點學費的,這些股份,自然就是繳納的學費。至于所謂的股份折價,那是學費 + 保護費 + 腐敗成本一起算進去。其中的內外勾結和腐敗成本,也是改革和發展的代價之一。天上沒有白白掉下的餡餅,落后要么挨打,要么被割肉。所以說,一個國家也好,一家企業也好,一個人也好,自力更生自強不息才是王道。
至于更多的企業在香港上市融資,雖然說香港的法律法規和金融體制相對比較成熟,但也不見得波動就小。如上一章所言,這么多企業選擇在香港上市,主要原因還是為了維護香港的經濟穩定。其實我們看到香港的股市,起伏波動非常大,加上沒有漲跌幅限制,更是國際炒家的天堂。其中的內幕黑幕,種種操縱手腕,可比電影《澳門風云》里面黑暗多了。
特別說一下互聯網企業,這些企業都喜歡到美國上市(大的互聯網企業中,只有騰訊在香港上市),是因為早期的互聯網投資,基本都是來自于海歸創業,最早風險投資多數都是來自美國。有意思的是,如今市值最高的阿里和騰訊,因為兩馬都是本地土鱉并非海龜,早期并不被美國人看好,反倒是日本的軟銀和南非的MIH,很早就看重了這兩家企業,“識人于未發之際”,后來在這兩家亞洲市值最高的互聯網公司身上,撈得盆滿缽滿。從這個事實側面也可以看得出來,美國人的眼光,也只是看得懂美國模式,他們早年看好的互聯網公司,基本都是美國的克隆版本。中國人搞出來的新模式,美國人也未必看得清楚。—— 換句話說,雖然情報系統發達,美國人真的并不能了解中國。
早年這些企業到海外上市,本來也只是一個過渡階段的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間,一個國內的金融買辦階層興起。把這種權宜之計,做成了一種路徑依賴。逐漸形成了這樣的一種慣例,優秀企業必須先到海外上市,二流三流甚至流氓的企業才在國內上市。
魯迅在《拿來主義》里面寫道:“看見鴉片,也不當眾摔在茅廁里,以見其徹底革命,只送到藥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卻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虛。”說明對于拿來主義,我們要甄別,要合理利用,但是千萬不要“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那當然更是廢物。”。
中國企業趕赴海外上市,本來就類似于早年拿來主義治病的鴉片,有效用也有毒性。但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一大群吸髓知味的利益集團,因此就有了巨大的癮頭,形成了路徑依賴性。不能不說是中國金融體系成長過程的悲劇。
【一頭是產業大國,一頭是金融弱國】
高盛、摩根斯坦利、瑞銀、德意志銀行、匯豐等國外金融機構,都有一個默契的潛規則,當需要承銷某家國企到海外上市的時候,都會聘用一些關鍵人物的子女,(細節不表,以利于和諧),以保證上市過程一帆風順。
我在200X年的時候,因為參與了一家公司的一些上市過程(最終因為股災中止)。接觸過一些圈子內的人物,算是了解一丁點內幕,細節不多說。總而言之,按照他們中某個人喝高了的說法, 拿到上市成功傭金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想方設法趕快移民出去,不一定哪天就清算過來了。
其實,在2014-2015年股災之后,中紀委調查證券行業的時候,長江證券董事長跳樓身亡。除了他以外,包括中信證券在內,還有很多被抓或者自殺的業內人士。而這一切,僅僅是中國金融反腐掀開的冰山一角。
在金融行業充斥買辦的情況下。中國的金融行業就不可能變強,因為主張維護國家利益的人,一定會被排斥在外,形成典型的“買辦派擠壓本土派”的格局。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制造中心在哪里,就會在哪里形成新的金融中心。早年的世界工廠在英國,成就了倫敦的金融地位;后來美國是制造業中心,成就了美國紐約的金融中心地位。而現在詭異的事實就是,中國大陸的工業制造業,就規模而言已經超過美國 + 日本,但是中國遠遠沒有形成自己的全球金融中心。
我前兩個月在熱點評論文章里曾經寫過,如果不能有效地治理金融腐敗,那么執政黨無論如何自律,最后都是為金融資本家打工。因為沒有自己的金融勢力,發展的成果都會被鑊取。也就是說,即使在2010年,中國的工業制造業GDP已經超越美國,7年之后,中國工業制造又上了一個新臺階,中國仍然沒有獲得與此相匹配的金融中心地位。
制造業大國,不是金融業大國,這意味著中國的經濟體,在經濟食物鏈中沒有達到該有的位置。這就是為什么中國人那么勤奮,卻不怎么賺錢的一個重大秘密。關于中國人為什么勤勞而不富裕這個話題,我曾經看過不下5位“經濟學家”撰文胡謅過,多半都把問題歸結成“體制問題”、“信用問題”、“素質問題”,唯獨沒有提到“金融吸血鬼”的問題。
【金融不發達的負面影響】
金融市場腐敗帶來的系統性無能,以及黑幕重重的操縱,嚴重地傷害了國內的經濟秩序,讓中國的金融市場,很長時間一直都沒有走向理性成熟,這里我僅僅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 由于最優質的公司到海外上市,導致A股一直缺少質地優良的成長股,因此A股妖風盛行。沒有了騰訊這樣的優質互聯網公司,連樂視這樣打著一個概念的冒牌貨,市值也曾經高到天上。
—— 由于缺乏有效的投資渠道,國內的資本只能集中于炒房,畢竟買房子比買股票靠譜多了。一度造成“全民炒房”局面,最終房地產綁架了金融系統,也提高了整個社會的運作成本。
——金融P2P還有各種金融傳銷,這個就不多說了。勤勞節儉的中國老百姓,即使是收入不高的情況下,也能夠積攢下數量驚人的財富。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投資途徑,房地產又被炒得太高,于是在金融市場里,各種集資的“龐氏騙局”橫行。
——中國人民勤勞而不富裕。即使拿著財富也沒有安全感,導致內需不振,消費始終難以拉動。而擁有價格話語權的醫療、住房、教育等領域,瞄準居民的錢袋子,開始節節抬價。所以,中國一方面擁有相當低的物價,卻有著相當高的居住和教育成本,很多人甚至為此打消生二胎的念頭。
......
另外,優質企業海外低價上市,后來高價回歸A股。還帶了一個很壞的頭,就是國有資產賤賣,然后在二級市場高價賣給小股民。上行下效之下,一頭損害國家利益,另一頭傷害普通百姓,肥的是中間的利益集團。90年代國企的大量破產和低價轉讓,就有這種背景。
這個系列文章涉及到內容太多,下一期我會反向思考,美國和香港從中國大陸這些年的發展中,撈取了很多的金融好處,但是禍福相倚,他們也吞下了苦果,至于如何苦澀?還有中國金融反腐以后,中國金融向何處去,且看下一章細細分解。(未完待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