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寫下這個題目,我有一種不安的感覺。這篇文章所涉及的內容,有可能部分涉及“和諧”因素。也不知道能夠保留多久,我盡量說隱晦一些。當然,所有引用的數據,以及相關案例,都是真實公開的,經得起質疑和深究。
順便說明一下,關于金融和經濟評論,大家可以關注我的“小密圈”(手機應用寶下載小密圈APP,加入“巨龍帶你飛”即可),在這個小密圈里,我將以短小隨筆的方式,記錄很多財經和經濟方面的思考,也回答讀者的提問。會費不高,一年168元,以我去年到現在的各種預言,個人認為對得起讀者支付的錢。歡迎更多讀者加入,同時也避免互聯網治理整頓可能導致的“失聯”。
這個系列文章,因為內容比較多,因此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寫完。
【從上海和香港的人均GDP說起】
2016年香港人均名義GDP高達4.5萬美元。這個數字,高于德國(約4.2萬美元)、日本(約3.8萬美元)、法國(約3.7萬美元),比美國(約5.7萬美元),新加坡(約5.2萬美元)略低2成左右。
但是很多去過香港的人,對此并沒有太深的感覺。以中國的上海市做對比,上海人均GDP折算成美元不到1.6萬美元。但是香港怎么也不像比上海發達三倍的樣子,不僅活力不足,而且制造業也沒有多少。論及高樓大廈和繁華便利,上海已經甩開了香港。更不要說香港普通人的生活囧境了,起碼就住的條件來說,人均居住面積連國家級貧困縣都比不上。
上海是全世界工業產業鏈最齊全的城市(全世界沒有第二個城市,有如此齊全的產業體系),大到造船、造飛機、造汽車、造裝備,或者鋼鐵、石化,或者蓋樓、修路、港口、物流,小到糖果、服裝、化妝品等等,你很難說出上海沒有參與的工業鏈,作為共和國最重要的工業龍頭城市,上海的實力無疑是極其強大的,更不要說,以上海為龍頭,背后的整個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帶。
即使說金融產業,其實上海也不弱。中國A股主要分為上證和深證,上證指數是A股主要的參考指數。再不濟,也和香港的恒生指數不相上下吧?為什么香港的人均GDP高出那么多?
答案就在于金融,特別是股市。多年以來,我業余時間一直在做金融和經濟分析。香港是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前面三位是紐約、倫敦和東京,香港的后面幾位是巴黎、新加坡和法蘭克福。而中國排名最靠前的上海市,僅僅排名第16。
為什么香港本地的制造業已經衰敗,本港的民生經濟各方面都出現了很多問題,甚至還出現很多惡性的zheng-zi事件,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還會如此靠前?答案也許就在數字里面。
先來看下面的一張表,這張表單說明了一切:
這張表的數據已經有點滯后,由于上半年業績突出,騰訊控股的市值又增長了不少。阿里巴巴和騰訊的市值,始終牢牢地占據前兩名。
按照當前的市值計算,中國市值最高的這些上市公司,排名前一二位的分別在紐約和香港上市,而排名前十位者,無一例外都同時在香港或者紐約上市。市值排名前20名的,僅有四家(貴州茅臺、上海汽車、浦發銀行、興業銀行)只在A股上市,而且差不多都是市值比較靠后的企業(排名11/18/19/20)。
看懂了這一張圖表,就應該明白所謂的香港金融中心,其實主要的支撐大企業,都是來自大陸的央企或者優質大企業。換言之,如果沒有這些優質的內地企業支撐,香港的金融中心,也只是一個空殼子。
現在問題來了,這些對香港和美國投資者很友好的企業,對于內地A股,又扮演了什么角色?這里先說一件十年前的往事。上歲數的老股民應該都知道這一句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滿倉中石油。”
【中石油的冰火兩重天】
這里說一下中國石油,作為世界五百強排名前幾位的公司,這家公司無疑是央企里的巨無霸。中國石油雖然在香港和內地上市,但是在香港上市較早,融資額不是很大,上市以后在香港歷年的分紅,已經遠遠高于融資額。
而在香港投資中國石油,乃是美國股神巴菲特一生最成功的買賣。2008年,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中談到中石油的投資:“在2002年和2003年,伯克希爾用4.88億美元買入中石油公司1.3%的股權。按這個價格,這個中石油公司的價值大約為370億美元。......到2007年,公司的市值上升到2750億美元......所以,我們把手里中石油的股票賣了40億美元。”
股神巴菲特在2007年——中國石油在A股上市前,把所有持有的中石油股票賣得干干凈凈。同一年,中國石油A股于11月5日掛牌,開盤價48.60元。當時的中國石油,有著“全亞洲最賺錢的公司”的光環,加上在香港歷年的巨額分紅,內地的投資者對這家公司充滿期待。但是其股價卻一路下跌,直至2008年4月22日,跌破16.7元的發行價。
到今天,中國石油的價格只有8元多。彼之蜜糖,此之砒霜,不管有一千條的理由解釋,事實就是讓外人收獲了巨額的利潤,讓大陸以外的投資人獲得了極高的回報,同時挖了一個無底洞,把自己的大陸同胞坑得懷疑人生。
這其中有里應外合的內外勾結,有國際資本的惡意炒作,中間有多少國內資本流失,有多少國際機構從中瘋狂牟利,恐怕這個數字永遠難以得見天日。而這還不算完,由于中石油的股權結構很特殊,A股發行后,有1579.22億不流通的國有股、179.02億H股和40億A股。公司的股本結構,正適合國際炒家使用杠桿的手法操縱,通過中石油的價格漲落影響上證指數,進一步影響香港國企指數和紅籌指數,制造香港恒生指數的波動,并且通過聯動效應,進一步操縱紐約、香港和新加坡中國概念股。
此后A股和港股,屢屢發生這種操控行為。直到2014-2015的股災,仍然能夠看到中國石油、中國銀行這一類的A + H股票,在香港和內地市場輪番炒作,并且利用A股不完善的地方,大肆操縱股指,然后做多做空瘋狂掠奪。
沒有內鬼,引不來外賊。十八大之后反腐一展開,中石油領導班子不少人落馬。雖然和紀律有關,但是中石油作為外國資本操控中國金融市場最重要的籌碼之一,其中的關系并沒有公開,但是不能不讓人聯想。
【金融國際化的歷史成因】
香港回歸以后,同一年爆發了亞洲金融危機。要說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和香港無關,估計鬼都不信,起碼索羅斯狙擊香港金融市場的事情,算是真實的吧。
為了拯救香港金融市場,當時并不寬裕的內地,拿出了外匯儲備的真金白銀與國際資本進行了金融決戰,索羅斯最終敗退香江,但是中國方面也是慘勝,隨后香港金融市場也進入一個很長的蕭條期。
為了保證香港回歸以后的穩定,同時方便引進外資。中國方面在金融領域全力扶植香港,最典型的動作,就是把國內發展前途最好,資源最豐富,行業優勢最明顯的優質企業,拉到香港去上市。這里舉一串不太完整的名單: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石油、中國聯通、中國神華、中國石化、中國......
在1997年前后,中國沒有幾家世界五百強企業。但是二十年過后,這些在香港上市的央企,基本都是在世界五百強的位置,而且很多企業位置都很靠前。可以想見,這些企業對香港分了多少紅利。
為了保持香港的經濟穩定,內地經濟發展形成的金融成果,大量輸血到了香港,這已經不是經濟上的支持,而完全是為了政治上的需要。國際資本也看穿了中國為了維護香港穩定不惜一切代價的底線,這些國際資本就充分利用這條底線,在香港股市上下其手,翻云覆雨。
一般的公開說法是:香港作為亞太地區的國際金融中心,在吸引國際資本方面優勢明顯,其成熟的市場運行環境,完善的投資銀行服務,健全的法律法規和市場監管體制對于內地企業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已成為內地企業境外上市的首選地。香港證券市場已經成為內地企業籌集國際資本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場所。
實際上,這種話多半是騙傻子用的。這個世界,就沒有不被操控的股市。所謂吸引國際資本,其實就是方便國際炒家大肆操縱。至于香港所謂的法律法規,現在看來,也不過是英國人留下的提線木偶。沒有內地的大力支持,光靠香港本地那幾家寥寥可數的家族企業,能夠成就世界第四的金融中心位置?
但是在西方媒體操控的香港輿論環境里,內地對香港的支持,統統都被忽略了。有一部電視連續劇,鄭少秋主演的《大時代》系列,就把香港的金融保衛戰,全部都洗白成了幾個香港人狙擊國際炒家的英雄壯舉,把中國內地所做的巨大付出,統統抹殺干凈。
在這種輿論環境下,自然就出來了“升米恩,斗米仇”的效果,對香港的大力支持,并沒有換來“將心比心”的感恩回報,相反卻養出了越來越多的“白眼狼”。西方人早已看穿了中國大陸維護香港穩定的“政治”紅線,越是興風作浪,越能夠從中國撈取好處。
在這種情況下,香港的金融市場,已經蛻變成了一根根吸血管。香港本土的資本家和國際金融炒家,勾結內地的各路腐敗分子,幾方沆瀣一氣,掠奪走了大量中國發展的金融成果。
而可憐的內地A股投資者,面對的是大量被篩選過的劣質股票。還要面對股市上的各種陰謀算計。即使是A股的好年景,大抵也是“一成人賺錢,兩成人平本,七成人賠錢”,無論是牛市還是熊市,在A股上能夠賺到錢的人,可謂少之又少。很多人都抱怨內地股市不規范,其實A股不規范不是最重要的,優質企業的股票,始終還是能夠漲起來。重點在于,A股留下來的股票,都是人家篩選過的,最好最優質的都被挑走了。
后面的章節,我將會繼續深入講述,金融市場輸出香港、紐約的利弊,同時也預測中國A股下一步的改革方向,敬請期待。(未完待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