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經濟 > 經濟視點

警醒,中國面臨著的危局

迅洋整理 · 2011-11-06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警醒,中國面臨著的危局


中國拼命將血汗錢買入不斷貶值的美債歐債,美歐闊佬們拿著中國的錢干了什么呢?他們在處心積慮地收購中國核心資產。等于中國借錢給美歐以便美歐闊佬將中國收購。同時美歐對中國苛刻無禮,天天指責中國,煽動周邊小國欺凌中國,瓜分中國領土。同時還一再要求中國繼續多借錢。天下還有這么奇怪的事嗎?歷朝歷代都不會發生的奇事就發生在21世紀。不知道的后人看了這種情況,會確認中國必然就是美歐的殖民地。可中國并未戰敗,怎么就成了殖民地了呢?中國人民何其無辜奇冤,和平時期稀里糊涂地為西方列強作牛作馬。

如今聽說中國準備買一千億歐元有毒資產送錢給歐洲。這就是一個圈套。美歐不是真窮真急,真窮真急就會賣褲子換饃饃,為啥還存著那么多黃金不動哩。為啥對中國前圍后堵,煽動周邊小國侵凌中國。為啥有錢耗巨資去侵略利比亞?為何對中國軍事、高科技通通禁賣?歐洲是把中國當傻B。世界上有這么見鬼的事嗎?美歐這次陰謀就是要將中國的外匯儲備里可用的錢吸干,之后就會對中國進行瘋狂金融攻擊,做空中國。中國外儲的真相說出來真是慘不忍睹,損失極巨,投資兩房的4000億美元已成一堆廢紙。美歐如果對中國進行做空,有極的成功把握。因為美歐早已在中國潛伏了數萬億美元的熱錢與直接投資,總和已超中國外儲。

首先,從香港聯交所的公開資料可以查到,無論是工行、建行、中行三大行;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桶油;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電信。還是中煤、中鋁、中國神華等資源性企業。中國各種壟斷性國營企業,各行各業的龍頭企業的十大股東中,差不多一半是美國的企業、基金。

高盛之于工行,美鋁之于中鋁,美國人用美元買中國企業股票,中國賣股票收美元買美國國債。

截至2010年底,美國企業、基金和個人投資者擁有中國A股股票價值1000多億美元,在香港上市的H股股票價值約2000億美元,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股票價值約300億美元,合計3300億美元。

其次,據商務部《跨國公司在中國報告》顯示,在輕工、化工、醫藥、機械、電子等重要行業中,跨國公司子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己占據國內1/3以上的市場份額。美國標準普爾500企業在中國的分支每年就用這樣方式從中國賺取超過8百億美元,按其14倍的歷史平均市盈率,其在中國的資產價值約11000億美元。加上其他中小企業在中國投資,美國企業在中國擁有的資產價值,高達15000億美元。

再次,超過一萬億美元的美歐熱錢潛伏在樓市、高利貸等市場。

綜合算來,西方列強在中國埋伏下的錢,已經超過了中國外儲。他們并不顯富,而是讓中國去露富,并裝可憐從中國騙錢。目的就是為了有一天時機成熟就做空中國,讓中國傾刻間變得一無所有一窮二白。

請看外資掌控下的中國市場


據《中國產業地圖》(中國并購研究中心)一書指出,中國每個已開放產業的前5名都由外資公司控制,在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
啤酒行業:60多家大中型企業只剩下青島和燕京兩個民族品牌,其余全部合資;
玻璃行業: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資;
電梯行業:最大的5家均為外商控股,占全國產量的80%以上;
家電行業:18家國家定點企業中11家合資;
化妝品:被150家外資企業控制;
醫藥行業:20%為外商控制;
汽車工業:外國品牌占銷售額90%!
在感光材料行業,美國柯達于1998年僅出資 3.75億美元就實行在華全行業并購,2003年又收購了樂凱20%國有股,已占有中國感光材料市場至少50%的份額,富士公司對中國市場的占有率超過25%。
據國家工商總局調查:美國微軟占有中國電腦操作系統市場的95%,
瑞典利樂公司占有中國軟包裝產品市場的95%,
法國米其林占有中國子午線輪胎市場的70%;
在手機行業、電腦行業、IA服務器、網絡設備行業、計算機處理器等行業,跨國公司均在中國市場占有絕對壟斷地位。
在高科技領域:如手機行業,由于本土企業上游技術、關鍵零部件乃至生產線大部分從跨國公司購買,跨國公司早已從中賺夠了。近期跨國公司開始采用低價策略,擠壓國內手機廠商的利潤空間,意在趕盡殺絕。國內手機行業除了自有品牌外沒有核心部件的核心技術,2005年以來全部虧損,市場占有率嚴重萎縮,紛紛退出市場。
在流通領域,占有主導份額的大型超市領域,外資控制的比例已高達80%以上,中國零售企業只能在中低端市場經營。隨著外資的延伸,低端市場也將面臨逐漸萎縮的危險。零售業是最能吸納勞動就業人口的領域,任由外國的“資金密集型”企業前來掌控。業內有人指出:流通渠道可以控制工業命脈,如果放任外資企業占領我國的流通渠道,中國的企業終將淪為國外流通企業貼牌產品的加工車間。
我國具有戰略意義的輪胎工業,多半失去了自主性,被控制在外國人手里。剩下的幾家國有大中型企業中,條件較好的也被外商盯上。我國最大的輪胎生產企業——上海輪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世界最大的輪胎跨國公司法國米其林簽署了《諒解備忘錄》,雙方共同組建輪胎合資公司,由法方控股70%;截至2000年,外商獨資與已被外商控股的輪胎企業,其能力與產量已占我國輪胎70%以上。

4.2% 外資控制中國第二產業及其并購現狀
我們不難理解,經濟高速發展,帶給外資的好處是巨大的,顯而易見的。
4.2.1 外資控制中國第二產業實例詳述[22]
除電力,軍工等極少數國家核心行業以外,外資在我國水泥行業(建材業)、鋼鐵行業(黑色金屬治煉及壓延加工業)、汽車行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橡膠行業、機械制造行業(普通機械、專用設備、電氣設機械及器材、電子及通信設備、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石化行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化學纖維制造業)、玻璃行業、釀酒行業(飲料制造業)、醫藥行業(醫藥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供水供氣行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煤炭行業(煤炭采選業)、日用化妝品行業(化學制品制造業)、食品行業(食品加工業)、造紙行業(造紙及印刷品業等行業)、紡織行業、建筑業、家具制造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皮革、毛皮、羽絨、塑料制造業、工藝品及其制造業等行業中,都占有較高股權和市場控制權,經濟刺激計劃和巨大需求給予了外資豐厚的回報,充分享受了我國經濟高速成長所帶來的好處和便利。
(1)水泥行業:2009年全國水泥行業總產能16億噸,外資控制產能5、6億噸以上,控制力及總產能占30-40%以上。
拉法基收購四川雙馬、瑞安建業后,占西南四省18%以上份額;華新水泥被瑞士Holicm收購,占華中10-20%份額;摩根斯坦利收購山水集團30%股權后,環渤海市場份額第一;愛爾蘭CRH收購吉林亞泰后,獲取東北市場;產銷量全國第一的海螺水泥,外資利用香港主板控股25%,此外,亞洲水泥、山水水泥、華潤水泥在香港主板上市,部分股權被港資和外資控制……
(2)機械行業:2008年,機械行業總產值占GDP比重約為12%,外資股權控制率為35.2%,總體控制力度達40%以上,機械制造業5大細分行業中,儀器儀表制造業外資市場占有率最高,超過60%,金屬制品業為37%,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32%,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約為30%。
凱雷收購徐工85%股權,起重機和壓路機占國內市場50%以上,國內136種工程機械產品,徐工占一半以上;國內裝載機行業排名第7的山工機械被卡特彼勒全資收購,新加坡豐隆、美國高盛、美國國泰持有國內最大的獨立柴油引擎制造商玉柴股份51%的股權;無錫威孚是國內柴油燃油噴射系統最大廠商,德國博世持有其67%的股權;韓國全資的斗山工程機械8年在中國挖掘機市場占有率名列第一,銷售額已達徐工的1/3;西北軸承占中國鐵路貨車軸承25%的市場,90年代末,德國舍弗勒利用西北軸承陷入困境,與其合資成立富安捷鐵路軸承,將其市場爭壓過來,后全資收購;瑞典SKF全資收購皮爾軸承;無錫軸承、煙臺軸承被美國TIMKEN全資收購,并控股襄軸集團;全國化工設備第一生產基地,錦西化機透平廠被西門子控股70%的股權;德國ZF集團收購全國齒輪行業排名第二的杭州齒輪廠70%的股權;美國加納基金控股沈陽機床30%的股權;英國特雷克斯收購北方股份25%的股權,北方股份是中國最大的礦用汽車開發和生產基地;玉柴機械占據國內小挖機9.3%的市場份額,美國漢鼎收購其43%的股權……
(3)汽車行業:外國品牌銷售占90%以上,雖然外資股權占比不超過50%,但無論技術、品牌還是研發等,外資實際控制力均高達60-70%以上。
一汽大眾、上海大眾、東風、華晨、上海通用、長安福特、北汽現代、北京吉普、廣州本田、廣州豐田、天津一汽豐田、長安雪鐵龍等中國汽車銷量最大的公司,外資股權均為50%,不包括外資中小企業,外商在華投資和合資控制的53家大型汽車公司,銷售額1萬億元以上,占汽車市場總銷售額的6、7成以上;此外,在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已占有60%以上的份額;而在汽車電子、發動機零部件和摩托車配件等高技術含量領域,外資控制企業亦高達70%以上;汽車制造行業橡膠輪胎,法國米其林和新加坡佳通輪胎等外商獨資和已被外商控股的輪胎企業,其產能與產量已占我國輪胎占有中國汽車輪胎市場80%以上……
(4)鋼鐵行業:2008年,鋼鐵行業總產值占GDP比重約為6%,由于國家對鋼鐵行業并購有控制,阿塞洛-米塔爾、俄羅斯、必和必拓等大量外資覬覦中國鋼鐵行業紛紛受挫,即使這樣,外資對我國鋼鐵行業的股權控制度仍超過10%,市場控制度超過12%,如阿塞洛•米塔爾收購華菱鋼鐵33%股權;德意志銀行和阿塞洛•米塔爾收購中國東方鋼鐵47%的股權(河北津西鋼鐵29%股權);法國圣戈班收購徐鋼100%的股權;美國凱雷收購江都鋼管49%股權;中信泰富持有大冶特鋼28%的股權;此外,香港主板上市的鞍鋼、馬鋼股份、重慶鋼鐵,14%、22%、30%的股權被摩根大通等外資和港資控制;唐山國豐鋼鐵,香港中港占股51%;港資占股65%的內地在香港上市公司開源控股分別收購日照鋼鐵、日照型鋼30%的股權,收購日照軋鋼25%的股權,后與山鋼重組……
外資大規模并購國內鋼鐵業不成,再生一計,必和必拓和巴西淡水河谷等國際礦山巨頭利用手中掌握的鐵礦石資源,不斷漲價,對鋼鐵行業進行合圍。
可以想象,在鋼鐵行業產能過剩2億噸,行業分散度高,眾多中小或民營鋼企面臨淘汰和對資金的需求情況下,外資受歡迎的程度會有多高;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外資繞過國家設置的重重限制,不少鋼企,將再次落入外資控制之中。
(5)石化行業:2008年,石化行業總產值占GDP比重約為10%,國家對外資準入石化產業有所限制,即使這樣,除海外上市外,外資繞過重重障礙,通過來華設廠,并購等手段,石化行業外資股權控制度已達18%,市場控制度為20-30%,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外資市場控制度27%,石油加工、煉焦及核料加工業為13%。
如中石油2000年在紐約、香港上市,外資與港資占股11%,海外融資額29億美元,9年時間,向海外分紅派息竟然高達119億美元,分紅派息竟為融資額 4倍;中石化2000年在紐約、倫敦、香港三地上市,目前外資與港資占股19%;中海油2001年在紐約、香港上市,旗下中海油服外資與港資占股目前高達 34%,另外,中海油、上石化、吉化等紐交所海外上市公司也被外資部分控股,黑石持有中化集團子公司中國藍星20%的股權。
國內原油和化工產品供不應求。如2009年,我國累計進口原油2.04億噸,首次突破2億噸,同比增長13.9%;液化天然氣累計進口553.2萬噸,同比大幅增長65.8%;口硫磺1216.7萬噸,同比增長44.6%;進口甲醇528.8萬噸,同比大幅增長268.8%。僅2009年一年的進口量就比 2005年至2008年四年的進口總量還要多,占國內消費32%,由于國外甲醇產品大量涌入國內市場,國內裝置大面積關停,平均產能發揮率不足40%。;我國累計進口聚乙烯756.1萬噸,同比大幅增長64.8%,占國內消費的48.7%,進口聚氯乙烯195.5萬噸,同比大幅增長73.5%;進口精對苯二甲酸(PTA)508萬噸。此外,國內農藥進口量巨大,許多精細化工品,國內甚至無法生產。
國際能源化工巨頭紛紛在華投資。BP在華投資45億美元,殼牌17億美元,拜爾投資31億美元,擁有12家獨資或合資企業。埃克森美孚、殼牌、BP計劃再投110億美元。拜爾已投產5大乙烯合資企業:巴斯夫/揚子石化投資60萬噸乙烯項目,截止2007年,巴斯夫在中國投入已超過200億元人民幣,中國銷售總額達到36億歐元以上;BP/上海石化90萬噸乙烯、埃克森美孚/福建煉化、沙特阿美60萬噸乙烯、殼牌/中海油的南海80萬噸乙烯,埃克森美孚/廣州石化改擴建(1000萬噸煉油,100萬噸乙烯)等項目正在建設中。另外,BP在四川建醋酸廠(占國內市場30%),在珠海建PTA基地。歐美跨國公司在洗滌用品、涂料、生物制藥等下游領域占有巨大份額,有的已形成壟斷外資……在石油化工領域的市場控制力度,在20-30%以上。
(6)玻璃行業,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資,外資控制度為40%以上。英國皮爾金頓購入耀華玻璃19%的股份;中國玻璃港交所上市,皮爾金頓等外資大股東控制 40%股份;瑞信等外資控制浙江玻璃33%的股份,洛陽玻璃,外資和港資持有50%的股份;如果算上港資,中國玻璃、浙江玻璃等港資與外資占股均在65% 以上;A股上市的福耀玻璃,港資三益發展為第一大股東,持有22.5%的股份;金剛玻璃,港資龍鉑投資持有17%的股份;港資信義玻璃,自2004年以來一直為中國汽車玻璃最大出口商;1985年起,圣戈班在中國設立代表處,現已在中國設立50余家企業,其中制造企業40多家,分布在成都、馬鞍山、杭州、常州、湛江、牡丹江、鄭州等地;業務包括平板玻璃、玻璃包裝、高功能材料等。在中國的員工數量超過15000人,2005年銷售額4億歐元。最近4年,圣戈班在華銷售額年增54%……
(7)釀酒行業:啤酒業,啤酒行業的外資控制力度,達95%以上。如日本全資的三得利銷量上海市場最大,雪津被比利時英博啤酒全資收購,重啤被蘇格蘭紐卡斯爾收購,哈啤被美國AB公司控股99.66%,南非SAB收購華潤50% 股權,珠江、千島湖、百威、嘉士伯……2005年僅剩下的兩家,啤酒行業全國銷量最大的青島啤酒也被美國AB公司控股,燕京啤酒通過香港主板,外資間接控制股權,至此,啤酒業全線淪陷。
紅酒業,目前國內葡萄酒市場銷量以每年近5萬噸的速度增長,張裕、王朝占市場份額的40%左右,意大利意利瓦控股張裕43%的股權,加上高嶺資本、瑞銀、新加坡等外資參股12%,外資控股張裕高達55%以上;王朝在香港上市,港資與外資控制51%以上股權;白酒業,英國帝亞吉歐(Diageo)以2.03 億元受讓成都盈盛投資持有四川全興集團43%股權,間接持有水井坊16.64%股份。古井貢酒100%國有產權于2007年4月10日完全轉讓給 IBHL,法國路易威登集團旗下酩悅軒尼詩酒業公司與四川劍南春(集團)公司達成了一項合作協議,酩悅軒尼詩將擁有劍南春(集團)旗下四川文君酒廠有限公司55%的股份,劍南春持45%的股份。細分行業紅酒業加上進口高檔紅酒,外資市場控制度30-40%,白酒業10%以上……
(8)醫藥行業:外資股權控制在10-20%,市場控制力達30%以上。西安楊森,哈藥集團,華藥集團,東盛集團,天方藥業,國內大部分醫藥企業都是外資控制的合資企業,廣州藥業,菲爾公司、摩根等外資和港資控股27%;新華制藥被港資和外資控股32%,今年上半年營收達135億元;華蘭生物被港資香港科康控股13%;萊士中國控股上海萊士37.5%的股份;香港信立泰控股信立泰72%的股份;匯豐等外資入股中新藥業、羚銳制藥;港資控股魯抗醫藥11%的股份;三精制藥被哈藥集團控股75%……

(10)日用品和化妝品行業:外資(寶潔、強生、歐萊雅、資生堂等)在日用化妝品類控制力度80-90%以上。歐萊雅并購小護士、羽西,頂端品牌“蘭蔻”,中端品牌“薇姿”,以及相對平民化的“美寶蓮”形成較為完整的品牌鏈;全國四大年產8萬噸以上的洗衣粉企業,3家被外資收購;在日化行業的合資中,外資通常利用中國企業原有的生產線和營銷渠道,為外資品牌打工,同時冷落中方企業原有品牌。1994年初,聯合利華取得上海牙膏廠控股權,并采用品牌租賃方式經營上海牙膏廠“中華牙膏”,外主口頭承諾自己的“潔諾”和“中華”牌的投入比是4:6,但并未兌現,中華牙膏多年來為聯合利華貢獻8~9億的銷售。在洗滌品行業,美國寶潔利用其品牌優勢和稅收優惠,基本上擠垮了國內洗滌品企業,國內十大民用洗滌劑品牌全軍覆沒。僅飄柔、海飛絲、潘婷、沙宣四個品牌,就占有 60%以上的國內市場,超過國際公認的壟斷線。寶潔每招收一名員工,就意味著中國原洗滌劑企業有2~3名員工下崗……
(11)食品飲料行業,外資控制度達40%以上。碳酸飲料類:國內原有的八大碳酸型飲料公司,已有七家被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收編,達能收購娃哈哈、樂百氏等,外資飲料已經占領我國飲料市場90%以上的份額,國內品牌僅剩下風雨飄搖的健力寶。乳制品類:2010年6月,惠氏、雀巢、雅培、美贊臣等多家洋奶粉品牌醞釀再次漲價,高盛、鼎暉、英聯控股蒙牛,2010年一季度,我國進口乳制品19.2萬噸,價值4.8億美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35.3%和 76.4%。一項調查顯示,在“三聚氰胺事件”影響下,外資奶粉品牌所占市場份額已經從2008年初的不足60%上升至80%左右。同時,國內奶粉對進口的依存度在不斷提高。飲茶飲料類:臺資和日本三洋占股各半控制康師傅,方便面、飲品及糕餅,飲茶飲料等,在中國市場占有領導地位,日本三得利占據上海市場,英國的立頓紅茶在國內有不菲的市場占有率;速凍食品類:東方JOY亞洲公司等持有全國最大的速凍食品生產基地三全食品30%的股權;豆奶類:吉安特持有維維股份19%的股權;高盛和摩根大通控制雙匯、雨潤,在中國豬肉食品市場占有領導地位,法國達能收下匯源、娃哈哈、樂百氏、光明乳業、上海梅林、深圳益力,蒙牛酸奶,武漢東西湖啤酒等企業,在礦泉水、茶飲料、乳業軟飲料類確立領導地位……
(12)供水供氣行業:水務業外資控制度達20%以上。法國蘇伊士集團北自昌圖、南至三亞、東起上海、西達重慶,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擁有22家合資企業,供水人口達到了1400萬。在今年3月底,蘇伊士旗下的中法水務與美國地球工程公司達成協議,收購其在天津的供水項目,中法水務持股52%、天津自來水集團則持股48%。而具有153年水務領域專業經營歷史的法國威立雅公司也在中國掀起了收購狂潮。迄今為止,威立雅拿下了天津、上海、北京、成都、昆明、蘭州等近19個城市的21個合資項目,供水人口達到了 3000萬,以上兩公司,不包括法國威望迪水務和法國通用水務集團,供水人口達到4400萬。外資影響自來水定價權增大無疑。
威望迪集團在華投資也超過10億美元,泰晤士水務公司同樣取得了上海一個投資6800萬美元的水處理“BOT”合同。而包括安格利水務公司、百泰國際集團等著名公司組成的英國水行業代表團,在不少大中城市均布下了棋子;新加坡聯合工程目前在中國有40多個項目合作,其中包括西安.昆明等城市,并且拿下了沈陽市渾南新區的廢水處理特大項目;除了企業,國際投資組織也加入到中國水務市場中來。世行在中國水務領域已經投資了31億美元、22個項目。世行還將投資 11億美元,將其投資領域從目前的沿海地區轉移到中西部地區……
不過,不管是蘇伊士、威立雅還是威望迪10億美元、世行的31億美元的“投資“合同中,其中包括不少與蘇伊士、威立雅、威望迪、世行有密切關聯的公司甚至子公司承建的“高價”項目,這些密切聯系的關聯公司和子公司將動輒對外宣稱投入數“億”計的工程攬到手后,悄悄將進口材料價格和建造成本提到天價,一個向外宣稱數“億”元的改造或者投資項目,關聯公司和子公司幾乎以10-30%的成本就能完成。
天然氣業外資控制度在70%以上。中國最大的天然氣供應商絕大部分是在香港主板上市的燃氣公司,中國燃氣、新奧燃氣、百江燃氣、廣順燃氣、鄭州燃氣、華潤燃氣、中裕燃氣,股權被港資和外資控制,遍及全國500多個城市,覆蓋人口4億以上,此外,北京燃氣控股股東北京控股,也在香港主板上市,港資及摩根共占 40%的股權,深圳主板上市的深圳燃氣,香港中華煤氣持有20%的股權……
(13)造紙行業:上世紀90年代起,國際紙業巨頭如芬歐匯川、斯道拉恩索、印尼金光集團、新加坡諾斯克等,紛紛以合資或直接投資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造紙及級制品行業外資市場控制度為33%,股權控制度達46%。晨鳴紙業,恒豐紙業,泰陽紙業,華泰集團,佛山包裝等都有外資巨頭不同程度的介入……
(14)有色金屬行業:細分為礦采選業和治煉及壓延加工業,外資市場、總資產控制度達15%以上,股權控制度為15%以上。2001年,全球第二大氧化鋁生產商、中國最大的原鋁生產商中國鋁業在紐交所和港交所上市,2004年在倫敦上市,年營收700億元以上,目前,外資和港資持有30%以上的股權;我國最大的綜合性銅生產企業—江西銅業很早就在倫敦、香港兩地上市,外資成為第一大股東,股權已達45 .6%,年銷售額513億元;金隆銅業有限公司年產40萬噸銅材,年銷售額150億元,日本住友商社持有38%的股權;常州金源銅業年產35萬噸鋼材,年銷售額86億元,日本礦業等日系企業占65%的股權;臺資華新在華南京華新有色,設立20余座工廠,年產30萬噸銅材,年銷售額70億元;豫聯集團將 78.8%的股權轉讓給香港東英金融集團……另外,我國富有的有色金屬資源小礦種,如稀土、鈦、鎂、鎢、鉬、鎵、銦、鍺、鉍等,這些礦種與當今高新技術發展緊密相聯,但由于技術限制,我們只能將其大部分加工成初級冶煉產品,產品附加值低,除少量國內市場需求外,大部分出口國外,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
(15)建筑建材行業:電梯業全線淪陷,三菱、奧的斯、蒂森、通力、迅達、日立、東芝、富士、富士達、西門子、三洋等外資品牌,市場占有率一度曾達95% 以上,后來由于康力電梯等少數國產品牌參與競爭,在電梯行業才有了國內的聲音;地板類如摩根斯坦利1億美元收購國內最大的地板生產企業大自然地板……建材業外資市場控制度達17%,股權控制度為24%。
(16)紡織行業:外資股權控制度為37%,細分3大行業紡織業外資市場控制度為22%,化學纖維業市場控制度為37%,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控制度最高,近10年數據均在40%-50%之間,十分接近50%的高危線……
(17)煤炭行業:能力排名第一,現金流最好的兗州煤業被外資控制,永煤集團被正大集團控股25%……
(18)印刷包裝業:世界最大現代密封企業約翰-克蘭Johngran-EEAA收購國內最大的密封企業天津鼎名;瑞典利樂公司占有中國軟包裝產品市場的95%……
(19)農藥與化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外資在農藥化肥領域控制力度為30%以上。加拿大PCS一并收購了嘉吉公司,加拿大PCS是擁有全球最豐富的鉀肥礦藏的公司之一,2009年全球鉀肥產能為4300萬噸左右,加拿大PCS占世界鉀肥市場產能的25%以上,是全球最大的鉀肥供應商。 1990年,原嘉吉公司進入中國市場,2000-2004年,每年向中國市場供應120萬噸-150萬噸優質磷酸二銨,是中國進口磷肥最大的供應商之一,原嘉吉公司率先在中國投資建廠生產磷肥,2000年成立嘉吉化肥(煙臺)有限公司,復合肥生產能力達20萬噸,主要市場為華東、華中及華南各省份,2001年,與云南磷肥廠、中化國際化月巴貿易公司和煙臺市農資公司在云南合資建成磷肥生產線,嘉吉占35%的股份,年生產能力達60萬噸優質磷酸二銨,2002年投入生產,并于2003年使用嘉吉品牌銷售,2003年,嘉吉在江蘇成立合資公司,占60%股份,年復合肥(NPK)生產17萬噸,主要市場為揚子江沿岸7省和華北各省,2005年3月投產的美盛化肥(青島公司)年產復合肥20萬噸,主要市場為東北、華北、西北各省。加拿大PCS并購嘉吉,成為全球最大的化肥生產商,收購中化20%股權,間接控股鹽湖鉀肥,并是中國最大的化肥出口商,在華化肥業中控制力度最強……
和鐵礦石一樣,中國需要每年派出談判代表與加拿大、俄羅斯等國的幾個鉀肥巨頭進行艱苦的價格談判。從2006年起,必和必拓在加拿大收購了超過1萬平方公里的開采權,在埃塞俄比亞收購了1.7萬平方公里的鉀肥開采權。以上共計2.7萬平方公里的鉀肥礦,必和必拓控制了全球最好的鐵礦和鉀肥礦。
必和必拓對我國鋼鐵廠分而治之,各個擊破,礦大欺廠,大幅抬高鐵礦石價格。今年8月,必和必拓準備收購加拿大PCS,此舉如果得逞,由于鉀肥廠礦和別的礦產不同,從建設到開工至少需要七年,而我國又屬于鉀肥礦藏缺乏的國家,必和必拓壟斷后,中國鉀肥廠商將和鋼鐵廠面臨同樣的命運……
出于鉀肥戰略安全的考慮,我國必須參與必和必拓收購加拿大PCS的競爭,國家想盡一切辦法支持中投公司或中化集團、鹽湖鉀肥收購加拿大PCS的股權,避免鉀肥受制于人,8億農民的成本提高。
(20)電力行業:華能國際在紐交所上市,外資占有部分股權,港資南海洋行、內滕株式會社占深南電15.56%的股權;大唐發電,外資和港資控股27.98%……
另外,外資對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年均控制度達60.2%,皮革、毛皮、羽絨及其制造業年均控制度達52.7%,家具制造業為47.7%,塑料制造業 41.7%,工藝品及其制造業40.2%,食品制造業39.2%,飲料制造業33.5%,農副食品加工業26.8%;外資對電子信息產業股權控制度達 70%,市場控制度高達80%,中國的電信設備市場已被西門子、愛立信、AT&T、摩托羅拉、阿爾卡特等幾家主要的跨國公司所控制;外資對高技術產業總資產和市場控制度分別達到70%,另外幾個行業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外資市場控制水平已達到95%,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達到70%,醫療設備制造業達到35%以上……

我們依照門類來分析第三產業:
(1)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航空業,東方航空年營收400億元,被淡馬錫控股24%,東航在紐交所、港交所上市,截止2009年末,外資控股已達36%以上;同樣,南方航空年營收 550億元,在紐交所、港交所上市,截止2009年末,外資控股已達30%以上;中國國航是國內最大的航空公司,運輸飛機最多、年客運量最大,航線最密集,在國際航線上占據壟斷地位,年營收500億元,2004年12月,在倫敦和香港同時上市,太古控制的國泰航空等外資控制國航46.55%以上的股份;海南航空被美國航空控股11%,海航先后成立和收購了揚子江航空、山西航空、長安航空、新華航空、祥云航空、美蘭機場、中富航空等;美蘭機場在港交所上市,瑞銀、東英等控股37%以上;
鐵路業,中國中鐵是全球第二大建筑工程承包商,先后修建6.5萬公里鐵路,占全國鐵路2/3以上,通過香港主板,外資和港資控股20%以上;中國鐵建是中國最大的工程承包商,也是中國最大的海外工程承包商,2008 年底,企業總資產2201 億元,凈資產 483 億元,利潤46億元,通過香港主板,外資和港資控股17%以上;廣深鐵路紐交所、港交所上市,外資和港資占股20%以上;中國南車,外資和港資占股17% 以上;
公路業,皖通高速,外資和港資占股20%以上;寧滬高速,英資Mondrian投資、威靈頓等占股10%以上;深高速被外資和港資控股,占33.79%以上;成渝高速外資和港資控股30%以上……
遠洋運輸及港口業,中國遠洋(遠洋集團子公司),年營收近千億,外資和港資控股25%以上;中海集運,年營收3、400億元,外資和港資控股32%以上;深赤灣,紐約銀行、景鋒等占股18%;中集集團,招商局國際(港資)、龍榮投資等外資和港資等控股40%以上;和記黃埔已參與經營國內9家集裝箱港口,包括深圳鹽田港、上海、北侖、廈門、汕頭、江門等港口。PSA則由中北部港口大連一路發展到福州、廣州。另外,丹麥馬士基集團、東方海外、招商局集團在國內許多港口都有參股……
倉儲物流業:2006年荷蘭物流業巨頭TNT全面收購了我國最大的民營物流企業華宇物流……
郵政業:2007年3月,美國聯邦快遞宣布完成收購我國大田快遞全部股權;2004年UPS宣布出資1億美元收購中外運合資公司的股份,實現獨資,已在幾十個城市設立代表處;FedEx已在中國300個城市以上設了網點;以UPS(美國聯合包裹)、FedEx(美國聯邦快遞)、DHL(德國敦豪)、 TNT(荷蘭天地快運)四大國際巨頭為代表的國際快遞公司迅速進入中國,聯手中外運、中鐵、中國民航等國內企業,已完成投資布局。目前各外國巨頭主要從事國際快遞業務,十幾年內已占領中國國際快遞業務市場的80%以上,正在逐步蠶食國內業務……
(2)批發零售業(商業百貨業):
目前在國內流通領域,在商業百貨行業占有主導份額的大型超市,外資控制的比例已高達80%以上。以家樂福、大潤發、沃爾瑪、麥德龍、易初蓮花、日本伊藤洋華堂、歐尚等17家以大型超市為主的外資企業共經營大型超市1000余家,家樂福、沃爾瑪等高速擴張,攻城略地,加快圈地速度,2009年家樂福新開門店 55家達189家,沃爾瑪新開門店30余家達156家,店鋪平均年銷售額為2.3 億元,金融危機中,在華銷售利潤全球最好;沈陽中興商業被Central Prosperity控股26.3%;Dreyfus等外資控股上海友誼集團18%的股份;在北京,至少有四成以上大賣場被外資獨資公司所控制;此外,占北京市場銷售額1/4的物美超市,被摩根大通、Pureheart資本等外資控股22.88%,聯華超市在港交所上市,外資控股30%以上,華潤萬家是港交所華潤創業旗下子公司,外資和港資控股40%以上;2008年,家樂福以4000萬人民幣購得廣州家廣超市25%的股權;香港永旺9450萬元增持5個大型百貨購物商場的35%股權,永旺全資擁有這5個商場;茂業國際以2.9億元收購秦皇島金都購物廣場,以4.8億元收購太原市百貨大樓;韓國樂天集團出資6.4億元收購萬客隆中方51%的股份,由于此前韓國樂天已購得另外49%的股權,自此,完成全部收購。
電器連鎖業,外資控制度50%以上,百思買全資控股五星電器;永樂被國美并購;國美電器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RES資本等控制30.12%的股權,2009年6月,貝恩資本出資18.04億元購買相當于15.29億股國美股票的可轉債,如果貝恩資本全轉為股票,相當于國美10.17%的股權,聯合摩根等外資可控股40.29%,將超過黃光裕和其妻杜鵑目前擁有的33.98%的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結果將是國美由外資改選董事長,落入外資控制。從暗斗到明爭,黃光裕與貝恩資本一直在博奕控股權,從感情上講,著實不愿看到,全國最大的家用電器零售商又一次落入通過算計的外資手里……
家居連鎖業,家得寶收購家世界大部分門店;此外,百安居、宜家家居、歐尚等占據家居市場大部分市場份額……
(3)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
信息傳輸業,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在紐交所和港交所上市,2009年末,營收分別為5134億、1561億、2378億,外資分別占有26%、 22%、18%的股權;中國網通在紐交所上市;2004年,英國Monstermob收購三家國內知名SP通信業務的公司北京萬訊、聯夢和聯東偉業,萬訊在國內27個省市擁有移動的SP業務……
計算機軟件業,1998年,IDG投資金蝶2000萬元,2004年,歐洲寶源投資持股金蝶7%,2007年6月4日IBM聯手雷曼兄弟1.32億港元入股金蝶;金蝶在港交所上市,目前,FMR LLC等外資控股60%以上;2005年年初,新中大海外募資4000萬元人民幣;2005年4月, ERP供應商金算盤私募到英國聯合利豐公司等兩家外資投資760萬美元,占該公司30%的股份;5月16日,韓國工程服務公司INOPS與神州數碼管理系統公司(DCMS)合資組建公司,INOPS參股30%,通過DCMS順利進入中國市場;5月17日,英國賽捷集團收購吉盟星和華拓軟件,成立全資子公司賽捷軟件;2005年12月,美國普利斯集團斥資并購了北京奇正軟件;中關村科技軟件公司,微軟取得了17%股份;2005年8月,浪潮國際獲微軟 2500萬美元投資;不久后,微軟再度投資中軟國際2000萬美元;2006年5月22日,SAP成為東軟集團的戰略投資者,目前,東軟集團年營收24 億,阿爾派、日本東芝等持股東軟集團26.6%以上的股分;美國微軟占有中國電腦操作系統市場的95%……
IT業互聯網:中國互聯網產業受境外資本左右在互聯網業內早已是一個心照不宣的事實,國內互聯網外資控制度為90%以上。國內影響力最大的互聯網無一例外都是在境外上市,如新浪、搜狐、網易、百度、攜程、前程無憂、淘寶、慧聰、阿里巴巴等,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企業有14家,總市值超過150億美元。
影響力較大、發展前景好的沒有上市的互聯網企業,90%以上大部分被外資控股。如中國汽車網、健康中國網、土豆網、當當網、酷6網、搜房網、卓越網、開心網、分眾傳媒、智聯招聘、金融界、E龍、酷訊、IT168、盛大、久游、聯夢、去哪兒、YOKA時尚、東方劍橋、金山公司、安全衛士360……幾乎無一例外都選擇賣給了外資,外資風險投資基金如凱雷、鼎暉、高盛、新橋、IDG、松禾、高原、德同、紅杉資本、軟銀賽富、澳洲電訊通過對公司結構進行復雜而巧妙的設計,保證在實際上控制國內互聯網,避開國內法律和政策監管……
(4)住宿餐飲業:
酒店業,
我國一線城市,外資中高檔品牌酒店隨處可見,由來已久,國人耳熟能詳的酒店品牌多為國際品牌,如萬豪、麗思卡爾頓、希爾頓、凱賓斯基、雅高、 Holiday Inn、洲際酒店等等,凱賓斯基在全國已運營11個酒店,未來3年內還要新增12個;憑借其強大的品牌在很多商旅人士心目中占據了強大的優勢,目前外資正向二三線城市拓展。2008年2月初,天津君隆威斯汀酒店開業,喜達屋集團將豪華精選品牌引入中國,天津利順德大飯店于5月開業,雅高集團將在天津湛江道和友誼路交口新建一家五星級酒店。由卡爾森集團旗下麗笙品牌管理的天津麗笙世嘉酒店、洲際集團管理的洲際酒店等在津營業;新加坡萊佛士管理的天津萊佛士 “閣樓酒店”開業,在錦江酒店等全國2、30家酒店都有股份;卡爾森酒店3年內在中國將增加7家新酒店,包括在重慶、三亞、柳州、沈陽、拉薩、成都、鄭州等地;和黃在喜來登、柏麗酒店都有股們,金陵飯店被新加坡shingkwan投資控股5%;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檔商務區,沿街而建的高檔酒店幾乎都是外資酒店及外方管理酒店。
截止2008年,中國前10位本土品牌占中國市場基本整體銷售額的13%,歐美前10位酒店品牌市場占有率超過60%;目前,41家國際酒店管理集團,67個酒店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管理516家中高檔酒店。
除了中高檔酒店市場,目前國內的經濟型酒店,基本被外資掌控。
創立于1999年攜程網,目前,員工近9000人,向超過3400萬會員提供集酒店預訂、機票預訂、度假預訂等業務,每月酒店預訂量達到約150萬間夜,每月機票出票量約150萬張;1999年10月接受IDG的第一輪投資,2000年3月接受以軟銀集團為首的第二輪投資,11月接受以凱雷集團為首的第三輪投資,三次共計吸納海外風險投資近1800萬美金;2003年12月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日本網絡零售商樂天于2004年6月,以每股8.25美元的價格投資1.09億美元購得攜程20.4%的股權(1329萬股),2007年8月21日股價漲到38美元時全部拋出,獲資5.05億美元,3年,投資回報率達500%,目前攜程股價42美元;管理層悉數退出,持股量不足10%,股權相對分散,以Fidelity、摩根為主的歐美基金持股80%以上,亞洲持股量不足20%,外資控股高達80%以上;
2010年3月16日,攜程收購漢庭8%,首旅建國酒店15%的股權。
錦江酒店集團目前擁有各類星級酒店和經濟型酒店540余家,分布于中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137個大中城市,錦江酒店在港交所上市,被INVESCO、匯豐等外資控股30%;
如家2002年成立,2007年收購七斗星酒店100%股權,目前,在全國140個城市擁有650家酒店,員工一千余人,2010年1季度營收達1億美元;2009年5月7日,如家向攜程定向增發751.45萬股普通股。攜程持有如家18.25%的股權,成為如家最大股東,美國基金和美國公眾投資者在納斯達克持有如家790萬股ADR,相當于1580萬股股股票,占如家股權41.77%,加上攜程持有的18.25%股權,外資共控股60%以上。
7天在全國擁有250家酒店,注冊會員總數已經達到870萬人,2006年11月獲得美國華平投資集團(Warburg Pincus)注資。2007年9月再獲得美國華平、德意志銀行、美林集團9500萬美元融資,2008年10月,獲得英聯投資、美國華平6500萬美元注資,2009年11月20日在美納斯達克上市,7天酒店發行1010萬美國存托憑證(ADS),1份ADS等同于3份普通股,目前,華平、英聯及美國公眾等外資控股65%以上;
速8全國擁有200多家酒店,速8中國隸屬于天瑞酒店集團,該集團是美國速8品牌在中國(包括港澳地區)的總特許人。2004年4月天瑞酒店集團被美國圣達特酒店集團(現改為溫德姆酒店集團)旗下的美國速8品牌授予在中國發展的總特許權;速8酒店獲得Aetos Capital LP投資公司5000萬美元股權融資,管理層讓出半數以上股權,后創始人被架空。
漢庭酒店在全國開業門店數達到300余家,2007年7月,漢庭獲得鼎暉、成為、IDG、北極光、保銀資本等融資8500萬美元,2008年12月完成第二輪5500萬美元融資,2010年3月16日,攜程收購漢庭8%的股權,漢庭于今年3月26日在納斯達克上市,發行900萬份美國存托憑證(900萬 ADS合3600萬股),融資1.1025億美元,目前,鼎暉、成為、IDG、北極光、保銀、攜程等外資控股43%以上。
莫泰酒店,2005年12月摩根士丹利曾以2000萬美元買入其20%股份。
在三亞,日本、美國等200多家外資企業,投資酒店、餐飲、旅游房地產等,已建成或在建五星級酒店超過20家;
隨著外資酒店在中國的不斷滲透和強勢進入,本土酒店品牌的發展空間將越來越窄,面臨重新洗牌。
餐飲業,
百勝集團旗下的肯德基、必勝客和東方既白,在中國分別擁有超過3000家、500家和20家以上的門店,并以每年新開店200-300家的速度高速增長,員工人數超過21萬名,百勝連續多年列于中國餐飲百強企業之首,2008年年營收262億元;麥當勞在中國擁有1500家以上的門店,員工人數超過7萬名,以每年新開店100-200家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長,年營收100億元以上;肯德基和麥當勞在華開店速度僅次于美國;小肥羊擁有超過150個自營店和 300個以上特許加盟店,海外擁有20個門店,年營收18億元,2008年小肥羊在港交所上市,2009年3月24日,百勝投資4.31億元,控股小肥羊 25%的股權,只要愿意,隨時可以取代創始人等成為第一大股東,外資和港資控股50%以上;味千(中國)經營及管理的全國網絡超過350家,年營收20 億,外資和港資控股50%以上;福記食品是上海最大的快餐公司,在長三角和珠三角擁有多家餐館,送餐業務遍布全國各大城市,年營收18億元;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小肥羊、味千、福記全部位居中國餐飲百強榜首,此外,外資控股30%的上海錦江酒店綜合餐飲尾隨其后,以上7家營收幾乎占中國餐飲百強的一半以上,此外,港澳臺資有不少涉足餐飲業,日本吉野家、韓國三千里在一線城市有不少分店外,外資領先餐飲、金萌蘇浙匯餐飲在上海市場份額較大,大連亞惠、蘇州迪歐由中外合資……即使我國餐飲業態極為分散,外資仍占據市場份額的15-20%以上,占限額以上餐飲業20-30%以上……
旅游業,平湖九龍山被ocean garden、resort property、日本松崗、等控股12%;黃山旅游被高嶺基金等外資占股7%……十一五期間,外資對旅游業的投入為200億美元;
(5)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外資投資主要為企業管理機構集團總部的注冊資本以及廣告業、咨詢業的投資……
咨詢業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畢馬威、德勤、安永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幾乎壟斷了中國所有海外上市公司的審計業務,而這些企業又往往身處能源、金融等關鍵行業。有學者認為,通過審計業務,外國機構很容易獲取關鍵行業幾乎一切重要的信息,如我國能源規劃的戰略部署、國有銀行過去不宜被人知曉的資金用途等等,從而給國家經濟安全帶來威脅……
廣告業,英國WPP集團和日本博報堂株式會社以100%議價各獲上廣25%的股份……
(6)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浦項入主永新稀土,目的是繞開配額,方便稀土原材料的順利取得(1950年至2006年56年間,美國的稀土生產大幅降低直至停滯,為的是保護本國資源,開發別國資源);紫金礦業,年產黃金20噸,港交所上市,外資和港資控股27.34%,離第一大股東僅一步之遙,差1.5個百分點;招金礦業、新疆新鑫礦業、瑞金礦業,港交所上市,外資和港資分別控股30%以上;
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爛泥溝金礦、遼寧營口市蓋縣的貓嶺金礦、云南東川播卡金礦,這三大金礦目前已探明儲量均超過100噸,遠景儲量分別為150噸、300噸、400噸,被國土資源部稱為“世界級金礦”,價值2000億人民幣以上。
目前,三大金礦分別為澳大利亞的澳華黃金、加拿大的曼德羅礦業公司、加拿大的西南資源公司掌控,外方控股比例分別高達85%、79%、90%。
云南東川播卡金礦,西南資源公司投入310萬美元,占有約60%的股權,由于勘探需要不斷增加投資,西南資源公司的股份也從60%激增至90%,堪稱中國第一金礦;貴州爛泥溝金礦,主要用礦權跟前期的勘探投入費用入股,中方占15%,澳華公司占85%,行政劃撥,礦權幾乎是拱手相送。遼寧營口貓嶺金礦,遼寧省地礦局以勘探開采權入股,占21%的股份,而曼德羅則以資金投入,占79%的股份,曼德羅礦業公司很快就獲得了來自加拿大資本市場1500萬美元的融資。2004年,另一筆2500萬美元融資也順利到賬。
拿下價值2000億人民幣的三大礦山花費不過區區8-15億……
中國獨立黃金礦山資源保有儲量僅為2000噸,每年開采200噸,按1∶1.7的資源消耗指標計算,服務年限不足6年……


外資對我國企業兼并控制概況(零售業)
國家發改委體改所國有資產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高梁 整理
外資占領高端,威脅我經濟安全
對零售業外資超市在我國各中心城市布點設店、加快并購國內企業,擠占國內流通市場這一眾所周知的事實,一般人不很注意,好像零售業無關大局。實際上現代巨型零售企業所構建的商業和物流網,正在對制造業構成日益加大的壓力,在一定意義上說,在現代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新型流通-物流業,成為經濟的命脈行業。
①根據WTO協議,我國從2004年12月起,允許外資在華控股合資批發零售企業和設立獨資企業。實際上,在3年過渡期中,各地政府為完成引資指標,紛紛違規審批引進外資零售企業,給與最優惠的政策。而中國沒有對零售業采取有效的增強措施。外資商業企業市場份額不斷上升。
到2003年,全球50家最大零售企業大部分已進入中國,設立了300多家大型超市。占領高端零售業80%以上。目前外資零售商在華擴張的勢頭沒有減緩的趨勢。2005年,零售業外商投資增長率達53%。
2006年,我國社會消費零售額7.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1.7%;其中連鎖店100強增長25%。而前30家連鎖店即占社會消費零售額的9%,銷售額達6872億元。其中,11家外資大型超市,新開店鋪數量超過100家(家樂福33,沃爾瑪15,麥德龍6),單店銷售2.15億元,大大高于國內同業的增長速度。
國際50家最大零售商業跨國采購集團中,2/3進入中國,在中國的采購金額已達到200多億美元。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張宏偉指出:外資巨型零售企業急速擴張,已完成了在中國零售市場的高端布局。它們重金買下城市黃金地段,吸納并控制中國制造商,建立配送體系、有的還與房地產商、銀行建立了長期發展戰略聯盟。他們逐步壟斷中國流通業的5條命脈:市場、人才、企業品牌、供貨商以及國內外市場渠道,對我國傳統商業服務業形成滲透和吞并之勢。我國主流輿論則過分夸大加入WTO的好處,閉眼不看其實質是外企賺中國人的錢、掌控中國市場。(2003)
②外資大舉進軍中國市場,并購是一個重要途徑。從2004年英國TESCO以21億人民幣收購樂購50%股權,囊括其在大陸25家超市起,近年來零售業外資并購活躍。并購企業實力強,涉及金額大,控制連鎖超市業的戰略意圖十分明顯。
2006年,著名的外資并購案如:百思買控股江蘇五星電器、家得寶并購家世界家居、特易購增資并控股樂購、百盛收購輸出管理百貨店,沃爾瑪收購好又多等。摩根斯坦利與沃爾瑪的中國商業伙伴深國投聯手,收購20個大型購物中心;美資華平、凱雷基金參股王府井未果。
據報道,2007年2月,沃爾瑪通告購買BCL公司35%股權,據稱金額達10億美元,該公司全資控股中國101家好又多超市,計劃2010年,沃爾瑪將實現對好又多的控股。沃爾瑪超市門店已達174家,將成為中國超市老大。
2007年3月,“7-11”收購上海聯華快客在穗全部店面,使“7-11”在廣州的全部店面數超過了290家,成為了廣州零售業老大。
上海百聯集團所屬廣州世紀聯華超市,將被華潤萬家收購。華潤萬家在內地已經部署了多個萬家超市,同時還擁有沃爾瑪中國35%的股份。
在現有的中外合資公司內,外方通過收購合作公司的股權,加快了獨資經營的步伐。
③我國零售業從資本實力、品牌實力、經營管理水平,尚沒有一家企業能與外商的綜合實力相抗衡。在外商推行本土化策略之后,國內企業即將喪失最后的優勢和領地,紛紛謀求與外資合作,以求活路。目前,各中心城市的繁華商業地段,“洋超市”拉走了大批客流,由于外資進入過多,國內流通企業市場和效益形成極大壓制,全國連鎖百強中有一多半企業利潤下降,一些企業陷入破產的邊緣。曾躋身2000年全國百強連鎖企業的北京城市之光、福建華榕等超市早已于2002年倒閉。
外資超市在華投資完全靠銀行貸款。沃爾瑪交叉補貼,不惜虧損,擴張在華市場份額。家樂福對供貨商收取多項不合理費用,惡意轉嫁成本,我無相應法律條款(韓國曾對此類行為曾多次罰款)。
外資零售商資金實力雄厚,且有強大的融資能力,有實力大量開店布點,可用國際收入補貼在中國市場的虧損。國內零售業航母百聯集團,2005年零售業收入 600億元;但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的本土零售企業僅為10家。而家樂福、沃爾瑪等前11位外資連鎖超市在華零售額均超過了200多億元。沃爾瑪、家樂福的全球營業額達上千億美元。
目前,國內零售商既沒有能力承受這種強大的競爭威脅,也沒有相應法制的制約。“敞開大門迎外資”的結果必然是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目前,中國本土零售企業已陷入全面被動,面臨空前生存競爭危機。
業內預計,到2008年,全國副省級以上城市,會有一半企業被外資兼并;外資超市將社會總零售額的25%,香港郎咸平則預測:中國零售業市場全面開放5年后,外資企業將占據80%的市場份額。
④渠道為王,流通業實際上是國家的經濟命脈。它不僅影響工業生產,還能左右企業品牌的產生。跨國公司在華通過大賣場經營模式,利用占據終端采購渠道的主導地位,通過全球采購方式,間接或直接控制中國輕工業。如任其無限擴張,將極大削弱本國工業的競爭地位。
發源于西方的現代大型零售商,其經營模式和舊式零售業有根本的區別。他們可以利用雄厚的資本實力和覆蓋全區域的經營規模,以及現代的交通、信息網絡,在公司范圍內形成內涵蓋超越國界的、統一高效的采購系統和物流控制系統。例如,沃爾瑪在巴西的20家超市可拿到美國3400家沃爾瑪同樣價格的商品,并在全球設立了21個辦公室監督為它提供商品的工廠。
依靠企業自己的物流系統和信息系統,新型零售巨商擺脫了舊式零售業對層級采購批發環節及其代理商的依賴,可以從工廠直接進貨,甚至并購制造廠,從而大幅度地精簡中間環節,節約倉儲運輸成本,縮短轉周期;利用專門的零售追蹤分析軟件(根據歷史數據和氣候、地方消費習慣等市場各要素),準確判斷市場的未來需要量,及時調整進貨、控制合理庫存等,提高對市場預測的準確性和反應速度。
零售超市的贏利模式是“盡量不賺消費者的錢,賺廠家的錢”。利用自身的規模優勢,盡力壓縮進貨價格及前端制造環節利潤,以贏得低價競爭優勢。
這種巨型零售企業的擴張,正在深刻地改變生產和流通的關系。在大幅度節約流通成本、提高生產-消費市場間的互動效率的同時,也使得零售業從過去“批發零售”環節的末端,提升到有能力左右生產廠商的地位,加強了流通領域對生產、消費雙方的影響力。在美國企業50強中,流通企業就占10家。
2001年,法國媒體稱:“誰控制了法國的商業流通業,誰就控制了法國的經濟,誰就擁有了法國。”現代流通控制著市場、決定著生產、影響著金融。誰掌握了一國的流通主渠道,就相當于掌握了經濟命脈。這也決非簡單的爭奪市場份額和企業利潤,其核心是國家的戰略競爭。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國家,開放不到 10年,本國的流通企業全軍覆沒,從而導致整個國家經濟經常震蕩,金融危機頻繁出現。
中國的輕紡工業集中度低、競爭激烈。大型零售巨頭的崛起將形成“店大欺客”,進一步壓榨普通加工業的利潤和工資,惡化了輕工業的生存狀態。例如,深圳某電器廠調查,1996年前出口電扇利潤為20%,現不足5%。電扇、榨汁機和烤面包機的平均批發價,從10年前的60元左右下降到了35元;工人數量減半至 1500人,但產量維持不變,工人月薪起薪250元(比當地最低工資水平低40%),一天工作18個小時。深圳沃爾瑪采購100萬輛好孩子”童車,采購價格是6美元,廠家明知賠錢還是接單,因為這樣方便從銀行貸款,眾多工廠在這種壓力下,必然出現一輪又一輪的淘汰。
早在2002年,國務院領導對我國零售業過度開放問題做出過批示,但沒有具體措施出臺。前國家經貿委等發布文件,要求對城市商業網點加強規劃管理。授權各地方政府制訂相關的限制措施,但各地政府多與外資零售商結盟,上述文件實際上沒有起到作用。目前,盡快制定對違規外商的嚴格查處辦法,并大力扶持本國流通企業。
附:行業排名
國美電器(銷售額869.3億元、820家店鋪)、百聯集團(770.9億元)、蘇寧電器集團(609.5億元)、華潤萬家(378.5億元)、大連大商集團(361.4億元)。
外資企業:家樂福、大潤發、沃爾瑪、好又多、易初蓮花、麥德龍、樂購TESCO、百佳、歐尚、永旺、華糖。
家樂福:最早進入中國的國際超市,在中國33個城市開了93家大賣場(2006)。其合作伙伴之一上海聯華超市,已成為中國零售業巨頭之一,擁有1000家店面。
沃爾瑪:2004年總銷售額2400億美元(是1992年的5倍),130萬員工。1996年進入中國,2004年在9城市有25家分店,05年有56家分店,06年在36城市73家分店。2003年采購額達到150億美元。在中國銷售的產品95%以上是本地產品。與2萬家供應商建立了合作關系,每年采購中國商品出口金額約為90億美元,間接采購金額也超過90億美元。
樂購Tesco:Tesco絕對控股樂購之后,專注于華北、華東、華南的業務發展。推出了“保證低價”的承諾:3公里內其他賣場相同商品價格更低,將退還顧客2倍差價。
貝爾斯登商業銀行和鵬潤投資集團建立一個戰略投資聯盟,在剛簽署的聯合投資備忘錄中,兩家各出資2.5億美元,建立5億美元的聯合投資基金,本地零售商(除家電零售外)都是投資基金關注的目標。
其他在華的外資大賣場商鋪有:
歐尚(法國),21家(2004);
萬客隆(荷蘭),計劃2010年開30家;
宜家(德國),計劃2010年開10家;
易初蓮花(泰國),約100家(2006);
百安居(英國),計劃2010年開126家;
樂華梅蘭(法國),計劃2010年開20家;
麥德隆(德國),計劃每年開10家;
伊藤洋華堂(日本),已有11家,計劃2008年開500家;
各大外資零售企業在中國城市的布點:
沃爾瑪(美國):北京、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天津、濟南、青島、南京、南昌、長沙、福州、廈門、昆明、深圳、東莞、汕頭等;
家樂福(法國):上海、北京、天津、沈陽、大連、重慶、武漢、南京、寧波、無錫、青島、珠海、東莞、新疆等;
麥德龍(德國):上海、南京、武漢、成都、杭州、寧波、無錫、福州等;
普爾斯馬特(美國):北京、天津、昆明、成都、沈陽、哈爾濱、新疆、中山等;
萬客隆(荷蘭):北京、天津、石家莊、沈陽等;
百盛(馬來西亞):北京、上海、大連、無錫、青島、重慶、成都、西安、揚州、貴州、蘭州、沈陽、淄博、綿陽、呼和浩特、合肥、太原、鞍山、烏魯木齊、德陽、長沙、濰坊、長春、天津等;
百安居(英國):上海、蘇州、昆明、深圳、杭州、青島、武漢、廣州、北京等。
src="http://www.reviewing.cn/uploadfile/2011/0922/20110922084436401.jpg"

以上并未包括國美、華潤萬家、物美、聯華、上海友誼、五星電器等外資部分或全資控股的大型零售企業銷售額,2008年,國美營收為1046億,華潤萬家營收為638億,聯華營收為500億,物美營收為302億,上海友誼營收為253億,五星電器為230億……
近年來,8000平方米以上的外企單店,銷售額已達到相同規模內資企業單店銷售額的二到三倍。
數字表明,外資大型連鎖超市年銷售額高達6000億元以上,占據六成以上市場份額,中國在沒有對零售業采取有效措施的情況下,外資商業企業市場份額仍在不斷攀升,高速擴張的家樂福、沃爾瑪,2009年新開店高達88家,而用來新開店的資本,完全靠銀行貸款和賺取的部分利潤再投資,滾動開發,迅速擴大市場份額,加快圈地速度占領全國市場。
外資大型連鎖超市每開一家門店,事先都會做詳細的調研,對周邊居民的生活情況、收入情況、競爭對手情況、居民人口數量、居住密度等做一個徹底的調查或詳盡的估計,一般每開一家大型連鎖超市,能夠輻射周圍2-5公里范圍內的居民,由于外資大規模集中采購,定價往往比中小型超市物價稍低,且購物條件較好,從而形成居民購物的良性循環。
然而,每開一家大型外資超市,周圍2公里范圍內的中小型超市全軍覆沒,利潤被壓至極薄,無數小店小商販失業下崗,向其他僧多粥少的行業擠占就業崗位。
外資大型連鎖超市利用掌握銷售終端,掌握大量客戶,行業上游威脅國內制造商和供應商,具有扶植與打壓廠商生存的“生殺大權”,許多國內供應商為了市場,不得不“俯首稱臣”,盡力削薄利潤,降低要價,用以打開市場掙取微薄利潤;行業下游威脅金融業和消費者,由于零售業現金流量大、周轉速度快,銀行攬儲時爭相吸引外資大型連鎖超市這樣的“優質客戶”,因此,外資大型商超貸款容易不足為奇;對于消費者來說,外資極力在消費者心目中留下“良好”印象招攬客戶,適當的時候提高定價,做到利潤最大化,掌握了商品的定價,就掌握了利潤和擴張速度。

外資掌握商品的定價權,是隱患也是一個致命的武器,在經濟危機中,這個武器的殺傷力相當地大……
我們可以設想,面臨通貨膨脹和經濟危機時,外資大型連鎖超市如何謀取巨利?一旦經濟危機來臨,我們能天真地依靠外資,維持物價的穩定?
美國沃爾瑪在全球四處擴張,本土卻極力阻撓外資收購本國零售業和排擠外資大型零售連鎖超市,美國第二大連鎖超市Albertsons擁有1100家門店,2006年,特易購派團隊赴美國洽談并購事宜,法國家樂福、比利時德爾海茲集團也相當有興趣,然而,由于美國反壟斷的干擾,最終Supervalu Inc. 和CVS Corp.組成的財團分別收購零售和藥店。
1993年家樂福退出美國,由于與沃爾瑪的競爭乏力,家樂福不得不關閉了它在美國僅有的兩家大賣場,完全退出美國零售業市場的競爭。
外資數千家門店,每年銷售收入5、6000億,而我們所統計的銷售收入,只是根據外資每年申報的數據整理得來,事實上,外資申報的銷售收入只能說在某種程度上接近真實,與實際情況仍有較大出入,外資考慮到避稅,財務處理上做低銷售收入,做大成本,并不會完全向稅務和工商部門申報完全真實的數據。
舉個大家都常常經歷卻沒有留心的例子,居民和百姓在家樂福、沃爾瑪購買商品后,家樂福、沃爾瑪一般不會主動給你開發票,只給你電腦購物小票,除了涉及單位報銷少數人向家樂福、沃爾瑪索取發票外,一般絕大多數普通居民和百姓購物,不需向單位報銷,很少向其索要發票,就是這不開發票的銷售額,粗略估計占總銷售收入的70%以上。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外資大型連鎖超市納稅的依據,是依照外資自已的申報數據報稅,我們所看到外資大型連鎖超市申報工商、稅務或統計部門的銷售收入,是經過了財務處理并隱瞞了大量真實收入的最終結果!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肯德基、麥當勞數千家門店,避稅或漏稅會有多少?家樂福178家門店、沃爾瑪157家門店,避稅或漏稅會有多少?外資大型商超總計數千家門店,避稅或漏稅會有多少???
目前我們的增值稅率為17%,所得稅稅率為25%……
憑著這每年數額驚人的避稅或漏稅,憑著向行業上游極端盤剝國內供應商,憑著向下游提高商品價格,家樂福,沃爾瑪在中國比歐美任何地方的利潤都要高,并以每年新開近百家門店的規模高速擴張,期間造成無數人下崗失業,以達到全面控制我國零售業的目的,再進一步向上威脅供應商和上游制造業,隨時可以進行洗牌,向下威脅金融產業安全。
在德國,原則上不歡迎外資開店,每開一家超過3000平方米的超市,必須報請政府嚴格審批……
歐美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將大型商超或連鎖超市牢牢地把握在本國企業手中!
外資大賣場在享受這么多年的優惠政策和每年源源不斷地攫取豐厚利潤并避稅和漏稅以后,是否也該考慮為我國的國計民生和經濟發展做點貢獻?作點支持?
我們可以考慮向外資大型連鎖超市嚴格征稅的手段,修通這條渠道。稅務和工商部門通過嚴格審查外資銷售收入和運營成本,及時查處漏稅情況,外資漏稅所繳納的稅款,用來補貼4000萬人均年收入不足1100元的那部分極端貧困人口。
政府這樣做的好處是,一來是一條解決補貼極端貧困人口的財政重要途徑,二來可以遏止外資高速擴張,全面控制我國零售業,搶奪所有商品定價權,威脅我國眾多上游制造行業、金融行業的產業安全。
羊毛出在羊身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考慮強迫外資返利于民的時候了!
外資在第三產業的投資,主要用來占領市場和擴大資產規模,比如住宿餐飲業、批發零售業等,外資利用很少的股權投資,利用貸款及利潤滾動開發出龐大的固定資產和巨大的市場,隨著近些年來房價和地價的上漲,無疑,外資除掙得盆滿缽滿以外,一并取得商品定價權,增強了外資在中國經濟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外,白白拿到中國圈出來的大批廉價土地,并把它們發展成商圈,落地生根,房價與地價的高速上漲,它們的無形資產和固定資產也隨之飛速膨脹,每一個大型連鎖超市和住宿餐飲項目的落地,都意味著無數居民和老百姓源源不斷掏出腰包為其貢獻不菲的利潤支撐其發展;關于計算機軟件與互聯網業,互聯網的宣傳力量和西方文化的滲透力量,不亞于第二個CCTV,外資對計算機服務、軟件業與互聯網的盈利模式和發展前景在并購過程中都作過嚴格的遴選,看到了其中未來發展的巨大潛力;關于地質勘探業,地方居民為了利益,濫采礦業資源,外資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將我們的寶貴的不可再生的礦業資源不斷運往國外,卻將自己的礦山保護起來漫天要價,著實令人心痛,又比如上面的世界三大金礦,外資已拿礦或正在拿礦進程中,如果我們沒有保護意識讓他們能夠得逞,會是一個笑話,讓人痛惜扼腕不已;關于信息傳輸、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不必多說,春種秋收,靜待收割……

4.4% 世界各國對外資反制情況及我國外資對策
如果我們不及時果斷地對外資采取措施進行控制,勢必程度日趨加深,導致病入膏肓,外資全面控制我國產業,最終難以收拾局面;如果不大力發展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族企業,我國經濟只能成為依附于發達國家的企業,只能靠出賣勞動力和資源,類似于拉美等經濟殖民地式的依附性經濟結構,使我國長期處于國際分工的低層次,重蹈“有增長而無發展”的拉美覆轍。
4.4.1 外資在我國造成的負面影響
外資利用我國對于外資限制的疏忽與疏漏有侍無恐,除了獲取觸目驚心的巨額利潤,擠垮一大批國內企業和民族企業、私營企業,控制和并購了大量行業中的龍頭企業,從而對我國產業安全帶來重要威脅以外,還造成另外一些負面影響[25]:
①外資采用“轉移定價”和少開發票和其它各種避稅方式,造成我國稅收的嚴重流失;
②外資比例過高導致了大量經濟剩余轉移。外資可利用其優勢產品和壟斷地位操縱市場,左右價格,獲取高額利潤,從而將大量財富轉移至國外。根據世界銀行的估計,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外商直接投資所獲得的年平均利潤率,高達16%~18%。1981-2002年,中國GNP(國民生產總值)累計比GDP(國內生產總值)少10213.5億元,中國GNP小于GDP,意味著中國國民并沒有獲得GDP所顯示的經濟收益,也就是說,在中國范圍內生產的由GDP所反映的財富,并沒有完全為中國國民所分享,中國國民未能從國外獲得相應的收入給予補償。

③ “假外資”現象已經成為我國財政金融安全的重大隱患。國內企業通過在境外設立離岸公司而形成的“假外資”導致國家稅源流失,讓規模巨大的跨境資本流動游離于政府的監管和統計之外。特別是離岸公司所在的英屬維爾京群島、百慕大、開曼群島等,成為我國資本外逃然后流回“中轉站”,嚴重干擾了我國正常的貨幣政策。
④如果外資突然大規模撤走,會造成產業衰退、國民收入下降等一系列問題。
隨著外資進入方式的多樣化和國內企業對外投資的增加,跨境資金流動的類型和途徑增多,人民幣匯率升值到一定程度,特別是當國內經濟出現較大波動、投資回報前景暗淡時,在外資短期投機資本的帶領和示范作用下,多種途徑導致的集中撤資行為有可能出現,加上此時外資實業的銀行存款和部分資產出兌,大量人民幣資本如同潮水般從地底冒出來集中兌換成美元,并大規模向外轉移,會對國內經濟和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造成嚴重影響。
⑤金融安全形勢不容樂觀。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體系本身的安全威脅進而會對整個國民經濟構成嚴重不安全因素。金融一旦出現問題,往往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和連帶影響。在全球化進程中金融風險有普遍增大的趨勢,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造成全球經濟嚴重衰退就是金融產業安全重要性的最好例證。
⑥外資并購后會把民族企業變成跨國公司全球生產鏈上既無知識產權也無核心技術的加工廠,并通過擠占國內企業發展空間,控制競爭對手、關鍵技術和重要市場,削弱國家對產業發展的控制能力等。同時,跨國公司并購后會排擠和打壓東道國本土品牌。在開放的全球環境中,處于弱勢地位的國家,往往不得不接受跨國公司所謂全球化分工安排,放棄自主品牌,長期為西方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貼牌加工。
⑦外資造成我國大規模失業的問題。外資解決我國就業,只能是臆想中的癡人說夢!截止2007年,外資企業使用我國勞動力的數量,總規模為1853萬人。
然而,在這點可憐的人數上崗的背后,我們卻沒有深層次考慮,外資進入中國,會讓我們多少人下崗,會讓我們多少人失去就業機會。
在第一產業,外資四大糧商ABCD威脅4000萬豆農生產,種植大豆賴以生存的無數豆農,年年賠本,不得不改種其它經濟作物,造成2000萬豆農集體“下崗”事件,2.3億民工,或許從中能發現許多豆農的身影。
大量豆油油榨企業倒閉,由于“大豆危機”,2004-2005年,1000多家內資榨油企業構成的“中國大豆軍團”,瞬間煙消云散,隨后倒閉率達90%以上,導致10多萬人失業。
在第二產業,日用品和化妝品行業,外資品牌占市場份額的60%以上,寶潔每招收一名員工,就意味著中國原洗滌劑企業有2~3名員工下崗……
在食品飲料業,機械制造業,建筑業,鋼鐵行業,水泥行業,石化行業,玻璃行業,家電行業,釀酒行業,紡織行業,造紙行業,供水供氣行業,印刷包裝業幾乎囊括所有的第二產業,由于外資生產效率普遍比內資要高,且極端盤剝人力成本,外資的每一次并購,都意味著大批人失業,外資的每一次投資,都意味著同行業競爭對手大多數職工失業下崗,擠占了無數工作崗位……
在第三產業,外資大型連鎖超市每一次選址開張,對方圓兩公里的中小型零售商店和門面都是一次集體毀滅性的打擊,慘淡經營,或失業,或改作別的生意,從而擠占其它行業工作崗位……
外資入侵我國經濟,擠占國民大量工作機會,造成我國居高不下的失業率,手法極為隱蔽狠毒,沒有人仔細算過,否則,是一個相當龐大而令人吃驚的數目,遠非那區區1800萬人口所能替代的,那區區1800萬人口,亦受盡外資盤剝。
4.4.2 世界各國反制外資現狀及設限政策[25]
我們來看看世界各國是怎么樣為外資設限的:
①泰國,97年亞洲金融危機泰國償盡苦頭之后,泰國對外資出手“最狠” ,頻出新政限制外資, 2006年年底,泰國政府先是收緊外匯管制,隨即又修訂了《外商經營法》,限制外資在電訊、媒體和房地產等領域中的控股比例。此后,又修訂了批發零售業條例,強迫經營連鎖超市的外商不再開設新的分店;接著連續發布強制許可令,使泰國生產、銷售治療艾滋病和心臟病的仿制藥變為合法,不再向外國制藥企業交納高額專利費。
泰國之所以頻頻對外資出手,一來是對“外來投資是否能給國家和百姓帶來幸福”持懷疑態度。這種疑慮始自1997年金融危機,泰國起初嘗到了外資的好處,開始走向另一個極端,不遺余力、不計后果地吸引外資。隨后外資變臉,配合外來投機資本把泰國洗劫一空,國家一片狼籍,實力和百姓生活水平都大大下降,很多年恢復不過來。
②美國,美國是自由貿易的發起國,大力倡導“自由化”,對每個國家的經濟政策和開放政策都會指手劃腳,不同程度地進行干涉,那么,它自己對外資的態度,又是如何呢?
美國是國家產業安全意識最強的國家,在控制外資并購方面的制度最發達。
1980-2009的30年間,美國對外投資存量遠高于FDI(外商對美國的直接投資)存量,美國的對外投資,超過2萬億美元,而時至今日,美國引入的外資(FDI)存量,僅為1.3萬億美元,而我國引入的外資(FDI)達1萬億美元,美國GDP是我國的5倍,外資在美國產業中所占比重,很多行業都低于 10%,一個最先倡導并大力提倡,在各種國際場合逢訪問必說“自由貿易”的國家,卻一方面對外資緊緊守好本國的大門,另一方面增加本國企業向外投資,不能不引人深思。
美國的反壟斷法,主要體現在聯邦反托拉斯法中,表面上,美國的企業并購反壟斷法法律體系并未對外國人和本國人區別對待,并購法律同時適用于國內公司、外國公司,看不到差別,但是,當美國民族企業受到外資并購的時候,它的反壟斷政策就表現出內外有別的特征。美國在反壟斷問題上鼓勵國內并購和對外并購,適當控制外資并購,造就了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避免了外資并購對本國產業安全的威脅。
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從維護國家安全的角度,成立了有關的組織機構,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來審查和控制外國直接投資特別是外資并購對國家安全的影響。一是1975年成立了外國投資委員會和外國投資辦公室。前者負責分析外國在美投資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后者負責調查外資在各部門及地區的分布,外資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外資對能源、自然資源、農業、房地產、環境、就業、國際收支和國際貿易等方面的影響,并向國會提出分析報告。反觀我國,這方面仍做得很不夠,尚未引起足夠重視,更談不上成立專門機構,定期向政府和人大提出報告討論外資對國家安全所造成的影響了。二是1988年頒布的“艾克遜-弗勞里奧修正案”。該法案授權總統基于國家安全利益,可否決外國投資者并購美國企業的要求,并授權外資委員會具體實施這一條款。三是1990年頒布的《外國直接投資和國際金融統計改進法》,要求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和勞工部統計局經常交換外國在美國直接投資的發展現狀。四是2007年頒布了《2007年外國投資和國家安全法》。該法明確了國家安全審查的范圍,要求對外資收購“重要基礎設施”以及來自外國“國有企業”的收購進行國家安全審查。除此之外,外資或外資并購如果威脅到美國在關鍵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或影響美國的本土就業,都將被視為威脅國家安全。目前,美國外資并購審查機構和外國投資委員會除依據的反壟斷法律體系外,還有《1950年國防生產法》、《國際武器交易條例》、《出口管理辦法》、《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等進行補充,勸阻外商的并購,甚至迫使期改變交易內容。
防止產業被外資并購后對國家經濟安全乃至國家安全受到威脅,是美國國家安全審查制度的重要任務,因而,美國對外資并購審查極為嚴格,外資并購國家安全審查制度起到了維護美國產業安全的作用。
因此,我們不難理解,中海油一提起收購尤尼科,引起美國上下大為緊張,最終美國眾議院就以333比92票的壓倒優勢,要求美國政府中止這一收購計劃,并以398比15的更大優勢,要求美國政府對收購本身進行調查;
我們不難理解,鞍鋼首個美國投資建廠項目尚未正式達成交易即遭遇美國政治壓力,2010年7月2日,50名美國國會兩黨議員公開呼吁,對中國鞍鋼集團在美投資建廠展開調查,以確定其是否威脅到美國國家安全。
③日本,從20世紀60年代起,日本對外資并購的態度基本上是排斥和限制的。20世紀70年代,日本政府為了盡快實現產業集中和規模經濟,制定了鼓勵國內企業集中的產業政策,鼓勵國內并購做大做強本土企業,并積極推行海外并購,海外并購逐年增加,除了對美國并購以外,日本還加快了對澳大利亞、歐洲、中國等各國企業的并購步伐。同時,對外資并購本土企業進行嚴格限制。日本成立了公正交易委員會,依據《禁止壟斷法》判斷并購是否會對市場競爭產生實質性的限制,在此基礎上決定是否批準該項投資或并購活動,成立外資審議會,主要對一些重要的外商投資及并購項目進行嚴格審批。
④德國,德國聯邦卡特爾局,依據《反對限制競爭法》,獨立裁定并購案件,對禁止和批準投資和并購都說明原因;聯邦經濟部,管理并購活動,防止壟斷和維護市場競爭,享有批準特殊企業并購的權利;成立德國壟斷委員會,定期對德國企業集中化發展的現狀和趨勢作出評估,對外資和有關企業并購投資監管的法律規定作適用性評價。
⑤加拿大,加拿大對投資和并購制訂了5項標準,a.投資對加拿大經濟活動水平和性質的影響,包括對就業、資源開發、加工和出口影響;b.加拿大人對加拿大企業或新加拿大企業參與程度和重要性,以及對加拿大企業或新加拿大企業所屬或將所屬的產業股權參與的程度和重要性;c.投資對加拿大生產率、產業效率、技術開發、產品創新、產品品種的影響評估;d。投資對加拿大產業內部競爭的影響評估;e.投資與加拿大聯邦及各省立法民族工業、經濟及文化政策的一致性;f.投資對加拿大在世界市場競爭能力的貢獻評估。
⑥在借鑒美國等國經驗的基礎上,歐盟、加拿大和日本、俄羅斯等發達國家結合本國實際,制定了完善的外資并購政策,對外商投資和并購進行嚴格的審查,以防威脅國家產業安全和國家安全。
盡管美國原則上提倡資本自由流動,但這是為它打開各國市場作掩護,在本國產業的保護上毫不含糊,對外國在其關鍵行業和部門的投資都采取限制措施。如在國防工業和軍事相關產業絕對禁止外國投資介入;在鋼鐵、電子、汽車、新材料等產業設置層層保護;在通訊、交通運輸、廣播電視、水力發電、自然資源開發、核能開發利用等產業禁止外國投資;美國不僅對外資進入進行限制,對外資的監督管理都很嚴格。如法律規定外國人在收購或處置美國企業10%以上的股權時,必須向商務部報告,凡發生業務合作,不管是兼并、收購,都必須向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和美國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呈送報告。在英國,外國投資者如收購任何大型或經濟上有重要影響的英國企業,必須獲得政府批準。在德國,限制外國公司對軍工、銀行、金融服務和保險等重要行業的投資。在法國,對于涉及敏感行業的外資并購必須上報政府。加拿大規定了四大敏感行業,對于這四大行業的外國投資予以嚴格限制或者嚴格禁止:金融(銀行、保險、證券信貸及信托業)、能源(石油及天然氣生產、電力、核能)、交通(鐵路、航空事業)及文化與通訊(廣播、出版、電訊等)。另外,歐盟其它20多個國家也在積極推進立法。
4.4.3 世界各國開放過度的深刻教訓[25]
我們再來看看拉美國家的產業開放教訓,
20世紀90年代以來,拉美國家為了解決嚴重的債務危機,拋棄了長期實施的“進口替代”戰略,全面推行“自由化”為標志的經濟改革,希望依靠西方發達國家大型跨國公司帶動本國的經濟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拉美國家的外資政策有以下3個特點:
一是投資領域更開放。在阿根廷,除大眾媒體外,外資基本上可以進入所有部門(包括國防工業)。在智利,除電視臺與國家安全有關的領域外,外資也可以進入智利的所有部門。在墨西哥,雖然尚有17個部門不準外資涉足,但1989年修改的外資法則允許1億美元以下的投資無需申請就能在其他部門中擁有100%的股權。此外,墨西哥還分別于1994年和1995年開放了銀行業和石油冶煉業。秘魯1993年通過的憲法允許外國投資進入包括大眾媒體在內的所有部門。
二是申報和審批過程中的行政程序進一步簡化。例如,阿根廷于1989年修改了第2138213號法令,規定外資不必事先提出申請,許多部門中的外資甚至可以不進行注冊。哥倫比亞于1991年和1993年通過的有關法令規定,除公共服務、廢物處理、碳氫化合物、礦業和金融部門外,外資進入其他部門(包括擴大生產規模和并購東道國企業)之前不必獲得政府的批準。在委內瑞拉,1992年3月頒布的第2095號法令基本上廢除了外資必須事先獲得政府許可的規定。
三是給外資的刺激性優惠不斷增多。如阿根廷允許外資參與私有化;哥倫比亞為自由工業區中的外資提供了多種稅收優惠;墨西哥旅游業和出口部門中的外資則能得到一定數量的低息貸款;厄瓜多爾不僅為進入礦業部門的新外資提供50%的一次性稅收優惠,而且還允許其以5%的低關稅進口礦業機械設備。
在對外資全面開放的政策刺激下,拉美國家大量骨干企業被外資并購。在巴西,全國最大的10家制藥公司,最大的4家橡膠公司全由外資控制,汽車工業全部為外國人控制,34家最大的機器制造工業有20家為外資控制,17家最大的電力公司中14家為外資控制。對此,巴西的許多民族企業家和經濟學家已達成共識:巴西民族工業已基本玩完,跨國公司嚴重損害了巴西的民族經濟利益。在阿根廷,公共服務部門在上世紀90年代全部私有化,主要出售給了歐洲跨國企業。其自來水公司由法國企業控制,天然氣和石油行業由歐美企業把持。阿根廷在2001年的危機中貨幣貶值了65%,為避免通貨膨脹,政府嚴格控制了各類基本消費品的物價,水、電、天然氣、汽油都嚴禁漲價。由于這些都被外資企業控制,圍繞物價問題,阿根廷政府很是頭疼,與殼牌石油、埃索石油、法國自來水公司等外資企業糾纏不清,一度處于公開對峙狀態。
1991-1997年拉美經濟有所復蘇,但所均僅增長3.6%;1998-2003年,拉美經濟又陷入衰退的六年,幾乎沒有增長。現在拉美依靠外資發展本國經濟的指望成了泡影,拉美經濟依然處于種種困境之中:資源耗盡、生態破壞,沒有自己的傳統工業,也沒有外商的投資,沒有自己的科學技術,也沒有了自己的科技人才,連二、三流的技術也不再進口了,依靠國際組織和富國的援助來勉強度日。
外資不是救世主,它只是來賺錢和抽血的,它扮演的只是死后還想踹一腳的角色。
我們再來看看東歐國家的產業開放教訓,
東歐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轉軌中,積極采用向外資出售國有資產方式實現“經濟私有化”目標。美籍波蘭裔教授卡-波茲南斯基在其著作《全球化的負面影響:東歐國家的民族資本被剝奪》中,對外資并購給東歐國家造成的災難性影響進行了詳細分析。根據作者估算,自20世紀80年代末起,東歐國家在剛剛開始進行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之后,東歐各國大量的國有資產被廉價賣給了國外投資者。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4.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7.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8. 華東某地方農村調研總結
  9. 哪些人不敢承認階級斗爭的客觀存在?
  10. ?齡勞動者:延遲退休、社保困境與超齡壓?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8. 掩耳盜鈴及其他
  9.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0.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王忠新:清除內奸遠遠難于戰勝外敵——蘇聯“肅反運動”功不可沒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