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益民:企業海外布局,要學日本經驗
中美去年在國際外匯市場上關于人民幣升值與否,進行了驚心動魄的博弈。外界普遍認為,日元升值后,日本經濟全面衰退,但我們忽略了在日元升值后日本海外資產的擴張,特別是在全球對資源和產業的控制力和滲透力的加強。在人民幣區域化或升值的過程中,日本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經驗和教訓。
以日本對華滲透為例。1979年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訪華,擬定對華貸款援助計劃。這對正值改革開放初期、資金匱乏的中國無疑是雪中送炭。然而,日本對華的貸款利息前期3%-3.5%,后期曾低至0.75%。但在上世紀90年代,日本為抑制通脹,實行存款零息超寬松金融政策,對華援助貸款0.75%的利息仍屬可觀。而且,在日元升值后,中國的還款是按日元而不是美元結算的,日本從中獲得了大量的升值利益。
除了從還款中直接獲利外,日本還以貸款形式實現了最初對中國產業的滲透。經過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后,日本加緊對全球能源的布局,在日本對華援助貸款首批項目中的大秦鐵路與秦皇島碼頭建設,就是為向日本出口煤炭而建的。
合同規定,大秦鐵路頭5年的使用權歸日本。于是,日本財團帶領其成員與中國簽訂通車后的煤炭采購合同。可是,通車后,這條鐵路無法正常運行,上述煤炭采購合同無法按期執行。于是,只能用四五噸載重的卡車從山西向秦皇島港口運煤。當時山西的煤炭十幾塊錢一噸,基本等于白送,而日本人幾個月就賺回了這條鐵路的本錢。
日本在中國最大的項目是在寶鋼的建設上。日本從技術輸入、原材料購買、物流、產品設計到下游的渠道、倉儲等每一個價值環節進行滲入。當初日本對寶鋼的貸款最主要是用于采購日本的設備。這些設備只能消化高質量的鐵礦石,而這只能從海外進口。日本在澳大利亞和巴西的礦產企業里擁有股份,這樣,日本又從中國身上賺了一把。更何況,這些鐵礦石運到中國用的是日本的船,這也是一筆不小的利潤。
在寶鋼使用日本貸款的過程中,中國一直處于被動局面。不僅是因為寶鋼后來結算時發現超出預算好幾倍,這些都是中國要還的。而且,寶鋼大規模引進日本成套設備的“標桿”,武鋼等鋼鐵廠也基本效仿,使得中國國內自主研發的設備沒有出路。
這就是日本海外布局時財團運作的優勢。他們以綜合商社為先鋒軍,在一國獲得產業情報和投資機會后就會帶動財團的其他成員一起進入,分享整個產業鏈的利潤環節。
以此為鑒,我們應該從日元升值后的海外擴張與產業布局中獲得經驗,加強中國在全球市場產業的控制力。▲(作者是中國社科院日本經濟學會理事,著有《瞄準日本財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