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存金的魔術——摘自《 巴菲特陰謀》
《 巴菲特陰謀》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1963年,1850年成立的美國運通公司發生了提諾·德安杰利斯(Anthony Tino De Angelis)豆油丑聞。德安杰利斯是一個大宗商品交易商,擁有一家公司聯合植物油精公司(Allied Crude VegetableOil Refining Corporate)。美國運通倉儲公司負責管理著這家公司的豆油存貨。豆油被儲存在油罐中,油罐則放置在新澤西州貝昂的一個倉庫里。根據儲油多少美國運通倉儲公司負責發行大豆油庫存收據,德安杰利斯能用這些收據作為抵押物向銀行貸款。
天下烏鴉一般黑,這位老兄制假造假的水平一點不遜色于三鹿奶粉。他發現,豆油可以從一個油罐分流到另一個油罐,倉庫核查人員并不能打開油罐,只是通過特殊的測量儀器來檢查油罐中是否存滿了豆油。于是,通過對油罐結構進行特殊改造,德安杰利斯可以用1個單位豆油虛增出3個單位的豆油倉庫收據,剩下的2個單位的油罐空間由海水來填充。于是,德安杰利斯可以偽造大豆油儲量,然后再用這些無中生有的抵押物向51家銀行借了更多的錢。美國運通倉儲公司則成了這些收據的擔保人。
德安杰利斯的投機本性使他不再安于進行現貨交易,而是開始進行高風險高回報的期貨投機。豆油期貨交易只要付出少量的保證金,就能和別人簽訂期貨合約,以某一協商好的價格買進很多9個月之后的大豆油。在到期之前,合約還可以出售,這就比直接買賣豆油實物賺錢更多,當然一旦虧損也虧得更多。這樣,他用從銀行借來的錢以每噸2美元的價格購入期貨合約,確保9個月后能以每噸20美元的價格買到大豆,購入合約之后,他又根據市場行情的變化,以高于每噸2美元的價格賣出期貨合約。
1963年,蘇聯向日葵歉收,市場謠傳蘇聯需要海量的大豆油,豆油價格開始飛漲。德安杰利斯開始豪賭期貨,通過貸款的杠桿作用,1963年9月,他買進了12億磅大豆油的期貨合約,比當時全球生產量還要多。但是,好景不長,美國政府拒絕賣給蘇聯大豆油,飆升的豆油價格一落千丈。德安杰利斯與聯合植物油精公司破了產,而摻雜海水的豆油存貨也終于大曝天下,美國運通倉儲公司隨之破產。德安杰利斯的債權人拿著一錢不值的豆油庫存收據向美國運通公司索求1.5億~1.75億美元的天價賠償。美國運通公司股價隨之暴跌。
僥幸的是,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身亡,大眾的注意力被轉移開來,美國運通丑聞并未受到人們的過分關注。當美國運通股價狂跌時,消費者仍然愿意接受和使用運通的產品和服務。當時有1000多萬人持有美國運通信用卡。
1964年初,巴菲特公司資本接近1750萬美元,他自己的資產也達到了180萬美元。此時的巴菲特開始竭盡所能地瘋狂收購美國運通股票。到1964年6月底,他的父親霍華德去世后的2個月,巴菲特已經投入了300萬美元的巨資購買運通股票。
霍華德死后6個星期,美國運通總裁霍華德·克拉克(HowardClark)宣稱:美國運通公司感到從道義上講它應當全力處理此事,來確保這個過分的義務讓人滿意地得到執行,這是與它所承擔的整體責任相一致的。美國運通在經濟上愿意給債權人6000萬美元的賠償。隨后,市場迅速給出反應,運通股價從每股60美元跌到56.5美元,不久再度下到49.5美元。
這個時候,很多股東站出來表示反對賠償,并對運通公司提出訴訟,要求他們保護自己股東的利益。關鍵的時刻到來了。在所有的巴菲特傳記上記載,巴菲特給運通總裁寫了封信,要求公司應該擔負起賠償的責任。他還自掏腰包,在股東起訴克拉克的法庭上為霍華德·克拉克作證,堅決支持他的賠償決定。于是,一個品質高尚、為人正直的巴菲特形象就展現在世人面前了。
可事實是這樣嗎?
我們看到當運通公司賠償了6000萬美元后,大量失望的投資者拋售運通股票,股價從每股65美元跌到1964年6~7月的每股35美元。就在運通公司股價狂瀉之時,巴菲特卻大量收購運通股票,到1964年11月,他已擁有了430萬美元的運通股票。也就是說,這段運通股價暴跌的時間中,巴菲特至少購入了130萬美元的運通股票。在巴菲特購入股票之后,經過很長時間運通公司才付清賠款,這時股價才回升到每股49美元。就這么一跌一升,巴菲特投入的130萬美元凈利率高達40%。1965年,運通股價上漲到每股70美元,1966年,巴菲特前后共用了1300萬美元,購買美國運通5%的股票。到了1969年,運通股價漲到了189美元,巴菲特的投資凈利率達到了300%~340%。這讓我們不得不懷疑,巴菲特堅決支持運通的賠償是有意讓股價下跌,再抄底購入,而并非什么善意地維護運通公司的信譽。
讓我們再來窺探巴菲特收購運通股票的另一個秘密。當時運通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發行旅行支票、信用卡,其中旅行支票價值5億美元。按照通常的記載,巴菲特看好運通是因為運通是一家績優公司,遲早會走出困境。然而,事實上,巴菲特喜歡的并不是公司本身的賺錢能力,而是公司的圈錢能力,即浮存金。
所謂浮存金,就是自己暫時可以支配的資金。運通公司的旅行支票可以使巴菲特擁有巨額的浮存金,相當于低息貸款。為了獲取浮存金,除運通公司外,巴菲特又看中了藍帶印花公司的浮存金。印花是一種銷售贈品,零售商們將找的零頭和印花一起交給顧客,顧客則把這些印花放入抽屜,粘入小冊子里。當攢了足夠多的小冊子后,就可以去兌換小禮品。印花不是免費的,商店從藍帶公司買入印花,通過提高商品價格對沖免費贈送印花的成本。最為重要的是,印花是預先付款的,而獎品是將來兌換的。藍帶公司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差,支配這筆浮存金。1968年,巴菲特買了7萬股藍帶印花公司股票。他還以政府雇員保險公司和多元零售公司的名義買了藍帶最大股東之一的斯里夫提馬特商場股票的5%。最后到了1970年年底,巴菲特擁有了13%的藍帶股份,獲取了大量的浮存金。
其實,各個行業都有浮存金,公司的應付賬款是浮存金,銀行存款也是浮存金。銀行儲戶不可能同時取款,因此銀行總能擁有巨額存款,只要貸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銀行就可以賺取利潤。但在所有的行業中,保險公司的浮存金數額最大,這也是巴菲特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對政府雇員保險公司(GEICO)念念不忘的原因。在保險合同簽訂后,投保人向保險公司交納一定數額的保費。在資產負債表中,保費并非保險公司的資產而是公司債務,當保戶出險時,這筆保費就得拿出來賠償給投保人。但在現金流量表中,保費卻是現金流入,保險公司保留很少的支付金額后,剩余的大部分保費可以拿出去進行投資,而投資收益卻歸保險公司所有,相當于無息貸款。簡單地講,浮存金就是巴菲特可以暫時支配的別人的錢,但這個“暫時”可以暫時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巴菲特曾說過,浮存金“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公司的權益資金”,浮存金既沒有持有成本,在很多情況下也不需要償還。
政府雇員保險公司1936年成立于德克薩斯州的福特沃斯,主要的銷售對象是政府職員。由于美國政府職員最為集中的地區在華盛頓特區,后來公司總部搬到了華盛頓。1958年,公司又把顧客范圍擴大到非政府職員的專家、經理、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1975年,政府雇員保險公司由于經營不善開始虧損。1976年,巴菲特以平均每股3.18美元的價格買進了政府雇員保險公司130萬股的股票。隨后5年,巴菲特向政府雇員保險公司注入了4570萬美元的資本。1980年,巴菲特控制了政府雇員保險公司股票的1/3。1990年,巴菲特已擁有政府雇員保險公司48%的股份。
在收購政府雇員保險公司之后,巴菲特又收購了其附屬的火災及海運保險公司,將他公司的業務集中到保險業上,奠定了今天伯克希爾保團的基礎。1998年12月,巴菲特投入220億美元收購了通用再保險公司(GeneralRe),它是全美最大的財產險再保險公司,在世界124個國家和地區設有營業網點,可經營所有險種的再保險業務。再保險就是保險公司為了減輕自身承擔的保險責任而將不愿意承擔的部分保險責任轉嫁給其他保險公司承保的行為,再保險公司就是接受這種保險為保險公司做保險的企業。
幾十年來,巴菲特又陸續收購了如托馬科保險公司(Torchmark)、白山保險集團、德國慕尼黑再保險公司、瑞士再保險公司等幾十家保險或再保險公司。正如巴菲特在2006年致伯克希爾公司股東的信中所描述的,保險與再保險是伯克希爾公司的核心業務。
巴菲特早就參透了資本市場的本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只有手握海量資金,才能像鯊魚一樣吞噬弱小的對手。只有手握大資本的巴菲特,才能夠在資本市場上游刃有余,大賺其利。1967年,他首次收購政府雇員公司時得到的浮存金約2000萬美元,到了2006年他手上持有的浮存金已達到490億美元,接近于他本人的個人資產凈值。這些源源不斷的來自保險與再保險業務的巨額浮存金一旦到了巴菲特手中,就讓他如虎添翼,對市場的操縱與企業的控制能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巴菲特這樣的浮存金魔術,對于資本市場上的小魚小蝦們來說,可望而不可即,永遠無法模仿與超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