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通脹危機來了
昨夜,石油價格再次沖上90美元一桶。更重要的是,這次攻過90美元恐怕很難回頭。如果石油價格當真剛性上漲,第二次“全球通脹危機”必將變成現實。第一次“全球通脹危機”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中東戰爭”導致所謂的“石油供應短缺”,引發石油價格暴漲,導致“全球通脹危機”。 嚴格地講,第一次“全球通脹危機”不是“通脹危機”,而是“石油危機”;是由于購買石油必須使用美元,而石油價格的暴漲,使得全世界對美元的需要相應加大,近而使美元被動性超發。正如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處、經濟學 家王建先生所說:由供給不足導致的價格上漲,“貨幣超發”只是價格上漲的結果,而非價格上漲的原因。 這是我們必須澄清的一個歷史事實。因為,“新自由主義學派”經濟學教科書、貨幣主義學派的教科書,一般都把“石油危機”后期“緊縮貨幣抑制通脹”當作貨幣主義成功的經典案例。其實,這是嚴重地“歪曲事實”。 第一,石油和糧食是人類生活最基本必需品,它們的價格上漲會引發全社會所有商品價格的上漲,這是必須清晰認知的事實。所以,當時的物價普遍上漲的根源是石油價格暴漲,抑制價格上漲也應當從解決“石油危機”這個根源入手。而事實證明,上世紀70年代末期物價之所以回落,不是“加息”到20%的功勞,而是中東戰爭結束的必然結果。 第二,無視“因果關系”、放肆地緊縮貨幣,其結果是讓全球經濟付出了“連續多年滯脹”巨大代價。隨之,實體經濟幾乎全部遷往東方的發展中國家。 正是我們懂得如此嚴酷的歷史事實,所以我們才對中國政府大聲疾呼,抑制輸入型通脹、供給不足造成的價格上漲,絕不能使用貨幣手段,否則經濟代價巨大不說,搞不好就會引發難以想象的社會動亂。因為,經濟政策的失誤會引發實體經濟大范圍破產、國民失業、收入驟減,而這恰恰會給敵對勢力以可乘之機,它們不會把中國經濟政策的失誤歸咎于西方經濟教科書的誤導,反而會煽動群眾,把政策失誤歸咎于腐敗、歸咎于政府無能、歸咎于不民主等等等等,進而搞垮中國經濟。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東歐“顏色革命”告訴我們的事實與教訓。 現在看,中央的決策已經修正了過去的錯誤,大體已經走向正確的方向。不過,這時候我們可能不得不面對另一場災難;全球性通脹危機。注意,今天的情況和上世紀70年代完全不同,今天是“真正的全球性通脹”。 2009年4月14日,我第一次提出“全球性通縮”會突然轉向“全球性通脹”,而且希望股票市場的投資者關注這一態勢,未來會有一大輪所謂“通脹行情”。從那時起,我們一再表達一個觀點:未來不管美元的貶值還是升值,大宗商品價格可能都會剛性上漲。 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判斷?很簡單,世界各國都在大量發行貨幣,這使得美元升值或貶值都將失真,國與國之間的貨幣強弱難以通過匯率表達,但最終會通過商品價格獲得表達。這個表達就是:商品價格剛性上漲。 這件事或許已經被我們說中了。非常簡單,把美元指數與商品指數歷史與現實的走勢圖擺在一起,結論很快就出來了。 這件事對中國當然不是好事。因為中國的貨幣政策失效;不管緊縮到什么程度,都無法阻止價格的上漲。所以,醫治一觸即發的“全球性通脹危機”,必須世界各國一起緊縮貨幣,而不是個別國家。但現實恰恰相反,美、歐、日三大經濟體全都在執行“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巴西等前期已經開始收緊貨幣的國家最近已經停止了進一步地緊縮。 其實,傻子都知道,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當國際儲備貨幣極度寬松之時,弱勢貨幣國家誰緊縮、誰“作死”。因為“熱錢”流入不僅會對沖緊縮政策,而且會使這個國家的流動性泛濫成災。中國在10月份以前已經嘗試過了,根本不行,這才有了此后的政策轉向。 對中國股票市場的投資者來說,“全球性通脹”是不是好事?這全憑中國政府政策選擇是否正確。
有兩種情況:第一,中國“非要抑制”這樣的通脹,無所不用其極地緊縮貨幣。這樣股市將立即下跌,不要指望實體經濟還有什么希望,因為所有需求都將化為烏有。第二,中國政府采用“扛”的方式,用“釋放價格傳導、提高居民收入”的辦法保住實體經濟,維護就業和社會穩定,那中國股市將“虛牛化實”,經濟將良性運行。 現在中國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現象值得管理層高度關注,這個現象是:銀行系統內部流動性十分緊張,但銀行系統外部的流動性卻十分寬松。如果這是體系“股進銀退”的戰術手段,那沒問題。但要是因為錯誤地緊縮貨幣而引發的現象,而且好要繼續緊縮,那就大錯。但愿不是后者。 |
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將來中國要出問題的話,肯定出在農業上面。錢學森同志在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十多年期間,緊緊抓住這個關系“國家安全的大問題”、“國家最重要的戰略問題”,以參政議政的形式,就中國的“三農”問題發表了一系列的“講話”、“論文”,闡述了21世紀“中國第六次產業革命”的必然發展趨勢。今天,我們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共繪藍圖——我為‘十二五’規劃建言獻策”活動的要求,對錢老的“產業革命思想”,從二個“方面”、六個“拐點”和“變革趨向”,進行了梳理,希望能給國家制定“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又一個關鍵轉折時期”的重大“十二五”規劃,有所幫助。
第一方面,產業思維方式的變換。
拐點一:以化石能源為主體轉向以陽光能源為主導。變革趨向:把解決中國能源問題,放到緊緊依靠“植物光合作用高效轉化太陽能”的基點上。發展愿景:這是產業思維方式的大轉折。這種思維方式的轉折,為中國應對“高價石油”“石油后”時代的經濟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拐點二:以村寨為中心的狹小種植空間轉向更大的五大產業天地。變革趨向:打破幾千年小農經濟的禁錮,重新審視中國接受陽光的農田、林地、草原、海洋、沙漠五大類型地球表層,極大地開拓第六次產業革命的發展空間。發展愿景:這是對未來農業型產業藍圖的總體構想。在這一構想的驅動下,相當多的農民將要走出依山扎寨、傍水建村的小農經濟天地,到更大的空間謀求更大的“種植革命”。
拐點三:以糧食、木材單一效益為主要取向轉向以植物葉、皮、果、花、枝、干、汁等整體效益為取向。變革趨向:有效地組合高新技術,利用植物、動物、微生物等建立多層次開發、生物質循環利用的生產體系,追求生物質綜合加工效益的最大化。發展愿景:這種生產體系,將為我國可再生能源、高分子材料、生物醫藥、生物食品等多種綠色產業,培育新的增長點;這種農業循環產業經濟的效益,才有可能在國民經濟總收入中占到應有的地位。
第二方面,產業生產方式的變換。
拐點四:落后的農林技藝種植方式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方式。變革趨向:以生物質高產性、生物質加工產品高效性為目標,密集第四次、第五次產業革命的科學技術成果,創建以生物質綜合利用為對象的大產業。發展愿景:運用系統工程理論,根據“種”、“養”、“加”、“產”、“供”、“銷”等“一條龍”的高效產業化需要,發揮交叉學科攻關能力,密集組合現代科研成果,創建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體系。
拐點五:溫飽型的分散村寨生產方式轉向產業化莊園型集團運營。變革趨向:優化組合現代科學技術,拓寬勞動對象,以集信息、金融、管理、科技、生產,加上工、商、貿于一體的集團公司體制為依托,創建規模化產業莊園,取代小規模的傳統村寨農林生產方式。發展愿景:傳統、落后的中國農林第一產業將從歷史上消失;以“國家計劃”扶助的“家庭”農林生產方式,將被“密集”現代科技、大規模集團式經營的產業化莊園所替代。
拐點六:以糧食、建材為主體的農林計劃經濟轉向農、林、草、海、沙五大產業生物質產品類型極為豐富的市場調控經濟。變革趨向:人們通過密集知識的途徑,可以從農業型五大產業中獲得豐富的糧、棉、絲、肉、蛋、奶、茶、油、膠、藥等產品及可再生的能源、建材、紙漿等資源,滿足人們衣、食、住、行、用等多種形式的需要。發展愿景:中國在21世紀,必將開拓一個食品豐富的世紀;必將在地球表層營建一個人類理性支配自然、包括支配自己的世紀;必將在世界的東方創建一個天、地、人和諧發展的世紀。
用系統工程的方法引領“第六次產業革命”
1991年10月,在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錢學森院士“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儀式上,錢老說:“我認為今天的科學技術不僅僅是自然科學工程技術,而是人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整個的知識體系,這個體系的最高概括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們完全可以建立起一個科學體系,而且運用這個科學體系去解決我們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問題。”他說:“我在今后的余生中就想促進一下這件事情。”
“系統工程是處理復雜組織管理工作的現代化科學方法”。錢老在1995年1月呈送給中央領導同志的《建言》中說:“技術革命以及它所引發的產業革命,對組織管理問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象地說,這猶如隨著硬件的革新,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必須有相應的軟件跟上才行。系統科學是本世紀中葉興起的一場科學革命,而系統工程的實踐又將引起一場技術革命,這場科學和技術革命在21世紀必將促發組織管理的革命。”
錢老運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首先在航天領域倡導系統工程的組織管理,并在實踐中取得成功”的經驗,推廣到社會,提出了社會系統工程的概念。隨著“產業思維方式”“產業生產方式”的“硬件變革”,錢老在第六次產業革命的社會組織管理“軟件”方面,設計出了以下四個與之相適應的“變革”。
第一,管理體制變革:農業部、國家林業局的政府計劃職能轉向農、林、草、海、沙五大產業部門的協調管理職能。變革要點:改革我國農業型產業組織管理體制,清除掣肘農業、林業、草業、海業、沙業健康發展的錯綜復雜內部關系,從根本上理順五大產業發展的國內管理環境。
第二,組織形式變革:現行的農戶對農地、林地分散的承包制轉向由五大產業部門統一協調下的開放性生物質產業股份莊園制。變革要點:由五大產業部門分別協調,有國家金融機構、保監會加盟,有鄉鎮基層政府、產業科技團隊和具有交叉學科優勢的中國老教授協會、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參與,招聘職業經理具體運營,創建以農村勞力為主要對象的產業莊園新型運行模式。
第三,城鄉結構變革:把快速城市化態勢引向城市與農村同步建設、城市與集鎮協調發展的軌路。變革要點:既要充分發揮“城市化”的“集聚效應”,又要重新認識“三農”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特殊戰略位置,走出一條大中小城市與集鎮、產業莊園,共生共榮、協調發展的新路。
第四,經濟布局變革:經濟版圖區劃由省、區行政規劃為主體轉向以特大城市、大城市為中心的超大經濟區發展模式。變革要點:充分發揮環渤海、長江口、珠江口、海峽兩岸等中國周邊區域的大城市“集聚”“協同”效應,重構中國面向國際市場的“開放型”的經濟圈。
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孕育著21世紀的重大突破。根據已經出現的許多苗頭,錢老預見,在21世紀除了第五次產業革命繼續發展外,還將出現由生物工程引發的第六次產業革命,再加上系統工程、系統科學引起的組織管理革命,所有這些因素融會在一起,必將使社會生產力獲得史無前例的發展,由目前發展生產力階段進入到創造生產力階段。錢老的這些思想具有很深遠的前瞻性,撫今追昔,對其觀點進行梳理和再思考,更顯彌足珍貴。
(董智勇 謝聯輝) (作者:董智勇:著名林學家,曾任林業部科技委主任;謝聯輝:高級記者。曾任人民日報社原科教部版面主編、科技組組長、《中國老年報》副總編輯。)
(科技日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