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融危機大事記(三十)
2010年11月
1日,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英國大學生失業率處于17年來最高水平。2009年夏天走出大學校門的人,1/12以上半年后仍未就業,找到工作的人中1/3是臨時工。
英國《每日電訊報》刊登《美國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可能引發貨幣戰爭,導致美元統治地位的終結》。
香港《東方日報》刊出產評《量寬未能測底,美經濟恐脫軌》,說美聯儲有人承認,美國正處于“流動性陷阱”,重啟量化寬松政策,“被指用新的資產泡沫去掩蓋舊的資產泡沫,如同運作‘龐氏騙局’”:
2日,“美國之音”電臺網站報道,美聯儲本周準備向美國市場注資數千億美元,希望以此刺激美國增長遲緩的經濟。所謂市場注資,就是購買5000億美元或更多的美國政府債券。“一些分析家擔心,進一步向全球最大經濟體注資或許是反應過度,可能會導致長期的通貨膨脹。”
美聯社華盛頓電,特稿《為什么經濟增長無力,無法緩解失業率》,說“正常情況下,一國經濟以2%的增幅增長或許是可以忍受的。但如今的情況卻幾近災難”,為了緩解美國9.6%的失業率,需要5%以上的增長率。因房地產和金融部門問題嚴重,美國經濟不會強勁復蘇。
《紐約時報》報道,《中國的貨幣政策是二十國集團會議的重要議題》。
英國《衛報》發表斯蒂格利茨《貨幣戰爭沒有贏家》,說美國迫使人民幣升值損人不利己。
3日,美聯儲例行政策會議后宣布,將在未來8個月內買進價值6000億美元的國債,平均每月買進750億美元。新計劃的規模最終將達到8500億美元到9000億美元。
新華社自華盛頓報道,美聯儲準備買進6000億美元國債的消息傳出,研究機構賴特森ICAP的首席經濟學家盧·克蘭德爾說,“美聯儲的信譽危在旦夕”,他擔心人們形成這樣的觀感,即美聯儲狂印美元,是為了給膨脹的聯邦財政埋單。穆迪分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贊迪說,此舉之后,美國失業率年底將維持在現在的水平。
世界銀行預測,中國2010年經濟增長10%,“由于增長強勁,長期來看,我們認為中國將能過渡到可持續的增長率。”
英國《金融時報》發表馬丁·沃爾夫《經常帳戶的目標是回到未來》,稱中國應響應美國財長蓋特納的提議,“致力于擴大內需進而消除經常帳戶盈余”。
4日,《華盛頓郵報》網站發表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美聯儲的舉措及其理由:支持復蘇和維持價格穩定》,宣傳美聯儲為什么再推量化寬松舉措的緣由。
《華爾街日報》刊登《伯南克把賭注押在金錢的力量上》。
《紐約時報》刊登《新興市場國家批評美聯儲決定》。巴西外交和貿易部長威爾伯·巴拉爾說,這種政策將“讓他們的鄰居淪為赤貧,最終導致報復性措施”。
《日本經濟新聞》刊登《美政府政策運作陰云籠罩》,說美國中期選舉以后,國會將在貿易貨幣問題上更盯著中國不放。
5日,英國《金融時報》網站發表《美聯儲向美國經濟額外注入6000億美元的決定,已促使多個新興國家的央行準備出臺防御措施,并招致一些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批評》。同日,《紐約時報》有《新興市場國家批評美聯儲決定》;德國《商報》刊出《名為美聯儲的吹泡機》;路透社倫敦電,稱這一決定將使更多資金流入新興市場;法國《費加羅報》發表《美聯儲的紙房子》;日本《產經新聞》刊登《美國量化寬松政策將導致一系列副作用》;日本《每日新聞》刊登《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打擊新興國家》。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最新報告說,在收入方面,“平均來講,近40年來,富國比窮國發展的速度要快”。
美國勞工部家庭調查顯示,10月份失業率連續第3個月居于9.6%的高位。
6日,阿根廷《民族報》報道,“在首爾二十國集團峰會即將開幕之際,中國、巴西和德國昨天嚴厲批評白宮的經濟政策,認為美聯儲增加流動資金以推動貸款和消費的做法是荒唐的”。
俄羅斯戰略文化基金會網站刊登《美聯儲采取的最新貨幣政策是危險的》。
香港《星島日報》發表《伯南克只懂印銀紙》。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財長發表聲明,呼吁避免“競爭性貨幣貶值”。
美聯社華盛頓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確認,將把中國投票權提升到德國、英國和法國等傳統上重要的歐洲成員國之上,僅次于美國和日班。
7日,德國《星期日法蘭克福匯報》發表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任首席經濟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拉古拉姆·拉詹的專訪《“我們正處在一場斗爭之中”——談貨幣競爭、伯南克的危險方針和奧巴馬的困難時刻》,認為美聯儲大量印鈔可能在中期使美國重現通貨膨脹。
英國《星期日電訊報》發表《對于全球經濟的未來,二十國集團緊張關系升級》,說美國量化寬松政策激化了二十國集團緊張關系。
《紐約時報》報道,愛爾蘭人對1120億美元的國際救助爭論不休,政治上被削弱的總理布萊恩•科恩前往議會尋求批準歐洲最苛刻的節儉計劃。除了財政之痛外,最讓愛爾蘭人感到難以忍受的是,今后20年到30年間,愛爾蘭的財政都要受到外
國的支配,“重奪經濟主權任重道遠”。
8日,《紐約時報》發表《在拯救世界后,接下來中國該怎樣?》,說“中國始于兩年前的大手筆財政刺激和無節制銀行放貸,把世界從衰退中拯救了出來”。高盛公司估計,中國2009年貢獻了全球內需的近50%。主要由于中國對德國制造的高端機械、化工及汽車的“無法滿足的需要”,“德國正在經歷一個小型繁榮”。
臺灣《旺報》發表社評《兩岸共抗美第二次量化寬松政策沖擊》,說中國大陸可能是資額次量化寬松政策的“頭號受害者”:
10日,《華盛頓郵報》刊登社論《是寬松的錯嗎?》,認為量化寬松有益于重新平衡經濟,不應該受到指責。
英國《金融時報》刊登馬丁·沃爾夫《美聯儲開閘放水是正確的》,肯定其量化寬松的政策。
法國《論壇報》載文,說美國和歐盟把中國當作替罪羊,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對中國橫加指責、聯手打壓,不僅損害中國利益,也損害美歐利益。蘋果播放器451個組成部分,由12個國家生產,最終150美元的售價中,中國制造的部分僅4美元。如果對中國出口的產品部分征稅,最終影響的是12個國家的就業。
西班牙《起義報》發表美國前財政部長助理保羅·羅伯茨《現在要為全球化帶來的惡果付出代價》,說如果中國的人民幣升值,“政府實際上將把調控的重擔壓在美國人民肩上”。
日本《產經新聞》報道,日本央行表示,將在本月11日購進1500億日元(約合180億美元)的政府債券。這意味著日本新量化寬松計劃正式開始。
11日,德國《商報》載文《伯南克的攻勢對美國和世界都不利》,說“奧巴馬和伯南克與世界其他國家對著干”,注資6000億美元是錯誤方針,“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那么它將毀掉美國人的任何貶值好處”。
英國《金石時報》刊登格林斯潘《歐元區提供給G20的嚴酷教訓》,要二十國峰會為中國積累外幣儲備及控制資本流入“設定規則”。
法新社都柏林電,“愛爾蘭的借貸成本今天達到創紀錄的高點,這讓人們擔心,繼6個月前救助希臘的行動之后,歐元區債務和赤字危機可能正在進入危險的第二階段”。
《華爾街日報》刊登《中國2012年可能超過美國》。美國經濟規模近15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6萬美元,中國經濟規模5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到4000美元。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認為,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經濟規模2012年或超過美國。
美國傳統基金會網站報道,質疑上述說法,認為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犯了兩個錯誤。一個是,中國物價的增速比美國快,“使中國經濟的規模看似更小”。另一個,“過于相信高速增長的經濟體”。
英國《經濟學家》發表《中國的收購——被龍吃掉——被中國公司收購的感覺》:
新華社自北京報道,“盡管10月份信貸貨幣數據尚未公布,但截至目前,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已達到70萬億元,成為全球貨幣量第一大國。廣義貨幣存量和GDP的比重已經超過200%,創世界紀錄。”
12日,俄羅斯《報紙報》載文《G20峰會譴責了未來的貨幣戰,但對當前的貨幣戰視而不見》,說“大量資本正在流入新興市場,這將導致通脹加劇和資本泡沫的形成”,全球匯率之爭將持續下去。
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刊登《美國的就業和增長挑戰》,說“外國融資支撐著美國絕大的貿易赤字”,美國經濟復蘇跡象是“‘死貓跳’——在自由落體式的下跌和存貨出盡之后,產出會出現一次迅速反彈——被錯誤地解讀為V型復蘇——產出在快速下落后又快速恢復到原有水平”,“消費不足和失業率居高不下可能將長期困擾美國”。
香港《南華早報》刊載《對2012年的又一個可笑預言》,評論關于“中國經濟2012年超美國”的說法。
13日,英國《衛報》發表《中國共產主義統治者的秘密世界》,說現階段是中國共產黨的“黃金時代”。
香港《南華早報》刊登《“中國制造”但在香港更便宜》,說大陸產品在香港的售價低于大陸。8月份,內地70個大中城市房屋售價同比上漲8.6%,9月份同比上漲9.1%。9月份,內地總體消費價格指數上漲3.6%,深圳8.3%,香港2.6%。10月份,大陸36個大中城市受監測的31種新鮮食物和食品的價格,80%出現上漲。
14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例行政策會議后發表聲明指出,美聯儲無意改變目前寬松的貨幣政策,將堅持實行6000億美元的債券購買計劃,并將短期利率繼續維持在接近于零的水平。聲明還表示,將在之后的每月逐步實施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預計每月將購買750億美元的美國長期國債。
英國《衛報》網站報道,經濟崩潰逼近,愛爾蘭青年逃向國外。
《紐約時報》發表《中國現在明白了嗎?》,說中國經濟壓力或終使人民幣升值。
美聯社底特律電,《在幫助通用汽車公司下周上市的銀行當中,有兩家只給出了縮寫的金融機構——ICBC和CICC》,其中ICBC是中國工商銀行。
15日,法新社自華盛頓報道,美國農業部稱,去年1740萬戶美國家庭因為錢少而沒有足夠的食物。
中新社自柏林報道,歐洲債務危機狀況越來越嚴重,即使像歐洲中央銀行這樣財力堅實的機構,目前也遭受了威脅。來自該央行的內部消息說,該央行要求所有歐元區國家加大各國資本金的投入。業內人士認為這一舉動表示歐洲央行面臨破產。
香港《文匯報》報道,愛爾蘭深陷財政危機,國內無家可歸者大增,不少兒童吃不飽,年輕人紛紛出國。每月1250名大學生離開。未來5年將有15萬名學生移居國外。
古巴《格拉瑪報》刊登卡斯特羅文章《菲德爾的思考——二十國集團首腦峰會、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和公信力的臨終儀式》,批評美國壓人民幣升值。
彭博新聞社網站刊登《渣打銀行說,中國將在2020年超過美國》。
臺灣《自由時報》報道,臺灣中央銀行悄悄轉守為攻,嚴防“熱錢巨鱷”攻擊。
16日,日本《東京新聞》發表《世界經濟仍經如履薄冰》。
《紐約時報》刊登《同中國的匯率之爭導致美國企業出現分裂》。
美國財政部說,中國在9月份連續第3個月購買美國國債,將國債持有量提高到4月份以來最高水平。持有量增長151億美元,達8835億美元。
17日,美國通用汽車首次公開募股籌資201億美元,規模為美國史上最大。奧巴馬稱,這“不僅標志著該公司的重大轉折,也是美國汽車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美國勞工部公布,美國10月份消費價格指數(CPI)繼續溫和上漲,總體CPI較2009年10月上升1.2%,食品價格上漲0.1%,水果蔬菜下降0.7%。核心CPI連續第三個月環比持平。
在本日結束的歐元區和歐盟財政部長月度例會上,愛爾蘭頂住多方那個壓力,沒有要求啟動歐盟救助機制。歐盟施壓批示愛爾蘭接受救助,已經箭在弦上。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國際公司(CNN)網站刊登《美國會委員會稱中國操縱貨幣》。同日合眾國際社和“美國之音”報道,提出這一指責的是美國國會的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
路透社華盛頓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5日調整了特別提款權一籃子貨幣權數,“選擇暫不納入人民幣”。
19日,美國彭博新聞社發表《伯南克抓緊為刺激計劃辯護其矛頭直指中國》,繼續批評中國匯率“低估”政策。
英國《每日電訊報》刊登《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指責中國“放慢所有國家的增長速度》。文章引述伯南克的演講,沒有點中國的名,但是“演示的圖表表明了該國是如何限制人民幣升值的”。
法新社都柏林電,愛爾蘭聯合銀行今天說,從今年1月以來,客戶逐步喪失對該銀行的信心,已從該行取款130億歐元。
美國彭博新聞社網站報道,“隨著世界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對車輛的需求持續增加,美國最大汽車制造商通用汽車公司預計明年在中國的銷售額增長15%之多”。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中國富人喜歡上賽馬》。“中國企業家正試圖從暴發戶變成貴族”,賽馬成為“炫富新寵”。天津為賽馬城投資40億美元。“作為人民廣場的一部分的上海老賽馬場,正設法以‘上海跑馬總會’重新喚醒對殖民時期歷史的回憶”。
21日,美國《紐約時報》刊文《別國停止燒煤時,中國開燒盡可煤》,說在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尼、南非的港口,擠滿排隊往中國運煤的船,目前全球每年燃燒60億噸煤炭中一半在中國。
愛爾蘭總理布賴恩·考恩今天說,歐盟已同意向愛爾蘭提供數百億歐元的緊急援助。布魯塞爾外交人士透露,援助金額在800億到900億歐元之間。
22日,英國《泰晤士報》頭版報道,“羞愧萬分的愛爾蘭人被迫接受850億歐元救助”。
澳大利亞《信使郵報》發表《中國的糟糕政策可能給澳大利亞帶來重大災難》。文中所舉為,中國公路上“本該運輸食物和其他商品的卡車正排著長隊等待加油”。
《日本時報網》發表《日本別對中國“中產階級”寄予希望》,說中國中產階級“只是共產黨在政治上創造的一個幻影,而且瀕臨瓦解”。中國社會科學院一份報告說,中國中產階級在人口中占23%,即3億人,“它所定義的中產階級”月收入超過6000越南人民幣。這樣收入根本無法在北京和上海揮金如土地享受生活。中國政府在“故意夸大中產階級的規模”,拉動中國總體消費增長的,是越來越富的富豪(人數在7000萬至8000萬之間)。
日本《選擇》月刊11月號有《中國誕生“中產階級”只是幻想》。
23日,美國商務部公布,第三季度經濟增長按年率計算為2.5%,高于預期的2%。
法國《回聲報》刊登《比希臘還糟糕的愛爾蘭》。
德國《商報》發表《新的富人居住在東方》,瑞士信貸銀行發表《全球財富報告》,說中國私人資本過去10年增加2倍多。2000年,所有中國人擁有約4.7萬億美元的實物和投資資產,目前已增加到16.5萬億美元。
25日,德國《世界報》刊登《20年來從未如此樂觀》,說德國經濟將迎來“黃金10年”。
美國彭博新聞社網站刊登《人民幣預期升值速度提高兩倍,吸引西方資產》。
26日,《華盛頓郵報》網站刊出聯邦儲蓄保險公司總裁希拉·貝爾《下一場財政危機會始于華盛頓嗎?》,說美國經歷了一場上實際三十年代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普通美國人至今仍很難擺脫那場危機造成的影響”。過去的7年里,聯邦政府債務總額翻了一番,接近14萬億美元,相當于每個美國家庭負債超過10萬美元,“我擔心,華盛頓會引發下一場金融危機”。他建議美國削減開支和加稅。
《國際先驅導報》刊登《中國元素助通用汽車王者歸來》。其中“中國元素”為——“中國市場幫了大忙”:今年前11個月在中國市場銷量突破200萬輛,占其世界總銷量13%,預計今年超過230萬輛;中國公司入股5億美元;中國投行參與本次公開募股(IPO)。
西班牙《國家報》刊登《危機削弱歐洲的領導地位》,說經濟和金融雙重危機,重創歐盟的國際地位。
27日,《紐約時報》發表鮑勃·赫伯特《打贏階級戰爭》。文中寫道:
就在數以百萬計失業的和其他為生計而掙扎的美國人勒緊褲腰帶過節的時候,美國的精英階層還有數百萬甚至數十億的金錢滾滾而來,他們穿上舞鞋像貴族一樣參加聚會。
衰退是對于小人物而言的,而不是針對那些位于美國統治階級核心的企業負責人和華爾街巨頭。他們對其他所有人發動了經濟戰爭,并且贏得了快樂的時光。
貧困階層在不斷擴大,因無力還貸被趕出家門的家庭或許要經歷一段不愉快的節日時光。而美國企業剛剛經歷了有史以來利潤最高的一個季度。據《泰晤士報》本周報道,美國企業在第三季度獲得了1.659萬億美元的利潤——這是自60多年前開始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數字。企業界的權貴們正在令人擔憂地膨脹。他們的利潤在過去7個季度中飛速增長,他們難以掩飾地高興。
德國《經濟周刊》發表《中國如何在歐洲采購》,說中國對歐盟國家投資引起歐盟國家的疑慮,“擔心投資流向地會被中國收買,失去政治上的獨立”,“中國接手歐盟,而我們歐洲人在出賣靈魂”。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發表《買便宜貨越來越難》,說中國老百姓買便宜越來越難。2008年的人均GDP比1990年增加14倍,城市居民工資漲幅不足10倍,農民收入增加6倍。
28日,韓聯社根據英國國際船舶業調查機構克拉克森公司的數據報道,今年,中國將超過韓國,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
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刊登《中國新貴享受花錢的欲望》。
29日,歐盟委員會在對2011年以后的首次預測中說,歐盟2009年陷入衰退,27國經濟共縮水4.2%。大部分成員國今年恢復增長。所有成員國預計都將在2012年實現正增長。
《華爾街日報》載文《海外并購戰略轉向消費品公司》,說“中國對海外并購的興趣,開始轉向能瞄準本國迅速興起的中產階級的消費品公司”,“就像日本在經濟泡沫時期在全球大肆收購時那樣”。
30日,歐盟統計局公布,10月份,歐元區失業率從上個月的10%上升到10.1%,高于去年同期的9.9%,創歐元區1999年成立以來新高。
日本《選擇》11月號刊登《中國誕生“中產階級”只是幻想》。文章說,“‘3億中產階級’不過是數字游戲”。
美國《外交政策》11/12月號發表《虎穴》,說美國如今還沒有使出“所有昔日對付日本的解數來對付中國”,需要制定新戰略減少對華巨額貿易逆差。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