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融危機后,日本重回世界第一!
——《瞄準日本財團》連載(1)/白益民
第一章作者題注:
“日本第一”不是過去時
上世紀80年代,美國人出版了《日本第一》這本書,美國社會上下形成了危機感,從而促使美國政府對日本提高了警覺,并采取了一系列對策。當時,日本成為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其GDP排在世界第二名,僅次于美國;其人均GDP更是超過美國,遙據各大經濟體之首。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之后,人們似乎才感覺到“日本依然世界第一”。日本各大財團陸續收購美國大量金融資產:12億美元購買了美林證券的可轉換優質股;90億美元投資了摩根士丹利21%的股份;接管了雷曼在亞歐及中東的業務;54億美元從花旗銀行手中買下了日興證券及相關資產。
現今,日本掌握了大量海外礦山,同時又是“城市礦山大國”,金銀等貴金屬擁有量世界第一;日本被稱為“國民酷值”(文化產業)第一的國家;2009年4月,英國《經濟學家》公布日本創新力全球排名第一;5月,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世界人均壽命日本第一。如此等等,還有很多……
第一章內容提要
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后,日本企業畢竟實力雄厚,靠著財團內部的互相扶持和政府的金融改革,日本經濟慢慢地轉危為安。
日本成功完成金融業的改革重組,銀行效益明顯改善。日本六大金融機構2005財年中期的稅后純利達到1.4萬億日元,創歷史同期最高紀錄。
日本已經毫無疑問地鞏固了多年來世界第一債權國的地位,伴隨著其海外資產不斷壯大,它正在向著金融帝國的目標邁進。
日本不像中國賣廉價產品和勞動力,也不賣自己的企業,而且它向海外大量輸出資本,同時又積累了高額外匯儲備,到底從哪兒來的錢?
所謂日本經濟長期低迷,遇到麻煩的是日本的“在地經濟”(GDP)。但日本企業的海外行動證明它的“離岸經濟”是在穩定地、高質量地成長中。
當一個人成熟了,重量變化就不再那么明顯,但你不能據此說明他的身體不好。日本就是這樣的一個成年人,身體依然強壯,經濟依然向好。
近十年來,日本很多大企業從傳統產業領域退出,在節能環保、新能源、電子信息技術、生物科技、裝備制造業等擴大市場空間以及領跑幅度。
以日本為鑒,中國應該更注重產業升級,注重對物流渠道的控制,完成在金融等方面的改革,并形成類似日韓的獨立自主的產業體系(財團)。
第一章目錄
第一章 “日本第一”不是過去時
1.1 日本教訓敲響中國警鐘
謹防高盛唱多中國
“捧殺”到“棒殺”
內滯外強 明退實進
1.2 日本依然世界第一
日本的財富暗流
打造了一個“海外日本”
誰說日本是資源缺乏的國家
更多的日本第一
用綜合指標評價日本
1.3 揭開“日本失去十年”的假象
用GDP偷換GNP的概念
日本經濟轉型與戰略調整
一場無形的戰爭
日本財團正在部署中國戰略
1.4 日本財團不是昨日黃花
競爭的實質,“商權”之爭
轉型創造新生
經營業績實現“大豐收”
1.5 真實的日本制造
日本制造不僅僅是日本家電
日本制造怎么了?
1.6 產業升級遠重于GDP趕日超美
第一章的背景資料:
日本裝窮為哪般?
新現實主義國際關系理論告訴人們,太強和太弱一樣,都會是不安全的。強大要有一個度,這個度把握不好,就會失去安全。上世紀80年代,雄起于世界的日本經濟十分張揚顯赫,四處擴張,日本威脅論甚囂塵上,結果是四面楚歌,招徠了一片喊打聲。
1989年,在美國國會傳閱著一份《日本對美國經濟侵略的文件》,言詞激烈地指出:“美國正面臨著兩種世界戰爭,即與蘇聯的軍事斗爭和與日本的經濟、技術斗爭。”該文件還認為,美國擁有核武器,有足夠的能力阻止蘇聯的進攻,但卻沒有相當于核武器的經濟手段足以阻止日本的經濟、技術侵略。
西方一些戰略家開始預言,第三次世界大戰不是像一次、二次世界大戰那樣,在陸上、海上進行血與火的拼殺,軍事實力的強盛在作戰中起決定作用。而未來的戰爭,是信息戰、科技戰、教育戰、經濟戰,是整個國家力量的整體較量。
美國的杰克•安德森和戴爾•尼阿塔在《華盛頓郵報》刊文鮮明指出:“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是一場經濟戰。”而在這場表面穩定而內在劇烈的持久的經濟戰中,美國正走向失敗,其主要對手是日本。為此,美國政府從國家利益的戰略高度重新調整了對日政策。
1989年,美國以不公正貿易為由正式向日本提出了“超級301條款”,對日進行制裁。美國提出了200項以上的改善結構障礙的條款,從對日本貿易政策的批評開始,涉及到日本的經濟政策、企業行為、商業習慣,甚至于日本的產業文化,最后歸結到打擊和“改造日本”的目的。
克林頓總統于1993年1月上任后不久就設置了國家經濟會議(NEC),接著又設立了國家情報會議(NIC)。接著,克林頓總統對國家情報會議的負責人約瑟夫•奈說,要將中情局的活動目標從對付俄羅斯轉向日本的財界和政界。克林頓還要求《日本第一》的作者沃格爾與約瑟夫•奈一起工作。
經過一番被美國打擊的痛苦體驗后,日本一改其咄咄逼人的強大氣勢,借泡沫經濟破裂后的短暫頹勢,將自己打扮成了一個始終無法從頹勢中走出、失去了10年美好光陰的虛弱巨人。整個世界一改過去對日本戒備和警惕的心態,轉而用同情或嘲笑的目光關注和打量起這個昔日不可一世的經濟巨人了。
第一章之“難忘的記憶”
2009年10月下旬的一天,我接到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CCTV2)培訓部的趙忠仁發來的電子郵件,希望我為他們的40多位制片人做一次講座。經過與培訓部領導的多次溝通,最后確定了主題是“日本模式PK 拉美模式”。然而,我在這個主題演講的第一部分設置了一個標題“日本依然世界第一”。
長期以來,我們對經濟實力的排名僅僅用“國內生產總值”(GDP)這樣一個唯一的標準去衡量。日本媒體早在2008年4月份就報道稱中國GDP即將趕超日本。同時持這種看法的國內經濟學專家不在少數。然而,GDP無法反映出國民教育、公共服務、公民權益等方面的差距。
事實上,從各種經濟和社會指標看,日本在很多方面遠遠超過被視為世界第一的美國。如果仔細分析基尼系數(衡量貧富分化)、工業產品能耗(節能環保)、新技術專利量、失業率、犯罪率、人均壽命、國民儲蓄與負債、國家的債權與債務等指標,日本的表現都優于美國。
借用這次給央視制片人講座的機會,我希望能提醒他們更多地從微觀的視角去看日本。我一直有個不解的疑問,中國的媒體是不是因為找不到中國其它可以超過日本的指標,所以才整天在“GDP超日本”上做文章?也許是我們的國民已經更習慣于接受矮化日本的新聞報道。
在中國的眾多媒體當中,我感覺由人民日報社主辦的《環球時報》是最有憂患意識的媒體,刊發的文章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環球時報》時刻提醒著我們的國民這個世界并不太平,充滿了戰爭、陷阱與危機,我們應該時刻面對世界列強對中國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的壓制和挑戰。
在2009年的7月份,《環球時報》國際評論部記者劉穎找到我,請我為該報撰稿。因為平時忙于新書的創作,很少能抽出時間寫文章,往往都是口述的方式,劉穎不怕麻煩地把錄音內容整理成文字,向她這樣敬業的記者值得欽佩。在此,我選擇了“產業升級遠重于GDP趕日超美”這一篇收入在本章中。
與高穎一樣,《經濟觀察報》的記者王延春也是一名出色的女性記者,她也及時注意到了我對日本財團的研究。采訪我之后,她于2009年9月30日發表了“日本商社的秘密”一文,引起了學界的更多關注。隨后,她又刊登了我和助手王維撰寫的一篇文章“真實的日本制造”,被收錄在本章中。
—— 本文摘自《瞄準日本財團》(白益民編著,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