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梁講座簡訊:總結國有企業改革三十年的歷程與得失
“反思與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系列講座
主題:總結國有企業改革三十年的歷程及得失
主講人:高梁(經濟學家,著有《挺起中國的脊梁——全球化的沖擊和中國的戰略產業》)
時間:2008年1月6日星期日上午10:00——12:00
地點:北大資源賓館三層1308室(電話:010-62760856)
今年是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為了紀念和總結這三十年的歷程,烏有之鄉將舉辦系列講座,爭取把三十年來的成績展示出來,總結經驗教訓。把成績講夠,把問題講透。2008年1月6日上午烏有之鄉邀請到了國家發改委國資研究中心主任高梁老師來做該系列的第一場講座,講座的主題是《總結國有企業改革三十年的歷程與得失》。
以下是講座簡要:
首先說明兩點,今天匯報不代表任何機構。這是非常復雜的系統的演變。不僅有企業自身的問題,也有國家大的的方針政策的演變。是非常繁瑣的過程。
官方階段:1978-1992年為了針對高度集中的國營企業體制,重點是簡政放權。1992年以來,為了完善國有企業建立制度,三改一加強,推進國有企業結構的調整??梢苑譃?個階段來敘述:
第一階段:啟動期:三中全會到80年代。權力過分集中,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當時全國的總收入3000億,今天是20萬億。人均收入是200多美元,今天是2000美元。在所有制方面是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農民基本上是集體化,兩項 一起占98%。
30年的建設,已經具備完整的工業體系。前30年服務于重工業優先發展,交通電信都比較落后,輕工業,農業基礎還比較薄弱。人民生活比較艱苦,生活水平還比較低。產供銷一體,人財物的統一調配。國有企業盈利全部上繳,虧損國家補貼。企業經理由主管局任命,政府管理體制。這就是所謂政企不分。
農民占70%多,農民收入比城市居民收入差得很遠。向城市的流動采取限制政策。
工業幾乎是空白的時候采用計劃體制是合理的,但當企業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當時的行政管理體制是不適應的。企業內部缺乏一種激勵和約束機制。所謂大鍋飯問題,文革十年期間,工資沒漲,獎金一度停發。企業領導人的工資是行政級別,和工人的工資差別不大。過于平均化,導致激勵機制不足。
第二階段:改革初期:重點放在農村。短短的時間內,農業得到了奇跡般地發展,在這個時期,主要在理論方面準備。1979年年初,經濟所長劉國光的論文首次提出應該引進市場機制。另一篇文章是蔣利偉提出管理體制的改變。把企業看成是自主的單位,有自主經營的權力。在改革領導者的意圖上有很多重要提法,第一次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主等,這些理論上的創新,為經濟改革提出了方向上的東西。
第三階段;80年代后期的推動。國企體制改革初步的舉措。
一是79年開始擴大國企自主權,主管機構的精簡;
二是撥改貸,規定企業的基礎建設資金財政不撥款,一律自負。原因是80年代初,國家財力有限,為了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減少國家財政負擔。結果使得企業的利息負擔逐步增加,尤其對一些新的企業的投入不夠,從一開始投產就虧損。各部委各省局重復建設很嚴重。
三是對企業實行經濟責任制。之前國企全部利潤上繳,改制后國企繳稅也增加,多的達到20-30%。工商稅所得稅上完后,又按622的比例來劃分利潤分配。改革的出發點是為了增強企業盈利的積極性,另一個是要保存國家財力的穩定來源。由于長期計劃不能反映企業成本,固定價格造成價格扭曲,不同的企業對原材料的需求不平等。調節稅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四是推行勞動合同制。固定用工改成臨時用工。勞動過于固定和過于流動都不利于企業的穩定發展。
內部管理體制,在改革之初還是非常注重民主決策。職代會就是當時的產物。廠長負責制和黨委指定廠長制之間曾經展開過激烈的討論。工人意見和領導意見出現沖突的時候怎么解決?總之,都是把企業看成是政府管理下的企業如何調整內部矛盾。80年代的時候,改革步伐怎么邁,是有很多討論的。經濟過快增長導致通脹就會引起全社會的不滿。宏觀過熱之后實行緊縮政策。放開價格出現進一步的問題。整個改革是合財政問題和宏觀經濟形勢密切相關的,甚至最后導致政治問題。
第四個階段是84年以后。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一方面擴大企業自主權,一方面保障勞動者的權利。
幾件大事:一是工業生產資料實行價格雙軌制;二是簡政放權,80多家企業全部下放地方,大部分支柱企業下放;三、實行了第一例破產(沈陽),改革的突破口到第一價格改革為中心還是以企業改革為中心。如果沒有合理的價格體系就沒有合理的企業體系,體系的相互配套協調的問題,其二是關于國企改革往何去的問題(以企業產權為中心還是以人的問題為中心,該問題爭論了很久,也有人提出搞資產經營責任制);四、企業內部的監督問題。由于監督不力導致官倒。這一輪改革是以88年的闖關發生了系列的嬗變。
第五個階段是92年以后。14大明確了體改的目標是建設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93年通過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國企改革的方向,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現代企業制度。十六字方針,堅持公有制,堅持按勞分配,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建立社保體系,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標準。標志性的事件是通過了公司法。下半期是全面推行階段。94年實行稅制改革,實行了中央和地方的分稅制。諸項改革的推開都何此相關。砸三鐵,勞動公司人事改革,也都是這段時間鋪開的。八級工資制也被取消了,企業有自主決定權。工資制放開后,也出了另一個問題,就是工資差距開始擴大。在這個階段總的方向是繼承了80年代改革的方向。全面推進的時期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大量國企出現了虧損甚至破產。國企的經營形勢全面滑坡。今天還有人解釋為當時的國企體制有問題。80年代國企還是國民經濟的支柱,92年開始,引進外資的規模已達3、400億,今天更多。大量的外資企業進入中國以后使得我們的市場中間很大一塊,競爭不過人家。市場被擠占,90年中后期,國家實行緊縮政策。大半市場被外資占領,免稅進口極大的積壓了國企的生存空間。改造是找死,不改造是等死。其三是稅費負擔。國企的用工制度過去還有照顧就業的傾向,人員的財務負擔比較重,尤其是企業辦社會。93年國企開始出現虧損,98年虧損達到高峰。每一次改革,都把國企的資金活力降低。銀行大量壞賬,97年前虧損國家有支持,97年以后,資不抵債的企業就只能破產了。02、03年大量破產和國企工人下崗。直到今天,國企的稅也照樣占主體。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只提供了30%的稅收。三資企業占銷售額的負擔占12-3%。稅多了利就少了,國企連續30多年負擔,國企能不垮嗎?國企體制的確是有問題,但是要實事求是。第一國企承擔了國民經濟支柱的作用;第二非工企業的發展是以國企的巨大犧牲換來的。90年代后期的基本政策,實行三年脫困:大企業通過優化資本結構轉換經營機制,有效益的留下來;二是關系到國家安全等的企業要保住,其他企業進行優化重組,對小企業實行承包租賃和轉賣。
第六個階段是從年代后期以來國家戰略方面的達的方針政策。97年十五大提出了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基本政治制度。十條原則:一、國企是國家支柱,二、實行調整結構改組抓大放下;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四、三改一加強;五、優勝劣汰兼并破產分流增效;六改革要依靠工人階級等。
當前國有經濟的情況簡單介紹:
當前,關于公有經濟的比重:國內生產總值——國有控股39%,非公有是61%;98年到05年國有控股數量減少了60%,工業增加值增長了1.45倍;從業人員減少50%……行業分布:國企在能源行業占絕對優勢;交通運輸設備:國有和外資競爭太盛;各類采礦食品化工原料金屬制品電氣設備等領域,私營經濟占絕對主體;通訊設備紡織皮革等高技術領域外資占絕對優勢……商業領域國有經濟不到1%。02年以來,國家管理負擔減輕,國有企業經營水平逐步提高。不僅是壟斷行業其他的如機械行業也總體變好。98年-05年下崗工人達3000萬,下崗人員中75%獲得再就業。其中70%轉入三產。05年以后下崗高峰過去了。目前還有900多萬人沒有解決就業問題。每年新增1000多萬農民工以及畢業大學生。
外資并購。16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議,提出了“五統籌”。03年限期對國企產權改革完成。職工持股。到現在,中小國企實現改制達80%以上。民營企業數量非常巨大。公有變私有?!皣髥栴}不是產權問題而是經理人信托缺位的問題”(郎咸平)。
群眾呼聲:企業權力集中于一把手之中!經營管理水平是第一位的問題!沒有內部監督也沒有外部監督!工人成了弱勢群體。30年改革只有領導的聲音,學者的聲音,政府的聲音而沒有工人的聲音!資本的人格化的現實存在,同時承認資本的利益和工人的利益是對立的!和諧社會業的有個談判機制,否則階級沒法和諧!
在競爭領域,國有企業的產權改革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成果,可以放一放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搞好搞壞,跟企業的所有制沒有必然的關系。需要加強管理水平,煤礦出事說明在煤炭部門管理部門普遍失職。
改制過程中帶來了部分生產力的損失。企業破產搞房產,一些企業是非常重要的企業,有著非常重要的技術和設備,最后賤賣給外資,結果不能促進中國的綜合國力。深層次的問題有幾個:一是人事問題。企業的操作班子經理層的日常操作和董事會的決策是企業成亡的根本?,F在的問題是恰恰在人事管理的問題上缺位,亂糟糟的狀況。三是企業的資產管理和行業管理。國資委成了事實上的管理部門,如果沒有行業總體發展的規劃,只能永遠是外資的附庸。沒有好的管理將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和競爭力的全面提升。
壟斷領域?,F在有呼聲是要打破壟斷,但還是應該有區別有保護的。有人說打破壟斷就要讓外國人參股,比如銀行是命脈,但是卻讓外國人參股就是不要命的作法。
總之,30年國企改革走過的道路,方針是正確的,但是其中出現了偏差。理論界在這方面是在朝正確方向走。1982年黨的十二大,小平開幕詞講過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做他們的附庸,要鑒定對外開放,但是要保持清醒。但是今天的狀況已經有所失控了。體制是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同時企業是人來干的,再好的體制也需要人來執行。想用單純的體制問題來解決問題是不現實,最終還是要解決人的思想問題。人才是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德才兼備的人。一段時間內是偏離了這個方向的,要么偏重體制,要么鼓吹效率。如果教育的方針不把培養德才兼備的企業管理人才放在綱領性的位置上,恐怕我們的國企還是搞不好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