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小農數量龐大,很多家庭依靠為數不多的幾頭奶牛和少量土地維持生存。歷史上,合作社曾經在連結小農和消費市場上扮演了積極的角色。然而,隨著貿易自由化的進行,小規模奶農在全球市場競爭環境下,不僅承受要求降低成本的壓力,并且在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的趨勢下,面臨著大型養殖廠的排擠。合作社則蛻變為產業大鱷。印度奶農的生存困境其實是全球小生產者所共同面臨的問題,他們的生存空間在日益受到擠壓。
正文
印度是個神奇的國家。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數學老師在課上跟我們閑扯,大概是去印度旅了個游回來。他說印度人吃飯直接用手抓,但只限右手。一幫小朋友立馬覺得用手就不干凈了,還分什么左右。于是就問老師為什么不能用左手,老師說左手“不干凈”啊。那又是為什么呢?在我們七嘴八舌的追問下,老師有些支吾,說因為左手是如廁之后擦屁股用的。
全班驚愕,然后哄堂大笑。
后來,又了解到印度把牛當神一樣,但是只是黃牛如“神”,水牛還是水牛。所以在印度大部分地區,是禁止屠宰黃牛的。而水牛可以,可以屠殺,可以烹飪。很可能在最開始只是因為某種隨機的東西,兩種不同的命運就此展開。
或許人也一樣。
印度有大量的貧困農民,雖然他們土地占有量很少,但他們基本上會飼養幾頭奶牛,甚至包括沒有土地的印度勞工。數量不多,平均不超過五頭的樣子。即使是這樣,這些奶牛仍然能給他們帶來很重要的一筆收入。由于黃牛與水牛在印度的不同地位,奶農們更愿意飼養水牛,這樣,在奶水牛無法產奶后,還能賣水牛肉,增加一筆收入。
還有一個原因是水牛產的奶脂肪含量更高。不像超市里各種品牌不同價格的牛奶,我們看半天也看不出為什么這個更貴那個更便宜,便宜的服務人員會告訴你因為廠家在做活動,薄利多銷;貴的他們會告訴你這東西有多好多好比別的都好。然而,對于奶農來說,很簡單,除了產量,牛奶的脂肪含量越高,非脂肪固體物(除去脂肪而剩余的蛋白質、乳糖及礦物質的總稱)越多,收購價就越高。
印度如今是世界上最大的牛奶生產國,同時也是消費大國。這些小奶農就是印度奶業的主心骨。別看這些奶農規模小,印度80%左右的牛奶都要靠他們來生產。
但這是后話了,早在五六十年代,印度的乳制品年產量只有0.2億噸左右,但印度人長年食用乳制品,所以只能靠大量進口。印度乳業這么低迷不振,為了讓它振起來,印度國家乳業發展局啟動了“洪水大作戰”計劃。讓牛奶如洪水滔滔不絕!這一計劃也被稱為“白色革命”,不要誤會,沒有一點恐怖的意味。
“白色革命”之父維吉斯·科瑞恩(Verghese Kurien)(1921-2012)
“白色革命”之前,印度的小規模奶農和城市的消費者是脫節的,沒有一種有效的機制可以把這兩者結合起來。“白色革命”找到了一種解決方案--合作社。
合作社以村為單位,往上建立地區聯盟,一直到邦(相當于中國的省)再到國家層面。合作社成員由奶農構成,同時配備專業人員負責營銷和技術支持。因此,從小奶農采購牛奶,檢測,儲存到運輸加工進入市場,這一整條產業鏈被打通了。合作社還為小奶農們提供諸如營養均衡的飼料,人工授精,畜牧獸醫等服務。
于是,到2000年,印度的乳制品產量已經蹭蹭蹭地增到0.78億噸左右。
雖然印度牛奶產量世界第一,但印度的奶制品生產其實是:低投入低產出。舉個例子,美國的奶牛每天產奶量是28kg, 英國的數據是22kg,到了印度,只有2.5kg(本地黃牛),5kg(本地水牛),頂多7.2kg(雜交或進口品種)。前面我們說了,印度80%左右的牛奶都來源于這些散布在各地的小農,可想而知,他們的數量有多龐大,以及牛的數量有多嚇人。
為什么印度的奶牛平均產量這么低呢?
話說是因為印度本地的牛不具備基因優勢,這就是為什么進口的/雜交的牛產量是本地品種的一倍至三倍,雖然跟美國的相比,連個零頭都不到。第二個原因是缺乏營養均衡的飼料。這個有意思了,看下圖。
圖中三條折線分別代表飼料(藍)、油渣餅(紅)和牛奶(綠)的批發物價指數的變化趨勢。簡單說,奶農需要購買的飼料越來越貴,牛奶賣出的價格也沒高多少。想象下中國房價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工資增長水平,就明白為什么產奶量少(買不起房)了。(注:油渣餅是榨完油后的渣渣,傳統加工后是餅狀,現在大多為片狀,是很好的動物飼料。)
如果說合作社最初是在考慮農民需求同時為發展乳品業而成立的,那這種為了農民的精神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就快速消失了。
印度的乳品市場主要分為兩類,一類稱作正式的,有組織的(organised),主要是合作社(相當于國企)和私人奶企進行的高效模式;另一類稱為非正式的(unorganised),主要是送奶工和小販從奶農收購牛奶直接銷售的零散模式。在過去,非正式市場是占主導地位的,但隨著印度社會經濟模式的轉變,這個天枰正在向正式市場傾斜。
在貿易自由化的經濟趨勢下,為了應對自由市場的挑戰,合作社開始提高自身競爭力。怎么提高呢?通過擴大采購規模,擴大加工和銷售,增加產品種類,以及把生產鏈現代化,并且通過擴張合并來降低成本。蓬勃發展的合作社不再是合作社,而是變成了大公司,像一條吞下大象的蛇,收不住貪婪的嘴。
全球及印度脫脂奶粉價格暴跌2013-2015
同時,小規模奶農面臨的嚴峻生存空間進一步被壓縮。從2014年末開始,印度各地的聯邦合作社陸續降低對奶農的牛奶收購價,理由是牛奶質量不佳。美國食物主權聯盟深入調查這場牛奶危機后,發現降低收購價格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和俄羅斯減少進口+歐盟取消牛奶配額制導致全球脫脂奶粉的價格暴跌,印度乳品業自然要大幅降低收購價來彌補出口差價。
過去幾年,直到現在,印度農民仍然在爭取他們的權益,抗議并要求提高牛奶收購價。
然而,這場牛奶危機背后,其實隱藏著更為緊迫復雜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印度和中國很像,人口大國,城市化進程加速,中產階級興起......這些抽象的名詞在乳制品消費上面則反映為簡單的數字上升趨勢。(印度雖然有大量素食者,但純素者很少,牛奶/乳制品是素食人群獲取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乳制品需求不斷增加,現代大型奶企越來越標準化和規模化,同時小規模奶農面臨資源匱乏(沒土地沒金錢缺技術缺教育各種缺)。注意,這不是光印度才有的現象,世界各地的小農都面臨著全球化產業帶來的巨大壓力。那如此龐大數目的奶農將何去何從?為了生存,他們最終是否將流入大型工廠/養殖廠,失去自己的耕作,失去自己的牛犢,也失去多樣生活方式中的一種?小農們散落各地的奶牛是否最終消失卻又重現在現代設備的冰冷柵欄里一列一列?
事實就是這么簡單粗暴,世界各地都在迅速擴大乳制品/動物制品的生產體系,不知道何時,是否當環境污染、食品安全、公眾健康、社會公正等等一系列問題已經嚴重到挑戰人類社會的恢復彈性時,我們才能作為一個整體,意識到當初做了錯的選擇。
參考資料:
1.http://www.imarcgroup.com/dairy-market-india
2.http://www.imarcgroup.com/dairy-industry-in-india
3.https://foodsovereigntyalliance.files.wordpress.com/2017/10/the-milk-crisis-in-india.pdf
4.https://thewire.in/40436/small-dairy-farmers-across-india-are-struggling-for-their-livelihoods/
5.https://gain.fas.usda.gov/Recent%20GAIN%20Publications/Dairy%20and%20Products%20Annual_New%20Delhi_India_9-29-2016.pdf
文章來源:“何以為食”微信公眾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