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市曼哈頓中城11日發(fā)生爆炸,導致4人受傷。紐約市長德布拉西奧說,這是“一起未遂恐怖襲擊”。美國近些年本土恐怖襲擊事件日益增多。“無論你身處何地,無論是在學校或去看電影,都要時刻做好準備,防備發(fā)生這樣的危機。”這是得州教堂襲擊后,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官員對公眾的提醒。這也是今天美國本土安全狀況的寫照。
圖為12月11日在美國紐約的爆炸現(xiàn)場附近拍攝的被封鎖的街道。新華社發(fā)
分析人士認為,除了恐怖主義威脅日益增強的國際大背景,美國階層分化和社會矛盾加劇,也為極端思想傳播提供了土壤。當下的美國,移民難以融入,宗教不能融合,種族分裂嚴重,貧富差距拉大,使整個社會進一步分化,以至于美國政客這樣感慨:“今天的美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分裂。”
好萊塢電影中塑造的美國印象是洛杉磯比弗利山莊中的明星豪宅和大學校園派對中狂歡的俊男美女;美國政客嘴中的“美國夢”是小人物從底層奮斗終獲成功的勵志故事;美國媒體廣告中展示的美國生活是一棟別墅、兩輛車和一條狗的“中產階級標配”。
但這些并不是美國的全部。
在紐約繁華街頭無處不在的流浪漢和乞丐,在華盛頓街邊寒風中趁工作間隙吃著冷餐的管道工以及在美國中部“鐵銹地帶”沒有余錢給孩子購買一臺學習電腦的父親,這些也是美國的真實生活,只不過這一被有意無意遺忘的人群很少見諸媒體。
1.貧困問題不容忽視
《紐約時報》近年曾刊發(fā)一篇名為《美國窮人的日子不好過》的文章,介紹了生活在貧困線下的美國民眾的生活狀況。文章指出,盡管很多美國的窮人也在辛勞工作,但收入卻不足以讓他們擺脫貧困。除了窮人本身收入微薄外,美國對富人和窮人的不平等稅收制度也是促使窮人“難以翻身”的原因。該報援引美國稅收與經濟政策研究所的分析報告稱:“不論窮人掙多少錢,稅負恐怕都比富人重。”根據該研究報告,2015年最窮的、占人口總數(shù)20%的美國人平均需要將收入的10.9%用于繳納州和地方稅,收入排名在中間20%的人口需要繳納占收入9.4%的稅,而最富有的1%的人口則只需要繳納占收入5.4%的稅。
美國專欄女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曾為了體驗生活,隱瞞身份潛入底層,在美國多個州的城市輾轉,親身經歷底層“小人物”的生活狀態(tài)。艾倫瑞克當過餐廳和小旅館的服務員、清潔女工、看護之家的助理和超市的售貨員等,賺著時薪幾美元的微薄薪水,過著疲于奔命和窘迫的生活。在深深體會到窮人生活的不易后,她最終寫成《我在底層的生活》一書。該書于2001年首次出版后占據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十余年,成為人們管窺美國底層民眾生活的“教科書”。
艾倫瑞克寫道,在體驗生活期間,為了節(jié)省租房開支,她不得不住在距離工作地點幾十公里遠的地方。最終,她發(fā)現(xiàn)所得的薪水除了支付房租和汽油費外,根本無法負擔日常開銷。艾倫瑞克深切感到,底層人物為了生計,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路上,為了多賺一些錢,有的人還兼幾份工,活得像個機器人,根本無法抽出時間提升自己和思考未來,也就很難有改變命運的機會。艾倫瑞克尖銳地提出,一個健康有勞動力的年輕女士不能通過工作維持溫飽,這個社會的運行機制一定是出了很大的問題。
不難理解,資本主義社會中雇主盡量壓榨勞動力,而勞工在市場模式中是沒有議價權利的。在美國,數(shù)百萬的底層勞工終日奔忙,也只能賺取每小時6至7美元低于生活標準的時薪,成為城市里的“窮忙族”。
雖然,艾倫瑞克描述的場景是大約20年前的美國,但實際上,美國目前的大環(huán)境與當時并沒有大的差異。據統(tǒng)計,美國低收入者如今所賺取的工資與20年前相差無幾甚至更少。在美國經濟發(fā)展、社會財富不斷累積的過程中,分配不公現(xiàn)象卻日益突出,造成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社會撕裂現(xiàn)象。
2.“墮入”底層的人群
丹麥攝影師埃斯基爾森花費7個月時間走訪了美國的5個州,拍攝了大量底層人物的照片。照片中的底層人物與人們印象中的美國形象形成了強烈反差。這里面有因傷致殘領取殘疾補助的護士,有因遭受颶風失去家園的居民,有因當年墨西哥灣漏油事故導致收入減少的漁民,有因無法負擔房貸而被房屋中介趕出房子的一家人,也有因老無所依、無家可歸而住在拖車里的孤獨老人。
也許有人會說,美國的救濟制度可以讓窮人不用工作就衣食無憂。但事實上,在美國“當窮人”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來自南達科他州的達琳因受傷失去勞動能力,每月領取政府的800美元殘疾補貼。但她面臨著困惑——如果去工作就無法領取救濟金,而如果只靠救濟生活,就永遠淪落底層,難以翻身。在美國,的確有不少人靠救濟過活,甚至還有人因懼怕工作的艱辛而一輩子不工作,專門吃救濟。但是,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一旦到了領取救濟的地步,就等于“墮入”了底層,意味著再難攀登上來。
記者發(fā)現(xiàn),美國的所謂低端工作如超市售貨員、家政服務員和管道修理工等充滿著大量的外來移民。由于二戰(zhàn)后經濟高速發(fā)展和城市化擴張,美國吸引了眾多移民前來定居。但數(shù)十年過去了,這些移民除了極少數(shù)進入美國主流社會外,大部分仍掙扎在社會的底層,從事著廉價的體力勞動。毋庸諱言,白人文化仍是美國的主流文化,社會上的中高端職位多數(shù)被白人占據。美國出臺的限制移民的法律和措施、保守勢力針對移民的排外思想和社會機會分配的不平等,導致移民受教育程度低、失業(yè)率高、難以享受醫(yī)療保障和主要從事低端行業(yè)的現(xiàn)狀。在移民造就了美國繁榮的背后,貧困卻吞噬著移民實現(xiàn)“美國夢”的可能。如果考慮到非法移民,美國的貧困問題就更加糟糕了。據不完全統(tǒng)計,在美國非法移民的數(shù)量至少達上千萬。他們因為沒有合法身份,只能打“黑工”,還要將在頭幾年賺取薪水的大部分交給幫助他們偷渡的“蛇頭”。在家鄉(xiāng)人羨慕他們到美國賺取美元的背后,是他們沒日沒夜勞苦的辛酸。
在美國,貧困并非是外來移民的“專利”。在紐約、舊金山等大城市街頭經常可見的美國本土黑人和白人流浪漢揭示出美國貧困現(xiàn)象的多元化。去年特朗普成功“逆襲”當選美國總統(tǒng),“草根”階層的白人勞工選民功不可沒。近年來美國制造業(yè)的衰弱讓曾經風光無限的產業(yè)工人淪為窮人,美國的中產階級人群隨之萎縮。許多勞工發(fā)現(xiàn)自己的工資水平多年停滯不前,工作機會流失,而社會財富卻源源不斷地向富人匯聚。他們將憤怒發(fā)泄到大選的投票中,將呼吁把制造業(yè)帶回美國的特朗普“推入”白宮。記者在美國中部地區(qū)看到,很多美國普通人的生活遠沒有外人想象得光鮮,他們開著破舊的二手汽車,穿著樸素的衣服,不少人家里窘迫得拿不出二百美元。
3.貧困頑疾難以消除
在美國,有一些“讓窮人花費更多”的制約性制度。比如,很多低收入者因為缺乏儲蓄而沒有辦法開設銀行賬戶,也就無法獲得金融服務。據美國的相關金融部門統(tǒng)計,沒有銀行賬戶的消費者僅僅為了兌現(xiàn)支票就要用去政府救濟金的大約3%或者薪水的4%。另外他們還需要花錢購買匯票,用于支付每月的固定開支。如果按照一周兩次兌現(xiàn)支票的頻率,每個月他們需要夠買大約八張匯票。一個年收入2萬美元的家庭每年光支付銀行的相關服務費就需要用去大約1200美元,這比開設活期賬戶的消費者高出許多。
去年大選暴露出了美國社會的“撕裂”,富人根本無法理解窮人的生活。在“一切向錢看”的美國,階層的固化使得“鯉魚跳龍門”的現(xiàn)象很難出現(xiàn)。眾所周知,美國有世界上最好的大學教育,然而大學尤其是私立大學的高昂學費讓多數(shù)窮人的孩子望而卻步。由于看不到出路,不少窮人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放棄了學業(yè)。而受教育的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未來工作的好壞,周而復始,形成惡性循環(huán)。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專家達雷爾·韋斯特認為,美國的“金錢選舉”制度導致政客為富人和利益集團代言,很少顧及底層民眾的生活。而單純依靠稅收為導向的市場化管理模式也與窮人的利益關系不大,憑借精英政治來改善底層民眾的生活顯得不切實際。在當下的美國社會,精英與民眾脫節(jié),政客們?yōu)楦髯缘睦婕瘓F曠日持久地激辯禁槍、墮胎和同性戀等問題,卻很少有人認真地討論如何減貧和扶貧。去年的大選暴露出美國民眾對精英政治體制的不信任感越來越強烈。按說國會議員來自各個選區(qū),應該最能代表民眾的呼聲,然而來自全國選舉研究機構的數(shù)據顯示,近年來,美國人對國會的支持率卻屢創(chuàng)新低。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