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卡爾·馬克思的著作《資本論》(第一卷)首次出版150周年,明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隨著這兩個重要時間節點的先后到來,一股紀念馬克思的熱潮正在其故鄉德國特里爾市以及其他地方興起,德國公眾對馬克思及其思想理論的興趣越來越濃,看法也更加正面。
柏林杜斯曼書店內的馬克思頭像存錢罐和有關馬克思的著作(任珂 攝)
漢堡勞動博物館展覽用十個關鍵詞解釋馬克思的《資本論》(任珂 攝)
《資本論》特展安排別具匠心
今年以來,在德國許多地方,與馬克思相關的展覽、出版物和紀念品越來越多。一些有關馬克思的展覽已經開始,并將持續到明年。在特里爾市,新聞發言人告訴本報記者,特里爾將舉行一系列大型慶祝活動,紀念這位該市歷史上最著名的人物。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于特里爾,17歲之前在這里度過。
據介紹,高5.5米的馬克思大型塑像即將在年底動工,將被豎立在特里爾市中心,預計在明年5月5日馬克思200周年誕辰時正式揭幕。特里爾的“馬克思1818-1883——生平、著作和時代”大型歷史文獻主題展也正在籌備中,將在明年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開放。
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在漢堡首次出版,第一版印刷的1000冊用了四年才全部賣完。漢堡勞動博物館從2017年9月起舉辦了《資本論》(第一卷)特展,將持續到明年3月。
《資本論》晦澀難懂,如何形象直觀地展出是一個難題。記者發現,展覽入口處擺滿了整墻的近2000個白色罐頭,每個罐頭上白底黑字地印著不同的德語單詞:面包、幸福、健康、愛情和《資本論》等。
博物館工作人員馬里奧·鮑莫告訴記者,這些番茄醬罐頭象征著,無論是什么東西都能在資本主義社會成為商品,甚至包括馬克思的革命理論。
“《資本論》開篇第一句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這些罐頭就是想直觀地表達這句話。”鮑莫說。
馬克思簽名送給第一國際總委員會總書記約翰·格奧爾格·埃卡留斯的《資本論》(第一卷)成為展覽中最寶貴的展品,馬克思的一些手稿也在展覽中展出。
展覽選取了十個關鍵詞描述資本主義:商品、金錢、物質崇拜、資本、剝削、生產、積累和危機等。包括中文版在內的幾十種語言的《資本論》(第一卷),甚至許多關于馬克思生平故事和《資本論》的不同語種的漫畫書,也在展品之中。
《資本論》分析仍有現實意義
雖然是一個普通的工作日的早上,但觀眾數量仍然不算少。有十幾名中學生由老師帶著來參觀學習,學生們認真地記著筆記,仔細聽著錄音講解。觀眾中有老人也有年輕人,一些父母甚至懷里抱著嬰兒或推著嬰兒車在參觀。
烏韋·施密特抱著他不到一歲的兒子認真地看著。這位34歲的父親在漢堡從事特殊教育工作,他認為《資本論》是一部“偉大的著作”。
“馬克思是最早分析資本主義的學者之一。他揭露了資本主義所有最丑陋的方面,尤其是在他生活的年代,工人階級的生活和工作條件非常惡劣。”施密特認為,雖然現在資本主義發展了,但馬克思的一些哲學思想,比如辯證法,仍然對分析當前的經濟社會問題很有用。
娜塔莎和兩個同學從馬德里來漢堡旅游,大清早就一起來看展覽。
“為什么來?因為我們喜歡他啊!”娜塔莎說。她認為,《資本論》仍然能解釋現在甚至未來的經濟現象。
據鮑莫統計,平均每周有1500名觀眾來看展覽。雖然從絕對數字上來看并不多,但作為一本晦澀難懂,而且在西方世界飽受爭議的著作,觀眾數量仍然超出了博物館工作人員的預期。隨著2018年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的臨近,鮑莫估計觀眾數量會越來越多。他還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國游客來看看《資本論》最初是什么樣子。
在展覽的出口處,觀眾可在一個顯示屏上投票:您認為《資本論》還有現實意義嗎?有三分之二的投票者選擇“絕對是的,他的觀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現實意義”,只有不到6%的人選擇“不,他的分析已經過時了”。
“這個展覽的目的是想讓人們思考一個問題:《資本論》第一卷出版150年后,這本書還是那么重要嗎?我們今天需要讀這本書嗎?我們能告訴人們,世界的確變化了很多,但是《資本論》的許多分析仍然有現實意義。”展覽策展人、歷史學家約阿希姆·鮑爾告訴記者。
他舉例說,馬克思對經濟危機的分析,現在看來仍然非常深刻,他也是最早預見并分析經濟全球化的學者之一。馬克思發現資本主義社會對商品的交換價值而非使用價值的過分強調,這仍然是現在需要反思的社會弊病。
馬克思原著讀者越來越多
于爾根·赫雷斯是柏林-勃蘭登堡科學院的研究員,20年來一直從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的編輯工作,整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手稿和通信,并出版成集。他告訴本報記者,他明顯感覺到,近年來馬克思原著的讀者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人談論馬克思和《資本論》,報紙上提到馬克思和《資本論》的次數在增加,有關學術會議也比以前更多。
德國媒體上有關馬克思的報道的確在增加。在《資本論》(第一卷)首次出版150周年之際,德國的各大媒體都做了相關報道,很多都提到了漢堡勞動博物館的展覽。德國之聲在一篇報道中用統計數字說明,現今大企業對德國國民經濟的高度壟斷,正是當年馬克思準確預料到的。
據了解,早在國際金融危機肆虐的2008年,《資本論》就在一些左翼學者的推動下重回德國大學課堂。目前,德國羅莎·盧森堡基金會定期組織《資本論》讀書會和馬克思秋季學校。為了紀念《資本論》150周年和明年馬克思誕辰200周年,這個基金會還創建了“馬克思200年”網絡平臺。10月底,羅莎·盧森堡基金會剛剛組織了一次有關《資本論》和馬克思主義的國際研討會。
馬克思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近年來德國的紀錄片里和電影里,甚至他的頭像都被印在了德國東部城市開姆尼茨一家銀行發行的信用卡上。赫雷斯介紹說,僅今年就已有三本馬克思的傳記出版,預計明年出版的有關馬克思的書會更多。
在柏林市最大的杜斯曼書店,《年輕的卡爾·馬克思》是暢銷電影。這部電影由德國、法國和比利時三國聯合拍攝,今年2月在柏林電影節上亮相,曾經登上了德國電影票房榜前十。杜斯曼書店還出售馬克思半身像形狀的存錢罐,頭像下方寫著“DAS KAPITAL”(《資本論》)。
“這就像是一次‘文藝復興’。”鮑爾認為,近年來的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元危機,以及目前全球化遇到的困境,讓人們重新審視馬克思及其思想理論,希望從中找到解決當前經濟社會問題的方法。
以更客觀心態看待馬克思
如今的一些社會亂象,也讓德國人反思資本主義。今年8月,德國斯塔蒂斯塔調查公司和英國輿觀調查公司合作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德國受訪者認為資本主義是負面的。六成受訪者認為資本主義讓富者更富,窮者更窮,超過四成的受訪者認為資本主義意味著對弱者的剝削。
赫雷斯告訴記者,由于國家分裂等歷史原因,德國公眾對于如何看待馬克思是非常矛盾的。但在德國統一將近30年后,德國人開始以一種更客觀的心態看待馬克思。許多人對馬克思有了新的興趣:馬克思的思想理論究竟是什么?我們能從中學到什么?他們尤其注重讀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他們的興趣點并不是馬克思主義這一意識形態,而是對馬克思作為一個哲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感興趣。
赫雷斯說,雖然當今世界已不是馬克思當年的樣子,但他和他的著作已經深刻地影響并塑造了當前德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尤其是與英美等國相比,德國社會民主主義傳統濃厚,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正義,在這些特點中都能看到馬克思的影響。而馬克思的思想理論,尤其是《資本論》,也影響了后來西方經濟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
赫雷斯還特別說:“人類社會已經發展了,馬克思的理論也在發展。中國共產黨就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