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德國、日本特約記者 紀雙城 青木 李珍 本報記者 趙覺珵
中國限制“洋垃圾”進口,引起歐美多國垃圾處理產業的反應。英國《獨立報》10月25日曾報道稱,中國在全球制造業中的主導地位意味著中國多年來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可回收材料進口國。去年,中國廠商從英國、歐盟、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進口了約730萬噸廢塑料。然而,今年7月,中國宣布在今年年底前將停止進口24類可回收材料和固體廢物,這被稱為抵制“洋垃圾”的運動。許多西方國家擔心,目前出口到中國的大部分垃圾未來將無處可去。
多國垃圾處理面臨危機
加拿大廣播公司11月3日報道稱,隨著中國不再需要來自魁北克的可回收材料,這個加拿大省份正面臨再循環危機。報道稱,魁北克收集的可回收材料中,有60%出口到中國。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此前曾援引美國廢物回收行業協會的數據稱,2015年中國進口了世界塑料廢物的48%。新澤西州回收商協會執行董事瑪麗·克魯贊對NBC表示,禁令會迫使許多美國回收材料商將倉庫封存起來,直到他們能在美國或者其他國家找到新買家。克魯贊說,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回收商還沒有適應中國的新規定,所有的回收項目必須教育好每個客戶,以保證回收材料的高質量。他表示,“從理論上講,所有東西都是可回收利用的,但是如果沒有市場,那就不是真的可以回收利用了。”
德國《商報》近日報道稱,中國是歐盟國家主要的垃圾出口國。2016年運往中國的總共730萬噸塑料垃圾中,有160萬噸來自歐盟國家。《環球時報》記者11月6日從德國環境部獲得的統計數據顯示,僅2014年德國向中國出口的垃圾就高達112萬噸,包括廢舊金屬、廢塑料制品、電子垃圾(如電腦、電視、手機、家用電器等)、舊衣服等。其中1225噸是危險的廢物垃圾。
連鎖反應影響全球
英國廣播公司的一篇報道稱,許多西方國家的回收商承認,它們過去將中國視為一個既便宜又方便的廢料箱。報道中寫到“理論上,當你把廢料扔到回收箱里后,回收公司需要把它們先作初步處理或分類,才可以賣到海外去。但現實上,回收商經常無視這些規則,執法的力度也不足。”
英國《泰晤士報》的報道說,中國決定從2017年年底開始全面禁止從國外進口可回收性垃圾,將引起連鎖反應并對全球產生巨大深遠影響。首當其沖的是包裝行業。國際上向中國出口的可回收的廢品高達數百億美元。這些產品包括人們在家里回收的,之后由地方政府收走的塑料瓶、廢紙、紙盒、打包用的聚乙烯、PVC。
德國科隆大學經濟學者羅多夫對記者表示,對德國及其他西方國家來說,中國禁止進口“洋垃圾”是一樁“一舉兩失”的事情。首先,歐美到中國“洋垃圾出口鏈”將切斷。這些國家將失去每年數十億美元的生意,另一方面也加大這些國家垃圾處理的壓力。尤其是垃圾處理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的國家,如美國等。
總部在布魯塞爾的國際回收再利用局的布魯奈特說,中國的禁令給全球的回收行業提出了一個挑戰,他們必須要適應新的環境,并通過投資新技術和垃圾分類提高回收廢品的質量。
西方國家多舉破局
中國禁令是挑戰也是機會。英國廣播公司的一篇報道稱,在英國,許多廢物的質量都十分高,這些廢物大多是工廠制造塑膠產品時多余的部分、或是沒有通過品質檢查的飲料瓶。它們都可以循環再造。在香港和英國均有業務的環球塑料有限公司業務經理威爾遜認為,這對英國公司來說是一個“大好機會”。
英國回收公司RecyclingTechnolo?gies則宣布發明了一種技術,可以將低質量塑膠廢料制造成一種該公司稱為Plaxx的燃油。這種燃油的用途甚廣,可以用來當新制塑膠的原料。但在中國改革進口“洋垃圾”的政策后,回收業需要投放更多資金應對全球廢棄物過剩的問題。令人驚訝的是,回收紙張需要利用最多的問題。英國回收業商會RecyclingAssociation的首席執行官認為,塑料回收廠可能需要投資500萬英鎊的投資。建造紙廠的成本更可能高達5億英鎊。
在設法發展廢物循環產業之外,英國《獨立報》的一篇報道認為,英國需要減少一次性塑料產品的使用。從消費者的角度而言,有很多方法可以減少塑料的使用,例如通過額外收費的方式禁止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此外,塑料瓶的回收也可以被設計成一種激勵制度。
進口“洋垃圾”并不是中國的的特例,日本每年也從外國進口一些洋垃圾,但是量非常少。主要是從歐洲進口一些洋垃圾,將塑料、金屬等資源重新加以回收。在日本,垃圾回收、處理都是政府出資進行的產業,也有一些私人垃圾回收公司受政府委托運行。洋垃圾也是政府購買后委托一些垃圾處理廠進行分類回收。當然,也有國家很好地自行消化了本國的垃圾。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德國所有城市垃圾的45%被回收,38%被焚燒,17%作為堆肥處理。而在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立陶宛等國垃圾基本上全部堆埋處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