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揭露食品行業內幕的記錄片越來越多地進入公眾視野(以2008年《食品公司》(Food, Inc.)為代表),這類紀錄片成為消費者了解這條神秘產業鏈的一個窗口。導演摩根·史柏路克(Morgan Spurlock)用他獨有的方式,闖入垃圾食品行業,并用攝像機證明了以下幾點:
1. 麥當勞的食物會把你的身體變成“垃圾”;
2. 吃什么并不完全是你的自主選擇,麥當勞等餐飲巨頭無孔不入的營銷控制著你;
3. 快餐行業的“洗綠”極具欺騙性;
4. 飼養肉雞的農戶長期生活在來自“雞企”的壓迫之下。
食物影響著每一個人,但我們中的大多數對入口的食物并沒有控制權。紀錄片能做的是為我們提供信息量,我們希望看到的是,當知道真相的人越來越多,知識就會產生力量,量變則會積累成質變,變革的行動就會發生,民眾將討回屬于自己的食物主權。
正文
2002年,兩位美國少女控告麥當勞,訴其長期提供明知道對人體有害的食物,讓自己變得肥胖,提出賠償要求。而麥當勞的負責人表示:無法證明她們的肥胖是因為吃麥當勞食物導致的,因為她們還吃了其他的食物。
沒錯,兩位原告確實無法證明,但這無可辯駁的邏輯卻激起了紀錄片導演摩根·史柏路克(Morgan Spurlock)的興趣,決心做一回小白鼠,嘗試在一個月內只吃麥當勞,并用攝像機記錄下全程。
這個過程,誕生了獲得2005年第7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提名的《大號的我》。
在實驗的30天里,摩根為自己設置了必須遵守的三個規則:
1. 必須每一頓都吃麥當勞,沒有選擇余地;
2. 不能吃麥當勞以外的任何食物,包括水;
3. 只要被問起“是否要買超大餐(Supersize)”,就必須買。
或許你可以猜想到實驗結果,自我摧殘式的“麥當勞之月”過后,摩根的身體發生了這樣的變化:
體重增長24.5磅,等于11.2公斤;
出現了脂肪肝;
膽固醇飆升了65點;
身體脂肪比例從11%增加到18%——摩根提醒大家注意,這仍然低于美國人的平均水平;
心理上常感到抑郁消沉、疲憊不堪、情緒起伏不定;
性生活基本停滯;
幾乎對那些食物成癮,不吃的時候嚴重頭痛;
冠心病發作的幾率增加了一倍;
心率衰竭的幾率也增加了一倍……
實驗前后對比,這真的是同一個人?
摩根用自己的肉身證明,兩位美國少女的控訴是正當的,麥當勞的食物的確會把人變成“垃圾”,但是這仍然回到了那第二個問題:并沒有人逼著你吃,你的生活方式是自己選擇的,后果也該由自己來承擔。
但,這是真的嗎?
摩根接下來用攝像機探討“麥當勞設下的消費陷阱”,愈發揭露美式消費主義的丑陋本質。
首先,麥當勞使用的都是“讓人上癮的組合”,一塊大牛排,涂一層乳酪,搭配含糖的汽水,還有大量額外的咖啡因。
其次,麥當勞的食物分量越來越大,訓練有素的店員會貼心地提醒你,“多付5美分就能買到大一號”,而超大號薯條的卡路里是標準大小的3倍。
另外,麥當勞利用你能想象到的所有渠道確保自己的曝光度,美國兒童未必認識本屆總統,但一定認識麥當勞叔叔。
你瞧,拒絕麥當勞,其實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自主選擇”。
不論如何,摩根還是用健康換來了一些成果:
盡管麥當勞否認這一決策與本片有關,但也可以算作是紀錄片的其中一個勝利。
然而,垃圾食品帝國的擴張腳步并沒有因為《大號的我》的熱烈反響而有所放緩,在最近席卷全球的“健康”浪潮中,快餐行業非但沒有被打垮,反倒在其中撈了一杯羹。我們的“作死青年”摩根自然也沒有閑著,事隔13年,摩根自己投資當老板開了一家炸雞店,深入快餐產業鏈,推出了《大號的我》續集:我的雞!(Holy Chicken!)
與前一部從消費者角度講故事不同,這次摩根從產業鏈條的視角切入,尤其針對近年來快餐產業的大規模“洗綠”行動,一夜之間各式各樣的沙拉出現在菜單中,“生態”、“新鮮”、“健康”成為了新的廣告熱詞,難道這些販賣垃圾食品的巨頭瞬間良心發現,開始關心大眾健康了?
在摩根的鏡頭下,有些僅僅是換湯不換藥,如把油炸食品重新包裝為“酥脆”;而另一些則帶有強烈的欺騙性,如所謂“散養”、“有機”雞,不過是給肉雞提供半平米不到的活動空間,畢竟,真正有機的成本太高,而被激素催熟的肉雞根本無法邁開支撐起體重的細爪子,外出運動也面臨著心臟病死亡的風險。
KFC在杭州開張首家K pro輕食餐廳,主打綠色和“新鮮感”產品,但這些誘人的標簽背后,我們又能相信多少呢?
影片點出了殘酷的事實:“環保健康”之于快餐企業,如同所有時代熱點一樣,只是又一個可以用來吸引消費者買單的工具而已,最終的目標無非是讓你多吃,多買。
《我的雞!》更重點的部分,放在了討論肉雞產業對養雞農戶的不公平待遇。
美國99%的養雞場都為大型“雞企”(Big Chicken)(如Tyson, Purdue, Pilgrim’s, Koch Foods等)所有,因此當摩根試圖尋找一家獨立養雞場開啟他的雞肉供應鏈時,遇到了極大的困難,而當“雞企”得知這一消息,甚至寫了一封業內公開信,要求農場主不與他進行往來。
最終,摩根找到了農場主喬納森(Jonathan Buttram),后者近十年來一直致力于將雞企的行徑公諸于世。喬納森接受Business Insider采訪時如是說:“不僅我們吃的雞受到不公平待遇,養殖他們的人也絕對受到了不公平待遇。”
雞企控制下的農戶被置于一種相互制約的“聯賽制度”之下,農戶的收益與肉雞的產量和體型掛鉤,如果某個養殖場產出的雞比其他的更大更肥,就會拿到更多的收入。而相應的,如果農戶對養殖的雞或養殖設備有任何抱怨,下個月拿到的雞苗質量會更糟糕,收入也會相應更低。
這一“聯賽制度”導致很多農戶身負上百萬欠債,2015年多名農戶聯合將Tyson告上法庭,但盡管訴訟纏身,Tyson的股價和收益率依舊節節攀升。
影片的末尾,“我的雞”(Holy Chicken!)快餐店開張了,這家前身是美國知名連鎖快餐品牌溫蒂餐廳(Wendy’s)的店鋪,現在是一家全透明雞肉三明治連鎖店,雞企所有的伎倆都在店內一目了然。盡管影片尚未公開上映,這家快餐店已經受到熱捧,開業第四天,摩根就收到一家公司想要購買特許經營權的邀請。
左:《大號的我》,
右:《大號的我2:我的雞!》
從垃圾快餐消費者到快餐行業攪局者,導演摩根的高代價實驗向公眾揭開了食品消費行業的冰山一角。就像摩根在接受VICE記者采訪時所說:“(食品行業、政府)沒有人會考慮到你的最佳利益…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消費者擁有知識,創建一個用知識作武裝的消費者群體。”
《大號的我》(2004)可獲取在線視頻鏈接,《大號的我2:我的雞!》已在2017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單元首映,據悉將于YouTube付費訂閱頻道YouTube Red獨家播出。
文章來源:部分摘取自Aha視頻公眾號2017.7.17文:《為了證明麥當勞是垃圾食品,真的有人不要命連吃一個月》1,另參考并編譯了Morgan Spurlock on making a ‘Super Size Me’ sequel and why he’s taking on ‘Big Chicken’ by Jason Guerrasio, Business Insider2, 以及In ‘Super Size Me 2’ Morgan Spurlock Goes After the Chicken Industry by Noel Ransome, VICE3.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